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电1301
一座名为“灵魂出窍现象”的碉堡似乎已经摇摇欲坠。它几乎曾是所有神秘理论的庇护所,甚至还造就了长盛不衰的“灵媒师”职业。
这的确很奇怪,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文明、使用何种语言,都有着确切的“见鬼”记录。它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创作和历史笑谈之中,更存在于严肃的文献记录里。
如果一个平时就疯疯癫癫的人告诉你“见鬼了”,那么即便是具备一般理性程度的人也必然将其当做饭后谈资。但如果有不只一位正常人非常认真地告诉你,他确切地见过鬼魂,甚至灵魂出窍,这又该如何解释?这些说法加之有如抛硬币一般概率(五五开)的预言,或者记忆错位的描述,似乎变得更加可信。
实际上,早在2007年8月,Science杂志就曾同时发表两篇关于人类自我幻觉的研究论文,为我们掀开了巫师帽的一角。科学家用可重复的科学方法,证明了这些所谓“灵异事件”并非超自然现象或什么特异功能。
缘起癫痫的幻觉研究
这两篇研究的作者分别是Henrik Ehrsson教授和Olaf Blanke教授及各自团队。他们的研究思路和动机有相似之处,并分别得出了有趣的结论。
幻觉研究的重要对象原本是癫痫患者。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从脑部病灶入手修复他们的神经,并抑制那些异常的脑神经放电。而患者口中那些各不相同的幻觉症状也一度让人困扰。
2007年,利用大脑成像技术,科学家们终于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大脑部位的放电与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即不同的脑部位异常将导致程度不同的幻觉。于是,站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便想到:“假设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是否意味着,外界信息如果打乱了我们大脑各感官的认知,产生冲突,进而正常人也能因此产生幻觉?”
Henrik Ehrsson是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认知神经学教授,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一组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了这项试验。
首先,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能看到自己后背的眼罩”。他们把两个摄像头架设在志愿者的背后2米,各连接一个微型显示器放在眼罩中。志愿者带上眼罩,也就等于站在自己背后2米的地方观看自己的后背。这便产生了第一个幻觉条件——视觉错位。
然后,一位研究人员站在摄像头视野外的右侧,两手各拿一根塑料棒,用右手中的塑料棒去戳动志愿者的胸口(不让志愿者看到),另一根同步或者不同步的在摄像头前做戳动的动作。这便产生了第二个幻觉条件——触觉错位。
由此,上述两个条件让志愿者产生了“怪异”的体验,他们会以为自己真的“灵魂出窍”了。
也就是说,通过改变视觉与触觉信息间的正常关系,志愿者的大脑在解释感官信息时无法判断哪个感觉是属于“自我的”,从而模拟出“灵魂出窍”现象。
接着,Ehrsson将电位传感器安装在志愿者的皮肤上,用来测量并显示他们在实验中的情绪反应。随后,研究人员用一把锤子朝摄像头的方向砸去。从摄像头的角度来看,研究员仿佛要砸向位于志愿者身后2米处的“虚拟身体”。显然,志愿者知道那不是自己真实的位置,但是传感器却记录下明显的“恐惧”信号。也就是说,志愿者的大脑真实地感受到了害怕。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大脑依靠两种信息来确认自己的位置——第一人称视觉信息,以及自己身体上的触觉和视觉信息的反馈。当利用虚拟现实设备扰乱这两种信息时,大脑就会产生“自己离开了身体”的错觉。
与此同时,瑞士的脑科学家Olaf Blank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也进行了一项异曲同工却更为巧妙的实验。
实验中,志愿者们戴上一种特制眼镜,然后会看到以下三种3D投影中的一种:一个立方体、一个假人或者他们自己的身体。
然后,一名研究人员用小棍触碰实验对象的后背,而另一个人则以同样的方式触碰3D投影的后部——同步或者异步进行。接着,研究人员摘下他们的眼镜,并蒙住志愿者的双眼,让他们向后移动几步,再睁开眼睛走回刚才所站的位置。
