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C—论文集 M—专著 N——报纸文章 R——报告 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3.论文集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4.专著类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5.报纸类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6.研究报告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7.条例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8.译著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例子(研究报告参考格式):参考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酸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出版地:深圳,2016年3月(出版年月),参考页183-269。
研究了魔芋精粉的酶水解增溶条件,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魔芋酸奶的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魔芋精粉的控制酶水解条件是β-葡聚糖酶0.04%、魔芋精粉4%,pH6.5,温度45℃、时间5—10 h;魔芋酸奶的优化配方为魔芋精粉3%、奶粉8%、明胶0.3%、砂糖6%。
酒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出现长期饮酒、过量饮酒的趋势,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了种种伤害,增加患胃癌、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1]等。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解酒产品,但对于解酒酸奶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2]。 酸奶是指新鲜牛乳经消毒等预处理、加入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乳制品[3],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若在饮酒前喝酸奶,可以在胃黏膜表层形成保护膜,减少人体对酒精的吸收;若在饮酒时喝酸奶,可使酸奶中蛋白质与乙醇形成络合物,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蜂蜜具有解毒、抗氧化等功效,同时对于胃炎、胃溃疡、便秘等疾病有一定疗效。蜂蜜能够减轻胃黏膜损伤,缓解急性酒精中毒。魔芋葡甘露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 是存在于魔芋中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通便、平稳血糖、降血脂和抗脂肪肝。有研究表明,KGM 具有良好的解酒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的耐受时间,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以柚子和酸奶为主要原料,蜂蜜、魔芋等为辅料,通过响应面法和重铬酸钾法确定最佳成品配比和解酒效果,研制具有降解酒精、保护肝脏和胃等多种功效的功能性酸奶,可以为其他解酒产品的研制提供参考。1、产品工艺流程: 复配胶水溶液 新鲜柚子↓ (浓缩)→ ↓(鲜乳→均质→巴氏杀菌→发酵→后熟→搅拌→成品。2、实验方法2、1酸奶复配胶的确定将魔芋粉0.03%分别与卡拉胶0.02%,黄原胶复配,以单独魔芋粉为空白组,确定最佳复配胶类型。随后以 0,0.02%,0.03%,0.04%,0.05%,0.06%,0.07%的梯度筛选魔芋粉的最佳添加量。用黏度计测定酸奶黏度,以确定酸奶复配胶的最佳配方。2、2浓缩柚子及蜂蜜最适添加量的确定分别取不同的发酵后酸度 (80,85,90,95, 100 °T) 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发酵酸度。随后将 1%,2%,3%,4%,5%的蜂蜜与酸奶混合均匀,确定蜂蜜的最适添加量。在确定蜂蜜的最适添加量后,加入 6%,7%,8%,9%,10%的浓缩柚子,确定出柚子的最适添加量。3、结论通过实验表明以发酵 200 mL 酸奶为基准的柚子 - 魔芋解酒型功能酸奶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菌种 0.3 g (0.15%), 魔芋粉 0.12 g (0.06%),卡拉胶 0.04 g (0.02%),白砂糖 7 g (3.5%),浓缩柚子 18 g (9%),蜂蜜 8 g(4%),43 ℃下发酵 3.5 h。按该酸奶研制工艺发酵, 制得的酸奶组织状态良好,乳清析出较少,有发酵乳特有的香味,口感细腻、酸甜适中。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对酸奶降解酒精能力进行分析,该配方酸奶在模拟人工胃液的环境中可降解酒精 15%左右,有效解酒时间 24 min。该款酸奶具有解酒功效且风味口感俱佳,易被消费者接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柚子-魔芋解酒型功能酸奶的研制》赵慧芳 等
提起发酵,人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面包、酒精饮料、奶酪制品的生产,都是发酵应用的典型例子。我国发酵业所利用的主原料是大米和其他农产品,如以大米为原料利用酵母菌酿酒的造酒工业,以大豆为原料酿造酱油的调料工业。这些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发酵食品业通常认为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这4个方面互为促进、相互联系。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主导领域,是发酵工程、酶工程的基础;而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1]。其中发酵工程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可以从生物工程的过程看出来,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由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获得的具有某种所需性状的目的菌株实现工业化生产,最终达到基因克隆或细胞融合,获得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发酵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是指传统的发酵技术与DNA重
酸奶的不同制作方法:原味酸奶作菌种制作酸奶原 料 鲜牛奶500克,原味酸奶50克1.将牛奶倒在不锈钢锅中, 上火加热到70~80℃,离火降温,待用。2.将容器用开水消过毒后,倒入牛奶,再加入原味酸奶,搅拌均匀。3.盖上盖子,放入酸奶机体中,再把外盖子盖上。接通电源,保温8小时左右。4.待牛奶呈豆腐脑状,即可取出食用。制作秘籍1.加热的牛奶降温至不烫手时为佳。若温度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影响发酵。2.如果选用的是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则不需经过加热过程。3.如果家里有微波炉,可以将容器内放一勺水,盖上盖子,高火加热半分钟即能达到消毒效果。4.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5.做好的酸奶要立刻放到冰箱里冷藏2小时,然后才能饮用。6.此酸奶制作时没有加入白糖,故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糖调味。以酸奶发酵剂作菌种制作酸奶原 料 鲜牛奶500克,酸奶发酵剂2.5包,白糖25克1.坐锅点火,倒入鲜牛奶和白糖。2.以中火煮开至白糖溶化,离火。待牛奶降温至不烫手时,加入酸奶发酵剂充分搅匀。3.取消毒的酸奶杯,盛入调好的牛奶,封好口。4.放入酸奶机体中,盖上盖子。5.接通电源,加热保温8~12小时,至呈豆腐脑状。6.取出酸奶,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即可食用。制作秘籍1.这种采用的是分杯酸奶机制作。2.要掌握好酸奶发酵剂与鲜牛奶的比例。3.加糖量一般控制在5%~10%之间。4.酸奶发酵剂最好先用少量牛奶在干净的小碗中完全溶解,然后再倒入酸奶机容器内搅匀。
