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小姐
1901年 't Hoff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 .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 1907年 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 1910年 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 1912年 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 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 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1918年 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1926年 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 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 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 1930年 .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贝吉乌斯德国 1932年 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尤里美国发现重氢 1935年 .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约里奥-居里法国 1936年 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 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 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 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 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斯坦利美国 1947年 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 1948年 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 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 1950年 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阿尔德 1951年 麦克米伦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西博格美国 1952年 马丁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英国 1953年 施陶丁格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鲍林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 1956年 谢苗诺夫前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美国 1957年 托德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桑格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 海洛夫斯基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利比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 开尔文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佩鲁兹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肯德鲁英国 1963年 齐格勒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纳塔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 霍奇金夫人英国 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 伍德沃德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 1966年 马利肯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 诺里什英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波特英国 艾根德国 1968年 翁萨格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巴顿英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哈塞尔挪威 1970年 莱洛伊尔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赫茨伯格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1972年 安分森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莫尔美国 斯坦美国 1973年 .费歇尔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弗洛里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 康福斯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普雷洛格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利普斯科姆美国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普里戈金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米切尔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布朗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维蒂希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伯格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右尔伯特美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桑格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霍夫曼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 克卢格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 陶布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 梅里菲尔德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豪普特曼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卡尔勒美国 1986年 赫希巴赫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美籍华人 波拉尼美国 1987年 佩德森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 莱恩法国 克拉姆美国 1988年 戴森霍弗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胡伯尔德国 米歇尔德国 1989年 奥尔特曼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切赫美国 1990年 科里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恩斯特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 马库斯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 穆利斯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史密斯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 欧拉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 克鲁岑德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莫利纳美国 罗兰美国 1996年 克罗特英国 发现富勒烯 .苛尔美国 斯莫利美国 1997年 博耶美国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沃克尔英国 斯科丹麦 1998年 科恩奥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波普英国 1999年 兹韦勒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
