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张新申发表的论文

张新申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张新申发表的论文

极谱法能测定微量镉的方法很多,但矿样成分复杂仍需预先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镉一般也需经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则可直接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镉的精密度较好,但对于0.0xμg/g含量镉的直接测定,灵敏度仍不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灵敏度可以满足要求,由于锆和锡的干扰,影响痕量镉测定的精密度,采用王水溶样,锆和锡不溶出,可以较好地实现镉的直接快速测定。

62.7.3.1 氢氧化铵-氯化铵底液极谱法

方法提要

试样经王水(或氢氟酸-高氯酸-王水混合酸)分解,在3mol/L氢氧化铵-1mol/L氯化铵底液中,镉有很好的波形,用示波极谱测量峰高,镉的峰电位约为-0.91V(对饱和甘汞电极)。在50mL溶液中,镉量在50~500μg时,峰高与浓度成正比。

铜在镉前起波,含量高时影响镉的测定,30倍以下不干扰。

本方法适用于稀有和有色金属等矿石和岩石中镉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w(Cd):(50~500)×10-6。

仪器

示波极谱仪。

试剂

氯化铵。

盐酸。

硝酸。

氢氟酸。

高氯酸。

王水新鲜配制。

氢氧化铵。

亚硫酸钠溶液(200g/L)。

铁(Ⅲ)溶液ρ(Fe3+)=50mg/mL2.5gFeCl3·6H2O溶于(1+99)HCl并稀释至100mL。

动物胶溶液(5g/L)。

氢氧化铵-氯化铵溶液20gNH4Cl加100mL氢氧化铵,用水稀释至120mL。

镉标准溶液ρ(Cd)=50.0μg/mL称取50.00mg高纯金属镉于250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加入10mL(1+1)HNO3,微热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校准曲线

移取0mL、1.00mL、2.00mL、4.00mL、6.00mL、8.00mL、10.00mL镉标准溶液置于一组50mL容量瓶中,加入3mL铁溶液,混匀,加入12mL氢氧化铵-氯化铵溶液、2.5mL亚硫酸钠溶液、1mL动物胶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放置澄清后取清液置于电解池中,在电压-0.6V~-1.1V作极谱图,绘制校准曲线。

分析步骤

根据试样中镉含量的高低,称取0.5~1g(精确至0.0002g)试样置于250mL烧杯中,以水润湿,加入15mLHCl,盖上表面皿,于控温电热板上加热溶解,约20min后加入5mLHNO3,继续加热溶解,待试样溶解完全后,用少量水洗去表面皿,蒸发至湿盐。加10mL热水溶解盐类,冷却至室温,用水移入50mL容量瓶中,体积不超过25mL。

含硅高的试样将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10mLHF,加盖,放置过夜。移去盖子,加入10mL王水、0.5mLHClO4,盖上表面皿,置控温电热板上微沸30min,用少量水洗去表面皿,继续加热至高氯酸白烟冒尽,取下冷却。加入5mLHCl,温热溶解盐类,取下冷却,用水移入50mL容量瓶中,控制体积不超过25mL。以下按校准曲线操作测得镉量。

镉含量的计算参见式(62.2)。

注意事项

1)如铜、铅含量都较高,大于镉的30倍,可在移入容量瓶前,在稀盐酸溶液中除铜,然后转氨性底液测定镉。

2)当试样中含有少量铜、镍和锌时,可以在一份试液中同时测定镉和这些元素。

62.7.3.2 二安替比林甲烷-酒石酸钠-碘化钾底液极谱法

方法提要

在20g/L碘化钾-0.0125g/L二安替比林甲烷-18g/L酒石酸钠-20g/L抗坏血酸-1g/L铁体系中,镉有灵敏的配位吸附波,峰电位-0.72V,镉离子浓度在0.001~0.3μg/mL之间与峰高呈线性关系。测定范围:w(Cd):(0.05~100)×10-6。

