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哆咪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很大区别。韵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到了六朝,四声的现象被人发现,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学创作特别讲究声律。这都为韵书的产生、盛行准备了条件。但是魏晋六朝的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直至隋代统一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回答的图中有个红色的斑块,应该算是古今最全的音韵书籍
音韵书籍目录:
《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比较研究》
《乐府杂录.校注》
《六十种曲》用韵研究》
《切韵.的音韵格局》
《别雅.训诂研究》
《北词广正谱》
《华严音义》
《南曲全谱》
《原本广韵》
《古今韵会举要小补》
《唐五代韵书集存.俗字研究》
《广韵.入声韵同义又音字入声消失的研究》
《洪武正韵》及相关韵书研究》
《玄应音义》
《王韵.广韵训释比较研究》
《琵琶记》曲体研究》
《等韵精要》
《类篇与集韵.玉篇.比较研究》
《董解元西厢记.曲谱格律研究与曲乐文献辑录》
《钦定清汉对音字式中“平声读”和“入声读”及相关问题研究》
《集韵与类篇综合研究》
《集韵》及其词汇研究》
《音韵日月灯》
《韵学集成》
《韵镜》考论》
《元代汉语音系研究——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中心》
《唐音统签_研究》
《宋元韵图五种用字研究》
《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
《早期韵图研究》
《玄应音义反切考》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整理与研究》
《从上古到北京音汉语阴声韵韵腹的演变研究》
《切韵_系韵书所见语音及对其认识的演变》
《切韵指掌图_研究》
《唐五代_切韵_系韵书演变研究》
《曾运乾音韵学研究》
《横切五声图_音系研究》
《集韵_广韵_比较研究》
《韵府群玉_研究》
我的小满
他的代表作为《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1939年第25期)、《三四等及所谓“喻化”》(《燕京学报》1939年第26期)、《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燕京学报》1940年第28期)等。在《证广韵五十一声类》一文中,他参考方言及异国的译音,采用现代数理语言学的方法,根据统计学上的概率关系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广韵》声类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证明。该文中所采用的新颖的研究方法,对于音韵学的科学发展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一文中也采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音韵,富有开创性。他还指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超脱版本的错误,超脱《说文》本身的错误及汉魏经师注音的错误。他的《古音说略》(1947年《燕京学报》专号之20)是他对音韵研究的集大成的代表作。《诗韵谱》(1948年《燕京学报》专号之21)是中国第一部依个人见解为《诗经》注音订谱的专著。1946~1948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古官话语音史论文九篇(商务印书馆于1988年以《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为名将这9篇论文结集出版)。这些论文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极具学术价值的、富有创见的研究,为汉语史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方面,他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人民出版社,1951年;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一书,是对大量北京口语材料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字改革等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的《汉语的构词法》(合作,科学出版社,1957年)一书,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词连写问题,对北京口语材料进行分析而写成的一部对现有检字法及分词标准研究得最深入的一部专著。该书用结构分析法——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形式标准。对于汉语构词法的研究及汉语构词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解决拼音文字的分词连写问题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陆志韦】邵荣芬陆志韦(1894—1970)著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陆志韦原名陆保琦,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南浔镇人。1908年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10年进入东吴大学。1913年大学毕业,留任该校附属中学中文、英文和地理教师。1916年作为东吴大学优秀学生被保送到美国留学,进范德比尔特大学及阿伯第师范学院学习宗教心理学,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生理学部心理学系,学习生理心理学,1920年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2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主任。1927年应燕京大学之聘,任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获得一项奖学金,再次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理心理学。翌年完成进修回国。历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因支持学生的抗日活动,曾于1941年被捕入狱。抗日胜利后,领导了燕京大学的复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主持燕京大学的工作。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转到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语言学的研究,任一级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委,语言研究所汉语史研究组组长等职。陆志韦先生的科研生涯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研究的是心理学,后期研究的是语言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和东南大学任教期间,陆志韦孜孜不倦地潜心致力于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比内(BinetAl?fred)测验等研究,出版了《订正比内—西蒙测验说明书》《社会心理学新论》等著作,提出了很多新见解,受到中外心理学界的重视。他翻译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原作者E.L.桑代克),第一次向我国读者介绍了巴甫洛夫学说和西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被公认为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现代心理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它脱离哲学的母体才只有几十年的光景,人们对它的科学性还不免持怀疑态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陆志韦等人开始把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引入了我国。 在任燕大心理系主任期间,陆志韦通过精心筹划,把心理系建成了一个具有先进设备的科系。他开设的系统心理学课程,被认为是一个创举。由于他多年来悉心探索,不断有新成果,在心理学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与潘菽一起被誉为“南潘北陆”。 1934年陆志韦由美国回国后,由于时局动荡,学校经费短缺无法继续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工作。本来心理学与语言学就有一定的联系,他早已由生理心理学而知语言学之大要,这时就只好转而研究语言学与心理学有关的问题了。近30年的时间,他采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一系列论著,在把中国传统语言学引向科学化和现代化道路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是陆志韦用力最多、贡献最大的方面。他强调研究汉语音韵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忘了汉语是汉语,是汉台语系的一支”。能近取譬’,最为重要。最好是用汉语来解释汉语,用语言生理学来参证。单是东拉西扯地引用些外国语的例子,断不能教人明了汉语的历史。二是要“能了解语音的变化自有它生理的,物理的基础”。说话时,“喉头发音,整个口腔是一架活动的共鸣器。口腔一移动,会教所有的辅音跟元音受到普遍的影响。凡是论到上古音跟中古音的沿革,假若所设想的条件根本跟口腔的自然活动不相符合,那样的学理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他所研究的语音史的跨度很大。从西周到现代北京话三千多年的音变大势差不多都进行了研究。也像一般的研究程序一样,他先对中古音系,即《切韵》或《广韵》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上古音和近代音的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1939年至1940年间,他连续发表了《征〈广韵〉五十一声类》《三四等和所谓“喻化”》《唐五代韵书跋》、《The Voiced Initial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汉语的浊声母》)《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等有关中古音的一系列论文。 音韵学之外,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是陆志韦语言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他认为汉语的基本资料是单音词。“要了解汉人的思想作用,说话的条理,或是从语言学的观点来了解现代汉语,就得把那些单音词彻头彻尾的,彻里彻外的,翻来覆去的,颠来倒去的搞它一次。”于是他花了多年时间写成了《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一书。 作为著名学者的陆志韦,孜孜不倦地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从不以个人得失存乎其间。他的学说即使被人称道,如一旦自己发现有不妥时,马上就发表文章进行自我批评。他的学术地位很高,堪称一代大师,但当学生或晚辈对他的某些学说不认同,而提出批评时,只要是对的,他不但欣然接受,而且还鼓励对他的学说加大批评力度。这在学生和晚辈中间一时传为佳话。
元力觉醒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
汉语是我国 传统 文化 的载体,而汉语言文学包涵了我国的民族意识,汉语言文学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8
音韵学·近年来音韵学研究进展·对上古音的研究 1958年王力《汉语史稿》(上册)提出一个韵部一个主要元音的看法,同时提出以i替代前人构拟的辅音韵尾-d,以零韵尾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东京。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
1、首先多音字的研究报告表格先写清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其次写清课题的研究内容。3、最后写出多音字的研究报告表格的研究结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