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4

列那的小屋
首页 > 职称论文 > 研究黄厚江教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茉莉0906

已采纳

高中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初探

【摘要】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从教材选文的数量来看,苏教版高中的教材选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几乎占据语文教材选文的半壁江山。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有不少教师仍然不知所以。笔者从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内容的确定受到启发,试着从立足文本、关注学情、文章体式、编者意图等方面来反思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写景状物散文 教学内容 确定

现代散文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尤以描写生动、语言灵动、情感动人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备受师生喜爱。现代散文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的现代散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现代散文被教师仅用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名词术语所概括或肢解。为提高现代散文的教学效果,笔者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做了专题研究。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及其学习重点

1.必修教材中的写景状物类散文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刘白羽《长江三峡》、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朱自清《荷塘月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此类文本的学习重点应放在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上,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进行赏析;鉴赏散文意境美;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写景状物散文还要能掌握景物描写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能成为主观心中之景,并能把握写景方法,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2.选修教材中的写景状物类散文

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遴选的写景散文有矛盾《雷雨前》、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庞培《森林与河流》、钟敬文《西湖的雪景》、德富芦花《晚秋初冬》。状物散文有汪曾祺《葡萄月令》、金曾豪《家里的灶头》、王振忠《老房子》、张爱玲《更衣记》、法布尔《意大利蟋蟀》等。其学习重点应是: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提高鉴赏水平;理解自然美的涵义,初步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其丰富的审美意蕴;思考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的意义;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特点,区别其与科学说明文的区别,提高赏析水平;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手法,明白根据表达需要对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内容的确定

1.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在这里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读者需要时可循参考文献自主查阅。

2.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内容

黄厚江确定的《葡萄月令》教学内容主要有:①诵读文本,读出“汪氏语体”的特点。②鉴赏语言,引导学生找出语言的几个多。③赏析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多还是间接抒情多?④了解修辞手法,整篇文章用比喻的句子多还是不用的多?不用比喻的'语言是什么语言呢?⑤理解编者选文意图,辨别说明文和散文,让学生将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题目自加,比较缩写文字和原文的特点,学生由此加深了说明文和散文的特点,掌握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特征。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在课文生成部分引领学生体悟作家创作的风格,即“散文中的散文,散文中的极品”.

三、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笔者认为,应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落脚点,并结合教材编者编写意图、现代散文文体特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因素来确定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教学内容。

1.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应立足于文本

韩雪屏教授认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应先立足于文本本身,至于学生的学情和教师自身状况,仍在对最后预设和生成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

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全篇以十二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来组织文字。在介绍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月令知识”的背后沉潜着别样的情趣与情调。汪曾祺曾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他在小说中采用的散文化创作形式,()而在散文创作中更体现了他的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特点。《葡萄月令》中的描写语言口语化,朴实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现灵动、诗化、清逸的风格。因此,写景状物的方法,描写、记叙、说明及修辞手法,对物的态度、感情都应是教学内容。

2.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关注学情

语文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体验,以便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对现代散文学习的知识背景。教师在确定现代散文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备学生”,要事先调查分析学情。

通过必修教材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散文的结构特征,基本能够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的意蕴。因此黄厚江老师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在得知学生并没预习的情况下,就从诵读入手,让学生揣摩汪氏语体的特点。在这一鉴赏语言的环节,黄老师并没有立即给出结论,而是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本文的特点。黄老师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营造一种宽松、包容、愉悦、发人深省的学习氛围;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来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以任务为驱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互动、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现代散文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洞察他们潜在的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确定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

3.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从文章体式、编者意图入手

写景状物散文主要特征就是情景交融,写景的方法(描写),语言(修辞),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悟,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学内容。

写景状物散文重在欣赏语言。黄老师《葡萄月令》的教学启示我们,散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从让学生去寻找本文语言的几个多,到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读出汪氏语体,黄老师始终都在引导学生去鉴赏文本语言,发现本文句子抒情的特点和修辞特点。因为语言不仅是散文的载体,也是散文的本体。全部语言所传达的是散文的精神韵致,也是散文美学形式的表现。创作者对语言的不懈追求,既表达了新异的审美情趣,又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景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散文重在欣赏语言。

散文教学必须着意于语言的品味和感悟,打通语言的症结之后再循序渐进寻幽探微,体悟作品的感情,体察作者的情思。黄老师首先从语言入手,揣摩文本内容。他首先请同学选择课文中的段落通过诵读表达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感受和理解,接着由具体的语句人手,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特点。只有对语言的深刻把握才能水到渠成的去“窥人、品人”,才能去触摸作者的灵魂深处那些在字面上无法看到的东西,才能在语言的褶皱中重新看到作者的别样情怀。正如王荣生老师认为的,散文教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这也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从语言入手,走近作者的心中”.

