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2

全能小吃货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木震雷

已采纳

《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西历史论辩集——留美历史学者学术文汇》,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台湾史学五十年:传承、方法、趋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史学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世鉴:中国传统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02月。 “关于西方史学的两个问题——与庞卓恒同志商榷”, 载《世界历史》1985年07期。 “简论朗克与朗克史学”,载《历史研究》1986年03期。 “历史学的发展需要历史哲学”, 载《世界历史》1986年08期。 “近代德国的历史思想和实践”, 载《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评述”, 载《历史研究》1993年06期。 “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上)——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 载《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下)——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 载《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 载《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科学史学乎?“科学古学”乎?——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之思想渊源新探”, 载《史学史研究》2007年04期。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载《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从下层研究到后殖民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19日。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浅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历史学的“记忆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为何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新潮迭出?——再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新文化史兴起反映史学转向”,载《社会科学报》2012年04月10日。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载《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史学的西“体”中用——新式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历史观之改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从“域外”看朱维铮”, 载《文汇报》2015年05月04日。 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载《光明日报》2015年8月23日。 Marxist Historiograph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 (Routledge Press,2015) 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coauthored with Georg G. Igger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upriya Mukherjee (London: Longman/Pearson, 2008), 380 Pp.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German, Greek and Russian; Korean, Spanish and Turkish translations are in preparation). 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coauthored with On-cho 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306 Pp. 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304 Pp. The Many Faces of Clio: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Historiography ,lead editor (with Franz L. Fillafer) (New York &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7), 484 Pp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paperback, 2006), 362 Pp (coauthored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raumatizing History: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the Shaping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58(2010), 116-131. ”Remembering the Past; Reconciling for the Futur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a-Japan Joint History Research Project (2006-2010)“.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7:2 (Fall 2010),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of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Histo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4 (March 2010),273-289. ”Is There A Chinese Mod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History and Theory, 46:2 (May 2007), 201-209. Adoption,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German Nexus in the East Asian Project on Modern Historiography, Berliner China-Hefte, # 26 (May 2004), 3-20. The Rise of Mod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 and Europe, 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XL:1-2 (Winter-Spring 2003),74-95. “Encountering the World: China and Its Other(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1949-89,”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4:3 (September 2003), 327-358. “Taiwan’s Search for National History: A Trend in Historiography,” East Asian History, 24(December 2002), 93-116. “Time, History, and Dao: Zhang Xuecheng and Martin Heidegger,”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2 (Summer 2002), 251-276.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Soviet Influence,1949-1963,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23 (2000), 95-111. History, Space and Ethnicity: The Chinese Worldview,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2 (), 285-305. “World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35(1999), 83-96. Images, Percep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15 (1997), 389-402. Modernity inside Trad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a, Indiana East Asian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0(Winter 1996), 58-83.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20:60 (Sept. - Dec. 1995), 221-240. Time Perception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8 (1995), 69-86. Guests from the Open Door: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to the US, 1900s-1920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3:1 (Spring 1994), 55-76. Histo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2(1992), 3-22.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to the present),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19 (1991), 23-46.

218 评论

JACK赵俊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97 评论

o0大鹏0o

代表性著作及主编资料: 1.《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2.《边缘的批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行走的风景》(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10月版;4.《走过陕北》(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月版;6.《路遥研究资料汇编》(第二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7.《延安文艺研究论丛》(第一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路遥纪念集》(第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9.《路遥再解读》(第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红色延安》(合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11.《路遥全集》(特邀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代表性论文与评论: 1.《当代散文创作个性精神的式微与复归》——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1997年摘录。2.《回归真实与自由之岸——90年代“随笔热”现象的考察》——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0年第一辑摘录。3.《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4.《困惑与突围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5.《挚恋土地的美文——浅论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1年第3期摘录。6.《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名作欣赏》(核心)2001年第5期,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7.《从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延安时期”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8.《散文:当下状态解读与未来走向展望》——《当代文坛》(核心)2002年第6期。9.《路遥研究述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10.《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11.《“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2.《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3.《生命写作学刍论》——《延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4.《散文化时代的小说走向》——《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文学观点》观点摘录。15.《由民间到广场:“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彰显之路》(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6.《泼洒激情铸美文——刘成章〈扛椽树〉赏析》——《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17.《“人道主义”视阈下的新时期散文写作——“新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18.《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研究“当代散文”》——《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5期。19.《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20.《当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8年10期。21.《在不断突破中前行——高鸿长篇小说创作论》——《当代文坛》2010年1期。22.《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延安”元素》——《文艺争鸣》2010年10期。23.《“延安时期”文化自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4期。24.《由<高干大>看“延安文艺”的转型之路》——《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25.《乡土中国的文学言说》(合作)——《延河》2012年第4期,《文学报》2012年5月10日整版转载。26.《路遥:一位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作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9日“学林”版。27.《创新还是炒作——我对“在场主义散文”倡导者的几点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日“文学”版。28.《<讲话>催生强大文化合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特别策划”版。29.《西部散文:捍守精神高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8日“文学”版。30.《批评家不妨搞点创作》——《文艺报》2008年12月9日第2版。31.《文艺评论要关注“小人物”的创作》——《文艺报》2010年3月22日第2版。32.《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17日第7版。33.《新近发现的路遥1980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3期。34.《为什么路遥作品历久弥新》,《文艺报》2013年5月27日。35.《温暖情怀与励志功能——读<平凡的世界>》,《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第24版。代表性文学作品:1.散文《漫步秦直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2.散文《我的“延川老乡”——关于北京知青的记忆》(《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3.小说《土地纪事》(《当代》1989年第6期);4.小说《窑变》(《延河》1990年第6期);5.散文《书信的话题》(《散文》2000年第11期)。主持重要课题: 1.延安时期作家类型生成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年);2.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11年);3.编纂“延安文学档案·散文卷”,国家社科出版基金子项目(2013年);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第九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大连);参加第11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并大会发言(济南);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 参加“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大会演讲(西安);

175 评论

吾ci吾ci5757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七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创刊 每周一至周五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0年创刊 季刊 季中月1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3年创刊 季刊 季末月25日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7年创刊 双月刊 双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15日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20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理论和学术创新,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朴实的文风,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

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30年宣传片

161 评论

相关问答

  • 榆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榆林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唯一的高等学校。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一所环

    兔了里个酱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版

    《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西历史论辩集——留美历史学者学术文汇》,学林出版社19

    全能小吃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

    当然是核心。国字头大报嘛,全国没有第二家。

    WSY-recordi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社会科学版学报

    不容易,这刊物偏人文类的,一般都是名家约稿。《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1979年8月创刊,1982年3月起向国内公开

    哈西哈西哈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版

    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是张涛的文章,其中理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排序是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

    dp7289332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