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难瘦小姐
胡适是博士,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另有荣誉博士学位35个,详见后面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的获得也是有故事的,民国6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16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 才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详细见后面介绍。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呵呵,不确),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中获得过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并以此作为胡适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的证据。但很少有人知道以下事实:这三十五个荣誉学位中,有二十七个是在他大使任内得到的,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三。而在这二十七个学位之中,有一大半是法学博士学位(.),这个学位一般是授给政界人士的。所以说,胡适的这些学位并不能说明胡适的学术水平或学术成就已经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它们至多可以说是他的“事业上的成就”得到了美国人的承认。 也许有人会为胡适抱不平说,美国大学的荣誉学位是他们主动送给胡适的,又不是胡适自己去争取的,那些傅斯年所谓“反对先生”的人凭什么指责他“只好个人名誉,到处领学位”呢?对於持这样观点的人,首先要提请他们注意的是,第一,胡适不是一般的大使,而是“战时”大使;第二,胡适是当时中国驻外大使中最重要的一位大使。1938年,行政院长孔祥熙在催促胡适就任的电报中说:“此次赴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惟美马首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王松、蒋仕文:《宋子文传》,武汉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168页)。他“到处领学位”之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的大部分领土沦入敌手,中央政府退缩山城重庆,北京大学困顿西南边陲,而美国几乎是中国能否继续坚持下去的唯一希望。在这个时刻,胡适不努力开展外交攻势,争取美援(胡适后来曾说自己在大使任内没有为中国争来一枪一弹,虽是自矜,大半却是实情),而是南来北往地接受学位,这对於当时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气氛浓厚的美国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好大使(胡适被免职之后,《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为他打抱不平);但对于嗷嗷待哺的中国政府来说,对胡适的期望岂止是望梅止渴,简直就是望洋兴叹。所以,宋子文告诉他:“你还是多管管正事罢!”傅斯年劝告他:“此等事亦可稍省精力,然后在大事上精力充足也。”这一敌一友两方面的“建议”,足以说明问题的实质:接受这么多的学位,已经影响到他管“正事”、干“大事”了。 从另一方面讲,胡适对这些学位是相当在意、相当得意的。1940年2月1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接受了BrownUniversity赠与名誉学位的邀请;今天又接受了WesleyanUniv.的邀请。今年共有五个名誉学位”。(《胡适日记全编》第七册348-349页)。1940年3月21日,胡适在家信中说,去年得了两个名誉学位(因病辞掉三个),今年可得八个,连同以前的总共十三个名誉学位。(耿云志:《胡适年谱》)。1943年11月15日,胡适在日记中总结自己的荣誉学位,计文学博士学位(.)四个,古典文学博士()一个,法学博士(.)十五个,民法博士(.)一个。(《胡适日记全编》第七册550-551页)。如此的斤斤计较,不由让人想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的掌故。 ======================== 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民国6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1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故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民国8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适博士著,轰动学术界。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疑问,说胡适是“假博士”。民国16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 胡适一生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时间跨度从民国24年 (1935年)至1959年。按学科分:法学24个,文学9个,人文学 1个,不明学科1个;按国家和地区分:美国31个,加拿大2个,英国1个,香港1个。 胡适所获荣誉博士名录: 1935年 香港大学 法学博士 1936年 美国哈佛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南加洲大学 文学博士 1939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 法学博士 1940年 美国韦斯尔阳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杜史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克拉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卜隆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联合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柏令马学院 X X博士 美国宾州大学 法学博士 1941年 美国加州大学 法学博士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森林湖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狄克森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密达瑞学院 法学博士 加拿大多朗多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佛蒙特州大学 法学博士 1942年 美国达脱茅斯学院 文学博士 美国第纳逊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罗却斯德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奥白林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妥尔陀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东北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法学博士 1943年 美国伯克纳尔大学 文学博士 1945年 英国牛津大学 法学博士 1949年 美国柯鲁开特大学 文学博士 1950年 美国克莱蒙研究院 文学博士 1959年 美国夏威夷大学 人文博士
尼古丁00144
大家上午好!我是XX学院中文系05级1班的学生余宏超。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胡适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胡适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胡适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胡适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胡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胡适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胡适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胡适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我的论文《胡适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胡适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胡适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胡适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胡适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胡适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胡适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参考了一些毕业论文样本,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专业论文。本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宋聚轩教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以上就是我的毕业论文总结报告,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猪宝0517
