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天后
梁漱溟:人生有三大根本问题,你解决了哪个问题二、人生三大问题说 在梁漱溟那里,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是放在其文化理论的框架中展开的。按照他的看法,不同的文化主要解决不同的人生问题。所谓“问题”,是指生活中人类所遇到的障碍或困难之类。解决了某种困难障碍,就会获得某种自由程度,不断地争取前进,问题将有深浅、先后的次第,一问题的解决,常即转入进一层的问题。质言之,梁漱溟从其文化演进观点出发,认为文化学术是人类生活中所倚以解决问题的,有什么人生问题,就产生什么人类文化,当社会发展前进到不同阶段,那时人生问题从而有所不同,便自有其不同文化学术出现。通过对三种人生问题的探讨,梁漱溟阐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人生三大问题说,是梁漱溟人生哲学中的一个根本观念。人们始终在解决人生问题的实践中,而人生根本问题有哪些呢?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些都是我们所关心的。梁漱溟一贯认为,人生存有性质不同的三大问题:(一)人对物的问题;(二)人对人的问题;(三)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对于人类生活中所遇到的这三大不同的问题,人们为应付解决这些问题将有三不同的人生态度,因而人类文化发展亦将有次第不同的三期。 (一)人对物的问题。梁漱溟指出:“第一问题是人对于物的问题为当前之碍者即眼前面之自然界;——此其性质上为我们所满足者。”人类要生存发展,首先要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物质生活资料必要从自然界中取得,因而人类生活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人对物(自然界)的问题。那么,人们在应付解决这个问题时应持什么态度呢?他说:“第一态度是两眼常向前看,逼直向前要求去,从对方下手改造客观境地以解决问题,而得满足于外者。”所谓“第一态度”就是“向前要求”的奋斗态度。也就是说,人们必须用力向外,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客体),不断地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矛盾,通过改造环境来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求。“第一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问题,梁漱溟所说的“第一态度”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二)人对人的问题。“第二问题是人对于人的问题,为当前之碍者所谓‘他心’;——此其性质上为得到满足与否不由我方决定者。”“他心”是指对方的心思,在“我”的心理范围之外,能否满足是没有根据把握的。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人类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组织秩序的基础。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概括人的本质属性。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维持社会发展和人类和谐的先决条件。 梁漱溟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适当态度是:“第二态度是两眼常转回看自家这里,‘反求诸己’,‘尽其在我’,调和融洽我与对方之间,或超越彼此对待,以变换主观自适于这境地为问题之解决,在而得满足于内者。”这“第二态度”与前面“第一态度”截然相反。前者主张“向前要求”,后者主张“反求诸己”“尽其在我”;前者的目的是“满足于外”,后者则“满足于内”。这就是说,“第二态度”要从一味向外用心思转回到自身上,以调和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彼此和谐融洽而获得内心的愉快与满足。通过比较“第一态度”与“第二态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梁漱溟的人生主张,即不能把对“物”的态度应用到“人”的身上,对物与对人的态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表现出科学理性精神,后者表现出道德人文精神。 (三)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生命的本质的问题。梁漱溟说:“第三个问题是人对于自己的问题,为当前之碍者乃在自己生命本身;——此其性质上为绝对不能满足者。”如何解决人的身心性命的问题,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超越自身的束缚,突破时空的限制,从有限走向无限,从而获得永恒的人生意义,这是古今玄学家们追求的目标。在梁漱溟看来,这也是人类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这个问题的障碍在于自身,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态度就绝异于前面两种。于是,梁漱溟提出他的“第三种态度”:“它是以取消问题为问题之解决,以根本不生问题为最上之满足。” 这个态度既不像第一态度的改造局面,也不像第二态度的改变自己的意思,而只想“根本上将问题取消”。这就必须摒弃各种物欲人欲,而“反躬以体认自家生命,其道即在此自觉心加强扩大,以至最后解脱于世俗生命”。在这里,梁漱溟的“第三态度”对于宇宙人生表现出一种超然出世的思想态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宗教色彩。 人生三大问题说,实质上是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生命之间关系的原则性问题的理论探讨。这三大问题确是一切人生问题的根本性问题。古今中外的一切哲人都对这些问题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和探索,但这些问题似乎都未有真正获得彻底解决。梁漱溟把它们集中而明确提出来,并指出其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思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人生问题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它突出反映了人生意义之所在。即在于不断地解决人生问题,从而获取生命的更大自由和解放。而且,我们可以由此人生三大问题而引发出相应的人生三大境界:一是功利境界,二是道德境界,三是圆满境界。 功利境界在于人对物的满足,道德境界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获得思想情感的满足,圆满境界在于实现生命的自由与永恒。这三大境界表现出深浅不同的三大层次,也体现了人生发展的不同方向。 梁漱溟反复指出,人生三大问题说与文化三期发展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人类当第一问题之下,持第一态度走去,即成就其第一期文化,从而自然引入第二问题,转到第二态度,成就其第二期文化;又将自然引入第三问题,转到第三态度,成就其第三期文化。”并指出:“现代文明在第一期中,但正处于第一期末,就要转入第二期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世界大转变将到来,那正是把人生第二问题提到人们面前,要人们彼此本着第二态度行事,而其第一态度只用于应付大自然界。” 关于文化三期发展说,我们前文已有所论述,在此不必多言。而我们要指出的是,梁漱溟强调对待不同的人生问题要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特别肯定了人生态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这说明他看到了人类在创造文化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看到了文化差异的现象背后有深层的主观原因,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虽然他承认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主张,但他强调意识的第一性使他与唯物史观截然相对。 总之,梁漱溟的哲学思想都是以“人”的问题为中心问题,这也是关于“文化与人生”的学问。他所主张的人生态度将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 (本文摘自我大四论文《文化与人生——浅谈梁漱溟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著作的学习心得,于1996年3月8日完成的第一手稿,惜乎第二、三稿已丢失。)
抢银行的小怪兽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究元决疑论》一文是先生三年研佛的总结,也是他崇尚唯识学的开端。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导致了《唯识述义》的写作,北大校长蔡元培看后即聘请他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在北大任教之初,很快便写出了《印度哲学概论》和《唯识述义》两部讲义。北京大学于当时为文化论战的中心,梁漱溟在北大发起了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作了乐观的估价。此书成为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梁漱溟曾于1924年前往山东办学,以后又在四川创办勉仁文学院,而他在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更突出表现了融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为一体的思想。自抗战开始,先生便被卷入政治生活的旋涡中,此后五十年间一直为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梁漱溟对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开展的阶级斗争并不完全赞同,对“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期开展的“批孔运动”更是明确表示反对。《人心与人生》和《中国--理性之国》是他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
