•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3

小狮子女王
首页 > 医学论文 > 伤寒杂病论关于头晕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apangduola

已采纳

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眩晕发病率很高,其中男性约占39%,女性占57%,而眩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是巨大的,临床观察发现,眩晕患者发作时,容易跌倒,引起颅脑外伤,关节创伤等疾病,数据显示,因眩晕而跌倒的患者约占20%-40%。由此可见,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不容忽视,及时的调理治疗尤为重要。

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和大家讲到眩晕的病因病机有很多,但多与肝、脾、肾三脏息息相关,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为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中,脾为最主要的病位,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眩晕这一病症的治疗用药上,有学者曾对其所用药物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以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药为最常用。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湿邪致病,其伤人最广。脾失健运,内生痰湿为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眩晕病的证候要素分析中,研究发现,以痰湿为最多见,其次是血瘀;而病位要素则以脾最为常见,其次是心和肝。

湿邪致病,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重”了,实际上,体内湿气重是引起头晕的常见原因。

近十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一方面,嗜食肥甘厚味者增多,或者嗜酒过度,或好食生冷之品,易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著名医家叶天士也曾说道:“内生之湿,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另一方面,由于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使人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情志不畅,从而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日久而化火,肝木克脾土或木不疏土,长此以往,脾失健运,内湿由生,蕴久化热,湿热互结,而致眩晕。

此外,对于一些久病或年老体弱者,由于正气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潴留。或年老体弱,易肝肾亏虚,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湿浊内生。

种种因素致脾胃内伤,湿邪内生,而《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邪具有沉重和附着感,所以,湿气重所引起的头晕,常常表现为头重如裹、闷胀不适,头昏沉不适,精神萎靡不振,或伴有小便如米泔,大便黏腻不爽,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症状。

那么,对于脾失健运,湿邪致病所引起的眩晕,应该如何治疗呢?

由于目前 社会 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当代 社会 ,人们多素体阳亢,而阳亢易化热,热邪灼津成痰,烁血为瘀,同时木旺克土,脾失健运,内生痰湿,痰瘀湿热互结,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同时湿邪为阴必伤阳生寒,也可出现寒湿内蕴之证。所以,在具体的治疗上,当分清湿热寒湿等病证,临床上,湿邪所引起的头晕主要有以下4类,不同的类型,症状表现及治法也不同。

(1)湿热壅阻证:

湿热所引起的头晕,临床较为多见,患者主要表现有: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头身困重如裹如蒙,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身热不扬,午后更甚,腹胀难食,嗜睡,口中黏腻,口苦而渴,颜面部易出油,汗出不透而黏,大便塘垢而滞,或小便不利,尿如米泔等症。舌象主要为舌苔黄腻。对于湿热所致眩晕,当以清热利湿治疗,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辨治。

(2)痰湿蒙塞证:

患者多有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身困重如裹如蒙,呕吐痰涎,神志淡漠,口中黏腻,口苦而渴,颜面秽垢不洁,大便塘垢而滞,或小便不利,或胃中嘈杂不适,泛酸,舌淡苔水滑,边有齿痕等表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可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3)湿邪夹瘀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身困重如裹如蒙,或伴有头痛,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治疗当以利湿化瘀,可选用三仁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

(4)寒湿内蕴证:

这一类临床上较为少见,患者有头晕目眩,头身困重如裹如蒙,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或伴恶寒,头身疼痛,胸脘痞闷,纳少腹胀,大便溏泻,舌体胖大,苔白腻滑润等症。治当温阳化湿,可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减辨证调理。

实际上,湿气重所引起的头晕目眩,症状复杂多变,病因也常有虚实夹杂,在临床上,很大一部分中老年患者自诉整日昏昏沉沉,头脑不清爽,行走如踩棉感,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故此,在实际的治疗上理应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辨证用药。