中国人提起日本菜的时候,想起的就是生鱼片、寿司之类的食物,可是实际上日本人并不会天天吃这样的食物。真正每天的饭食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味噌汤、泡菜,在东日本一带的地区不可缺少的还有由黄豆发酵而成的纳豆。可以说,真正的日本食文化就是发酵文化,而日本人的长寿,也和每天吃发酵食品息息相关。近年来,日本的科研人员经对发酵食品的长期研究及实验得知,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故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提醒自己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这样可以维持健康、促进长寿。食品发酵后热量会变低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并产生独特的风味———简单来说,加入的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那发酵又有哪些好处呢?发酵时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度。肉和奶等动物性食品,在发酵过程中可将原有的蛋白质进行分解,易于消化吸收。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如豆类中的低聚糖、胀气因子等。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三类食品该多吃我们现在常吃的发酵食品主要分为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品、乳类发酵品。谷物制品主要有甜面酱及米醋等食品,它们当中富含苏氨酸等成分,它可以防止记忆力减退。另外,醋的主要成分是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它们也能达到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之效果。豆类发酵制品包括豆瓣酱、酱油、豆豉、腐乳等。发酵的大豆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液中的血栓等物,起到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之功效。豆类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合成,这样可使骨骼强壮,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酸牛奶、奶酪含有乳酸菌等成分,能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还含有可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物质,又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有效地预防癌症。所以,经常食用酸牛奶,可以增加营养,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及癌症,降低胆固醇。利用乳酸菌来发酵的食品,其任何一种东西均可调整肠腔内菌群的平衡,增加肠蠕动,使大便保持通畅,预防大肠癌等的发生。此外,酸牛奶都能有效地控制血压的“上扬”,防止动脉发生硬化,保护心脏,大家不妨多青睐这些食物。一般来说,每日选择性食用1—2种发酵食品即可。但须注意的是,腐乳豆豉含盐较高,高血压和心脏病人应控制食量。
研究了魔芋精粉的酶水解增溶条件,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魔芋酸奶的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魔芋精粉的控制酶水解条件是β-葡聚糖酶0.04%、魔芋精粉4%,pH6.5,温度45℃、时间5—10 h;魔芋酸奶的优化配方为魔芋精粉3%、奶粉8%、明胶0.3%、砂糖6%。
1.芒果的量按个人喜好来,先去皮。
2.把芒果切小丁备用。
3.一勺白糖可以用蜂蜜代替。
4.开水泡温热的纯牛奶倒进白糖里,搅拌使白糖融化。
5.最后加入芒果丁即可。
仅供参考
【自制酸奶】用料:纯牛奶250毫升,菌粉半包,酸奶机一个。步骤:1,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就这么简单,酸奶机,菌粉,纯牛奶,酸奶没有什么难度,它就是一个恒温发酵的过程,只要有一个恒温的环境,就能做出酸奶,酸奶机和菌粉都很容易买到,价格很便宜。2,我们来开始制作酸奶的第一步,给酸奶机消毒,我用的是酸奶杯,消毒方式也简单,就是用开水浸泡大约一分钟,杯子内部和杯盖,只要是会接触到牛奶的地方,全部要消毒,这是酸奶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3,接下来是我们自制酸奶的第二步,往酸奶杯里加入半包菌粉,一盒纯牛奶,用开水消毒过的筷子或者小勺子,搅拌均匀,让菌粉与牛奶充分融合。4,然后开始我们制作酸奶的第三步,盖上盖子,插上电,耐心等待8个小时就可以了,有些酸奶机需要把机器调到酸奶功能上,如果单一只有酸奶功能的机子,直接插电等待即可。8个小时后,浓稠顺滑的酸奶就制作好啦,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白砂糖调味,或者加上蜜红豆,各种水果,都很适合夏天哦!小贴士:总结一下做酸奶会失败的小细节,把这些地方注意一下,自制酸奶真的是一点难度也没有,首先,一定要给酸奶机消毒,尤其是夏天,消毒不到位,做酸奶肯定失败;另外,注意牛奶尽量选择最简单的纯牛奶,越便宜的纯牛奶添加剂越少,成功率就越高;还要注意,牛奶要新鲜,菌粉不要过期,开水消毒后杯子里的水分要擦干净;
芒果的量按个人喜好来,先去皮,把芒果切小丁备用,一勺白糖可以用蜂蜜代替,开水泡温热的纯牛奶倒进白糖里,搅拌使白糖融化,最后加入芒果丁即可。
就是将芒果去核切成丁之后。放入搅拌机,加入牛奶进行榨汁,然后倒入锅中加入糖粉和泡软的吉利丁片,边加热边搅拌。倒入杯子当中,然后挤入酸奶,再放上几粒芒果粒就可以了。
酸奶的不同制作方法:原味酸奶作菌种制作酸奶原 料 鲜牛奶500克,原味酸奶50克1.将牛奶倒在不锈钢锅中, 上火加热到70~80℃,离火降温,待用。2.将容器用开水消过毒后,倒入牛奶,再加入原味酸奶,搅拌均匀。3.盖上盖子,放入酸奶机体中,再把外盖子盖上。接通电源,保温8小时左右。4.待牛奶呈豆腐脑状,即可取出食用。制作秘籍1.加热的牛奶降温至不烫手时为佳。若温度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影响发酵。2.如果选用的是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则不需经过加热过程。3.如果家里有微波炉,可以将容器内放一勺水,盖上盖子,高火加热半分钟即能达到消毒效果。4.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5.做好的酸奶要立刻放到冰箱里冷藏2小时,然后才能饮用。6.此酸奶制作时没有加入白糖,故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糖调味。以酸奶发酵剂作菌种制作酸奶原 料 鲜牛奶500克,酸奶发酵剂2.5包,白糖25克1.坐锅点火,倒入鲜牛奶和白糖。2.以中火煮开至白糖溶化,离火。待牛奶降温至不烫手时,加入酸奶发酵剂充分搅匀。3.取消毒的酸奶杯,盛入调好的牛奶,封好口。4.放入酸奶机体中,盖上盖子。5.接通电源,加热保温8~12小时,至呈豆腐脑状。6.取出酸奶,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即可食用。制作秘籍1.这种采用的是分杯酸奶机制作。2.要掌握好酸奶发酵剂与鲜牛奶的比例。3.加糖量一般控制在5%~10%之间。4.酸奶发酵剂最好先用少量牛奶在干净的小碗中完全溶解,然后再倒入酸奶机容器内搅匀。
制糖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下面是一篇关于制糖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 酰基含量对结冷胶流变和凝胶性能的影响
一、选题背景
