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与幽灵航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幽灵航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幽灵航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当时,无人机已经在空中徘徊了近两个小时,但备用氧气瓶最多只能支撑一小时,乘客的氧气面罩只能提供12分钟的紧急氧气。这里的一百多名乘客很可能早已被杀害。

一、所指事件:“幽灵航班“指的是2005年8月14日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二、名称由来:所谓“幽灵飞机”是指机务人员在失去掌控能力,任由飞机漫无目的的飞行。

三、事件始末:当时班机上有59名成年人及8名儿童是度假完后返回雅典的旅客。另外46名成年人及2名儿童是要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飞机起飞不久,就报告说空调系统出现问题,10时30分与地面失去联系。

11时18分希腊空军派出的两架F-16战斗机飞行员在34000英尺高空发现飞机,并看到班机副机师趴在驾驶舱的仪表板上不省人事,而另一名驾驶员不见踪影。有一个人则在试图操纵飞机。

12时04分,无人操控下的飞机耗尽燃料后坠毁。机尾首先触地,机身翻滚了500米后停下,除了机尾及驾驶舱尚保持完整外,全机已成为碎片。为营救失事人员和扑灭引燃的大火,警察出动了35辆消防车,8架灭火飞机和3架直升机。

四、事件原因分析:

1、当航机以「自动驾驶模式」爬升超过15,000呎后,因机上的加压系统处于手动模式而未能自动为机舱加压,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机长及副驾驶一直以为是机上空调失灵而没有戴上面罩,因此很快便失去意识并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飞机无人驾驶,飞机便以自动驾驶模式一直爬升。

2、客舱内,由于在机舱缺氧的情况下,客舱顶部的氧气罩会自动降下,因此客舱乘客都自动戴上氧气罩。可是氧气罩内的氧气只可支持约12分钟,氧气用完后,大部份人因缺氧而失去意识而陷入昏睡状态。

3、一名空中服务员安德列亚斯靠紧急备用氧气瓶到驾驶室为副驾驶戴上面罩,然后坐在机长席试图挽救飞机,并曾以极微弱的声线求救,可是最后飞机因燃料不足而坠毁。

4、出事客机的机长是一名德国驾驶员,可是,该名机长可能因沟通问题,而未能听得懂地面控制员的指示,又或是因为当时飞机缺氧,影响机长判断力及集中力。

扩展资料

相似事件:

1999年,美国圣捷特航空的里尔35喷射机(加机组人员共6人)从机场出发当飞机升高到7000米时,塔台就再也联系不上里尔35的机长。飞机失控后一直往人口稠密的地方飞去,军方担心空难会引起更大的伤亡。于是派出第一架F-16,从埃格林空军基地出发,跟上里尔35。

飞行员注意到飞机发动机正常,没有损坏,但窗户结了冰。基于这些情况,专家判断飞机低压缺氧,机舱里的人幸存可能不高。为了随时确定失事飞机的情况,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新的F-16负责跟随。

军方甚至下令,只要里尔35有可能坠往人口集中区域,就毫不犹豫地击落。里尔35几乎横跨了整个美国,最终它在南达科他州外的埃德蒙兹县坠毁。

调查人员根据黑匣子里的讯息,更加确定是缺氧导致的空难。因为飞机上的应急手册讯息繁复,在飞机响起警报时,副机长多次阅读都没能理解手册的建议。两人错过了带上氧气面罩的最佳时间,短短15秒后他们就彻底失去自救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1、塞浦路斯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

11年前,塞浦路斯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的一架波音737型客机,由塞浦路斯拉纳卡国际机场经停希腊雅典国际机场飞往捷克布拉格国际机场的途中,由于高空失压迫使飞行员高空失能,造成可控飞行撞地的空难事件。

2005年8月14日,该客机在中午12点04分坠毁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和伐那法斯的小村落中,事故共造成121人遇难。当时客机起飞不久后便通报客机空调系统出现故障,10点半的时候和地面失去联系。

随后希腊空军派出了两架F-16战斗机进行护航,有飞行员看到驾驶舱内副驾驶趴在操纵杆前不省人事,更诡异的是没有发现另外一名飞行员。但是他发现驾驶舱中有人在活动。

这种情况延续不久后,客机便耗尽燃料坠毁在地面。机尾首先触地,巨大的冲击力让客机翻滚了大约500米才停下。客机除了机尾和驾驶舱其余均成碎片,搜救队为了扑灭大火动用了35辆消防车,8架灭火飞机和3架直升机。

2、菲律宾失踪客机

1985年,一架失踪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双擎客机,在新几内亚的一片森林沼泽内被发现。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架飞机看来就像它失踪时一样簇新,毫无陈旧异变。机身上清晰可辨的标志显示飞机正是48年前由菲律宾马尼拉飞往民琴哪峨岛失踪的一架客机。

进入机舱后,见不到任何活的或死的人。但机舱内有空的纸杯、烟蒂和完全没有发黄的1937年的报纸;显示出最近曾有人乘坐过。在一个烟灰缸内,放了一个空香烟盒,它的牌子在1930年十分流行,但到第二次大战时已停产。杂志上的服装和发型,也全是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的。

保温瓶内还有烫热的咖啡,而它的味道完全没变,三明治也同样新鲜。最让调查人员惊讶的还是飞机状况,它的蓄电池仍充满电,当扭开几个开关时,机内的灯皆亮了起来,飞机的油缸也几乎全是满的,这种种情形令调查人员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3、美国利贝雷达型轰炸机“格得”号

“格得”号是一架美国利贝雷达型轰炸机,1946年4月4日,该机升空后既失去踪影。事后美国军芳在它失踪现场周围500公里的空域内搜寻,毫无结果。不料到了1962年,“格得”号飞机竟又重新出现在机场外数百米的地方。

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完好无损。根据对仪器装备的分析,它好像是在当天下午降落地面的,可是实际上该机早失踪达17年了。

4、美国军机突然出现在墨西哥沙滩

在1984年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墨西哥北部的沙滩上突然出现了5架美国军用飞机。机身闪亮,油箱里储藏了汽油,但机舱里却空空如也,不见人迹。应邀赶来鉴定的美国专家认为,它们就是1945年在百慕大海域上空突然共同失踪的那5架战机。

5、泛美航空914号航班

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控制塔上。人们突然发现一架早已淘汰了的“道格拉斯型”客机飞临机场,而机场上的雷达根本找不到这架飞机的存在。

这架飞机降临机场时,立即被警卫人员包围,驾驶员和乘客们走下飞机后,说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航班。接着驾驶员马上拿出飞行日记给机场人员看,该机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时隔35年。

后经查证,914号班机确实在1955年7月2日从纽约起飞,飞往佛罗里达,突然途中失踪,一直找不到。当时认为该飞机掉入了大海里,机上的五十多名乘客全部赔偿了死亡保险金。这些人回到美国的家里,令他们家里人大吃一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百度百科-失踪半个世纪的客机

百度百科-914号航班失踪事件

遇到这样的机长确实挺可怕的,竟然没有一个人生还下来,幸好国内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机长,不然还真挺倒霉的。

与幽幽的乡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乡愁》 原文: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去不复返的乡愁;有久别重逢的乡愁;也有短别重回的乡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乡愁 作文 高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乡愁作文高中1

挖掘机轰鸣阵阵中,我追忆起已被岁月尘封了的过去的乡村……

小时候,故乡被层层群山包围着,放眼望去,一片深邃的绿。

外婆门前的那棵经过外婆精心照料下的杨桃树结的杨桃分外水灵,晶莹剔透地,挑逗着我的味蕾,诱使我每年入秋,便一蹭一蹭地爬上去,摘得几颗尝尝鲜。但总不免会摔下来,若旁边有人,我定放开嗓子大哭一场以博同情;倘若无人,坐起来,拍拍屁股拍拍手,再来便是。

摘下来的杨桃,个个肉多味甜,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我自己是肯定先饱餐一顿的。虽不谙世事的我,竟懂得留下几颗最为水灵的留给外婆。毕竟,那是外婆那吃遍酸甜苦辣的牙仅剩几样可以咬得动的了。

故乡什么都不多,最多的就是树。村头有一棵脖子歪子树,也不晓得是什么品种,但这树生得好生茂盛,根深叶大,盘枝错节的一棵参天古树,不知几代人曾在它的树荫下乘凉、下棋、玩游戏……听说当初建村选址时,看中的也包括这课古树,据说它可以凝聚灵气,不知是否。

我年幼时,也喜欢爬上这棵树,靠着枝干,看天上云舒云卷,听树上小鸟谈情说爱。这棵树,给了我很多想像的天地。

在那里还可以看到外婆老屋和屋前的杨桃树。每每夕阳西下,几家升起的炊烟袅袅,我便看到外婆系着围裙,把沾满土灰的手在围裙上擦擦,然后扯开嗓门唤我回家吃饭。我便在越过层层充满柴火味的炊烟的路上不知不觉地也连岁月一并越过。

于是,在这杨桃树和脖子歪子树绿了一季又一季中,外婆唤大了我,却苍老了自己。

几年后,我也终归要离开故乡了。那个晚上,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杨桃,就着月光,沿着小径走到那棵脖子歪子树下,轻咬一口杨桃,鲜美的汁液渗入喉咙,却如浊酒下肚,在心中勾起一阵忧愁,化作两行清泪……

……

再也未见那晚那般皎洁的月光了,再也未尝过那绿得诱人的鲜美的杨桃了,再也看不到那苍翠茂盛的脖子歪子树了。那老屋,也早已被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楼房所取代,昔日穿过烟囱袅袅升起的炊烟也早已绝迹了。故乡,我能拿什么安慰你呢?

