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4

虎呆呆漫步
首页 > 医学论文 > 叙事医学杂志刊号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innie1103

已采纳

一、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都会考虑刊登,当然了,在同等情况下,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还可减少咱文章出差错的机会。如果程序是关于数据库的,请别忘了同时将有关数据库发去,至少是库结构文件,以利于众编们调试您的程序。另外,手写稿您可一定誊写清楚,不容易辨别字母、数字等,您可以在边上用另色笔注明嘛!如“0”与“o”、“1”与“l”等。 二、投往何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种媒体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也为各为撰稿人投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刊物来投稿呢?首先确定你投稿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上报发表,那么把稿件投到那些所谓小报小刊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是为了稿费,那么把稿件投到大报大刊,但相对的,采用率却非常低,因为投稿的较多,但只要用了,稿费是不会少的,并且知名度会随着你的文章发表多少相应增加,说不定哪一天编辑会找上门来,约你写稿。

146 评论

红桃小K子

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1.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4.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5.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十五余年,对作者不规范的投稿感触颇深,现将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广大作者,以便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180 评论

cHeN&Li$Li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附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长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附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捉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父母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承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创造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对小吉尔曼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动物、星辰、云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奥妙无比,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一样东西——雷电,令他恐惧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骑自行车远游,一个惊雷就落在身边,将他击倒,摔出去两米远。从这以后,他一听到雷声就胆战心惊。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当他只身在杳无人迹的荒郊野外跋涉时,经常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考察。童年的经历,使吉尔曼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和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最终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小学四年级时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喜爱上了地质学。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科普读物,然而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但他所居住衣阿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想要通过采集岩石标本了解地球构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进行挖掘土方作业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经在一个修建水坝的施工现场采集了不少岩石标本,其中还有几块海洋动物的化石,这使他兴奋异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原来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动物通过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并且这是经自己的手发现的。 12岁的时候,小切赫跟随爷爷乘火车去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当他来到雄伟的落基山脉脚下,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这里采集了很多岩石标本,多得以至爷爷都担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车,要把一部分石头扔下。“这可是在衣阿华不曾见过的珍贵岩石标本啊!”哪一块石头小切赫也舍不得丢下。于是,他瞒着爷爷将石头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让爷爷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爱的岩石标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觉得累。孙子喜悦、兴奋的情绪也感染了爷爷,第二年爷爷又带切赫再次去了科罗拉多。 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好,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并取得了重大科学新发现。 像这样由喜爱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学奥秘、并最终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屡见不鲜。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生长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钢筋、水泥包围着,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科学家与科普读物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应我们的请求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由于一本科普读物的影响,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还有许多。像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爱的书是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旅行探险类书籍。这些书令小吉尔曼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书中不仅有惊险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更令人称奇的是,儒勒·凡尔纳身患残疾,一生中几乎没有远足旅行过,却“坐地日行八万里”,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旅行探险故事,“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学的头脑,每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总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摆脱困境。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潜艇等许多科技发明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末还没有问世,作者却凭借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和科学的预见,进行了今天看来也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使吉尔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之情。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赫希巴奇小时候喜欢到奶奶家去玩,因为奶奶订有一本叫作《国家地理》的杂志。这本著名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办,创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科普杂志。它虽然名为“国家地理”,但杂志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美国,也不局限于地理学,它有许多关于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风土人情和自然科学、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图,每一期都让小赫希巴奇兴趣盎然。在他11岁那年,新出版的一期杂志是关于天文学的特辑。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那一个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孙子如此喜爱这期杂志,奶奶就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把这本杂志带在身边,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杂志带到了学校,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杂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挠腮,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同学们急忙帮他找,终于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兴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学家的他的书房里,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科学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这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杂志。正是这本《国家地理》杂志,使小赫希巴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走上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少年时代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1973年福井谦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华盛顿时,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这时它的发行量已达到了每期1 000多万册。福井谦一还非常喜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一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且用充满着泥土芬芳的文笔描述了法国南部一带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小谦一上初中一年级时看到这本书后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本书当时是分为20册逐年翻译出版的,小谦一常常是刚看完一册,就急切地盼望着下一册。