在本模块的“教学建议”中编者强调: “状物散文中,描写与说明是主要的写作方法……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区别。”.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紧扣编者意图,他让学生将文章缩成一篇短文,再自加题目,让学生比较缩写文和原文的不同,通过改写学生加深了说明文和散文特点的印象,也掌握了“汪曾祺散文”“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的审美特征。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准确领会编者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由此可见,写景状物抒情散文的教学内容确定应该从立足文本、关注学情、文章体式、编者意图入手,从这几方面来让学生学会阅读,让散文教学返璞归真。初中散文教学六法论文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散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关注点”

350 评论

chunping1988

【摘 要】黄厚江老师教授《背影》,巧妙地使用图片教具解决教学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有效地把握学情准确提问,通过问题的探讨深入解析文本;灵活解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整个课堂满载人文情怀,闪烁智慧之光,充溢成长气息。黄老师教学《背影》,彰显了他共生智慧的教学理念。【关键词】黄厚江;《背影》教学;共生智慧【作者简介】张苏州,新沂优秀学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与教学法设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2-0018-04    巧妙、准确、灵活是好课的艺术魅力所在。教学《背影》,如果能巧妙、新奇、灵活 地引导学生拨开茂密的文字丛林,发现看似寻常字眼背后的深情,学生就能读进《背影》的文字世界。而黄厚江老师正是这样智慧地教学《背影》的,他和学生共生,学生与文本共生,他们生活在共生的世界中。一、巧绘漫画,定格背影品父爱    图画图片是语文教学开展创新教学设计常用的资源之一。教学当中难以理解,无法具体想象的意境或场景,通过简单的几笔勾勒,就会豁然开朗。     黄老师在《背影》教学中就使用了简笔画作为共生教学凭借。文中总共提到四次背影,第一次是点题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是“我”目送父亲离开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泪光中的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黄老师就这四处“背影”提问,你最感动的是哪一次?不少学生将关注点落在了着墨最多的买橘之背影,而黄老师的画恰恰定格于此。     买橘本是很寻常的事情,何以感人呢? 关键就在于彼情彼景。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对文中买橘子的场景有过这样的描述: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嚢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而黄老师通过图文转换的方式,将画面定格在了买橘的背影上。   师:黄老师在家没事,就画了一幅画, 画出了那个令我难忘的背影。我们读书的过程,读散文,文学作品尤其如此,要善于把文字变成画,还要善于把画变成文字.。如果文章中选一段文字作为这幅图的说明,你们会选哪一段文字?我就是根据那段文字画出来的。     有了图片的启发,更能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感受父亲的艰难,品味父亲对儿子这份寻常的深爱。他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为他的画配上说明,再让学生观察画面,找出其中与原文不符的地方,进而启发学生把握文中 “缩”字的意蕴——可见父亲身形肥胖且日渐年迈,形象地再现了他为“我”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艰难情景。父亲背负着年迈的身躯攀爬月台已然不易,在困境之下掏钱买橘更是艰难,可惜当时的朱自清并不知晓这背后更令人酸楚的地方。我们来看黄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的不易的: 师:你们圈出最能表达父亲对儿子爱的词语。 生:努力、蹒跚。 生:努力。 生:蹒跚、探身、向左微倾。 生:探、攀、倾。 师:我好失望,看来我们代沟太大了。 黄老师读这一段话圈了又圈的词是“不容 易”,请大家把这个词圈三遍。刚刚有个同学说很“努力”,我也满喜欢这个词的。这个“努力”跟今天老师要我们努力学习的“努力” 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呢? 生:因为这里的“努力”是指父亲年老体弱。 师:我们现在的“努力”主要指一个人做事情主观上态度好不好,是不是尽心。那么这里的“努力”除了写爸爸年纪大,身体不好以外,还写出爸爸爬过月台时候的什么? 生:艰难。 师:我们来换一个词,写出很什么的样子? 生:吃力。 师:非常好,很吃力的样子。所以这个吃力有点像努力,努力指吃力。换了一个词理解更深刻一点。你们说这段话中的情景 (结合图片来看),主要是写爸爸吃力还是写爸爸不容易? 生:不容易。     对于买橘的这一段描写,黄老师以漫画启示,以漫画引领,反复带领学生朗读父亲过铁路的细节。在朗读的过程中他让学生圈出最能表现父爱的一个词语,看看是不是和老师心有灵犀,想法一致。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动情地朗读课文,圈画词语,在黄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不容易”这三个字,继而通过咀嚼“攀、 缩、倾”等一系列攀爬月台的动词,进一步具体感受父亲的“不容易”。品味词语的同时父亲攀爬月台的图画仍在发挥着作用,学生眼睛看,嘴里读,心里想,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感官来揣摩文意。以图画引领,全方位地把握情感,恐怕比单方面的品读要有效的多!     黄老师的智慧还远不至此。父亲攀爬月台的画面,朱自清形容为“努力”。黄老师提问,能否找一个词来代替“努力”?它和今天我们说的“努力学习” 一样么?