结冷胶是一种经微生物通风发酵得到的新型天然食用胶。最初于 1978 年发现,1988年日本批准结冷胶可应用于食品中,随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也批准其作为凝胶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在食品中使用。结冷胶的分子骨架由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组成,分子量约为 0.2~2×106Da,能形成双螺旋结构。结冷胶生产菌是通过复杂的菌种筛选得到的能够生产亲水性胶体的目的菌。结冷胶能够形成澄清透明的凝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与其他多糖凝胶相比,其凝胶强度不依赖于 pH。结冷胶的优良性质使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冷胶还具有良好的复配性,不仅高、低酰基可以复配,还可与其他多糖凝胶复配,通过复配胶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23B04);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2012AA021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171640);无锡市科技支撑计划(CLE01N1208);无锡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CBE01G1344)等项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冷胶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它生产周期短,理化性质稳定且安全无毒,优越的性能使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61]。本实验室于1995年率先开始研究结冷胶的生产发酵技术;1996年,结冷胶在我国批准可作为增稠剂、稳定剂使用,近年来国内对结冷胶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主要用于悬浮饮料、果冻和软糖等方面,结冷胶分离纯化等后提取过程较难操作,导致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偏高,同时其用法和用量,以及其他物质对结冷胶的影响等问题,在使用时仍不能准确把握[62]。目前国内主要侧重于低酰基结冷胶性质和应用研究,大部分低酰基结冷胶已达到美国Kelco公司水平[63]。对高酰基结冷胶性质的研究是其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行业的必要理论基础,但高酰基结冷胶的粘度更大,其生产工艺也更为复杂。酰基含量介于高酰基和低酰基结冷胶之间的结冷胶,具有较高酰基结冷胶更低的凝胶转变温度和较低酰基结冷胶更高的粘度,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可以适用于更多的领域,弥补高酰基结冷胶和低酰基结冷胶在应用上的局限性,但由于酰基含量测定方法的限制,部分脱酰基结冷胶的研究和生产也停滞不前。国内外对结冷胶的研究涉及其微观结构、流变学和凝胶性质、外加物质的.影响以及应用等方面,对结冷胶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主要侧重于结冷胶的侧链——酰基的研究,建立酰基含量测定更为精确的HPLC方法,以期为高酰基结冷胶的品质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然后,结合HPLC方法对部分脱酰基结冷胶的制备条件进行了初步摸索,得到一系列不同酰基含量的结冷胶,对其中的几种样品进行流变学和凝胶性质研究,了解酰基对结冷胶性质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增加结冷胶的种类,扩大结冷胶的应用范围,也为其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复配胶的凝胶转变温度进行初步探索,研究酰基含量相同的结冷胶和复配胶之间的性质差异。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Morris等还研究了两种酰基分别对结冷胶性质的影响,通过控制脱酰基条件,得到了甘油酰基含量相近而乙酰基含量不同的两种结冷胶。并研究了两种结冷胶动态模量随温度的变化,发现总酰基含量较高的样品其凝胶转变温度较高,乙酰基含量低的样品在温度转变曲线上表现出明显的热滞现象,而乙酰基含量高的样品则没有热滞性,说明乙酰基含量高的样品其凝胶网络稳定性相对较差,位于双螺旋边缘的乙酰基对双螺旋的聚集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那么,高酰基结冷胶更稳定的性质可能只是甘油酰基的作用。除了高酰基和低酰基结冷胶外,部分脱酰基的结冷胶具有其独特性质,若能控制反应条件得到这样的结冷胶,可以增加结冷胶种类,按照应用需求选择不同酰基含量的结冷胶,也能让结冷胶适用于更多领域。Chang等利用不同的碱和反应条件,制备了不同甘油酰基和乙酰基的一系列结冷胶,KOH浓度为0.03~0.3 g·g-1结冷胶,在25~36℃反应2~18 h,或在100℃反应5 min,观察不同反应条件对结冷胶酰基含量的影响。发现在低温下,长时间反应,对甘油酰基含量影响较小,而乙酰基基本可全部脱去,在100℃高温下,则很容易除去甘油酰基。除了用KOH作为反应物外,作者还同时加入了NaCl、KCl和CaCl2等在高温下进行脱酰基反应,盐的加入对酰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酰基含量变动相对较小。Sworn等除用强碱KOH进行脱酰基反应外,还利用Na3PO4和Na2CO3等弱碱进行反应,弱碱提供较温和的反应环境,酰基含量更容易控制。弱碱处理会减少总酰基含量,同时对甘油酰基有更强烈的作用,增加乙酰基/甘油酰基比例,强碱处理也会增加乙酰基的比例,但作用较弱碱更弱。酰基含量的准确测定是结冷胶研究的重要基础,不仅可以更好的研究两种酰基分别对结冷胶性质的影响,两种酰基的总含量及比例也是监测高酰基结冷胶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糖中酰基含量的测定常用比色法和滴定法,比色法利用碱性羟胺与乙酰基生成游离的乙酰羟肟酸,再与Fe3+和发生显色反应,根据吸光度来测定酰基含量;滴定法主要利用反应式1-1的原理,以酚酞为指示剂,通过测定脱酰基过程消耗的碱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酰基含量。Cheetham等曾用HPLC方法,将黄原胶上的丙酮酰基和乙酰基游离下来,分别测定含量。
结冷胶在食品中主要用作增稠剂和稳定剂,其在低浓度时形成的“弱凝胶”网络,可悬浮牛奶中的可可颗粒,形成巧克力牛奶饮品,此性质使其也可用于冰激凌、酸奶等产品。结冷胶可用于食品保护膜,防止在烹炸过程中食品吸收过多的油。此外,碱处理后的结冷胶还可作为凝胶剂、乳化剂、润滑剂以及悬浮材料等用于食品和生物技术行业。2011年美国国家有机项目已批准结冷胶用于有机食品和饮料。在化工领域,结冷胶凝胶澄清透明以及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使其用于防晒露及护发素等护理产品,同时也可用于提高纸张的强度。结冷胶在医药领域可以作为药物赋形剂用于药物的传递,也可以作为人类组织再生三维支架的主要架构物质。结冷胶也可以替代琼脂作为植物和微生物培养基,不仅能够经受长时间的高温灭菌,且澄清透明的凝胶特性也可以更好的观察培养物的生长状态。由于结冷胶具有独特优良的性质,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其实际应用而进行的理论基础研究也尤为重要。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结冷胶以及其侧链酰基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两种酰基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酰基含量结冷胶的制备条件进行初步摸索,研究酰基对结冷胶流变学和凝胶性质的影响,并对复配胶的凝胶转变温度进行初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点:
1. 探索能够准确测定结冷胶上甘油酰基和乙酰基含量的HPLC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等方面的验证。
2. 探索不同酰基含量结冷胶的制备条件,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制备得到一系列酰基含量不同的结冷胶。
3. 对一系列不同酰基含量的结冷胶进行流变学性质和凝胶性能的研究,以期得到不同酰基含量结冷胶的性质差异,以及酰基对结冷胶性质的影响。
4. 配制与部分脱酰基结冷胶酰基含量相同的复配胶,并对其凝胶转变温度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发现部分脱酰基结冷胶和复配胶的性质差异。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9-19
1.1 概述 9
1.2 结冷胶的结构 9-11
1.2.1 结冷胶的分子结构 9-10
1.2.2 结冷胶的固态结构 10-11
1.3 结冷胶的凝胶性质 11-12
1.4 结冷胶的流变学性质 12-15
1.4.1 结冷胶的稳态流变学性质 12-13
1.4.2 结冷胶的动态流变学性质 13-15
1.4.3 复配胶的流变学性质 15
1.5 酰基对结冷胶性质的影响 15-17
1.6 结冷胶的应用 17