这本书将福井谦一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他对昆虫和大自然的热爱保持了一生。 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是科普创作的爱好者。像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图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薛丁谔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经常到各高等学府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其中生命科学的系列讲座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1944年,薛丁谔把讲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页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书中,他预言了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将从生命的表面现象和细胞的层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还提出将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生命科学研究之中。这本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共同荣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发现噬菌体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作用荣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卢里亚,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组、创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而荣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伯格,因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催化功能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奥尔特曼等人。因而,这本书被称为“给生物学界以革命的契机”。 此外,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利昂、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时代都曾受到过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一书的深刻影响。而由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所撰写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一书则陪伴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并且是他走上生理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获奖科学家与课外科普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保罗·伯格,都是在小学时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后,激发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菲齐与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约而同地跟随父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当时10岁的菲齐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通过此行,产生了对科学发现与科技发明的向往,树立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在应邀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于一次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时我大约七、八岁,是妈妈领我去的。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幢大楼内,纽约的《每日新闻》也在这座楼里。我记得,博物馆提供给人们操作展品和观察其机械、电气特性的机会。 在其他著名科学家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而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大多数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爱好,并从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发明制作、通过实验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仅仅是我们所知道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化学实验中发生过爆炸事件的获奖科学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生理学家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瑞士物理化学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应邀为我们所写的自传中谈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时曾说: (青少年时代)我花费了许多时间用于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间的地毯上,经常是散乱地摆放着数以百计的金属“梁”和小的螺母、螺杆,在它们中间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点的时候,我的兴趣扩展到了化学游戏上。我曾和我的一个朋友用自制的火箭和火药做实验,实验的部分费用来自父母给我在学校吃饭的午餐费。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又转移到了检测我邻居家的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营养物质上。 有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节目中曾介绍过,一位名叫索菲亚·沃尔沃的老师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位老师其实就是一名课外生物学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我们还看到: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齐是天文观测活动的积极参加者;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11岁时聆听了大学教授们为市民举办的系列科普讲座,激发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淡路岛临海学舍活动。临海学舍是日本专为举办寒、暑期青少年活动而在海滨、山区兴建的数百座固定设施之一,它们统一归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厅(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办公厅)管理,每年都有上百万名中、小学生到这里来参加野营、自然观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动。临海学舍为福井谦一等孩子组织了大量观察海洋生物的活动,从此福井谦一对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年级和六年级时,他又参加了分别在和歌县箕岛、加太举办的临海学舍,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伴随了福井谦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国读者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福井谦一还说:若问对我立志于学问和创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直觉。……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讲述生命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夏令营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明对生物学和癌症研究的兴趣,他连续3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特明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那个暑假,又回到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为孩子们讲课和辅导。他要向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在特明辅导小学员中,有一名来自纽约的17岁少年巴尔的摩,他也通过夏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读的那所大学,又与特明同样成为著名病毒学家杜尔贝科的研究生。师生三人合作研究发现了病毒的致癌机理,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对于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科普工作也为培育国民的科学素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们的科普场馆,更要担负起与学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职能。

188 评论

北极星爱吃鱼

常有人问:你发表了文章,你否在该杂志社有关系。我肯定地说:“我不认识杂志社的人,只要你的文章质量高,一定有地方发表”。又有说,我的文章投出去怎么就没有发表,有多种原因:你的文章质量不高;虽然质量高但投错了地方,不信你将一篇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投到《有机化学杂志》看结果如何,这就是投错了地方。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体会,谈谈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1.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4.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5.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十五余年,对作者不规范的投稿感触颇深,现将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广大作者,以便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推荐几个每稿必复的好编辑和E-mail 来源:中国投稿在线 2005-10-9 15:15:00 《京华时报》家长里短.生活幽默 张莉丽 家长里短 (华小克) 家庭之友 解新锋(辛雨) 《家庭科技》 《家家乐》杂志社编辑葛颂 《家家乐》杂志上半月编辑吴桐 《今日文摘》杂志 警探 副刊 《江南视野》 《家庭》张佩玲 家庭保健报副刊 金莲花 江苏法制报 副刊 《金陵晚报》副刊朱晖先生 《今晚报》副刊 张晓明 今晚报特稿部穆娴静编辑 今晚报副刊部霍春光编辑 《解放军报》副刊 《江淮晨报》综艺.娱乐 陈晓敏 金沙江文艺 《今古传奇.故事版》郑鸣 今古武侠 今日早报 镜报副刊 检察日报 《检察风云》杂志社 蔡鹰扬 《健康博览》 李开 《健康之友》赵聪慧 家庭教育导报 家庭教育 教育信息报副刊 教育时报副刊 教育导报 副刊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 教师之友 女报时尚. 王相明编辑(海兰察)飞快的回复,提出中肯意见 女报纪实. 肖海生编辑 不论用否,都会很快回复 言情时代. 黄花菜编辑 好就一个字 爱人. 田华编辑( 悠然) 2周内必有回复 女士》的晓洁 每稿必复

