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一菩提
中国历史上有几千的功臣名将,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第一名将无疑是关羽,因为关羽不仅仅是一个古去的名将功臣,而是神将的代表。并且还是很多个行业的祖师爷。当然了,有神化色彩的名将功臣也有很多,比如姜子牙啦,张良啦,刘伯温啦,但在民间崇拜的众多神将当中,可以说关羽绝对是拥有最广泛的民众基础的神将,没有之一。关羽呢,我们都知道,本是三国时期刘备的手下大将,五虎将之一(无史实记载,只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一生忠于刘备。曾经被 曹操俘虏,后来还是跟着刘备,刘备入西川的时候,关羽奉命镇守荆州,后来被曹操和孙权联合偷袭,败走麦城,被俘后杀死。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关羽在正史《三国志》里的传记不多,也就几百个字而已。后人研究正史的,对关羽的评价也是一般,大多是说其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等等,论及战史,论及对国家的贡献,论及最后的结局,都并不是很强,能排上号的,也就是忠义二字。那么关羽是怎么凭着一个忠义,就成了中国民间甚至官方最重要的神了吗? 其实,把关羽推向神位的,关羽靠的就是自身的忠诚信义品质,当然,也于还有历代统治者的对忠诚信义的追求,然后力捧有关。 关羽起初没有被人神化。他死了以后。因为无法收尸,刘备下令在成都修建一个衣冠,以便定期哀悼和崇拜。刘禅当皇帝时,给关羽上了一个谥号“壮缪”。在蜀国,人们也并没有把关羽当做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神,和其他死去的将领,如张飞,赵云等一样,都只是有功之臣,他们死了,儿子袭爵而已。至于坟墓或衣冠冢,其他的将领也都有。突出不了关羽的与众不同。蜀国沦陷后,蜀中地区对关羽的崇拜随即也就消失了。 但是,在荆州,关羽的丧生地,关羽却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原来,关羽被杀后,荆州当地的人民担心关羽会来报仇,于是他们为关羽在当地也修建了一个小土墓,向关羽表示敬意。这时的崇拜不是为财富祈祷,而是为和平祈祷,并希望关羽不要怪自己。并且,因为击败关羽的吕蒙没几年也死了,所以,当地人们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就是关羽死后,化成了幽灵恶鬼前去复仇,把吕蒙整死了。这也是荆州当地人们害怕关羽的原因之一。 这时,关羽还没有进入神坛,相反的,百姓们把他奉为恶鬼。正是由于人们对鬼的恐惧,在当地的百姓心中,关羽的塑像也是丑陋可憎。而且,也仅仅是荆州地区的百姓会偶尔拜一拜而已。 推进到唐朝,最初,关羽还是没有得到朝廷和民间的普遍认可。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明皇李隆基建造武庙。供奉的主神是姜太公,副神是西汉开国谋士,武庙共有11人入祀,蜀国倒是诸葛亮,但是没有关羽。直到几十年后,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子的规格相当。也就是说,把武庙和文庙并列了。这以后,开始把关羽也列为名将进行供奉了。 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开始往武庙里加人了,增加了古代的64位将领进来,称为六十四良将。这个时候,关羽,张飞等被加了进来。但同样的,三国时期的,周瑜,邓艾也都加了进来,关羽还是并不突出。 五朝十国在成都建立有后蜀政权,仅仅只是追封了诸葛亮和张飞为王,根本未提及关羽。也可以看出,关羽此时还是未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 到了北宋初期,关羽的地位甚至一度下跌了。宋太祖赵匡胤到了武庙以后,对一些人入祀很不满意,比如白起,竟然杀降,比如吴起,杀妻求将,太不应该了。包括关羽,不得善终的人,也能进来?不应该! 于是,在宋太祖的要求下,关羽等一干人都被撤出了武庙。 可以说,在关羽去世后的800多年来,关羽一直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青睐。他作为恶鬼,寂寞的游荡了800年,没人关心他。 但是到了宋徽宗时期,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宋徽宗时期,崇宁二年(1103年),山西解州暴雨,导致盐池水涨,采盐不成,盐税收不上来,地方官忙急报朝廷。信奉道教的徽宗听报,便询问道士徐神翁该怎么办,徐回复说:“这是有孽蛟作怪,必须请张天师来收妖。”