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了个然
谈蔡元培以人为本伦理思想述略
论文关键词:蔡元塔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家、思想家。他借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论精髓,结合中国的思想创造出自己的人本理论。他认为人道主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并引进了进化论的思想,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但又是不断运动进化的,这种进化是道德的进化,而道德则是价值论的实现者;推动道德由小己一一,人道主义不断进化的内在力量是人们追求道德价值永存的意识和意志。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学著作很多,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兼容而并包”。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由于他处于国弱民穷、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为了救国图强,从英法到德美哲学,从康德、叔本华到杜威和罗素,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进化论到空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吸收。从主观上说,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庸之道既是他的哲学方法论,也是他的治学方法。这种治学方法,长处是能集众家之长,补充、丰富和提高自己;短处则是博而杂乱,甚至自相矛盾。然而,仔细考察,笔者以为贯穿于其伦理思想始终的红线是人本思想。
一、借鉴资产阶级人本精髓,结合儒家思想创出自己的人本理论
蔡元培特别推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他在其《传略》中宣称:“孑民所谓公民道德,以法国革命时代所揭著之自由、平等、友爱为纲。”蔡元培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并不是国回吞枣,而是按照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经过消化改造,成为他自己的思想。
第一,在人道主义的涵义上,其独特见解为,人道主义有广狭两义:狭义就是专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位,追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特别是追求人类全体幸福的思想;广义则是以“‘凡识论’为标准”,即所谓宇宙万物以至人类都是“有识者”,都有“盲警的意志”。人道主义不仅关乎人类自身,而且还关乎宇宙万物。因此,他主张世界主义,反对狭隘主义;提倡蔬食主义,爱及禽兽。
第二,蔡元培注人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他认为:“所谓自由,非放悠自便之谓,乃谓正路既定,矢志弗渝,不为外界势力所征服。”自由就类似儒家的“义”。所谓平等,他认为“非均齐不相系属之谓,乃谓如分而与,易地皆然,不以片面方便害大公。”平等就相当于儒家的“恕”。而博爱,就是要“爱大’,相似于儒家的“仁”。这样一来,蔡元培把先秦儒学中“仁”、“义”、“恕”等观念所包含的人道因素引人到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中,使之适应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并找到了它的根源和中国土壤,符合中华民族的社会特点,更易于和接受。
第三,蔡元培把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其伦理思想的始终,他把“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他的首要纲领,统领各种人道主义的原则和规范,他根据人道主义精神,提出群体主义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三个层次:自他两利原则、利他主义原则和绝对利他原则。在国际关系上,他主张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提倡世界主义;在两性领域,他主张男女平等,友爱互助,婚姻自主,离婚自由;在道德教育匕,他主张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内容,造就全面人格的资产阶级新人;在道德修养上,他主张科学修养,克己博爱,达到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
第四,蔡元培不仅把人道主义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而且还在人道主义中引进了进化论的思想。蔡元培同法国启蒙学者一样,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如他说:“人类本平等”,“抱不平之心,则人所皆有”,“人苟有亲仁之心”,“人生而有爱已爱他之心象”等等。同时,他认为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本兼有竞存与互助,互助是人类本性,是人道主义的自然基础。蔡元培把他的人道主义和进化论的互助主义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人本理论独具特色,可称之为进化论的人本理论或互助论的人本理论。
二、从人本理论到道德进化论的升华
从进化论的人道主义出发,蔡元培看到,道德发于人的天性,但是它又是运动进化的。道德的进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小己一社会,人道主义。
蔡元培认为,小己是道德进化的最低阶段,从道德上对小己阶段进行价值判断应当具体分析。
(1)首先,他认为以自我之小己为最高价值的利己主义不能成为道德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宿,它违背人道主义精神。其次,他认为以他人之小己为最高价值的利他主义也不能成为道德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宿。因为第一,他人之小己的相加,其价值仍然等于他人之小己;第二,这种利他主义的前提和归宿,都是自我之小己。因此,这种利他主义实质上“不过利己论之扩充者耳。”
(2)他提出另有一种纯粹利他主义,其根源不在于以自我为目的而利他,而是出自人类天性,即人类天生具有的利他本性。对于这种利他主义,应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评价。在主观上,应以人性为标准,凡是符合人性,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则有道德价值。在客观上,以社会贡献为标准,贡献愈大价值愈高。
(3)他认为,小己阶段的价值也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评价。在主观上,无论是自存、自利还是自成,都是从自我出发,追求个体幸福,因而“无所谓价值”。在客观上,“则对于最大之鹊的,而自有一种相当之价值。”自存、自利的价值,因局限于个体幸福,“皆不免随而消亡。”惟有自成,因利他,助进化,合人道,所以具有道德价值。“惟自成主义,则与人道主义之鹊的,相为关系焉。”这种道德评价的标准尽管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在基本精神上仍不失其进步意义。
道德向前进化,由小己到。社会的道德价值,可分为公众幸福为目的,又能集中公众意志推动公众进化。社会的范围愈大,个体为社会进步和公众幸福作出的贡献就越大,道德价值也就愈高。尽管在社会阶段上,人们的道德价值要远胜于小己阶段,但是以社会为道德最高目的仍有局限。因为在社会范围内,道德价值不仅在空间上受到一国利害之限制,而且在时间上也受到国家谋划久远的制约,因此“社会之生命,在吾人意识中,仍不能不有制限也。”
既然社会也不为人们道德之最高目的,那么就必然向前进化,从而进人人道主义阶段。人道主义,不仅追求人类全体幸福,还要涉及宇宙万物。人道主义在空间上包揽一切,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限久远,永无终极。因而,一切以人道主义为最高鹊的道德行为都具有永垂不朽之道德价值。“如是,则一切小已,虽推之无涯之远,无穷之久,而无不包括于此主义之中。吾人道德之行为,以是为鹊的,则庶乎所致力者,永远无消歇之顾虑矣。”然而,人道主义的大鹊的,在实际上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因为第一,人道主义在时空上是无限的。第二,人道主义作为全世界共同之关系,必须合全世界而共同经营才能达到,但是,“人类所具之道德心,与其所处之地位,常不能一致。”第三,从历史上看,真正以人道主义为鹊的“而直接尽其达此鹊的之义务者,常旷世而一遇。”因而,人道主义之大鹊的,只是一种心目中的理想和信念。它只能逐渐接近而不能达到。这样一来,人道主义之大鹊的,是无法以理性和意志来把握的,而“止能以清感迎合之”。在蔡元培那里,理性的.形式是,意志之形式是学,情感的形式是。因此,人道主义这种最高道德价值的实现,只能通过美感来完成。因为“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胜。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胜之良也。”在蔡元培看来,任何伦理道德都关乎功利,唯有美感,一是超脱功利,全无利益之关系;二是人心所同;三是无鹊的之可指,而自有其赴的之作用;四是人哇所固有,而无待乎外砾。所以,人们要达到人道主义的道德境界,美感教育是唯一途径。