一点流殇
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详细的介绍:
唐尼小姐
《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 ) ——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美] 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本书的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著述甚多,其作品有《改变世界的五种理想》、《印度和西方》、《富国与贫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高低不平的世界》等。沃德女士是哥伦比亚大学艾伯特·施韦策“国际经济发展”讲座的教授。她丈夫罗伯特·杰克逊爵士是经济学家,联合国发展规划的高级顾问。 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本书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本书是在由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其中70多人写了详细的书面材料,对编写本报告的准备工作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霸王V风月
袁翰青 袁翰青,化学家,化学史家,1905年9月7日生于江苏南通。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深造,1932年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及化工系主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北大著名的“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相继任科普局局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科院西北分院秘书长、科技情报所代理所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曾在美国从事立体有机化学研究,发现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获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获得荷兰科学家范霍夫奖。袁翰青院士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作为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史家,袁翰青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加值得记载和研究,晚年,他把自己最后的生命之光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科普事业。作为科学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名字将永远留传在中国科学史中,也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普史中。创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29年,袁翰青从清华毕业后,被公派到美国留学,从师伊利诺伊大学著名化学家亚当斯,并于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员。在此期间,他潜心科学研究,成就了在立体化学方面的辉煌。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教育部令南京中央大学等5校开设国防讲座。应南大校长罗加伦之邀,1933年,他毅然回国,在中央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从事科研和教学。1940年11月,他又奉命调往西北兰州,负责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从此,他开始了长达6年的科学普及工作。到了甘肃科学教育馆以后,袁翰青把建馆宗旨确定为普及民众科学教育。到任后,他主要做了4件事:设立科学陈列厅、放映科技知识电影、举办通俗科学讲演、进行学术巡回教育。天文工作者李元先生曾著文详细回忆了当时袁翰青精心策划、支持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日全食观测活动:“1941年9月21日有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我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当时由张钰哲率领的中国日全食观测西北队,正是在甘肃临洮进行了中国境内有史以来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利用这一机会,天文工作者在当地放映科学影片,举办科普讲演和日食图片展览,在兰州和临洮掀起了一次宣传科学知识、破除愚昧迷信的科学普及高潮。”1944年春,袁翰青冒着战火往返于重庆和兰州,积极筹备、建议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兰州召开第二届联合年会。这是他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工作期间筹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盛会。他历来主张科学离不开普及,普及离不开科学,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辅相成。这次科学活动正是他的这种主张的佐证。这次年会邀请到150多人,从昆明赶来的曾昭抡教授及其夫人俞教授、从重庆来的张洪沅教授等人的到来为大会增光添彩。袁翰青不仅组织甘肃科学教育馆的工作人员撰写科普文章,还请国外知名专家到兰州作报告。1943年,他热情接待了到西北考察的英国李约瑟博士等一行,并邀请李约瑟在馆做了《国际生物化学的进展》的学术报告。后来,他又请来美国抗菌素专家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做了关于盘尼西林的性能、应用及制造方法的报告,并当场口译。1945年4月,袁翰青在中正公园四照厅做了题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学术讲演。他说,赛(科学)、德(民主)二先生对人类的贡献有四方面:一是思想方法的改变;二是人生观的改变;三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四是交通工具的改变。并说“自由与民主及近代科学发展之证明”,中国只有按此原则迈进,才能“走向现代化之途径”。为新中国科普事业奠基1946年后,他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成为享誉全国的“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政务院在中央文化部设立了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科学普及局,袁翰青被任命为局长。根据陶世龙先生讲,科学普及(简称科普)一词最早出现于1949年,科学普及局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是第一次。在此期间,肩负如此重大历史使命的袁翰青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无疑,兰州科学教育馆的经历,对他建国初期的工作起了不小的借鉴作用。袁翰青在担任局长期间,强调要“把科普工作作为科学界的群众性工作来搞”,他认为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是普及,普及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当时科普局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二是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进行实验示范和组织、推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春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平门老校址举办的“首都春节科学知识展览会”。