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7

zhangalan26
首页 > 职称论文 > 关于课例研究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nini71

已采纳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下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关注课型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做略读课文的课例。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有了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一个很大变化,那就是重视略读能力的培养。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如何既不上成精读课文,又不处理成阅读材料,是我设计课时第一个要明确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又仔细阅读课标和教材比对研究,明确了略读课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以看出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明白略读课文教学的功能。 所以在备课时,我先从课前阅读提示入手。略读课和精读课不同的是,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如本课提出的问题是: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阅读兴趣,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也给了我们老师一个教学思路。 根据阅读提示,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基本教学目标。首先,本课的优美词句很多,所以我就把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作为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把阅读提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作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形式上,注重以“学生自读为主”,掌控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尽可能地展示他的思维和阅读体验,使学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老师引导调控为辅,认真倾听,及时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关注作者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文中写到季羡林先生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于是产生好奇,对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很快季羡林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就显露出来了,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季羡林在上学期间已经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关注写法 本课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以总、分、总地形式展开。开篇点题,总结全文,由故乡的月亮入情入境,是对下文提纲式的概括。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接下来作者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与前面相呼应,也是情感的自然迸发和升华,短短几句话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后题、学习提示和交流平台作了相应的引导。如《月是故乡明》这一课可以通过“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体会和理解既要借助于朗读来体会,也要落实在朗读上,达到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真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表达。课堂实录整理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出示古诗《月夜忆舍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 师:读完古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本课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出自这首诗(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大家回忆一下,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作者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叫“寄情以物“。这篇课文也是用到了这样的写作手法。 二、 了解作者(多媒体出示简介)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生读) 师:这样一个博学的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感受他独特的思乡情怀。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生读) 师:下面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你还有那些解决不了的生字词,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我不明白“旖旎”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能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吗? 生:这个句子在第五自然段的第四行:“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师:你能猜一猜它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这儿的风光很美吧! 师: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代替它? 生:风光秀丽 师:对了,风光秀丽就是它的近义词。 师:“旖旎”是我们本课要认识的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字形。“旖”字从方人从奇,奇亦声。“方人”指旗帜飘扬,“奇”意为“突出”。“方人”与“奇”联合起来表示“旗帜高扬”。“旎”字从方人从尼,尼亦声。“尼”意为“亲和”、“亲近”,转义为“缠绕”、“缠人”。 “旖旎”意为:旗帜高扬,旗帜缠人。后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在这里形容莱芒湖景色柔和美好。 师:谁能试着用刚学到的这个词语来造句? 生:海南一年四季都是风光旖旎。 生:学校院子里的花开了,风光旖旎。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还会运用了呢,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师:谁还有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他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了? 师:真好,你的问题里还用到了书中的一个词语“离乡背井”,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就是离开家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背井”,我还想怎么会背着井离开家乡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井”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水井”,而是指周代的井田制度。周代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由八家各占百亩,称为私田,中间百亩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称为“井田”。古代人民生活单纯,生老病死都很少离开耕种的土地,所以井又引申为乡里的意思。“背”在这儿做动词,是离开的意思。那么大家肯定理解了“背井”就是离开家乡。 师:刚才昊儒同学问道:作者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那老师再补充一些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并最终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经历? 生:作者主要写了在场院上数星星、在古柳下点篝火、在古柳下摇知了、在晚上看月亮梦月亮这几件事。 师:你能概括的再简练点吗? 生: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板书小标题) 师:作者是在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要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生:这些童年趣事和月亮有关。 生:回忆在家乡生活的童年,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对家乡的思念,而我们从这些童年趣事中便读出来了,看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就藏在这些事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份思乡之情。(出示重点句子,抽生读,教师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却那么清晰而真实。除了这些童年往事,作者离乡后还有哪些经历?(生交流,出示课件) 生:到世界各地见过许多不同的月亮。 生:作者到过三十多个国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月亮 生:作者后来居住在朗润园,那里景色很美,看到的月亮更美。 生:作者到过莱芒湖、非洲大沙漠、到过大海、高山,见到过很多漂亮的月亮。 师:很多月亮吗? 生:不是,就一个月亮,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就感觉不一样。 师:是啊,作者居住的朗润园可是赏月圣地啊,在那里会看到很美很美的月亮,但是作者却说…… 生: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师:这是对比的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 生:作者对故乡普通、平凡的小月亮情有独钟也正说明了作者思念家乡。 师:列举这些经历,列举在各地看到的漂亮的月亮既是对比,又是衬托,哪里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也正对应了题目“月是故乡明”。这份偏爱和情有独钟恰恰是作者感情的体现,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多媒体出示两组对比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作者对“我”的小月亮的偏爱和作者的那份由月亮引发的深深的思乡情。 师:请同学们们注意“燕”字的读音。(多媒体出示多音字“燕”,齐读) 五、 图片展示,欣赏明月 1.欣赏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再次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六、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搜集与“月”有关的诗文积累背诵。

