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80

吃货的晚宴
首页 > 毕业论文 > 能写哈佛大学毕业论文的人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吕娃子

已采纳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 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

83 评论

雨田里得麦圈

他后来的生活过得还是挺不错的,每年都会去别的地方旅旅游,散散心的,还会增长一下自己的知识。

219 评论

我爱我家2小宝

后来发展的很好,因为他很有能力,所以进入公司以后也做出一份贡献。

321 评论

偶是杨洋

为什么叫以太网? 以太网这个名字,起源于一个科学假设: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么光呢?在外太空没有空气光也可以传播。于是,有人说光是通过一种叫以太的物质传播。后来,爱因斯坦证明以太根本就不存在。 大家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么光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 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比如,地铁车厢里面的人看见您在车厢里原地踏步走,而位于车厢外面的人却看见你以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前进。 但光的运动并不是这样,您无论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它的运动速度始终都是299 792 458 米 / 秒。这个问题困惑了很多科学家,难道牛顿定律失灵了?一个来自瑞士专利局的职员,名叫爱因斯坦的人在1905年发表了篇论文,文中提到,无论观察者以何种速度运动,相对于他们而言,光的速度是恒久不变的,相对论便由此诞生了。 这简单的理念有一些非凡的结论。可能最著名者莫过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用爱因斯坦的方程来表达就是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以及没有任何东西能运动得比光还快的定律。由于能量和质量的等价,物体由于它的运动所具的能量应该加到它的质量上面去。换言之,要加速它将变得更为困难。这个效应只有当物体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时才有实际的意义。例如,以10%光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只比原先增加了%,而以90%光速运动的物体,其质量变得比正常质量的2倍还多。当一个物体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上升得越来越快,它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才能进一步加速上去。实际上它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那时质量会变成无限大,而由质量能量等价原理,这就需要无限大的能量才能做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以太这种物质,因为光速是永远恒定不变的,为其找个运动参照物是个笑话。有鉴于此,以太网的命名也就是一个笑话。但以太网并不会消失,它正随着人们追求高速度而不断的进行蜕变。以前,只要数据链路层遵从CSMA/CD协议通信,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以太网,但随着接入共享网络设备的增加,冲突会使网络的传输效率越来越低。后来,交换机的出现使全双工以太网得到了更好的实现。未来,以太网会披上光的外衣,飞的更快。

107 评论

越狱找食吃

是internet这个英文字母的音译。

324 评论

毒师999999

是音译的。Ethernet 以太网 以太网,属网络低层协议,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操作。它是总线型协议中最常见的,数据速率为10Mbps(兆比特/秒)的同轴电缆系统。该系统相对比较便宜且容易安装,直接利用每个工作站网卡上的BNC-T型连接器,就可以将电缆从一个工作站连接到另一个工作站,完成网络传输控制任务历史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 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114 评论

