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7

yellowmoon27
首页 > 职称论文 > 随园食单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瑷逮云暮

已采纳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盛年时,他的文笔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是清代“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笔随心动”,认为行文不必固守规矩。他也是大清文坛的“非主流”,喜高歌纵酒,随性而为,放荡不羁,不愿被传统桎梏束缚。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偏爱美食、擅写食谱的老饕。用现在的俏皮话来说:“他就是一枚吃货,妥妥的顶级吃货。” 何以见得?有书为证。 《随园食单》是袁枚花了40多年的时间总结出来的食谱集,更是一部吃货物语界的经典之作。 “随园”就是袁枚的家。 据说这个园子最初叫“隋园”,前主人被罢黜。当时三十多岁的袁枚偏偏看中了这个遭人嫌弃的废园,遂将它买下。前后改造数次,最终打造为江南极负盛名的“随园”。袁枚他自己个儿是这么说的: 您瞧瞧,身为“性灵派”代表的他就是这么任性,随时而生,随心无愧,随意有为。 为什么说《随园食单》是美食界的不朽经典呢? 身为能够尝遍各地珍馐美味的老饕,袁枚是用心的。每到一处,只要是发现了让自己欲罢不能的美食,他都会想方设法记录下来。如果捉摸不透具体做法,他不惜放低姿态地让自家厨子前去打探。甚至,他自己还会拉下老脸,亲自去求食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袁枚竟为了豆腐“三折腰”。你看,作为一枚资深吃货,我们是认真的呀。 《随园食单》大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是《须知单》,涉及20条注意事项(包括作料须知、调剂须知、搭配须知、火候须知、上菜须知等),可以理解为厨师的自我修养。袁枚认为烹饪是一门学问,马虎不得。“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这部分内容比较像烹饪说明文,中规中矩。 相较而言,第二章《戒单》会更有趣一些。“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本章涉及14方面的内容。 比如“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意思就是说我们请客吃饭呐,不能只去追求菜品的名声,不管是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还是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都有让人心生敬意的美食存在,要心诚,不要妄图虚名。 再比如“戒火锅”。原文是这样讲的: 清代的顶级吃货在diss广大人民群众赖以过冬的火锅呢: “你们不知道烹饪要讲究火候的吗?” “你们不知道不同食材不能一起扔进锅里同煮的吗?” 然后,有人不服,便问他:“那大冬天的,菜凉了可咋整啊?” 谁知老饕不乐意了:“菜凉了你还有理了?菜都放凉了,食客还未把它们吃完,可见你的烹饪手艺是有多糟糕啊!” 呃......(众人无语) 剩下的几个章节就是正经介绍各种菜谱了。共计300多道菜品,分类很全面,有荤有素,有饭粥有点心,有茶酒有小菜。内容十分详细,有理论有做法,有总结有评价,有实际操作有心得体会。论一枚资深吃货的自我修养,如果可以,我都想以此为题写一篇论文了。 再来说说豆腐。 豆腐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食材,它历史悠久,营养丰富。 我自那年随几个小伙伴在学校附近一家鲁菜馆子吃了一次「老豆腐」,从此爱上。每每从附近经过,必去吃一碗。服务员端来一个木制蒸屉(形似方形食盒),雪白的豆腐被盖在薄薄的屉布下面,害羞似地缓缓冒着热气。随蒸屉一起端上桌的还有韭花酱、腐乳、青葱末、香菜末、蒜泥、香油等调味碟。吃的时候,各自取一小碗,盛出软嫩的热豆腐,添些心仪的调味辅料一拌,趁热吃下,那叫一个爽。 我在吃这道「老豆腐」的时候,不禁想起老舍先生所描述的祥子吃老豆腐的场景: 袁枚也是极爱豆腐的。 在《随园食单》的第八章《水族有鳞单》中,介绍了一道「鲢鱼豆腐」: 俗语讲“千炖豆腐万炖鱼。”豆腐与鱼一起炖煮熬汤,味美且营养足。我最喜欢的豆腐吃法,是与鲫鱼同炖,喝汤吃肉抿豆腐,真是快意人生。