经过这样的提醒,学生以“吃力”进行替换,这一简单的词语替换,实际上是再次揣摩文意的过程,“努力”在特定的语境下有了它与众不同的含义。一个简笔图为主的教学凭借设计,成功解决了散文词句理解的难题。     回望“定格背影品父爱”这一教学环节, 我有感于黄老师借助漫画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他把文字变成画面,再把画面变成文字,这样两次互换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想象把文字画面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增强直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为他们感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创造了条件。 这也印证了第斯多惠的观点:“任何教学必须是直观的,直观的I ”这里直观突出了教学的“情趣”,即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黄老师寓情于画,寓情于心,用图画成功感染 了学生。二、基于体验,顺着学情善提问桑德斯曾经指出:“好的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或者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 一个准确的、适时的、有高品质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去探究结果、寻求新知识。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而好的课堂提问每每是顺着学情善提问,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展开。黄老师教学《背影》最有创意的还是这一提问——能否以“眼睛”描写来替换“背影”刻画?这是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背影的第二次深入解读时提出的创意问题。   “背影”是整篇散文的文眼,文眼的更换每每让学生看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感效果。 在赏析过了父亲月台背影中包含的父爱后,黄老师抛出了这个问题:“表现爱,朱自清先生为何不写正面而写背影?如果写眼睛行么?”黄老师引导学生试着在文中三个地方添加有关“眼睛”的描写,学生们围绕“眼睛”的情境,寻找可能的情感表现——眼睛里流淌的爱意。课堂上,学生们认为这样增加似乎也可以。这时,黄老师说:“如果我写 一个人爱我,一般不会写他的背影。我爱不爱你们,你们会写我什么地方?正面对不对!我就想了这样一个问题,朱自清你为什不写你爸爸的眼睛呢?如果让你们写,朱自清的爸爸会是什么样的眼睛?”学生们说“泪汪汪的、会很关心” “慈爱,有深 情”。这时,黄老师引导道——    师:对,一双深情的眼睛。于是我在文中写了三处眼睛,第一处在第二段,家里一 塌糊涂的时候,祖母又死了,我不禁簌簌流下泪来,父亲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或者我也可以写父亲也眼泪汪汪地对我说。再写第四段,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我一抬头,看见 了父亲一双充满慈爱的眼睛。后面还有一处,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 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两只眼睛深情地看着我。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朱自清的爸爸有没有这样一双深情的大眼睛?要了解他究竟有没有,我们就要了解朱自清写作的背景。    这个时候,黄老师便引入背景资料,投影了 1 915年~1 928年间记录朱自清父子关系的文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隐藏的信息。因为《背影》所记录的,不仅仅是父子间简单的情感,更是两代人之间的隔膜,这其中有倔强不知体谅的儿子还有爱意无法言表的父亲。     为了便于理解,黄老师让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朱自清,祖母死了,父亲丢了工作,还会和南京的同学游逛么?”通过知人论世的解读,换位思考,学生们发现了父子间“不睦”的原因及朱自清当年的尴尬境遇。     而课文中朱自清有意识地只选取了父亲形象的一个“背影”,不写父亲的肖像、四肢、全身,尤其不写在送行过程中父亲脸部关切儿子的种种表情——这是故意的遮蔽与隐藏。试想,生性倔强的儿子是否愿意从父亲的眼神中寻找爱意?我想,他内心澎湃的情感也许只能在面对父亲的背影时才能激发出来。     而眼睛究竟能不能代替背影?事实上, 从一个人眼睛中看见爱是容易的,而从一个人背影中读出爱是不容易的。当年,年少气盛的朱自清,实际上是忽略了父亲的情感的。两年之后回想,他才在那个年迈蹒跚的背影中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     黄老师创设情境、角色替换的教学策略, 实际上是认知活动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参与活动,进一步贴近了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这个过程中,黄老师循循引导,学生对于《背影》便有了“父子间艰难求和”的深度解读。     《学记》曾有:“善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黄老师正是在这样环环相扣的巧问中导疑、释疑,激发了学生思想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黄老师艺术地驾驭了课堂提问,学生便真切领会到朱自清面对父亲离去时的哀伤与珍惜。三、重读家书,不该忘记是背影  《背影》最沉重的是这一句——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黄厚江老师认为,这文末短短的一封家信,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消除父子间的隔膜,这封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老师引领学生抽丝剥茧般地重读家信,终于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 朱自清写作《背影》的时间是1 925年, 1928年朱父读到此文,心生感动。事实上, 1945年朱父才离开人世。那么在他去世前二十多年为何要写信告诉儿子即将辞世?是他真的预感到人生暮年已尽了么?