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5

霸气甫爷
首页 > 职称论文 > 关于事思敬修论文范文资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loverEcho

已采纳

执事敬【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虽然到了未开化的蛮夷地区,也不可背弃。”事思敬【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译文】事思敬:“敬”是指敬业的意思。“事思敬”是说要专心致志做所要做的事,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修己以敬【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以上三段论语经典: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表明了孔子对事业的态度:即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敬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102 评论

Jessie小鱼

论语中的礼与祖先崇拜儒家对以人或人文为基本关怀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界定,总是用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来解释,以避免对事物的内涵、性质以及特征下抽象的定义。《论语》中有关礼的表述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式。儒家的礼看起来是实现道的具体行动,通过多种演示。礼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支柱,起上通下达的作用。因为礼的观念早就出现在论语之前的典籍里,所以当论语引进并重构这一价值观时,积淀的意义底蕴已经非常深厚,这必然导致在解释上的错综复杂与难以系定。而在另一方面,礼又是不断充实的社会交流行为的“日常用语”,源于俗而还之于俗,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因此,无论在表面还是深层,礼的内容都相当纷繁。礼包括下面几个主要类别。其一,厘是人与人在社会中互相交往的方式,并且与各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相适应的行为,同时礼又使社会等级观念投射到家族与家庭中,以使国家、社会、家庭之间关系和谐,结构近似,发展同步。其二,对个人来说,礼也是修身,平衡心态与增强道德观念的精神机制。其三,礼作为祭祀典仪,涉及上列的各类方式。祭祀本身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环境,其中如祖宗崇拜,国家的祭奠仪式和家庭宗法和国家治理有直接的关联。祭祀作为一项带有宗教性影响的活动对一个人的内心亦起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除此之外,祭祀礼仪还沟通人作为一个社会整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为了追求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礼作为调整社会的力量表现出束缚与释放两个特点。当礼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方式时,它胁迫人按自己的社会等级和地位行动,不得越轨。山川祭祀,神庙祈祷,鬼神各有层天,各归其位,人类社会与此相对应,也等级深严。作为社会缩影的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亲子手足之间的关系也以社会等级观念为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礼是对人的束缚力。通过血缘、人伦、以及祖宗崇拜等意识,礼的束缚力使人逐步习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在封建家庭里雪原关系被礼束缚,成为国家政体结构的投影。判断家庭人伦道德基于国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法律准则。孝悌就被相媲与社会关系的忠顺观念。所以《论语&S226;学而篇》里就有这样的论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学而》)忠顺而不违忤权威便成为在家循规蹈矩,演戏父慈子孝、兄和弟敬之礼的目的。家庭人伦被约化为适合社会准则,然后为没有血缘联系的社会化的、政治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服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逾了自然血缘关系,被纳入政治社会的大机器运转之中。因此“事父母,能竭其力”不再是出自下意识或者本能的行为(“是为能养”),而是被转换为社会政治训练的一部分,在原始感情“养”的基础上提高到理性的“敬”这一礼的范畴,从而对“事君,能致其身”(《学而》)予以模拟,检验并实施。但是社会和家庭的关系在礼制下是互惠互动的。家庭通过温和得多的诱导方式对人管束,为社会政治作准备,又为社会结构奠定最原始因此也最稳定的可退可守的基地。反过来,社会政体通过各方面的疏导与高压来维持并不断强化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使之同步发展。在同步发展的双轨上,当家与国政或社会的人伦道德观发生矛盾时,两个相交的系统便绕着人性这个中心互相妥协,以达到协调。在特定的情况下,理性向感性让步。因此,父子相隐虽然与当时的忠君思想抵触,与大义灭亲向背,却被儒家视为合乎礼仪: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攮羊,而子为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亦。”(《子路》)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是否该去官府举报?在遵循社会道德与家庭人伦出现对立矛盾时,取舍其一成为左右为难的决定。在《韩非子&S226;五蠹》里,官府依据家庭人伦与最基本的礼的准则孝父,判告发者(直躬)有罪。这说明家庭伦理是社会道德的根据,具有优先权。有趣的是,在《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当务篇中,判决结果与上列记载相反,由于儿子的举报,父亲被判死罪,这时候,儿子又请求带他父亲去受死刑。这市一个危险的死亡游戏。最后,正因为儿子直躬强调了他愿替父一死的孝道,才得以逃生。很明显,告父者以对社会的责任为准而违背更基本的人伦,并没有受到作者的嘉许,让他替父一死这个有肯呢感发生的现实本身就是故事叙述者对他违反家庭人伦的惩罚。《论语》中的礼表现在祖宗崇拜上,产生超越使用价值的文化、精神力量。在祭祀中,礼仪既是出场人物之间的社会交往方式(实体性关系),又是对象不存在的,单方面精神上的交往,或个人内心的对话。如果说祭祀仪典使人演习必诚必信,恪守其职的具有社会实用意义的行为,那么貌似以超自然力量为中心的礼仪实际上仍然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活动。此外,祭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群体)逐步过度到个人修德习性,使个人作为礼的实施者同时有成为接受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亦。(《学而》)与其说被祭的鬼神是实施者的对象,毋宁说这对象根本没有出场,真正的因素与目的都集中在人的本身。古字“鬼”是一个假面具的象形。在假面具的后面自然是人。因此,祭礼凸现了人内在的理性的反省,自我意识的增进,会产生精神释放力。《论语》中表述的礼的价值观念系统不仅仅基于人们社会性的交往关系,它同时也是个人内向化的行为。根据礼的涵盖面与深层内容,可以说礼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独立存在的道德系统。它与儒家其他道德系统(如“仁德”)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甚至于互相交叠,但他并不需要寄居于其他系统的壳子里,也不可能是为了其他系统而存在的。礼是外在的手段,又是内在的人伦道德。所以,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之本,而知礼、学礼在儒家的思想里是人走向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和准备。