仪器

示波极谱仪。

试剂

盐酸。

硝酸。

抗坏血酸溶液(200g/L)。

氢氧化钠溶液c(NaOH)=3mol/L。

碘化钾溶液(200g/L)。

二安替比林甲烷溶液(2.5g/L)称取0.25g二安替比林甲烷置于烧杯中,加5mL(1+1)HCl,用水稀释至100mL。

酒石酸钠溶液(90g/L)称取18g酒石酸钠置于烧杯中,加150mL水及5mL(1+1)HCl,用水稀释至200mL,搅匀。此溶液约为pH3.5~4.0。

铁(Ⅲ)溶液(100g/L)。

镉标准溶液配制方法见62.7.3.1氢氧化铵-氯化铵底液极谱法。

甲基橙指示剂(1g/L)。

校准曲线

分取含镉0μg、0.01μg、0.05μg、0.10μg、…、5.00μg的镉标准溶液置于一组10mL比色管中,加入2滴铁溶液、1mL抗坏血酸溶液、0.5mL二安替比林甲烷溶液、1滴甲基橙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黄色,再用(1+5)HCl调节到刚出现红色,加入2mL酒石酸钠溶液,1mL碘化钾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起始电位为-0.45V,用示波极谱导数部分进行测定。

分析步骤

称取0.05~0.2g(精确至0.0001g)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加少量水润湿,加5~10mLHCl,盖上表面皿,加热溶解片刻,加入2~4mLHNO3,继续加热至试样分解完全。洗去表面皿,蒸干。再加1mLHCl蒸干。取下,加入2~3滴HCl、2mL水温热溶解盐类。冷后,加1mL抗坏血酸,以下按校准曲线进行测定。

镉含量的计算参见式(62.2)。

注意事项

1)干扰元素的允许量:铁(75mg),钙、镁(20mg),铝、钡(10mg),铬(3mg),铜、锌、钴、镍、锰、砷、锑、铋、钼、钒、汞、银、锡(1mg),钛(5mg),钨(0.5mg),铅(0.2mg),铈、铌、钽(0.05mg),铟、铂、钯(0.02mg),镓、碲、金(0.01mg),锗、铍(0.005mg)。另外NO-2、SO2-4、F-、Cl-和少量PO3-4均不干扰;

2)铅大于0.2mg严重干扰测定,需用硫酸钠和钡盐共沉淀避免干扰;

3)铟大于0.02mg干扰测定,加入0.02mol/LEDTA能消除0.1mg铟的干扰。

62.7.3.3 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溴化钾-碘化钾-六次甲基四胺底液极谱法

方法提要

试样经王水分解,在0.5mol/LHCl中,用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富集镉,锌、铋被同时吸附,用(1+9)HNO3解吸,与Fe、Cu、Pb、Ni、Co、Sb5+、As5+、Se、Te、Mo、Sn等元素分离。

在0.66mol/L溴化钾-0.15mol/L碘化钾-六次甲基四胺底液(pH4)中,镉产生灵敏的吸附催化波,可用方波极谱测定。镉量在0.05~2.5μg之间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适用于稀有和有色金属等矿石和岩石中镉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w(Cd):(0.1~10)×10-6。

仪器

极谱仪。

试剂

盐酸。

硝酸。

高氯酸。

氢氧化钠溶液(40g/L)。

抗坏血酸溶液(100g/L)。

溴化钾溶液c(KBr)=3.3mol/L。

碘化钾溶液c(KI)=1.5mol/L。

六次甲基四胺溶液(100g/L)。

镉标准储备溶液ρ(Cd)=100.0μg/mL称取0.1000g(精确至0.0001g)高纯金属镉于100mL烧杯中,加盖表面皿,沿杯壁加入20mL(1+1)HNO3溶解,蒸发至湿盐。用少许水吹洗表面皿,加25mL(1+1)HCl赶HNO3,蒸干后补加10mL(1+1)HCl,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镉标准溶液ρ(Cd)=0.40μg/mL用0.5mol/LHCl稀释镉标准储备溶液制得。

甲酚红钠盐-百里酚蓝钠盐混合指示剂0.05g甲酚红钠盐和0.05g百里酚蓝钠盐溶于100mL水中。

717阴离子树脂(60~80目)将树脂用40g/LNaOH溶液和(1+1)HNO3分别浸泡数小时,然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备用。

交换柱装置:用短颈漏斗做交换柱,内径应为0.5~0.6cm,漏斗颈下端塞一小团尼龙丝(或棉花),先往漏斗中注入蒸馏水,然后将处理好的树脂和水慢慢注入,装填树脂柱应高为5cm,然后在颈上端塞一小团尼龙丝,控制流速为1.5~2mL/min。漏斗上叠放滤纸,以过滤试样残渣,最后树脂用2mol/LHCl平衡备用。