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龙虎山,去请张天师来京。 这个请的过程中呢,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使者洪太尉,不小心把龙虎山镇压的108个恶魔给放了出来。于是就有了梁山好汉反宋的一段故事。 张天师来了之后呢,作法降妖,说是请来了关羽帮助降服了孽蛟,最后张天师还作法让关羽现了身。宋徽宗高兴异常,然后给关羽上封号“忠惠公”,这是关羽第一次被皇帝上封号。 这以后,就开始有点收不住了。封号一个接着一个的上到了关羽头上。 由于宋徽宗自己的无能,国内到处都是起义的,北边也有一个崛起的强敌金国,威胁宋朝。宋徽宗想不到一个繁荣国家,增强军队的更好方法。只有大兴道教,自称为元子太孝皇帝,并让朝臣称呼他为道教皇帝。希望得到关公众神的祝福。他执政了24年,关公获得了四项表彰,从“忠惠公”到“崇宁真君”,再到“武安王”和“武安义王”。 这中间,也有一个推手,就是道教,在道教里,把关羽率先列为了神。后来,佛教也把关羽拉了过去,也列为了神。 到了南宋,因为此时更加的偏安一隅,对于忠臣良将就更加的渴望,于是继续给关羽上封号,于是建炎二年(1128年),把原来蜀国时的壮缪加上了,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过了几十年,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 又加上了英济二字,封为义勇壮缪武安英济王。 到了元朝,继续给关羽上封号,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关羽再被封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这个时候,由于宋元时期的评书,戏曲的发展,三国以及关羽的故事开始成为评书,戏曲的主角,其忠贞的形象符合百姓对于忠臣的要求,迅速的成为民间全民皆知的一个古代名将。并且由于评书,戏曲的演绎,还给他加了无数的神话色彩以及细化的故事情节。再加上,两大宗教的加持,关羽开始成为全国范围内,民间的普遍知道的一个神了。 到了明初,一本书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那本书就是《三国演义》,罗贯中吸取评书,戏曲以及正史里三国的描述,写就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出现,丰富了关羽以及其他三国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关羽成了忠贞这个词独一无二的代表。这也给了朝廷进一步加封关羽称号的理由。于是,在明朝,又四次对关羽进行加封或改封。明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先是尽去宋元追封,恢复“前将寿亭侯”封号,到了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找了一帮文臣考正“汉寿亭侯”封号。到了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 上封号“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继续上封“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崇祯三年(1630)上封号“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这时候,封侯封王已经不过瘾了,直接封了个帝,伏魔大帝以及天尊的称号,在官方真正的把关羽推进了神的行列。 宋明时期,民间已经开始小规模的建有关帝庙了,但这时的关羽是和岳飞放在一起供的,称为关岳庙。到了清朝,满族骑兵文化人较少,什么《孙子兵法》,《太公六韬》都看不懂,但是《三国演义》小说却看得津津有味,于是,清军上层的人,拿《三国演义》当兵法书来用。关羽的形象在清政府高层也得到了大规模的认可。 等到清朝入主中原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崇关羽。而关羽在小说中的形象对于满清希望的民众形象吻合,当时统治者就希望民众将关羽对于兄弟的“义”放在首位,将民族大义放在次席。而岳飞等抗金名将,会让百姓想到抗清,所以在满清初期,把关岳庙里的岳飞撤掉,保留关羽(到了清中后期,才又慢慢的把岳飞请了回来)。开始给关羽独一无二的供奉。 同时,朝廷继续对关羽进行加封,有八个皇帝先后十三次封谥关羽,将关羽终于推至武圣的至高地位。