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8

圓滿如意妹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五脏病辩证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gguangsnow

已采纳

五官情况——辨证 ]一、 肝开窍于眼(五行归类)五行属木,五脏为肝,五腹为胆,五官为眼,五指为无名,五华为目,五体为筋,五神为魂,五志为怒,五恶为风,五声为呼,五味为酸,五走为筋,五劳为久行,五液为泪,五病为语,五色为青,五音为角,五时为春,五位为东,五气为风。 注解: 东方应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够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由于筋生于肝,肝属木,木能生火,所以筋又能养心。肝气上升于目。 其变化在天是六气里的风,在地是五行里的木,人体中筋,在五脏脏中为肝,在五色为苍(青),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悲为肺志,以金克木);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燥属金,以金克木);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辛属金,以金克木)眼:干 涩—— 肝血虚或者肝火旺眼 红—— 带眼屎就是肝火旺,不带眼屎就是心火旺。眼无神—— 肾气不足,肝血不足,心血不足。黑眼圈——(脾肾两虚)肾虚或风上头部(黑圆圈、眼蓝、头痛) 眼浮肿—— 脾虚(脾胃主运化)眼太蓝—— 肝风内动眼较白—— 肝风亏虚眼常流泪——肝风内动,肝心忧郁,肝风与肝火上头 二、 肾开窍于耳(五行归类)五行为水,五脏为肾,五腹为膀胱,五官为耳,五指为小指,五华为发,五体为骨,五神为志,五志为恐,五恶为寒,五声为呻,五味为咸,五走为骨,五劳为久立, 五液为唾,五病为嚏,五色为黑,五音为羽,五时为冬,五位为北,五气为寒。 注解: 北方应冬,阴霾而寒,寒生水气,水气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助长骨髓,骨髓充实而养肝,肾气关联于耳。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颤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中为恐,恐伤肾,但思能够抑制恐,(脾志为思,土克木水);寒伤血,但燥能够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甘属土,土克水)耳:耳 鸣—— 肾虚,颈椎第三节错位。耳 痒—— 提醒肾虚的表现。中耳炎—— 湿热往头上走的急症。听力较弱—— 肝肾虚,耳水不平衡。 三肺开窍于鼻 (五行归类) 五行为金,五脏为肺,五腹为大肠,五官为鼻,五指为食指,五华为皮,五体为毛,五神为魄,五志为忧,五恶为燥,五声为哭,五味为辣,五音为商,五走为气,五劳为久卧,五液为涕,五病为咳,五色为白,五时为秋,五位为西,五气为燥。 注解: 西方应秋,天气急促而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能生辛味,心味滋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克滋生肾水(金生水),肺气关联于鼻。 其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五色为白,五音为商,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的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喜为心智,火克金)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苦能抑制辛味(苦属火,火克金)鼻子:鼻 炎—— 1.过敏性鼻炎是季节性 2.慢性鼻炎是长期性嗅觉失灵——1.严重的鼻炎或常年疾病 2.颈椎第三第四节错位。常流鼻涕——1.清鼻涕是寒症 2.黄鼻涕是热症。长鼻塞——风潭上头长流鼻血——脾虚不统血 四、心开窍于舌 (五行归类) 五行为火,五脏为心,五腹为小肠,五官为舌,五指为中指,五华为面,五体为脉,五神为神,五志为喜,五恶为热,五声为笑,五味为苦,五音为徽,五走为血,五劳为久视,五液为汗,五病为噫,五色为红,五时为夏,五位为南,五气为暑。 