结果不出所料,那些感到自身和投影均被触碰的志愿者,都无法正确回到他之前所在的位置,反而走到了原来投影所在的位置。而那些只是看到假人或者立方体的实验对象,则很容易回到原来的位置。换句话说,那些感到自己视觉和触觉错位的志愿者会把投影当成自己。
这些实验表明:通过对人体感官的信息误导,能够影响人的自我意识,即便是“正常人”也会产生幻觉。这种自我意识,在大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就在2014年,Olaf Blanke教授的研究组还采用了“主从机器人”系统,更加细微地确认了同步触觉刺激和异步触觉刺激对大脑自我认知的影响,并由此获得了更加精确的影响自我认知的大脑区域及其差别。
简单来说,“灵魂出窍”的幻觉正是由于我们大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错位,于是影响了大脑的自我认知,把偏差的信息当做了自我的分身。
另一些“神秘鬼魂”
“这些实验和魔术差不多啊,就是让人产生幻觉罢了。”也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
确实,“巫术”和“科学魔术师”也许在手法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可以借用语言的力量、视觉的错位、非语言的交流,以及多种技巧相结合来创造出第六感的错觉,进而欺或控制人脑。可是和魔术师的真正区别在于,人们事先便知道魔术师是在愚弄自己。
不过科学的真正奇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利用或制造错觉,而是借此去了解大脑的认知机制。
我们知道,癫痫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而产生的症状。研究中,那些独特幻觉的例子,总能给科学研究提供意想不到的方向。
比如在Olaf Blanke教授的研究中,有位患者声称自己常常遇到鬼,并且与她如影相随,有时候还会和她用看不见的卡片交流等等。这一方面能让科学家更加专注于那些感官异常现象,另一方面还能解释“鬼由心生”“疑神疑鬼”的出处。
除了癫痫患者之外,时常同幻觉相伴的,还有顶尖登山者们和极限运动爱好者。还是瑞典的科学家,早在1999年就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科学家对9位顶尖登山者(无氧气携带情况下攀登8500米以上高峰的个人记录持有者)做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人在极端环境下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幻觉。这主要是由于濒死体验的人体应激(比如缺氧)和一段时间的社会剥夺隔离造成的,它们都会影响大脑的感知水平,产生“真切”的幻觉。
产生这些幻觉的具体脑部机制还有待研究,比如传说中死亡前大脑放映“走马灯”的说法。也许,这又能产生一些新的研究分支。
“幻觉现象”的科学框架
虽然我们已经能够把所谓鬼魂之类的超自然现象用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但这还远远不够。神经科学家们正朝着更具系统性的大脑感知领域迈进。
2013年,依然是Olaf Blanke教授,撰写了一篇框架性的论文,发表在Brain杂志上。文中,他将“自我幻觉”详尽地分为3种类型:自视性幻觉(autoscopic hallucinatio)、出体经验(out of body experience)、离体自窥症(heautoscopy)。这3种“自我幻觉”都和大脑的自我认知和感官错位相关。
比如说,自视性幻觉主要是看见自己的脸或者上身,这往往是视觉上的二维图像,程度较轻;出体经验则是把幻觉作为了经验主体,也就是大脑已经把幻觉中的自己当做了真实的自己,似乎能在一旁冷眼看自己;而离体自窥症就更加强烈,幻觉中的自己都很真实,甚至能来回切换。这些幻觉都会产生明显的情绪反应,有点像是“分身术”的感觉。
通过对癫痫患者脑部的详细观察和扫描分析,以及他们的幻觉描述记录,Olaf Blanke发现,虽然这3种类型病症在表面上有着幻觉特点的不同,而且幻觉程度逐渐加重,但真正的区别则在于脑部损伤的部位不同。
比如,自视性幻觉的脑损伤部位往往是大脑的右上枕叶中回、右楔叶和纹状体,这些通常都对视觉皮层产生影响。而出体经验则覆盖了更多大脑知觉区域,如嗅周皮质、扣带回皮质、前庭、颞顶交联处、半规管等。离体自窥症还覆盖有控制情绪的左后岛叶皮层。
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大脑的各部位对自我认知和感官的影响程度是很不均衡的。通过知觉错位影响自我认知,从而产生了自我错位:“我是谁?哪个才是我?”
