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3

南瓜囡囡
首页 > 职称论文 > 近代日本汉学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葳蕤9999

已采纳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东京。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东京教育大学和东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硕士课程,1963年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以后,历任广岛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法人和平学院院长、理事长。200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鲁迅与终末论》(龙溪书舍,1975年),《创造社研究》(亚细亚出版社,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朝日出版社,1983年)等。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委员.译者。《辛亥革命与其挫折》丸山升此文试图处理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两年间的经历。丸山升一反竹内好的判断,不认为鲁迅在北京抄古碑时期是鲁迅回心的关键,而是认为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遭遇的挫折,才是鲁迅成为鲁迅的转捩点。与竹内好认为启蒙者鲁迅(政治)包围着文学者鲁迅不同,丸山升认为革命问题(政治)才是贯穿鲁迅的核心。而对鲁迅来说,人的精神解救等鲁迅的主题其实和政治问题一开始就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开《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从题目来看,此文应该是论述鲁迅在革命文学论战期间的行动及思想。但丸山升的着眼点却在鲁迅如何以主体的姿态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接受理论的同时,始终不忘记承担中国的现实。第一、二部分,即以此立论,并与日本学界对话。第三部分强调鲁迅始终认为革命必须带着现存的民众(虽然愚昧)前进。第四部分则强调鲁迅重视平凡的现实,而拒绝空谈。第四部分最精彩,反对在政治与文学的框架中阐释鲁迅(竹内好),而在思想与行动;理论与现实的框架中把握鲁迅。亦即强调鲁迅不断扎根在现实中。很明显此文针对日本学界风气发言,但中国读者来说,也有振聋发聩之效。理论固然精彩,但如果不结合中国现实,则理论的精彩也永远只是理论上的,既不能改造现实也不能解释现实。有关两个口号问题的三篇论文作为日本学者,在文革正在进行的时刻,以有限的资料对两个口号论争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反过来批驳文革中的中国学者的言论,这无疑让人感佩!而我也正是在这些文章中,意识到丸山升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作为今天的读者来说,丸山升花那么大的精力批驳文革言论,咋看上去会觉得他有些大题小做,因为文革在今天似乎已经无需批驳,它本身就被妖魔化,成为罪恶的渊薮。不过丸山升却从对文革的批判中,意识到在面对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能用某种理念来套在历史事实上,而是应该还原到当时的现实,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中处理历史。而他对毛泽东的态度,即把毛泽东思想视为在与同时代人共同切磋、磨砺中产生,而不是有个固定的永远正确的毛泽东思想与其他异端思想作战(所谓两条路线)。这一观点今天看来并不新鲜,但丸山升能在文革初期就能加以提炼,还是让人钦佩。《作为问题的1930年代》丸山升丸山升的论文给人感觉都像是资料考证,但内部则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他的对话对象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破的方面来说,他反对用某种路线来解释30年代的文学现象,把一切文学现象阐释为两条路线的斗争。从立的方面来说,则是要求研究者回到历史之中,在复杂的关系中判断当时的人、事以及关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可能是老生常谈。但研究界显然还不时掉入丸山升批判的逻辑中而不自知。尤其是丸山升拒绝以个人的品性或权力欲来解释事件的唯物主义态度(今天我们不断看到有类似倾向的论文),是我们要特别加以学习的。《由〈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手稿引发的思考》丸山升以大部分篇幅进行资料考证,但立论的核心仍是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的处理文学史上的人、事,拒绝任何先验的判断和理论。并由此“思考历史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和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的意义”。继续对丸山升的文章做笔记显得有些繁琐。在其扎实考证的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操守。值得中国知识界重视的恐怕不是丸山升所考证的事实,而是他对待研究的态度。在文革最酷烈的时候,丸山升拒绝认同极左言论,坚持历史的态度看待鲁迅。而当文革结束,中国人开始以拒绝反思的态度开始反思,以相反的话语再次重复文革逻辑的时候,丸山升则指出“在现存社会主义的不少、而且是严重的弱点被暴露出来,对其批评甚至已成为流行的今天,这样做究竟有多大意义”(285页)。丸山升的态度无疑需要我们深思