校准曲线

吸取0mL、0.50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6.00mL镉标准溶液置于一组10mL比色管中,加5滴(1+4)HCl、6滴抗坏血酸溶液、2mLKBr溶液、1mLKI溶液、1滴甲酚红钠盐-百里酚蓝钠盐混合指示剂,滴加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中和溶液呈黄绿色(pH4),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放置半小时以上。取上层清液,置于电解池中,于-0.35V起始扫描,进行方波极谱测定,绘制校准曲线。

分析步骤

称取0.2~1g(精确至0.0001g)试样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20mLHCl,加盖表面皿,加热溶解20~30min后,加5mLHNO3,待试样溶解完全后,用少量水吹洗表面皿,将溶液蒸发至干。用5mLHCl赶HNO32次,然后加入20mL2mol/LHCl,微热溶解盐类。将试液倾入已装好树脂的漏斗上,过滤残渣和交换富集同时进行。用0.5mol/LHCl洗烧杯数次及滤纸多次,洗净铁(Ⅲ)离子,弃去滤纸,再洗树脂数次。

向树脂上加5mL加热到60~80℃的(1+9)HNO3解脱镉,共加4~5次。解脱液收集在100mL烧杯中,加0.5mLHClO4,在控温电热板上加热蒸发至干。加5滴(1+1)HCl及数毫升水,再次蒸干。再加5滴(1+4)HCl溶解盐类。加6滴抗坏血酸溶液、2mLKBr溶液、1mLKI溶液、1滴甲酚红钠盐-百里酚蓝钠盐混合指示剂,滴加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中和试液呈黄绿色为止(pH4),小心注入10mL比色管中,用水冲洗并稀释至刻度,混匀。放置0.5h以上。以下按校准曲线进行方波极谱测定。

镉含量的计算参见式(62.2)。

62.7.3.4 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盐酸-碘化钾-四乙基溴化铵底液极谱法

方法提要

试样灼烧后,王水溶解,在0.5mol/LHCl中,经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镉,用硝酸解脱镉;除去硝酸后,镉在0.08mol/LHCl-0.05mol/LKI-0.05g/L四乙基溴化铵体系中,产生灵敏的吸附催化波,峰电位为-0.5V(对银电极)。检测下限为0.005μg/mL。测定范围:w(Cd):(0.05~12)×10-6。

仪器

示波极谱仪。

试剂

717阴离子树脂60~80目树脂,用40g/LNaOH溶液和(1+1)HNO3分别浸泡数小时,然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备用。

盐酸。

硝酸。

高氯酸。

四乙基溴化铵溶液(10g/L)。

碘化钾溶液c(KBr)=1mol/L。

抗坏血酸溶液(200g/L)。

树脂的处理同62.7.3.3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溴化钾-碘化钾-六次甲基四胺底液极谱法。

交换柱装置同62.7.3.3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溴化钾-碘化钾-六次甲基四胺底液极谱法。

镉标准溶液配制方法同62.7.3.3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溴化钾-碘化钾-六次甲基四胺底液极谱法。

校准曲线

分取含镉0μg、0.050μg、0.10μg、…、1.20μg的镉标准溶液置于一组25mL烧杯中,低温蒸干。取下冷却后,加入0.2mL(1+2)HCl、0.5mL四乙基溴化铵溶液、0.5mLKI溶液,用水移入10mL比色管中,混匀,再逐滴加入0.5mL抗坏血酸溶液(边加边摇动),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起始电位为-0.2V时,用示波极谱导数部分进行测定。

分析步骤

称取1g(精确至0.0002g)试样置于瓷坩埚中,放入高温炉中,于600℃灼烧半小时。取出冷却,移入150mL烧杯中,加入20mLHCl,盖上表面皿,加热20min,再加5mLHNO3,待试样溶解后蒸干,冲洗并移去表面皿,以5mLHCl蒸干赶HNO32次,加入20mL2mol/LHCl微热溶解盐类。将此溶液经漏斗上过滤入交换柱,用0.5mol/LHCl洗烧杯及滤纸多次,直至滤纸无黄色为止。将滤纸弃去,再用0.5mol/LHCl洗树脂数次,弃去流出液,然后用已经加热到60~80℃的硝酸分4~5次(每次5mL左右)淋洗镉,用50mL烧杯承接溶液,加入0.5mLHClO4,蒸发至干,加入1~2mL(1+1)HCl,再蒸干,加入20mL2mol/LHCl微热溶解盐类。以下按校准曲线进行测定。