1.7 课题来源及立题意义 17-18
1.8 研究内容 18-19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9-25
2.1 材料 19-20
2.1.1 主要试剂 19-20
2.1.2 主要仪器 20
2.2 实验方法 20-21
2.2.1 溶液的配制 20-21
2.2.2 HPLC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21
2.2.3 结冷胶脱酰基的处理方法 21
2.3 分析方法 21-25
2.3.1 结冷胶样品水分和灰分含量测定 21
2.3.2 结冷胶样品离子含量测定 21
2.3.3 HPLC分析样品预处理 21-22
2.3.4 HPLC检测条件 22
2.3.5 其他方法测定酰基含量 22-23
2.3.6 流变学测定方法 23
2.3.7 凝胶性能测定方法—压缩模式 23-25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25-46
3.1 结冷胶样品成分分析 25
3.1.1 样品中水分和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25
3.1.2 离子含量测定结果 25
3.2 结冷胶酰基含量的测定 25-29
3.2.1 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25-26
3.2.2 HPLC方法的考察 26-28
3.2.3 结冷胶产品酰基含量的测定结果 28-29
3.2.4 HPLC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29
3.2.5 小结 29
3.3 部分脱酰基结冷胶制备条件的探索 29-31
3.4 五种结冷胶样品的流变学性质 31-41
3.4.1 线性粘弹性区域确定 31-32
3.4.2 未加离子样品流变学性质 32-36
3.4.3 加入钾离子的样品流变学性质 36-41
3.4.4 小结 41
3.5 五种结冷胶样品的凝胶性质 41-42
3.6 复配结冷胶样品凝胶转变温度初探 42-46
3.6.1 未加入离子的复配结冷胶样品流变学性质 42-43
3.6.2 加入钾离子的复配结冷胶样品流变学性质 43-44
3.6.3 小结 44-46
主要结论与展望 46-48
主要结论 46-47
展望 47-48
致谢 48-49
参考文献 49-53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 詹晓北, 王卫平, 朱莉. 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0-36.
2. O'Neill M A, Selvendran R R, Morris V J. Structure of the acidic extracellular gelling polysaccharideproduc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23-133.
3. Jansson P. E., Lindberg B, Sandford P A. Structural studies of gellan gum, an 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 elaborat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35-139.
4. Morris E R., Nishinari K, Rinaudo M. Gelation of gellan–A review[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28(2): 373-411.
5. Kuo M S, Mort A J, Dell A. Identification and location of L-glycerate, an unusual acyl substituent in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6. 156: 173-187.
6. 张晨, 谈俊, 朱莉, 等. 糖醇对结冷胶凝胶质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4. 35(9): 48-52.
7. Kang K S, Veeder G T, Mirrasoul P J, et al. Agar-like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a Pseudomonasspecies: produc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2. 43(5):1086-1091.
8. Grasdalen H, Smidsr d O. Gelation of 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87, 7(5): 371-393.
9. 詹晓北. 结冷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1999, 2: 66-69.
10. 孟岳成, 邱蓉. 高酰基结冷胶 (HA) 特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5): 45-49.
11. Chandrasekaran R, Puigjaner L C, Joyce K L, et al. Cation interactions in gellan: an X-ray study of thepotassium salt[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8, 181: 23-40.
12. Arnott S, Scott W E, Rees D A, et al. I-Carrageena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acking ofpolysaccharide double helices in oriented fibres of divalent cation salts[J]. Journal of MolecularBiology, 1974, 90(2): 253-267.
13. Chandrasekaran, R., Radha A, and Thailambal V G. Roles of potassium ions, acetyl and L-glycerylgroups in native gellan double helix: an X-ray study[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2, 224: 1-17.
14. Morris E R, Gothard M G E, Hember M W N, et al. Conformational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fwelan, rhamsan and acylated gellan[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96, 30(2): 165-175.
15. 李海军, 颜震, 朱希强, 等. 结冷胶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6, 7(12A): 3-8.
浅谈食品工业中产香酵母的应用论文
1引言
产香酵母又名酯酵母,是一类能合成具有芳香气味的酯类物质,如今产香酵母早已不局限于产酯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能产生让人喜欢闻的香味的各种酵母,香气多为醇类、酯类、酚类、酮类、芳香类等具有挥发性风味的物质,主要的香气类型有:花香型、清香型、果香型等,常被广泛应用于酿造、调味品、功能饮料、无醇饮料、食品等领域的增香。
2产香酵母在农产品中的应用
2.1产香酵母在果酒中的应用
