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8

异次元2015
首页 > 职称论文 > 野草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irleycci

已采纳

鲁迅的《野草》全文如下: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文章评价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

瑰丽、冷艳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这些“奇峻的变异”一大原因是语言的特殊——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野草》的变异的文体: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颓败线的颤动》)、戏剧化(《过客》)。

《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鲁迅在这里借鉴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比同时期李金发的硬性移植显然更加自主自如。

因而也取得了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上的极大成功。《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鲁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137 评论

寒风夜雨119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357 评论

生命若尘

一、关于《野草》的“孤独意识”和相关社会背景及作家简述所谓“孤独”,它有多层含义,仅从字面理解,便是“独自一人,孤立无所依附”。而一部不朽的《野草》,无论从作者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诸多意象中,还是从作品中的诸多意象背后所弥漫着的孤独氛围,都在诠释着《野草》自身所蕴含的孤独意识。所谓“孤独意识”,不仅指浅层的,人人都会有的孤独感;更指蕴藏在一个人的意识深处,由“孤独”引发某种深层精神、意志品质。同时,谈及分析和阐述《野草》这部作品中孤独意识,便需要结合文学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1],多角度共同分析。对于本篇论文,笔者欲主要结合《野草》作品中,较突出的象征意象为切入点,并适当结合“作家”、“世界”、“读者”,等其他三个要素进行由浅入深地综合阐述——从人们所共有的孤独感受;到尽管不被他人所理解,仍旧顽强而执著地奋战的英勇无畏的“战士”情怀;再到无论面对外界的黑暗、冷酷,还是内心的虚无与绝望,依然除却一切苦楚和矛盾,从心底发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2]的呐喊心声,所展现出孤独者强大的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在分析之前,笔者认为需要对鲁迅先生创作《野草》时的相关社会背景,以及它们对作者的思想、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作简要相关介绍。从众所周知的1914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数年沉默,鲁迅曾表达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3]的感受。之后,他“经历着一个打破沉默,逐渐从沉默中昂扬走向战场的历程”[4]。此时,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转入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文坛,也掀起了新文化运的革命高潮,鲁迅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名主要战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后收集在《呐喊》里的10余篇富于反封建战斗意义的小说,可以说鲁迅先生在“五四”的狂飙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抱负得以施展,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从而一扫辛亥革命以来自己那种沉积、悲观的心境”,“并将多年来郁积心头的对于封建主义的满腔愤火来了一个大爆发”[5]。然而,从1920年起,“五四”开始退潮,至1922年,他所曾从事编辑工作的《新青年》被停刊了,北京的思想文化界“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鲁迅看到“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废,有人叛变”[6],而自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新的战友在哪里呢?”,又再次使鲁迅陷入了孤寂悲哀之中。随后,从1923年北洋军阀加强了对人民的政治、经济迫压,“二七”惨案对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运动实施血腥镇压;同时还收买资产阶极右翼文人,以结成反动政治文化同盟,维护自身统治。在1923至1925年间,中国各派军阀混战,某些文人学士沦为军阀的“帮闲”,诬蔑群众的爱国运动,中伤进步爱国青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这一系列的恶性事件的冲击,鲁迅从孤寂悲哀转入极端的愤怒,甚至“产生了不轻的颓废、绝望情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心态不平衡的趋向,进入了一个精神上难熬的‘苦闷’期”[7]。总之,社会的黑暗,群众的麻木,军阀的暴虐,文人学者的中伤,身体病魔的困扰,家庭内部的变迁,自身思想上的彷徨与矛盾,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鲁迅完成《野草》创作时,最为苦闷、焦灼、孤寂、愤恨的内心世界。 二、《野草》中对于几个意象的孤独感受有研究者曾提及“《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8]。这些构成鲁迅哲学的基本单位(元素),并不是抽象的逻辑范畴,而是一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9]。因此,笔者欲紧紧抓住这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相“统一”的意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内心体验,去逐步揭示蕴涵在意象中的孤独感受。(一)寥寥可数“两棵”孤独的“枣树”《野草》诸篇中给人以孤独、冷寂之感的首篇,非《秋夜》莫属。《秋夜》远远超出一般自然景物咏怀似的抒情传统,颠覆了寄景抒情的传统表达方式,大胆采用了“西方象征派散文诗的方法”[10] 。而对于“孤独”的感受,给人以最直观的冲击,便是数字上的寥落和形单影只的孤寂。当看到春意盎然的花丛中,芳草盛开,争奇斗艳,胸中定会顿生繁花似锦的热闹、欣悦之感;而相反,在一个寒冷、肃杀的“秋夜”某“后园”的墙外,在“奇怪而高”、“鬼〖目夹〗眼”似的、“非常之蓝”、“夜的天空”之下,“两棵”“落尽叶子,单剩杆子”的又直又长的“枣树”[11],又会令人顿生孤独、冷寂之感。因此,面对“闪闪地”、“鬼〖目夹〗眼”的无边星空,“秋夜”下光秃秃、没有花草相伴的“枣树”,是孤独的。(二)在“凛冽的天宇”下孤独“奋飞”的“雪”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孤独是一种“不合群,独自一人”的感受,而《野草》中,“朔方的雪” 其以突出的“孤独”形象,出现于《雪》的后半部分——“朔方的雪花……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1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雪”以“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而且从文字层面上,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的“江南的雪”不同,“朔方的雪”,是“冰冷”、“坚硬”而“灿烂”的,他们“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每一片“雪”,都是独自存在,各成一体的颗粒,没有粘连,没有依赖。因而,从浅层的文字描述之中,读者便不难感受到他们是孤独的。(三)选择“独自远行”甚至不惜“被黑暗沉没”的孤独之“影”除了看得见的“孤独”,人们通常也会有看不见却能深深感受到的“孤独”。那便是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均有着异样、甚至相反的感受,在此情此境之下,类似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而“影”[13]便是如此。“在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却是清醒的。它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甚至连“影”自己所存身立命的载体——“人”也都是他“所不乐意的”。而经历了“彷徨于明暗之间”,不堪于此的“影”,挥手饮酒作罢,宁可生命消失殆尽,也不愿停住于为自身所不满的周遭一切,告别去到那“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在那份决绝和洒脱的背后,人们更可以深深感受到,“影”的生命中,自始至终的“孤独”。

