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3

潘潘大小J
首页 > 医学论文 > 关于伤寒杂病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眼角落下的泪

已采纳

学习伤寒杂病论要明白伤寒的意义,杂病的意义,论的意义,伤寒是使寒伤的意思,寒就是被封藏的阳气,阳气是靠水来封藏的,虽在言阳,阴寓阳中,当人体的阳气不按一年节气或者一天的节奏升降出入,妄动就是伤寒。人体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顺应四时之序的,不及太过都为伤寒。杂病多为伤寒的进一步深化,由伤寒过渡到了伤阴的程度,伤寒伤的是人体的阳,为阳虚,杂病是伤阳后的各种错综复杂之证,多为阳虚进而阴虚。杂病的杂字即是之反复叠加发生的伤寒不断伤阳进而伤阴,阴为可见的器质形体,比较难治。论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发生的原因,进而找到一种解决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就是从二十四节气上,看到人体的失序,失序的表现征兆体现在外证和脉象舌胎上,通过对失序原因的判断,进而主要通过药物入脏腑来调节人体合于四时的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药物本身即是二十四节气阴阳的产物,借助药物隐藏的时空阴阳来调节失序的人体之阴阳,如果同时借助二十四节气本身的阴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方案包含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理法方药的一套方案。此方案以药物为主,但也包含了简单的针灸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伤寒杂病论是以药物入口为主的,但伤寒杂病论的应用应该不限于此,可以借助针灸砭药和导引按跷也可应用。也可变服用药物为其他方法,比如外用贴敷等,服用药物入胃,进而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作用在阳明经上,进而达其他十一经和奇经八脉别络孙络,乃至经筋皮部。应该也可以通过进入其他经络和部位作用于整个人体。此方案是解决已病的方案,并非是治未病的,治未病的方案为于调心养神修身养性。

158 评论

錵小寶圓滾滾

明代以前关于《伤寒论》的文献及其特点简述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的《伤寒杂病论》,使《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开来。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的《伤寒论》,将王叔和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北宋韩祗《伤寒微旨论》,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证治,并附方论和治案。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分述伤寒各种相类证候和一些杂病证治,并介绍小儿、妇人伤寒及治疗方药等,颇多发明。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论述伤寒六经分证、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以及暑病、寒疫、温病等,并介绍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处方用药在《伤寒论》基础上有相当的补充和发挥。南宋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总括《伤寒论》《类证活人书》等伤寒专著的内容,参附个人见解及伤寒多种证候的证治。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诸家学说,参以己见,对《伤寒论》他认为缺失的地方予以补充。但书中有将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掺混之处。南宋李知先《南阳活人书括》,以歌括形式论述《南阳活人书》,一证一歌或二、三歌不等。金代成无几《注解伤寒论》,随文训释,辨析六经及仲景方论颇详。金代成无几《伤寒明理论》,扼要辨析伤寒五十种症候的症状和病理,选取《伤寒论》二十首常用方,分析其功能主治以及药物配伍关系。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选《伤寒论》、《南阳活人书》等伤寒专著内容,以及宋代李知先《活人书括》中伤寒诸证歌诀,绘图列表,论述伤寒证治颇详。元代杜清碧《伤寒金镜录》,叙述三十六种舌象,联系病证以伤寒为主。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是陶氏六种伤寒著作(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的合称,受朱肱《类证活人书》影响,在分证和伤寒治法方面,较之前人有所发展。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方氏认为《伤寒论》原貌应是伤寒、杂病相兼,遂对《伤寒论》重予编注考订,将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三部分。

296 评论

笑逍遥客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期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已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理,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欲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语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脾大,血红蛋白,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证,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白术10g,干姜,甘草。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不同中枢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侵入部位、侵入人体数量、作用时间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过程。脉浮为传染性发热第一时相皮肤血管收缩转为舒张时动脉血压的轻度变化,故有脉缓、脉阴阳俱紧等诸般变化,头痛、体痛与致炎因素作用于体液因素中形成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如低浓度的5-羟色胺激肽均有致痛作用;高浓度的FGE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单独致痛。

126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杂病论关于头晕的论文

    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眩晕发病率很高,其中男性约占39%,女性占57%,而眩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是巨大的,临床观察发现,眩晕患者发作时,容易跌倒,引起颅脑外伤,关节

    小狮子女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伤寒厥阴病的论文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

    睡神熊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

    小鱼果MM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伤寒病的一篇论文

    张璐在伤寒的研究中,认为伤寒与杂病,是可分而不可分的。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

    missohmygod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伤寒少阴病的论文

    #伤寒论浅识# 少阴病咽痛,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咽痛是否来源于少阴病。其实如果从脏腑辨证来说,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很少会表现为咽部症状,但是仲景在少阴病里花了

    爱延续泉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