293 评论

猫猫不在家叻

一、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都会考虑刊登,当然了,在同等情况下,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还可减少咱文章出差错的机会。如果程序是关于数据库的,请别忘了同时将有关数据库发去,至少是库结构文件,以利于众编们调试您的程序。另外,手写稿您可一定誊写清楚,不容易辨别字母、数字等,您可以在边上用另色笔注明嘛!如“0”与“o”、“1”与“l”等。 二、投往何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种媒体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也为各为撰稿人投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刊物来投稿呢?首先确定你投稿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上报发表,那么把稿件投到那些所谓小报小刊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是为了稿费,那么把稿件投到大报大刊,但相对的,采用率却非常低,因为投稿的较多,但只要用了,稿费是不会少的,并且知名度会随着你的文章发表多少相应增加,说不定哪一天编辑会找上门来,约你写稿。 除了传统媒体的选择,目前一些大的站点也开始接收投稿及付给作者稿费了。比如电脑报站点、ChinaByte站点、中华网站点、所有网站点等等。对于投稿给站点优势在于采用较快,稿费较高。对于初学者是个好选择。 三、刊登查询 一般来说,对于网上投稿,回复都是比较快的,是否采用最少一两天就能知道,而最多也就个把星期,也有部分刊物回复比较迟甚至不回复,对于这些刊物,实际上这也是对作者不负责任,你可以根据媒体确定时效期来是否他投,在超过这个期限后可以另作处理。我想你可以先投回复比较快的,他们不用稿件你再投向对作者不怎么负责任的刊物。投稿后你可以去留意你所投的刊物,一些已上网的刊物可以很快查到你的稿件是否刊登。 对于投稿一定要保存好原始邮件,这是以后出现投稿问题的解决依据。比如你投给了一个媒体,过了时效期,也没有收到采用通知,这时你又转投了另一家并采用,但前一家媒体却又采用了,这时侯不明的读者及编辑会认为你一稿多投,那么你保存的原始邮件就是证据了,证明了你是过了时效期才另投其它媒体的。 四、网上投稿注意事项 凡通过E-Mail向电脑报投稿的作者,要在主题中注明稿件名称,具体投到哪一版,哪位编辑收。稿件可用纯文本格式和word格式,图片可用jpg和gif格式。投给不同编辑的文章要分别寄出,正文中要注明自己的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99 评论

相关问答

  • 叙事医学杂志刊号

    一、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

    虎呆呆漫步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叙事医学杂志

    文学、医学和科学技术都必须首先是人学,都必须以人为本。 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只注重技术和经济效益偏离人文道德轨道是非常错误的。 古典中医(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信息全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叙事医学杂志2022

    文学、医学和科学技术都必须首先是人学,都必须以人为本。 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只注重技术和经济效益偏离人文道德轨道是非常错误的。 古典中医(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wangweil072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叙事医学杂志2021

    藤野严九郎(Fujino Genkuro)(1874年7月11日-1945年8月11日),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毕业于爱知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日本的医生、教授。

    金语佳诚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叙事医学杂志核心期刊

    医学类核心期刊有:①《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月刊)、②《中国医学装备》(月刊)。具体如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

    维尼yuan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