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9

糖仔食糖仔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医专家谈西医转型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岚岛全屋定制

已采纳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 健康 与否。体质 养生 是基础、根本的 养生 方法,也是最真的 养生 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 健康 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 养生 、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

效哥的文章,喜欢一针见血,也许会有一些铁杆中医不理解,甚至他们经常会认为效哥是“披着中医外皮的西医”,或者是“西医卧底”,但,效哥扪心自问,效哥一定是最铁杆的中医, 效哥至今为止,从不使用西药,治愈的患者从没有一个用西药的,全部都是中药,因为,能找效哥看病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被西医虐过的,中药虽然涨价十多年了,但是和西医的住院费和药价比起来,依然还是很便宜,

从很小的时候,效哥就常常看见爷爷治愈了很多很重的患者,基本都是西医院判死刑的重患,包括白血病、胃癌、肺癌、重症肺结核、冠心病、哮喘持续发作状态等等,也在爷爷那里见到唯一见过的纯银的“银针”,中医世家的缘故,效哥从小就相信中医,后来,学医路上,遇到的师父和老师,也是清一色的“铁杆中医”,而且是从不开贵药的“良心中医”,一切的一切,耳濡目染,植入灵魂,效哥亲眼所见的,西医西药虽然很伟大,但是,年头还短,不过200年出头,和中医2000多年的 历史 比起来,还是逊色一些,尽管,几十年后,随着西医技术的日益先进和优秀中医医生数量的萎缩,注定,西医会更加优秀的超越中医,但,目前看来,中医PK西医的时候,中医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中西医结合,一定不是毛主席首先提出来的,从明末清初开始,西学东渐之风日增,中医也多少受到一些影响,自古“黄疸”被认为是脾胃湿热,而自此,开始演变为“肝胆湿热”,延误至今,西方的东西对中国思想的侵略,可见一斑,清末民初,西医已经在中国形成强大的势力,很多中医前辈,如恽铁樵、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等,在 历史 上首先开创了“汇通派”,目的无非是更好的让中医继承和发扬下去。

中西医结合之风,自此开始,到了建国后,一贯主张“自食其力”的毛主席正式地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习中医”等纲领,其实,对中医的发展特别好,唯一一次让中医在诺贝尔的舞台上扬眉吐气的“青蒿素.屠呦呦”,也是这个“中西医结合”时代的产物,

“汇通派”中, 前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 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地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 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这一点很重要)。

当然,效哥对于中西医结合,是抱着鼓励态度的,效哥认识的很多名老中医,一样也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他们认为,中医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西医知识,那么面对一个病时,怎么下手都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问题, 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它绝不是中医“闭经”或者“月经后期”那么简单的一个病,如果只按着这两个病去辨证论治,最终是无法治愈的,西医的恶性肿瘤,也绝不是中医的“症瘕积聚”这么简单的病, 世界在进步,疾病也在更新,很多疾病,包括天花,都已经被人类征服,很多疾病也会涌现,比如“艾滋病”,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一定不要反着说,每当技术层面有了新的突破,就会有新的未知再等我们突破,

曾几何时,当我们有了手机,电报就退出了 历史 舞台,一条短信瞬间收到,70个字才1毛钱,而当年,还没有普及电话时,最快的传播信息的途径,就是电报,一个字1毛钱,路途稍微远点,也要3天才能看到,

曾几何时,当我们觉得短信已经很先进时,3G时代也到了,3G时代,无线网速已经很快了,但是,仍不能和目前的4G比,更不能和5G比,

人类在进步,医学在进步,疾病也在进步,中医人如果不能从内心进步,就一定会被 历史 淘汰,人人奉若经典的《伤寒论》在面临瘟疫大流行时,也是捉襟见肘,宋明清才有无数的大医致力于“瘟疫”的攻克,最终,“温病八大家”的横空出世,创新了中医对“温病”的治法,才导致了中医在面对“瘟疫”时的底气,建国后的数次瘟疫大流行,才有了中医对西医的病死率控制上的绝对优势,试问,如果宋明清的中医不做创新,中医对瘟疫没有任何办法,中医还能存活到今天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四大国粹,惟一一个还有实用性的就是我们中医,其他的三个,逐渐在淡出 历史 舞台,无非就是实用性的降低, 宋明清的古人尚且知道“创新和发扬”,为何这么开明的盛世,很多自称铁血中医的人,反而拒绝结合西医“创新”中医呢? 水涨船高,那是因为船在水面上,因为船的创新,而桥墩越淹越低,是因为桥墩的固化和死气沉沉,中医同道们,你们愿意做船,还是愿意做桥墩?

1 拒绝认可西医检验的理化指标

他们认为,西医检验的理化指标没有意义,又怎能没意义呢,“痛风”导致的足趾红肿热痛与类风湿导致的足趾红肿热痛,中医治法完全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的治法和腰椎管狭窄的 “中医” 治法完全不同,“胎停育”和“胎萎不长”完全是两个病,不明白西医,这些病,真么能够治愈,只靠蒙?盲人摸象?盲人摸着石头过河?

