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0

nixiaoyanzz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民航大学李浩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云飞扬了

已采纳

研究生毕业也需要编写毕业论文,那么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呢?其内容又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下面我分享一篇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名称: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法具有公正、效率、效益、自由、秩序等若干价值。

从总体上来说法应当是这些价值的完美结合,但就具体部门法而言价值追求会有所侧重。

民事审判程序功能是确认权利、定纷止争、以公正为其价值所向。

民事裁定程序功能不是在于确认权利,解决纠纷,而在于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

如何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是民事执行程序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其价值取向应当为效率。

所以,有人认为效率是执行的第一价值取向。

当然,强调高效执行并不能否定执行对公正的追求,公平与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民事执行就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此,公正也是民事执行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只不过在执行程序中更加侧重于效率而已。

由于民事裁定强制性以及效率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执行措施必须迅速及时,所以执行时只能就裁定依据的外表加以判断。

裁定程序具有侵害当事人和案外人实体权利的特点。

裁定工作所追求的效率与公正地保护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益之间必然存在冲突。

裁定瑕疵即冲突产物。

但是效率是以公正为边界,效率如超越公正边界,只是速度。

民事裁定救济程序作为执行程序中纠正瑕疵裁定行为和排解有关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程序装置,首先对瑕疵裁定行为予以纠正,保护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执行机关依法、合理执行。

即纠偏和救济双重职能。

其次,对裁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纠纷进行解决,包括程序争议及实体争议,依法排除执行程序的障碍,确保执行顺利进行。

最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人们对司法的信赖度。

民事执行救济程序价值取向仍在于富于效率地实现对公正的追求,在效率与公正辨证关系上,对公正则应当更为侧重。

民事裁定救济程序的公正包括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必须坚持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保障执行人员及裁定法官独立审查、审理裁定程序中出现的违法和不当裁定行为,

保障当事人救济权的行使不受贬损和压制,保障民事裁定救济体系的完备,保障法官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

而在程序效率方面则应当尽量缩短民事执行救济周期,简化民事执行救济程序,提高救济的效率,保障当事人及时获得执行救济。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国内学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我国诉讼保全制度在对象上的不完善,建议将行为纳入诉讼救济的范围,而对诉讼保全进行简介评析的文章就更多。

另外,也有些学者对我国民事诉讼体系中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之提出完善的构想。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制订《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修订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时均引入了与国外相关法律中类似的法律制度,如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措施的建立。

理论界也对立法上的新变化做了很多探讨,如:《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令制度》(张成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美国禁令制度研究--兼评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临时禁令制度》(李澜,《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

《浅析海事强带怜与玛瑞瓦禁令的异同》(赵彤)、《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彭学龙,中国私法网)等。

归纳起来,对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临时性救济措施,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在保持现有的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不变的基础上,确立行为救济制度,使之与前两者成为并行不悖的制度;

二是以临时性救济措施的直接目的为标准将民诉中临时性救济措施划分为两种类型,保全性措施和暂时状态方面的措施,

三是将海事诉讼中的`强制令引入-般民事诉讼中,同时确立财产保全、行为保全、强制令和先行给付几种并行的制度。

3、参考文献

[1]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童兆洪着:《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黄金龙着:《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于喜富主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创新与争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7]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金瑞林。

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J],1997第3期:38页。

[9]邱聪智。

公害与环境权。

载台湾:法学评论[J],第42卷第1期:58页

4、论文提纲

1绪论

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

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

民事裁定救济的意义

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特征

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本文的基本思路

2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

民事裁定救济的内涵与价值

民事裁定救济的分类

民事裁定救济的存在原因

民事裁定救济的效力

3民事裁定救济的域外考察

日本民事裁定救济

德国民事裁定救济

法国民事裁定救济

民事裁定救济

4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及构建措施

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

缺少债务人救济

缺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

民事裁定过程中没有全面的程序保障

构建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措施

程序性裁定救济

实体性裁定救济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设计之一是民事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有用性。

通过分析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对其的价值、分类、存在原因以及效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借鉴日本、德国、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成功经验,从民事裁定基本内涵出发,提出我国现行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不足,