故乡的断壁残垣在我的耳边呻吟,我瞅向那排挖掘机,欲哭无泪,欲语还休,只能把乡愁埋在心里,同过去一并,尘封起来!

有关乡愁作文高中2

——《草房子》中的乡村情节

一片油麻地,一条大河,一群人,一个 故事 。

当我翻开书本的第一页,一股乡土之气扑面而来。这片泛着清香的土地不仅见证了一个少年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更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陆鹤

陆鹤因为有一颗光秃秃的脑袋而与众不同,然而这并未给他带来赞赏,更多的却是同学们的戏弄与耍笑。桑桑会把他的帽子挂到旗杆上,蒋一轮会不许他参加团 体操 表演,同学们会叫他“秃鹤”。当他所做的一切被大家所冷落,那种孤独感深深触动我的内心。然而他并未做错什么,只是想得到友情与尊重。陆鹤将自己陶醉在砖窑的热气中,感受久违的温暖。

一个年幼的孩童内心该是多么纯真稚嫩,值得我们用爱和善良去尊重呵护。当他最终因为精彩的表演而重获大家的认同,那时的月光很美,照着这世上最英俊的少年。

(二)细马

细马是邱二爷家领养的孩子,长得出奇,操着外地的口音。刚来到油麻地时,孩子们笑话他那副寒碜的样子,叫他“小蛮子”,于是这片本不熟悉的土地对他来说更加陌生了。细马不爱学习,就在大河边放羊,然而后来他因把羊群放丢,惹了祸,与邱二妈的矛盾也愈来愈激烈,这无疑都加重了一个少年的自卑心理。但是,源于他对自己家人的感激,他始终没能离开这片油麻地:为治邱二爷的病,在冬天里费力刨柳树根子,邱二爷死后为邱二妈建造红砖房子。

一个男孩儿可以有身体上的残缺,但灵魂却永远高尚。他那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让他不再是一个稚嫩的男孩儿,而是一个小小的大人。最终当他站上红色的砖屋时,他的身体与脚下这片大地一样被照成浓重的土红色。

(三)秦大奶奶

秦大奶奶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她起初因为房子的搬迁与大家相处的不愉快,她甚至放鸡鸭到校园里、随意践踏种着庄稼的小路,想借机“报复”那些阻拦她的人。可是当她对所做的一切都感到筋疲力尽,却没能守住自己的房子,她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倔强,做起油麻地小学的守护人来,而她自己的生命竟也是在为捞掉在河中的一只学校的南瓜时永远安息。

我的奶奶也像秦大奶奶一样性格执拗、倔强,村里人都不太喜欢她,奶奶常在院子里中一块菜地,每天就在这些瓜藤菜叶中忙碌,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样就是一辈子,所以当我看到秦大奶奶哭着守候自己的土地时,我总想起奶奶,她对老屋一生的眷恋。

秦大奶奶在地下长眠了,她将永远守候着眼前那片亲手种下的艾地,艾的气味清香、高洁,正如这位垂暮老人生前展现的人格一样,高尚、圣洁。

(四)药寮

这是桑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在生重病的这段时间里,他内心一下子变得宁静了许多。在温幼菊充满药香的小屋中,桑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孤独感,仿佛是一种将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或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分离。我清楚记着温幼菊告诉桑桑的两个字“别怕”,对,“别怕”,这两个字在激励着桑桑,同时也在激励着我,每当生病或是遇到困难,我就告诉自己“别怕”,这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前进,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着牙去坚持。

这是草房子中几个片段,然而每当我读到他们,都会有深入肺腑的感动,不仅为桑桑震撼人心的经历,还有曹文轩对故土深挚的感情。如一抹悠长又淡远的乡愁,从记忆深处飘散,即使身在异乡,心中恋恋不忘的仍是那座村庄,就如他在一篇代跋中写道:

“二十年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雷,那里的雨,那里的苦菜与稻米,那里的一切,皆养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

虽然我还未远离家乡,但儿时的生活已如烟飘逝,每一次回忆,都是泪流满面,我的思绪被这本书中蕴含的深情一触即发,仿佛我的灵魂也得到了慰藉与依靠。

妈妈说这其中的每一个结尾都是凄美的,我觉得不对,在我看来,没一个结尾都堪称壮美。那细腻的景致将我的心与人物的心牢牢拴在一起,我眼前也飘起了袅袅炊烟…

今天,当我看到曹文轩老师在《朗读者》的现场娓娓讲述自己与父亲的那段时光,原来他就是里面的人物“桑桑”,而父亲就是“桑乔”,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什么是告别,什么是乡愁。

《草房子》是他送给未来的及告别的父亲最深挚的礼物。

明天,桑桑将乘着一只大木船,永远离开这片金色的草房子,白鸽还在天上盘旋成一只花环,悠扬的笛声依旧在村庄上空飘荡——像一绢丝绸,像一抹乡愁。

有关乡愁作文高中3

无论离家多远,在人们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连着自己,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我的GPS则一头在我身上,一头,在西安……

洁白的面团早已醒好,光滑得如同一休的脑袋,在母亲的手中迅速地变成了扁平的条状,抹上油后,它们服服帖帖地堆在盘中。此时,白玉般的面被镀上了一层金光,犹如君王一般散发光芒。

再次醒发后,母亲从盘中拿出面条,原本僵硬的面条在油的滋润下变得柔软而有韧性,两手一拉,竟轻松地变为一条宽宽的玉带,“啪啪”的声音随着面条的起伏有规律地响起。等到声音停了,一根根面条出现在案板上。原本不过一指长、一寸宽的面条被拉成四指宽、一米长的面条,面条比刚才更加圆润,隐隐还能看出撞击案板时留下的木纹。

锅里的水已经起了白泡,“嗞——嗞——”一声比一声悠长。母亲从案板上揭起温润如玉的面条,下入翻江倒海的锅中,锅里的水立刻平静下来。又一次,锅里的水开始翻滚,母亲捞出了面条,那面条薄而不断。

面条盛入碗中,放上烫熟的青菜、胡萝卜、豆芽……最重要的是撒上火红的辣椒面和翠绿的葱碎。待锅中油烧得滚烫略有青烟时,将那热油泼入面中。“嗞啦——”一瞬间,辣椒面和小葱的香味被激发出来。热锅里再倒入香醋,又是一阵嗞啦作响,烧过的醋,没了酸涩,满是酸香。种.种香味不经意间飘入鼻腔,原本沉寂的胃突然“咕噜噜”地叫起来,口中的唾液也不自觉地加快分泌。

晶莹剔透的面条上,如火的油泼辣子刺目的红,豆芽顶着大大的脑袋,全身换上了油亮的彩衣,青菜叶绿得发亮。夹一根面条,高高挑起送入口中,那味道惊艳着你的味蕾,督促着筷子不由自主地伸向碗中,再挑起一根又一根……

我在异乡虽也吃过油泼面,但总觉得差了些滋味,不地道。现在想来才知道,家乡的面永远比别处的面多了一种调料,那便是乡愁!

