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7

Flora已被注册
首页 > 职称论文 > 关于旅行家康有为论文范文资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周某某先生

已采纳

康有为晚年时资产阶级文化政策、教育体制逐渐确立,新的文化方针、教育方针也逐渐得到贯彻,但守旧势力如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绅、旧学名流、前清遗老以及新旧军阀仍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维护他们久所尊奉的传统文化,对新教育极端仇视。他们将力量集结起来,疯狂地反扑新文化、新教育。而康有为就是其中的重量级人物。康有为对于民国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先是表露出极大的失望与悲愤,继而向教育部表示抗议,并予质问,观点鲜明,口气冷峻。康有为说:“今吾国生民涂炭,国势抢攘,道揆凌夷,法守扫荡,廉耻靡尽,教化榛芜,名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日称博爱,而益事残贼虐杀,口唱平等,而贵族之阶级暗增,高谈自由,而小民之压困日甚,不过与多数暴民以恣睢放荡,破法律,弃礼教而已。……顷乃闻部令行饬各直省州县,令将孔庙学田充公,以充小学校经费,有斯异政,举国惶骇,既已废孔,小学童子,未知所教,俟其长成,未知犹得为中国人否也?拟将为洪水猛兽也?呜呼哀哉!”(康有为:《复教育部书》)如果这仅仅是康有为个人的哀鸣,倒也不足为奇。事实是,在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活动中,康有为急不可待地以精神领袖面目登台。有了康有为的再三鼓噪,孔教会在陈焕章的策划下,又是“请愿”,又是“上书”,闹得泥动水响。在孔教会的联络、呼吁下,政界要员如黎元洪、冯国璋等人也积极响应。在尊孔守旧、反对新式教育的一片唱和声中,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孔子祭奠会、尚贤堂、国教维持会、全国公民尊孔联合会、四存学会等一些保守的文化社团组织纷纷出笼,随之兴起的尊孔活动便是春丁祀孔、秋丁祀孔、孔子诞辰纪念会等。思想界的尊孔回流与守旧派发动的尊孔活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 袁世凯当时一意复辟帝制,数次致电康有为,请他进京主持名教。一个要提倡名教,一个要复辟帝制,于是,他们很快走到一起来。日后的岁月证明,康有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复古,并不是要为中国文化谋新路,也不是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满,而是意欲恢复大清王朝。有些论者依据康有为在民国元年12月22日所作的《〈不忍〉杂志序》中提出的“十不忍”,认为他反对袁记中华民国这个-实体、“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同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真是这样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一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值一辩。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康有为呼应袁世凯复辟帝制,在理论上推波助澜,毫无疑问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点。我们没有必要为贤者讳。 认真推究起来,康有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误,既有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时代条件形成的局限。 首先,不存在康有为只反对所谓“袁记中华民国”而拥护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的问题。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进步的步履而前进。辛亥革命之前,他作为保皇党领袖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向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难并予以恶毒攻击。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又满怀不安,“惴惴恐惧”。辛亥革命一个月后,他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欢呼革命的胜利,而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哀叹“亡国”。可见,他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始终就没有好感,怎么可能有拥护之情? 其次,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对新生的中华民国充满敌意。辛亥年除夕前六日,康有为“感赋一首”。诗云:“绝域深山看瀑云,故京禅让写移文。玉棺未掩长陵土,版宇空归望帝魂。三百年终王气尽,亿千界遍劫灰焚。逋臣党锢随朝运,袖手河山白日曛。”诗中充分流露出康有为的故国之思。缘于此,他才会有“十不忍”:“睹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隳落,吾不能忍也;嗟纲纪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之窳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纷亡,吾不能忍也。”可见,他的“十不忍”表露的是他对清帝失位、朝廷被废、孔子学说退出历史舞台的残酷现实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心态;他数落中华民国“十大罪状”,根本就不是对“袁记中华民国的黑暗统治”表示抗议,而是对革命派推翻清朝强烈不满,同时也是为复辟运动寻找借口。由此也可看出,康有为对于“袁记中华民国”掀起的尊孔复古运动有的只是惶恐之余的欣慰、失落之后的感激,根本就没有什么不满。 再次,正是因为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合作,充当民国初年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才导致康有为与梁启超这对莫逆师徒反目,分道扬镳。梁启超发现袁世凯在利用尊孔复古运动搞帝制复辟、妄图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阴谋后,幡然悔悟,毅然发起护国运动。在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与康有为种种助桀为虐的表演后,梁启超不无嘲讽地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蜕变为一个历史侏儒了。 孟子说:“知人论世”。如果我们不弄清楚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立场及其活动,仅仅从字面上察考康氏的“十不忍”,就会得出康有为是民国初年“少有的爱国主义者”与“关心社会进步与生民疾苦的民族英雄”这样的结论,但历史的真情却恰恰不然。康有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正是袁世凯迫切需要的。既然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策划复辟帝制是一种逆行,那么,康有为此时醉心于尊孔复古、支持帝制复辟,也不会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毒草在袁世凯身上是毒草,在康有为身上也不会变成鲜花,这是由毒草的本质所决定的。由此也使笔者不能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思考。毫无疑问,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总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但如何“扣”却是因人而异、大不相同的:有的人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潮流同行,既是“老先进”,又是“新先进”,如孙中山、宋庆龄这样的杰出人物就是如此。他们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但有的人曾经是“老先进”,后来却落伍了,康有为即是一例。这样的人值得后人借鉴。我们在考察、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本着历史的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具体的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而不能简单化。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历史的真相。

