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acle11sno
叶嘉莹,号迦陵,出身叶赫那拉氏,知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
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深厚的民族,虽然经过这么多的变乱,但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
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她还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无不欢喜赞赏。
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满街的花树”,表现出叶嘉莹即将回国的愉快心情;“一地的樱花”,使她感到人生易老以及归国之急切。
B.叶嘉莹出身显赫,却屡遭磨难,是中国古典诗词给予她生命的支撑,并最终让她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C.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独具魅力,所以在国内讲课时,课堂总是人头攒动。
D.建立“驼庵奖学金”是为了纪念叶嘉莹的恩师顾随先生;建立“永言学术基金”是为了纪念意外离世的女儿和女婿。
E.“我说,是学诗的缘故”,表明是中国古典诗词让叶嘉莹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并最终让她获得了身心健康。
(2)叶嘉莹为什么选择回国教学?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3)叶嘉莹积极传播中国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说说其表现。(6分)
答案:。
(4)叶嘉莹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析概述,并说说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案(5分):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D项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有纪念老师和亲人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为了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A项“满街的花树”并不是表现即将归国的愉快,而是与“一地的樱花”一起表现人生易老以及归国之急切。E项“我说,是学诗的缘故”是为了印证“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与获得的荣誉无关。
(2)答案(6分):①离开祖国多年,渴望回到祖国怀抱。②中国人习惯古典诗词。例如1977年再次回国,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词。③想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古典诗歌的根在中国。④年华似水,人生易老,人老思乡,叶落归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案(6分):①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毅然回国,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和讲座。②不仅在国内各地,而且在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等地,讲授古典诗词,传播中华文化。③捐资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④已经90岁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答案(8分):原因: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而中国古典诗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生命;(2分)②古典诗词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她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2分)③要向下一代、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更多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2分)
千年小猴妖
昨天,我在《今日头条》看到一篇题为《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候选人》的报道。这篇报道由天津妇联发布。 由于近日我正在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好诗共欣赏》一书,看到这篇报道甚是欣喜。可以说这篇报道对我学习《好诗共欣赏》是个很好的帮助。真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叶嘉莹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大师,是捐出所有财产的古典文学传承者,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表达对叶先生的敬意,现将报道全文转录,以备学习参考,并视为珍贵资料收藏之。原文如下: 她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她精于传统诗词学,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研和阐发,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 她是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是捐出所有财产的古典文学传承者,她就是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叶嘉莹。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因为对她来说这是回报祖国最好的途径。1949,叶嘉莹跟着丈夫来到台湾。此后,她先后任教于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2018年6月3日,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800多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火炎焱加冰
乡土作家:路遥 贾平凹 陈忠实 关键词:故土 柔情暖香如玉的春阳下孕育的灵魂,光热烘人的火灶旁成长的生命,扎根在乡土中积蕴一腔深沉的故土柔情。“鬼才”贾平凹,一纸《秦腔》,字里行间都有陕南的钟灵毓秀,他用悲悯之心包裹沙石坡的粗粝枯黄,他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真实。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路遥,带来的是浓郁的陕北风情,是在饥饿与城乡落差中苦苦挣扎灵魂的真实自述。《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坚守着诗意的乡村生活与传统的道德情操。看他笔下血泪,如站在黄土高原上一梦千年,俯拾大风里泥土扬起的记忆尘埃。文学家:木心 关键词:孤独“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迎接风霜雨露的孤独充斥着木心先生的内心,他少年时受文学启发,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于是背起行囊,把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跌宕入戏;他文革时被囚禁十八个月,回首时只留下一句淡淡的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他像是来自遥远古代的神祇,他的文学,在一片封建王朝的沉疴、一片火热革命后的废墟中孤独生长。“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避人避世,像一个孤证,像空谷跫音,像一个“原本该如是美丽的文明”之人质,孤独地敲着乌镇的青砖白瓦,坚守自己的“大雅”气脉。俄国诗人:普希金 阿赫玛托娃 茨维塔耶娃 关键词:责任 不同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阿赫玛托娃更多了一种银月般的母性、悲悯与深情。荨麻滨藜的灵性浇灌了她的诗心,卫国战争的艰难磨砺了她的秉性,十月革命的激烈激起了她的豪情。阿赫玛托娃知道苦难是怎样将粗砺的楔形文字,一页页刻上面颊的岁月,知道微笑如何从谦和的嘴唇枯萎。同时期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将痛苦倾注于情爱中,勒住喉咙咽下最后一曲挽歌,将灵魂卑劣成燃烧整片荒芜大地的碎银。阿赫玛托娃却情愿背负起历史的使命,为亿万人名奔走呼号,不论凛冽寒冬,还是七月热浪。“我把这杯酒喝干--为眼睛中没有生气的冷焰,为上帝无法拯救的苦难,为残酷而粗野的人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 关键词:弱德之美 古典文化叶嘉莹的一生只懂、只会、只爱一件事:诗词。这个古典文化熏陶的灵魂,从小受到的教育提倡“弱”才是品德。叶嘉莹的“弱德之美”的“弱”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坚持。“这种美感所聚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她儿时接触到的古典文化让她一生都在遵循弱德之美,她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美者未必皆合乎道德,然而合乎道德者皆美。翻译家:朱生豪 关键词:坚守鲁迅先生曾把翻译家比作将火种从天国偷来赠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伏案泣血,一生无悔”恰是莎士比亚剧作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的人格写实。他“虽贫困疾病,交相煎迫”,仍“伏案十年,笔耕不辍”。十年之功,不可云久,殆毕生精力,尽注于兹矣。战火纷飞的年代,清冷破败的老宅,他在风雨飘摇间捧着智慧的火种,传递灵魂的温度。朱生豪先生以才情、坚守浇灌出西方著作的惊艳译本。正如川端康成写道:“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高考就是我们向人生的一次极限的冲击,是对学习生涯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一次庄严检验,知道 高考 作文 素材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高考
善良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善良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善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善的作文素材篇1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真正有才能的人
李白之所以成为诗仙,不仅是因为他天资聪明,更重要的是铁杵磨针的故事启发了他。 于是,他走上了学习的万里征程,终于成为才华出众的诗人。由此可见,求知并不困难,只要
最近的实时热点新闻可用作议论文的素材要求发给我,我帮你搞定:
贴过来的高考作文解析“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