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6

就是不高兴
首页 > 职称论文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engxj214

已采纳

1.《社会动员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青海牧区政治现代化的开启——以泽库县证券建设为例》,杨红伟、马欢,《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2.沙沟总管设置于清代循化厅所辖藏区族群政策,《史学月刊》2012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2期全文转摘)3.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及其宗教化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4.工合运动与抗战时期中国西北慈善事业,《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5.拉卜楞寺与清政府关系综论,《江汉论坛》2012年第4期年代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述论,《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6期7.法尊与民国时期藏密在汉地的传播,《法音》2011年第9期8.建国初期青海牧区的县政建设,《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9.抗战时期文化民族主义对少数民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杨红伟、储竞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0.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11.冲击与反弹: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早期遭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2.抗战时期甘肃农家经济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3.简论晚清循化藏区的部落冲突及其演变,《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14.从经世思潮到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载《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15.工业化理论的新谱系:评《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载章开沅主编《近代史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6.简论晚清循化藏区的权力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10期)17.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再论张謇君主立宪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18.近代甘肃“留学教育”研究,载张克非、王劲主编《西北近代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世纪上半叶甘肃金融现代化进程平议——基于制度变迁的考察(上),《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20.论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朝形成的表现,《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21.试析1883年拉卜楞火烧王府案背后的权力之争,载刘光华主编《谷苞先生90华诞纪念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22.救亡图存:近代西北开发思想的价值核心——兼与杨才林同志商榷,《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3.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化思想述论,《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24.近代留学生创办的报刊略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25.略论国家行为与西北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社会史评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与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合作)26.汉唐明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北的边防设置述要——兼论西北开发的重要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27.论西北在中国边防与国家安全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8.论历史上农业开发对西北环境的破坏及其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29.试论秦汉时期中国西部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30.试论西部经济在隋唐时期的地位与作用,《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31.顾颉刚与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32.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33.《当代中国与世界》之“绪论”、“第12章”,3万余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34.近代甘肃的“留学生”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5.两晋之际流民对河西发展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36.“留学生”与近代甘肃文教事业,《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25 评论

没事就做吃货

1.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2.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4.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6.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1.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2.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3.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4.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5.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6.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7.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8.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9.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11.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12.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13.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15.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6.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17.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18.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19.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20.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21.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22.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23.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24.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5.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6.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27.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28.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29.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0.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31.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32.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33.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34.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35.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36.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37.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8.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9.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40.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41.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42.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43.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44.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45.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6.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47.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48.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49.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50.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51.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52.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53.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54.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55.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56.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57.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58.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59.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60.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61.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62.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63.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64.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65.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66.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67.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68.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69.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70.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71.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72.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73.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74.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75.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76.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77.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78.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79.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80.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81.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82.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83.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2.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7.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8.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9.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10.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2.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3.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4.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1.“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3.“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5.“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6.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7.“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8.“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9.“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10.“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11.“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13.“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14.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15.“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16.“《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17.“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18.“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287 评论

hylandstar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主编

    杨建新(兰州大学民族学教授、博导)聂华林(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导)高永久(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李清凌(西北师范大学历

    凉风正正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天龙过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主编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刊物比国家级还高一个档次

    只爱小火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1.《社会动员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青海牧区政治现代化的开启——以泽库县证券建设为例》,杨红伟、马欢,《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2.沙沟总管设置于清代循化厅所辖

    就是不高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陈文源(山原)中国数学家。1931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同年到兰州大学数学系任教,1978年被评为教授,1983年被评为博士

    Oicdlljjgff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