228 评论

知足知不足m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00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这种出自于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动力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为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动力吗?从历史看,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战胜人类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笑!)

217 评论

樱桃大丸子子

一.廉洁格言: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二.清正廉洁的故事与启示: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三.廉洁来的启示 我国宋代司马迁写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从人类被定义为高等动物的时候起,腐败的现象就存在于历史的各个阶段。众所周知,南宋时贪脏受贿、卖官鬻爵的贾似道,明朝时阿谀奉承、卑鄙虚伪的严嵩,清代巧取豪夺聚敛巨财的和珅,这些贪官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臭名昭著的一笔。那么,问世间,不畏不正之风,亦不畏妖邪之气,似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似竹之一身清白正气,为何物?曰:“廉洁者是也。” 廉洁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美德,是华夏文明历来的传统。廉洁,即是公正不贪,清白无污。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否,重在是否勤俭节约,是否廉洁清政,是否抵制物欲横流。一个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与否,重在是否修身养性,是否保持纯洁高尚的情操。 中国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廉洁的底蕴,在现实社会上廉洁的音符不断的在跳跃,奏出动听的曲子。然而,在现实的反面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从清朝的衰败中我们可以看到,腐败不仅仅是社会的蛀虫,更是一切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与其父隋文帝相反,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大肆挥霍,以至土地荒芜,生灵涂炭。瓦岗人不满其暴政,遂起而一呼百应,隋终灭亡。由盛及衰,历时仅廿九年。故曰:“国廉则兴,国奢则亡。” 在狭义上,廉洁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主要是从治理国家的高度出发,对从政者、管理者和各类从业人员提出的戒律和规范,这也这是我们平时经常所提及的概念。中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从政必清正廉洁,必修身养性,必谦虚谨慎,必居安思危,必善始善终,必礼贤下士,必赏罚分明,必知人善用。由此可见廉洁修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纵观历史发展进程,廉洁修身对国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了例子比比皆是:所谓“廉生信,洁生威”。隋文帝法令清简,躬履节俭,致商贸繁荣,国库丰盈,天下安定,遂成“开皇之治”; 汉朝时,洛阳令董宣因不畏强权、执法如山而得到了“强项令”的美称。在他的治理下,洛阳秩序井然。中国上下五千年,历来名人辈出,像隋文帝和董宣那样能廉洁修身把一国治理好的才人不胜其数,那些光耀千年而永不磨灭的清廉高尚的人,构成了中国历史中的真正“脊梁”,他们所开创的盛世和廉洁的形象必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廉洁与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的确,一般我们提及廉洁,首先想到的便是为官者,似乎廉洁与我们普通人相去甚远。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在宦海拼搏的人外,我们每个人也都随时与廉洁有接触。廉洁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和认识,廉洁可抵制物欲横流,廉洁可改变病态,廉洁可消除陋习。因此廉洁不仅仅是一种官德,它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境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政治文明的理念,更是人的尊严。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世俗怎么改变,廉洁始终是无价之宝,拥有廉洁的人就如同拥有无价的宝物。廉洁指导着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发展。 再回头反省一下我们本身,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受到了权力腐败、职务腐败、学术腐败等腐败现象的冲击。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种关乎职业诚信素质的教育。现在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客观存在,诸如对考试作弊、借贷不还、恶意拖欠学费、毕业推荐弄虚作假、任意变更或撕毁就业协议、欺家长和老师等不诚信现象,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并非耻辱,甚至认为存在就是合理。如果我们对此放任自流,任凭这些思想意识生根发芽,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被不断强化,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权力和利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应当立足于诚信教育和诚信教育规律的探寻,着力于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舍弃了诚信的德性和规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献社会的精神将流于形式,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就会蜕变为假公济私,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也难落到实处,相应地,廉洁教育也将失去诚信根基而显得漂浮不定。 