展览分三大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妇幼卫生以及从猿到人。展出12天,观众达10多万人次,成为轰动首都的一大新闻。袁翰青不但对本身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对与科普有关的事情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李元先生回忆说:“1951年9月天文界的朋友们听说民主德国送中国青年一架小型的蔡斯天象仪,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来信嘱咐我,用那架天象仪把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推动起来。”10月李元回到北京之后就去拜访不久前访问过民主德国的袁翰青,他告诉李元,德国送来的只是一架天象仪的模型。不过,他很乐意介绍李元去见吴晗市长,因为吴晗对建立北京天文馆特别热心,并当即与吴晗通了电话。在中国科学院、全国科普协会、北京市三方的共同协作下,北京天文馆于1954年开始兴建,1957年月建成开馆。北京天文馆的筹建过程一直得到袁翰青的关心和支持。科普创作贯穿一生袁翰青不仅对全局性的科普工作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十分重视科普写作。科普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1954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财政经济组曾举行报告会,请钱三强同志做了《原子能的应用》的报告。当时,和平利用原子能成为科技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协副秘书长,袁翰青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原子能方面的知识,于是在北京做了一个有关原子能方面的科普报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55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第四期的《新观察》上,定名为《原子能的故事》。1958年为了打破美国等国家的核垄断,我国开始研制以防御为目的的原子弹和氢弹。对于科技水平相对薄弱的我国,除了掌握核心技术之外,还需要普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翰青写了《氟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硼烷的制备》两本书,于1958年出版。《只有一个地球》是为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大会提供实际的背景材料和概念性的基础意见而准备的。这是一本对人类环境最完整的报告”,袁翰青被授权翻译。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翻译这样的书可能是科技出版界不多见的。袁翰青科普创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身体力行,把普及科学和发展教育联系起来。1954年至1956年之间,他写了《溶液》、《铜的故事》、《糖的故事》。《铜的故事》这本小册子讲述了铜在现代工业的重要性,铜的开采、冶炼、精炼,纯铜与铜合金的区别以及不同的用途。铜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光辉成就,以及我国采铜、炼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本书语言简练、内容丰富,并配有一页彩插——各种铜矿石图,的确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工业常识小书。他在1975年身患脑血栓之后,右半身偏瘫。他决心把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坚持用左手写字,在报刊上发表短文。在1980年到1988年,对中学教育十分关注的他在《化学教育》上连续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等。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崇高理想、坚韧的意志以及为科学事业的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连载,受到众多中学教师的欢迎,为他们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袁翰青远在上世纪30年代就对化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积累研究史料,以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的权威。当他把科学研究的重点转为研究化学史后,同时开展了科普创作。1937年发表于《化学通讯》第二卷第三期的《狄拜耶教授》就是他最早的科普文章。另外,同年发表的《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也具有同样的性质。1954年10月25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含镍白铜——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之一》就是这一时期他的科普作品的代表作。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他从学生们常用的白铜墨盒谈起,指出“青铜和黄铜在我国很早就被利用了,在别的国家也利用得不算晚。惟有白铜这种合金是我国的特产,在历史上成为输出品之一”。他还指出,距当时不到一百年才有了用镍做电镀的原料,而我国利用镍做白铜却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1975年他半身不遂后最先想到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业余工作就是写科普文章。他在《北京晚报》《百家言》专栏发表了《“科学”“技术”两词溯源》、《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漫谈X射线》、《“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等短文,受到广大读者的传阅和欢迎。 袁翰青的科普创作一览 年发表于《化学通讯》第二卷第六期上的《狄拜耶教授》;2.早期的科普文章:《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等;年出版《溶液》;年出版了《铜的故事》;年出版了《糖的故事》;年出版了《氟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硼烷的制备》;年出版了译著《只有一个地球》;年出版了《科学与人类》;9.见诸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一直不断,《原子能的故事》、《晚明杰出的一位科学工作组织者、宣传者兼实践者》等;10.晚年,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化学教育》、《百科知识》、《化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介绍中外化学家生平事迹和重要化学史实的文章。他还在北京晚报的“百家言”栏目刊出的“科学、技术两词溯源”、“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漫谈X射线”、“再谈X射线”、“‘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等;年在《化学教育》上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年写了《重要化学史实》。
快乐尚龙
人物生平编辑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奈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隆德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着,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3个人成就编辑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着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4社会地位编辑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林奈是近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讷地区的罗斯胡尔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岁。5个人影响编辑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林奈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爱奇花异草,他为自己开辟了一块空地,整日忙于移植野花野草,由于他神学课不及格升不了学,只得进皮鞋铺当学徒。但他对植物的兴趣没有减少,还是经常解剖小动物,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一位叫罗斯曼的教师看中了林奈的才华和毅力,经常带他到自己家中看书,并给予指导。在罗斯曼老师的鼓励下,林奈终于在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瑞典隆德城大学,23岁便成为这所大学颇有名气的植物学教师。从此,他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动植物研究领域。1732年,林奈得到瑞典科学院的资助,独自一个骑马到瑞典北部的拉帕兰地区考察了五个月,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其中一百多种是前人没有记载的。林奈将考察结果整理成《拉帕兰植物志》一书,受到了植物学界的赞誉。为表彰他的功绩,瑞典科学院特意把当地产的一个植物属命名为“林奈木属”。从1732年起,林奈留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