从而以程序性裁定救济和实体性裁定救济提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并对其予以完善,是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民事裁定救济理论做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把民事裁定救济置于社会背景下,对其理论本身的价值做探讨,来确证其民事裁定救济在现实社会的应用中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梳理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其救济对社会的现实意义等进行整合和进一步的归纳。

1.研究的重点

本文力图在充分和合理借鉴中外有关对民事裁定救济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救济思想所包括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从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域外考察的分析论述中,对民事裁定救济在日本、德国、法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救济进行了剖析总结,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缺陷不足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的解读,为解决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探寻民事裁定救济实际应用中的措施。

7、预期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民事执行、民事执行权以及民事执行救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执行救济制度的经验,分析我国执行救济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措施。

随着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即企图在国 家权力大厦内部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良性机制,以便防止专制和集权的产生。

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赋权予公民制约国家权力。

具体到民事裁定过程中,赋予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在裁定程序中获得裁定救济权利,为强制裁定权设定必要的限度,维护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平衡。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开论文会议

确定论文题目

提交开题报告初稿

提交论文初稿

确定论文终稿

论文答辩

146 评论

爱做美梦的鱼

5月18日上午,李浩站在一张中国地图前,右手熟悉地指向自己曾经飞行过的地方,既有齐鲁大地、江南水乡,也有雪域高原、大漠戈壁……

2011年2月,从军30年、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安全飞行3000多小时的空军“王牌师”飞行员李浩,在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最高飞行年龄的前夕,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

这种转变绝不仅仅是从空中转到地面这么简单,李浩这位“老飞”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从飞机座舱变成地面方舱,从操纵飞机舵杆变成操作键盘,都需要从头学起。

这一年,李浩48岁。他从内地转战边疆,在天山脚下、戈壁滩上的小平房里,全身心地投入到无人机的学习当中。

从歼击机飞行员到无人机飞行员、再到无人机飞行教员,记不清自己身份证号码的李浩,却能对无人机装备、各类作战参数如数家珍;他引以为傲的视力的“鹰眼”,也架上了200度的老花镜。

18岁那年,他选择做一名空军飞行员;48岁那年,他依然选择做一名空军飞行员:“我遇上了一个大时代,把一辈子献给飞行事业,值了!”

48岁的无人机飞行员

2010年5月,李浩过了47岁生日。他突然很想让时间走得慢点,因为还有一年,他就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48岁,停飞。

摆在他面前有许多条路,退休养老、转业安置,还有嗅觉灵敏的地方民航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月薪六万元。

他的妻子张素娟已经开始规划退休生活,丈夫飞了这么多年,自己也提心吊胆了这么多年,也该停飞休息,一家人踏踏实实安享晚年了。

可李浩有点不甘心,休假时他和妻子在公园里散步,看着一帮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太遛狗、逗鸟,他想,自己才48岁,现在就过上这种生活太没意思了。

李浩舍不得离开部队。他从18岁入伍,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部队的生活。李浩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关系要好的战友受聘去了民航管理层,可每次两人相聚,战友总是没完没了地问他部队里的生活,两人回忆一起开战斗机时的点滴情形,聊一整夜也没有困意。他看得出,战友现在虽然收入很高,可心里还是留恋部队。

李浩打心眼儿里还没飞够。飞了近30年,飞行早已深深地渗入到他的骨子里,他说:“假如不飞了,真不知道干啥了。”

正当他为飞行生命即将终结而发愁时,一个电话来了。空军组建某无人机部队,要在即将达龄的飞行员中选调无人机飞行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浩主动申请加入。

此时李浩的心情,恰如30年前他接到航空学校录取通知书那一刻。

1963年5月,李浩在河南南阳农村红旗公社出生。高中毕业前夕,学校通知要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飞行员。“一下子炸了锅”,李浩回忆,当时全校所有的男同学都报名了,“讲台上铺一张大红纸,放一根毛笔,大家抢着去写上自己的名字。”