2 拒绝认可西医的疾病诊断

中医走的是模糊化过程,从整体上把握,西医走的是精细化过程,一个眩晕,“内耳眩晕”如果你不明白水肿的部位在半规管,不加上柴胡枳实,效果一定不如加上快,1天能好转的病,一定要拖上3天,所以,明确西医诊断后,再加上中医的精准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饱和打击”,才是高手应当具备的,你可以不认可西医的诊断,但是,记住,会有越来越多的西医疾病,你不会治,很多病,只有诊断,甚至没有症状,那么,全靠症状舌脉来辨别疾病的铁杆中医们,你们如何下嘴,“颈动脉斑块”导致的眩晕和“无痰不作眩”能一样吗?

3 拒绝认可西医对中药有效成分的认定

效哥可以很坦然地公开说,市面上的假中药,不少,劣质中药更多,去年,曾经和一个自称干了28年药师的医院院长发生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事,效哥去她的药房,拉开了七个药斗子,七个药斗子,除了假药就是劣质药,效哥质问她,一开始,她还充傻,说都是真的,效哥后来一一说破时,她闭嘴了,效哥说,这些药,没良心,后来她翻脸了,说,“我干了28年中药师了,药监局都不来查,你算老几,我还不如你?”,效哥摔门而出,服了,对呀,药监局都不管,我算老几,

中药在中医热以后,已经连续涨价十多年了,最近两年涨得更狠,因为从去年年初,国家硬性规定,凡是化验不合格的中药严禁上市,违者巨额罚款,所以,中药去年一年基本整体涨了60%都不止,个别品种翻了几倍,大家看到这,懂什么意思了吗?国家化验药品有效成分对还是不对?大家又懂了没?所以,昨天有人在“九蒸九晒,就是一个商业噱头”的留言区里认为用“化验成分”的方法化验中药是错误的,效哥也只能哈哈一乐,一条禁令,让很多中药无法上市,还不能说明“化验成分”是在造福中医还是在坑中医吗?过去很多老药工的手摸眼看口尝的老套方法,已经落伍了,亳州和安国药市的造假高手,已经完全可以让这些老药工“盲”了,“成分化验”也许还有局限性,还需要完善,但,至少在目前,它是保证中医所开的中药能够有效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一定要感恩我们有真药用,

拒绝接受,拒绝认可,无非就是两种理由,“我不愿认可接受”,和,“我不敢认可接受”,

“不愿”和“不敢”,说起来是两个意思,古龙先生曾经深度剖析过这两个词语, “不愿”的内心本质无非就是“不敢”,如果内心不虚,实力又足够,自然也就“愿意”了,这两个词语,无非就是用“不愿”来替代内心不踏实、不敢出招的“不敢”而已,“不愿”比“不敢”会更加有面子,其实本质都是“不敢”,

1 永远不要忘本,就是说,我们是中医人,我们学习的西医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研究透一个西医的病是怎么得的,研究透就好,然后,依然要有我们中医自己的“辨证论治”,依然要使用中药和针灸作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最后,用西医的理化指标来检验我们是否治愈了一个病,师父曾经说,想让西医服气中医,一定要在指标上让西医服气,很多病,也许中药能控制住症状,患者很舒服,但指标没改善的前提下,这个病依然不算治好,对不对,很多乙肝大三阳患者,除了化验之外,没有任何症状,那么这些铁杆中医难道就能认为这些很重的大三阳患者没病?

2 适当地接受一些最新的中药药理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确是用西医方法研究出来的,但是,一样不影响这些中药作为我们中医的武器属性,比如,故纸(补骨脂)抗早孕,天花粉会导致着床失败,学会了这些知识,是否在临床上就会考虑到禁忌,明明人家肾虚不孕,你非要用故纸,岂不是白治?明明人家怀孕以后血虚口干,你非用天花粉,流产了算谁的?所以,请大家摈弃门户之见,中医一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学科,从仲景时代至今,每一个中药的功效都在不停更新中,为什么只有我们这代铁杆中医拒绝更新已有的中药知识?要知道,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可以治好病!

不聊了,我已等待好接受铁杆中医们的炮轰了,效哥说这些,真的是为了我们中医更好,而不是西医的卧底,相信我的人,读懂我的人,一定会成就你的中医帝国,不懂的人,原地踏步走,121,121,立定,向后转,

245 评论

球球阿月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中医护理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日常生活护理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249 评论

冒冒爱雨雨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16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专业研究论文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

    zhizhuo198605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

    寒江之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医专家谈西医转型研究论文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 健康 与否。体质 养生 是基础、根本的 养生 方法,也是最真的 养生 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

    糖仔食糖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医与西医对比研究论文

    1.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

    丫丫由由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互联网家装行业转型研究论文

    家装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传统的思维模式存在报价不透明、施工缺乏标准、人员比较混杂。显然这些问题与互联网精神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在互联网+环境下,家装公司比

    零摄氏度的空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