hdgjcxsgbjj
来自大学实验团队的重要发现—— 1、禽流感病毒偏爱寄宿于人体的肺细胞,但它们寄宿的地方很深——通常是下呼吸道感染,侵犯肺部,引发肺炎等;也因为感染呼吸道部位较深,病毒难以通过打喷嚏或咳嗽飞出,避免了人际传播。 2、禽流感病毒包含许多毒株,它们好像一根根积木,外壳是禽流感,内部却可能是其他动物流感病毒毒株,甚至人流感病毒毒株;而通过人畜流感病毒“交换基因”,就有可能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和人一样,动物也会感冒,猪得的流行性感染叫“猪流感”,鸡得了流行性感冒叫“禽流感”。通常,人不会感染动物的流感,动物也不会得人的流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种屏障”。但现在看来这并不绝对,有些禽流感病毒开始发生人感染病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且,为什么感染者得的都是肺炎,甚至因为重症肺炎而死亡,为什么不是其他器官发生病变?此外,人与人之间会不会继续感染、传播,引发大流感? 其实,这些都是科学家关心的问题。自从人感染H7N2、H7N7等禽流感病毒,世界各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里,科学家们正孜孜不倦地追捕着那些病毒,追踪着他们的各种“变形记”。 在这种病毒阻击战中,H5N1病毒无疑是最夺目的,从1997年起,就一直有人感染该病毒致病、致死的报道,它被世卫组织称为“最著名的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目前,我们对H7N9认识还十分有限,散发的十几个案例让科学家还难以找出发病机制,不过,围绕“禽流感为什么会感染人?”“人为什么不会互相感染?”这两个终极命题,科学家围绕H5N1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这或许能为我们了解人感染动物流感病毒提供了一些思路。 “沉默的感染源” 为什么是禽流感,但被感染的鸡没有表现出什么症状,而传到人身上就致病了?眼下,这是不少人的疑问。其实,早在H7N9前,科学家就注意到这个现象,并将此前出现的禽流感病毒的这个表现称为“沉默的感染源”,这个病毒好像一个幽灵寄宿在鸡、鸭、鸽子身上,伺机感染人类。 这一切怎么会发生的?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下我们身处的地球。我们和其他动物一道,生活在一个满是病原体的世界。目前,已知的人类传染病中,有大约六成,即200多种,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针对禽流感在禽身上表现为轻症,在人身上出现重症,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是鉴于每个物种本身都有抗体,禽对禽流感可能只会表现出轻微的症状,甚至没有症状,但到人身上,由于缺乏相关抗体,病情可能表现为危重。 截至目前,H7N9的“凶残”程度还不及H5N1在人类流感史上留下的伤痛——1997年至今,全球有11个国家暴发H5N1型禽流感,上百人死亡,数亿只禽类被扑杀、焚化、掩埋。尽管此前也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但症状普遍轻微,甚至没有症状,这足以让H5N1成为科学家研究人感染禽流感的研究热点,又名“高致病性禽流感”。令人宽慰的是,至今H5N1没有出现人际传播,因而没有引发全球大流感。科学家并没有完全明晰H5N1病毒至今没有发展为人际传播的原因。一个研究的发现是,禽流感病毒株无法与人的细胞结合;也有研究提示,一个关键的变异是导致禽流感远离人际传播的原因…… 多年来,科学界众说纷纭,直到2006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与荷兰鹿特丹大学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的科研团队有了重要发现。他们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与人体肺细胞结合,不过,由于结合部位在人体呼吸道的下端,以至于很难通过咳嗽或喷嚏传出,引发人际传播。此外,其中的一个研究团队还发现,感染可以提高病毒性肺炎的风险。 这两支独立的科研团队在该年3月22日同时公布发现,论文分别刊登在3月22日的《自然》杂志和3月23日的《科学》杂志上。 “残暴的外来入侵者” 我们知道,流感通常是通过咳嗽或喷嚏打出的飞沫传播。人也可能通过触摸含有病毒飞沫的物体表面而被感染——没有及时清洁的脏手触摸了嘴巴或眼睛。这些可能带有病毒飞沫的物体包括台面、门把手等。 流感病毒含有许多毒株,它们好像积木一样层层叠叠组合,这些毒株一刻不停地在进化。如同新生儿需要一个子宫孕育而后被诞出,流感病毒要完成复制和传播,也需要一个“子宫”——这就是宿主及其细胞。 研究认为,禽流感流感病毒要接近人类宿主细胞,首先要躲过抗体——抗体犹如一道保护屏障,用以杀灭外来入侵者。有科学家将抗体与病毒细胞的角力比作非洲大草原上的竞逐:如同羚羊只有跑得更快,才能躲过猎豹的捕食;流感病毒要想躲过抗体,变异速度就必须超过抗体。有科学家认为,来自抗体的压力是流感病毒保持不断变异的原因之一。 当然,并不是每次变异都是成功的。为了生存,流感病毒在基因组的复制过程中,RNA序列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就会演变出新的毒株。当然,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并不是所有毒株都能存活下来,但流感病毒好像就是这样的“风险爱好者”。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些“风险爱好者”成功变异,并躲过了抗体发出的免疫系统的致命打击。不过,它们还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科学家发现,如果要成功进入宿主,流感病毒的表面分子必须与潜在宿主细胞表面存在的诸多接收器匹配。最新一项研究通过对死亡病例(这些病例多是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禽鸟)的分析发现,人体肺底部含有大量可接受H5N1禽流感细胞的接收器。据此,病毒可以直接进入并复制一种被称为2型肺细胞的细胞。对肺器官来说,这些细胞可不是无名小卒,它们对于肺组织修复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在无时无地产生一种分子,以维持肺部的正常功能。 所以,一旦病毒细胞“侵犯”2型肺细胞,后果不容乐观——流感病毒从孤注一掷的外来者成为残暴的入侵者。 人畜流感“基因交换” 不过,禽流感病毒要感染人还没有这么容易,禽流感病毒要经历更深入的基因交换,并需要从人流感病毒的毒株中偷偷地借到细胞表面接收器。科学家称,这些基因交换发生的前提是,禽或人,或中间宿主(比如猪),必须同时感染了禽流感H5N1和人流感。只有这样,两种病毒毒株才能交换基因内容,以产生新种类。 发表在《科学》杂志那篇论文的作者之一、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科学家西吉斯·奎肯称,尽管人感染动物流感的病例还是少数,但致死率却比较高,并且主要的器官损害是肺炎。 肺炎是肺部感染的一种,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引发。由于H5N1病毒的侵犯对象是负责肺部修复的细胞,一旦被侵犯,肺部“伤口”自愈很慢。病毒性肺炎对健康成年人来说并不算严重的病症,但对于一些比较年幼或伴有免疫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自然杂志 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 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最新前30如下:1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CA Cancer J Clin 癌74.575 ↑2 New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