神经女大王

(1) 认真读书 第一件事当然是要好好读书了。基辛格是个特别爱读书的学生。他的同学回忆,基辛格非常严肃,坐在一张又厚又软的椅子上,从早学到晚,一边学一边咬指甲,指甲咬掉了就咬下面的肉,后来都咬出血了。你可以自己脑补一下这个画面。到写本科论文的时候,基辛格来劲了,他的本科论文题目叫:《历史的真义》。 要说这篇论文写得有多好,那倒也真不一定,但这是有史以来哈佛大学本科生写的最长的论文,全文有388页,这还是删除了一大段讲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章节之后的篇幅。基辛格在这篇论文中把他读过的书如数家珍,都抖搂了一遍,搞得哈佛大学不得不专门出台了一个规定,也就是所谓的“基辛格规则”。“基辛格规则”规定,以后哈佛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能超过35000字,或是140页。  (2) 尽早认清自己的兴趣 弗格森讲到,人们感到很困惑的是,为什么基辛格对历史感兴趣,但却没有去读历史,而是去读了行政学。行政学听起来可没有历史学更高贵。这说明基辛格是个非常实用主义的人,他并不想一辈子枯坐书斋,他还是想干点实际的事情。他博士毕业之后,明明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聘书,但死活不肯过去,也是因为自己考虑得很清楚,虽然芝加哥大学的学术地位很高,但通向华盛顿的道路是要经过哈佛的,到了芝加哥大学,再想进入政界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3) 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 这也是人们感到很好奇的一点。基辛格是德国人,对德国问题感兴趣,但他却没有选卡尔·弗里德里希做自己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是研究现代德国的首席权威,而基辛格的导师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却是个典型的美国南方人。他在一战的时候当过炮兵部队的中尉,在巴黎大学、范德堡大学和牛津大学都读过书。吸引基辛格的可能不仅仅是艾略特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从政的热情。艾略特参与过罗斯福的新政,也给艾森豪威尔当过顾问,他很早就主张美国要做好准备,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这一观点让当时主张不干涉主义的哈佛学生非常生气。事后却证明,艾略特教授说的还是对的。 基辛格第一次去拜访艾略特的时候,艾略特对他并没有兴趣,只是说自己太忙,他跟基辛格说,你先回去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看完再回去找他。基辛格从来没有受过哲学训练,他花了半个学期才完成一篇论文,但是当艾略特读到这篇论文,一下子发现了基辛格的才华,他指导基辛格读了各种各样的经典著作。基辛格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艾略特教授就已经让他给自己的手稿提意见了。 (4) 尽快适应学术圈的生存法则 基辛格一直跟着艾略特教授,很早就开始混学术圈。学术也是一个江湖,有很多生存法则。基辛格对有些规则掌握得很好,而另一些就没有太关注,所以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基辛格本科毕业之后就帮助艾略特教授主办暑期国际问题研讨会,每个假期邀请世界各地的三四十名青年领袖到哈佛进修。这些学生里后来出了很多政要。基辛格还办过一份杂志,叫《合流》,邀请了很多名流写稿。事实证明,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他的才干,而且帮助他很快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 (5) 对时代的变化保持敏感 基辛格本科毕业那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之后,虽然基辛格忙着在学校里读博士,但始终没有忘记关注时事。他曾经为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做过一个关于核武器的专题研究,后来出了一本书,叫《核武器与对外政策》。这本书反响很好,年轻的基辛格博士很快成了美国最重要的核战略专家,就连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盛赞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如此流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题选得好。(1) 没有必要在大学里广交朋友 很多人觉得到了大学里就要广交朋友,尤其是到了像哈佛、北大这样的名校,以后就靠校友资源了。 这是一种误解。很多年轻人确实是在大学期间交到他们最好的朋友,但基辛格没有。新闻记者曾经找到他的哈佛同窗采访,发现他大学期间并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还有人说他一点儿也不招人喜欢。这可能是因为基辛格是一位年纪较大的退伍军人,而且是寒门子弟,跟哈佛的贵族气质格格不入,他更喜欢去找自己在部队里的战友。但这也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校里花费过多的精力交朋友。 (2) 没有必要在大学里考第一名 虽然基辛格很用功,成绩也很优秀,但并不是最拔尖的,他在哈佛大学绝对不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虽然有导师推荐,但基辛格直到大学四年级才被选进学术精英团体,即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哈佛分会。这说明,最容易成功的人不是每次考试都考第一的,而是那些比较轻松地考到班上前十名左右的学生。 (3) 没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论文选题 基辛格的本科论文是写历史哲学的,尤其是想讨论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什么不对,康德为什么是对的。他想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人类社会中历史决定论和我们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的意志之间的矛盾。基辛格的博士论文主要写德国首相梅特涅。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基辛格很推崇梅特涅,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如果不是基辛格以后成了名人,他写梅特涅的这本书根本就没有人看。 (4) 没有必要紧跟潮流 我接着基辛格的论文选题来讲,从这两篇论文选题,我们能够学到,写论文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锻炼,没有必要在写论文的时候紧跟潮流,因为潮流是会涨潮,也会落潮的,但你磨练出来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却能在未来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无往不胜。 (5) 没有必要一条学术道路走到黑 从基辛格的经历来看,我们没有必要早早地把自己一生的道路都规划好。如果真是要做学问,基辛格要做得很简单,无非是发论文、评职称,一步步升迁。但就算是他顺利地升到哈佛大学教授职务,又怎么样呢?假如基辛格选择学术道路,一条路走到黑,那他绝对不会有以后那些激动人心的经历的。肯尼迪总统一上台,就网罗了一批精英,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哈佛大学。基辛格在哈佛大学时的院长、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麦乔治·邦迪是肯尼迪的亲信,他是肯尼迪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的好朋友和哈佛同事小施莱辛格也收到了白宫的聘书,他不免心生妒意,忽然,有一天,当基辛格正下榻在洛克菲勒的一栋豪华别墅的时候,收到了邦迪的一封信。邦迪邀请他来做顾问,负责跟核武器和德国问题有关的外交政策。 如果你是基辛格,你会怎么答复这封信呢?基辛格当然很开心,但他也很谨慎。他婉言谢绝了全职,提出兼职干这份差事。基辛格的借口是还要在哈佛教书,但他真正担心的是怕洛克菲勒不高兴。没想到洛克菲勒反倒说他太婆婆妈妈。洛克菲勒劝他,只要能真正出力,什么职务都可以接,这让基辛格又是钦佩又是震惊。 如果你是邦迪,你会怎么答复基辛格呢?邦迪的一个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把各路英雄都请过来,帮肯尼迪出谋划策。肯尼迪解散了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复杂的官僚体系,他主要依靠自己的小圈子,这些顾问大多是来自哈佛的精英,媒体把这些人称为“神童”。 基辛格也是邦迪在哈佛的时候一手提拔的亲信。但是,肯尼迪建议全职聘请基辛格,反倒是邦迪力主只给基辛格一个兼职的工作。那么,为什么邦迪不重用基辛格呢?基辛格的才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基辛格曾以顾问的身份到欧洲见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阿登纳是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就是不相信美国政府。陪同基辛格去见阿登纳的美国大使馆官员惊奇地发现,全职外交官做不到的事情,基辛格轻轻松松就做到了。他一席话就打消了阿登纳的顾虑,阿登纳说,他在华盛顿听到的太空洞,而基辛格说的要具体得多,给人的安慰也大得多。 奇怪的是,基辛格在肯尼迪总统那里就是得不到重用。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待在华盛顿,而是待在波士顿。偶尔有中情局通讯员送来绝密资料,就放在他办公室的一个专门购置的保险箱里。肯尼迪总统一上台就遇到很多外交危机,先是柏林危机,美国的坦克和苏联的坦克面对面对峙,双方部队均荷枪实弹,相距仅约146米,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后是古巴危机,苏联把一批中程和中远程导弹部署在古巴,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总统特别助理戴夫·鲍尔斯和总统一道吃饭,他以为这是自己最后的晚餐。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还记得自己走出白宫,欣赏苍茫夕照,他觉得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后一个星期六。 苏联一位克里姆林宫的资深顾问和妻子通电话,告诉她“什么都别带,赶紧离开莫斯科”。基辛格对此一无所知。当他以前的同事正在焦头烂额地应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时,基辛格却在跟洛克菲勒研究团队的一群“娘子军”谈判工资待遇。 这可能是基辛格学到的最早的一堂政治课。他总是抱怨邦迪不信任他,从不让他参与真正的决策,两人的矛盾甚至闹到肯尼迪总统那里。他到最后才明白,这不是邦迪和他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政治的游戏规则决定的。 从政就是开上了一条高速路。这条高速路可以开到时速150公里,甚至更高。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两条分岔路。一条叫洛克菲勒大道,一条叫肯尼迪大道,请问你会怎么办?你能停下车,查查地图,用GPS找到定位,然后再选择一条更好的路吗?不行的,政治高速路上的交通规则是,遇到岔路不能踩刹车,只能踩油门,在一霎那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没有掉头的机会。如果你开到最后,发现开上的是一条断头路呢?那也没有办法,因为高速路上没有下去的出口。这就是基辛格一入政坛,学到的现实政治的第一课。 可是,话又说过来。福祸相依。如果基辛格真的受到肯尼迪的重用,对他未必是一件好事。基辛格当时还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对政治的复杂和凶险并无深刻的洞察。在柏林问题上,如果听基辛格的,说不定就会爆发一场美苏之间的大战,但听肯尼迪的,就能用妥协的办法、幕后交易的办法,用看似不光彩、不地道的做法维护了和平。对基辛格来说,尼克松获胜他心里很难受,他仍然是洛克菲勒的忠实支持者。 基辛格还是没有失去从政的信心。他的想法是,尼克松可能会任用洛克菲勒,但事与愿违,尼克松并没有向洛克菲勒发出邀请,而是向基辛格发出了邀请,致电邀请他到纽约讨论 “他在新政府的职位”。当基辛格回到纽约,白宫代表米切尔问他,你愿不愿意当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整个人都傻了。 尼克松怎么会看上基辛格呢? 一种可能性是基辛格在越南问题上到处奔波,寻找和平谈判的渠道,如果尼克松请来基辛格,就能尽快解决越南问题。 另一种说法是基辛格把和越南和谈的情报泄露给了尼克松,让尼克松在竞选的时候能够占得先机,这种说法也是靠不住的。基辛格能够掌握的情报并不多,他也不是唯一一个美国和越南沟通的秘密渠道。再说了,以尼克松狡猾多疑的性格,即使基辛格给他通风报信,尼克松也不一定会听。 真正让尼克松看上基辛格的原因是基辛格写的一份给新总统的报告。这份报告是由基辛格和他的哈佛同事一起起草的,其中主要谈的是如何改进政府的决策效率。基辛格和尼克松都认为,约翰逊政府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是因为外交政策制定机器出了故障。 有意思的是,在基辛格和他的同事写给新总统的这份报告里,特别提到要优先考虑三个职位:事务秘书、新闻秘书和“国家安全联络与顾问”。在讲到第三个岗位,也就是基辛格担任的国家安全顾问时,这份报告特别提到,尼克松应该留意这个岗位上的人和国务院之间可能出现摩擦。