有关乡愁作文高中4

乡愁是岜沙村人口中对祖先的敬畏,是鹏城村人心中的忧天下担道义,也是凤山村人行为上的诗书传家,在我看来,乡愁便是三明本地人对饮食 文化 的热爱与眷念。

早在 冬至 时节,大人们就开始为 端午节 作准备了,只是为了酿造一种红米酒―北山红。早已浸泡了十二个小时的糯米,一层层铺垫在蒸笼中,还需是有层次的,否则就乱了传承下来规矩,也破坏了口感,待米蒸软后,用簸箕晾干置冷。还需打理一下酿造的瓷缸,姑姑将它们从储物间里取出,仔细清洗着每一块壁沿,又拿去后院暴晒几日,这前奏就算是完成了。

正式的战役才刚刚打响,在缸底放上糯米,再倒入10斤的酒曲,在挑出些木浆纸加以覆盖,随之就是四个月漫长的等待。

正是有了这些微生物的萌动,才得以酿造好酒,不觉间,燕儿又飞回姑姑家的房檐筑巢了,酿造的时间也止了,但这酒仍不能饮用,还需将水柞出来,支一口大锅将其煮开,加入些枸杞、当归、党参、冰糖等调料。还需再置于缸中,黄泥巴封口,要想喝上真正的美味,还需再等待些时日。此时姑姑接到了她厦门同学的电话,开门见山,正是为了讨要些红米酒,为自己即将生产的女儿坐月子用:“诶,现在虽然身处这样的大城市,但去哪儿都买不到家乡这样这么好的米酒啊,女儿人生中这么重要的事,还是得用这米酒才比较靠谱。”这可让电话这头的姑姑犯了难,现今的快递也不能投递液体,想给远在她乡的人送去,谈何容易。电话那头又说“我会亲自下来拿的,为了这酒,为了女儿,特别跑一趟也值得的,也能顺便看看你们。”说罢便与姑姑约定了时间。

农历七八月,正是做芋饺的日子。待芋子被剥去了外衣,放进锅里,需小火煮上些时候,拿筷子一刺,便悄然化开了,还得加木薯粉,变成了可以制作的芋饺皮,还得要些心灵手巧的创造,极丑陋的芋子,如些倒腾,便化腐朽为神奇,淡淡的紫白色,层层叠叠地卧倒在盆里。看着就激起了几分食欲。

真正的创造才刚刚开始,芋饺作为本地特有的创造,与水饺的馅料有几分相同,却仍有许多独创之处,做法更是各有千秋。芋饺讲究将馅料填入皮内后,需用手指顶住一边,将另两边往里拉,三条边在中心交汇,往上看像似一个个人字形,这才是最讲究的包法。出锅后的芋饺,皮显得有几分透明,盛在碗里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赶忙将芋饺塞进嘴里,香浓的笋香萦绕在嘴间,带点儿肥的肉更是显得有嚼劲,不一会儿,便只剩盆底了。

本地人逢年过节,总是热衷于喝上几口北山红,总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喜悦与解脱。就着出锅后的芋饺,皮显得有几分透明,盛在碗里宛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赶忙将芋饺塞进嘴里,香浓的笋香萦绕在嘴间,带点儿肥的肉更是显得有嚼劲,不一会儿,便只剩盆底了。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家乡,总是盼望着家人团聚之时能围坐在桌边,享用上这样一顿化解了担负已久的乡愁的家乡美味。

经久流传的家乡味道,在游子们未来的漂泊生活中,也许仍然会勾起一股淡淡的乡愁,这不仅是家乡味道深厚底蕴的内在流露,更是游子们对乡土的深深热爱与眷念,正如所言“这一切都构成人们不能释怀,想起来就备感温暖和疼痛的心灵归属。”

有关乡愁作文高中5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耸入云的峨眉山上镶嵌着半轮若明珠一般的皎月,月光如流水一般混杂在流动的平羌江上。一张看似微小的白帆,在夜里如昏黄的灯火,若隐若现。

船上站着一位潇洒的人儿,一身轻逸白衣在风中如雪般飘飘洒洒,披肩乌发无形中透着一种异于常人的风采,但他的眼神却也似月光一般,凝实之中含着豪迈,但更多的情绪,却是如丝绸般细密的忧伤。

船向着长江三峡缓缓前进,但诗人李白的目光却不住望向故乡的山水,当年他意气风发,只身前往长安欲谋求一个官职,决心定是有的,但思念却斩不断。一当他离开故乡,孤独与思乡便如破堤之水,弥漫了他的心头,但满怀的忧伤却又如何倾诉呢?似乎也只有与我相伴一生的明月才能懂我的心绪吧。李白深情地望着在山巅游弋的皎月,满心缅怀却似长了翅膀自心中幻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记得小时候,你就是那般得美丽动人,像一碟明亮的玉盘,高高地悬在漆黑的无光的夜中,唯有你在无边的黑暗中散发着无瑕的白茫,虽很柔和,但却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希望。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我郁郁不得志时,满心郁闷时,能陪伴我的却也只有你,只有你陪着我饮酒消愁,接受我的倾诉。

回过神来,李白凝望着明月,思念虽未减少,但眼光中的坚定却更添几分,他望着水,月,影,向着长安前进。

有关乡愁作文高中5篇相关 文章 :

★ 描写乡愁作文800字5篇

★ 高中作文乡情800字五篇

★ 有关远方作文高中5篇

★ 高一关于故乡的800字作文五篇

★ 高中议论文作文乡情范文五篇

★ 有关作文温暖高中集锦5篇

★ 有关开始作文高中5篇

★ 关于想念作文高中5篇

★ 有关家的温暖高中作文800字5篇

★ 关于拥有作文高中5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什么样的乐声,会有如 此大的力量,可以让所有的征人彻夜未眠?是什么样的感情有如此大 的感召力,直达所有人的心底?是乡愁,是心灵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小时候,我一直不懂,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家、拥有自己的亲人吗? 为何还要在寻找家的途中如此惆怅?长大以后,我才明白生活的无 奈—拥有有时也只是一种奢望。总想起苏轼在中秋之夜不能与弟弟团圆的情形。一个人独饮美酒, 观望明月,寻找家人的影子,最终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掸娟”的 千古绝唱。总想起老舍去伦敦、住巴黎的情形,他在街上走着,寻找着 北京城的喧闹;与人交谈,寻找着如北京一样的厚重的人情味,却始终 不能如愿。他于是盼望着回国,盼望着去重新拥有那份只属于家乡的温 暖。总想起,萧乾的好友在美国旅居的情形,将庭院装扮得如故土一 般,更像个孩子似的问友人要一颗枣核儿,只为拥有家乡的感觉。他们都因离开了故土而拥有了一份深深的乡愁,而又都因为这份乡愁去四处寻找。寻找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气息,无怨无悔。记得在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里,曾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中 年男子得知林先生是自己的老乡时激动万分,当即在台北的街头唱起 了乡歌。可怜一个壮年男子唱着唱着就嚎陶大哭。这是一个早年被抓 来打仗的壮丁,从那时起,他就失去了妻子儿女。我知道,那泪眼朦 胧中飘洒着多少对家乡的酸楚的记忆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与找寻是何等的迫切,何等的执著。这其中包 含的决不是徐志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然,而是不得不 在乎的乡土情结。因为曾经拥有过,所以我们了解家乡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对家的 依恋。一张张亲人的脸庞是我们心灵最好的慰藉。因为离开,于是我们又开始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又拥有了另一份情感—乡愁。 一叶乡愁,牵着我们苦苦寻找。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就是 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离家越远,其实离家却近。不再拥有,却找到了对家的最深处的思 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而当有一天, 我们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请不要放弃寻找的信念,将那乡愁寄 予明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泊船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席慕容《乡愁》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在岁月里 永不老去。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丰子恺<山中避雨>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等等。。。这些有的在“知道”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幽幽槐花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即随诗词融入到两千多年前一幅花红如火的情景当中。那千万朵妖艳多彩盛开着的桃花,那个差红了脸可人的姑娘都让人浮想联翩,欲将其中。假如,手持折扇的崔护为他日恩夜慕的姑娘低吟“人面桃花相映红”暗然伤神倚于桃墙久外。反反复复对愁心自问“人面不知何处去?”欲得其解而不解,魂飞桃园盼绛娘;假如,绛娘的纤纤瘦影痴立于千万朵桃花当中,默念团扇一句“几多柳絮风翻雪。”相思即成河,暗白垂泪终不干。这样一幅吟吟哦哦的唯美画面要是也出现在桃夭里,又该是一片多么绝妙的古园桃花情。 把飞到几千年前的羡艳之情拽回来,从文明古国回到现实的文明大国来,历经无数圣贤的谆谆教海,现代人一出生就浑身自带精髓,历经无数志士勤劳勇敢的守护江山。现代人一出生就江山如画,乌语花香。  柳  夭  然而桃夭到柳夭,诗情画意到任意蹂躏,实在不能理解这是时代进化后怎样的文明?正是“柳条将舒未好,柔稍披风时节”,夹岸垂柳“且莫深清只浅黄”着实楚楚可伶。谁料一约莫九十千克大娘辗压了我思才之情。攀枝、折柳,退鹅黄——柳瘦、人胖,我心凉。绛娘团扇上的诗怎么变成了您塑料袋里的柳芽芽?绛娘相思情满园,而您率领大批粉丝团。彻底颠覆了先人秦以当朝申美观写下的诗句“依旧,依旧人柳俱瘦。”连连叹息“夭柳、夭柳,胖人瘦柳”。野菜家族夭折了春天啊!你怎么姗姗来迟?久违了对你的热爱。花下林间,环卫工人在前面松土、除草、护幻苗。后面大批前仆后继志士握铲奋战,刨梗、挖菜、到处找。野火烧不尽,但有人绝对能挖净。玫果夭折了已近暮春,人们对春天的热请未减愈浓,等不及白蝴蝶翩翩。也等不及花蝴蝶飞飞。来吧,蜜蜂不采,白塑料袋忙起来,蝴蝶不舞,红塑料袋跳起来。“玫瑰你在哪里?你说你爱过的人都已离去?”不知道谁写的,但请原谅我稍作修改“玫果你在哪里?我猜爱你的人已将你泡在杯里。”槐花夭折了幽幽槐花香,游心倍清凉。每逢槐花香时节。闻得见、嗅得见、寻得见。总有人影攒动在槐树下,先是轻轻细细嗅,不过瘾,再近近拽着嗅。时日稍长,嗅的人多了,槐花嗅落了,更甚者,花枝不见了。而游人的包包肿涨了。“槐树越长越高,为了得到槐花。再不能爬树了。沿有飞檐走壁的本身,也没有敢死队的勇气,只好把镰刀绑在长长的竹竿上,去钩那些高高的,茂密而丰满的槐花”啧啧,多丰富的夭花心得!

