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的蔷薇1
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一位小姨当上大队赤脚医生,满湾的姑娘对她羡慕不已。
小姨读过初中,矮个子,圆脸,大眼睛,肤色很好。她多次参加卫生院的短期培训,每天腰间挂着一个小药箱,木制的,里面装满了青霉素、人丹、胃舒平、退热丸剂等。成了乡亲们少不了的一位赤脚医生。
小姨喜欢为乡亲们服务,村里只要有人病了,随叫随到。
实行改革开放,小姨到了28岁,总算嫁给了一位工人,由于男方姓李,一个湾的,男方很胖,小眼睛,长大在武汉市,成家后5年,三间红砖瓦房建在娘家。小姨一边种好1亩责任田,一边办好家庭诊所,收入超过了一般农民。1984年春,我的大女儿出世,就是请小姨上门接生的,忙乎了半夜,只收了10元钱的手续费。后来接生费长到50元,100元,200元不等。
几年功夫,小姨手中有了钱,在集镇上盖了一栋私人楼房。儿子高中毕业,学会了开车;女儿卫校毕业,去城里防疫站当了医生;老公退休了,二人一起过小日子,每天喜气洋洋,周围人赞不绝口。
天不测风云,家运带来了一场灾难。1998年一场洪水退去,丈夫突然患脑溢血身亡,年仅60岁。那年小姨只有52岁啊!儿子一次出车撞了一位老年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小姨家赔偿2万元。乡下医生不准接生,断了小姨的财路。
小姨心里像刀割,成天愁眉不展。
后来小姨想通了,活着的人要自强,才能家业兴旺起来。小姨的媳妇很讲孝心,婆媳和谐,从不争吵。当孙子长到13岁,送到城里读初中,读高中了。
背小药箱为百姓看病,小姨忙碌了一辈子。今年她有62岁,家庭诊所变得冷冷清清。她于是自己另找赚钱的门道,去开发区孝汉大道旁,与一些中年妇女打工,每天可挣60元。小姨没有老,满脸笑容,从来不生病。乡亲们见了,乐呵呵地说:“邓医生,您有福气啊!”
小姨哪有福气呀?中年丧夫,孤独寂寞。妇道人家,肩扛重担。
小姨的福气是身体好,家里有传后的孙子?我看大伙说的就是这些。
小药箱,很普通,小姨背着它走过了自己的人生路,前面即使有河流,有高山,她也是能趟过去,爬过去的。
近日下乡,到了曾经合作医疗发源地乐园村,当年的赤脚医生已满头白发,几个老伙伴相见,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直往下流,回顾着往日的辉煌和那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
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特殊职业,就是拿起听诊器可给当地百姓治治小病,挥起锄头可挖田种地,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农民。
赤脚医生队伍是由当地个体老中医,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经过一到三个月医学知识培训的年青农民组成。那些年不时有省市医学专家来乡下开办培训班,在老家不远的地方还办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培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那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或所甚至到卫生室工作,也肩担着培养赤脚医生的重任。
有少数人则是糊里糊涂就当上了赤脚医生。我的一位同事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前一天还在家种地,第二天就背着保健箱跟着师傅走乡串户看病了,师傅指示他给病人打一支退烧的小针,他不知应打在什么地方,也没问,就在病人的肚子上打了一针,老师傅见了就是几巴掌打在他头上,当时的他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到医学院学习了几年才当上正规医生。
在我的记忆里,我老家最早大队的卫生室里是一名姓王的男医生坐诊,夏天穿着长袖的白衬衣,黑裤子,裤脚挽起老高的,他人个子不高,瘦瘦的,一天到晚忙过不停,和来看病的村人说说笑笑,似乎是一家人一样,年纪大点农民他几乎叫得出来名字。
有时看到王医生背起医疗箱去人家里看病,有时上山采药,全大队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的足迹。尽管那时候都叫赤脚医生,可我从来没有看见他打过赤脚,也没人见他下田种过地。
当时大队卫生室就在学校这边,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三间房子,几个药柜,都已很破旧,柜子里放着不多的药品,一张诊断床,白色的布都发黄了,皱巴巴的。诊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三件。队里的人们却很信任他,每天到卫生室看病的人多,大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隔壁加工厂的机器声,使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充满了一线生机。
赤脚医生大多没念过多少书,大字识不得几个,但治小病的土方土法还是比较多。那时针灸、中药是主要疗法,西药用得很少,更难看到打吊针的了,像青霉素类药物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一般农民也用不起。那些年代,每到中草药收获的季节,学校会布置采收中草药的任务,如金银花、陈皮、蜈蚣等等,等到了毛爷爷“五七”指示发表的.纪念日一起送到卫生室。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时的传染病多,在住院病在乡镇近百分之五十是传染病,在传染病防治的季节,赤脚医生弄一些中草药煎了给学生喝,给娃娃们打预防针。据老师傅说,那年代农村百分之八十的预防保健工作是赤脚医生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传染病已比较少见,大部分基本绝迹,现在的年轻医生好多没听说过。这些都有赤脚医生的功劳。
赤脚医生尽可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一些常见病,现在还记得有一几句顺口溜,“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三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就是现在对普通感冒也有效的。过去的感冒主要是口服药,很少输液,可现在不少人认为打吊针才好的快,好像自己患的病自己做主,弄的医生不好办,不然病人就说你服务态度不好。
当年赤脚医生使用的稀奇古怪的方法,不少现在仍在沿用,有的是祖辈传的,有的是他们发现的,经济实惠,好多年后专家才发现这些土法子治病的部分原理。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面部患了皮肤病,在大医院用了几百元也没治好,我就用老赤脚医生教我的一个小单方给他治疗,结果花了三角五分钱,不几天就好了。
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一名姓周的老中医,他是跟师学的医,记忆力好,开始在卫生室、卫生所工作,后来因医德医术好就调到卫生院工作,在当时算是名医,百分之八十的门诊病人是他的处方,因他年纪大,每次接一位新病人时,第一句话总是说:“娃啊,哪儿不舒服?”记得有一次他病了在病床上输液还在坚持为病人看病。如今周医生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当地乡亲们还时常念起他。在山里还有许多高人,其中有一位当年的赤脚医生至今仍在村里工作,经过几十的努力,还写了一本有关中医中药的专著,并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农村卫生室见到的许多当年赤脚医生还在坚守村里,并代教或培养一批年轻人,守着当村医的清贫,继续在为当地百姓服务,只是现在的工作条件大有改善,工作的重点是以防病为主。我时常在想,小医生当不了大医生,大医生也当不了这小医生,只要找准自己位子,也是能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SCI论文发表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研究论文主要报道医学领域;它是科学家的努力工作的结晶,是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医学科学。特别是SCI论文,使结果为后人对人类有益的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要满足那些条件?1.对医学职称论文水平进行自我评估和清楚论文以及期刊的主题的分类。医学论文的价值在于作者对经济,技术,社会效益这几方面的评估和见
维生素b1对于维持心脏以及神经的正常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患者缺乏这种维生素,那么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还有可能造成脚气病的发生。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之
老专家朱健贵来新疆主要是开展,门诊诊疗,科室查房,业务指导培等工作
出汗性脚臭怎么治 出汗性脚臭怎么治,脚臭一直困扰着很多人,由于夏天炎热,很多人出现脚臭出汗的情况,所以常常为自己的脚臭而发愁,脚臭不仅影响其他人,还会影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