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梧桐
1970年 作为有美术专长的文艺兵应征入伍。其后五年间曾多次参加部队内部画展,并在《前卫报》多次发表作品。1976年 调入山东省出版局美术图片编辑室从事封面设计、插图和画册编辑工作; 出版《掀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高潮》独幅对开水粉宣传画。1978年 在浙江美术学院汪诚一、徐君萱、王德威、全山石等名师任教的油画进修班学习。1979年 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创作油画《祝愿》发表于《中国青年》等多家报刊。1980年 在《走向世界》等杂志从事美术编辑工作。1981年 创作发表了《伟大的战士》、《遍地银花》等油画作品,并创作了一些中国画、水粉画、连环画作品。1984年 开始现代水墨画创作,走上了寻求水墨新技法系列的创作研究道路。1990年 在山东省美术馆、烟台画院等地举办“尹毅、梁文博、于文江、张强、李勇五人小品画展”。1991年 在墨西哥举办“尹毅、梁文博、于文江画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以中、英、法、俄、日五国文字出版了《尹毅水墨画作品集》。1992年 “尹毅画展”暨“尹毅水墨艺术新探索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新华通讯社新闻大厦举行。1993年 “尹毅画展”在美国费城、洛杉矶举行。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国玺奖”。1994年 赴台湾参加“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暨“中国现代水墨画学术研讨会”。《残雪系列》等(4件)作品被台湾省立美术馆收藏; 作品《银潮》(后更名《野性的呼唤》)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5年 《生命的欢乐》等十多件作品参加“中国画名家六人展”,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展出。1997年 策划并主持了“现代水墨画八人作品展”; 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1998年 “于希宁、孙墨龙、尹毅巡回画展”在山东省十五个市地巡展。1999年 《生命的呼唤》(现代水墨连环画十幅)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在德国举办“尹毅限量复制作品发行展”。2000年 作品《水上乐章》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奖; 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中心设立“尹毅艺术工作室”,并在此后几年间多次往返德国及欧洲各国进行艺术考察、交流与创作。2001年 调入山东省文联创作研究室; 参加中国美协在韩国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 创办山东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后更名为山东省现代艺术研究院); 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文艺散论》一书中发表论文《中国画散论》。2003年 在德国出版学术专著《裂变?蜕变——中国现代水墨艺术》,入编者有吴冠中、周韶华、杜大恺、仇德树、尹毅、田黎明等。并发表论文《水墨艺术裂变说》,该论文先后在香港(天马图书《现代画家个案研究:尹毅》03年2月)、台湾(《典藏今艺术》杂志03年2月)、北京(西苑出版社《水墨》丛书03年7月)等地多次出版发表; 赴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中国大陆现代水墨画展”。在参展的八幅作品中,《水中乐章》被国父纪念馆收藏。并与刘国松、杜大恺共同主持了由两岸诸多艺术家参加的“为现代水墨艺术立说”学术研讨会; 启动美术生态研究课题,并撰写调查报告《山东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此报告内容后经《齐鲁晚报》记者专访于04年3月20日在该报整版发表,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2004年 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赴韩国汉城参加“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访韩画展”; 创建山东美术史资料库; 论文《水墨艺术裂变说》获首届“泰山文艺奖”; 撰写完成调查报告《中国美术行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 发表论文《漫谈山东美术圈》; 策划并主持“中韩现代美术大展”。2006年 参加在台湾举办巡展并赴美国展出的“时尚水墨——第一届台北当代水墨双年展”。参展画家有朱德群、赵无极、刘国松等国际知名艺术家。2007年 论文《现代笔墨宣言》入编德国专家邬苏拉?托依卡主编、珠海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笔墨专辑》,该书是以刘国松、吴冠中、周韶华、刘牧、仇德树、尹毅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及论文为内容主体,并首次系统研究现代笔墨理论与创作的学术专著; 调入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参加香港“水墨新貌——现代水墨画联展暨学术研讨会”; 主持策划了“中国现代水墨画邀请展”暨“现代水墨学术研讨会”,并与刘国松、钟孺乾担任研讨会主讲人。2008年 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四川”画展,并到峨嵋山、五台山、呼伦贝尔大草原采风写生,创作山野系列、草原系列作品。 2009年 正式启动了“中国画艺术生态研究”、“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科研项目。