历经市、省、部队多轮体检后,大部分同学都被淘汰了,全校只有李浩接到了航空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攥着那张薄薄的白色表格,看着上面自己的名字,李浩激动得双手发抖。

大学期间课业繁忙,李浩说,那时每天要跑一万米,跑完全身都湿透了,但还要紧接着上文化课,飞行理论、空气动力学……一本本的大部头要啃,成绩不合格会淘汰。李浩过五关斩六将,以多门功课优秀毕业,正式成为一名飞行员。

一飞就是30年。李浩从初教机飞到高教机,再到战斗机,一共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从普通单位飞到王牌部队,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是空军一级飞行员。

李浩的微信名叫“飞行小子”,飞行大队政治教导员朱秋平曾问他名字的缘由,李浩告诉他,自己这么多年都爱飞行,现在的心态和刚开始飞行的时候一模一样,感觉自己还是当年招飞时那个年轻人。

“第一茬人”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某部,一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村子,静默地伫立在天山脚下的戈壁滩上。有句打油诗形容当地气候,“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每逢春秋两季,戈壁滩上刮起白毛风,能把遍地的碎石头卷上天,车子经过必须停下来,不然,车身准被砸得坑坑洼洼。

沿着笔直的高速支线前行,路边是瘦高挺拔的小白杨和稀疏的沙枣、红柳、芨芨草,道路尽头是影影绰绰的天山山脉,李浩所在的部队就坐落于此。

2011年起,李浩和战友们住进上世纪六十年代留存的小平房,睡硬板床,一觉醒来,墙皮掉得满床都是。该基地某部政委胡斌记得,刚开始床上有很多小白虫子,胆小的人晚上吓得不敢睡觉。浴室里没有热水器,搬一大桶水,白天晒一天,晚上抬进屋,老同志、年轻人一起洗,大家笑称是“大漠风情浴”。

胡斌说,李浩作为王牌师飞行员,之前居住的硬件条件非常好,“宿舍像宾馆一样”,到了这里变成了硬板床、公共卫生间,但李浩没有丝毫怨言。

即使是现在,在李浩居住的低矮小平房里,一张单人床、一个铁皮柜、一张老书桌、一把旧凳子,整个宿舍再也找不出另一件家具。

妻子张素娟第一次来基地探亲时哭了,这是她见过条件最差的飞行员宿舍。

别人看到的是荒凉、寂寞的戈壁滩,李浩看到的却是内地无法相比的净空条件和人烟稀少、适合实战训练的自然环境。同李浩一路走来的飞行员陈永超深有感触:“他的心中有情怀,眼里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该基地某部试飞站站长陈士勇告诉记者,李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是‘第一茬人’,吃点苦是应该的,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们不干,总得有人干。”

2015年,空军组织开展某型无人机高原试飞任务,驻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上级领导考虑到李浩年纪较大,本没有计划安排李浩上高原。

但李浩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再次主动请缨。同行的人记得,在3个月的高原试验中,李浩时常出现头晕、缺氧、失眠等高原反应,但他克服这些不适,每天坚持进场跟飞。

某次试验任务中,李浩发现了一个技术问题,马上找到工厂技术人员咨询,熬夜研究资料,第二天再和工厂技术人员进一步交流。

等下了高原回到单位,李浩顾不得休息就召集学员,向他们详细讲解该型无人机的性能和高原试验的全过程,为日后接装该型无人机打下基础。

“倔老头儿”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一字之差,却意味着整个知识结构的重塑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空中转到地面,从座舱转到方舱,从舵杆转到键盘,李浩这位年近五旬的“老飞”,面临着不少挑战。

近30年飞有人机的经验反倒成了障碍,李浩需要打破固有的“一人一机”的思维模式,构建“多人一机”的系统思维。

和常见的用于航拍的民用小型无人机不同,李浩飞的军用无人机是个大块头。无人机上天是系统作战,需要多席位人员协同配合。要想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必须全面掌握多个领域十几门专业知识。

为了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逐渐退化的劣势,李浩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得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笔记。

因为经常熬夜看书,李浩引以为傲的视力的“鹰眼”,架上了200度的眼镜。面对记者,李浩有些不好意思:“岁数大了,觉少了,晚上总得干点啥吧。”