225 评论

达宝利姜广丛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模仿日本实行资本主义。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1927年3月31日去世。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255 评论

舞言李萍

甲午战争的惨败,既深深地刺伤了国人的民族感情,也进一步唤发了人们的觉醒。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在思考如何把中国引向富强之路。维新之士康有为,力图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式,通过变法维新全面改造国家,把落后的中国纳入近代化发展轨道。 康有为(1858-1927 年),广东南海人。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经史教育。光绪二年(1876年),受学于提倡经世致用的粤中大儒朱九江门下,此后又对道、佛等书籍潜心涉猎。面对国家衰弱,民生多艰的社会现实,康有为早有“揽辔澄清之志”,欲以天下为己任。光绪五年(1879年)后,在参加科举考试之余,康有为先后游历和考察了香港、上海等地,使他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先进,开始大讲西学,萌发了学习西方以革新中国的念头。中法战争期间,清王朝的腐朽,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忧国之忱。光绪十四年(1888 年)冬,康有为到京城应试,上书清廷(即《上清帝第一书》)。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在陈述了国家面对的严重形势后,痛斥了朝野上下无视“大厦将倾”,只图“嗜利而借以营私”的风气,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因守旧势力的阻挠,这些意见未得上达。此后,他出京南归,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康有为一反旧式的传统教育,以培养维新人才为其宗旨,以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讲学的主要内容,培养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开阔、力求进取的青年才俊。这些人才华出众、思想敏锐,后来大多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或是维新运动的骨干。 康有为讲学期间,又在梁启超、麦孟华的帮助下,写出并刊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活动提供了历史依据。但是这两部著作的发表却对维新变法事业产生了不少不良的社会后果。从学术层面看,这些著作牵强附会,可信程度很低;从实践的后果看,使反对改革者找到了最好的口实,攻击康有为离经叛道,要求连同康有为的其他正确主张立予禁毁。一般的守旧者也视若寇仇。而损害最大的是支持改革的中坚力量也因此心存芥蒂。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和军机处大臣,是连结维新派与朝廷的重要枢纽,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真说经家一野狐也,惊诧不已”。管学大臣孙家鼐也上奏光绪帝“劾《孔子改制考》,并谓康某才气可用,以为宜如汉文之待贾生,老其才折其气而后大用之。”地方大员中,维新不遗全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是向光绪帝奏荐康有为其人,却对《孔子改制考》大加攻击。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多方联络维新人士,强学会的活动和《时务报》都曾得到他强有力的支持,但张氏“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并坚决反对康有为用孔子纪年,康有为不听,最终使维新派失去了最具实力的支持者。在民间,康有为的这些言行也导致本已薄弱的维新势力的分裂。章太炎因不同意康有为“倡言孔教”,与康有为门徒发生争执,导致章太炎愤而离开《时务报》。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春,康有为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当他得知《马关条约》的屈辱内容时十分激愤,遂与梁启超等鼓动 1000 多名各省举人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上书请愿运动,即“公车上书”。康有为用了 1 天两夜的时间,写出了 万多字的《上清帝第二书》,也称《万言书》。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康有为向光绪帝献出了救国大计。康有为首先警告朝廷:“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既表露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又告诫光绪帝已到认真对待的时候了!并提出了以“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为中心的一整套对策。最后的“变法成天下之治”,是康有为这次上书的核心。他认为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变法维新,全面革新旧制。中国所以战败受辱任日本国宰割,根本原因在于国力弱。要立国自强,就必须“富国”、“养民”、“教民”。“富国”就是以西方强国为样板,效法维新致强的日本等国,大力发展近代工、商、农、矿、铁路、交通、教育、金融、邮政等事业。“养民”就是为了创造更多、更精的社会财富以增强国力,应该仿照德、英等国,鼓励民众发展近代企业,并加保护。而“养民”的关键又在于“教民”,把发展近代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视为使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条件。他强调,惟有国家富强,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大雪国耻,耀我国威。康有为还公开抨击专制制度,建议由士民自下而上公举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作为皇帝的顾问,随时“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这实际上是仿照西方国家议院的模式,既可使朝廷的专断受到一定的制约,又能改变君与臣、官与民的隔绝,保证变法维新的推行。从而,即能“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上清帝第二书》是康有为革新中国的思想主张形成体系、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从革新原则以及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规划。康有为的这次上书虽然仍未上达于光绪帝,但《万言书》却辗转“遍传都下”,在北京城内产生了强烈反响。