镉含量的计算参见式(62.2)。

62.7.3.5 原子吸收光谱法

方法提要

试样经王水(或氢氟酸+高氯酸+王水)分解;加氢氟酸溶样时,可加入硼酸配位氟。在(5+95)HCl中,于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空气-乙炔火焰,在波长228.8nm处测定。本方法适用于稀有和有色金属等一般矿石和岩石中镉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w(Cd):(5~1000)×10-6。

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带背景校正器)。

试剂

盐酸。

硝酸。

氢氟酸。

高氯酸。

王水新鲜配制。

硼酸溶液(60g/L)。

镉标准溶液ρ(Cd)=10.0μg/mL配制方法见62.7.3.1氢氧化铵-氯化铵底液极谱法。含1.00mg镉。

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带背景校正器)。

校准曲线

移取0mL、0.50mL、1.00mL、2.00mL、4.00mL、6.00mL、8.00mL、10.00mL镉标准溶液分别置于一组50mL容量瓶中,加入5mLHCl(若采用三酸分解试样,应补加5mL硼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于原子吸收光谱仪上,使用空气-乙炔火焰,在波长228.8nm处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

分析步骤

根据试样中镉含量的高低,称取0.1~1g(精确至0.0001g)试样,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20mLHNO3,盖上表面皿,于控温电热板上加热溶解,约20min后加入5mLHNO3,继续加热溶解,待试样溶解完全后,用少量水洗去表面皿,蒸发至干。加5mL(1+1)HCl,盖上表面皿,加热溶解盐类,取下,用少量水洗去表面皿,冷却至室温,用水移入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混匀。

含硅高的试样将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10mLHF(加盖放置过夜)。移去盖子,加入10mL王水、0.5mLHClO4,盖上盖,置控温电热板上微沸30min,用少量水洗去表面皿,继续加热至高氯酸白烟冒尽,取下冷却。加入5mL(1+1)HCl、5mL硼酸溶液,温热溶解盐类,取下冷至室温,用水移入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混匀。以下按校准曲线进行测定。

镉含量的计算参见式(62.2)。

62.7.3.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方法提要

试样经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分解后,加热至冒高氯酸白烟除尽氟后,制备成(1+99)HNO3溶液。加入磷酸二氢铵、硫脲、EDTA二钠盐混合溶液作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镉的含量。

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及土壤中镉的测定,检出限(3s):0.05μg/g,测定范围:0.15~5.0μg/g。

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带石墨炉及自动进样装置。

试剂

盐酸。

硝酸。

高氯酸。

氢氟酸。

磷酸二氢铵、硫脲、EDTA混合溶液(100g/L磷酸二氢铵、100g/L硫脲、20g/LEDTA)称取10g磷酸二氢铵、10g硫脲及2gEDTA二钠盐,溶于100mL水中,用时配制。

镉标准储备溶液ρ(Cd)=1.00mg/mL称取1.0000g金属镉(99.95%),加入20mL(1+1)HNO3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镉标准溶液ρ(Cd)=50.0ng/mL用(1+99)HNO3逐级稀释镉标准储备溶液配制。

校准曲线

吸取0mL、0.50mL、2.50mL、5.00mL镉标准溶液于25mL比色管中,加2.5mL磷酸二氢铵-硫脲-EDTA混合溶液,用(1+99)HNO3稀释至刻度,摇匀。此系列的镉浓度分别为0ng/mL、1.0ng/mL、5.0ng/mL、10.0ng/mL。按表62.24仪器工作条件(以日立180-80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为例)进行测定,绘制校准曲线。

表62.24 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测定Cd工作条件(日立180-80)

续表

分析步骤

称取0.1~0.5g(精确至0.0001g)试样置于30mL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水润湿,加入5mLHCl,于电热板上低温加热10min,再加2mLHNO3,继续加热20min,取下。加入2mL(1+1)HClO4及10mLHF,继续加热至冒尽白烟。取下冷却后加入1.0mL(1+3)HNO3,用水冲洗坩埚壁,加热溶解盐类后,移入25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澄清后吸取5.0mL溶液于另一个25mL比色管中,以下按校准曲线步骤操作,测得试液中Cd的浓度。

