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刀鱼与禹
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郭永怀等人)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195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柯庆施,上海市副市长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主任刘述周等,在上海华山路海格大楼(时为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大楼)开会研究决定,在国家出资、中国科学院负责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时,用上海地方财政、中国科学院负责,在上海再创办一所理工结合的高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这一天也标志着上海科大的诞生。市委确定,上海科大的建校事宜,由刘述周代表市委负总责。从此时起,受命办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在中共上海市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以超常的速度建设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立即成立了“筹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委员会由主持办事处工作的副主任、中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委员会副书记王仲良负责。筹备委员会建立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工作班子,任命卢志杰为办公室主任。工作班子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上海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的机关大院。5月24日,办事处召开各研究所所长和各所的党支部书记会议,王仲良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建立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决定,与会的科学家们热烈发言,各抒己见,得出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科学院在上海的各个研究所,各自负责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办一个系,一定要办好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并且把“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定为办校方针。至6月上旬,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在王仲良主持下,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讨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办校的宗旨、方针,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参加座谈的科学家们一致的意见是,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要有别于一般高校,一定要办成“高”(高级)、“精”(精密)、“尖”(尖端)专业学科的新型大学,为国家及上海地区的科研机构和新技术工业基地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办学要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学科专业设置要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时代特色。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党委报请中共上海市委,经国家科委、教育部等部门同意,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488人,另接收中国科学院代培生27人。9月初,515名五年制新生全部到上海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报到。由于当时校舍、教学安排和后勤保障等尚未落实,报请中共上海市委批准,由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统一安排,这批学生分别送往复旦大学(生物系、化学系、物理系)、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机械系)、华东师范大学(电子学系)、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动物生物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化学物理系)等高校,委托他们代为培养两年。上海科大还派出了一批干部担任学生指导员,在各代培高校负责学生工作。1958年9月14日,学校在临时校址(虹口区欧阳路221号原光华大学旧址)挂牌。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成立。分院院长由上海市副市长刘述周兼任,王仲良任分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述周和王仲良等领导同志十分重视上海科大建设,解决学校建设中的许多问题,指导学校工作。1959年4月1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党委向中共上海市委报告建校工作情况。学校拟设原子核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自动化系,计算机技术系,放射学系,元素有机化学系,物理冶金与化学冶金系,硅酸盐系,药物化学系,生物系等12各系,28个专业。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陪同苏联科学院代表团来沪,应上海分院党委书记王仲良之请,挥毫题写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名(建国初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仅有的五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之一,另外四所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一周年的日子——1959年5月19日,批复同意将欧阳路221号作为上海科大的临时校址;同时,市委确定正式校址放在规划中的科学卫星城嘉定。1959年9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任命周仁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任命刘芳(时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学校的日常工作由刘芳主持。市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市高教局从各单位抽调大批干部、教师,进入上海科大各个工作部门,使学校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上海科大组建了基本建设工作班子,在嘉定南门新址,指挥建筑工程队伍日夜施工,建设校舍。1959年,学校招收426名新生,在欧阳路临时校址报到。9月12日,学校举行了首次入学典礼。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周仁主持了典礼;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刘述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冯德培等到会祝贺,勉励师生员工同心协力,办好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之初,学校设有9个系11个专业,学制5年。由于实行“院办校”、“所办系”的办学模式,学校的系科专业设置较新,反映了时代对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除了有关研究所所长严东生、谢希德、王应睐、邹元爔、汪猷、黄耀曾、王希季、程晓伍、李珩等著名科学家兼任系主任以外,学校还聘请卢鹤绂、汤定元、张家骅、汪厚基等38位著名科学家先后来学校兼任教授。这些科学家大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直接给学生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密切联系学科研究前沿最新发展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启迪学生的悟性,使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1959至1960年间,学校共有科研项目95项。1960年9月,学校从欧阳路临时校址全部迁至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在嘉定校舍建设过程中,全校师生员工轮流分班参加建校劳动,建筑工地上洒下了师生们的辛勤汗水。1963年1月12日,学校党委向市委、市科委请示学校专业调整的请示,根据学校几年来的办学和国防科委六院校专业调整会议精神,计划设6个系,13个专业:一,工程力学系,下设火箭总体设计、火箭弹提制造工艺、火箭发动机制造工艺三个专业;二,物理系,下设固体物理、金属物理、原子物理三个专业;三, 无线电电子学系,设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两个专业;四,化学系,下设有机化学、硅酸盐化学和物理、放射化学三个专业;五,数学系,下设计算数学专业; 六,自动化系,下设工业自动化专业。1963年,中国科学院对当年分配到该系统的79所高校数千名毕业生进行统考,统计结果,专业课成绩上海科大毕业生排名第一;基础课成绩上海科大毕业生排名第三。1964年,国家科委在上海科技大学设外语进修部。1964至1966年间,学校的科研力度不断增强,与各研究所和工厂企业的科研协作进一步展开。1966年2月,上海市副市长宋季文到校作报告说:“上海市争取于70年代在部分产品方面赶超世界水平,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在这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特别是高压容器(便携肩发导弹)、雷达、新型合金钢等研究方面应起主要作用。”1966年9月10日,上海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招收了5名越南留学生,成为新中国早期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也进行了50余项技术革新、新产品设计研制和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制。1972年,学校开始制造KD-723电子计算机。