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杂志由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生态景观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北京中绿园林科学研究院承办,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办刊宗旨:探索基于传统文化和与生态工程的现代园林发展方向。邮发代号:54-83。欢迎投稿()、订阅、合作。01082409909
我个人觉得景观设计学和风景园林比较好。学术性和实践性都有兼顾,中国园林官方味道和政治味道有点浓。
杨俊宴,男,籍贯江苏省无锡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城市中心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中央高校科研专项资金“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支持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城市规划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建筑学科最高期刊《城市规划》《中国园林》杂志特约审稿专家,江苏省科技厅咨询专家。研究重点为城市中心区与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1]2019年9月20日,荣获“科学探索奖”,肯定他围绕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构筑了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再到工程实践的科研全链条,支持他在智能化城市设计、城市大数据预测等问题上探索[2][3]。中文名杨俊宴国籍中国毕业院校东南大学主要成就负责承担武汉城市中心体系规划出生地江苏无锡
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定位:雄厚的专业办学实力、多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师,全国排名第一位。 学校总体实力:北京林业大学属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办学背景: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学科队伍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建的造园专业,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入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其中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具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院士2人,学科主要带头人:孟兆祯,规划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9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陈俊愉,园林及花卉专家,师从华中农业大学已故园艺学教育家章文才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翔,园林及花卉专家,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王向荣,规划设计专家,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同时还拥有朱建宁、李雄、唐学山、孙筱祥、苏雪痕等一大批规划设计、园艺专家。 学院弱点:办学实力强悍,但内部团结有待加强,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有人出来整合。 2、同济大学景观学系 定位:建筑院校中风景园林教育第一高校,根基扎实,成果丰硕,全国排名第二位 学校总体实力: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性重点大学 办学背景:开办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及其近邻专业已有45年的办学历史,于1958年开办城市规划(城市绿化专门化)班;1979年开办风景园林专业;1986年建立风景园林硕士点。拥有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点及博士点,目前本科设有旅游管理、园林、景观学三个专业。 学科主要带头人:刘滨谊教授,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园林》期刊编委,《城市规划汇刊》期刊编委 ,《规划师》期刊编委另外有另外有吴人韦、严国泰、金云峰、吴承照等大批优秀规划设计师 弱点:毕业学生植物素养不足,植物营造空间意识淡薄 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定位:实力雄厚,专业性极强,华南地区着名的园林教育基地,全国排名第三位 学校总体实力:华东地区专业性较强的林业院校 办学背景: 1956年创建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培养了二届本科生。1981年园林专业恢复并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其所着<造园学概论>、<观赏树木学>、<中国造园史>、<园冶注释>等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经典论着。拥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点,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点,现有专业教授、副教授12人学科主要带头人:王浩,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风景园林专业,济大学兼职教授、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园林》编委、《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版)》常务编委、《风景园林》编委王晓俊(已经离开南林),前风景园林学院国园林规划设计教研室主任,着名年轻园林设计教育家另外有丁彦芬、谷康、芦建国、田如男等大批优秀规划设计师 弱点:学校园林教学环境有待改善,教学硬件薄弱 4、清华大学景观学系 定位:依靠强大的学校品牌效应及建筑学院的基础,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大陆一所不可忽视的景观教育高校,全国排名第四位 学校总体实力: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性重点大学 办学背景: 1951年在梁思成先生支持下,清华曾经成立过我国第一个“园林学组”。