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3

蓝海Mario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与扎花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布川依夫

已采纳

花灯就是灯笼,扎花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了。

317 评论

小崔崔shining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18 评论

小肥羊洋阳

中国传统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299 评论

王子麻麻

“娃娃哎 出来玩灯喽!” “娃娃哎 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只要你一根洋蜡烛,你不给我,我就哭……”每每想起这首久违的南京儿歌,孩提时代新春闹花灯的热闹情景,立刻就会浮现在眼前。 北京有个“天桥”,那是皇城根下最热闹的地方,上海有个“大世界”,也是沪上首选的白相处所,南京夫子庙呢,则是金陵城里最好玩的落地,早在民国时期,夫子庙就曾经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一道并称中国曲艺三大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的核心地带,作为一个大城市的文化娱乐场所,夫子庙的繁华决不逊于任何其他地方。较之平日,过年时刻的夫子庙就会显得更加热闹,因此,多少年来,老南京就有“过年不去夫子庙,等于没过年”之说。 新春佳节,请客人到夫子庙吃饭、品尝点心,进泮宫看戏、听相声,可是一件露脸的事情,若是听到大人说声“带你去泮宫”,小娃儿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主管部门、商家和店家,也都是铆足了劲,提前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组织好春节供应和游艺活动,文化部门早早组织文艺团体排演节目,各家电影院要举办新春电影周,各老字号餐馆也都摩拳擦掌提前备足货源。记得那时,秦淮剧场、大光明戏院等,都会有省和市各剧团的精彩演出,连本戏、折子戏会萃,名家名角纷纷登台亮相。那时还不兴广告,可在年前,许多剧场的门前就争相打出醒目的大型海报,我印象最深的有:京剧谭派传承人王琴生、武生名家周云亮、和武旦周云霞,还有越剧名家竺水招、商芳臣等,这些海报无不让人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泮宫游乐场里,除了常年的戏曲、曲艺、游戏等各项活动以外,春节期间还要特邀外来戏班参与演出,使夫子庙的春节舞台百花齐放,红红火火。节日期间,夫子庙老正兴、六凤居、奇芳阁、魁光阁等久负盛名的餐馆,每天的食客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供应的美味佳肴和秦淮美食,令游客们留连忘返。过年了,每个小把戏新衣服的口袋里都塞满了长辈给的压岁钱,所以,各个商铺,各项娱乐活动的摊位前,场子里,都少不了孩子们的踊跃参与,出手阔绰的小家伙们让那些店家、商铺等业者,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喜笑言开。 当然,过年去夫子庙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选购闹元宵的花灯,南京不是还有过年不买一盏如意花灯,就等于没有过好年的说法吗。 夫子庙花灯历史久远,名扬四海。秦淮花灯起始于唐朝,兴盛在明朝。桨声灯影秦淮河,灯就是指秦淮花灯。明清时期,秦淮河的花灯多达300多个品种,其中“夹纱灯”和“羊角灯”销往外地,而被称为秦淮“十绝”的传统花灯则在民间受宠。历史上素有“秦淮花灯甲天下”之美誉。每年入秋后,秦淮河畔的扎灯艺人便开始在家中篾竹、捻纸、扎灯架,制做出一个个美丽花灯。“万盏花灯映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南京,每年从大年廿九开始,秦淮花灯就跟年货一样,被市民买回家,挂在家里图个喜气;不买花灯的,也一定会赶去夫子庙的大型灯会,感受热热闹闹观花灯的喜庆氛围。正月正闹花灯,南京早在南朝时期就形成了这个风俗,昭示国运昌盛。正月初八为灯节,落灯为正月十八。通常初八、十三、十五和十八是高潮,旧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说,此后便告节日的结束。正月初一夫子庙上花灯,一直闹到正月十八才落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夫子庙花灯市场设在金陵路一带,自年初一开始,这里便是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扎花灯有许多讲究和寓意。如开瓜结子灯,造型是切开一半的西瓜上面露出小毛娃,老南京人在女儿出嫁时挂此灯,寓意早生贵子。麒麟送子灯,造型是4条腿的麒麟身上坐一个小毛娃。最受男孩子亲睐的,首推凸显阳刚之气的狮子灯,威猛的雄狮立于粗壮竹竿的上部,前爪捧着绣球,颇具生气。女娃儿所钟爱的自然是造型优美,色彩斑斓的荷花灯。稚嫩的幼童,往往选购可以拖行的憨态可掬的兔子灯,而新婚夫妻,则首选喻示和和美美的荷花灯。