幽幽槐花香 又到了槐树开花的季节,满树雪白的槐花散发着阵阵清馨泌脾的幽香,故乡就淹埋在花香里。多么诱人,多么惬意啊!它让记忆变成一只多情的蝴蝶,重新盘旋在童年的天空。 那时的故乡,房前屋后栽满了大大小小的槐树。槐树所以受到当地农民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作建房材料,而且槐花天生有抵抗病虫害的本领。那些贪吃的毛毛虫,即使把杨树、柳树的叶子吃光了,也不敢爬到槐树上。槐树叶却是家兔的绝好饲料。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童年时的我,喜欢槐树那是另一种原因。 槐花是春天的伴娘。童年的春天是一本色斑斓、内容丰富的连环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舍不得放手。书的故事中,当然也有自己的影子。爬上老槐树,那一串串雪白的槐花摘下来,丢给在树下,眼巴巴盼望着的,不会上树的小伙伴。他们捧着一嘟噜槐花,塞到嘴里,边吃边喊:再摘几串!真香真甜!更惬意的是,每到槐花盛开的的季节,那些养蜂人,象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似的,一群一伙拉家带口来放蜂。听说槐花蜜是最上等的蜂蜜。买蜂蜜是要花钱的,和爸、妈要钱,知道那是比登天还难,大家只能瞅着放蜂人,打开蜂箱取出一块块粘乎乎的蜂蜜时,悄悄地咽几口吐沫。不过,有时遇到好心的养蜂人,在割蜜时会用手指,蘸一蘸,给我们这些围观的小伙伴,每人嘴上抹一点儿。顿时一股甜香,不是从嘴里,而是从心里,一点儿一点儿往上串,一直串到脑门,那滋味让人全身都说不出的畅快。有时,我们也会在树荫下捉迷藏,玩家家,或者捕鸟。 长大了,到县城去读书,槐荫树下的故事,又写进日记里,偶尔,翻开读读,心头仍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又是一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想再去寻找梦中的故事,寻找用那槐荫树撑起的一片童趣,寻找用童年的足迹圈起的,养蜂人脏兮兮的灰顶帐篷……但这一切都没有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整齐、漂亮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居。听说,那一片老槐树,都被一棵棵砍掉,当柴烧了。因为农村建房也很少用木头做原料了。不过,村里街道两旁,又栽种了一排排小槐树,细细的干、长长的枝、圆圆的叶。咦!奇怪,这花怎么是粉红色的?一问,才知道,这是一种新品种,叫观赏槐。真的这槐树的确漂亮:翠绿茂密的圆叶,再配上一串串粉红色的花朵,煞是好看。但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哦!没了老槐花的洁白和幽香,没了槐荫树下童年伙伴那一张张天真、活泼的小脸,也没了放蜂人那脏灰的帐篷。 家乡的文明和进步,难道总得以牺牲这些宝贵的童趣为代价吗?沉浸家乡变化的喜悦中的同时,心头又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惆怅。