对多地艺术巿场进行考察,与多家艺术机构、美术院校进行合作,在美术生态研究与书画科学鉴定科研实践中启动了书画科学备案认证系统的预研究,并将书画材质科研与创作技艺探索相结合; 2010年 为周韶华、刘国松、杜大恺、赵建成、尹毅、田黎明、刘庆和七位画家作品实施科学备案,并主编《为中国画备案》画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并在该专著中发表论文《关于中国画艺术的几点思考与建议》,阐述关于绘画作品三种形态的新理论;主编学术专著《艺术品鉴定新探》,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并《中国文化报》发表论文《中国书画鉴定的历史性转折》;在上海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论文集中发表论文《书画真伪之间的较量》;在《科学画报》发表论文《“火眼金睛”辨真伪一一中国书画鉴定的科学之路》;在北京举办《中国画防伪辨伪新技术应用一一赵建成、尹毅、田黎明原作与复制品对照展》。随文化部专家休假考察团赴九寨沟等地考察,创作了一批《美丽家园》系列作品; 2011年 赴台湾国父纪念馆参加“二十一世纪新水墨风格的裂变与美学趋向——当代水墨新美学研讨会”,并演讲论文《水墨思辨》;参加“2011年文物艺术品科学鉴定技术国际研讨会”,在该研讨会论文集中发表论文《中国书画鉴定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应邀赴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云林等地进行学术演讲;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收藏拍卖年鉴》中发表论文《中国书画鉴定的新思路》;作品《天鹅湖》、《雪域印象》、《水中乐章》、《惊蛰》、《梦游群山》等五幅作品赴台北国父纪念馆参加“新水墨的裂变一一两岸当代水墨创新展”;赴张家界、衡山、湘西等地考察,赴黑龙江省多地考察,创作了一批表现山岳、云雾、树木的作品;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 2012年 赴华山、雁荡山等地搜集创作素材,创作了一批表现山石、云雾、植被的作品;主编的学术专著《书画认知与管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并在该书中发表论文《关于中国画艺术的“须知”与“须思”》;主策划了国际学术会议“书画认知与管理专家会”,来自中国各省市和台湾地区以及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美国的40余位专家会聚湖南,共同研讨了中国画认知与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科学研究》第1期中发表论文《中国画与科技》;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雅昌集团联合主办的“为中国画备案一一周韶华、于志学、尹毅画展”在湖南省艺术馆展出;在湖南省文化厅举办的“科学认知中国画学术讲座”中,与周韶华共同担任主讲人;获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 2013年 创作《松林飞鹊》《曲径通天》《群峰远眺》《雪域印象》《山间一景》等新水墨系列作品;在北京、山东、法国、日本参加中国画联展;《美术》杂志第三期发表论文《也谈‘打造’画派》,在《美术报》发表论文《对中国画艺术的思考与建议》;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国松捐赠作品集》中发表论文《对刘国松艺术影响力的观察与思考》;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雅昌艺术网举办讲座《中国书画鉴定与管理的科学之路》;策划并主持召开了“首届中国艺术品备案认证学术交流会”;
越来越有感觉
西方绘画,起源于希腊。后来希腊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古罗马人学习和吸收了希腊人的经验和文化,使罗马的绘画艺术也兴旺发达起来。其实,人类最早的的绘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的艺术持续约有一万年之久,几乎所有的图画都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最后5000年里,即距今万年到万年的吗格德林文化时期,这些被绘制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图画,气势恢弘,栩栩入生,堪称自然主义杰作。希腊罗马之后,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然后从17世纪开始,每个世纪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主题。正一艺术于2020年1月2日。 1、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公元476年),西方绘画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与其他艺术如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一起发展起来的,与人类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古希腊艺术,通常指公元前12-前1世纪希腊及其附近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的美术。古罗马艺术,公元前509-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美术。下图为《伊苏斯之战》,是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大约作于公元前310年。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2、中世纪绘画(476-15世纪),一般指5-15世纪的西方美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在漫长的中世纪,绘画作为宗教的艺术而存在。随着基督教艺术(2-3世纪上半叶)、拜占庭艺术(4-15世纪)、罗马式艺术(9-12世纪)、哥特式艺术(12-16世纪初)在建筑方面的高度发展,绘画方面的圣像画、镶嵌画、壁画、插图画、细密画等也获得了繁荣。下图为《圣弗兰西斯与贫穷女神结婚》,是西方主流绘画的创始人乔托作于1312年。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3、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指欧洲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的艺术。开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尼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并席卷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西方绘画从宗教艺术中独立出来。