按下式计算试样中Cd的含量:

岩石矿物分析第三分册有色、稀有、分散、稀土、贵金属矿石及铀钍矿石分析

式中:w(Cd)为试样中Cd的质量分数,μg/g;ρ为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液中镉的浓度,ng/mL;ρ0为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空白试液中镉的浓度,ng/mL;V1为制备溶液的总体积,mL;V2为分取制备溶液的体积,mL;V3为测定溶液的体积,mL;m为称取试样的质量,g。

参考文献

谷团,李朝阳.1998.分散元素镉的资源概况及其研究意义-来自牛角塘铅锌矿的线索[J].地质地球化学,26(4):38

黄炳辉,张仲甫,汪德先.1989.用液膜技术提取镉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9(2):62

刘铁庚,叶霖.2000.都匀牛角塘大型独立镉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学报,20(3):279

罗嘉莉.1985.阴离子交换分离和测定微量单矿物方铅矿和闪锌矿中铜、铅、锌、银、铋、镉、锰[J].岩矿测试,4(1):80

苏耀东,黄燕,郝冰冰,等.2007.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Ni(Ⅱ)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铜铅和镉[J].分析科学报,23(2):173

孙昕.1995.碳酸锶共沉淀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5(1):97

王献科,李玉萍.1996.液膜法富集镉(Ⅱ)与测定镀液中微量镉[J].电镀与环保,16(3):27

肖新峰,张新申,罗娅君,等.2008.支撑液膜在线萃取富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镉(Ⅱ)[J].冶金分析,28(3):30

于京华,葛慎光,戴平,等.2008.巯基葡聚糖分离富集催化动力学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镉[J].分析化学,36(4):549

朱霞萍,汪模辉,李锡坤,等,2006.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水中痕量镉[J].离子交换与吸附,22(2):268

1、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为目标,已发展为涵盖制革工程、皮革制品、皮革化工材料、制革生物技术和分析检验等方向,涉及教、学、研、产的学科体系,是我国皮革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皮革工业高新技术最重要的研发基地,为我国轻工行业的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下设皮革工程、皮革商贸、革制品设计和轻工生物技术等四个教研室。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建有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轻工技术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在皮革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已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目前是国际皮革工艺师与化学师协会联合会主席单位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

3、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一支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学术梯队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目前在职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2人,博士生导师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5人(石碧、张新申、李国英、范浩军、何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8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6人,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各1个。

4、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科研成绩显著。近五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际合作、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科技奖16项,荣获国家、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51项;主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文核心学术期刊《皮革科学与工程》,出版教材及专著20余部,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SCI和EI收录200余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及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