老妈做的「鲫鱼豆腐汤」,最是深得我心:买来鲜活的鲫鱼,处理好、洗干净,擦干水分,打上斜花刀,搁葱、姜、料酒稍作腌制。锅中烧热油,放入鱼,煎至两面金黄,倒入热水(高汤最佳),加八角、花椒、香叶等,武火煮开。再放切好的豆腐块,放少许盐、蚝油、鸡精、糖,等再次烧开后,转文火慢炖。直到汤汁收成醇厚的乳白色,出锅前撒些小葱碎或是香菜段,简直是味道的一种升华。鱼肉鲜甜,豆腐嫩滑,汤汁浓郁,仅凭一己之力,我可以消灭大半锅。 除了「鲢鱼豆腐」,袁枚在第十章《杂素菜单》中还集中介绍了其他几道豆腐菜品。 「蒋侍郎豆腐」 前文所提袁枚为了豆腐“三折腰”,说的就是这道菜。 那日,袁枚到蒋侍郎家中做客,席间自然是各种珍馐美味,看得人应接不暇。但是有道豆腐菜品,格外受推崇,刚端上桌,就被食客们消灭得干干净净。 作为最敬业的“吃货”,袁枚急忙问:“这道菜是怎么做的呢?” 侍郎不客气地说:“要想知道烹饪之法,那就作三个揖吧。” 袁枚听罢毫不犹豫,随即照做,侍郎终倾囊相授。 我们来细看一下书中所记这道菜的做法: 瞧瞧这用料:豆腐,猪油,盐,甜酒,大虾米,秋油,糖,葱。 我去查了一下,“甜酒”是清代黄酒的一种,功效类似现在的料酒,当然用酒酿好像也可以。“秋油”,在《随园食单》中的不少菜品中都有提到,即秋天里头抽的酱油,应该就是酱油中的上等佳酿。 把豆腐(我理解的是北豆腐,而非南豆腐或内酯豆腐)切成薄厚均匀的片,然后过油炸,再把其余配料调制成汁,与豆腐混合在一起,三滚后再收汤,佐小青葱配色提味后起锅。对菜品用料、食材用量、烹饪火候都有很明确的要求。 看这做法是不是有些许眼熟?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家常豆腐嘛。菜品的味道应该就是鲜甜可口的。鲜味来自大虾米,甜味来自酒酿。豆腐本身味寡,但是经油煎后,表面会形成利于吸收汤汁的细微孔洞。如此一来,侍郎豆腐的口感就会暗藏乾坤。现今如做此菜,我会再配些青红椒、木耳或是蒜薹,让其营养更为丰富一些。 这道菜是“以荤佐素”的代表,所以千万不要吝惜大虾米的用量。想想红楼美食中的那道「茄鲞」。 你看看,若不是花费十几只鸡和各种珍贵食材来搭配,想必也难成流传至今的美味。 「程立万豆腐」 袁枚在扬州程立万家中吃了一道「煎豆腐」,“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砗螯鲜味;然盘中并无砗螯及他杂物也。”袁枚甚是喜欢,称其味美绝伦。次日,他迫不及待地将此道菜品告诉好友查宣门。这位好友听后,大手一挥:“这有何难?我也会做!”又过了些时日,查宣门请袁枚来家里吃饭,也做了一道「煎豆腐」,认为与程家的那道豆腐菜并无一二。然而当袁枚品尝后发现,这哪里是豆腐嘛?这分明是鸡和雀的脑髓,动物蛋白跟植物蛋白怎能相提并论?吃着会有腻的感觉。 这下可好,袁枚更加想知道程家豆腐的烹饪秘诀了。正当他准备去程家求制作方法的时候,得知妹妹病危,赶忙回家。由于急于奔丧,他没来及向程家请教食谱。次年,杨立万也离世。 再后来,袁枚又有机会品尝到口味相似的「煎豆腐」,并得其制法:豆腐煎好后放一旁备用,拿来鱼翅等名贵食材煲汤煨之,端上桌前把鱼翅撇去,只食豆腐。此法称作“撇翅”。 袁枚悟出其中奥义:原来「程立万豆腐」是取砗螯肉来煎豆腐,豆腐煎好后,再把砗螯肉挑出去不用。所以,吃的时候有砗螯的鲜味,却不见砗螯。 “砗螯”又是啥?就是文蛤,汪曾祺老先生也曾写过它。 那我们不妨把这个菜谱稍加整理: 取文蛤肉洗净切片,北豆腐切片后油煎至两面金黄。另起锅加入高汤、料酒、盐、酱油等,把文蛤和豆腐放进去同煮。小火煨入味之后,把豆腐取出,再在炭火上略微烘干。成品自然色泽黄润,表面微干却香气袭人,看似没有丝毫卤汁,咬一口却有丰盈的汁水浸润口腔,细细品来确有文蛤之鲜。 「王太守八宝豆腐」 据传,康熙爷在位的时候,特别喜欢“质地较熟、口味鲜美”的菜肴。有一次,御厨依其喜好做出一道「八宝豆腐」。这菜肴异常鲜美,康熙爷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后来这菜谱被高价卖出(以一千两银子被卖给徐健庵尚书),然后又传到王孟亭手中,王太守便把这道「八宝豆腐」作为自己的府邸私房菜。 具体做法:把所有辅料切成细碎的末。豆腐(嫩豆腐)用鸡汤煨熟,切成小方块,虾米加料酒稍浸去腥。热锅滑油,下猪油炒化,将鸡汤和豆腐同时倒入锅内,再加虾米、盐等调味。待武火烧开汤汁,加入除火腿以外所有其他配料的碎末。转文火慢炖,最后旺火收汁、勾芡。出锅盛入汤碗内,撒上熟火腿末,即可上桌。 「冻豆腐」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顶级吃货”太过于矫情,这是在赤裸裸地“炫富”呀?莫慌,还有一道菜品——冻豆腐。 把冻豆腐焯水,除去豆腥气,再用高汤煨。依旧是上桌前把汤中的荤菜辅料统统挑出来,只留下看似朴实无华的蘑菇和冬笋。 除以上所讲,书中另有几道豆腐菜品:「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虾油豆腐」。每一道都独具匠心,充分体现文人食豆腐的那股子认真劲儿,着实有趣。 像这样精彩的菜谱,《随园食单》中还有300多条。袁枚历经数十载,挥毫写出的这本美食宝典,堪称集大成之作。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对于“干饭”,我们是认真的。 诚然,烹无定法,食无定味。尊重食物,喜于实践,能在厨间方寸之地自在挥洒,是人生一大幸事。深谙此道,纵使身添膏肉二两,又有何妨?

271 评论

Jonathan261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305 评论

tomoyasaki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298 评论

汉朝文帝

营养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营养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王小丹,刘珊,徐海滨,严卫星.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大鼠铁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J]. 卫生研究. 2012(01)

[2]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12]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3]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1]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董少凤. 东营市农村居民对甲型流感的认知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 2010

[12]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白克江同志.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21]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22]马静,王冠雪. 重视对中医专家系统的评价[J]. 北京中医. 1995(03)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幼儿园小班随机教育

    在小班幼儿 教育 中,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对幼儿以后的语言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希望能

    童心惠敏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本科毕业论文随机抽查

    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是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各高校毕业生的论文进行检查,抽检论文覆盖本地区所有本科层次一般 高校及其全部本科专业。只要重复率在范围内

    吃客55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和论文哪个简单

    我们毕业是论文和设计都要的。我学环艺的。楼主将来想从事设计类的工作那还是选设计,毕业设计对你工作还会有一定作用呢。关键还是能力吧,量力而行。设计的话更辛苦。

    草心草心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毕业论文教育随笔

    写 毕业 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接下来是我

    木有雨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随手记毕业论文

    投入也一天一天

    Samantna52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