绘画在人文主义气氛中,形成了它的整体风貌,产生了如马萨乔、多纳泰罗、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绘画巨匠,至今,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仍如星空中最明亮耀眼的星星,令人仰视。还出现了波提切利、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勃鲁盖尔、丢勒、荷尔拜因等等,他们将欢乐、狂热、激情和才华凝于笔端,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用色彩表现出来。下图为《年轻女子》,是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波提切利作于1485年。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4、17世纪的巴洛克绘画,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阶段,分享着古典主义的精神遗产,将文艺复兴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表现出一种对个性情感的极度张扬和浮华矫饰,强调人生的享乐与欢快色彩,在技术上夸耀技巧与复杂,追求装饰性。这一风格风靡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的世界级艺术大师有卡拉瓦乔、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鲁本斯、委拉斯凯兹、格列柯等等。下图为《信仰的寓言》,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维米尔作于1672年。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5、18世纪的洛可可绘画,享乐与华贵的艺术时尚几乎占据整个画坛。洛可可绘画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描绘贵族男女的风流韵事和闲适娱乐生活。到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绘画巳与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联系,绘画迎来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曙光。这一时期的绘画大师有华托、布歇、夏尔丹、拉图尔、格勒兹、霍格斯、雷诺兹、庚斯博罗、提埃波罗等等,他们的艺术成就,极大地丰富了18世纪西方绘画。下图为《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绘画的代表画家布歇作于1756年。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6、19世纪的印象派绘画,进入十九世纪后,绘画艺术中心移到了法国。很多画家先后到法国学习和居住,如荷兰的凡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由于社会的变革,文艺思潮的转变,使当时法国的绘画出现了多种画派,如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它们对西方绘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印象主义,以及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派。印象派著名画家有马奈、莫奈、塞尚、雷若阿、毕沙罗、德加、凡高等。下图为《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创始人莫奈作于1873年。 7、20世纪的现代派绘画,20世纪出现了众多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艺术理论与观念上与传统绘画分道扬镳。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及绘画语言自身的价值,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其主要流派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维也纳分离派、风格主义、达达主义、形而上画派、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谱艺术、光效应、新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等。著名画家有毕加索、马蒂斯、蒙克、杜尚、蒙德里安、达利、波洛克、沃霍尔、克里姆特、巴尔蒂斯等。下图为《红、黄、蓝的构成》,是是几何抽象画派先驱蒙德里安作于1930年。 8、21世纪的莱比锡画派,进入21世纪后,新莱比锡画派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大放异彩,画价急剧攀升,供不应求。老莱比锡派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画坛初露头角,1990年代中期,毕业于莱比锡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的尼奥·劳赫(Neo Rauch,1960-)在获得一个本地艺术奖后,于2000年在纽约举办个展,以此为标志,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的德国青年画家群体开始登上世界舞台。莱比锡画派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叙事性,使用具象手法,借助不同的情节表达出神秘而模糊的生活体验。下图为《停止运转》,新莱比锡画派领军人物劳赫作于2015年。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
甜甜小小宝Sally
画素描时的注意事项:
1、以石膏像作为初始阶段的教学内容。
由于石膏像是白色,便于观察人物头部形体结构的转折关系及层次差别;而且,石膏像是静态的,为初学者细致耐心观察和描绘对象提供方便。也更直接感受形体与结构的本质。
2、注意整体美感。
很多初学者由于缺乏长期性的作业训练,不能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往往是急于求成,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