注: 南方应夏,阳气大盛生热,热能引起火气,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样脾(火生土),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热,在地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为血脉, 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为逆,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可以抑制喜(恐为肾志,水克火);热伤气,寒水能抑制热(寒水能胜火);苦味伤气,咸味能缓调苦味(咸为肾味,水克火)。舌:舌难上卷——心包有火、热。舌 红 —— 像草莓颜色是心火舌 黄 —— 体内有湿气,1.黄而不腻,是热;2.黄腻滑,是湿热。舌 厚 —— 厚,实寒;薄,是虚寒。舌 淤 —— 是身体内有淤,分布在那个反射区,就代表哪里淤。舌体肥大——阳虚舌体尖小——阴虚舌 苔 —— 免疫力差舌苔厚 —— 湿气重无 苔 —— 阴虚草莓苔—— 阴虚有火腐 苔 —— 胃气已败,通长大病之人才有。舌体中有裂纹——胃的问题,胃炎或胃寒。舌体烂—— 肾水严重不足,没有胃气。舌 硬 —— 心包有火 五、脾开胃于口(五行归类) 五行为土,五脏为脾,五腹为胃,五官为口,五指为母指,五华为唇,五体为肉,五神为意,五志为思,五恶为湿,五声为歌,五味为甜,五音为宫,五走为脾,五劳为久坐,五液为唌,五病为吞,五色为黄,五时为长夏,五位为中,五气为湿。 注: 中央应长夏,蒸发而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味,甘味滋养脾气,脾气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盈实(土生金),脾气关联口。其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位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控制思虑(怒为肝志,木克土);湿气肌肉,但风气能制止湿气(风属木,木克土),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控制甘味(酸属木,木克土) 口:口 干——肝火旺口 苦——胆汁外流口 咸——胃的问题口 涩——肝火旺口 臭——胃火引起的消化不良 [五脏情况——辨证 ]心: 心慌——气血不足胸闷——心气不能宣发,肝心忧郁,痰湿淤阻在胸腔。心悸——心力不足,心脏出现出现问题前兆。心痛——心血管阻塞,心脏病。心率不齐—心跳超过80下,心律过高;心跳低于60下,心率过慢;都属于气机不畅, 心功能不足。脾胃:易饿——胃火旺难消化——胃虚寒喜欢热食——胃寒喜欢冷食——胃热胃胀+打嗝=脾虚、脾气不升,胃气下降。肺:有黄痰——肺燥有白痰——肺寒痰中有血丝——是肺燥到极点、肺结核哮喘——分冷哮喘跟热哮喘两种;1.热哮喘-是肺热,调肺与肾(肾是纳气,根至于肾)、2.冷哮喘肺寒,肾阳不足。白天咳:肺燥,阴虚。3晚间咳:肺寒,阳虚。易感冒:免疫能力低下白昼有咳:阴阳!3两便:尿频多——肾虚,尿不畅——肾阳虚有火便秘——气不足,肠干燥,热症。便稀——脾虚,湿气重。便不尽——湿热,肺气不足。尿黄——有热、上火。尿清——体寒、有虚。尿浊——有毒、有湿气。泻便——1.五更泻是肾虚。 2.平时泻是热毒。尿痛——90%以上是膀胱结石,尿道炎。生理状况:白带异常——肝胆湿热经期提前——热症经期推后——寒症经量过多——热证脾虚痛经——1.寒、腹凉、痛 2.虚、易疲劳 3.淤、颜色黑、痛 。 经量少——虚热经期过长——脾虚闭经——1.血瘀,肝脾引起的月经不调。 2.刺激、惊吓 难孕——1.宫寒 2.血瘀 3.虚症,肝肾虚。情志:失眠——1.心肾不交2.心肝忧郁3.颈椎堵赛奢睡——阳虚、湿热!多梦——1.心血不足阳虚。2.肝血不足情绪低落——1.肝血不足 2.阳气不足烦躁易怒——1.肝火旺。 2.心火旺。易紧张——1.肝血不足。 2.心血不足,心门不开。 易兴奋——血热,心阳上抗。易激动——血寒,心阳上抗神经衰弱——1.肝淤。 2.肾虚。健忘——心肾虚头晕——头有风头痛——头有淤口干——咽炎、体内火旺、阳虚。自汗、盗汗——热症或虚症 肾阳虚皮肤痒——体内有火牙龈出血——脾虚热面部长痘——湿热、内热、血毒脱发——肾虚、脑力劳动过度白发(早)——肾虚,肝火。毛发稀疏、掉发:肾虚、肝火,压力大、血热。 四肢冰冷——阳虚长感冒——免疫能力差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痛:这些都是关于肾的问题。 静脉曲张——湿热下注。