果酒的口感、风味以及质感在果酒发酵酿造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风味是评价果酒优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果酒增香已成为现今果酒发酵酿造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果酒品质丰富、种类多样。张大为等从酥梨自然发酵汁中得到了一株不仅糖利用力低而且还可以增加梨酒香味的东方伊莎酵母,并将其作为梨酒生产中的产香菌使用。曹新志等从四川自贡本地梨果中筛选出了一株产香酵母FL-5,产酒精、产酸、产酯能力较好,且发酵周期短。何义从梨果园中分离出一株产香性能好的酿酒酵母Y-5,确立了梨酒酿造工艺,发酵产生的风味明显优于工业菌株ADY,能较好地保留鸭梨的原香味。赵海霞等则从苹果皮中分离出一株孢汉逊酵母属的产香酵母,适合苹果酒酿造,所得苹果酒品质优良,具有苹果酒的典型风味。古其会[5]等从多种成熟的水果皮上分离出一株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产酯酵母,可用于番木瓜酒的酿造,经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梅奇酵母。王雪莹从甜橙果皮上筛选出两株性能优良的酵母S017和F076,其中S017产酯量高达86.75%,而F076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比S017高,具有保留原料特殊香气组分的能力。艾方等从柑桔中分离出了两株能够耐受较高的盐、糖浓度的产香酵母,现已用于浓缩果汁和低醇果酒的增香。沈昌从水果、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产香能力较强的酵母N-2,用于紫甘薯发酵酿造,经优化发酵工艺得到了花色苷含量保存多、还原糖浓度低、酒精度高、色泽鲜丽的紫甘薯发酵产品。此外李剑芳从自然发酵猕猴桃汁中分离出一株柠檬形克勒克氏产香酵母E-45,经鉴定为能产醇类、酯类等芳香物质的低发酵力产香酵母,可用于葡萄酒等果酒的增香。自然选育出的产香酵母菌株与工业菌株比较,具有专一性酿造的优势。曹新志等筛选出的产香酵母FL-5与安琪酵母DC-2相比,FL-5酿造的果酒风味更优。袁丽从不同水果中筛选出两株产香酿酒酵母菌GY1、GY2并与安琪酵母相比,GY1、GY2均优于安琪活性酵母。张翠英也从葡萄皮中筛选出一株产香酵母经诱导得到一株在低温条件下仍具有较强的发酵能力,与优良葡萄酒酵母比更具优势。王雪莹分离的S017以果酒干酵母为对照,S017所酿造的甜橙果酒色泽、澄清度、酒香均具备优质果酒的感官品质,在酿造工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2产香酵母在白酒中的应用
在白酒生产中为了增加酒中的独特风味通常会加入某些化学物品以增加酒的香气,可最终酒中的香气都较为单一。自然酿造的白酒通常会以酒曲窖泥为分离源,筛选耐高温、性能优异、适合白酒增香的产酯酵母,经酿造的白酒经产酯酵母自身合成的风味物质比添加化学物质更多样化,风味更丰富独特,因此越来越多的白酒生产也用产香酵母增香。通常产香酵母的筛选都从大曲发酵的酒液或糟醅中筛选。郭志从泸州老窖窖泥中分离出一株耐受高温的酵母菌,属于异常汉逊酵母属。通过产香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得到耐受高温酵母,产生的2-正戊基呋喃、苯乙醇等香气物质,产量比原来浓香型大曲高出约两倍左右。蒲春等从大曲中筛选出一株酶活性高的产香酵母菌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测定,产香浓郁,可与其它产酒量高的菌种混合发酵。张春林对大曲发酵液进行了酵母分离,筛选出产香酵母ZY-1和GY-3,通过模拟探索出发酵中产生香气成分的机理,提出了产香酵母是大曲中风味物质形成的重要原因。顾宗珠等从酒曲中筛选出一株产酯量高的酵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培养条件,提高白酒品质生产。王晓丹等从贵州某酒厂酒醅中筛出一株产乙酸乙酯的平常假丝酵母、一株产乙酸苯乙酯的毕赤氏酵母。对两株菌进行感官评价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两株酵母即产酒又产香、可将其用于香料和酒类发酵。周世水等从酒曲富集液中筛选出一株Y2-7,发酵后酒精度可达60%、总酯量为2.1g/L,酒液醇香明显。
2.3产香酵母在低醇饮料中的应用
酵母类群中有一类酵母的产酒能力极差、但产酯、产酸、产酮类物质优良,市场对保健品的推行下,各种无醇、低醇饮料出现在生活中,为了此类饮料的广泛应用,满足广大消费人群,工业生产中常用低醇产酯酵母来提高风味。程晨从自然发酵果浆中筛选出发酵速度快且风味好的酵母C7,并将其用于低醇饮料的工艺研究,效果显著。赵晓[20]通过对五株不同来源酵母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最后筛选出一株适合格瓦斯发酵的酵母菌Y3,可以用于生产具有面包香气的格瓦斯。格瓦斯是以谷物及果蔬为原料经由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一种含低度乙醇的饮品,它即具有啤酒的淡爽、香醇的特征,也具有碳酸饮料的清凉爽口特性在。低醇发酵的工艺研究中,孙丙升[21]在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四个地采集土壤并进行筛选,最后选出优良的白地霉GS28B和SX71A做为无醇类饮料的生产菌株,根据菌种生理特性,正交试验确定两株菌的最佳工艺组合:温度为24℃,蛋白质含量为1.0g/L,摇床转速为160r/min,GS28B接种量为5.0%,SX71A接种量为2.0%,通过GC-MS测定香气成分为酯类和2-苯乙醇,发酵生产中乙醇含量只有0.02%和0.03%,基本达到了无醇要求,毒理学评定也确定了此类无醇饮料对身体无毒。
2.4产香酵母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酵母由于功能各异、长发酵产物丰富,自身理化性质有别,不同环境的酵母会有不同的特性,酵母生存环境分布十分广泛,伴随着酿酒酵母的不断发现,研究者将菌源扩展到食品、调味品等领域,筛选出具有特殊能力的产香酵母,避缺选优的应用于调味品及农产品中。闫美从辣椒酱中筛选出一株耐盐性高达24%的鲁氏产香酵母,主要产具有玫瑰花香的苯乙醇。并与球拟酵母应用于酱油酿造。王刚等从泡菜和豆浆中筛选出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产香酵母YG28B、YG28B,与活性干酵母用于发酵面包,风味独特。韩志双等从发酵豆瓣酱中筛选出一株产特殊香味物质、耐盐、发酵力强且产香的异变球拟酵母,在豆瓣酱发酵过程中能增添风味和口感。匡钰从菠萝皮上筛选出一株发酵性能好的酿酒酵母,用于果醋的发酵酿造,所得菠萝果醋具有菠萝的特殊香气,果香爽口。冯杰在对酱油发酵研究中,以一株耐高盐增香酵母菌埃切假丝酵母为研究对象,用浓度为240g/L的氯化钠对菌株进行驯化以提高酵母在酱醪中的适应能力,并通过对发酵工艺的调控,采用两阶段添加法研究了酵母对酱香风味质量的促进,较对照组酵母对主要酱香物质均有所增加,进一步丰富了酱油成分,促进了酱油的风味,提高了酱油的品质。为了提高虾酱的香气和品质,连鑫等从虾酱中分理处一株季氏毕氏产香酵母,该菌产香能力较强,耐盐度达10%,经过驯化可作为虾酱复合发酵剂的菌株使用,用于提高香气度低盐虾酱的发酵。高健等从莴苣中得到一株产香酵母命名为G0901,主要产柠檬烯,相对含量可达20%。较现今柠檬烯生产大多从植物精油中提取,G0901的分离为利用微生物高效生产柠檬烯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材料。单艺等从传统云南糯米酒中分离出一株产酯能力较强的Y2,通过实验测试,可用于增加酯香味米酒生产中。张世秀等从天然点浆剂酸浆中分离出一株产香性能好的酵母CF610,所产香气浓郁,主要香味物质为苯乙醇。梁辉等从传统腊鱼中分离出两株产香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和平滑假丝酵母,并对两株菌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平滑假丝酵母发酵适应性优于季也蒙毕赤酵母,可成为新型肉品发酵剂。
2.5产香酵母在烟叶中的应用
通常多酚等香味前体物质产生的已酸甲酯、苯乙酸甲酯、愈创木酚、异戊醇等挥发性香味物质,对改善烟叶香味品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张知晓从烟叶中分离出一株产香白地霉13-1,白地霉具有脂肪酶活性,经过线性相关性比较证明脂肪酶是影响白地霉酯类挥发性物的关键因素之一。用白地霉发酵烟叶能显著减低烟叶中还原糖。吕品等从自然陈化的白肋烟叶中分离出产生特殊酸性物质的酵母CB-2,并将其用于香料生产,发酵出的香料具有提高卷烟烟气香气质、降低干燥感和刺激感,柔和了烟气。马海昌也表明利用生香酵母对烟梗发酵液发酵,得到的香料口感以及风味都比枯草芽孢杆菌好。
3产香酵母在酿造中的工艺技术
3.1工艺参数优化
生产中单一的菌株只能提高单方面的风味,而与其它菌株混合运用不仅能很好的利用发酵液中的原料,而且混合发酵时可以产生多种芳香类物质是单一菌种不能合成的。陆振群从优质白酒曲中筛选诱导出一株产乙酸乙酯量多的生香酵母S8,但浓香型白酒的主要香味成分是已酸乙酯,为了获得已酸乙酯,将产酯酵母S8与已酸菌复合培养,能产生大量的已酸乙酯,为浓香型白酒的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意义。丁玉振研究了产香酵母的发酵规律和在醇香果汁生产工艺上的应用。通过实验论证证明低温能有效的控制菌株的发酵进程,低温有利于发酵香气的纯正和圆满,确定在10℃下发酵香气浓郁,将产香酵母与低温发酵工艺结合应用。
3.2共固定化技术
