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9

垫块砖一米三
首页 > 期刊论文 > 水文预报研究进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素颜~红太狼

已采纳

浅谈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展望论文

摘要: 近年来, GIS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领域中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目前GIS技术在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水利工程行业的具体应用形式, 结合地理信息学科的发展方向, 展望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GIS; 水利工程;

1 GIS技术概述

20世纪60年代, 世界上第一个GIS (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 诞生, 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具有空间属性地理信息。GIS技术能够有效地管理地理信息资源, 是其能够有效利用的核心技术。20世纪以来,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的新月异极大地推进了GIS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由于应用后能够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 GIS技术已成为资源与环境各领域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前沿技术。

近20年, 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同时, 水资源需求与水资源利用率相对不足的矛盾逐渐加剧, 这促使水利工作者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缓解这一矛盾。为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在当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 减少建设、管理人员的投入量, GIS技术作为信息化的体现之一, 在水利工程各环节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应用层次也逐渐深入。通过近年来的发展, GIS的应用形式已从最初单纯的可视化应用过渡为集合分析、模拟、预测等多位一体的复杂应用, 功能也提升为对多时期的地理信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 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统一打包的应用。实践表明, 通过使用GIS系统, 有利于设计人员对工程进行总体规划, 方便施工人员对实施过程进度和质量把控, 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从而提升水利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

2 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为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 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属性, 对工程的地理环境依赖较高。GIS的发展恰好为水利工程的空间属性提供了可行的表现途径和有效的模拟、分析方法。运用GIS技术, 矢量化地理信息数据, 搭建水利工程地理信息平台, 能够直观地展示工程环境, 结合水利资料, 实现环境分析模拟, 有利于管理人员决策[1]。

目前, GIS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水利工程规划

GIS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库选址、复杂工程布局、工程测量[2]、库容量计算、开挖土石方量计算、工程建设监测[3]、工程变形监测等方面, 促使水利工程规划、管理科学发展。

(2) 水资源管理

运用GIS技术能够确定水资源分区,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分析水资源量, 直观地展示水资源分布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 防洪减灾

GIS应用主要表现在防汛决策支持系统[4]和洪灾损失评估, 它以GIS为基础, 实现了决策方案、防汛信息、损害范围的直观化和形象化表达, 为全国防汛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 水土保持

利用GIS技术能够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和动态监测[4], 查询、统计、分析土地分区和土地利用情况, 有利于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 提升治理效果。

(5) 水质监测

建立GIS水质监测应用平台, 能够掌握水质的实时动态变化, 及时辨析污染源头, 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储量分析, 模拟水量调度, 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

(6) 水文预报

通过GIS技术, 整合水文基础数据, 实现基础背景数据管理, 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查询, 统计数据以及显示检索, 为水文预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5]。

3 GIS技术应用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GIS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的内容已从结合地理要素的水利信息查询展示发展到利用GIS空间运算完成水利信息的分析、计算、模拟与统计。近年来, 结合遥感、GPS等前沿技术, 构建3D、4D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实现多维度水工建筑仿真应用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应用新趋势 (如三维可视化洪水淹没分析与灾情评估系统、4D水利施工管理系统等[6]) 。水利要素具有的空间地理属性促进了GIS在水利应用中的高速发展, 纵观发展历史, 水利GIS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应用内容的发散性扩展及应用技术的融合性集成。

3。1 应用内容扩展

利用GIS技术, 实现工程环境分析模拟的形象化,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有利于管理和决策。因此, 今后GIS技术将逐渐覆盖水利行业的各个方面, 促使水利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1) 洪水模拟

利用洪水历史资料, 结合GIS平台, 建立合理的流域模型, 通过可视化模拟, 分析流域洪水成因、洪水特性及其规律;通过地理信息要素分类, 分析各主要河道的自然条件;运用GIS技术, 进行上下游洪水演进模拟分析, 促使建立一定洪水标准下合理的蓄、滞、泄关系及管理措施等。