在通往单位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段路的两旁种满了槐树,每年的四月下旬,槐花盛开的时节里,满树洁白芬芳的一串串槐花在春风里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走在槐树清凉的树荫下,鼻翼间盈动着甜甜的槐花味儿,那清香诱人的味道沁人心脾,总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忆,阵阵春风吹来,满树芬芳的小花随风起舞,摇曳成缤纷的槐花雨簌簌而落,在地上形成一片洁白淡雅的花毯。走在这样的林荫路上,沐浴着洁白芬芳的槐花雨,那独特的清香甜美的味道便在四周悠悠缭绕,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槐树是中原大地上常见的树种,无论是乡村的田野沟壑,还是城市的公园广场,处处可见槐树挺拔茂密的身姿。每年的四月,槐树的枝桠上陆续长出骨朵,并渐渐长成长长的穗状骨朵,以中间的茎为中心,左右密布着有规律分布的小骨朵,这些小骨朵便是槐花的前身。槐树上密密地结满了一串串这样的骨朵,继而开出洁白清香的槐花,像一串串淡雅的小铃铛挂满了枝头,又犹如一串串展翅飞舞的小蝴蝶簇拥着缀在葱绿的枝叶间,在这美妙的人间四月天的末梢里,平添无限浪漫纯美的气息。 这时,喜欢怀旧的人会忍不住垂涎槐花的美味,想尽办法登高采摘,以满足这清香的尤物对味蕾的强烈诱惑。一般说来,但凡对槐花情有独钟的人,小时候多多少少都与它有着一定的不解之缘,或以此充饥,或品尝美味,或仅仅是出于喜欢而欣赏爱护有加。总之,他(她)的回忆里一定是有着槐花的影子,他(她)的内心里一定是装着一份深情的,所以,当那洁白的小花闯入眼帘,当那清香和甜美的味道与嗅觉邂逅,便会不可抑制地本能地生出一种喜欢来。于是,欣赏、拍照、留影、采摘等等这些举动都变得自然随意而又合乎情理了。 每年的浪漫四月天,是各种植物蓬勃生长的佳期,野菜遍布田野,树叶吐出新绿,榆钱压弯枝头,槐花清香串串。这时的田野纷纷繁繁地上演着一场缤纷与欢歌共舞的盛景,把对春天的火热情怀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这时往往又是我们的思绪与旧时光碰撞和衔接的最好时候,一切自然景致的变化,都能勾起我们无数的回忆。 春天里,最能展现无穷魅力的,莫过于枝头树梢的丝丝新绿,它们是春天的象征,也是生命的涅槃重生。而在遥远的儿时记忆里,这些闪动着生命重生般崭新醉人的绿色,又是春天里人们得以果腹或品尝野味的食材和佳肴之一。记得那鲜嫩的柳芽,嫩绿的杨树叶,还有榆叶,以及枝头赶趟儿一般簇拥着的串串榆钱,都曾吸引着年少时我们的视线,在那个年代里,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多的则是为了亲近自然,享受春日里的野味。 华北平原上的三月底、四月初,正是杨柳等树种发芽吐絮的时节,我们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家长的指示下,专挑一些低矮的树木,或登高,或爬树,采来刚刚露头的鲜嫩碧绿的叶子,用清水洗干净,过开水焯一下,然后任由母亲施展厨艺,或凉拌着吃,或拌上面粉上锅整成菜团,或干脆烙成菜饼,做成各种不同口味的食物。在那个物质生活还很贫瘠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虽然乡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不再靠这些田野里的野味来补充食物空缺,但仿佛又有一种历史延续性的依赖,促使人们继续去采摘、去品尝,因为那些野味里有着春天里最朴实、最深情的味道。 说实话,儿时的记忆里,自认为这些嫩叶类的野味大都有些生僻,味道青涩,入口微苦,并不好吃。前阵子,有一位同事大概也是出于对旧时光的怀念,采摘来好多榆叶,做成了榆叶蒸菜让大家品尝,虽然在各种调料的“辅佐”下味道还不错,但相比之下还是要逊色很多。而榆树上的榆钱却堪称是野味中的极品,那好似铜钱一样圆圆小小的榆钱,透着一股甜甜的清香,忍不住摘下一串放进嘴里,甘甜清爽的感觉立刻在周身弥漫,无论生吃还是做成美食,都一样清爽可口、唇齿留香。 还有一种春天里的极品美食,那就是清香甘甜、芬芳诱人的槐花。槐花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可以做成多种美食,在家乡最常见的就是蒸槐花和烙槐花饼。儿时的自己胆大顽劣,每每槐花盛开的春季,爬树摘槐花是再常见不过的事,现在想来都觉得奇怪,一个女孩家家的怎么那时那么不淑女,竟然还学会了爬树的本领?但在当时,在人生无拘无束的年少时光里,那些单纯澄澈的快乐却是无可比拟的。爬上高高的树杈,摘下一串串槐花,一边吃一边往树下扔,而树下,自有小伙伴们等着把折断的带着串串槐花的小枝桠收集起来,把清香洁白的`槐花捋下来,大家来一次痛快淋漓的槐花大餐,或各自分一些带回家,让各自的母亲做成喷香的槐花饼来吃。 很多年过去了,每年槐花都准时盛开,记忆便伴随着那甜甜的清香重回年少的时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年没有像儿时那样痛快淋漓地品尝过槐花的清香甘甜了,除了那一次以外。 那一次是去年的七步沟之旅。城市里的五月下旬,早已过了槐花飘香的时节,就连凋零的槐花雨也早已雨过无痕,地上只残留下一些零星的干枯花瓣,在满目葱茏的绿色里独自黯然。槐树上枝繁叶茂,已然看不到几朵槐花的身影。车往大山深处不断行进,一路上全是与城市里截然不同的景致,偶有槐树的身影不断在车窗外闪过,匆匆地一瞥,就会发现,在山外槐花已经飘然无踪的时节,山里却处处惊现满目的槐花雨,凋零的槐花正随着微风摇曳飞舞,像秋日的落花,飞扬着一脸的愁容。越往深山里走,气温相对越低,槐花开得也就越晚。所以,这一路实际上是以槐花为参照物分出了几个气候层次:山外的槐花早已凋谢,山里的正在凋谢,而深山山谷里的槐花却开得恰到好处,差不多要比山外晚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见山区和平原不同地域的气温还是差别很大的。 景区的一处山坳里,甘甜的幽香阵阵袭来,在青山秀水的衬托下,美好到了极致。放眼寻找,不远处的山脚下,密密丛丛的槐树正如一个个清爽美丽的少女,散发着幽幽的清香,把秀美清纯的笑脸展现给大山里的游客。这槐花刚刚开放,洁白的颜色一尘不染,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又像清新而纯洁的大山里的气息。置身于那样的一种景致里,仿佛寻到了安置身心的世外桃源,灵魂瞬间就在那里搁浅,记忆也随之飘向远方。梦里不就是一直有着这样一处槐花飘香的盛景吗?我与时光的融合,在交织着回忆与惊喜的情绪下,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那一幅画面里。于是,轻轻地摘一朵槐花放进口中,那清香甘甜的诱惑瞬间侵占了味蕾,仿佛儿时的时光穿越时空袅袅而来。那槐花有着纯净的甘甜,有着大山的味道,有着旧时光的折射,更有着我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的怀想与留恋。 好在这些密密丛丛的槐树不光是大树,还有很多低矮的槐树苗,一律是满满地盛开着洁白诱人的芬芳。站在山石上,一伸手便可采摘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来自大山深处的槐花,于是,我们轻轻地掐下一串串散发着清香的槐花,像小时候那样边吃边摘,足足地过了一把槐花瘾。当然了,我们的收获也是满满的,不光经历了一次年少时光的再现和延续,也采摘了一大袋子的槐花。回家后,把这些带着大山气息的槐花做成诱人的槐花饼,那清香甘甜的槐花味道便浓缩在了这美食里,闻着诱人,吃起来香甜美味,可谓是自然野味中的极品,也堪称是记忆中盛开的一朵奇葩。无数岁月的流逝没有掩盖它的芳华,无论是刻意追寻还是不期而遇,那清香甜美的味道都是刻在心上的一道印痕,随着岁月的叠加而愈加清晰。 想想自己与槐花的情缘,那发自内心的喜欢,大概多半是源于年少时的记忆,还有就是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喜爱与欣赏。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唤醒我们心底最本真的情愫,这便是人类情感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深厚馈赠。 喜欢徜徉在芬芳扑鼻的槐花树下,感受槐花的清香带给嗅觉的温柔冲击力,虽然不再像儿时那样贪婪地咀嚼和吸吮槐花的甘甜幽香,但那份刻在时光里的情感却熠熠生辉,即使此去经年,还会在记忆里留下深沉的想念。流年里的槐花香,伴着旧时光的畅想,伴着年少无忧的烂漫,一路陪伴自己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迎风沐雨,不离不弃,那是刻印在骨子里的难忘记忆。 槐花年年开,情意春常在。那缤纷的槐花雨下,送走了一年又一年的花样年华,即使岁月老去,那甜甜的清香还会在记忆里绵延,等待着下一个槐花盛开的季节,再次与它邂逅一段甜蜜的过往。

与精灵名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参考文献:1. 吴晓晖,《名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 张晓晖,《名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3. 刘晓晖,《名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4. 吴晓晖,《名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