共固定化技术是固定化技术和混合发酵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将几种细胞同时包埋与同一载体形成稳定的固定化细胞系统。可发挥不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贺江将产酯酵母AS2.300用于多菌种共固定化技术进行苹果醋的酿造,当酵母菌1450、产酯酵母AS2.300、乳酸菌按比例(6∶3∶1)发酵可得到品质良好的苹果醋,相比酵母菌和醋酸菌共固定化颗粒酿造,其发酵性能可以长时间稳定,比酵母菌与醋酸菌共固定化更具优势。同时也避免了液体发酵和固体化技术在品质上的`不足,发酵速率也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数据。王克明等[38]在多菌种固定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发酵的研究中,将红曲霉菌、葡萄酒酵母、产香酵母、嗜酸乳酸菌按比例(3∶2∶2∶1)发酵成苹果酒饮料;将根霉、酿酒酵母、产香酵母按比例(4∶3∶2)发酵成保健红醋,并确定此比例是最佳菌种配量。通过实验得出发酵功能稻米乳饮料的多菌种配比为根霉、酿酒酵母、产香酵母、嗜酸乳酸菌的比例(4∶2∶2∶1)[40]。探讨了苦瓜保健醋中根霉、酿酒酵母、产香酵母、醋酸菌的比例(4∶2∶2∶1)。以酿酒酵母、产香酵母按(4∶1)比例发酵海藻酒、效果显著[42]。以苦瓜为原料,采用固定化酿酒酵母、产香酵母(4∶1)酿造苦瓜酒。
4产香酵母在细胞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酿造工艺的发展,饮品的增多,微生物的利用也越来越频繁,从自然界中直接分离的菌株已不适合直接用于工业生产。为了获得更优良的菌株,构建工程菌成了现在的主要手段,在微生物中主要运用诱导育种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来获取工业菌种。
4.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
林小江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生香酒曲中分离的生香酵母HTE-2和经诱导选育的低甲醇酿酒酵母LM-1进行融合得到PF1。通过生理特性测定,酿酒工艺优化(温度19.07℃、时间5d、糖度17.34%、pH值4.34、接种量2%)使甲醇含量下降,总酯含量提高。以大米、小麦为原料用PF1酒曲可酿造高品质的蒸馏酒。张大为[45]从陕西兴平市梨园里面采样分离出两株酵母,一株酿酒酵母,一株产香酵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两种菌的优良性状相结合构建基因工程菌。通过理化性质的测定,所融合的酵母具有产酒率高,产香率高的优良酵母,利用中草药代替二氧化硫的作用并与工程菌结合酿造。金磊也从陕西兴平市果园采样筛选出酿酒酵母YDJ05和产香酵母YS03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YDS05作为亲本菌株X,YS03通过EMS诱变得到一株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Y,将XY融合,筛选出一株发酵能力强,产香能力强的双亲优良特性作为适合酿造梨酒的酵母菌株。李锐利从小曲酒的酒曲中分离筛选出高产乙酸乙酯酵母菌株Y1,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诱变育种等手段对菌株进行改造得到BY2,稳定性好。并对酵母产酯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将选育的菌株用于清香型小曲白酒酿造,可提高清香型白酒的质量。王林松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以产香优良酵母PF14为融合亲本X,发酵力好的酵母为融合亲本Y进行融合筛选得出具有两种酵母性能的菌株。通过GC-MS对其香气进行鉴定分析,对工程菌株进行了发酵动力学研究,很好的解释和预测了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4.2诱变育种
彭帮柱以酿酒酵母菌株作为诱变出发菌株,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进行诱变,得到一株产香的赖氨酸缺陷性突变株,将其作为亲本与发酵力强的酵母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GC-MS对融合子进行香气成分鉴定,最后筛选出三株产香、发酵能力均强的增香型适合苹果酒酿造的菌株。张翠英以葡萄味分离源,筛选出具有较好产香能力的YU2.28并通过60Coγ射线诱导果酒酵母菌YU2最后选育出耐低温的S15.3。将这两种菌混合发酵后产品比市售的干白葡萄酒品质更佳,对产香酵母发酵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在pH值5.5,添加2%乙醇,0.1%乙酸,培养温度18度,并以玉米粉为基质生长,产香能力强且成本低廉。
5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产香酵母已较为全面和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有待发展的地方。比如产香酵母菌发酵食品的种类和产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产香酵母的制品还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应最大程度利用产香酵母菌发展产品的优势,研究开发更多的新型品种,使之投放市场。产香酵母分离筛选应用仅仅局限于可以培养的酵母,然而在自然界中可被培养的菌株仅占酵母类群的很小一部分,限制了产香酵母的应用。酵母菌群在发酵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几种酵母的应用,因多菌群相互作用,可使风味多样化,而在现在的果酒酿造中还是运用单一酵母较多,产香型酵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酿造和调味品的应用。还未广泛的应用于其他生活领域;如酵母酶类的应用、产香物质的提取等。在工业生产中大多数都没有根据特殊的菌株去生产具有特异性的产品还是沿用常用的工业菌株,限制了产香酵母的发展。在我国在酿造工艺中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酿造时有害微生物的存在不可避免,而如何避免产香酵母与有害微生物的竞争、如何保证产生的香味物质不被破坏不会挥发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因此,在优良菌株的选育方面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产香酵母也是一种重要的单细胞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有这密切的联系。作为酵母的一种也是人类利用最早,应用最广泛,人类直接食用最多的一种微生物。具有发酵,营养强化,增味等功能。当今世界食品发展的潮流是保健食品,即不仅具有食品色香味,而且还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从产香酵母菌发酵食品特点来看,所发酵的食品则属于保健食品,符合时代要求,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利用产香酵母开发更多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应用高新技术开发酵母在食品上得使用。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的发展,从分子水平出发研究产香酵母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基因工程菌的建立也会加快产香酵母的应用,在以后各种菌株的应用中,酵母菌群的生态平衡发酵有望成为热门课题。在工业生产中、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比化工工业生产相对较环保、产率高、产物副作用小等优势,产香酵母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望在日用品、农用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的不同,酸消耗量的计算,废水排放量的计算以及生产成本的比较。 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 硫酸再生 酸消耗量 废水排放 离子交换树脂是用于软化水的交换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吸附的杂质接近饱和状态,就要进行再生处理,使之恢复原来的组成和性能。目前,国内树脂的再生常用化学药剂酸碱法:使失效的树脂恢复交换能力,酸的使用通常采用HCl或H2SO4,碱的使用一般采用NaOH。目前,我公司脱盐水的装备能力有:40m3/h固定床三个系列,120m3/h双室浮动床两个系列,工艺流程是:原水阳离子交换器除碳器中间水箱阴离子交换器脱盐水箱。在生产中,采用酸碱法再生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原来一直采用HCL,但再生过程产生的大量含CL-废液难以处理,为解决废水的排放问题,将再生剂改为H2SO4。