(2) 供水预案

建立供水、需水、蓄水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电子地图可视化展示水源地分布, 有助于研究可能的供水方案与主要工程措施及用水管理与供水水质保证措施。

(3) 水质分析

实现水质采集自动化, 分析地质、水质信息的地理属性, 应用GIS技术研究土壤侵蚀分区;分析各类可能污染源;利用历史资料, 模拟预测不同规划水平年的污染负荷量和水质变化, 以此为基础研究保护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

(4) 工程测量

应用无人机搭载遥感、GPS设备, 采集、处理工程测量数据, 利用GIS技术实现测量数据可视化, 减少外勘人力成本, 提高工程测量的.精度与效率, 便于数据成果的合理应用。

3。2 应用技术深入

(1) GIS技术发掘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 多种空间数据结构 (如“真三维”、“时空四维”) [7]应运而生,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和实用的界面语言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数据自动输入技术不断完善, 各行各业GIS应用模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GIS的网络共享能力 (webGIS) 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水利与GIS的结合必将更加深入, 具体表现为水利数据信息的表达将趋于多维度、丰富性、立体性、共享性, 水利应用模型将趋于结构化、可扩展性, 形成整个水利行业的GIS综合管理平台, 逐渐打开GIS综合系统与水利专业系统共存共荣的局面。

(2) 相关技术集成

鉴于水利空间数据的时间性和复杂性, 单一的GIS技术很难满足水利要素的处理要求。因此, 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中, “3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无人机技术的集成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GPS为GIS的快速定位和更新提供手段, 遥感技术的多谱段、多时相、多传感器和多分辨率的特点, 为GIS不断注入“燃料”, 反过来又可利用GIS支持从遥感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语义和非语义信息, 而无人机则可作为遥感设备提供载体[7]。利用无人机航拍, GPS和RS赋予了GIS实时、动态属性。3S技术整体结合所构成的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是高度自动化、实时化的GIS系统。这种系统不仅具有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的功能, 而且能够分析和运用数据, 为水利各学科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

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 (MGIS) 将文字、图形 (图像) 、声音、色彩、动画等技术融为一体, 为GIS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前景[8]。它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和感知空间地理信息, 以形象化的、可触摸 (触屏) 的甚至声控对话的人机界面操纵空间地理信息处理的技术。应用MGIS的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将对结构、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 使得各类信息的表现形式更丰富, 更灵活, 更友好。

4 结语

毋庸置疑, 水利GIS应用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和水利专题要素数据, 相关专业 (如测量专业) 的发展将对其产生明显的限制或促进作用。因此, 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平应依据各专业的发展稳步提高, 防止闭门造车, 构建海市蜃楼。

复杂技术集成的GIS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水利信息化的主要趋势。搭建集工程规划、建设、管理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综合地理信息平台, 能够实时、有效地展示工程运行情况, 模拟防洪工况, 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为水利信息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林宁。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 (18) :65。

[2]鞠尊洲。3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4) :239—240。

[3]李蕾。浅谈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建设科技, 2016 (17) :93。

[4]王芳, 卜倩倩。探析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3) :154。

[5]赵晓敏, 李本怀。GIS技术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以长春新立城水库为例[J]。水利技术监督, 2013, 21 (02) :64—66。

[6]刘丹, 刘萍, 樊耔均。GIS在水利现代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硅谷, 2012, 5 (24) :43+42。