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务院缺乏信心、交流和团队精神,这导致了决策中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最终铸成大错。弗格森的点评是:基辛格或许没有完全意识到,他和同事共同执笔了美国外交政策史上最高明的一份求职信。尼克松任命基辛格时明确表示,基辛格的职责和以前的国家安全顾问,比如罗斯托和邦迪都不一样。他的首要任务是“彻底重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让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好更多应急规划,“不要等到事发之后再采取行动”。 尼克松自己并没有想到,任命基辛格算他捡到了一个宝贝。虽然我们不能高估基辛格在解决越南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但正是基辛格和尼克松联手,实现了美国和中国的“破冰”,这才是现代外交史上少有的大手笔。 说来有趣,这个联华抗苏的主意,其实是基辛格从一位捷克外交官那里得到的灵感。这位捷克外交官试探性地问基辛格,他是否觉得美国和中国会达成某种交易?基辛格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就不动声色地说,每个国家都想和尽可能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那个捷克外交官更担忧了。他害怕的是,一旦美国和中国和解,苏联就会担心被孤立,如果苏联担心被孤立,那么势必会变本加厉地压制东欧国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捷克外交官的这席话,点亮了基辛格的思路。虽然基辛格号称战略大师,但他看世界大势其实还没有这位捷克外交官深刻。小国天天担心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险,把各种可能性都琢磨个遍。这是个规律:真正的外交大师其实是小国的大人物,比如新加坡的李光耀。尼尔·弗格森,《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我们刚刚读完的书是英国著名作家弗格森的《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他从基辛格出生,写到1969年基辛格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弗格森把基辛格的成长经历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辛格年轻时经历德国暴政,领略美国民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是他在哈佛大学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开始涉足核战略这个新领域,很快成为一个学术新星。 第三阶段是在肯尼迪执政时期,基辛格成了兼职的“幕僚”,他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教训。 第四个阶段是基辛格认识到美国遇到的最大的国际事务挑战就是越南问题,他全身心投入在越南进行的新型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政策决策的真实内幕和混乱、悲观的越南战争状况。 第五个阶段,基辛格出乎意料地被尼克松任命为国家安全顾问。想要的时候就是没有,没有想要的时候,他梦寐以求的权力突然降临了。 我们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基辛格的成功经验。我还想让你学会去体察历史。基辛格最大的天赋不是哲学思辨,也不是跟人打交道,而是他对历史有特殊的洞察力。基辛格说:“你必须懂得什么样的历史是有关联的。你必须懂得什么样的历史可以汲取经验。”在他看来,约翰逊总统的越南政策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上至总统本人,中至总统的顾问,下至到越南打仗的“小兵”,都对历史毫无所知。整个指挥链似乎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当基辛格看历史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他的窍门是:“两个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任何关联依靠的不是精确对应,而是面临问题的相似性”,因为“历史教训要通过类比得出,而非寻求一致”。研究外交事务,对历史背景的认识不可或缺。尤其是因为一个民族要“通过对共同历史的认知”来识别身份,历史可以被理解为“国家记忆”。因此,历史研究是认识其他国家的指南。辅助书籍 如果读完这“半本”基辛格传,你还觉得不过瘾,你还可以读读艾萨克森的《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基辛格本人也有很多书,比如最近出版的《论中国》、《世界秩序》,还有以前他写的《大外交》,都是大部头,但都值得一读。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哈佛大学毕业论文怎么查

    这次给大家推荐几款nice的论文网站,方便大家在撰写论文时能更快地获得相关资料,用于借鉴参考。① OALib 免费论文搜索引擎链接:是一个学术论文存储量超过42

    多好的青年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美国诗人哈佛大学毕业论文

    弗罗斯特的代表诗歌有:《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等等。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咩丝忒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哈佛大学毕业论文撤回

    一般在系统关闭之前或论文上传日前截止之前都是可以撤回的,这样可以让论文作者可以对论文进一步完善,减少误操作。

    阿菈VinU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写作难吗

    是真的,确实很难写,主要还是选题,一定要是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写好,一般在大四下半学期开始写论文,5月份答辩,字数也有严格要求,重复率不能太高。 一定要结合实践,

    :小小的菇凉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哈佛大学老师毕业论文

    一份。在哈佛或者其他大学,都是需要一份毕业论文就可以毕业。哈佛指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简称“哈佛”,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

    我才是黄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