顺治九年(1652年) 清朝刚入关不久,给关羽上封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上封号“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八年(1813年) 在关羽的封号上加封“仁勇”,道光八年(1828年) 继续加封“威灵”,咸丰二年(1852年) 又加封“护国”,咸丰三年(1853年) 加封“保民”,咸丰六年(1856年) 加封“精诚”,咸丰七年(1857年) 加封“绥靖”,光咸丰一朝,就加封了四次。到了同治九年(1870年)加封“翊赞”,光绪五年(1879年) 加封“宣德”,最后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关羽的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足足26个字。因为清朝朝廷推崇关羽,也鼓励民间兴建关帝庙,于是,关帝庙就在民间大量的被兴建。这种推崇在清中期终于达到了巅峰。清朝的历代帝王庙中,还直接给关羽设立了一个庙中庙,独享香火。到了清朝中叶,据考证,国内的关帝庙超过了30多万座。当然了,这不仅仅是清朝官方的努力,很多都是民间自发修建的。关羽终于在各方的推动下,成了千古第一“武圣/武神”。百姓对于其崇拜的虔诚和普及,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 百姓各界希望能够通过供奉关羽得到保佑。于是,有多个行业开始衍生出把关羽作为祖师爷的行规。 商人因为信奉以义致利和诚信的观点,纷纷在商会建造会馆供奉关羽,其格局与关帝庙如出一辙。如今,许多商铺、酒店依旧供奉着关羽,已然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 关羽成为剃头匠的祖师爷,民间的说法是因为清朝有一个剃头匠,因为十分崇拜关羽,于是在自己的店铺门口立了个牌子,上面写道:“试问天下头颅几许,且看老夫手中大刀”,颇有关二爷勇猛的气势。这件事渐渐被人知晓,久而久之关羽为剃头匠祖师爷的说法慢慢也就传开了。 关羽还是黑道的守护神,因为混黑道,也讲究信义二字。有意思的是,白道里,也把关羽奉为守护神,白道同样需要讲究信义二字。 同时,关羽还是物流运输业、车船业,票号,手工业行会等一系列觉得需要信义立足的行业的祖师爷。 关羽还是财神之一,为武财神。时至今日,其实民间关羽的形象和意义,早已不是历史上的关羽的真实模样了。如今关公文化更多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中的一种,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需求。本文参考文献《史志学刊》,《三国志》,《三国演义》以及关岳庙中关帝介绍等。
大萌萌Alice
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之中,赵云都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他是决计不会说出“大耳贼”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的,尤其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赵云的形象就是忠肝义胆、一生无败绩、老年仍巅峰、完美无瑕,他自始至终都是对刘备恭敬有加,不会如此抱怨。
无论刘备的真实身份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他都是赵云的主公,身为臣子应当“忠”字当头,赵云能够被选定为刘备的亲卫队队长,其忠诚度更是毋容置疑,就算是演义里的张飞敢鲁莽的骂上一句大哥,赵云这种忠臣也会站出来指责他的不是,他本人连这种想法都不会有,更不用说大骂出口了。
而我们看“大耳贼”这个称号,它最初是吕布喊出来的。当吕布被曹操生擒之后,吕布是想要投诚,靠自己出色的武力和骑兵统御能力,帮助曹操快速稳定乱世的局面。
曹操尽管生性多疑,但是他是尤为爱惜人才的,就算是关羽这种不肯归降的人,他都愿意百般示好,更别说吕布这种“三国第一猛将”的厉害角色了,可以说曹操在面对吕布的主动归降时,他是犹豫了。
而这时一旁的刘备劝导曹操,让他想想丁原和董卓这两位“义父”的悲惨下场,曹操想及此处就打定主意让吕布领盒饭。
吕布为了挣扎,也是为了泄愤,才说出了“大耳儿刘备不能相信”,这句话在演义里也成了吕布的遗言。
至于“大耳贼”这个称号,多是后世之人对刘备的戏称,就算是东吴和曹魏的人敢这样说,那蜀汉的人势必不敢说出这句话,对刘备忠诚度满满的赵云更不会如此作态。
在正史之中,刘备在进攻东吴失败之后,是一个人仓皇败逃到白帝城之中,赵云随后赶来支援,阻退追兵。在演义之中,是赵云身着白袍,帅气登场救下刘备,如果他真的骂了刘备是个“大耳贼”,在路上随便耽搁一会儿,刘备也就没命了。
因此,赵云大骂刘备,绝对不成立。
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之中,当刘备准备进攻东吴之时,他突然收到张飞的死讯,是说了“噫!飞死矣”这4个字,然后就继续去讨伐东吴了。这个反应对于刘备来讲,可能有些过于平淡。
