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23

damaodaomao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七年级历史下册小论文训练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淡咖啡生活

已采纳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学生观念探究集锦新教材以其精选独到的内容,丰富多采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潜能,特别是对历史的探究产生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效果,有的观点使我感到后生可畏。本人就历史新教材使用半年对学生的一些精彩观点进行分类归纳以飨同仁。一、逆向性观点 逆向思维行行出乎我们的意料,通常是探究中的遗忘部分。在历史评价负面中凸显理性。其中有三个观点品位较高。 一是对秦修长城和秦始皇陵的评价。大部分的学生谴责秦始皇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耗费了无穷的民脂民膏,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长城无法挡住匈奴对边境的侵扰,而秦始皇陵则仅满足秦始皇个人贪欲,对国家劳而无功,造成财尽民怨的局面。与此相异,学生提出长城和秦始皇陵虽劳命伤财,但却是留给后人无穷的财富,成为千秋万代造福子孙的滚滚财源,用历史观点来看,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秦后的历代都大规模的修缮过,对军事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功不可没。而秦始皇陵墓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这两样举世罕见的工程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基于历史现实我们应该给秦始皇记上历史后续影响真实一笔。 二是昭君出塞的评价 昭君出塞促进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但国家的安慰不能系于一个女子的身上,借和亲来安抚少数民族是屈辱的象征,一是不可靠,二是无法长久。刘邦以来的“和亲”政策无法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只有靠实力才能换得国家边疆的安定,民族昌盛,西汉匈奴威胁的解除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后,民族和亲增进感情可以,但不能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希望。 三是三国鼎立的评价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的出现,表面上看统一趋势明显, 三国都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自己的实力来完成统一,蜀国态度最积极但可能性最小,而完成统一希望魏国最大。首先曹操凭借超群的政治军事才能灭袁绍、平袁术、夺刘表,完成长江以北的统一,赤壁遥看,曹操似乎胜券在握,国土统一几乎在望,但面临的对手诸葛亮、周瑜等都非等闲之辈,结果是曹操赤壁惨败,元气大伤,逃回北方,统一被搁置,三国鼎立形成,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70多年, 所以三国鼎立延续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二、类比型观点 所谓类比就是把相同或相仿的历史人物进行同类比较,分别得出相同或相异的评价,给出不同 的历史定论,其中三类人物比较代表性较强。 一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皇汉武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 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树立了丰碑。但就历史功绩和历史定位学生都提出了明显不同的结论。认为汉武帝的历史功勋是无法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理由是汉武帝是给西汉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局面,创造了西汉的鼎盛,而秦始皇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他的很多统一措施被后来历朝历代所沿用,对后世乃至今天都影响深远,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成长壮大有形或无形的强大向心力,长城和秦陵更是历史无法替代的民族瑰宝,是留给我们子孙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穷财富。不论秦始皇统治如何残暴,但他开千秋之伟业,立万世之功勋不容抹杀。 二是曹操与袁绍 曹操与袁绍的韬略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所犯的错误有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两人在战役中的胜负原因都反应在用人失误,指挥不当,在两次战役中,但用人之处他们犯相反的错误。