268 评论

虾米啊1

(绝对原创,需加以整合,老大,你给的悬赏分是不是少了点):一.文化从广义上的分类:一为外在的物质层次,二为中间的社会政治制度层次,三为深层的社会道德、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层次。二.日本文化的深层特征及形成原因:日本文化的深层特征:1.群体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模式形成原因:1)水稻栽培文化圈水稻栽培使得民族必须作为齐心协力的共同体,共同生产与共同生存是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在成员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必须服从集团的利益和意志,不能随意而为;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则构成相互依赖,共损共荣关系,认同一种道德观念、法律规定、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牢不可破的群体结构2)作为单一民族的岛国形成的同质的文化偏居一岛,地理与心理双重封闭,极少与为民族交流沟通,强化了本民族成员之间的连带关系2.注重感觉经验的认识论与中国儒学思想的不同,日本大多数儒学者并不忽视感觉经验,也不轻视“经世之学”和科学技术,而是直接参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认为“格物”就是习熟和力行。这使得他们比中国学者更容易接受自然科学,更容易走上近现代科学认识的道路,这种认识论对近代日本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3. 注重对客观现实变化的事实对应,注重外来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的共存融合对于“经”(根本原则)与“权”(权衡不同情况所采取的对策)的范畴的考虑。中国儒学关注的焦点是“经”,与此相反,日本儒学则重视如何灵活的适应时势变动的“权”。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及借鉴:淡化中国儒学中关于“德”的思想。“有德者王”的思想在日本逐渐淡化,逐渐变为对君主、进而对于天皇的无条件的“忠”,也为幕府末期仁人志士反对幕府将军统治提供思想武器。这说明日本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选择标准之一即为实用性,有用即用之,无用即变之、弃之。近代放弃其一向尊为楷模的中国文化,转而以西方为师,“脱亚入欧”三.日本文化深层特征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在文学上的反映1. 日本传统文学特点日本文学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民族所具有的共同审美情趣:物哀、风雅、幽玄、以及与此相关的自然观和生死观,并渗透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深层,育成日本人特殊的心理素质,是有相当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的。尤其是在极其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其审美理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2. 近代日本文学对日本文化深层特征的传承与批判1) 近代对当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或儒教的反思。中日两国近代意识的觉醒,都是以对当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或儒教的怀疑、反思、批判为起点的。中国现代意识的觉悟,是通过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激烈批判为契机而启动的,也即是由封建的、专制的思想到科学的、民主的思想的自觉。日本与明治维新密切相关的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以把儒家思想作为对立物而加以批判的。这一近代文化运动,动摇了日本的传统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是长期依赖于汉学和国学的儒学思想2)近代日本文学对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批判结合(1)夏目漱石的近代观开化思想和社会矛盾—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我是猫》)(2)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悲观厌世思想(《丛林中》)(3)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渲染唯美至上的享乐观和颓废思想,以表现对明治维新以来效仿西方“文明开化”的失望和不满,借以宣泄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失望和愤怒,批评当时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性追求(《刺青》)3. 现当代日本文学对日本文化深层特征的传承与批判1)现当代日本文学对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吸收和批判一方面,偏居一岛,地理与心理双重封闭,形成闭塞观。另一面,日本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形成日本文化接受、蓄积型特征,在现当代日本文学中形成“全部妥善,接受为佳”的行为上的美意识2)川端康成的创作道路及中间小说(1)川端康成的创作道路川端康成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探索过多种艺术道路。新感觉派时期,他否定和排除日本文学传统,醉心于单纯从技巧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即单纯横向移植。新感觉派解体之后,他又完全否定西方文学的影响而倾倒日本传统主义,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以儒、佛、神道为综合体的日本传统文化,即单纯纵向传承。最后,他在这两种极端的对立中进行思维,产生对本国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的反省,对于继承传统与吸收西方文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主张:日本文学既是日本的,也是东方的,同时又是西方的。具体地说,他吸收西方文学技巧多于精神,传承日本传统多于技巧,将日本传统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兼容并蓄,从而更自觉地寻找东西方文学融合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学比较中寻找到日本民族文化的根,探索到传统文化再创造的理念和方法,确立了自己的历史方位,正因为如此,川端康成这种艺术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日本的范围,而且不仅限于文艺方面,它对于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川端康成的中间小说对世情世象的关注,对社会关注内容的丰富性,直面战后现实,精心描绘现实所产生的矛盾、恶以及悲哀,描绘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和爱情带来的创伤和投下的阴影,战争带来的家庭的残缺和人们的不幸,战火造成了人们心理的异常,战后的日本从废墟上重建的痛苦历程和当时混乱的事态,以及对生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音》、《日夕月夕》、《舞姬》)3)村上春树的现代寓言及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学的吸收(1)村上春树的现代寓言村上春树对“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的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即便如此,我们仍寻找不止,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生之意义本身就不复存在(2)“心灵”死亡的概念“心灵”死亡的方式:一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存在而失去自我。(《寻羊历险记》)二是为了保护自我而完全封闭自我。(《挪威的森林》)三是现实的多种极端文化力量撕裂了自我(《舞舞舞》)(3)村上春树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受美国文化影响,村上春树的创作背离了川端康成追求的日本文学传统美,转而思索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工业社会下的生存困境,试图以一个个独立自由、平凡普通的个体人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走出“心灵死亡”的怪圈

162 评论

相关问答

  • 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

    零碎的回忆12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日本近现代史论文题目

    有很多这样的内容。比如说日本的近代外交史-首相更换与日本的外交政策的对比;中国和日本的妇女斗争史;日本的工人史等等。。。有很多方面的内容。看你具体想些什么了。这

    小小兔1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近代日本汉学研究论文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东京。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

    南瓜囡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近代敦煌研究论文

    莫高窟——雕塑、壁画、洞窟三位一体的艺术殿堂[摘 要] 莫高窟是集雕塑、壁画、洞窟三位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它吸收了外国宗教艺术的精华,并将其民族化、世俗化,成为具

    LiangJin0727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宋代节日词研究本科论文

    宋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

    么么哒ALIC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