与灵魂乌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 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在梳理和辨析前辈哲学家关于灵魂问题论述的基础上, 以实体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质料-形式”、“潜能-现实”问题的探究,引入了躯体与灵魂关系问题来解释生命现象,确定了“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 。他认为: 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 。在灵魂与躯体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 灵魂的两个部分”:一是使有生命的躯体实现的灵魂;一是使理智实现的灵魂 。灵魂的这两个部分,既是感觉的实现又是思维和欲望的实现,形成了“ 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 ”的观点,建构起了古希腊确定的知识论。[关键词] 实体;灵魂;躯体;感觉;思维;欲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灵魂问题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问题。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某种火和热 [1]19;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灵魂是运动的生产者 [1]21; 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认为灵魂参与了宇宙、天地、自然及生命物的创造,《斐多篇》论述了人的灵魂的不朽,《理想国》卷十论述了灵魂的永恒轮回 。古希腊哲学家对灵魂问题的研究,形成了 灵魂有形论和灵魂无形论 两方面的主要观点。亚里士多德在考察前辈哲学家观点的基础上,以“实体”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质料-形式”、“潜能-现实”解释了灵魂与躯体关系问题,确定了“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的观点,本文具体探索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思想及其生命伦理意义。 一、《论灵魂》中的实体问题在《论灵魂》第二章开篇,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实体。他通过对实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了“灵魂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实体有三个层次:“ 我们把某一科属存在的事物叫做实体,实体一分为三:(1)质料,它自身并非是‘这个’;(2)形式或形状,由于它事物才被称为‘这个’;(3)前两者的合成 。质料是潜能,而形式是实现或现实,现实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拥有知识与运用知识。”[1]67实体的三个层次分别为:质料、形式、质料和形式的合成。如,床的问题。第一实体:质料。床有床的质料,木头或铁,但是我们不能把木头或铁叫做床,它并非“这个”;第二实体:形式。床有床的形式,我们之所以把床叫做床是因为这件事物拥有“床的形式”,形式附带着它的功用与价值,由于它事物才被称为“这个”;第三实体:质料和形式的合成。床作为存在的事物,必然是质料和形式的合成。质料作为潜能的存在,如木头,它可以形成床,可以形成柜子,也可以形成房屋等等,形式是实现或现实。现实又音译作“隐德来希”。现实被亚里士多德理解为拥有知识与运用知识。因此, 形式是在拥有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意义上,使得质料的非确定性意义得到了确定性的表达,使得质料成为了另一种存在 。但质料始终是质料,并没有因为形式的引入而改变了质料本性。但作为另一种存在,质料常常被忽视,因为另一种存在,在于形式的作用,形式在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意义上来使用。在这段话中,隐藏着一个问题:“形式因”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那“形式因”的主体是谁?这个追问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两个维度:神和人。一方面神拥有全部知识并运用知识创造了宇宙和整个自然;另一方面人分享了神的知识用来改造自然并构建人类社会,从这两种观念出发,形成的是可知论,只要人无限地接近于神就能获得宇宙和整个自然创造的秘密。因此,形式来源于神,被人认知,通过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成为人类的知识。由此可知, 知识分为两个方面:元知识(神造论)和人类的知识(分有论),知识是世间最神圣和最崇高的存在 。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知识来源于神,他取消了神的维度,他认为 知识来源于人对宇宙和整个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因为人是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灵魂不能脱离人的躯体而单独存在 。在实体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质料、形式、质料和形式的合成。在神造论的背景之下,这种区分形成了神对宇宙、自然、人和人类社会的创造;在人作为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的背景下,这种区分形成了人对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形态的探索。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问题并没有超出物的范畴,从而也奠定了他的灵魂论也没有超出生命的范畴。 二、《论灵魂》中的灵魂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体”[1]67。有些事物有生命,有些事物没有生命,他说:“所谓生命,乃是具有摄取营养、生长和腐败的能力”[1]67,“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必定是复合性的实体”[1]67,“生命是有灵魂与无灵魂的事物的区别所在。”[1]75在这种区分中, 灵魂作为有生命的事物存在的原因,排除了无生命的自然物,因此,有生命的存在能够作用于无生命的存在,无生命的存在只能作为第一实体——质料 。在有生命的存在中,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植物、动物和人,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有自然的躯体,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我们描述的自然躯体的现实,这个现实有两种意义,类似于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1]67,69。在这段话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灵魂和有生命的躯体,认为:有生命的躯体是质料和主体,灵魂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形式,是有生命的躯体是其所是的原因,与实体问题的划分形成了对应的关系:质料→形式→质料和形式的合成 躯体→灵魂→躯体和灵魂的合成灵魂作为有生命的躯体是其所是的原因,灵魂成为了生命存在的重要问题。因为有生命的躯体有各个部分,如:眼、耳、鼻、舌、身,灵魂实现了有生命的躯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那灵魂一定有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灵魂有部分,那么灵魂的部分也是不能和躯体分离。因为他们中有一些部分的现实不过是躯体部分的现实而已。有一些部分也许能够分离存在,因为它们根本不是躯体的现实。” [1]73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的两个部分:一部分使躯体实现的灵魂,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现;另一部分使知识实现的灵魂,如思辨。但这两部分都在生命的范畴之内,是生命的实现。由此可知,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既是有生命的躯体及其功能的本原,又是思辨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使生命体具有四种能力: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及运动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作用于有生命的躯体,是有生命的躯体存在的原因。 1、与躯体结合的灵魂:营养、感觉及其实现。与躯体结合的灵魂,是有生命的躯体各部分功能实现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仅有营养能力”[1]81,它的营养能力通过根和枝叶来实现,植物没有分有灵魂的其它能力。植物的“营养能力可以和感觉能力相分离”[1]83,没有感觉能力,植物也能够生存。“对于动物来说,首要的是感觉”[1]75,因为动物的营养能力靠感觉,没有感觉,动物必然死亡。有些动物视觉能力发达、有些动物听觉能力发达,有些动物嗅觉能力发达,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生存技能。总体来说,感觉是动物生存的全部,如:一只鸟失去了视力,它很快就会被其他动物猎食。以感觉为中心,动物在自然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世界,“ 极少的动物具有推理和思辨的能力 ”[1]85,通过现代实验发现乌鸦和黑猩猩具有简单的推理能力。在人的世界中,除了具有动物的营养能力和感觉能力之外,尤为突出的是思辨能力,这个思辨能力不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或拥有很多技艺,而是一种解释性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有感觉的动物中,摄取营养的方式靠的是外在世界,即:动物摄取营养不像植物,它不是自足的。因此,存在着感觉和感觉对象的问题,即:什么东西可吃,什么东西不可吃,什么地方可住,什么地方不可住,必然在动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基本的记忆,否则,就很容易被猎食,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和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记忆和感觉之间的关系。其一:感觉和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 感觉对象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感觉方式来实现的,每种感觉方式与感觉对象有着特殊的关系 ,如:视觉作用于颜色,听觉作用于声音;视觉不能听出声音,听觉不能看出颜色。但它们共同作用于感觉,形成感觉对象的最初实现,感觉是这些功能的最初综合。通过感觉,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正在转动的白色的物体”,一种感觉方式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感觉通过感官感知对象,并对对象进行综合性处理,形成感觉对象的实现。现代认知科学认为: 感觉的实现是人体的神经与大脑的相互关联形成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神经问题还没有被提出来,他对人体的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是物质性,而是精神性。他认为这些躯体功能的实现是灵魂作用的结果,因此, 灵魂被他称为“生命的本原 ”。毋庸置疑,亚里士多德对感觉以及感觉对象实现问题的探讨,奠定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其二:记忆与感觉之间的关系。 外在事物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体验必然要形成记忆 ,否则, 感觉与感觉对象之间就成了即时性的存在,就会使得感觉对象永远是新鲜性的 。因此,对感觉对象的感觉,永远是在体验和记忆中形成,否则,感觉对象就不能实现其存在。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直观的判断,这种判断是根据感觉的对比产生的判断,通过调取感觉对象呈现状态的记忆进行对比,形成是否可以选择的基础判断。这种对比不涉及思辨和知识,但是涉及记忆和体验。日常生活中,记忆和体验是思辨和知识的基础,但思辨和知识可以脱离记忆和体验而自为的存在。在动物的世界里,存储着大量记忆和体验的信息,以此来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安危问题。感觉与感觉对象在即时性氛围中存在,记忆和体验是对这种氛围的保留,实现了甄别、筛选和定位。因此,动物凭借着感觉、记忆等功能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形成了动物的生存策略。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虽然没有明确探讨记忆的问题,但他认为:“ 每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了感知客体,但没有接受它的质料,这就是为什么,在感觉对象消失后,在感觉器官中仍然存在着感觉和精神影像。 ”[1]147综上所述, 与躯体结合的灵魂,使躯体的各个部分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实现了生命体与外在世界的沟通,作用于生命体的营养能力和感觉能力。 