其实主要是ag+检测以下引用论文摩尔法测定氯离子摩尔法测定氯离子的范围为=5~100 mg/L。周少玲等[2]从理论上指出以铬酸钾为指示剂,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用硝酸银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实验,由于AgCl的沉淀溶解损失,溶液中仍然余留0.44 mg/L的氯离子不能被滴定。所以对于氯离子含量低的水质用摩尔法测定会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而且测定精密度也较差。在用AgNO 3滴定氯离子的过程中,Ag+易与溶液中的氨形成银氨络离子Ag(NH 3)+,从而增加了AgNO 3的消耗量,造成分析结果偏高。所以,摩尔法测定中水中氯离子含量时,应控制溶液的pH值为中性。周强等[3]以耐盐性较强的大麦品种“鉴4”幼苗为材料,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植物体内氯离子含量。结果得出在0~0.5 mol/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为0.9986,但标准曲线未通过坐标原点。回收率为87.73% ~117.78%,RSD为10.80%。准确度仅为88.43%,变异系数为10.33%。摩尔法是一种传统的测量方法,但仅对氯离子含量高的物质测定较准确,此方法采用的铬酸钾和硝酸银试剂是有毒物质,且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硝酸银试剂价格高,增加了测定成本,影响了方法的实用性。2.2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杨学芬[4]研究了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硝酸-甘油为介质,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亚磷酸中氯离子含量。此系统的稳定性高,测定波长为380 nm,氯离子含量在1~6 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回收率为96%~105%。关瑞等[5]通过研究氯化银沉淀在明胶-乙醇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建立了测定微量氯离子的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并应用到有机工艺水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在实验最佳条件下,氯离子浓度在0~6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108,变异系数为0.026,回收率为101%~105%。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35 ×10- 2mg/L。顾立公[6]利用在酸性条件下,氯离子与硫氰酸汞反应生成微电离的氯化汞络合物,释放出等量的硫氰酸根与铁(III)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建立了硫氰酸汞-硝酸铁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微量氯离子的方法,得出氯离子含量在0.2~10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回收率在95.8%~102.1%。本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水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氯化物共沉淀富集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国标方法[7]。该方法用磷酸铅沉淀做载体,共沉淀富集痕量氯化物,经离心机分离后,用硝酸铁/高氯酸溶液完全溶解沉淀物,加硫氰酸汞/甲醇溶液显色,用分光光度计间接测定痕量氯离子,测定范围为0.01~0.1mg/L。分光光度法可以精确测定微量氯离子,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方法简便、快速。但是共沉淀富集分光光度法采用的磷酸铅、硫氰酸汞和甲醇试剂是有毒物质,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且这些试剂使用量很大,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2.3浊度法此浊度法是在比色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测量光线通过悬浮液后透射光的强度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在临床分析、食品分析、环境分析、工业分析、药物分析等研究工作中应用广泛。陈振华等[8]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下用硝酸银浊度法测定Cl-。结果表明,在0.3 mol/L酸性条件下,吐温- 60作为AgCl浊度的稳定剂,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8 g/mL,相关系数r =0.991,回收率为87.75%~103.33%,可用于发电厂炉水中Cl-的测定。王爱荣等[9]研究了以乙二醇为增溶剂,硝酸银作沉淀剂,采用氯化银比浊法,在不分离硫酸铜的条件下,直接测定酸性镀铜液中微量氯离子。测定波长为440 nm,线性范围为0~2 g/mL,其俞凌云,等:氯离子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行业论坛33西部皮革第31卷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13 ×105,方法检出限为0.035 g/mL,该法用于测定酸性镀铜液中微量氯离子在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5.4%~104.5%。杜斌等[10]研究了以非离子型微乳液乳化剂OP/正丁醇/正庚烷/水为介质,AgCl浊度法测定氯离子的试验条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3.4 mg/L,r =0.9997,RSD <2.8%,回收率为94%~104%,可用于水泥原料、生料及熟料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申海燕[11]利用氯化银沉淀在明胶-乙醇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建立了一种测定有机工艺水中微量氯离子的浊度法。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6 mg/L,r =0.9993,回收率为95.2%~101.3%。王兆喜等[12]设置流动注射分析仪器参数工作波长为450 nm,进样频率为60次/h,建立了反相流动注射比浊法测定水中的氯离子含量的方法。 氯离子的浓度在1.0 ×10- 5~10.0×10- 4mol/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回收率为95%~101%,RSD<2.49%。此浊度法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所用试剂少、运行成本低,检测手段简单,可与流动注射等其他先进技术联用,易实现自动化,程序化,前景十分广阔。由于此浊度法具有上述特点,故在分析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2.4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是比较新的离子分离技术。