现在的景观学系成立于2003年10月,学科主要带头人: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杨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常务副主任;另外有朱育帆 、刘海龙、孙凤岐、胡杰等大批优秀规划设计师 弱点:学校缺乏景观(园林)本科教育,不能自主培养优秀本土学生 5、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定位:东北地区园林教育最好的学院,扎实的专业办学实力和悠久的学科背景,全国排名第5位 学校总体实力: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办学背景: 1985年东北林业大学建立园林专业,隶属于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1998年10月成立园林学院,拥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与设计两个硕士点学科、一个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点、一个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点学科。学科主要带头人:许大为 教授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国务院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有过元炯、卓丽环、田大方、焦守丽等一大批中南地区规划设计师。 弱点:学科缺乏强劲的领头人 6、北京大学景观学院 定位:依靠强大的学校品牌为后盾,迅速成名的景观高校后起之秀,全国排名第6位 学校总体实力: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学 背景:归国设计博士俞孔坚 创立于1997年3月。学科主要带头人:俞孔坚、景观设计师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留学于哈佛大学李迪华,副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学院 弱点:办学实力薄弱,似有依靠短期炒作发家之嫌疑。 7、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定位:华中、华南地区园林教育最好的学院之一,扎实的专业办学实力和悠久的学科背景,全国排名第七位。 学校总体实力: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办学背景: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的湖北省立农学院设立的园艺系和1948年武汉大学农学院的园艺系。1952年,两院系合并,1971年,园艺系改为园林系。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是农业部重点学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城市规划硕士点(省级硕士点立项建设)。教授30人,副教授27人,讲师36人。 学科主要带头人:高翅,风景设计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师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教育家郦芷若教授,国务院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邓秀新,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师从华中农业大学已故园艺学教育家章文才教授。包满珠,院长,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1991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园林植物博士学位,导师陈俊愉教授, 同时还拥有吴雪飞 、裘鸿菲 、秦仁强 、张斌、陈龙清 王彩云 姚崇怀等一大批中南地区规划设计、园艺专家。 学院弱点:学科缺乏强劲的领头人,学术氛围不够活跃 8、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定位:华南地区园林教育最好的学院,较强的专业办学实力和悠久的学科背景,全国排名第八位。 学校总体实力: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办学背景: 1952年华南农学院成立,设立林学系,1988年10月改制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0人。学科主要带头人:李敏、园林设计师、先后师从北京林业大学汪菊渊院士和清华大学吴良庸院士。王绍增,《中国园林》杂志主编,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还有张文英、杨学成等一批华南地区规划设计、园艺专家 学院弱点:设计教师的班子还是薄了一些
首先,是没有所谓的官网的。都是个人的一些网站,给你的杂志社的电话有可能是他们自己公司的,现在是假期,也有可能是杂志社的,现在也是假期。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如果排除这两种可能,那估计就是真的停机了或者是假的。你可以直接找和你对接的编辑,让他给你你所发表的期刊社内电话。每天收那么多文章,你想查稿的话,需要提前和编辑联系,让编辑备注的。给了你杂志社电话,你要自己先确认下是不是真的。有部分电话是在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那里有,还有一些没有的,可以在这本刊物所收录的网站查询(知网,万方,维普和龙源,网页上的乱七八糟的网页不要相信,都是个人的。)如果都找不到,那就让编辑给你拍刊物版权页的照片,打书上的电话就可以了。还有其他涉及到行业知识,不方便这里说,上边说的方法已经很实用了,如果还是不明白,可以找我单独说。
在中国园林杂志投稿还是比较难一点的。
《现代园林》杂志由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生态景观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北京中绿园林科学研究院承办,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办刊宗旨:探索基于传统文化和与生态工程的现代园林发展方向。邮发代号:54-83。欢迎投稿()、订阅、合作。01082409909
是的,属于国有企业
中国十大名花是1987年5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选出的。包括:
如果满意请采纳~