真正的野心
“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啊?”也许还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如果要予以回答,那实在有太多用处了。且不说神经再生和修复技术,也不说什么人工智能技术,单就拿当前很火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说,这些研究也足够让其“发家”了。
但科学家真正的野心远不止如此,他们的目标还有可能是更深层的认识论。
“我是谁?我身处的世界是否真实?映入我眼中的是否是另一个梦境?”这是在几千年前的“庄周梦蝶”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就已经提出的问题。
上述的幻觉实验正如间接现实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我们没有进入外部世界的直接方法,而只能通过我们的感官。
我们接收的感官信息是如同其他信息一样的外界信息,关键在于我们的大脑会如何处理和运用它们。比如我们熟知的彩虹,是最为常见的幻象。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不仅是由光线反射和物体本身带有的色彩属性决定的,其中还包括了我们所处的空间与物体相阻隔的媒介。
眼睛如此,大脑更甚。我们的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认识世界,它拥有寻找感官信息之间关系的能力,并将这些关系和行为的意义与外界的互动相关联,最终以此来定义自我。世界因此而精彩,科学的美妙也正在于此。
(编译:沈庞)
【参考文献】
[1] H. Henrik Ehrsson. The Experimental Induction of Out-of-Body Experiences, Science, 2007, Vol317
[2] Bigna Lenggenhager, Tej Tadi, Thomas Metzinger, Olaf Blanke. Video Ergo Sum: Manipulating Bodily Self-Consciousness, Science, 2007, Vol317
[3] Olaf Blanke. Neurological and Robot-Controlled Induction of an Apparition, Current Biology 24, 2681–2686, November 17, 2014
[4] Shahar Arzy, Margitta Seeck, Stephanie Ortigue, Laurent Spinelli, Olaf Blanke. Induction of an illusory shadow person, Nature, 2006, Vol443
[5] Peter Brugger, Hallucinatory Experience in Extreme-Altitude Climbers, Neuropsychiatry Neuro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Neurology, 1999, Vol12 No1
[6] Lukas Heydrich, Olaf Blanke. Distinct illusory own-body perceptions caused by damage to posterior insula and extrastriate cortex, Brain, 2013,136
[7] Gereon R. Fink. Self-Awareness: The Neural Signature of Disturbed Self-Monitoring, Current Biology No. 22
davidzeng168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 文化 素质,三个基本素质相互联系合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 教育 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 方法 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 经验 。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浅析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
【摘要】当今社会,考试是竞争和淘汰的主要手段,“考试人生”的说法并不夸张,导致考试作弊的学生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作弊认识模糊和虚荣心的膨胀,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诚信教育,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防范考试作弊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
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历史文化原因,还有社会、家庭、学校更有学生自身心理影响因素。
1 虚荣心的膨胀
有一类学生在为“荣誉而战”,他们有的对成绩很在乎,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的为了能得到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有的为了巩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受到同学的尊敬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满足虚荣的心理。
相当部分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手段,对考试作弊成功存在侥幸心理。在对考试作弊成功与否及因作弊受处分等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观念失衡,因而在行为选择上也往往出现偏差。
2 群体效尤现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某些学生成绩一般,但为了考试分数更高,能获得奖学金,凭侥幸心理作弊;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看见平时不学习的学生靠作弊取得的成绩比自己还高,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也冒险一试。
要做到较彻底地根除考试作弊现象,寻找到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除了从加强诚信教育、建设诚信体系、推进依法治考进程、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外,还要有效的调整好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 克服认知失衡,端正价值取向
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学生不诚实的一面,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应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诚实行为,教育他们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学校不仅要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还要加强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 学习态度 ,必要时进行 学习方法 和技能指导,如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等。
任何一名考生都应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审视、约束自我,自觉遵守有关行为准则和管理规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待考试,对待分数,明确考试分数不仅对自己、对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的督促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会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危害最大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作为学校和辅导员都有义务在考试前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解决少数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2 充分发挥家长的亲和力,形成教育合力