比如之前的一位男性病友,55岁,自述头晕症状出现3年多,最近3个月加重来就诊,严重时会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的表现,头晕发作时,行走摇晃不稳,头重如裹,晚上睡眠不实,白天精神、体力一般,有记忆力减退,大便略干、量少,排便困难,小便色黄等表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观其舌,可见舌质暗红,舌尖红甚,苔薄白。中医辨证为湿热壅阻,清窍失和所致眩晕。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清利湿热,化瘀开窍治疗,方用葛根,黄芩,夏枯草,黄连,丹参,珍珠母,菊花,天麻,益母草,连翘,蝉蜕,麦冬,决明子。

本方中葛根辛凉,不但清热生津,升阳止晕,与诸苦寒药配伍还能辛开苦降,黄连、黄芩、连翘清热利湿解毒。该患者湿热蕴滞筋脉经络之中,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上扰清窍,清窍失养,加之有高血压病史,欲成动风之证。故以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天麻、珍珠母平抑肝阳,夏枯草、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同时具有降血压作用,菊花、蝉蜕清肝明目,平抑肝阳。麦冬滋阴防热邪伤阴,诸药配伍,共达清热利湿,清肝明目,化瘀开窍之功。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

1、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105 评论

小麻烦ly

眩。《《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

280 评论

鱼京自心

昏眩。晕迷。眩晕。昏腾。旋晕。头昏脑胀。头昏脑眩。清代李用粹《证治汇外·卷一·中风》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说唐》第66回:“秦王众将,略略少些,却也泻得头昏眼花,手足疲软。”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愁则愁兴阑删嚥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 叶圣陶《未厌集·小病》:“在略感昏腾的海程里,在家属的散漫而亲热的聚谈里, 叔嘉 并不觉得什么异样。”宋 文天祥《与吉守李寺丞芾书》:“适头目受病,旋晕不可耐,不得已载舟兼舆以归。”宋 欧阳修《乞出第一札子》:“缘臣疾患累日,气血虚乏,头目昏眩,不能久立。” 骆宾基《乡亲--康天刚》四:“康天刚回到火房,颓然坐在炉口的矮脚凳子上。仿佛……现在他确是疲倦而且昏眩了。” 郭鹏《刘亚生》:“我当时仍然觉得像是被谁兜头打了一拳,感到一阵昏眩,闭住眼睛老半天,才稳住了身子。”《丹溪心法·头眩》:“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医学从众录·眩晕》:“眩,昏乱旋转也。” 《伤寒明理论·头眩》:“眩为眼黑。”《证治汇补·眩晕章》:“眩者言视物皆黑。” 鲁迅《呐喊·社戏》:“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 阿艾在半晕迷中把初生的婴儿接了过去。” 《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夫人亦眩晕思卧,乃先就榻。惟 娉 率诸婢收拾器皿,锁闭门户。”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地震》:“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医宗金鉴·内治杂证法·眩晕》:“伤损之症,头目眩晕,有因服克伐之剂太过,中气受伤,以致眩晕者。” 清 昭连 《啸亭续录·王功伟》:“﹝王富顺﹞尝病眩晕,恒恐毙於道途,每出行,必小纸书其姓名居址,以防颠仆。” 郁达夫《采石矶》二:“他觉得晴光射目,竟感觉得有些眩晕。” 眩晕,《内经》中有目眩、眩仆、眩冒、掉眩、眩转等不同称谓,且在证候病机方面有丰富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内经》关于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代张仲景虽未立眩晕专篇,但有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如《伤寒论》中有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金匮要略》中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补充与发挥,《千金要方》中专立“风眩”门,《全生指迷方》中述及眩晕有“发则欲呕,心下温温”、“目瞑不能开”等症,《严氏济生方》则谓“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目眩运转,如在舟车之上”。自古以来,医家著作均对其论述颇多,经典的包括《内经》及《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内经》称眩晕为“眩冒”。发病原因为肝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与运气有关所致。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了由于各种风症而发生眩,都属于肝经。《灵枢.大惑论》又言:“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论述了风邪入脑,则发生脑转头晕,眼目眩晕。《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论述了气虚则清阳不展而至眩。后世张仲景对其并未有专论,仅有“眩”“目眩”“头眩”等描述,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中。其病因为外邪侵袭太阳,阳气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阳,上干空窍,或肠中燥屎,浊气攻冲于上,或胃阳虚,清阳不升等方面所致。拟治了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等经典方药,为后世治疗眩晕奠定了基础。《素问》有“头眩、掉眩、徇蒙招尤”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最早提出“眩晕”一词者为宋代陈无择。《素问》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 海论》也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景岳全书》:“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治标”。甚至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扁鹊心书》:此证因冷痰聚于脑,又感风寒,故积而不散,令人头旋眼晕,呕吐痰涎,老年人宜服附子半夏汤,少壮人宜服半夏生姜汤。若用凉剂则临时有效,痰愈凝而愈固,难以速效矣。此即所谓头风证,故有冷痰聚脑,又感风寒之说,若头晕则纯属于虚,盖肝虚则血不上荣,肺虚则清阳不运,肾虚则厥成颠疾,心虚则火炎浮越。风虚痰火,间或有之,至于头风虚证不少,不可不知。《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60 评论