在很多人眼中,李浩是个“倔老头儿”。陈士勇从2011年起和李浩一起到现单位报到,共事至今。陈士勇说,李浩一丝不苟,特别爱较真。

在院校学习无人机理论期间,有一次,他跟一位教员就某个导弹发射参数产生了分歧,俩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战友劝他别太较真,李浩却不理会,花了一个多星期反复查实资料核对参数,最终弄清楚原委,说服了教员。

有人私下问他,你这样辛苦,又得罪人,图啥?李浩认真地说,“我不是跟教员分高下,是要把真理争出来。飞行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将就啊。”

陈士勇还记得,有一次,为了确保飞机方向舵角度精确控制,李浩亲自跑到机库厂房进行核准。他一边举着对讲机指挥方舱内的飞行员变换角度,一边拿着量角器测量飞机机翼。5度,10度,30度……直到调试精准才放心。

当时机务大队队长李龙彪感慨,如果有误差,是由机务人员负全责,跟飞行员没有任何关系:“我干机务这么多年,头一回看到飞行员来厂房拿着量角器亲自核准参数的。”

在采访中,该基地某部副司令员李欣透露,就在记者团采访李浩的前夜,部队正组织无人机夜航训练。李浩参加完记者见面会,又回到了训练场。当时已经晚上9点多,大家都很诧异,问他不去准备第二天的采访,还回来干吗。李浩说:“你们还在飞,我回去睡不着。”

当晚,李浩直到最后才和大伙儿一起离开,当时已经快到凌晨两点。李欣说,第二天有那么多记者采访,李浩早点回去“太理所当然了”,可他却坚守岗位。

另一位飞行员吕军明笑着插话,要是问题不解决,你就是真让他回去了,他也睡不着。

正是凭着这股倔劲儿,李浩先后主导突破了无人机操控和作战使用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提出一百多条建议反馈生产厂家,大大提升了我国军用无人机的运用效能。

“李老师”

在部队,上至司令员、政委,下至普通飞行员、小战士,都管李浩叫“李老师”。

近年来,李浩开始带教新飞行员。新飞行员肖育明记得,在航理学习阶段,李浩坚持每天批改他们的学习笔记。哪怕笔记在午夜12点才完成,李浩也会等到12点以后修改,从不拖到第二天。

徒弟们有些受不了李老师的“软杀伤”,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述、孜孜不倦地反复研讨。徒弟应侠说,感觉李老师迫切地想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李浩曾对他们说,自己飞不了几年了,就是想让他们早点把翅膀练硬了,去单飞。

无人机飞行的最大难度在于,全程都是通过飞行员在地面方舱内发布各种指令来控制,飞机的状态是通过方舱内屏幕上的各项数据来显示。一次飞行,需要观察处理的数据成百上千条。在瞬息万变中,异常数据难免会一闪而过,导致飞行姿态已发生变化,但坐在方舱中的飞行员却浑然不觉。

李浩常教导徒弟,这个科目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准时间差、找到感觉。李浩解释,“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

为了帮助徒弟们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李浩带领大家坐在方舱里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联想飞有人机时的空中动作。由于链路传输影响会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甚至对哪个按钮用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用多大力度按都进行了反复研究。这些看似苛刻的精准要求,却成为徒弟们的学习宝典。

“李老师”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带徒弟上。博士杜继永对他与李浩的第一次会面记忆犹新。那是2014年11月,杜继永晚上加班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他犹豫再三,还是给李浩打了电话。

打之前他有些担心,毕竟以前没打过交道,担心时间太晚、问题层次太低,给李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结果李浩态度热情,在电话中进行了详细解答。

更让杜继永没想到,挂了电话没一会儿,李浩亲自过来了。杜继永告诉记者,那天基地刚下过雪,天气寒冷,办公楼和宿舍楼正好处于营区的对角线,相距大概一公里:“那么冷的天儿,李老师还亲自跑过来,真是雪中送炭的感觉。”