官渡之战袁绍错疑许攸为曹操谋划,就应该除许攸,以防许攸投曹,而战役结局正好证明。而赤壁之战曹操错用蒋干,误信,错杀荆洲小军头目,又轻信黄盖,听程劝谏而使黄盖诈降成功,导致赤壁曹操败北,使统一功亏一篑而遗恨终身。所以官渡和赤壁之战中袁绍犯了错疑和曹操犯了错信的错误,在人生的业绩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是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商鞅变法破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奖励耕战,废除了贵族的世亲世禄制,使得将士为国奋勇作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建立县制,万古效仿。所以变法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秦国,继而产生一个伟大的朝代——秦朝。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在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历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历史篇章, 孝文帝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开我国历史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先河,使得以后以汉族为主体中华民族滚雪球一样日益强大,因而魏孝文帝为各兄弟民族与汉族的友好融入而树立了典范作用。两次改革虽内容不同,但就其作用在我国开了历史的先河,立下了无以磨灭的历史功勋,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疑问型观点 疑问就是对历史事件中的不确性作出假设,在疑问中进行理论分析,用确实中肯的观点予以评述。其中参考性最强的有三例。 一是巨鹿之战中项羽的破釜沉舟。 大部分认为巨鹿之战开始之前项羽渡过漳河后面临强大的秦军,为激励士气,同仇敌忾。置死地而后生进行破釜沉舟的背水之战。但对战役评价时有学生相反认为项羽草率卤莽,不计后果。一是项羽破釜沉舟,他面临强敌,没有取胜的把握,才以绝后路,假如战争中项羽失败,意味着全军覆没,因而会死无葬身之地,任何战役都要给自己留有后路,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打赢了是全军的胜利,失败了还可以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任何战役布置不能短视,需从长计议。真正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是丝绸之路的功绩 对于丝绸之路大都有的说法是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似的中国的丝和丝绸织品源源不断地经西域销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沟通中西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张骞功不可没。但有的学生同时提出,张骞通西域,主要功绩是为西汉开拓了疆土,汉通西域后,随着匈奴威胁的解除,西域各国为了摆脱匈奴的控制而依附西汉王朝,而西汉在西域驻扎军队,设置机构,才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西域的新疆部分才纳入了西汉的管辖,而中国的丝和丝绸传到西域,然后由西域商人展转贩运到欧洲,才自然形成中西贸易的丝绸之路。一是张骞最远到西域的中亚各国, 而未到西亚和欧洲,更无要求中国政府把丝和丝绸销往西亚和欧洲;二是史料中未有中国商人把丝绸贩运到欧洲的记载;三是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欧洲大秦, 但只到安息(伊朗),却把汉朝想与大秦往来的信息传到大秦,才有后来大秦使臣和商人来到中国。所以丝绸之路不是张骞开辟的,是汉通西域后自然形成的。 三是赤壁之战东南风的来历 大部分的学生归纳赤壁之战孙刘取胜的原因是借的话“孔命借东风,周瑜用火攻,庞统献连环,一举来成功。”所以东南风是孙刘赤壁决胜的关键的原因,黄盖诈降成功,战船起火,风推船进,火借风力,结果曹操营火光冲天,锁定孙刘胜局,定下三国鼎立的江山。但很有几位学生对东南风提出质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种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知不是东南风的季节,由于特殊原因将产生东南风,在预定的时间依计与曹操形成再曹操无法识破的背景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二种观点是纯粹的天缘巧合,偶然的东南风助孙刘得胜;三种观点是根本没有东南风,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意颂扬诸葛亮足智多谋所虚构的情节,而是黄盖诈降火攻突袭曹营而成功的结果。 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潜能和智慧的火花,只要我们有效地把握好新教材的使用,科学地势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69 评论