2、与躯体分离的灵魂:思维及其实现与躯体分离的灵魂,是灵魂的另一部分:思维 。这一部分不是躯体的现实,不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原因,但是,这一部分灵魂是分析和综合的本原,它是知识的现实。这部分灵魂的重要性在于: 它不陷入到任何一种与躯体结合的感官感觉之中,它对感官感觉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理性的表达,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概念性把握 。思维在形式上是自为存在的,它不为任何其他外在目的而存在,它自身是自身的本原,并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结构,“ 心灵潜在地即是思维的对象,但现实上,在思维之前它什么都不是 。”[1]169思维是心灵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 心灵除了接受能力外,并无其他本性 。”[1]165心灵接受来自感觉对象的影像,比如:石头在心灵中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石头的形象。心灵的对象就是石头的形象,通过思维对心灵对象的考察,形成思辨和知识。心灵对象在原初的意义上,是一堆混乱的形式,思维通过推理和类比的方法建立起关系和模式。但是, 思维之所以能够对混乱的形式进行分析和综合,原因在于思维本身是这些混乱的形式的本原 。思维是自为存在的,思维本身拥有知识并运用知识。如果说形式是质料的实现,那么思维就是形式的实现。思维是离质料最远的存在,是心灵中形式的本原。思维作为灵魂的另一部分,是理智的,这部分不因为感官影像的影响而改变,也不会既是A又是B,这部分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分的。 思维是万事万物的原理,它通过心灵接受感官影像,整理感官影像 :一方面,它 思维心灵的形式形成对外在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另一方面,它思维它自己,形成充足的理智存在,而 思维作为思维就在于它思维它自己 。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说, 人的世界的终极存在在于思维。思维在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意义上认识并创造了整个人类世界 。灵魂中的思维部分是灵魂的高级存在,它是自为存在的,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是永恒的,自足的存在 。灵魂的这部分存在不容易被应用,因为大部分动物和人都生活在欲望和情感之中,在体验和记忆中,形成对生活的选择,很少有人进入到理智的永恒世界之中,体验思维的存在。因为人的躯体的生理的需求让灵魂的思维部分服务于灵魂的感觉部分。3、欲望:运动及其实现有感觉能力的动物一定有欲望 ,“因为有感觉,就会有痛苦和快乐,有痛苦和快乐就一定会有欲望。”[1]77所以,欲望一定会引起运动,或是思维运动,或是躯体运动,使得欲望的目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我们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那么我们在每一个部分中都可以找到欲望,因为在计算的部分中存在着意志,在非理性的部分中存在着欲念和情感”[1]183,“运动总是与客体有关,并且和想象或欲望联系在一起;因为除非在冲动之下,寻求或躲避某些事物,否则不会产生运动”[1]185,“运动是人躲避或追求某些事物的特征。”[1]185因此,运动在感觉和思维中同时存在,欲望是运动的起点。但是,感觉和思维引起运动与否却存在着矛盾,形成了身体欲望与理智欲望之间的矛盾关系。即:“当心灵命令和思维驱使我们回避或追求某事物时,不会产生运动,但是在缺乏自我控制的情况下,欲望却能怂恿人们行动。”[1]185,187似乎运动是心灵和欲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运动与不运动之间,形成了一种自我控制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产生了实践心灵和思辨心灵的分界。 思辨心灵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但是实践心灵是做与不做的决定者 。比如:我打算好明天上午在图书馆学习,以确保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一位同学叫我去唱歌娱乐,我去还是不去的决定取决于我本身坚定理智,还是服从身体欲望。但 无论是去了还是没去,都是一种行动,思维不能决定行动,而是欲望 ,我不去是想取得好成绩的欲望超越了娱乐的欲望,我去是娱乐的欲望超越了取得好成绩的欲望。“ 欲望所企求的事物乃是实践心灵的出发点,而实践心灵的最后步骤又是行为的开端。 ”[1]187因此,欲望是运动的源泉。 理智之所以能作用于欲望,不在于欲望的无能为力,而在于对善的目的性追求 ,因此,形成了理智欲望和身体欲望之间的矛盾,但是,最终的解决在于欲望的压抑或妥协,仍然是欲望的行动。欲望实现了在世存在的所有行动,欲望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的重要能力,欲望包括与躯体结合的灵魂的营养、感觉及其实现;与躯体分离的灵魂的思维、心灵(计算能力)及其实现。正因如此, 人在理智欲望和感觉欲望的交织之中存在,非欲望的存在,是生命的暂时满足 。即使形而上学的起点也是困惑,以及对困惑问题的解决。灵魂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他解释了感觉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也解释了理智存在的原因,对整个生命世界做了一次全面的解读,这两部分回应了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知识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除灵魂问题,所得到的就是现代认知科学的基础,因此,当传统的形而上学系统崩溃之后,亚里士多德哲学仍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三、德性与真理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既是有生命的躯体的感觉和营养的实现,又是思辨和知识的实现。因此,在人与人结成的城邦之中,公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德性和真理。在思维方面,现代社会中思维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进行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执着于感觉以及感觉所提供的生活,并没有进入思维之中,过一种理智的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生活让一部分人有了闲暇时间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专门从事理智研究的工作,他们不满足于城邦提供的外在的享乐生活。他们对城邦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保障了城邦的美好生活:一方面是针对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德性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公民,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德性和行为规范。在管理者和公民之间如何形成彼此认同,如何形成官民之间和谐的关系,两者如何互相监督促进,共同实践美好的城邦生活。直至今日,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实践仍在这些问题的考察之中,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作用于人心,作用于社会现实,形成美好生活的理想。古希腊的城邦问题和现代的社会问题不可同日而语,但正义、自由、平等、爱、美、善等一系列问题是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公民生活的关注,对美好的城邦生活的实践奠定了最基本的议题,但这部分议题的不在感觉问题的实现之中,在于更进一步的对理智生活的追求,作用于永恒的城邦,形成的是真理问题。伴随着自然科学应用于整个城邦,形成了惠及全民的城邦社会。在感觉和思维两个方面,一个在思考趋利避害的基础上形成城邦公民的德性生活,一个在思考永恒和自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理智的沉思生活 ,这两种生活是对灵魂中感觉和思维两部分在现实中回应,因此,灵魂问题是古希腊一切问题的基础。[参考文献][1] Aristotle, translated by . Helt, On the Soul [M],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2]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看看这个可不可以呀?我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0《乌鸦》埃德加.爱伦.坡的诗集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叙述了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 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的故事,基调凄怆疑惧 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永不复生”共重复了11次,它是乌鸦唯一的话语,既是它的名字 也是它对作者每一次询问的回答,听起来既答非所问 又觉得非常应景,它把一幕原本荒诞的对话推向了对生存价值的哲理叙述,人至爱的一切不正像乌鸦聒噪的那样 一旦逝去便永不复生吗? 0012月的一个深夜 又黑又冷 这是叙述者凄苦难耐的心理写照,正是这种心境引来了乌鸦,它枯立在指挥女神的塑像上,一次次地传达着冥界的讯息,一次次地用沙哑刺耳的“永不复生”的字眼戳啄着叙述者业已破碎的心,使他的灵魂沉入低徊飘荡的阴影之中。 00爱伦·坡生前在国内不被重视,去世后被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现和推崇,于是成了象征派的先祖。他的诗论也经由法国象征派的发挥和宣扬,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00《乌鸦》是爱伦·坡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由于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痛苦情感和悲凉情绪,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他关于忧郁美最深邃、最卓绝的创见和想象。 00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曾强调过诗的忧郁美。他认为,忧郁美来自正在疯狂地寻求明澈的源泉的渴望,“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是一种心理深层的潜意识中对于现世中的痛苦和悲凉消逝在空无的一瞬间的超验感悟。《乌鸦》就是通过非理性的梦魇意识,以最沉重的实践状态体现了爱伦,坡这方面的美学思想和诗学观念。 00《乌鸦》全诗一百零八行。字面上明白易懂,是伤悼死去的爱人“丽诺尔”;但细加推究,却可以看出诗人是企图通过下意识的幻觉,表现忧愁、哀伤、悲痛、绝望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以创造忧郁美和确立忧郁美的价值。 00全诗的气氛自始至终都是恐怖、阴沉、黑暗、无望。十二月寒风凛冽的午夜,当失去“丽诺尔”的“我”正在伤心万分时,阴沉黑暗的世界凝聚成一只乌鸦的形象,抖动着翅膀,跨进百叶窗,并且毫无谦恭礼仪,傲慢地迈到门顶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像上,摆出不可一世的贵族神气,“呆在那里,再不下来”。 00一只在人类心目中代表着不祥之兆和邪恶丑陋的乌鸦,竟然毫无顾忌地将雅典娜这位智慧女神,这位科学和世界秩序的执掌者踩在脚下,其暗示和象征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可以感觉到,在象征着非理性的乌鸦的傲慢 00非理性的梦魇世界中,这只目空一切的古鸟对“我”的一切提问和虔诚的祈祷,都像念魔咒似的答以“永不再”( Nevermore)。 00“永不再”这空前阴郁和绝望的声音,包含着一种关于人类历史;i/\本质的现代意识,它暗示的是被厄运紧紧追赶着的人类的普遍命运及其和谐神话的破碎和幻灭。不过,诗中“永不再.”更着重和突出的是忧郁美。忧郁美是美的深刻悟觉。它盛满无边的沮丧与苦痛,在生命中激起一种痉挛扭绞和撕裂着的痛感,“它使灵魂热泪盈眶,但这泪水并非极乐的表明,而是一种向往难以达到的美的那种充满了热情的颤栗”。 00无可名状和难以言说的“忧郁”姗姗出现了。 00在诗人的心理体验和创作经验中,也许再没有什么比“永不再”笼罩下的黑影世界更接近诗的境界了,也许这种诗的境界才是忧郁美实现永恒的特别王国。因此诗人用满足的口吻咏叹道: 00我的灵魂啊被这黑影笼罩,再也起不来,一一 00要想摆脱?——永不再! 00乌鸦世界的忧郁,是一种最高诗意的忧郁,它是进步而非颓废,因为它使心灵在创造和审视它的时候,就在它特有的超凡脱俗的世界中站立了起来。尽管直到最后灵魂的希望之挽歌接受的仍然是这哀伤的“永不再”,但灵魂在这忧郁美的王国中,始终是以生气盎然的姿态处于紧张的不安之中。它的欲望时H寸出现强烈冲动,它看到了每一种意念深刻逼真的再现,还有对生与死丰富的悟觉,以及与永恒世界共呼吸的休戚相关,它在沉思中有力地与命运中随时出现的对抗(不幸)拥抱吻合,并在刹那间与自己最富有诗意的“此在”融成一体;它在承认和承担起人生全部苦难的时刻,为“忧郁”蜂拥着徐徐升华,进入了美妙、庄严、高尚的境界。 00诗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升华,忧郁美保证了实现灵魂升华的全过程。这就是爱伦·坡的诗学观的精神核心,同时也就是这首《乌鸦》的目的,这目的是在“永不再”中实现的。 00《乌鸦》——永不再——忧郁美,这是美的启示录。[怎么样?