1973年1月,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催化专业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74年12月20日,学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联调初步成立。1977年,学校先后完成12项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主要有“微波测量油层含水饱和度”、“超薄切片机”、“新型太阳能电池”等。青年教师郭本瑜发表的《不可压缩粘性流问题—数值方法》、 《流体力学差分格式》、《差分介法的理论》等论文,郑权的《一个化工自动化中的数学模型》报告,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78年,学校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78年10月11日,市计划委员会和市革委会教卫办联合发文,同意将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改制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扩大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停招中专生。1979年,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中国高校中最早的BEM学科之一。 1981年,学校管理权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并被确立为上世纪上海三所市属重点大学之一。同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学位条例,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1年12月23日,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党的关系仍属上海科大党委领导,明确以上海科大分部名义招生入学的学生毕业仍发上海科大分部毕业证书。校门同时挂“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和“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两块校牌。1982年,学校负责研制的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通过鉴定。1982年后,先后恢复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成立材料科学系、化学系;恢复了生物工程系;增设了科技外语系、新闻与人文科学系和社会科学部。研究所也逐步增加,除了原有的射线应用研究所以外,先后建立了光纤技术和现代通信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研究所。“文革”中被划给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的上海市电子物理研究所,1978年重新回归上海科技大学。1983年5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的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合并组建上海大学工学院。1988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联合成立计算机学院(今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这是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同年上海科大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1991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2091万元;在上海市组织的工业生产重点科技攻关招投标中,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承接攻关项目34项,总经费万元,名列全市高校第2名,仅次于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工厂通过了国家教委金工教学实习评估,是上海市第一批接受评估合格的六所高校之一。至1993年12月,上海科大校园面积为328亩(后经上海大学扩建,占地面积420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80%,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1994年4月8日,时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由上海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程里陪同,来学校会见上海科技大学60名党政干部和部分专家;校长郭本瑜、校党委副书记毛杏云等出席。1994年5月3日,学校召开党政领导和各部、处、系、所主要负责人会议。校长郭本瑜、校党委副书记毛杏云通报了四校合并情况。会上还宣读国家教委(1994)110号致上海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同意上海市四所高校合并建立上海大学的通知》。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成立,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 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36年来,为上海和国家培养各类学生23848名。其中:本科毕业学生16963人,工人班学生360人,外语进修部学生220人,工农兵学员2527人,专科毕业学生2565人,夜大生354人,硕士学位毕业学生782人,博士学位毕业学生32人,培养外国留学生45人(其中本科学生5人,硕士学位毕业学生16人,博士学位毕业学生24人)。
静静仰望静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范例(精选6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评审意见范例(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该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要求与队伍建设研究》中,体现出该生大量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能力。论题研究较深入,表现出该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
论文归纳总结了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构建的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全面、完整,对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论文中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所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因此,本人认为该论文符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要求,同意该生进行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我国茶籽饼资源丰富,但其利用率很低。茶籽油生产的副产品茶枯饼粕中含有天然的茶皂素,茶黄酮,茶多糖等有益物质,没有被提取,丧失了油茶加工的综合效益,对茶籽饼粕的开发利用已引起人们重视。研究开发茶籽饼粕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找到高效、天然的抗氧化剂,提高油饼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茶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题选题正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对该领域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文献检索,提出了用微波法提取茶皂素和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用硅胶层析法对微波法提取的茶皂素进行分离得到两种黄酮为山萘酚;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hplc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油茶枯饼中茶皂素、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并采用化学发光法考察了油茶皂素、黄酮和多糖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和黄酮具有较显著的抗氧化能力,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不明显。研究实验是成功的,应用微波辐射辅助提取的新技术、硅胶层析法分离和茶皂素、黄酮和多糖的含量测定是可应用于实践的,实验结果和提供的大量数据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参考意义,对该领域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这些研究具有创新性。
论文结构严谨,文字流畅,层次分明。对研究实验过程表述贴切,图表规范,能反映实验成果,说明该论文作者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论文达到硕士研究论文的水平和要求,建议提交学位论文答辩。
本篇论文以市政工程中施工方的成本管理为研究方向,在参考相关学术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我国市政工程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运用挣值法进行成本管理的观点,以新元大道市政工程为案例,体现了挣值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先进性,其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成本管理各方面的研究现状;随后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市政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挣值法原理进行了阐述;然后研究分析了论文的案例新元大道市政工程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而后运用挣值法对案例进行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收集到的数据确定了分析中的各项参数,找出存在的问题偏差并制定纠偏措施;最后,针对施工方的成本管理,提出了项目成本管理成功的保障措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图表法、比较法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既有定性研究分析,又有定量研究分析,研究方法较为科学。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成本管理方法还较为落后,类似挣值法这样的先进管理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很少,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