“中国园林”从这四个字上讲,有很多解释:一、“中国园林”中国园林是指具有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营构自然山水,造亭筑桥,种植花木,建筑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园林。中国园林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二、 《中国园林》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中国园林》杂志社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在中国大陆唯一合作刊物。本刊定位:围绕户外人居境域建设,以维护人类生态环境为核心,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植物应用为重点,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园林文化为己任,突出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前沿学术理论、科研进展和实践成果,及时刊出国内和国际的行业动态信息。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邮政编码:100037,总 机:/68318322/68348041,分 机:编辑部:816 广告部:819 发行部:820。电子信箱:(编辑)(广告、制作) (发行)三、“中国园林”也可能是某一个单位的名称缩称,冠有“中国园林”名头的单位很多,由企业,也有事业单位。如:中国园林风景规划设计院;中国园林景观兼职策划有限公司;中国园林建筑集团总公司;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所,等等。
中国国花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悠久、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花。国家发布例如:国鸟、国树、指动物和植物都写入宪法,1990年6月1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保护法,1988年11月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历史悠久中华民族高格精华蕙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蕙芷(未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秀丽山河繁荣昌盛,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中国景象。象征着党和人民清廉坚贞、艰苦朴素的革命战斗精神。民众紧密团结与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志、众志成城高尚的民族品格。中国兰蕙兰,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将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孙,象征国家和民族。兰花是世界名花,国兰家族中有一万五千多个品种,亚洲中国兰是蕙兰,大洋洲、非洲多为凤兰,新加坡万带兰,芬兰铃兰,南撕拉夫铃兰, 塞舌尔国花--凤尾兰,津巴布韦国花--嘉兰,南美洲国家的国花定为国兰:巴西卡特兰,哥斯达黎加卡特兰。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国花都是丽卡特兰,哥伦比亚卡特兰,厄瓜多尔国花白兰花。历史记载中华民族高格精华蕙芷1. 蕙芷的人文品格幽香------芷兰,芷:白芷,兰:蕙兰。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树新型蕙兰之百亩,畦留众芳白芷。可见,在楚国就大量种植蕙芷。蕙芷在尧、舜、禹帝时期象征中国的精华炎黄子孙。禹帝时期用蕙芷来象征中华民族团结九州。夏桀商纣王暴君腐败,团结中华民族蕙芷停止了脚步。爱国主义屈原在楚国黑暗的背景下,写下《离骚》团结中华民族蕙芷,众多英雄维护中华民族大血脉蕙芷却死在暴君私党派手下,九州分裂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各国祖先的中国谏臣惨遭杀害。屈原文章如刀利剑,对破坏中华大血脉痛恨,“怀忧若若,愁思沸郁”最后投河自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美丽的一章,成为古典文化的先锋。蕙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影响与海外同胞的赞美和喜爱。同时在夏商暴君黑暗时期,一直禁止埋没,只有普通的兰花山涧灿烂开放,爱国同胞心系祖国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根,后来从日本和韩国又牵回到了中国故土。芷兰之室美德教育。可见,蕙芷在春秋战国前都广泛栽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孔子家语·六本》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论:“君子必慎其所处。”芷兰之室是说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成为一个颂蕙芷的成语。芷兰生于深林时仍然芳香。《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译文:芷兰生长在深林,不会因为没人欣赏就不美丽了。意思就是,一个品行好的人,不论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美德教育亦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这是孔子答子路的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早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轾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芷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困穷而改节这一观点。”《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来朱熹永蕙芷诗为《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斌欣赏《幽兰赋》颜师古 ] 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俪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冠庶卉而超绝,历终古而弥传。若乃浮云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木鲜,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竟然。感羁旅之招恨,狎寓客之流连。既不遇于揽采,信无忧乎翦伐。鱼如陟以先萌,鹈虽鸣而未歇。愿擢颖于金阶,思结荫乎玉池。泛旨酒之十酝,耀华灯于百枝。 《周易》中“同心之言,其嗅加兰”。译文: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气味象兰花一样芳香。 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世外桃源》中也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草是指蕙芷。