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茉莉花
(一)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
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基本思想是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不超过资源与环境承载极限;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谋求和谐共处。应以生态规律发展经济,以经济手段保护生态。以生态重建成本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要让大家知道: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将为此付出的代价或重新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成本要比现在得到的经济利益大得多。
2.恢复生态学理论
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改变或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的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潜力尽快恢复到原态。
3.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基础
前者是从生态法则的客观需要出发研究人类活动组织原则,防止社会生态危机,制定生态化社会的方案及具体地区的生态禁令,预测生态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分析经济决策者的生态错误并找出相应纠正对策等。后者强调是地理学生态化的结果,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协调化问题,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有一个最大允许负荷,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确定不同人为活动的最大允许负荷,以及各类地生态系统的负荷程度。
(二)建设防护林带
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抓住重点构建绿色屏障三北(东北、华北与西北)防护林带。如2003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亿亩。又如,经过20多年的建设,新疆初步建成一个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
(三)荒漠化治理争议
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有不少措施引起了各界的争论,通过争论逐步理顺荒漠化治理的认识。如关于引水恢复甘肃省居延海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居延海地区蒸发量很大,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去恢复没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居延海没有多大意义。过分强调种树治沙也值得商榷,一些沙漠地区或边缘区蒸发量很大,种树难活,树木还会把地下水大量蒸发掉,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干旱加剧。
小白淼淼
1、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对农业的危害特别大。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是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有的地方要反复补救,甚至误了农时。 荒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 荒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其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漠化地区。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荒漠化在一些地区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沙漠化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 风沙活动破坏通讯、输电线路和设施,由此产生的灾害威胁居民安全。 2、荒漠化的防治 (1)防风林可使近地面的气流抬升和增加空气阻力,降低地表风速,是改变风蚀动力因子的一种常见措施。防风林除具有降低风速、防风固沙作用外,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改变林下生境,使林下形成较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生物量,增强土壤的抗风蚀性。 防风林措施利用的是系统理论中的隔离机制,即在风沙流通路径上人工设置条带状障碍物,将相对较大的风沙流系统分解为多个小系统,或者减弱风沙物质在系统中的流通量和流通速度,从而减小风力侵蚀的危害程度。 (2)增加植被覆盖度 从区域尺度来看,防风林多为线状,覆盖范围有限,其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或在颗粒搬运过程中对其进行截留,对呈面状分布的广大侵蚀区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属于防治风力侵蚀的一种“被动”措施。要想有效防治风蚀荒漠化,还需要从风力侵蚀的源头抓起,提高侵蚀区的抗风蚀能力。 通过植被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是一种有效改善侵蚀区下垫面性状的生态措施。由于植被具有覆盖地表以避免沙粒裸露、提高粗糙度高度、降低风速和阻挡沙尘等作用,在侵蚀区增加植被覆盖度,可对地表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使其免于风蚀。此外,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还可减少土面蒸发,增大土壤含水量,营造相对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土壤结构等,从而提高土壤的抗风蚀性能。 (3)促进生物结皮形成 生物结皮是由不同种类的苔藓、地衣、藻类、真菌以及细菌等生物与其下层的土壤共同形成的一个复合生物土壤层,厚度约为1~10cm,在其地下部分,苔藓和地衣的假根、真菌菌丝和蓝藻丝状体交互作用,能够固定土壤颗粒。生物结皮可通过固结土壤颗粒以增加土壤表面的抗风蚀性,还可提高粗糙度高度,覆盖可蚀性颗粒等,从而保护地表免于风力侵蚀。因此,创造适宜的水土条件,促进生物结皮的形成,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维持,是防治风力侵蚀的一条途径。 (4)化学措施 化学固沙是将化学制剂喷洒到土壤表面,从而固定沙物质的一种工程措施。土壤表面的沙物质经化学材料处理后,可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层或固结层,一方面保护地表免遭风力侵蚀,另一方面其光滑的表面能使风沙流顺利输移,防止产生积沙。 (5)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而有效的抗风蚀形式,主要通过增加土壤表面的粗糙度高度、减小风速、阻挡风沙流、覆盖地表、阻隔可蚀性颗粒的裸露等方式对土壤起到保护作用,其方法多样,可以使用的材料也很多,而且使用时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 3、荒漠化的成因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 (7)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 (8)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完善退牧还草政策。 (9)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10)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11)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加强管理与保护。
晓旭的妈妈