奶油花生AAA

阴阳诊断的方式,不管是阴阳家写的,常常会读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阴阳气要流行,气体要流转,气体流转不顺畅,里面有任何的东西堵塞住。 阴中要有阳,阳中要有阴,手背为阳,手掌为阴,赤白肉际的地方为阴阳交接的地方,摸到手掌是热的,手背是凉的,这是正常,这是其一。其二,手掌与额头进行比较,手掌是温的,额头是凉的,这是正常。这就是阴阳诊断的方式。       阴中的阳往外走的现象,手掌是热的,这个热透过手掌传到手背上,阳本应藏在阴里面,其阳往外越,所以手背也是热的。       如果来判断病在退,当病人吃了药以后,手背上的热慢慢向指头方向退,额头也开始慢慢地从烫变温,这就提示病在退,药有效。          有的手背是冷的,手掌也是冷的,一看手的颜色,黄白黄白的,这表示内里的寒太盛,前面说过,手掌的颜色正常是粉红色,粉红色的来源,是心脏与肺正常的结果,肺为白色,心为红色,一点点的红与很多的白混在一起的颜色,这就是触诊与望诊。       中医的诊断,简单实用,对人体没有任何的伤害,西医的诊断,全是仪器,什么X光,CT,核磁,靠的是激光穿透人体,有的为了进一步的显影,还要打显影液,还有什么穿刺,做什么活检等等,各种手段对人体的伤害,想想到害怕,长期做检查的人,没有病都会搞出病来。所以,在微信里常会流传一句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你迷迷糊糊的活。       中医有很多的诊断,判断病人已经生病的时候,西医的机器还检测不出来。中医发现手掌冷,脚冷,额头热,就开始下手治疗了,这叫上工治未病。       我们知道,肺比心脏要大很多,心火不足的时候,也就是心阳不足,肺中寒盛,血不能充盈四肢,所以四肢冰冷,所以,表现出来的颜色就是肺的颜色,白色很多,心的颜色,红色很少,手掌上就出现了淡红色。       有的人盗汗很严重,手握紧拳头,就会有水珠,从小到大一直这样,这种情况,去西医检测,一切正常,当说你正常的时候,当然就不会用药了,但是在中医来看,这也是阴寒很盛,这就要靠生附子来驱寒,当病人吃完一个礼拜以后,手掌的汗就会停掉,但是手掌还是很冰冷,继续吃生附子,一直吃到手掌变温热,身体什么症状都没有了,这就是上工治未病。       心阳不足的时候,心一直在不断的跳动,当阳不足的时候,肺气没有办法把心阳往下压到小肠去,这个时候,心阳的热就往上走,所以头面是烫的,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当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的时候,我们会用石膏泡附子煎在一起。       有一种病人上面热,燥渴,脚又是冰冷的,很想喝冰水,还有一种人纯粹是里寒的,这种人不口渴,也不想喝冰冷的,常常不会想到要喝水,这就是里寒很盛。所以,中医不管他是什么病,祛里寒,唯一的药就是靠生附子。生附子与泡附子的区别就是泡附子是固表阳,没有办法祛里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医生用泡附子祛里寒,泡附子用了很多,里面还是寒的。         尿毒闰的病人泡附子用到30克。而生附子只用到12克,用生附子的时候,一定要用到8克的干姜和20克的炙甘草,这就是四逆汤,四逆汤把里寒去掉,手冷就要靠桂枝12克。   我们会遇到一种情形,肾衰竭的病人,也就是尿毒症,尿毒症的病人,西医就是透析,一直到死,很可怜。中医可不可以治疗,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治疗。 在初期的时候,病人发病之前,一定有两个症状,一个是极度的瞑眩,再一个就恶心呕吐很厉害,极度的瞑眩与恶心呕吐产生的病机。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正常,肺为金,肾为水,金生水为正常。 