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做好 家庭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为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良好合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于2004年5月联合组织“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报告 团”,在全国巡回宣讲。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沟通和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重点宣传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重要途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有了良好的习惯,如认真预习,集中注意力听讲,及时复习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仔细思考等习惯,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鄙视考试作弊,对考试充满信心,当然就不必再花心思作弊了。
4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同学间分数竞争的压力
在学习负担过重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为避免考试失败、作弊的动机较强烈,容易出现作弊行为。因此,控制学生作弊,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公布考试分数,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分优劣、定等级会加大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引发更多的作弊行为。所以,要通过降低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来控制大学生的作弊。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分数成为学生个人的私事,只让学生本人知晓自己的分数,改变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而非与同学分数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
5 正确对待考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缺乏必要学习技能、不勤奋刻苦、混时度日、过高考试焦虑的大学生更可能作弊,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较差,并且认为作弊的实惠更大,因此要善于及早发现这种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咨询、学习指导,要求他们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减少对考试的焦虑等 措施 解决他们的问题。早期发现有作弊危险的学生和对他们干预对减少作弊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Xzylongfeng
早在300年前,哲学家笛卡尔就提出过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切我们认为最接近“现实”的东西都来自于我们的感知。但是,如果我们不是百分百地信任我们的知觉,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身处现实还是幻境呢 ?如何知道我们的感知觉是不是欺我们呢?一项新的研究认为,我们的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来自于大脑对事物的预期。当人们接触到一项事物时,大脑会基于人们以往的经历和知识基础提出猜测,随之为其打上“标签”。大脑无时不刻地估算我们的周边环境,估算的结果被认为是“现实”。而当这种内部的“事实”审查过程出了问题时,人们便产生了幻觉。这项研究也许有助于人们对精神分裂症和一些其他精神疾病进行更好的治疗,或许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大脑内部负责判定幻觉的区域,从而抑制病人幻觉的出现。其实,我们认知的世界和我们看到听到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80年代,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多次给志愿者们看同一张照片,同时每次都循环播放一段相同的音乐。后来,当志愿者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即使科学家们没有播放那段音乐,他们也觉得“听”到了。生活中也会偶尔出现这样的幻觉,有时候人们觉得似乎听到了手机铃声,但拿起一看却并没有新消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这篇新研究论文的作者之一,Albert Powers解释道,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段特定音乐太熟悉了,而且潜意识中总觉得它会响起,你的大脑预测到了这一点,然后先一步替你“听”到了。这些例子都说明,在观察周边环境时,比起接受从感官传递的真实信息,大脑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它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的预测。当预测所占的比重越多时,幻觉往往越容易出现。为了证实这一设想,Powers和他的同事,Phillip Corlett等人设计了一个基于那个80年代经典实验的改进版本。研究对象增至四种人:健康人、患有神经疾病但无幻听现象的病人、有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一些自认为“通灵”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能时常听到一些怪声但不以为然。一开始,研究者们给实验参与者看一张棋盘格图片,同时播放一段1千赫兹、1秒长的声音,让他们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待熟悉之后,科学家告诉参与者,他们会不定时地改变音乐的强度。如果参与者们听出来了,就马上按下身边的按钮。按按钮力度的大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自信与否。科学家用磁共振成像扫描器(MRI)拍下了参与者们按下按钮一瞬间脑活动的快照。科学家们猜测,那些容易听到怪声的人的大脑更易“相信”会有不同声音响起(幻听)。研究结果也完全符合这一设想。有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患者和“通灵”者更容易“疑神疑鬼”。他们报告听到(其实并不存在的)声音的次数是普通人的五倍之多。当他们“听”见不同的音调时(其实并没有),按下按钮的自信程度也比普通人高出28%。不仅如此,幻听者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元活性表现十分异常。人类在规划和组织下一步的行动时,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感官知觉,小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一个人的幻觉越严重,小脑的脑活动越少。这项研究证明,人们在感知世界时,理念和信念更容易凌驾于感官之上。同时,小脑也是我们自身避免认知扭曲的一个关键的检查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科学家们也许可以预测出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以便及时开展早期治疗。
可以啊,为什么不能呢,可以写它的起源发展意义,意义要分不同的时期阐述,特别是现代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加入你个人的想法看法,还有他人的想法看法,分古人现代人阐述,最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具体有哪些呢,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视觉传达毕业
一座名为“灵魂出窍现象”的碉堡似乎已经摇摇欲坠。它几乎曾是所有神秘理论的庇护所,甚至还造就了长盛不衰的“灵媒师”职业。 这的确很奇怪,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文明
当代艺术其实就是要研究特定 文化 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而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深究的文化艺术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视觉艺术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看下(设计、艺术研究快报),这样的论文写起来说难也难,最主要的就是创意,要多查资料找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