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1

ling爱吃
首页 > 医学论文 > 养阴法在温病当中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趣多多

已采纳

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 养生 方法 ,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

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 养生 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 “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 养生 方法,对保护 健康 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 养生 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 养生 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 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 养生 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 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 故为万物之极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④张介宾则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张氏明确指出:“所以圣人 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类经·摄生》)其所以强调这一观点,主要是顺其时令,调养阴阳,防患于未然。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纵观上述,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先后连贯来看,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是肯定的,它是促使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动力,人体亦应顺从四时阴阳而调之,故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能,秋冬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反之则灾害生矣。其想说明的道理与《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一致的, 主张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而进行调养,以保持正气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体现了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原则,是由于各医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致,故立论各异。如春夏温补阳气,秋冬滋养阴液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说;体质偏颇补救说;春夏祛湿以养阳,秋冬润燥以养阴说;春夏顾护六腑,秋冬调补五脏说;春夏调理心肝,秋冬调理肺肾说等。这些观点各有论据,充实发展了这一原则,为临床应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14 评论

独角兽z

温病的病因,不外温、热、湿、燥诸邪。此四邪均为浊邪,邪之浊者,必沉以内着,滞而易留,留则化热,必伤津耗液。所以,治疗温病,辛温之法不可用,固无论矣。即是辛凉、甘寒诸法,其轻重深浅的掌握,亦不能无的放矢而任意用之。辛则散,过甚则泻而不收;凉则苦,过苦则燥而津涸;甘之过甚,则壅遏而着邪;寒之过甚,则抑降而不达。故吴鞠通在这方面煞费苦心,匠心巧用,并提出了清热、清络、清营、清宫、育阴等法则。

上述三方,桑菊饮侧重降肺气之逆,银翘散侧重化气分之秽,白虎汤侧重清气分之燥。

吴氏认为银翘散“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桑菊饮则“辛甘化风,辛凉微苦”,适宜于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对于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之证,辛凉平剂不能胜任,故吴氏借来仲景白虎汤,而为辛凉重剂,使“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三者或轻清宣达,或散热保津,诚为清表热的三个良方。

上述三方,清络饮以治暑温余邪,非深透浅出之品则不能胜任之,故用芳香清轻之品以化温浊。

清营汤,乃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故以咸寒苦甘诸药配伍,急清营分之热,以清代养,方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邪外出,可促入营之热透出气分而解,体现了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原则。

清宫汤以治神昏谵语为主,以清膻中包络之热,开窍醒神。三方皆清里热,但各不相同,而其中加减之法,更不容有一发之差,可见吴氏用药之精。

仅举三个复脉汤为例说明,当温病已入下焦,下后阴虚而防滑脱者,则用一甲养而涩之。下后阴虚而阳不潜者,则用二甲养而镇之。当阴虚不能上济于心者,则用三甲养而济之。养阴则一,而有涩、镇、济之不同,关键在于牡蛎、鳖甲、龟板三种药物的调整,其不同效用若此,非学养与经验并富者实不足以窥其堂奥。

对于温病养阴,吴氏认为:“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其所谓“三阴”,实为手太阴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

温热本伤阴之病,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之化,阴液受伤,不待言矣,故云当复其阴。此阴指胃阴而言。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太阴、阳明温病,口渴甚者,用“雪梨浆沃之”;

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还有增水以行舟的增液汤,这些以甘寒、甘凉法所组的小方,都具有滋养肺胃的功效。

吴氏创清热养阴诸法,确属创见。吴氏在叶天士临证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加减化裁并总结成具体指导临床卓有成效的大法和名方,使温病的理法方药力臻完善,吴氏的贡献是巨大的。故朱彬在《温病条辨·序》中说:“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俾二千年之尘雾,豁然一开。”

326 评论

相关问答

  • 糖尿病益气养阴论文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1987分撒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温病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你丫,也是瘟疫与电影啊!

    可可奈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温病养阴的论文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颇为重视小便不利的辨治。书中小便不利多指小便短少而言,常作为兼症,有时也作为主症列出,并有一些针对性的治法方药。足以说明在温病治疗中注

    學僧You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温病养阴的论文3000字

    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 传统 文化 的主要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健康 教育 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

    冬日恋鬼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养阴法在温病当中的论文

    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

    ling爱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