104 评论

抠脚大象

读鲁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尝一种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点涩,有点苦 。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才得以艰辛的修成正果。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尝。尝着尝着,你会发觉这非同一般的苦涩滋味似曾相识,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应该有许多这样子的。平易朴实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鲁迅先生心里的话。而话里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这个果子后,你会惊觉你的身心会舒适许多 。这就好比一人在历经千辛万苦跑完马拉松后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而你的自身,你的灵魂“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或者:

286 评论

梦梦890505

原文: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

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

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2、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扰害闾阎。”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的感觉。他把自己描写成在旧战场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标和意义。

而与周作人的失和以至决裂,使鲁迅极力维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复存在,鲁迅精神家园最后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师大事件也给鲁迅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鲁迅为了记述这一过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军阀混战及内心苦闷的散文诗。

3、创作过程:

这部诗集所收的23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 北京。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草(鲁迅创作散文诗集)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鲁迅野草毕业论文

    《野草》读后感1000字朔方如粉如沙的雪花在纷飞之后,整片原野便被孤独的雨的精魂所覆盖。然而在这雪的掩埋之下,却依然萌动着生命向上的力量。当春天的风裹挟着希望从

    Lena睡美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导演毕野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怎么写 什么是论文的参考文献呢?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

    时光穿梭地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野草论文参考文献

    鲁迅的《野草》全文如下: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

    异次元20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野草研究论文

    鲁迅《野草》读后感这些看似短小,而确短小深涵的文章,让我来不及变化表情,一百多页的墨洒开我心中点点疑团,对生活,以及对曾以往在我身边或未来抑或鲁迅年代的种种变迁

    彼岸之澄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越野汽车论文的参考文献

    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

    lucy一只鱼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