[7]张会玲。GIS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04) :98—99。

[8]董凤服, 刘洋。GIS技术的发展趋势[J]。网络与信息, 2007 (08) :65。

113 评论

飞天小懒猫er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128 评论

小葛先森

1. Yang, T., Q.X. Shao, C.Y. Xu, V.P. Singh, 2009.Regionalfrequency analysis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 characterization of rainfallextremes in Pearl River Basin,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Under review, SCI).2. Yang, T., Q.X. Shao, C.Y. Xu, V.P. Singh, 2009. Problemsof regional water security and associated countermeasure in a rapidlydeveloping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nder review, SCI).3. Yang,T., C.Y. Xu, Xi Chen, V.P. Singh. Q.X. Shao, Z.C. Hao, X. TAO, 2009.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changes in nine major catchments of the Loess Plateau,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4: 1–19, DOI: 10.1002/rra.1267 (SCI).4. Yang, T., Q.X. Shao, C.Y. Xu, X. Chen, 2009. Regional flood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using L-momentsapproach, 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10.1007/s00477-009-0308-0 (SCI).5. Yang, T., Q. Zhang, Y.D. Chen, X. Tao, C.Y. Xu, 2008. Aspatial assessment of hydrologic alternation caused by dam construction in the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 22, 3829–3843(SCI).6. Yang, T., X. Chen, C.Y.Xu, et al., 2008.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s in Guizhou Karst area,China (1956-2000), 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 DOI10.1007/s00477-008-0278-7. (SCI).7. Yang,T., Q. Zhang, C.Y. Xu, V.P. Singh. et al., 2008.DEM-based modelling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processes and uncertaintyanalysis in the Hilly-gully Loess region, China,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assessment, (In press, SCI)8. Chen Y.D., T. Yang (Corresponding author), Q. Zhang,C.Y. Xu, Xi Chen, 2008. Evaluating hydrologic alternation along the Dongjiang(East River) basin, south China:A visually enhanced RVA approach, 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 10.1007/s00477-008-0294-7. (SCI).9. Yang,T., C.Y. Xu, Q.X. Shao, Xi Chen, V.P. Singh. et al.2008.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low-flow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past 50 years, Stochastic Environment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 DOI 10.1007/s00477-009-0318-y (SCI).10. Zhang Q., C-Y Xu, V.P. Singh,T.Yang, 2009. Multiscale variability of sedimentload and streamflow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Possible causes andimplications, Journal of Hydrology, 368: 96-104,doi:10.1016/j.jhydrol.2009.01.030. ( SCI)11. Zhang Q., C-Y Xu, Y.D. Chen,T.Yang, 2008. Spatial assessment of hydrologicalteration across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and possible underlying causes.Hydrological Processes DOI: 10.1002/hyp.7268. ( SCI)12. Chen, Y.D., Q. Zhang, C.Y. Xu, T.Yang, et al., 2008. Change-point alterations of extremewater levels and underlying causes in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River Researchand Application 24:1-17 DOI: 10.1002/rra.1212. (SCI).13. ZhangQ., C.Y. Xu, T. Yang, 2008.Vari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of past 50 year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DOI 10.1007/s11269-008-9320-2(SCI).14. Zhang Q., C-Y Xu, T. Yang,2008. Scaling properties of the runoff variations in the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10.1007/s00477-008-0225-7. (SCI).15. Yang, T., X. Chen. 2009. Using L-momentsapproach to conduct regional flood frequency and associated spatial patternsanalysi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Proceedings of the 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09) by IEEE. (Ei and ISTP).16. Yang, T., ZC. Hao, LM Sun. 2009.Recognition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low-flow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Proceedingsof the 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Knowledge Discovery (FSKD'09) by IEEE. (Ei and ISTP).17. Yang, T., X. Chen. 2008. A visual mining on RVA results ofhydrologic alternations along the East River, South China(1952-2002),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Discovery (FSKD'08) by IEEE. 659-664 DOI 10.1109/FSKD.2008.16 (Ei and ISTP).18. Yang, T., X. Chen, J.R. Chen, et al., 2007. Distributed soilloss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an area with high andcoarse sediment yield of Yellow River, China,Methodology in Hydrology IAHS Publ. 311: 118–125. (Ei)19. 