鵼鵼小舞
喉痹在西医称慢性咽炎,常用抗生素治疗。但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慢性喉痹并非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无效,反会对身体有害。慢性喉痹的最佳治疗法是用中医辨证论治,具体如下:1、外邪侵袭,邪聚咽喉临床表现: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有异物阻塞感,兼有风热者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风寒者头痛无汗,身痛,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药: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疏风清热汤加减。方中以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2、邪毒传里,上攻咽喉临床表现: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咽喉梗阻感,兼有高热、头痛、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或数有力。治法:清泻肺胃,消肿利咽。方药:清咽利隔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散邪;金银花、连翘、桅子、黄芩、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利咽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通便泻热。若咳嗽痰黄,可加射干、瓜蒌仁、夏枯草;高热者,可加水牛角、大青叶;如有白膜,可加蒲公英、马勃等。3、脏腑阴虚,咽失濡养临床表现:咽干少饮,灼热感,隐隐作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兼有手足心热、午后唇红颧赤、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干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方药:偏肺阴虚为主者,宜养阴清肺,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若喉底颗粒增多者,可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散结;偏肾阴虚为主者,宜滋阴降火,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若咽部干燥、虚烦盗汗、骨蒸劳损、虚火亢盛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4、脾胃虚弱,咽失温养临床表现:咽部干灼不适,吭喀微痛,痰黏不利,异物感,脘腹胀闷,纳呆便溏,少气懒言,气短乏力,四肢倦怠,稍遇寒凉咽痛加重。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无力。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咽部脉络充血,咽肌肥厚者,可加丹参、川芎、郁金以活血行气;痰黏者可加贝母、香附、枳壳以理气化痰、散结利咽;咽干较甚、苔干少津者,可加玄参、麦冬、沙参、百合等以利咽生津;易恶心、呃逆者,可加法夏、厚朴、佛手等以和胃降逆;若纳差、腹胀便溏、苔腻者,可加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等以健脾利湿。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微干痛不适,痰涎清稀量多,哽哽不利,咽部冷痛而欲热饮,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夜尿频多而清长,五更泄泻,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方药:真武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化痰祛浊;甘草调和诸药。若腰膝酸软冷痛者,可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若咽部不适、痰涎清稀量多者,可加半夏、陈皮、茯苓等;若腹胀纳呆者,可加砂仁、木香等。6、痰凝血瘀,邪滞咽喉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兼有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治法:祛痰化瘀,利咽散结。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味。方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润肺;橘红理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湿。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结;若咽部不适,咳嗽痰黏者,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
小开心文文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是谁的观点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
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钱乙行医注重实践,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
他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时,十分重视“望”诊。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
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
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善用“柔润方药”。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钱乙博览群书,深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的。
夏至迎熙
小儿五脏特点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根据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理论,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1.肝常有余 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生机蓬勃,精气未充,肝阳易旺,肝风易动,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但此有余为生长之气,是自然之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此有余又是相对之有余,是稚弱之有余,是相对于其他脏腑而言的,并非强实成熟之说。“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气横逆,肝风内动的实证与虚证。 2.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脾受克抑,故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的病证。 3.心常有余 小儿阴常不足,木火同气,心肝之火易亢;肾阴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少克制,心火易炎,因此小儿心气旺盛有余,故有“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然心之有余又是相对的、稚弱的,并非强实、成熟、完善的。小儿气血尚未成熟,故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心藏神功能亦稚弱。“心常有余”的生理功能,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的证候。 4.肺常不足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华盖,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侵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故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容易出现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患。 5.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府。小儿肾常虚,是指小儿脏腑虚弱,气血未充,肾中精气尚未旺盛,骨气未成。加之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又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故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肾常虚”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诸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佝偻等肾精不足之疾患。
依依 依依依
医药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医药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每个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都要写一篇论文,这样是对这些年来自己学的知识的一种总结。下面就由我为大家解答一下医药毕业论文范文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张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
儿科学专业北大核心期刊有以下: 1.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是由新乡医学院主管、主办的儿科学类高级学术期刊,为儿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