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6

ruby纸鸢
首页 > 医学论文 > 牙周组织病组织学特点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理想气体911

已采纳

牙周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许多人刷牙有点出血,或吃东西时咬不太动,平时因为工作太忙也没多注意,更没想到要到牙科诊所检查,时间一久,就成了牙周病。

近年来医学报告也不断指出,牙周病患者发生中风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机率较高,患有牙周病的孕妇也容易有早产儿或新生儿体重过轻的情形,糖尿病患者若有牙周病,更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所以建议大家,若家中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妇女在怀孕前,一定要先把牙齿照顾好,避免牙周病的产生。

【牙周病快问快答】

1.到底什么是牙周病?

牙周病,简单来说就是牙齿周围支持组织,如牙龈、齿槽骨、牙周韧带等,发生细菌感染,而细菌产生毒素,进一步破坏牙周组织,严重造成齿槽骨被破坏致使牙齿动摇脱落,就就像树木原本种在土里,但因土石流造成土壤流失,导致树木无法稳固地根植在土里而倒塌一样。

2.造成牙周病的危险因子?

一些生活习惯或疾病,如抽烟、心理压力、糖尿病等,都可能加强牙周病的破坏程度,因此,戒除菸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均衡的饮食,及糖尿病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也都是防治牙周病加重的重要课题。

3.牙周病与遗传有关吗?

牙周病亦可能由遗传得来,牙周病患的唾液亦可能传染给家人,所以,为了达成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疗效,定期每半年的口腔检查、牙周病患家人的口腔牙周病筛检,都是防治牙周病的有效措施。

4.牙周病真正的凶手是谁?

其实真正造成牙周病凶手就是牙菌斑。牙菌班是一层黏黏的薄膜,沾附于牙龈及牙齿之上,里面含有上亿的细菌聚集。为什么会有牙菌斑呢?是因为口腔本来不是无菌的空间,而因吃东西有食物残余在齿间,加上刷牙方式不正确或口腔卫生习惯不良时,我们无法顺利将牙菌斑予以移除,也因此细菌所产生的毒素会进一步的引起体内的破坏反应,破坏牙龈、齿槽骨及牙周组织。 因此,预防牙周病很简单,只要把牙菌斑刷干净就好了!

【牙齿亮晶晶 维持口腔卫生333运动】

避免牙周病的三宝:牙刷、牙线、牙间刷。每天刷牙3三次,每次刷牙至少3分钟,饭后3分钟内刷牙。唯有完美的清洁牙齿,才能避免牙菌斑堆积。

而一些清洁牙齿的工具,如「冲牙机」与「漱口水」,要特别提醒大家正确使用的观念:冲牙机可将口内的食物残渣去除,但不能冲掉牙菌斑,因此只是补助工具,不能代替牙刷及牙线。而漱口水,需在医师指示下使用,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若将口腔内固有细菌杀死,反而会导致霉菌等异常微生物滋生。