潘天寿《题兰石图》诗:“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蕙芷已成为历代赞美中华民族人格美德境界。国花的评选如今,中国尚未决定现代意义的国花,是将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牡丹作为国花,抑或将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梅花作为国花,中国有关方面为此犹豫不决。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与目前国家经济现状和政府所宣传的“节俭”不甚相符;梅花象征着坚忍内敛,与开放性的国家政策稍有出入。国花无法确定的背后似乎是上述理念冲突在起作用。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结果依次是兰花、菊花、梅花、等。由于这次中国名花评选活动,组成了以陈俊愉教授为首的114位专家的评委会,是全国性的评选,又由于结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称为“1987年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但是也有人质疑称:评选国花问题上,最要紧的是要有一套公开、公正的程序和标准,同时,必须要有全国公众的广泛参与。还有报道称: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同年3月,成立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任名誉组长、何康任组长的国花评选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花评选活动,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 (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自中国花协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国花大讨论以来,《中国花卉报》陆续刊登了许多著名人士及广大群众对推选国花展开了热烈讨论的消息。据《中国花卉报》刊载,已提名作为中国国花候选花的种类有:菊花、蕙兰、白芷、月季、杜鹃花、山茶花、荷花、桂花、中国水仙花、石榴、腊梅、迎春、桃花、映山红、萱草、金花茶、金边瑞香、紫薇、栀子花、一串红与英蓉花等数十种之多。经过近十个月讨论,已经圆满完成任务。清朝历史1903年,清朝赦定牡丹为国花;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29年,前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颂赞不己。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国花的桂冠。牡丹初无名,混称芍药。直到秦汉时始从芍药中分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繁荣起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牡丹有“富贵花”“百两金”之称。寓意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牡丹也最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已行程牡丹种植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第七届牡丹观赏节在巢湖市召开时,巢湖市市长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观赏节)的宗旨在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科技唱戏。”为什么对于哪种花能够入选国花大家如此紧张?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对于花、花文化的热爱,还有其他利益的考虑。一旦一种花得到“国花”的尊贵称号,它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各方对于国花的主要观点牡丹和梅花,彼此还有一种文化意味上的分别。牡丹是大众化的,是普罗大众欣赏品位的代表。相对于牡丹的群体欣赏口味,观赏梅花更多是一种个体的审美体验,因为它历来被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所把持。无疑,梅花及其象征的精神,是由历代知识分子总结赋予的。时乖命蹇的时候,他们以梅花自我期许,并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鹤子”。普罗大众在勤苦劳作之余,可怜而有限的感官之娱,必然指向色彩浓烈喜庆的东西比如牡丹,而审美意义上的梅花之“瘦”,却可能无法激起甚至无暇激起他们内心的共鸣。(选自李方《国花中的牡丹梅花之争》)对比鲜明的两次会议2005年9月20日,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但也有不同意见,推崇“一国一花”。2005年秋季,中国花会协会在成都召开的会议上建议牡丹为国花,并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希望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定牡丹为国花。反对牡丹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强烈质疑。陈院士更是在2006年1月不断向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领导写信,阐述一国两花的主张,并在供中央领导传阅的内参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新中国倡导国花第一人介绍梅花院士陈俊愉介绍:1917年生,安徽安庆人。著名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国际园艺学会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花研究室主任。国内主张采取“一国两花”,评选梅花、牡丹花为中国“国花”的第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目前两院院士中惟一一位园林花卉界人选,人称“梅花院士”。 对梅花的起源、品种分类和引种驯化研究尤深。撰有《中国梅花的研究》等论文,著有《巴山蜀水记梅花》,合编有《园林花卉》,编著有《中国十大名花》、《梅花与园林》,主编《中国梅花品种图志》。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便被尊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世界花王”,竞选国花不合题义,与中国构建和谐不合题!于是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会花,象征中国骄傲的体育键儿为中国争光添彩!