杨涛,陈永勤,陈喜等,2008. 复杂环境下华南东江中上游流域筑坝导致的水文变异研究,湖泊科学21(1): 136-143.20. 杨涛,姚文艺,陈界仁等,2008.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情景模拟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6(2):8-14.21. 杨涛,陈喜,许崇育等,2008. 贵州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诊断,地质与环境. (在印)22. 杨涛,陈永勤,许崇育等,2008. 基于线性矩法的珠江三角洲区域洪水频率计算及空间特征分析,河海大学学报. (在印)23. 解河海,郝振纯,杨红卫,杨涛等,2008. 岔巴沟流域分布式产流产沙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系统仿真20(13):3393-3400 (Ei).24. 杨涛,陈界仁,姚文艺等,2007. 基于DEM 的黄土丘壑区动力学流域水沙数过程学模型应用研究—以黄河中游两个典型小流域为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7-22(5):583-591.25. 杨涛,陈永勤,张强等,2007. 华南东江流域水文变异评估:一种增强RVA可视化方法, 2007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暨2007海峡两岸地理学家大会,台湾高雄139-150.26. 解河海,郝振纯,杨涛,2007.TOPMODEL 在岔巴沟流域的模拟研究,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3): 197-200;27. 吕升奇,李天碧,陈界仁,杨涛等,2007.基于GIS 的航道整治决策支持系统,27(5): 29-32;28. Yang, T., Y. D. Chen, X. Chen, et al., 2007. Assessing spatialhydrologic altern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using RVA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od and WaterSustainability in China Macau.29. Yang, T., Y. D. Chen, X. Chen, et al., 2006. An approach forsediment yield modeling in the hilly loess region and parameter uncertaintyanalysi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IAHS-PUB in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30. 杨涛,王钦钊,梁忠民等,2006. 修河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关键技术讨论,人民长江, 9(37): 98-101.31. 杨涛,任伟,李胜阳等,2006. 几种防洪调度方法在黄河小花间分布式水文预报模型中的应用,2006年中国水论坛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9:283-286.32. 宋玉、李致家、杨涛,2006.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2): 127-131.33. 杨涛,张鹰,陈界仁等,2005. 基于数字平台的黄河岔巴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水利学报, 36(4): 456-460 (Ei).34. 陈界仁,刘云,杨涛,2006. 数字航道构建研究-以赣江樟树南昌河段为例,人民长江,37(7):57-59.35. 杨涛,唐洪武,陈界仁等,2005年,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赣江航道整治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会议论文,西安,704-708.36. 李致家,董增川,梁忠民,杨涛,2004. 大流域洪水预报与洪水调度管理方法研究, 水力发电, 30(1): 12-15.37. 祝杰,杨涛,2004. 黄河防洪预报调度与管理耦合系统在防洪决策中的应用,中国水利,9:31-32.38. 杨涛,丁贤荣、王文等,2001.基于COM的河道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水文2001, 1(6): 38-41.39. 程立刚,丁贤荣,杨涛,2001.水下地形扫描图高程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4): 120-122.40. 丁贤荣,王文,杨涛,汤立群,2001. 河道数字地形信息系统与长江镇扬河段GIS 研制,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4):116-119.41. 杨涛,刘庆等,2000. 水库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水电能源科学 8(1): 55-57.

165 评论

相关问答

  • 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

    水处理是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水处理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隧道渗漏水处理技术 摘要:本文总结了隧道渗漏的

    我的dp我做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水量分配研究进展论文

    告别那些烦恼消费不到半年,对支付宝等方面,不多个地方工资标准的孩子的哈噶哈人噶任何公司如何

    糖醋jiang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水污染研究进展论文

    水污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篇一 [1] 李昂. 污泥堆肥过程中污染物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D]. 沈阳大学 2014 [2] 邵雪. 耐盐菌的特性强

    他们的快乐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水文预报研究进展论文

    浅谈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展望论文 摘要: 近年来, GIS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领域中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目前GIS技术在

    垫块砖一米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氯氧镁水泥研究进展论文

    我国氯氧镁水泥及其制品有近八十年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在建筑上使用氯氧镁水泥制作水泥地面和外墙饰面的实践,并办过氯氧镁水泥地板厂,但我国氯氧镁水泥

    喬巴喬巴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