136 评论

微微王chichi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论文

阅读教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找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并将两者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融于作文教学之中,实现读写结合?学生应如何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对课文的鉴赏和理解?全面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需要一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更全面的更有效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流程,这就需要教师找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

一、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分类

近年来,作文教学逐渐被摆到较为重要的位置,许多专家也针对时弊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给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建议。从《余映潮老师讲语文》《黄厚江老师讲语文》《胡明道老师讲语文》等名师系列图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有名师意识到并开始关注课文中的写作资源,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但这些还只是专家的期望,一线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教材的开发者,造成现有的课文资源被闲置浪费。经研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致分为七类:人物类、动物类、叙事类、人与自然类、科幻类、成长类、名著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删繁就简、去冗存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教学实际,深挖每个类目的典型课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课文学习与本类型作文写作整合起来,达到双赢的学习效果。

二、在课例研究中,侧重不同类型课文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学五至六年级四册教材的内容丰富,文章体裁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为达到研究的目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侧重不同类型课文,抓住课文阅读的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在将教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类研究,抓住不同类型的课文有选择地进行写作方法研究,并有步骤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这样就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小学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教师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也应相应提高,要求学生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给文章增色。例如,《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写人物作文的好素材。笔者在对重点段落仔细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或续写。在教学“第二、三克镭的故事”时,笔者在说到“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的内容时,及时问学生:“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到,这体现了十个女百万富翁一毛不拔与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相比,她们是多么渺小,进一步突出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精神。从这个示例中让学生学习到对比写法的好处。这一类写人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写人的方法。笔者在抓阅读教学的同时,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扎实的写人物作文的方法,从而让阅读和写作都落到实处。

三、结合课例进行作文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例如,笔者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海鸥的表现“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一句无法理解,笔者放上音乐,让学生听朗读,当学生听到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时,从中想到了海鸥像离开了亲人一样的情境。笔者顺势让学生读一读老人对海鸥的情意,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笔者看到有些学生在偷偷抹眼泪。在一片浓浓的充满情谊的氛围中,笔者让学生概括自己对该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之后,笔者再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让学生懂得这是动物描写,让学生懂得抓住海鸥的动作进行描写的作用。之后,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一节课下来,笔者因找准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抓住了学习契机,使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学习,写作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四、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练笔,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练习次数,还要求学生每次的练习都要有一定的质量。通过一课一练、规范指导、树立典范等形式提高写作水平,达到训练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把阅读和写作隔离开来,也不能偏向某一方面,而是应该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卢亚静 单位: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xx.

[3]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77.

[4]郭根福.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98(5).

[5]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班本微课程的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汇编7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

    婉儿xiaot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研究豆瓣为例子的论文

    作为学生,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对要学的课文提前预习。 首先在音标的帮助下试着拼读单词,也可以借助配套磁带反复听,对比一下,把握不准的要标出来,注意上课老师的发音,

    amandawei2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微课的论文研究内容

    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

    hyacinth4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 文化 血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调查

    白小白爱吐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的研究课题例子

    我是机械专业的,我当初的本科毕业论文课题是:可调节座椅叠纸机,也是自己研究好多才想出来的课题。

    bluelove199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