下面就H2SO4再生和HCL再生进行比较: 1、操作方法不同 1.1 H2SO4再生相对于HCL再生来说要复杂一些:HCL再生采用的是一步再生法,即进行预喷射后,将再生酸浓度一次性调节到指标范围内(一般控制3~4%),再生液流速≤5m/h,以稳定的浓度、流速将需要消耗的再生剂量消耗完,开始后面的置换、清洗步骤; 1.2 H2SO4再生采用的是两步再生法,即进行预喷射后,将再生酸浓度调节到0.7~1.5%,再生液流速7~10m/h,第一步再生消耗再生剂总量的60%;第二步再生在第一步再生浓度的基础上,将再生液浓度直接调节到1.5~3.0%,再生液流速5~7m/h,第二步再生消耗再生剂总量的40%,当需要消耗的再生剂量全部消耗完时,开始后面的置换、清洗步骤。 2、再生剂消耗量不同 采用HCL再生和采用H2SO4再生消耗的酸量不同,生产成本不同。我公司固定离子交换器采用的是001*7的强酸性树脂,双室浮动离子交换器采用的是001*7的强酸性树脂和D113-III的大孔弱酸性树脂,树脂在不同的交换器和使用不同再生剂时,工作交换容量不一样。我公司离子交换设备树脂装载量及树脂的参数如表(一)所示: 表(一) 树脂型号 001×7 D113-III 备注 固定床装载量(m3) 4.0 * 双室浮动床装置量(m3) 7.85 2.82 树脂工作交换容量(mol/m3) 1000 2300 HCL再生 树脂工作交换容量(mol/m3) 650 * H2SO4再生固定床 树脂工作交换容量(mol/m3) 900 1600 H2SO4再生双室浮动床 再生剂消耗量按下式计算:G=V1×EG×N×n/1000公斤 (1) 式中:V1……1台交换器中装载树脂的体积,m3; EG……树脂的交换容量,克当量/米3; N……再生剂当量(或每1克当量再生剂所相当的克数,克/克当量;) n……再生剂实际用量为理论量的倍数,又称再生剂倍率。 实际消耗再生剂量为:GG=G/ε×100公斤 (2) 式中:ε——工业产品中再生剂的含量,以百分率表示,% 。 再生剂的当量为: H2SO4=49,HCL=36.5; HCL再生固定离子交换器的再生剂倍率取1.5,再生双室浮动床的再生剂倍率取1.3;H2SO4再生固定离子交换器的再生剂倍率取1.6,再生双室浮动床的再生剂倍率取1.2,根据式(1)和式(2)计算可得酸消耗量如表(二)所示: 表(二) 固定离子交换器 双室浮动离子交换器 消耗HCL量(kg) 消耗H2SO4量(kg) 消耗HCL量(kg) 消耗H2SO4量(kg) 219(100%) 203.84(100%) 680.24(100%) 680.72(100%) 730(30%) 208(98%) 2267.48(30%) 694.62(98%)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固定床系列H2SO4再生酸消耗量较HCL再生低,成本下降1.813元/次,双室浮动床系列H2SO4再生消耗酸量与HCL相当,生产成本上升6.28元/次。(我公司生产的HCL为335.00元/吨,H2SO4为344.00元/吨。) HCL再生和H2SO4再生阳离子交换树脂,运行情况比较如下: 表(三) 硬度(mmol/l) 脱盐水电导率 (μs/cm) PH值 周期制水量(m3) 备注 固定床系列 0.02 3.5 7~8 640 HCL再生阳床 浮动床系列 0.01 3.1 7~8 2900 固定床系列 0.023 3.17 7~8 644 H2SO4再生阳床 浮动床系列 0.01 3.2 7~8 300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H2SO4再生和HCL再生相比,装置周期制水量和出水指标基本一致。 3、废液排放量和处理废液成本不同 离子交换树脂运行一个周期后再生时排出的酸、碱性废液量,在处理一般水质的原水时,约占除盐系统出力的5~10%,对于阳离子交换树脂而言,采用HCL和采用H2SO4再生由于在操作控制上有区别,产生的废液量不同,使生产成本不同。 3.1 我公司的脱盐水装置再生操作参数如表(四)所示: 表(四) 固定床 浮动床 阳床 阴床 阳床 阴床 HCL再生 H2SO4再生 NaOH再生 HCL再生 H2SO4再生 NaOH再生 小反洗流量m3/h 30 30 30 * * * 小反洗时间(min) 20 2进再生液浓度(%) 3 0.8 1.5 3 0.8 2.5 2 2 进再生液流量(m3/h) 10 14 10 16 22 16 10 16 进再生液时间(min) 45 65 42 85 140 82 30 55 置换流量(m3/h) 10 10 10 16 16 16 置换时间(min) 30 30 30 30 30 30 清洗流量(m3/h) 30 30 30 35 35 35 3.2 废液排放量计算 3.2.1 酸性废液排放量Q1,一般只考虑中和前阳离子树脂交换器酸性废水排放量,阴离子树脂交换器少量酸性废水的排放量忽略不计,按下式计算: Q1=V1+V2+V3+V4+V5 m3/周期 (3) 式中:V1——反洗(或逆流再生的小反洗)水量,m3; V2——进交换器稀再生液的体积,m3; V3——置换水量,m3; V4——正洗水量,m3; V5——逆流再生时顶压前的放水量m3; 根据式(3)计算,可得酸性废水排放量如表(五)所示: 3.2.2碱性废水排放量Q2计算 一般只考虑中和前阴离子树脂交换器碱性废水的排放量。 Q2=V2+V3+V4 m3/周期 (4) 式中各符号含义同前。 根据式(4)计算,可得碱性废水排放量见表(六)所示: 3.2.3自行中和时剩余酸量的计算 水处理站内酸碱自行中和后,剩余的酸量G4按下式计算: 废酸液中能被废碱液中和部分的酸量G3=G2*N1/40 kg/周期 (5) 剩余酸量G4=G1 - G3 kg/周期 (6) 式中:G2——阴离子交换器再生时消耗的NaOH量,kg; N1——再生用酸的摩尔质量; G1——阳离子再生时消耗的酸量,kg; 根据式(1)计算可得 固定阴离子交换器再生消耗100%NaOH为102.94kg,双室浮动阴离子交换器再生消耗100%NaOH为546.36kg;根据式(5)、(6)计算,可得离子交换器再生废液经过自行中和后,剩余的酸量、中和剩余酸需100%的NaOH量见下表所示: 固定床 浮动床 HCL再生 H2SO4再生 HCL再生 H2SO4再生 G3(kg/周期) 93.93 126.10 498.55 669.29 G4 (kg/周期) 125.07 77.74 181.69 11.44 剩余酸量消耗100%的NaOH 137.06 31.73 199.11 4.67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和废水成本方面,H2SO4再生较HCL再生成本有所下降,其中固定床系列成本降低163.26元/周期,浮动床系列成本降低301.388元/周期。 4、结论 4.1 H2SO4再生阳离子交换树脂效果与HCL再生效果相当,但H2SO4再生操作较HCL再生复杂,并且由于再生时浓度控制得低,再生耗时较HCL再生长,废水排放量较HCL再生高; 4.2 H2SO4再生阳离子交换树脂酸消耗成本比HCL再生稍高,但H2SO4再生产生的废水,中和处理成本较HCL再生产生的废水中和处理成本低得多,使脱盐水装置总生产成本降低,并且废水中SO42-离子比CL-离子易处理,对环保排水有利。因此,硫酸再生阳离子交换树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热能工程设计手册》 化工部热工设计技术中心站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2]《热力发电厂水处理》下册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厂化学教研室编 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1977年9月
方法名称: 甲硫酸新斯的明原料药—甲硫酸新斯的明的测定—中和滴定法。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甲硫酸新斯的明原料药中甲硫酸新斯的明的含量。本方法适用于甲硫酸新斯的明原料药。方法原理: 供试品置凯氏烧瓶中,加水溶解后,加氢氧化钠试液,加热蒸馏,馏出液导入2%硼酸溶液中,馏出液中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用硫酸滴定液滴定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紫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甲硫酸新斯的明的含量。试剂:1. 氢氧化钠试液2. 2%硼酸溶液3. 硫酸滴定液(0.01mol/L)4.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5.基准无水碳酸钠仪器设备:试样制备:1. 氢氧化钠试液取氢氧化钠4.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2. 