【牙周病之自我检测DIY】

牙龈红肿

觉得有口臭

牙龈萎缩

牙齿之间容易塞食物残渣

刷牙时牙刷上有血、漱口有血

牙齿之间的牙龈形状不是尖尖的三角型

有时觉得牙齿「浮浮」的

用手指摸,会觉得牙齿摇摇的

牙龈会有脓冒出

若以上您勾选的项目愈多,患牙周病的机率愈高!建议您就近至牙科诊所看诊,并且每半年要定期做牙齿的健康检查。

141 评论

空山微风

第一节牙龈 牙龈(gingiva):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 一、表面解剖: (一)游离龈:(freegingiva) 1.定义 (1)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 (2)龈沟(gingivalsulcus)-游离龈和牙面之间的一个环状狭小的空隙,正常深度为,平均为,用探针探>3mm,认为它有炎症。 2.龈沟界限:底部是结合上皮的冠方,内壁是牙,外壁是龈沟上皮。 3.龈沟液 (1)成分:电解质,氨基酸,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 (2)作用 二、附着龈(attachedgingiva) 1.定义 (1)附着龈——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牙槽嵴表面的牙龈。 (2)游离龈沟(freegingivalgroove)——附着龈和游离龈连接处有一浅的凹沟。 2.附着龈的特点——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其作用主要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点彩消失,牙龈变为光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 理 (三)牙间*(interdentalpapilla) 1.定义 (1)牙间*(龈*)——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临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 (2)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舌侧龈*顶端位置高,在牙临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象山谷故称龈谷。 2.龈谷特点——牙龈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和牙石。 二、组织结构 (一)上皮层 1.区别 (1)牙龈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龈沟上皮: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结缔组织内常有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表面无角化,无上皮钉突,但受到刺激时可产生上皮钉突。 结合上皮(junctionalepithelium) (1)定义: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牙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2)特点:①在龈沟底部约含15-3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含3-4层细胞,且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体长轴平行;②上皮无角化无钉突;③在电镜下有丰富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胞浆中张力细丝和桥粒较少;④结合上皮细胞在牙齿表面产生一种基板样物质,并以半桥粒的方式附着其上,从而使结合上皮紧密的附着在牙面上;⑤结合上皮附着位置因年龄而异: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向根方生长。 (二)固有层 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可分为以下五组: 1.龈牙组(dentogingivalgroup):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它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2.牙槽龈组:起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 3.环行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 4.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 5.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第二节牙周膜 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一、组织结构 (一)纤维 1.定义 主纤维-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2.分组: (1)牙槽嵴组(alveolarcrestgroup): 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邻面无此纤维。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 (2)水平组(horizontalgroup):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obliquegroup):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的一组纤维。向根方倾斜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apicalgroup):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interradiculargroup):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二、基质:主要由搪蛋白和粘蛋白组成。其功能是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分化,承受咬牙合力时,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 功能:合成胶原,吸收胶原,保持牙周膜的动态平衡。 2.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叫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跟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 3.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 4.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1)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 (2)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二、功能:1.支持功能2.感觉功3.营养功能4.形成功能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厚度变薄 第三节牙槽骨 1.固有牙槽骨(alveolarbone)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由于在X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 邻近牙周膜侧是由平行骨板和穿通纤维构成。邻近骨膜侧是由由哈佛氏系统构成。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2.密质骨: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有哈佛氏系统 3.松质骨:由骨小梁和骨髓构成。幼年时有造血功能,称为红骨髓;老年后由于脂肪细胞增多,称为黄骨髓。 二、生物学特性: 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157 评论