我国的国花一直没有确定。曾经由于毛个人极喜梅花,因此主流意见倾向于定梅花为国花,然并未正式确定。目前大部分意见倾向于“一国两花”,即将梅花和牡丹定为双国花。1994年,中国大陆曾举行国花评选,报选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然最终因分歧太大不了了之。此外,还有主张单一国花者,即在梅花和牡丹选择其一。甚至一国四花者,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然而,即使是种类最多的“一国五花”方案(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分别为四季名花)也有歧义。如秋季不止有菊花,还有桂花等其他中国原产的知名花卉。更有人认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评选国花上属于浪费,且现在的国花竞选过程中充斥商业气氛与地方保护主义(如洛阳和菏泽两个目前的牡丹主要产地就积极推动定国花为牡丹。市花为梅花的南京则希望定梅花为国花。)。并且担心国花决定后可能引发诸如国鸟、国木、国酒等评选热潮。他们认为现有的中国十大名花已经足矣。
出版社名称 出版社地址 出版社电话 《求是》杂志社印刷厂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6号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6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四号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136室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高粱斜街44号 北京科文剑桥图书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208号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6号 北京跨世纪文化事务所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满庭芳园D座 北京劳动就业报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3号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 北京人才市场报 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内 北京人教励耘教育书社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东公街60号 北京人教育馨公司 北京市丰台区芳城园三区13号楼 北京人手册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41号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北京师大附中书刊发行部 北京市宣武区安平里1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市天主教天光编辑部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天主教堂天光编辑部 北京市燕山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100号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体育大学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东路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 北京威科商律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9号国际大厦后楼201B 北京新鸿文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0号 北京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二区13号楼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 长城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40号 当代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4号 党建读物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7号 地震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9号 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3号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2号 法律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德外大街4号 工商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育芳园东里23号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3号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海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1号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航空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小关东里14号 红旗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 华龄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甲10号 华文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力学胡同3号 华夏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华语教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3号楼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 金城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一区37楼一层 金盾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5号 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 经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右安门内大街65号北京商业银行506 经理人杂志社北京分部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8号盛世嘉园B座12B01 竞赛画报杂志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8号红都商务会馆B座 军事史林杂志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9号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开明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科技与人才(职海) 北京市新世界北办公楼1001崇外大街38号 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路15号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6号 蓝天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4号 劳动人事出版社北京代理发行站 北京市东城区广义街甲2号 劳务信息 北京市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49号 旅游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煤炭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煤炭信息研究711室 民族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气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前程周刊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18号招商局大厦14层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西里33号清华同方产业楼三层 全国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编辑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化工大院3号楼 群言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1号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 人民法院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0号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沙滩后街55号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丙23号B座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8号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芳群园三区3号楼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人民音乐编辑部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人民音乐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2号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 人民邮电出版社《电信科学》编辑部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A座人民邮电出版社《电信科学》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发行部 北京市丰台区北甲地路2号院玺萌鹏苑6-27-D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先晓胡同10号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二区1号楼 世界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 市场报《人才》周刊 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红庙金台里2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团结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南街84号 外文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西苑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15号 现代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 线装书局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新华出版社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新华丛书编委会 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95号 新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星球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69号 学苑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 言实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五区4号院6号楼 冶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39号 语文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3号 招工招聘快讯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6号月坛公园内西南角 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中共党史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芙蓉里南街6号院1号楼 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 中国长安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14号 中国城市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21号 中国出版集团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郊定福庄东街一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术语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中国档案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21号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西街3号 中国电力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6号 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2号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 中国发展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金果胡同8号 中国方正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1号 中国纺织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 中国妇女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中国工人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45号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9号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海关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甲9号中国远东大厦305室 