游弋花灯市场,仿佛置身灯的海洋,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心仪的花灯。 儿时,南京娃儿过年时候闹花灯的热闹景象,至今还留在我辈的脑海中。上灯的时刻终于盼来,往往天刚刚擦黑,就已经有人急不可待地手举狮子灯,里面点上蜡烛出来吆喝了,目的是引逗其他的孩子,不免就能引得家门口的娃儿们开始躁动起来,有的就嚷嚷着要妈妈点灯,干脆连晚饭也不想吃了。隔不多久,街坊四邻家的孩子们就都不约而同,带着各种各样的花灯来大院集中,这时,如果发现有缺少蜡烛的,马上便会有人自告奋勇,回家拿来,无私奉献。可能在白天还闹过别扭的伙伴,此刻早已不计前嫌了。大家自觉地排好队伍,常常是狮子灯、飞机灯打头,荷花灯、蛤蟆灯等居中,大腹便便憨态可掬的兔子灯断后,还有少数大人夹杂在其间,担当监护的义务。很快队伍就浩浩荡荡行进起来。大家一边前进,一边还合着节拍,唱着欢快的花灯谣“娃洼哎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只要你一根洋蜡烛,你不给我就哭……”。偶或,哪个孩子不小心,将灯碰翻,燃着了,大人们立刻上前扑救。为安慰孩子,大人往往一旁打趣地说,“这是恐怕是要吃兔子肉了”。不知何时,巷子里平素不曾答理的孩子,也相继不声不响参加进来,队伍在不断壮大,观望的人群也越聚越多。盏盏花灯里闪烁的支支烛光,将小伙伴们本已经冻红了的脸蛋,映衬得更加红润,我们不知疲倦地在糙石铺砌的路面上欢快地走着,洪亮的花灯童谣不停地在小巷的上空反复回荡。这样的热闹场景每每从大年初一开始,断断续续地一直要延续到十八落灯以后呢。 如今,人们大都入住高楼大厦,邻居间的孩子们鲜有来往,所以,象征团结、欢乐,充满浓郁年味儿的旧时闹花灯景况,怕是很难重现了。

281 评论

小吃客C

张灯结彩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舞狮子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3]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编辑本段少数民族习俗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巴乌节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编辑本段节日食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元宵节代表性食物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319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点亮心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灯》是巴金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 散文 ,读着它,仿佛随着巴老又回到了他作为有思想有热情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解读《灯》的象征意义论

    Kauluwehi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与无花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点谦虚是高尚的品德。居功自傲最终会导致失败。知识越多的人往往越谦虚。成功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谦虚。谦虚使人得到尊重。谦虚并不是毫无原则地贬低自己。真正谦虚的人是勇

    颜庄小店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荷花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形态荷花为多年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 黄泰华油画,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睡莲,多年生水生花卉,

    sky刘小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七星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魏延的墓地安葬在南郑城外的荒野之中,是一个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去埋葬的,墓前跪着的两个人是害死魏延的杨仪和马岱,他们诬告魏延谋反,害死了他。

    活性炭1986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槐花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莱芜战役纪念馆,落于莱芜市城区中心黄山之上 2齐鲁大峡谷,莱芜市齐鲁大峡谷旅游区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齐鲁大峡谷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余脉的群山环抱之中 3房干生

    家装工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