一、荒漠化成因分析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 荒漠化危害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荒漠化已影响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1/3的陆地,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23万亿美元,而且荒漠化正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展. 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1300多万hm2农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耕地退化率超过了40%,草场退化率已达56%以上. 荒漠化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植被退化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流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同时,我国荒漠化地区也是目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 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1.宏观措施 ①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 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③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④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培养基层的科技技术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搞好科技服务,提高荒漠化地区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 ⑤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和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营机制. ⑥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搞好决策,搞好信息管理与服务. ⑦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⑧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⑩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2.技术措施 (1)生物措施 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②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飞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预测气候,选择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播区,确定适宜的播量,种子处理技术,防治鸟兽病虫害,封禁保护等. ③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 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种,保证幼苗达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积(>1000m2),就可以把风蚀变为沙埋的植物群体,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种主要是花棒、杨柴两个沙生先锋植物.可撒播,也可条播或穴播. 植苗造林固沙:在干旱草原流动沙地采用适当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边长茂滩林场秋天在沙丘上用沟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 插扦造林固沙:陕西、宁夏流沙区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众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风蚀又解决水分不足问题.簇行距×,每簇4~5个插条. ④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沙地农田防护林:半湿润地区降雨较多,条件较好,可以乔木为主,主带距350m左右.半干旱地区东部条件稍好,西部为旱作边缘,条件很差,沙化最严重.沙质草原一般不风蚀,但大面积开垦旱作,风蚀发展,极需林带保护.东部树木尚能生长,高可达10m,主带距200~300m;西部广大旱作区除条件较好地段可造乔木林,其他地区以耐旱灌木为主,主带距仅50m左右.干旱地区风沙危害多,采用小网格窄林带.北疆主带距170~250m,副带距1000m;南疆风沙大,用250m×500m网格;风沙前沿用(120m~150m)×500m的网格,可选树种也多,以乔木为主. ⑤沙区牧场防护林 护牧林营造技术:树种选择要注意其饲用价值,东部以乔为主,西部以灌为主.主带距取决于风沙危害程度.不严重者可以25h为最大防护距离,严重者主带距可为15h,病幼母畜放牧地可为10h.副带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400~800m,割草地不设副带.灌木带主带距50m左右,林带宽主带10~20m,副带7~10m.考虑草原地广林少,干旱多风,为形成森林环境,林带可宽些,东部林带6~8行,乔木4~6行,每边一行疏透.呈疏透结构,或无灌木的透风结构,生物围栏要呈紧密结构.造林密度取决于水分条件,条件好可密些,否则稀些. (2)工程措施 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构,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等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为平铺沙障和直立式沙障两类.平铺式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秆、卵石、黏土等全面或带状平铺沙表层,隔绝风与沙表层的接触,造成风虽过而沙不起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保护植物生长,但对风沙流中的沙粒阻截作用不大.这种措施在东部地区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影响水地水分,但有利于沙土改良.立式沙障为积沙型沙障,风沙流遇上任何立式沙障,风速都会下降,风挟带的沙粒就会沉积一部分在沙障前后,从而减少输沙量.多行配置立式沙障可起到固定障间沙表层和拦截运行中沙粒的作用.由于绝大部分运动沙粒在近地表30cm内,多数又在10cm高度内,因此不需要设置过高沙障就可以固沙和控制风沙流,防止沙害. 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风力治沙:是以输出为主的治沙措施,减小粗糙度,使风力加强,风沙流呈不饱和状态,造成拉沙和地表风蚀的效果. 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AD诚实和信任——名人名言1、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2、 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写作思路:总结就是把论文的主要观点,主要成就写出来。展望就是发展,计划。 本文在阅读、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具体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现有的工作条件、网络情况
1,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
这种事不是应该和你的导师商量吗?肿瘤学也应该有个倾向吧,外科?化疗?放疗?也该有个病种吧?要么查病历写个回顾性的研究,要么你导师手上有课题的话也可以做做看啊。
化学防治是蝗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虫大暴发时采取的主要应急方法,其灭蝗率高达90%以上。化学农药治蝗具有经济、简便、快速、高效、效果较稳定等特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