解决这种关系,就要靠比较的方法,比较色调的深浅,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作品,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3、加强敏锐感。
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是,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他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失去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敏感性。
4、把握画面。
写生时要注意素描写生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要遵守这种客观秩序,避免零乱琐碎,保证画面的整体感。
5、培养观察力。
在素描的练习过程中,素描必须着重光线、物体的关系,笔触的描绘手法,将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形体,具体而微的呈现出来。
扩展资料
一、素描的操作定义:使用单一颜色绘画工具而在画面载体上按照一定的绘制原则而有意塑造物体形态的美术活动。速写是素描的一种变式。素描水平是反映绘画者空间造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素描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1、形体画得“歪”。
这是由于起草不严格造成的错误。解决的办法是:起草时,左右两边要同时起草,不要等到起完一边,再起另一边。
2、画面太“空”或太”满”。
这是由于构图不当造成的错误。物体太小太集中,就会造成画面的“空”;而物体太大太散,画面就会“满”。解决的办法是:在一开始就要把整个物体的组合外形找准,按照构图的要求做好定位辅助线,在进一步深入的时候,不要轻易改动构图的定位线。
3、轮廓线太“粗”。
这是因为画者还没有树立起“体面”观念。解决的办法是:加强观察感受,排除非素描习惯的干扰,将“粗线”的一侧向暗部或背景过渡。
4、轮廓线过“虚”。
这是因为画者错误地认为:越是立体的物体,它的轮廓越虚;越是后面的物体,它的形体越虚。解决的办法是:依靠观察,依靠感受,了解视觉的“双眼视差”现象,学习造型的“线面”转换关系,不受 “主观”影响,客观地表现对象。
5、透视面过“大”。
初学者常常把物体的侧面画大,这是因为他们对视觉透视缩变现象理解的少。说明,生活中的习惯还影响着画者。纠正的方法是:认真学习透视规律,严格掌握比例关系,客观地表现对象。
6、画面太“灰”。
灰的直接原因是物体亮部画重了,这是由于明暗对比观察不足造成的,应该在调整时加重明暗交界线,提高亮部的明度。
7、画面太“碎”、太“平”、太“板”。
造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整体观察,整体表现,主次技术掌握不够。解决的办法是:在素描步骤的熟悉造型阶段,就应该综合整理出静物的整体印象,找到静物的主次部分,在刻画中严格按整体和主次的要求进行,并及时作出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素描
奇文文1314
1、一幅画的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一幅画是不真实的;然而,一幅画只有局部,没有整体,就算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意境”和如何观察事物的“想法”。
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画的成败,那么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解决这种关系,就要靠比较的方法,比较色调的深浅,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作品,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2、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他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失去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敏感性。具体到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画家重要条件的眼睛已经退化了。无疑,这样的试卷是无法得到高分的。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学生们要特别注意老师讲到的每一个细节。
3、画面把握不好:这是因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缺乏完整统一的对比和变化规律,,画面的层次就不清晰,画面的效果就不响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给你的感受而定。自身的关系是非常重大的,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都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初期的素描是视为绘画的底稿,例如作壁画先要有构想的草稿,然后有素描的底稿,同时也要有手、脸部分精密素描图。
作壁画习惯上是不看模特儿写生的,完全要靠事先准备的习作素描和画家的记忆。近代素描,已脱离了原来的底稿和及作的地位,可以成为艺术品来欣赏。画素描的态度不只培养描写力,同时也培养造型的能力,最后仅仅是素描也可视为作品来欣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素描
主要材料:金丝木板彩砂 所需工具:镊子滴管注射器(无针头)剪刀胶水(强力)调色盘纸杯坏了的中性笔复写纸挑刀 掐丝画的制作步骤如下: 1、开始选图,要选择线条清楚
徐冰的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天书全称《析世鉴-天书》,从1987年动工一直到1991年完成。徐冰以汉字为型,拉丁文为体,结合创造了近四千多个伪汉字,采用活
重叠的新写实主义与照片主义
我看还是侧重当代国画新的走是,比如传统中国在当代的走是 对新的文化中如何发扬传统的技法 或如何用综合材料体现中国画意境 比如国美上次用综合材料体现中国画 正面是
西方早期绘画中真正标志着绘画艺术的出现是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绘画是古希腊艺术的其中一门艺术,可分为瓶画与壁画。由于大多数古希腊的绘画作品已经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