硫酸滴定液(0.01mol/L)配制:取硫酸3mL,缓缓注入适量水中,冷却至室温,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标定:取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0.15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硫酸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3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硫酸滴定液(0.01mol/L)可由上述配制的硫酸滴定液(0.05mol/L)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3.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取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20mL,加0.2%溴甲酚绿的乙醇溶液30mL,摇匀。操作步骤: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15g,置凯氏烧瓶中,加水90mL溶解后,加氢氧化钠试液100mL,加热蒸馏,馏出液导入2%硼酸溶液50mL中,至体积约达150mL停止蒸馏,馏出液中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6滴,用硫酸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紫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6.688mg的C13H22N2O6S。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二部,p.127。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2]赵由才,朱青山.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与管理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王中民等.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奚旦立等.环境监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聂永丰等.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刘长礼,张云,殷密英等.城市垃圾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刘长礼,张云,王秀艳.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
[10]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5]刘长礼等.城市垃圾填埋场址的优选方法,地球学报,1998年第4期
[16]刘长礼等.适合国情的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第1期
[17]刘长礼等.浦东新区垃圾堆放的地质环境特征及场地适宜性,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第3期
[18]张云,刘长礼,张胜等.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评价方法探讨,地球学报,2003年第4期
[19]张云,刘长礼,叶浩等.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探讨,中国地质,2008年第1期
[20]杜恒俭,陈华惠,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21]张之淦.岩溶发生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岩溶及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李瑞敏,王祎萍,王轶等.中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4]张宗祜,张之一,姚足金.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1∶100万)及说明书.北京:工业出版社,1965
[25]张宗祜,张之一,王云生.中国黄土.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6]张宗祜.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7]张宗祜.中国院士书系.中国黄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8]胡广韬.杨文远,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29]《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变废为宝——钕铁硼电镀酸洗废水中提取草酸钕 宁波节能 生石灰—矿化垃圾柱处理锅炉酸洗废水的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某金属制品厂酸洗废水综合治理的工程实践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热镀锌酸洗废水的处理及利用 腐蚀与防护 可拆卸式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电厂柠檬酸酸洗废水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 强化絮凝—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电子酸洗废水 工业水处理 隐性污染源引发渔业污染事故浅析——酸洗废水污染渔业资源的机理分析和调查监测方法 中国水产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浓度酸洗废水处理工程的改造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钼酸铵生产酸洗废水的治理 工业用水与废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硫酸酸洗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设计 环境污染与防治 钕铁硼电镀前处理酸洗废水中提取钕 材料保护 工业酸洗废水中和法处理工艺的研究 甘肃科学学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应用MBR处理电厂锅炉酸洗废水的研究 工业水处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钢铁酸洗废水常温常压下制备高浓度聚铁溶液的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一体化净水器在酸洗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广东化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电极-生物膜法处理铜酸洗废水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二级曝气中和法处理酸洗废水工艺的研究 山西建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钢铁酸洗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冶金丛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变速升流过滤中和法处理钢厂酸洗废水 给水排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小型冷轧钢厂酸洗废水处理设计 给水排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石灰石在工业酸洗废水处理中的综合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石灰石在工业酸洗废水处理中的综合应用 污染防治技术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梅山冷轧板公司酸洗废水蒸馏处理系统投产 钢铁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梅山冷轧酸洗废水实行蒸馏处理 上海节能 钢材酸洗废水的综合利用 工业用水与废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浓度钢铁酸洗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浙江建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