但是,加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也有一定的艰巨性。首先,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给大学生造成心理矛盾;其次,由于腐败由来已久,它已经成为人们很平常的一种认识,而认为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腐败的“合理性”会导致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免疫力下降;另外,廉洁修身的认知矛盾可能会弱化大学生防腐败的坚定性;同时,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健康向上是主流,但也的确存在消极颓废的成分。对于未来职业来说,他们已经经历过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有着对未来职业的美好憧憬和初步设计,希望凭借个人努力奋斗向社会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这种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隐藏着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一些困惑和迷惘。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在今后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行业、与服务对象、与同行之间利益的关系问题,价值目标存在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因此,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判断,并将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内化为人格的修养和自身的素质,从而能正确对待今后职业的地位和待遇、苦和乐、奉献和索取,摆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奉献社会为最高职业目标。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具有廉洁修身的可塑性。青年的人格尚处于为定型阶段,是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它使大学生获的独立指导和调控自己行为的可能性。另外,廉洁修身是人生美的的一部分,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需要人生的其他美德加以烘托和支持,需要丰富的道德储备作为基础。在大学生身上,虽然有某些道德上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道德上的优势,如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近期大学生对奥运的支持,整个宿舍挂满五星红旗,就可以看出这点)、对同类的同情,对父母的义务等,这些美德伟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伦理资本,使大学生的廉洁修身的可塑性大大加强。再者,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外在压力。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社会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另外,社会理想人格也为大学生廉洁修身提供了榜样示范;因为现阶段大学生推崇的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财富兼备的理想人格。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我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大学生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走上社会,要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做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就必须把廉洁教育纳入大学学习教育的范围中来,将廉洁修身作为我们大学生的必修之课。通过廉洁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牢固地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热爱集体的观念,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廉以修身,俭以养德。当廉洁已成为一种本性,修养也将达到了应有的高度。推以及人,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廉洁修身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就有了存在与发展德根基与动力了

2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军事论文范文资料

    写作思路:根据为军事主题,以为国防基调来展开描写,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有情真意切之感。 范文: 步入大学,我们便

    shirleyxtt0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新思路论文范文资料

    谈文化传播创新的新思路论文 摘要 :194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现代漫画已经风靡至今。善于故事漫画的创作,借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漫画的创作题材更加宽泛和多样化,意

    九尾小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往事论文范文资料

    往事,如同天上的繁星一般,闪闪烁烁,点缀着我美好的童年生活,有的带给我欢乐,有的曾让我伤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往事的 作文 800字高一,希望对大家有帮

    乖乖黑宝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监事会论文范文资料

    公司法相关论文篇3 浅谈中小企业公司法的运用 一、发起人在公司成立中的单方行为 公司法并没有对成立中小企业中发起人单方行为进

    黑暗中的精灵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敬畏自然论文范文资料

    大自然[1](nature)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是

    会舞蹈的兔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