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文章格式符合学术规范。反映作者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论文表明作者掌握了项目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其参加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问题与不足
本篇论文在数据收集上还有不足,没能涵盖市政工程中所有的分部分项工程,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入更多的数据资料。
本篇论文在研究中未加入质量目标,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入并进行探讨,更能充实研究效果。
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和分析了山东省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思路较为清晰,方法较为可取,反应了作者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的某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论文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文献搜集和整理过于薄弱,事实上,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但本文没有反映出来,造成了论文基础的单薄。
2、论文格式不规范,注释、标点、文章段落(许多地方连起段空两格这一最起码的规范都缺失)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显得很不严谨;论文的封面标题令人费解,且不统一。
3、论证缺乏逻辑,例如论文的第三部分与要研究的问题无关,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从山东到我国的递进也缺少论证。建议论文修改后再送议审。
1、选题的意义、难度
9月10日,《贵州省新闻》报道了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新生因身体不适而昏倒的事实。近年来,学生军训晕倒不但是普通现象,甚至还发生了大一新生军训四天猝死事件,而且军训晕倒现象已经逐年在递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备受关注,尤其是被视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因此,论文《体育锻炼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难度适中。
2、论文的深度、创新性、完成情况
论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对问题的阐述较清晰。论文内容完整,但存在一定的问题,总体来说符合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
3、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议题目修改为“体育锻炼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对特定人群的研究,可以在研究对象中提及。
(2)摘要部分要求精简,主要是提炼论文的中心思想,实际上就是介绍研究方法和结论,其他文字均属累赘,建议删减。
(3)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的使用,文中多处未标明,如摘要和关键词后面应当使用分号)和语言表达(文中多处有错别字和空格,建议多看几遍再做修改)。
(4)“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文中出现偷换概念的情况,忌混淆。
(5)在研究方法中,应介绍论文中使用了什么测量量表(scl—90),并就抽样方法作具体介绍。
(6)文中出现“差异显著”字样,差异显著与否,应当是数据经检验后方可看出。光凭口头上说,是不科学的。此外,数据存在严重错误。按理说,每个问题人数总和都应当是94,但论文中所有数据都不符合事实。
4、论文评价成绩
根据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该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参考资料较充实,内容分析较详细,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达较清晰,建议该论文成绩为xx分。
题目: 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对策研究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
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 能正确翻译外文资料;能较好提出课题的开题报告;综合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论证的充分性
业务水平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或正确建立数学模型、机械结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
论文质量
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计算及测试结果准确;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工作量、工作态度
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
导师评语
该生论文选题新颖,条理清楚,结构明确,重点突出论文。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机理并对其分类,最后针对供应链风险提出了几点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论文撰写期间,该生能够认真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提交论文初稿,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认真修改。态度端正,表现良好。
拓展阅读:毕业论文总结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毕业设计,总的体会能够用一句话来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单独的构件或建筑物的某一部分的设计,而毕业设计则不一样,它需要综合研究各个方面的工程因素,诸如布局的合理,安全,经济,美观,还要兼顾施工的方便。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因而要求我们分别从建筑,结构等不一样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的。前期的建筑方案由于研究不周是,此后在指导教师及教研室各位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忙下,经过参考建筑图集,建筑规范以及各种设计资料,使我的设计渐渐趋于合理。
在计算机制图的过程中,我更熟练操作AutoCAD、天正建筑等建筑设计软件。在此过程中,我对制图规范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对平、立、剖面图的资料、线形、尺寸标注等问题上有了更为清楚地认识。
中期进行对选取的一榀框架进行结构手算更是重头戏,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贯穿起来加以运用,比如恒载,活载与抗震的综合研究进行内力组合等。开始的计算是错误百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与规范不符的现象,此外还时不时出现笔误,于是反复参阅各种规范,设计例题等,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东西,使其更接近于实际工程。
紧张的毕业设计最终划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从四月份至今,回想起过去两个多月的设计收获是很大的,看到展此刻眼前的毕业设计成果,不仅仅使我对四年来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复习和总结归纳,并且使我真正体会了设计的艰辛和一种付出后得到了回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的人生作好了铺垫。
所以,经过本毕业设计,掌握了结构设计的资料、步骤、和方法,全面了解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正确、熟练的结构方案、结构设计计算、构造处理及绘制结构施工图的本事;培养我们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配合意识;培养正确、熟练运用规范、手册、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本事;经过实际工程训练,建立功能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的思想,进一步建立建筑、结构工程师的职责意识。
工程测量被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规划、土建工程等多领域,包含普通测量、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海洋测量、大地测量、道路测量、建筑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桥梁工程测量、隧道
1、标准尺对照. 2、标准孔--流量测量. 3、千分尺测量. 4、激光投影法--固定一端,在另一端用正放的激光笔照射,距离可以自己调节(10cm到100c
一、变频式微波炉是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变频技术,将生活供电系统50赫兹的电源频率任意地变换成10000至30000赫兹的高频率输出。 传统微波炉是以50赫兹固定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与应用探讨 摘要]鉴于GPS相对于全站仪等传统测量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优势,本文通过对几个工程测量实例的实 施、对比
1.相控阵以及低副瓣、超低副瓣天线的理论与技术2.现代天线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3.天线微波的分析与设计技术4.天线微波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西安分部下设三个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