要知道“噫”至少有两重含义:1.悲痛;2.惊异。具体放到刘备身上,可能是悲叹,原本自己二弟关羽已经离去,没想到三弟张飞这么快也走了,曾经结义的三兄弟,说好了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却也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个了。
就算正史之中的刘备在称帝之后,慢慢的变了初心,以大业为重,那他曾经的兄弟在他心里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至于演义之中的刘备就不必提了,刘备的表现是“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妥妥的重情重义之典范。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情况,赵云都不可能大骂刘备。
爱旅游的小M
刘备说的应该是:“噫!飞死矣。 ”
这应该是来自《三国志》,在《三国志》中刘备听闻张飞被自己手下所杀后,就说了这一句:“噫!飞死矣。”但是赵云并没有骂刘备是大耳贼。
说赵云因为这件事骂刘备是大耳贼的,都是网上一些自媒体瞎编的。首先在《三国志》中,陈寿是没有记录赵云说过这句话,再则在网上的一些说法中,哪些自媒体都是这样说的,估计赵云听完在背后都会骂刘备是大耳贼。
赵云为何会骂呢?他们给出的原因是这样的。他们给这句话做了解释,“噫!飞死矣。“被翻译成:”啊,张飞死了。“翻译成这个样子就显得刘备比较无情了。
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应该没有不知道吧,关羽与张飞是最先跟随刘备的,而且一直对刘备不离不弃,看似“君臣” 关系,实际上是兄弟三人,据说这三人晚上睡觉都在一张床上。
可以说这三人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兄弟,而且网上的说法中,还指出了关羽死后,张飞来到刘备跟前让刘备给关羽报仇,刘备悲叹必要伐吴,而张飞死了,刘备却呈现这种态度,这区别对待确实有点大,而赵云听到后,难免会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以上就是网上一些自媒体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我可以说这完全就是他们在误导人。这句话的翻译不应该是这样的,主要就是这个“噫”字其实是多重意思的。
“噫”在古文中可以用做感叹的意思,而“啊”也确实是感叹词,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些自媒体所说的好像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噫”字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个字还能表示悲叹悲痛。
如果换成悲叹或悲痛的话,那么这个句话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就是刘备抱着悲痛的心情说完这句话的,我们再来分析下哪种翻译更靠谱。
很多人对于刘备的印象都不好,觉得刘备没啥本事只会哭,以情用人,而有时候却那么无情。但在我个人眼里刘备其实是一个英雄是一个霸主。
大家应该都知道刘备在前期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的失败,打仗基本上没有赢过,但是他屡败屡战,从未放弃自己的抱负,这要是换做一般人早就放弃了。
在后来刘备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成为一方霸主,作为一个霸主讲道理是不会在自己最好的手下甚至说兄弟死了,还说:“啊,张飞死了。”这样的话,这样是不利于集团的团结。
而且刘备也不是这样无情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东征伐吴,刘备当时东征时,很多人是反对的,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但刘备已经失了智,执意伐吴,所以在我看来刘备说的那句话,应该是后者悲痛的意思。
stonegossard
蜀汉建立之后,刘备决定出兵伐吴。在部署兵力的时候,刘备调张飞率领部下参战。可是,不久他就得到了张飞部下的表章。刘备当时就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这四个字,表现出刘备对此事的判断,也表现出刘备对张飞的惋惜。至于说,赵云听说这件事后,骂刘备是大耳贼,这件事在历史上倒是没有记载。也许赵云听到刘备对张飞的死只是说了这四个字,认为刘备薄情寡义,骂刘备也未可知。