肺把水送入到肾脏,肾脏把过滤掉的废水送给膀胱,肾主收纳,肾能够受纳,就不会有问题。如果肾出了问题,不受纳肺提供的水,但是肺不断的提供水,肾又不接收,于是就堵在了肾的上方如图: 肾与肺之间是胃,堵在肾上方的水越来越多,多到顶到胃,这时候,病人开始恶心呕吐,吃什么都吐,不吃也吐,当水继续往上淹的时候,到了膈中,也就是横膈膜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病人就会造成晕眩。 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分两部分来治疗,肾脏不能收纳水,当水堵在胃的下方的时候,我们开真武汤就可以,当水堵在横膈膜的时候,产生了头晕瞑眩的时候,就用五苓散。  在风水,实水,脾水,水肿的时候,我们不会用五苓散,用的是越婢汤加白术或者是防已黄芪汤,防已茯苓汤,身上有黄水,用黄芪苦酒汤。 五苓散与真武汤配合在一起,桂枝,白术,茯苓,猪苓,炮附子,白芍,泽泻,生姜,这就是急救 肾衰竭的方子 。经方里面,当用炮附子的时候,一定是用生姜,用生附子的时候,一定是用干姜,这一点很重要。尿毒的病人,吃什么都吐,就是吃这个汤剂不吐。 当一个病人,脸色黑的,恶心呕吐,这就是尿毒证,这不是吃坏肚子的呕吐,吃坏肚子的会上吐下泻,食物中毒的话, 大黄甘草汤 证。     当病人吃这个药的时候,肾就已经开始受纳水了,我们治疗肾,要治疗根,所以要把心脏强好,治肾一定要强心,强心要靠生附子,生附子的时候就要加干姜,关于干姜有干姜甘草汤和干姜附子汤,在排水的时候就不要加甘草,因为甘草本身会蓄水,所以,真武汤,五苓散这些方剂是看不到炙甘草或者是甘草。       当我们把病人的水排掉以后,不恶心呕吐了,也不晕眩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炙甘草,这就是经方的灵活运用,所以,在应急的时候不能用炙甘草,用干姜和生附子强心。

279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杂病论关于头晕的论文

    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眩晕发病率很高,其中男性约占39%,女性占57%,而眩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是巨大的,临床观察发现,眩晕患者发作时,容易跌倒,引起颅脑外伤,关节

    小狮子女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伤寒厥阴病的论文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

    睡神熊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

    小鱼果MM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伤寒病的一篇论文

    张璐在伤寒的研究中,认为伤寒与杂病,是可分而不可分的。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

    missohmygod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伤寒少阴病的论文

    #伤寒论浅识# 少阴病咽痛,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咽痛是否来源于少阴病。其实如果从脏腑辨证来说,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很少会表现为咽部症状,但是仲景在少阴病里花了

    爱延续泉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