215 评论

满堂红李娜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的理论,是依据中医学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而提出的。 古代医家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根据其功能特点的不同,将人体内脏划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三类。其中结构致密、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要功能者属于脏;而形态中空、以受纳和传导饮食物为其功能者,则为腑;而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气似脏的脏器,则既非脏又非腑,故名奇恒之府。即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脏,“藏也”,即藏精气;腑,“聚也,藏货也”(《说文》)。“脏者,藏也,如宝藏然,藏物而不泄也。……腑者,聚也,聚物转输,其用不穷也。”(《身经统考。脏腑问答》)肝、心、脾、肺、肾皆藏精气,故称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皆与水谷传导、消化有关,故名六腑。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经水》亦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也”。 所谓虚实即指“虚证”,“实证”。虚证是以精气亏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实证是以邪气盛实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五脏以化生、贮藏精气为主,七情内伤、劳逸过度及其他邪气伤及五脏,则致精气耗损,而见虚证,比如肝血虚、肺气虚、肾精亏等。六腑以传化水谷为主,水谷以通行下注为顺,痰饮、食积、内外邪气,伤及六腑,可致水谷传导不利,实邪停滞局部,而见各种实证。如食滞胃脘,胆郁痰扰,大肠湿热,小肠气痛等。故曰“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中医学的这一认识与临床实践是相符的。为了研究脏腑病证的虚实情况,我们对《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中脏腑辨证中虚证、实证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实用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辨证中五脏病证(包括兼证)共39项,其中虚证24项,占;实证15项,占.六腑病证共18项,其中实证12项,占;虚证仅6项,占.《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五脏病证共47项,其中虚证27项,占;实证20项,占.六腑病证共10项,其中实证8项,占80%;虚证2项,占20%.由此可见,“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理论是有其临床依据的。 然而,应当指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皆非绝对。脏病亦有实证,如心火炽盛,肝胆湿热,痰湿阻肺等;腑病多实,临证亦可见虚证,如胃阴虚,胆气虚,小肠虚寒,大肠液亏等。上述统计资料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临证之时当灵活运用,详细辨治之。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理论,在临床上对于脏腑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五脏病变多虚证,故治疗中以扶正补虚为主,慎用泻法;而六腑病变多实邪结聚,其治多用祛邪泻实之法,少用补法。因此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如临床以“通腑泻热法”治疗多种急性腹痛,皆获良效,即是对此理论的极好例证。

190 评论

我不是小痴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帮助消化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法。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可导致涎液分泌的急剧增加,从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指出:“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只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从而保持肌肉丰满,壮健有力。故《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失养,则可致肌肉瘦削或萎软、倦怠无力,甚至不用。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又称“四末”。四肢为人体肌肉丰厚之处。考试大网站收集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方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清阳的升腾与宣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与升清,因为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其活动亦强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则可见四肢倦怠无力,甚则萎弱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治疗以四肢肌肉萎废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痿证时,常从脾胃着手,称之为“治痿独取阳明”。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即口腔,为消化道的最上端,人的饮食及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直接相关。只有脾气强健,则饮食、口味才能正常,正如《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如果脾失健运,则不仅可见食欲不振,还可见到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能反映全身的气血状况,而且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应。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则可见口唇色淡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162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脏病的辩证分析论文

    依依 依依依

    Nice甜甜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医内科五行辩证分析论文

    阴阳的肇始先天八卦传说上古时,阴阳始于气象观测。伏羲氏坐在观象台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类比,发现了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伏羲

    童童56485207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湿疹中医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

    搜奇猎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医看精神病辩证分析论文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飘飘飞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医五脏病辩证论治论文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用途也是比较多,早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医药治病救人, 养生 保健,饮食茶饮等。因此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和独到之处的,学习中医

    泡菜汤Oj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