这时的康有为已经名扬天下,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和一切希望祖国昌盛的人的代言人和新时代的呼唤者。 举人群起的爱国行动,却遭到朝中官僚的仇视。孙毓汶等人对举人们采取了分化、瓦解等卑鄙手段加以阻挠。另外因为“公车上书”的发动日,恰是光绪帝被逼批准《马关条约》之时,致使行动失败。 “公车上书” 失败之后,康有为会试及第,被授予工部主事。但他仍心系国事无意做官,尤其当《马关条约》互换生效后,康有为看到朝野上下依然麻木不仁,越发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虑。于是,针对换约后的局势,康有为对《万言书》做了部分调整。在几乎原封未动地保留“立国自强之策”的同时,又给予了充实,形成一份 1 6 万余字的新上书,即《上清帝第三书》。 《上清帝第三书》,请都察院代呈奏效,递到了光绪帝的手里。这使得康有为大受鼓舞,又很快写出《上清帝第四书》,但是几经周折,未能递上。这使康有为终于认识到如不冲破朝臣的守旧壁垒,也打不开通向光绪帝之路,变法“非自京师始,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于是,在第 4 次上书受挫后,康有为便开始把争取对象扩展到朝臣士大夫方面。在六月末至七月初(8月份),他与梁启超创办了面向朝臣士大夫的《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接着,他又联络一些京官等各方之士筹划组建了社团强学会以增强其影响力。 在此期间,与帝党首领、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会面,是康有为争取朝廷上层的重大成果。 在此之前,康有为曾几次试图接触翁同龢,却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出乎康有为意料之外的是,有一天在他外出之际,翁同龢却主动前来拜访。康有为外出归来之后,知道了这个消息,非常兴奋,立即前往翁同龢府上回访。二人在翁同龢的书房之中谈话,谈得十分融洽,从中午一直谈到晚上,差不多谈了 6 个多小时。翁同龢首先对于此前未能帮助康有为向光绪帝转呈上书一事表示了歉意,并主动向康有为索要他的著作。两人反复讨论变法的有关问题,二人的政治见解颇有相符之处,康有为向翁同龢详细宣传了自己的变法主张,翁同龢则对康有为的一些变法主张表示赞同。康有为提出要翁同龢承担起变法强国的重任,并向光绪帝推荐贤才的要求。翁同龢对此表示了无奈,翁同龢告诉康有为:“与君虽新见,然相知十年,实如故人,姑为子言,宜密之。上实无权,太后极猜忌。”使康有为了解到清廷内部的真实情况。 任帝师 20 年的翁同龢是光绪帝极为信任和倚重的重臣,经与康有为晤谈,成为一个意识到非变法难以图存,极力支持变法的开明人物。翁同龢早年在朝时的政治观点和大多数保守派并无不同,然而在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他对西方事务产生了兴趣,并倾向维新。这种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对年轻的光绪帝有决定性的影响。1894 年中国战败更增强了翁同龢的看法,使他成为维新的热烈提倡者,并注意到康有为所发起的运动。翁氏对于维新虽是热情的,但他的观点或多或少仍是自强运动的路数,和康有为信奉的激进的维新变法主张有很大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当他首次看到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发表的非正统和挑战性的观点时表示了重重疑虑。翁氏对康有为感到兴趣以及后来将他举荐给皇帝,可能不完全出于思想意识上的考虑。其时,他正与其他一些著名的有志于维新的官员(如李鸿章和张之洞)在进行着权力斗争。对于翁同龢来说,维新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也是值得争取的具有高度权力价值的东西。有着渊博的维新思想的康有为可以作为翁氏有用的伙伴,能够想方设法帮助翁同龢以从事维新的名义在朝廷中战胜他的对手。由于翁同龢既与光绪帝关系密切,又在清廷朝野联系广泛,所以康、翁的融洽晤谈,是康有为继第 3 次上书皇帝之后,在争取以皇权推行变法的道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在清政府战败蒙辱、列强紧逼、国势益衰,而变法图强的风气日盛情况下,不仅翁同龢发生了变化,一批官员、士大夫纷纷起来急求雪耻之方,兴起了一股“竟言自强之术”的热潮。如顺天府尹胡燏棻进呈《条陈变法自强事宜折》,明确指出中国只有仿行西法走维新之路,除此而外别无他途,主张“劝立公司,准民间自招股本”,以期国富民强。侍读学士准良在奏折中认为,面对强邻环伺的严峻形势,采西法广修铁路,是“安危大局之枢纽”。给事中褚成博也指出,李鸿章等历经多年、耗费巨资制造、设学,但仍被日本打得大败,是由于因循旧法造成的,因此他主张仿行西法,必须首先破除积习、更新观念。军机章京陈炽则除了积极向朝廷献善后之策外,又支持翁同龢更张求存的主张,还大力协助康有为筹建强学会,直接投身于组织变法维新的实际活动中。这些官员士大夫提出的“自强之术”,虽然彼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内容各异,但学习西方革新图强以求存,却是其共同的出发点。与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要求相呼应,形成日益高涨的图强形势。一些要求革新图强的官员士大夫又陆续向康有为接近,有的即投身于维新运动之中了。 在图强热不断升温之际,清廷内部各政治派别的势力也互有消长。原来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早已声名狼藉,势力和影响大大削弱了。后起的洋务派显要人物刘坤一、张之洞成了洋务派的首领。在对外态度方面,刘坤一、张之洞与李鸿章有明显区别,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们又都站在清廷主战派一边。刘坤一提出克敌制胜的良策;张之洞也多有积极性的建议,均为抗战做出自己的努力,又都抵制屈辱求和,反对《马关条约》。战后他们的声望均有所提高,成为显赫东南的封疆大吏。 后党官僚核心成员也有所改变,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先后被迫退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翁同龢、李鸿藻添补了孙、徐在总理衙门留下的空缺;恭亲王奕欣则重新控制了总理衙门;慈禧的亲信荣禄升任兵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进入清廷中枢;王文韶替换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京畿要地、北京门户的管辖权。后党官僚和奕欣进一步控制着清廷的枢要。 在这种形势下,强学会被查封,使康有为“开新之风”的努力又受到挫折。强学会自成立之初,影响就非常大。李鸿章曾请求捐银入会,竟因名声不好而被拒绝;洋务派新首领刘坤一、张之洞等也支持或加入过强学会。随着强学会的壮大,遭到守旧势力的不断攻击,御史杨崇伊弹劾强学会“植党营私”,要求予以严禁。清廷下令,先后将京、沪两地的强学会查封,北京强学会被改为“官书局”,专门翻译西方书刊。目的:维护清朝腐朽的统治,主要目的是维护皇帝的利益.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西方国家的新思想,概括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90 评论