思乡,也就是思家,思念家里的父母亲朋.在文人的笔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会成为他们思念家乡的“道具”.从古自今,历史文化名人的思乡之情都蕴涵在诗文之中.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看来,思乡,核心是思家,思念家里的父母亲朋.在文人的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们魂牵梦绕.故乡的水、故乡的云,故乡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命紧紧相连.唐代的诗人很多人都没回到家乡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看来,在古代作品中,唐诗蕴含的思乡情感似乎格外浓烈.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用寥寥20个字,把他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李白20多岁离开四川的家乡,直到终老也没有再回去过.”陈廷湘说,李白一生大起大落、荣辱变换,命途坎坷.55岁被朝廷流放夜郞,永远不得离开,也就永远回不了故乡.“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何等绝望、何等忧伤!他在57岁获大赦后,流离他乡,61岁客死金陵.李白尽管生性豪放,但他的思乡之苦恐也非他人可比.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薛涛年幼时,随做官的父亲从长安出发,一直宦游到成都.不幸,薛涛的父亲中年去世,留下薛涛和其母亲独留成都,成为艺妓.由于薛涛长得很漂亮,加上才华横溢,她在唐代诗坛里相当有影响力.如果说薛涛有人生的遗憾,是她终老之时都没回过长安.薛涛写过这样一首诗《乡思》:“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这位远离故土的游子,通过文字来抒发对家乡的情感.胡适的家书深露对家人的思念陈廷湘说,其实,所谓思乡,更确切的理解应该是思念家人.1917年前,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家里写信:“儿将学成归来,回家孝敬父母!”可惜世事难料,胡适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老师“拦截”下来,但拿不到博士文凭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回家的脚步,就在他返程的前一个月,胡适再次给家里写信:“儿将归来,回家孝敬父母.”这份家书只是删掉了“学成”二字.足以见得,在胡适心目中,家,父母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胡适身上,最能体现父母权威的,不得不提到他的婚姻.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原本以为他应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道路上务必坚决,但与胡适终身为伴的妻子是父母为其操办的,胡妻没有文化,理论上来说与胡适这种新青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但他们却携手走过一辈子.中国历朝历代,凡是高中进士的人,在上位之前都要先回家省亲,而在进士们到家之前,早已是捷报先登.古代人特别看重进士衣锦还乡.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没有父母家人的辛苦供养是不可能的.中了进士回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把这份荣誉带给亲朋好友,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家便从此成名门望户.陈廷湘说:“中国人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游子,只有回到家,回到亲人身边,才会感觉到有家的温暖.”鲁迅的文字洋溢对儿时的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鲁迅儿时看戏的地方,上学的路,给父亲抓药的药铺,还有小时候的伙伴闰土,在他的文章中都能寻觅到.在鲁迅的作品中,闰土带着儿子见鲁迅,“让他给老爷磕头”,鲁迅的这段文字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感,但也折射出他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只有离开了家的人,有过漂泊经历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文字.”陈廷湘说.四川大学有一名叫黄祖申的博士研究生,70岁的美籍华人.黄祖申说:“我生在成都,我想到川大念书.”1943年,黄祖申6岁那年跟随父母去了台湾,后来又到了美国.2010年,黄把生意交给儿女打点,2013年,黄祖申终于成为川大最年长的博士生.“黄之所以要到川大念书,这反映出他对家乡的眷恋.”陈廷湘说.为何中国人思乡情结如此浓烈?在陈廷湘的分析中,中华民族的生存样态与西方不一样.按恩格斯的观点,西方社会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时候,即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后,西方的血缘家族关系解体,形成集团社会,以个人身份加入集团社会的结果就是西方人的独立性很强,依恋家庭的情感比较淡薄,这一点与中国人截然相反.中国的血缘家族关系长期存在,直至今日.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结,有“父母养育之恩”深似海的情结.亲情是中国社会的纽带,所以说中国是一个情感至上的国家.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之长往往是这个家里最权威的人物.中国有句古话叫“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家庭就可以兴旺发达.
臻品之心
中国人思乡情结重,和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有关,中华民族重视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即使不得已漂泊在外,也一定无比怀念故乡。
我们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这种历史造就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在历史上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因此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很少有地理位置的变动。这和游牧民族以及工业为主的人群不同。
有的人离家数日就开始想念自己的家乡,这种情绪因为白日的繁忙而暂时隐没,却每每随着夜风从心底涌上来。每天“放学”的路上,细数着人们匆匆的脚步,想到这些人回到家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家居生活。
而自己却只能望着一弯明月,思念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种感情也许只有月亮才能读懂。即使洒脱如游子,也会时时生出怀乡之情,因为自己工作调动频繁,离乡愈远、愈久,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也愈深。
就像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思乡团圆的内涵: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离开故乡,就如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到了异地,即使生活得再好,也必在春节回家,故乡才是在外的游子的家。
在现代社会就更是如此,城乡差异的增大,外出务工的,高学历留在大城市的,还有出国留学深造的,因公派遣去外地的,只要离开故土,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离开了才知道家乡的好,离开了才感到出门在外的孤苦无依。
很多离家千里万里的游子,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节。中秋节和春节一样,都是中国人期盼家人团聚的大节。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赚钱,为的是可以在年底买上一张回家的机票,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个年夜饭。
这个节日的年夜饭,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可以让海外漂泊的浪子跨越半个地球,花费一年的积攒只为春节的一个团聚,回到熟悉的国家,熟悉的家乡。故乡才是我们心底乡愁的归宿。
【老人】 (1)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2)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3)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
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药配伍治疗常见病比较普遍,但合理伍用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反之则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反应。笔者现结合本院1 0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位重要人物胡适的生平事迹,从童年时代的家庭文学熏陶,到少年的上海求学历程,青年时期留美学习的彷徨与觉醒,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狂飙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和回忆文字整理而成。)胡适终其一生,获得35个荣誉博士的帽子,但自他1917 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返国后,他的博士帽子问题就引起学界与坊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