小梅0429

牙周组织病是指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又称之为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广义讲包括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和牙周炎(periodontitis)。狭义讲专指发生在牙周组织上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牙周炎,不包括牙龈炎。 发生于牙周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炎症、营养不良、萎缩及肿瘤。 分类复杂。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曾有过一些分类,但不够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牙周病本质的深入认识,曾对该分类有了不少改进。近年,牙周疾病分类又有了新的分类(美国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1999)。简要概述如下 一、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 二、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三、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四、反应全身疾病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 a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diseases) 五、坏死性牙周病(necrotizing periodontaldisease) 六、牙周脓肿(abcesses of the periodontium) 七、伴有牙髓病变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endodontic lesions) 八、发育性或获得性异常及其状况(developmental or acquired deformities conditions) 牙龈病:慢性龈炎 龈增生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浆细胞龈炎 剥脱性龈病损 牙周炎 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 第一节牙龈 牙龈病分为两类,牙菌斑性牙龈病和非菌斑性牙龈病损。最为多见的一种为慢性龈炎。 牙菌斑性牙龈病的临床表现可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等; ②药物性因素;③营养不良等因素。 非菌斑性牙龈病损:大多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出现在牙龈上的一种表征,如剥脱性龈病损。 一、慢性龈炎(chronic gingivitis): 边缘性龈炎(marginal gingivitis) 主要局限在牙龈组织的边缘部位 牙龈*炎 (papillary gingivitis) 主要局限于牙龈* 慢性龈炎可长期单独存在,其中一部分也可能发展为牙周炎。目前无法区别单纯性龈炎以及将要发展为牙周炎的龈炎,在临床、X线及组织病理学上两者也无明确的 鉴别诊断标准。【病因】 主要是口腔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引发的牙龈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疑致病菌有:粘性放线菌、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口腔不洁导致的牙垢、牙石形成,以及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等因素,也会促进和加重龈炎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时卫生不良者,以及无刷牙习惯的成年人 两种类型: 炎性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 纤维增生型 :病程长,龈缘肿胀、坚实,呈炎性增生,易称增生性龈炎 【病理】 龈沟壁处有炎症细胞浸润,沟内上皮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再下方为大量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炎症区内胶原纤维大多变性或丧失。 炎性水肿型:纤维结缔组织水肿明显,其间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少量浆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类似炎性肉芽组织。 纤维增生型: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成束,束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其炎症成分比水肿型少。类似瘢痕组织。 二、龈增生(gingival hyperplasia) 主要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 【病因】主要由全身因素引起,常合并局部菌斑感染 第二节牙周炎(periodontitis)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牙周溢脓,牙齿松动。主要病理变化: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发展过程: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 晚期牙齿松动、脱落。 【病因】 1.口腔细菌为主要病原因子 ①牙周袋内以Gˉ厌氧菌为主,健康牙龈沟内以G+需氧菌为主②各种类型牙周炎其致病菌不一样,也不是单一菌种。Moore(1987)曾在牙龈沟内发现325种不同的细菌③牙龈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过去称为牙龈类杆菌,是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④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 tans , Aa)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⑤新的可疑致病菌:福赛类杆菌、二氧化碳纤维菌、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以及密螺旋体属(嗜麦芽糖密螺旋体、中间密螺旋体)等。 2.牙菌斑:口腔细菌以菌斑形式存在,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如下:唾液粘蛋白所形成的薄膜是基础,细菌粘附、聚集(同类细菌之间的吸附)、共聚(不同类细菌的聚集)及繁殖。 一般情况下,牙面清洁后4~8小时即有细菌进入,10~12小时牙面上形成的菌斑即可用染色剂着色;5~6天菌斑趋于成熟;10~30天菌斑成熟达到高峰。菌斑涂片监测表明,每克牙菌斑内约有2×1011细菌数。 3.软垢(soft mucinous deposits)主要由细菌、真菌、白细胞及脱落的口腔上皮以及粘液、食物残渣等组成,据统计大约有细菌250万个/毫克。 4.牙石(calculus)(1)龈上牙石(2)龈下牙石 附着在牙龈边缘的牙面上或牙龈沟内的沉积物,是矿化的菌斑和软垢。 5.全身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及其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 1.牙菌斑的作用 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对牙周组织的直接损伤 ⑴菌膜上含有脂多(lipopolysaccharedes,LPS)是一种细菌内毒素,主要损伤细胞成分 ⑵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的吸收、破坏 ⑶增强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 ⑷产生细菌酶,如蛋白酶、胶原酶、透明 质酸酶等,主要破坏牙周组织的基质和 细胞间质 2.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的作用是宿主抵御外界原菌的第一道防线。 ①吞噬细菌作用②数目和功能的降低可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过程③释放多种酶:胶原酶。引起基质降解。 3.细胞因子的作用 ①引起和维持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了组织继续损伤②调节细胞生长、分化③白细胞介素是一组主要的细胞因子,与白细胞和其他细胞相互沟通密切相关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如下: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基质金属蛋白酶、护骨因子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4.全身性易感因素 ⑴遗传诱因: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牙周炎 的易感性。侵袭性牙周炎有家族性聚集倾向。 ⑵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艾滋病等都可促进和加重牙周炎的发展。 ⑶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吸烟、口腔卫生不良、营养障碍以及高度紧张造成的精神压力等,都是促进牙周炎发展的危险因素。 总之,牙周炎的破坏过程,是口腔菌斑与宿主之间通过复杂的分子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宿主的防御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另一为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其中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及补体系统。菌斑在牙周炎的病因中起主要的基础及决定性作用,诱发了初期的炎症过程;宿主的遗传因素决定其易感性。宿主的防御细胞在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同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牙周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并在介导炎症过程的扩大与持续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表现】初期不明显,逐渐出现咀嚼无力、牙龈出血、牙周溢脓、口臭、牙齿松动及牙齿伸长、倾斜、移位等,重者牙齿脱落。X线表现,牙周间隙增宽,严重者牙槽嵴部分或全部吸收、破坏。 【病理】从以下两方面介绍 一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⑴始发期(initial stage):沟内上皮与结合上皮表现为急性炎症。一般持续2~4天。 ⑵早期病变(early lesion):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现大量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少量浆细胞及巨噬细胞,渗出增多,结合上皮开始增生。可持续 3周或更长时间。 ⑶病损确立期(established lesion)大量淋巴细胞,B细胞增多,多数浆细胞。浅的牙周袋。主要为慢性龈炎表现。可静止。 ⑷进展期(advanced lesion)深牙周袋形成,基质及胶原溶解、变性、丧失。牙槽骨吸收,最终牙脱落。 二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1.活动期(进展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⑴牙面有菌斑、牙垢及牙石 ⑵牙周袋内大量炎性渗出物 ⑶沟内上皮糜烂或溃疡 ⑷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 ⑸上皮下方胶原纤维出现水肿、变形、丧失, 被炎细胞代替 ⑹牙槽骨水平或垂直吸收 ⑺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 ⑻牙骨质表面有吸收及牙石 2.静止期牙周炎(修复期)的病理变化: ⑴炎症减退,可见大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 ⑵牙槽骨吸收呈静止状态,一般看不到破骨细胞,可见类骨质形成 ⑶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出现新生现象 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在临床和病理上可分为三种情况: ⑴龈袋(gingival pocket)(假性牙周带) ⑵骨上袋(supragingival pocket) ⑶骨内袋 (intrabony pocket)

244 评论

相关问答

  • 结缔组织病相关论文

    是因为身体受到感染所引起的,在发病的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特别疼痛。严重的话患者会引起肾脏肺脏器官病变。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病。

    清砖淡瓦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国际组织医学杂志

    ISTIC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的缩写

    Lucy…黄小猪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口腔组织病的论文

    临近毕业,很多大学生最忧愁的就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好了,我送福利的时间到了,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欢迎广大毕业生们阅读参

    Christybeaut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组织工程医学杂志

    2012年(第六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无此杂志的。

    dapangduol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牙周组织病论文总结

    一般是用超声波振荡的方式来去除大块儿的牙石以及一些炎性的肉芽组织,这些对牙龈都有刺激作用,这些刺激物被去除之后慢慢的牙龈的炎症就会恢复,而早期的牙周炎就会静止下

    英子8888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