rachelkong

康有主从1898年6月到9月103天变法主张,做了下面的一些事情:教育:废除八股,建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公学,办医学院,出版报纸,举行政治,经济考试行政:裁员,任用进步人士,士可上书。工业: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美化京师。允许官员出国访问学习,保护教士,简化法规。目的很明确,用西方的方法来改革清末的腐败,让国家富强。通过工业,外来技术做到强国。最终失败,原因也是有很多的。你不问,我也不答了。

19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亲社会行为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自20世纪80

    我有个性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越轨行为论文范文资料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的变化【 作 者 】王震宇【 正 文 】中国的婚姻家庭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1949年建国后,虽然婚姻及其它制度的改变也曾短暂影响过人们的婚姻行为

    年~you(yu)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义工旅行论文范文资料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生活,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一些年轻人选择义工旅行的初衷。然而,义工旅行真的能实现“诗与远方”吗

    Xiaonini7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一起去旅行论文范文资料

    如果有一天,陪你一起去旅行走在旅行的路上,行囊就是我的家;行囊里的家很小,装不下我要走的天下;行囊里的家又很大,满载着我的酸甜苦辣!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多年以后

    会飞的小马12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行为金融学论文范文资料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3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一、前言 我国的金融稳定不但与经济的稳定相关,更与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

    品名暂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