乌鸦象征其已逝的爱人。后来的诗no where , no more指再也看不到爱人,再也听不到爱人了。I cannot see you no where,I cannot hear you no more.诗中哀伤的氛围反映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许多民族都视乌鸦为不祥之物, 这其实是因为乌鸦太过聪明了, 成为人类头痛的对手。 全世界的「鸦界」家族大约有100种,其中模样不讨喜, 被视为恶鸟的鸦科鸟类不过数十种。 关于乌鸦的传说 : 从前,人们相信当有人死掉的时候,乌鸦会带着他们的灵魂来到死者的国度。可是有时候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以至于极度的悲伤也跟随着乌鸦来到了死者的国度,灵魂便无法休息。有时候乌鸦会带着这些灵魂回到人世间,框正所有错误的行为。 如果我们所爱的人离我们而去,让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办法就是不要停止对他们的爱。建筑物会损毁,人们会死去,可是真正的爱却是永垂不朽的。 乌鸦被认为不吉祥 是因为 黑黑的很难看叫声又难听.. 还是有地方认为乌鸦是吉吉兆或是神的使者呀.. 所以要看地方吧....... 若是说乌鸦是害鸟.... 那应该是因为乌鸦是杂食的..他还会吃谷类 所以农民很讨厌经常捕杀它们 加上乌鸦是喜欢群居低 乌鸦都乱说八卦、说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才有"乌鸦嘴"啊!) 乌鸦叫声不好听,所以卡通才会有乌鸦说:嗄~!笨蛋笨蛋! 乌鸦毛色很黑,乌漆嘛黑的,夜晚里很恐怖。 乌鸦在日本是很普遍 又大只 郊外一点的话 就有很多...... 乌鸦在日本没有代表吉利与不吉利的 就是鸟而己 乌鸦是日本的国鸟.郊外到处都是...... 有两个故事,是关于乌鸦 =================== 1.林秀才的妻子死了,乌鸦去通风报信,让林秀才怨恨乌鸦, 隔天乌鸦报了个好事,但林秀才怨不消, 说:你这可恶的乌鸦!诅咒我妻子,看我射死你! 2.天神要乌鸦送个信+报口信,叫她途中不要停下来。 结果乌鸦看到石头,石头跟她打招呼,乌鸦停下来了。 乌鸦忘记天神的诺言,很久后才想起,又到大树这。 大树说:好兄弟!匆匆茫茫的要去那儿? 乌鸦含着信,头也不回的向前飞 大树不耐烦的说: 我每次给你不愁吃穿,有事跟我说拉! 乌鸦只好停下来跟她聊个天,就继续走。 途中口渴,又喝水..... 等到她到人类那时,竟然忘记口信内容,引起一场大骚动。 天神知道后,非常生气,说: 可恶的乌鸦!去那么久都没回来,竟然报错信, 害我和人类产生深仇大恨,雷神!你去电乌鸦! 雷神轰隆的一声,把乌鸦打个焦黑,还被天神的诺言诅咒, 她将会在冬天没有地方住,毛掉光光而且还会遭人类咒骂。 鸦科家族中有许多亲戚因为外型,可享受许多好处。 比如说:台湾蓝鹊就被台湾视为国宝,喜鹊也是中国人眼中的吉祥鸟。 他的优点如下 : 1.乌鸦大概是智商最高的鸟类,乌鸦只要受到你的帮助过,就会终身记住你;即使几百公尺的高空中,他能一眼就认出你,并降落在你的肩头上。 2.乌鸦非常团结,鸦群的前后各有一只站岗的卫兵,采轮班制,酒足饭饱的就该换班巡守,在遇到攻击时,他们的暗哨会发出警告,并整队飞离,而非四散逃离。 3.乌鸦反哺,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故事的吧。 乌鸦是指属于雀形目,鸦科,鸦属的几种黑色飞鸟。它的身体和喙都比同属于鸦属的渡鸦小。通常也有人把渡鸦叫乌鸦。乌鸦的体长一般为50厘米,羽毛光滑而呈黑色。 乌鸦中文…喜鹊、科名…鸦科、学名…Black-billed Magpie是杂食的鸟类。谷类、浆果、昆虫、腐肉,以及其他鸟的蛋它们都吃体长为45公分,头、胸黑色,肩羽和腹部白色,翼和尾羽暗蓝色,叫声粗哑单调 之「嘎、嘎、嘎」。为外来归化种,又称「客鸟」。杂食性,以昆虫、爬虫类、雏鸟、果实、尤其是喜爱木瓜等为食。因为吃谷类,所以农民恨之入骨,经常捕杀它们。不过,他们忘记了乌鸦也吃许多有害的昆虫。有些种类的乌鸦喜欢群居,有时候可以成千上万。多数种类的乌鸦喜欢夫妻俩单独筑巢,通常用树枝筑在高高的树梢上。雌乌鸦一窝可产下5~6个绿色的蛋,上面有颜色较深的斑点。野生鸟鸦的寿命约13年,饲养的乌鸦可以活20年。作为宠物的乌鸦能学会说话,会数到3,4,还会在做上记号的盒子里找到食物。 . 乌鸦是否不祥象征实属见仁见智 中国人一向对黑白两色尤其敏感 加上它的叫声特别得来又带些讥笑声 所以唔令人喜欢 但在清朝时它不只是(吉祥物)而且地位崇高添! 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乌鸦的出现. 话说 阿波罗把担任自己使者的一只银白色乌鸦 赠与妻子 Coronis. 这只乌鸦使者能够说人话 并往返天界与人间 向 阿波罗报告 Coronis的近况. 某晚 这只乌鸦因一时贪吃路边野草而晚归 所以撒谎脱罪 说去到 Coronis身边时 碰巧见到 Coronis和一位男性亲密交谈. 阿波罗燃起愤怒的火焰 并射出一枝箭 刺中 Coronis的胸膛. 濒死的 Coronis痛苦的仰望天空 并恳求 阿波罗帮助她腹中的骨肉 说毕便断了气. 发觉自己的过错后 阿波罗后悔不已. 于是从 Coronis遗骸中取出自己的骨肉 并取名为 Asclepius. 另外 阿波罗为了惩罚乌鸦 让它不能说人话 还把它的身体变成乌黑色. 从此之后乌鸦只能嘎嘎啼叫 而且永远给人们唾弃. 2006-11-11 21:28:29 补充: 17世纪魔法书《The Lesser Key of Solomon》记载了72只恶魔 其中之一便是以乌鸦的造型出现 - Raum.他以黑鸟的样子出现在召唤者面前 他能使男女之间生出爱情 使互相敌对的两人和解. 也拥有毁灭都市的能力 让人的名声与地位下降 也能偷取黄金. 拥有未来的知识 告诉召唤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塞尔特神话中 女战神 Morrigan 的随从 Badb 外型是只黑鸟 别名是 黑乌鸦或是 冠鸦. 战斗时她会用尖锐的叫声来唤起战士的士气. 到了后世 当神话的主角转到英雄时代 她被冠上诱惑英雄的形象 开始强调成恶魔. 2006-11-11 21:28:52 补充: 但在中国 有一种瑞鸟 形象似乌鸦 居于太阳之中 名为 三足乌. 因为太阳是施恩于人 所以 三足乌被不是不祥之兆. 而且中国所有神话当中 不祥之兆都是以家禽形象为主 完全没有 乌鸦或者 黑鸟的踪迹. 参考: 希腊神话 鸦科鸟类典型的黑色的羽毛 它们的腐食习性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偏见 人类很久一直将鸦科鸟类看作死亡 灾难 疾病 不公正等的象征.在历史上和在许多文化中鸦科鸟类被看作是恶运的前兆和邪恶的同伴. 又因人类相信动物(乌鸦)等有第六灵感 乌鸦又以腐肉为食 所以有人相信只要有乌鸦突然出现系某地方就等如那地方将会发生死亡. 因为乌鸦是黑色 黑色是不祥象征

  • 索引序列
  • 与幽灵航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幽幽的乡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幽幽槐花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精灵名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灵魂乌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