中国华侨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20号院3号楼304室 中国画报出版社人文中国编辑部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西路33号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 中国检察出版社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 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里3号 中国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 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编委会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郑常庄323号 中国矿业报《财富珠宝》周刊编辑部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70号 中国劳动保障报职业导刊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3区号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号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刘海胡同7号 中国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甲9号 中国盲文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城内街39号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委会 北京市东城区前海西街18号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玉林里7号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甲2号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企业家大辞典编辑部 北京市东城区东旺胡同41号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94号万信商务大厦502室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6号 中国人口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南街80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兴发大厦807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8号 中国人事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里5号 中国三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3号院12号楼 中国商务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 中国商业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报国寺1号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21号 中国社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甲33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中国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红星胡同61号 中国石化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4号 中国书店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115号 中国书籍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楼 中国蔬菜实用新技术大全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6号 中国税务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槐柏树后街21号 中国税务杂志社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中国税务杂志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 中国文联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中国文史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中国物价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 中国物资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 中国戏剧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南村甲81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9号 中国新闻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兴路7号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11号 中华诗词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楼 中信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号塔园外交办公大楼一单元四层 中信联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塔园外交办公大楼一单元701号 中央编译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中央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大街前毛家湾1号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西小院 中医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仓18号 紫禁城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作家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中国林业》杂志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主管的国家一级期刊,是我国林业行业的核心刊物。其内容涉及国家林业政策、生态建设成就、林业产业讯息、林业科技研究等领域,集政策性、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片面追求利益、降低质量。面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诱惑,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很多出版社对林业类、园林类图书出版产生寻觅捷径的冲动。一些出版社为迎合少数读者的口味,出版一些格调不高、受众欣赏趣味表面化、庸俗肤浅、缺乏内涵的书藉,以获得短期效益。
顾振彪,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顾问和特约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学科编委会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主编,全国中学语文协会学术委员。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的语文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主编,著有《中国文学63讲》 《名师导学·零失误训练》的物理主编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清之慧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高中数理化》编委,《求学》杂志资深顾问,《高考》杂志学科主编。关注并参与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原则、技术、评价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多次出席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评价会,探索理科综合复习的规律方法。 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北清之慧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课程培训远程研究项目专家团队核心成员,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兼职教研员。《中国考试》学科编委、《高考》杂志学科主编。 北大附中英语特级教师,参与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担任编委,目前受聘担任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试卷评价工作,赤峰美程教育特约教师。从事英语教学38年,坚持和谐教学法,并有建树。近十年致力于高考命题和教育研究,多有著作见诸报端,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编著教辅材料多本,分别由外研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外语音像出版社等数十家出版发行。曾在CCTV10进行高考英语大串讲并在央视网站对学生答疑。目前在各地担任十数所学校的外语指导教师或教学顾问。兼任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编辑顾问;中国教育报《招生、考试、就业》专家组成员,《高考》编委(月刊),北清之慧教育专家 。《中国考试》、《考试》、《高考》、《中国高校招生》、《中国教育报》、《21世纪》、《中国青年报教育周刊》等杂志发表论著。参与北京高中实验教材的编辑工作并担任编委,目前受聘担任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试卷评价工作。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北京市第二中学。从教30余年,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文学教育”之路,形成“文学教育”上独立的教学风格并取得引人瞩目的实践成果,其“课本剧编演”、“创意学诗”等教学形式已成为北京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金牌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大赫 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处级调研员,《中国考试》杂志原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优质考试资源整合与素质教育研究”负责人。胡小力 北京考试院试题评价课题专家组成员,北京海淀区教育研修中心教研员,知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中央电视台《高考英语大冲刺》的主讲教师。扈之霖 教育部《高校招生》学科编委,北京陈经伦中学教研组长,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编委,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高考辅导讲座”主讲教师,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专家顾问团特别顾问,ECTV《考试在线》主讲教师。李达荣 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张铁城 中国教育电视台《英语高考复习》主讲专家,曾任北京市高考口试主考教师,北京钢院附中英语教研组长。孟卫东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附中教师。白幼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考试在线”栏目主讲教师。成学江 教育部新课程培训研修项目专家团队核心成员,教育部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成员。王树声 曾任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中央电视师院主讲专家。王增昌 原《中国教育报》“教学版”主编,全国和谐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创造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负责人。龚美兰 北京四中教研组组长,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张家登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高考命题专家,高考阅卷组长。胡江浩 上海教育考试院命题研究与信息中心副主任,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梁 捷 北京五中特级教师,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导师。丁益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潘廷宏 北京四中教研组长,曾任中央电视台教育台“高考复习精要点拨”栏目专家,中央电视台教育台“名师说”栏目专家。王伟光 教育学会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师训计划》项目专家组成员。
微课网教育理念奠基人,微课网教研中心主任、首席教育专家、北京晚报特聘教育专家、新浪教育客座专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栏目特邀嘉宾,光明日报社《考试》杂志顾问;曾主编《高考复习与应试策略》,并在《中国考试》、《考试》、《北京晚报》等报刊上多次发表文章。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及北京电视台的考试访谈节目,多年从事考试研究工作,经验丰富,近二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过上千场的培训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