副司令员李欣说,夏天戈壁滩上酷暑难耐,李浩从来都是和十几岁的年轻战士一起列队在烈日下走:“李老师这种言传身教远胜于空洞说教。和自己父亲一样年龄的人一起顶着太阳走,你还讲什么条件恶劣呢?”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用女儿李斯特的话说,父亲这辈子最幸福的两件事,一件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一件是找到了一个支持他的女人。

李浩的妻子张素娟是辽宁省鞍山市燃气公司职工,个子不高,一头爽利的短发。张素娟迄今还记得两人刚恋爱时,李浩所在连队的教导员找她谈话,说飞行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如果两个人要一直走下去,就不能让飞行员带着情绪上飞机,在生活中要尽量谦让。

张素娟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她告诉记者,两个人的矛盾不过夜,一旦发生矛盾,她会首先检讨自己。好在李浩也知道心疼人,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每次李浩休假回家一定抢着干活儿,做上一桌可口的大餐,还陪娘儿俩看她们最喜欢的《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

多年军属生涯让张素娟养成了独立坚强的性格,为了让丈夫安心飞行,张素娟以一人之力扛起家中大小事务。

2014年底,张素娟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右腿粉碎性骨折,植入一块钢板和3枚钢钉。当时李浩刚调入新单位,飞行任务重、压力大,张素娟怕影响李浩的工作,一直没把伤情告诉他,是女儿陪着做的手术。

这期间每次和丈夫通电话,她都和往常一样报平安。直到半个月后,李浩无意间发现银行卡上有大额账目转出,打电话问情况才瞒不下去。

提及此事,张素娟用很随意的口气说:“就是个小手术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李斯特却有些委屈,这个20出头的女孩儿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做手术都是父母给签字,这回母亲做手术却要她来签字,她“感到自己要担起家庭重担了”。

虽然辛苦,但张素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的哥哥和舅舅都是军人,她从小有很深的“军人情结”,希望找到一个像他们那样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生伴侣,“没想到真的被我找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李浩单位要到南方驻训,任务下达后,李浩的脚不慎扭伤,脚面肿得老高,走路一拐一瘸。张素娟心疼地说,要不然请个假别去了。没想到一向温和的丈夫眼睛瞪得老大,厉声说:“不行,这种时候,就是腿折了都得去!”

张素娟说,自己当时很震撼,她想,也许这就是一个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吧。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说过这种“拖后腿”的话。

前些年,李浩转战无人机部队后,先是驻扎南方小镇,他在网上搜集南方优美的风景图片发给张素娟,说南方好,适合养老。后来部队转战山东,他又编了个段子,“有山有泉赛江南,齐鲁大地也挺好”。直到最后奔赴西北,李浩不发图片了,还极力阻拦张素娟来探亲,让她哭笑不得。

虽然“江南梦”变成了“戈壁滩”,但每每想起电话中丈夫快乐的声音“我又能继续飞了”,张素娟便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她喜欢舒婷的诗作《致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84 评论

誓吥錵訫

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从“辞”与“理”及其关系看李贺的诗歌创作》,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安旗教授,学位论文题目《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附《孟浩然集校注》),获硕士学位。 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研究室任教。 任西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霍松林教授,学位论文题目《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获博士学位。 任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联系导师王水照教授, 博士后研究报告题目《唐代文人群体研究——以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为重点的考察》。 应邀在韩国庆尚大学中文系讲学。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民航杂志厦航韩静

    中国民航 航空知识 南方航空 空中之家 很多很多。不知道你想了解哪些情况。可咨询我~

    小妮子--Amy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3

    仅仅合格是拿不到学位证的,最少70分才可以。航空自动化学院每年只有几个不合格

    小铃铛MISS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答辩时间表

    很多同学在问中国民航大学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

    倍笨儿999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主管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主办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主编:徐肖豪ISSN:1001-5000CN:12-1396/U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学院内邮政

    老实就奇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民航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本科:这个要看专业了,我们理科的是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还有当然是修够学分了研究生:发表论文一篇,英语六级或发过一篇及以上核心期刊的论文,学分修够即可。

    晴猫猫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