luclmars明尼苏达

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变得极为残忍,且经常猜疑别人,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无悬赏分,出了这么多字,呵呵

197 评论

丫丫King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以礼、仁、教为主,所以在应用儒家思想时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发家的主要思想与儒家相反,即应该以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149 评论

huahuaxiaoer

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国。鲁国于公元前594年完成了“初税亩”改革,秦国于186年后才开始“初租禾” 改革。也就是说,作为当时国家根本经济制度的耕地管理及使用体制,秦国落后其他先进国家近200年。限于国家实力,在外交上秦国从未主持过任何盟会,所谓“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名不符实。 公元前359年,商鞅入秦,秦国综合国力迅速崛起,版图开始向中原膨胀,20年内由第三世界跳入超级大国行列。从秦孝公起,历代国君均以“法”治国,迷信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此后几乎每一代君主都取得了辉煌武功,这也似乎一次次印证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绝对性和必要性。当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看着秦国版图不断扩张时,他们看不到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他们没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的是:法家治国理念是一把难以控制的双刃剑,自己在挥舞它走向大一统之路时也砍伤了自己。 到了秦朝始皇帝时期,始皇帝只看到了前代君主以“法”治国的辉煌,看不到它所带来的巨大矛盾和隐患,坚信自己对法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始皇帝把法家思想的功利目地发挥到极致,同时,也把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发挥到极致,也把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到秦二世时期,百十号手持木棍和竹竿的流亡劳工就轻易点燃了这个巨大的火药桶,秦朝速亡。 秦朝不是亡于二世,也不单纯是亡于秦始皇,秦孝公和商鞅决定变法时,不仅在商鞅日后的棺材上钉下了第一根钉子,也在日后秦帝国的棺材上钉下了第一根钉子。此后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在把法家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都奉为圭臬加以运用时,都不断地在为秦朝的速亡积累条件。 一,商鞅变法带来的光明和隐患并存 公元前356年,秦国改革开始。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以功定爵,建立郡县,实行什伍制度。对生产力最大的划时代促进是以国家政治和法令手段实行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鼓励生产,统一度量衡。(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284页)16年后,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魏国,夺得西河之地。能染指三晋,标志着秦国一跃而为超级大国。秦国于20年内由“国家内忧,未逞外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而羽化为“天子致伯,诸侯毕贺”。这类似于今天一个非洲小国经过天翻地覆的改革,凭急遽上升的综合国力在20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奠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国施政理念的主导地位,也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局限和缺陷在秦国施政理念的主导地位。此后的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当然不会对法家思想加以正确的扬弃,恰恰相反,他们代代把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变本加厉,代代培养法家思想的后天缺陷,代代沉淀,终于培养出一个把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发挥到极致,把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的秦始皇时期,也终于培养出一个有如巨大的火药桶般的大一统秦王朝。 (一)绝对君主权极端恶性膨胀 相对关东各国,秦国君主权原本缺乏道义及制度上的制约。商鞅改革没有进一步把君主权神圣化,而是以制度和具体刑罚行为进一步把君主权绝对化。秦孝公颁法,太子犯(其实也就是非议),商鞅刑罚太子,作为替罪羊,把太子一个老师脸上刺了字,此后又割了一个老师的鼻子(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284页)。表面上这体现了秦孝公改革的决心,但这也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太子未叛未逆仅犯国君之法亦处刑罚(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太子的老师作为贵族,享有刑不上大夫的当然特权,亦处肉刑。"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3291页),在绝对化君主权面前,一切都在可处任何刑罚之列。此后,法家思想及法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韩非.《韩非子》.黄山书社.2002年版.86页);"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 。( 韩非.《韩非子》.黄山书社.2002年版.89页)对此秦国历代君主欣然受教。虽然此后在秦国仍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但秦昭王时期已基本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到秦始皇时期绝对君主权已恶性膨胀到顶点。 (二),愚民政策制度化、绝对化,导致愚民自愚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商君书.弱民》岳麓书社.1990年版)。为什么弱民?因为“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也” ( 商鞅.《商君书.画策》岳麓书社.1990年版)。这一施政目标首先就在政策制度及道义上把君推到民的对立面,这已预言日后秦帝国的万劫不复。如何弱民?就是强迫民众去“淫”返“朴”,强使民众愚蠢麻木,剥夺民众智商情商指数,清除民众独立思考能力。具体手段是把礼、乐、《诗》、《书》直接列为有亡国之俗危害的禁书( 商鞅.《商君书.靳令》岳麓书社.1990年版),禁止求学讲学及文化娱乐活动,禁止其他流派思想,全国上下只能听到法家思想的声音。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的知识分子“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以独立私议以陈其上” ( 商鞅.《商君书.约刑》岳麓书社.1990年版)在法家和秦君看来,愚民政策是万能灵药,只要愚民,就会掀起大生产运动,“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 只要愚民,军队就会提生战斗力,涌现无数战斗英雄,“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 商鞅.