如果不是, 那又是什么原因?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析后一致认为是父亲想以夸大自己病情的方式让儿子常回家看看,实现父子团聚。至此,一份隐藏在平常家书里深沉的父爱,得以重现。我们看这个引导环节:师:我觉得爸爸表达对儿子的爱,爸爸想跟儿子和解,拉近关系,最主要的是最后一封信。都在点头了,你来说说,怎么看出来爸爸要跟儿子和好? 生:他说离大去之期不远,希望儿子回来看他,希望他们和好。 师:大去之期不远也,我们已经说过了, 大去就是死,从上文找找看他死的原因是什么?就从这封信里能找到吗? 生:膀子疼。 师:那黄老师最近膀子也疼,能不能说黄老师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不能。 师:“大去之期”跟这个“唯膀子”,“唯” 是什么意思?只是! 师:很显然这个父亲就像刚刚那位同学读出来的,父亲在夸大他的身体病痛情况。 你们能从信息中找到黄老师揣测的根据吗? 他是哪一年死的? 生:1945年。 师:写了这篇文章隔了多少年才死的? 生:17年。 师:17年前就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 那你这样说我我也没意见!父亲在夸大他的身体状况,他为什么要夸大? 生:因为他希望儿子多回来看看他。 师:是的。父亲用这个方法来表达他对儿子示弱、示爱。    从1917年父亲为“我”买橘子到作者 写作此文历时8年,作者为何没有在8年前就落笔?这其中有着父子间艰难求和的过程。 当年,朱自清父子冷战,但父亲示弱,向儿子主动低头,希望以自怜病老唤回儿子的心;不满于父亲专断独行的儿子,也因为骨肉亲情和父亲主动服软而心软。于是,一次长达两年的家庭冲突,才有所缓和。朱自清的《儿女》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 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 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 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    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的朱自清在两年后才依稀感受到父亲当年的苦衷,体会到父亲艰难苦困背后的深爱。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含蓄而难以捉摸。尽管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情感,却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或不敢表达、 也不愿表达,总是让冷冷的外表来掩藏内心的关切。中国式的父亲与儿子,缺少沟通的习惯,在父亲渐渐老去和儿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摩擦与误会。一旦发生冲突,碍于特殊的面子,双方都不愿主动去握手言和,甚至到父亲走到生命的危急关头。课文中,朱父使用了最后的“杀手锏”,换得了儿子的回头和理解。年迈的父亲,爱得深沉且不易;倔强的儿子,读懂这份爱同样艰难不易。而黄老师却把这“不容易”,揭示得清清楚楚。     逐层去除遮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人间真情,这是黄老师的课堂魅力所在。萨特曾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意蕴,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悲与喜的感受, 低徊着作者对世态人情的喟叹和人生离合的倾诉。黄老师的智慧发现,源于他自己是个性情中人,善于领会人物深隐于文字的微妙心理,可谓“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与文本共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共生的过程。 黄老师的细读书信,细品真情的方式,关注到了语文课堂应该发挥的作用,让学生试着去读懂家人的爱并且勇于表达爱。因此,《背影》在学生心中再一次激荡起情感的波涛。     这节课是共生的课堂,是三种文本即纸质文本、生活文本、生命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课堂上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情感逐渐升华。课堂满载着人文的情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溢着成长的气息,尽显“生气、 灵气、大气”。黄老师教学阅读《背影》的过程,可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共生、教师与课堂共生。             刊于《新课程研究》2015  08  上旬

116 评论

相关问答

  • 麻黄药理学研究论文

    麻黄的作用: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辉love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黄厚江教学论文

    高中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初探 【摘要】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从教材选文的数量来看

    列那的小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江苏教育研究期刊投稿

    等行家解答,,,不清楚

    门门889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江汉大学小学教育研究生论文

    有相关的助学金发放与兼职等政策。从2014年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获悉,学校设立“新生奖学金”,奖励金额为1000-3000元/生。学校还设有研究生国家奖

    明月丶夜灬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黄铜的研究论文

    青铜器伪造,可谓五花八门,防不胜防,简要介绍几类 (一)蚌埠货:蚌埠仿古铜器作坊,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铜坯多在山西订做的,也 有自家铸造的,主要以电解腐蚀与化肥腐

    睿智杭州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