欧阳小七
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梁漱溟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梁漱溟资料简介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 家、思想家、 国学 大师,梁漱溟是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来给自己取笔名梁漱溟,以后就用这个名字立行于世。他出身于元代王族宗室,家世显赫,是个诗书 礼仪 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特立独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梁漱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 文化 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 历史 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一身的高度概括,但并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 百科 全书,可以让后人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汲取智慧的 营养 。当代兴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梁漱溟先生带到大众的面前,这也许就是文化复兴的魅力。 梁漱溟哲学系误人子弟 梁漱溟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句话不是别人说的,正是梁漱溟自己在一次 毕业 演讲中提到的。大家一定很奇怪,梁漱溟自己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怎么会说出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样的话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梁漱溟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是因为他认为做学问不是用来养家糊口的,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学好的,而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要做一辈子的,但是学生毕业了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可是哲学系毕业的学生实在是很难找工作,因为看起来哲学系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所以梁漱溟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并不是否定哲学系,而是为学生们的就业前途担忧,他说这话,恰恰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的肺腑之言,恰恰就是真话。 梁漱溟心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需要踏踏实实坐冷板凳研究一辈子的学问,绝不是用来哗众出宠,养家糊口的工具,而且哲学在当时社会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哲学系的学生往往会在找工作的途中受到冷遇,这是梁漱溟不愿看到的,但是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梁漱溟才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样无奈的话。 其实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确实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研究不出什么深刻的理论出来,大概只能学到皮毛,所以哲学系学生看起来这四年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没有一技之长,其实哲学是对社会有大用处的学问。 梁漱溟作品 梁漱溟作品很多,他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的乡村教育以及儒学的复兴,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印度哲学概论》、《人心与人生》以及《梁漱溟 日记 》等等,梁漱溟一生寿命很长,从事 文化研究 的历史也很长,他的作品种类很多,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全部收入《梁漱溟全集》里面。 梁漱溟一生从事深奥的哲学及社会学研究,所以他的作品在理论上要强一些,可能不太适合普通大众读,因为梁漱溟作品绝不是 娱乐 大众的通俗小说,读起来很费力。但是作为想了解中外哲学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文化精髓的人来说,梁漱溟作品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而梁漱溟对于国民人性的深入思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苦苦探索都使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虽然历经时光的大浪淘沙依然魅力不减,而对于对国学热爱的读者来说,梁漱溟作品绝对是不可不读的经典。 尤其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步重要作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他在28岁的时候写的,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思考让人佩服,这本书也让他在国学史上崭露头角,而梁漱溟的最后一部作品《人心与人生》则以梁漱溟近乎一个世纪的人生 经验 来深刻探讨人性,思索人生的真谛,梁漱溟所展示的人生道理绝对让我们有所收获,引发我们深深的赞同。
MindTheGapPlz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现代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透过审视东西文化的发展和局限,重新评价儒家思想,影响了同期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重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父亲梁巨川在清代光绪年间曾任内阁中书。1906年起梁氏肄业于顺天中学堂,1911年毕业。 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1912年任京津同盟会刊物《民国报》编辑及记者,开始以“漱溟”作笔者。 1916年,任民国司法部机要秘书。 1917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 1921年,写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术界公认为中国现代思想史重要著作。同年,偕友人筹办曲阜大学。 1928年起,推动乡村建设,先后在山东十多个乡县倡导建设运动。 1937年,日本侵华,奔走各地,商议抗战的问题和防务。 1941年,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并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 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仍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 1947年,退出中国民主同盟,专注于讲学和著述。 1955年起,因为政治立场,受到当局批判。 1973年,内地在文革期间,曾掀起一场批孔运动,梁氏因为坚拒参与,而遭批斗。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梁漱溟:人生有三大根本问题,你解决了哪个问题二、人生三大问题说 在梁漱溟那里,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是放在其文化理论的框架中展开的。按照他的看法,不同的文化主要
位于佛山松桂里的梁园,是清代广东著名的四大名园之一。原名十二石斋,是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梁九华的星草堂旧址,1984年重修后,改称梁园。园内建筑玲珑典雅,绿树成荫,
桥:如果心灵没有距离,天涯也是咫尺;如果心灵有了距离,咫尺就是天涯。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拉近我们彼此的距离。每时每刻,我都铭记着:敞开心门,为他人建造一个充满爱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与对策研究摘 要: 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中小企业经过长足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 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供
在材料学科上,要求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沿。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学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