《商君书.农战》岳麓书社.1990年版)。不同的是,与时俱进的法家只会把愚民政策当一时之灵药,而从结果上看,历代秦君和当国重臣均把愚民政策当万世之灵药,虽然也有例外,如吕不韦和他的《吕氏春秋》。 我们知道,民智是任何社会制度所遏止不住的,愚民政策到最后只能是导致愚人自愚。当自以为已达愚人目地时,秦国君主和当国重臣已患了自闭症;当发现未达到愚人目地,而愚民政策又是以重刑酷刑为依托时,就会有焚书坑儒这类丧心病狂的自灭行为。此时愚民不仅导致自愚,也必然导致自毁。 (三)重刑酷刑成为秦国贯彻政令的根本手段 商鞅在改革伊始就为秦国今后百年的施政手段定下了根本基调,那就是以法施政。法基本专指刑法,轻罪重刑,重罪酷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商鞅.《商君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最典型最残暴流毒最远的是连坐法:“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若未及时举报,一人犯“奸”其他同一什伍的九家街坊全腰斩。一人“流”则九家同“流”, 一人“囚”则九家同“囚”。此后这一连坐法经秦国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不断加工,愈织愈密,愈织愈苛,终于在百年后把大一统秦王朝加工成一个全国性的集中营。 商鞅改革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制度改革成功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重刑酷刑作为贯彻政令的根本手段来实现改革,只能用于此时而非彼时,只能用于一时而非累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鞅.《商君书.更法》岳麓书社.1990年版.),但秦国此后法重刑酷刑之古百年。秦国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急功近利且守株待兔,根本看不到法家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拒绝考虑法家思想“法者,所以爱民也”的深刻内涵。把商鞅改革的暴烈手段看作万世之法,一代谬于一代地传导下去。“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323页)在秦国历代君主手中修正为刑以威中国,刑以威四夷。 把商鞅以刑去刑的偏激彻底走到极端,“弃灰于道者弃世”——把生活垃圾扔到交通公路上就公开处死,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血腥的环保成文法(《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79页)。“明德慎罚”(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359页)在孝公手中就彻底抛弃,此后刑愈来愈重愈来愈酷,“续六世之余烈”,终于在始皇帝时期秦王朝的疆域遍地刑场。 二,秦始皇版的法家思想成为埋葬秦王朝的铁锹 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经百年积淀,终于培养出一个把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发挥到极致,把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的秦始皇时期,也终于培养出一个有如巨大的火药桶般的大一统秦王朝。 (一)绝对君主权恶性膨胀到登峰造极 秦始皇的方法论在表面上看,似乎过于直线思维。他虽然教育程度高,但对所谓“五帝用德化”(恒谭.《新论.王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页),“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根本不屑一故。对于以“大人世及以为礼”(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83页)的固权之法连提都不提, “事皆决于法”。(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3页)这里的“法”是什么?“法”是君主,“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4页)法即是君,君却不仅仅是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韩非子.扬权》.岳麓书社.1990年版),韩非虽死于秦狱,但他的极端君权思想永远活在秦始皇心中。秦始皇亲政后建立独裁的第一步骤简单残酷而有效——族灭仲父吕不韦(司马迁.《史记.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89页)。这倒不是因为吕不韦政治理念和施政手段与秦始皇格格不入,而是“仲父”的智慧太高、功绩、影响太大、施赢政的恩也太大——赢政在他面前,非但不是“法”,不是“圣人”,连独裁都做不完全。这一信号告知所有人一个血淋淋原则:妨碍“圣人执要”只有一个下场,哪怕是秦始皇的同母弟弟或恩人“仲父”。 李斯为相后,秦始皇绝对独裁模式出现过一丝微弱的不合偕音符,但被秦始皇迅即扑灭。由于李斯的法家思想和秦始皇丝丝入扣,其才华能力极为秦始皇欣赏倚重。加之其在秦王朝大一统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贡献,相权在不自觉中滋长起来,也在秦始皇心中不自觉地滋长成心病。秦始皇在宫中高台偶见李斯宰相出行,从者千人,声势煊赫,面有不悦。李斯得知后即于次日出行时减少仪仗队和警卫队规模,秦始皇在宫中高台再见后大怒,认为是前一日自己左右的随侍中有人告密,尽杀随侍几十人。这对秦始皇和李斯而言,都是很可怕的一件大事。对秦始皇而言:自己一言未发而微妙信息就传给了位极人臣的宰相,如今宰相的权力和影响力不问可知。对李斯而言:这是一个严重警告,若不收敛相权,结果不问可知。从此,这位企羡官仓之鼠的法家思想实行家其命运已昭然若揭。

279 评论

小兔菲宝宝

关于历史的,意思对就行

223 评论

脂肪君绝缘体

出类拔萃的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学而优则仕"哪!

201 评论

敏足一世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科举制的影响真的很大啊。

10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七年级历史上册小论文题目

    1.科学还是艺术,――历史学学科属性再探2.浅论历史学实用性功能及其应用3.历史学发展与史学工作者素质4.浅论历史规律认识的模糊性5.伏尔泰及其文化史观的影响6

    Nicole699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500字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

    最爱的mango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文范文

    初一历史论文范文 导语:人类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几千年来,人类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

    噗噗小维尼winni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七年级下册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希望你

    七月的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

    还有点~~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

    hylandsta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