人道主义既然不能以知识概念来把握,只能凭借信仰和情感才能达到,这样,人道主义最后变成了神秘莫测的彼岸物,这无疑是深受康德等人影响的结果。蔡元培也和康德一样,把世界划分为现象和实体两部执然而,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一个世界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其本质都是意志。实体世界有一个最高的盲警意志,主宰一切;现象世界有无法计量的、大小不一的、各有自己特性的意志。但是,“现象世界各各之意志,则以固向本体为最后之大鹊的。”实体世界是人类追求、信仰的最高理想境界,州门的精神只有最终超脱现实的一切,才能实现这种“人道主义”的鹊的。然而,他那个实体世界,由于客观上并不真实存在,因而他关于实体世界的描述也就不可避免地含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道主义成为一种宗教物。当然,他的人道主义的宗教蒙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他主张“现世幸福,为不幸福之人类到达于实体世界之~种作用。”
无疑,蔡元培的人道主义中的这种矛盾,是基于其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哲学,如同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意志一样,在伦理道德上,也把道德价值看作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何谓价值?不外乎意识中悬一种之鹊的,而欲有以达之,事物之与意志及情感无关者,即无所谓价值……然则事物之价值,无不由主观之意志而发生,明也。”蔡元培虽看到了价值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但他把这种主观性和相对性过分夸大,从而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走上了唯心主义的道路。
正是从唯心主义出发,蔡元培把推动道德由小己一社会一人道主义不断进化的内在力量,看作是人们一种不断追求道德价值永存不来的意识和意志。这种意识和意志,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养成。在这种意识的推动下,人类不断自我超脱,从小己进而社会,再进而人道主义。他说:“然则吾人所超越小己之鹊的而擅于社会者,以为小己之意识,而于一时,不若社会之久远。以社会为道德行为之效果,仍不能不有一种消灭时期之意识,此又非吾人所能满意也,于是进而为人道主义之鹊的。”这样一来,他就把道德进化和发展的根源完全归结为人的意识和意志,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类自我完善的内在心理要求,掩盖了社会客观存在和社会状况对道德发展的决定性意义,使其道德论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成为一利!历史唯心主义的道德论。
三、一度的误入歧途难掩其革命家的光辉
蔡元培对人本思想的格外推崇,在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的进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他把人道主义视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这在实际上,也和西欧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一种抽象的、永恒的真理和正义当作一种社会理想。蔡元培一生也正是致力于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尽管他在主观上企图超越阶级的局限,追求进步,在客观上却常常无法做到这一点。这种阶级的局限,导致了他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一度走的歧途。但他终其一生追求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的进步立场,为解放和民主的实现而斗争,则又与其人道主义分不开。
滴水无香2005
展个性 尚自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蔡元培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他说:“普通教育则象一所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象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蔡元培强调学生学习中的“自动”、“自学”和“自觉”。他认为:“学校教育注意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习自动。”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掌握基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搞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随风来雨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大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经蔡元培提倡,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道路。
扩展资料: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左右。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
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本党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影响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
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
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
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元培
ZJ张某某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1.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如何,都加以聘任。据此,他一方面延请了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另一方面也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3.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对于私生活糜烂,甚至于引诱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则予以坚决解聘。(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总而言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大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经蔡元培提倡,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道路。
不是属于月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办,旨在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问题一:毕业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意思?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定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
洛克主张两权分立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当
体育论文范文15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