刘备认为张飞已经死亡,主要是他对张飞平时行事做出的判断。张飞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对自己的手下十分严酷,暴而无恩。刘备曾经对张飞劝诫说,你平时随意杀戮部下,而还喜欢对健儿鞭笞,打完后又安排在身边,这是取祸的道路。可是张飞却对此不以为意,毫不改变。
因此,当刘备得到张飞部下的表章时,才会判断张飞已死。这是因为如果张飞还活着,肯定上奏的表章是以张飞的名义写的。可是现在这封表章是由张飞部下写的,肯定是张飞发生了意外。张飞作为大将,身体又十分强健,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是被身边的人行刺。如果行刺的人一旦行动,就一定要将张飞杀死,否则的话,他就根本无法逃脱张飞的追捕。所以,刘备才断定张飞已死。
那么,张飞的死与刘备是否有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这是因为,刘备既然看出了张飞的缺点,却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让张飞改掉自己致命的缺点。刘备只是劝说了张飞,当张飞屡教不改之后,就不再管张飞,让他放任自流了。可以说,刘备的这种态度,是张飞死亡的最大的原因。
其次,张飞是死于刘备伐吴的时候。如果刘备不决定伐吴,张飞也不会死。行刺张飞的张达、范强肯定对张飞已经早就怀恨在心,只是在寻找刺杀张飞的机会。因为刺杀张飞后,两人还需要寻找脱身的机会。在东吴和蜀汉联盟的时候,是无法行刺的。因为张飞的驻地与曹魏远隔重山,中间加上大片的无人地带,如果刺杀了张飞,向北是无法逃脱的,所以刺客只能等待时机。
当蜀汉与东吴交战的时候,这两个刺客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趁着出兵的混乱之机,刺杀了张飞,拿着张飞的首级,顺流而下,投奔了东吴。这样,他们既可以顺利逃脱,又可以用张飞的首级作为自己的觐见之礼,谋取自己的前程。这样,张飞的命运也就在刘备出兵的时候注定了。
正是因为刘备对张飞疏于管教,才造成了张飞最后的悲剧。虽然刘备与张飞情同手足,甚至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话。可是对张飞的纵容却最终害了他。刘备对张飞的感情,印证了那句话,宽是害,严是爱。假如刘备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许就能把张飞从死亡的道路上拉回来。
堕落的胖子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之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趋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自此军民安堵。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不是私自买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自己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赞赏!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
princefrank
《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茵为有你
SPEEDXSK 你有没有读三国的啊.赵云不及黄忠?亿年以后吧.你难道不知道黄忠被赵云救过的吗?虽说黄汉升能百步穿杨.但是你不要忘记赵云单骑救主.计取桂阳.斩韩五将 韩瑛 韩瑶 韩琼 韩班 韩德你说武不及关.张.马.魏? 你玩一下游戏.看看他们的武力是多少.? 都是打的不分胜负.魏延乃反叛之将.已被马岱斩了.何足道哉.照你这样乱说.哦!典韦是喝酒喝死的.许楮是笑死的.张辽是矮死的.张合是胖死的SPEEDXSK.你是谁啊?快看看书吧!
盗跖 首位被记载史册的强盗,作为庄子笔下的绿林豪杰,光听他的名字就知道此公的终身职业乃是个强盗!更可贵者,此公对孔老夫子的说教不屑一顾,几欲杀之而后快。最后用犀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长沙理工大学简称长沙理工,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管、经等多学科的大学。以下是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自从1906年动画产生,对动画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但是,纵观当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