这一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盐水、土壤、血液、锅炉水、乳制品等试样的分析之中。张新申等[13]利用自制的离子色谱仪对制革生产中的浸酸废液、铬鞣废液、总污水中的氯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表明氯离子浓度在10- 5~10- 3mol/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测量上限为10- 2mol/L,回收率为98.6%~102.5%。朱子平[14]采用萃取分离法消除乳化液中有机组分对测定组分的影响及对色谱柱所造成的污染,应用离子色谱法检测了乳化液中氯离子。其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5%~105%,相对标准偏差优于4.0%(n=20)。陆克平等[15]采用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回流分解双氧水,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其中微量氯离子。得出双氧水中氯离子检测限为0.06 g/mL,线性方程为C=1.155 ×10- 5A- 0.02435。线性范围为0.10~15.0g/mL,浓度与面积的相关系数r=0.9992。王艳丽等[16]用高纯Cu粉与浓HNO 3进行氧化还原反应,170℃加热分解Cu(NO 3)2,去除绝大部分NO 3-,研究了一种以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法测定HNO 3中微、痕量级Cl-的方法。Cl-的加标回收率为87.5% ~93.7%,RSD(n=5)<10%。刘燕等[17]采用离子色谱双柱串联法分离硝酸样品,以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法测定硝酸滤液中的痕量氯离子。氯离子浓度在0.01~0.30 m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成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 =0.997,对硝酸样品进行测定,氯离子的加标回收率为96.5%~99.0%,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4% ~ 2.83%(n=5)。宋晓年等[18]采用预浓缩离子色谱法(采用浓缩柱预先浓缩样品然后进来)测定高纯度水中痕量氯离子,分析结果线性回归后得出方程为H = 0.429C- 0.596,式中H为测得氯离子的峰高;C为氯离子含量,线性相关系数r =0.9985,标准曲线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监测高纯去离子水中10- 9mg/L氯离子。离子色谱法简单方便,灵敏度高,测量快速而准确,且不需要其他化学试剂,能快速、简便、高效、安全地应用于实际分析,尤其适用于大批量试剂连续测定。2.5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顾永祚等[19]以Cl-与定量Ag+生成AgCl沉淀反应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测定水中Cl-的间接原子吸收法。Cl-浓度在0~50 g/mL范围内呈线性。钱初洪等[20]用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了己二酸铵中的微量氯离子,此法通过加入乙醇和雾化增效剂,使AgCl的溶解度降低并提高了原子化效率,从而使测定的灵敏度提高,利用AgNO 3与己二酸铵中的微量氯离子反应,测定剩余Ag+间接求出氯离子的含量,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1.9%~4.8%,灵敏度(1%A)为0.022 mg/L。叶晓萍[21]利用乙醇-明胶可以提高氯化银沉淀的稳定性,行业论坛34第15期AEO- 7表面活性剂对银原子化效率也有明显提高的特性,研究了在一定的介质条件及仪器分析条件下,通过加入乙醇-明胶和AEO- 7,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银离子含量,从而间接测定高价稀土氧化物矿物中氯离子的含量,其线性范围为20~100g/L,相关系数r = 0.9997,RSD=0.27% ,加标回收率为92.5%~102.0%。杨延等[22]研究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电厂高纯水中的痕量氯离子的方法。该法采用AgCl沉淀,测定剩余Ag+间接求出氯离子含量。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2.3%~8.6%,加标回收率为94% ~103% ,灵敏度(1% A)为0.029 mg/L。袁志莉等[23]研究了在酸性环境中,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沉淀,经氨水溶解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银,从而间接测定出氯离子的含量。本方法测定氯的线性范围为1.0~30 g/mL,相关系数r = 0.999,灵敏度为0.023g/mL(1%),检测下限为0.059g/mL,回收率为95%~105%。王传化[24]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了湿法磷酸中微量氯(0.001%~0.01%)。此法是用适当过量的Ag+与Cl-反应,将生成的沉淀AgCl过滤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滤液中剩余的Ag+含量,从而得出湿法磷酸中氯含量。氯离子的线性范围为0.6~1.0 g/mL,加标回收率为99.5%~101.1%。原子吸收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很好的重现性、较高的准确度和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干扰少等特点,对微量氯离子的跟踪监测是科学准确简单易行的。2.6流动注射法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Analysis,FIA)是一种容易实现现场与邻近实验室联线的自动分析系统,广泛用于环境、农业、医药、临床、食品、冶金、生物化学等方面的金属、非金属和有机物等的分析。廖霞等[25]探讨了用流动注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游离氯的最佳化学条件和最佳仪器参数,选择参比波长为650nm,测定波长为553 nm之处进行比色测定。此方法的精度(RSD)和检出限分别为1.2%(10.88 g/mL,n =11)和0.24g/mL,用本系统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回收率在100.0%~110.0%之间,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宽,重视性好,可对自来水及漂白粉游离氯进行实际应用测试。吕淑清等[26]根据氯离子与硫氰酸汞和硝酸铁在酸性介质中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水中氯离子的含量成正比这一反应原理,建立了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氯离子的自动分析方法。本方法的检测极限为20g/L,相对标准偏差为0.89%,回收率为100%~105%,分析速度为60~120样/h,适用于火电厂炉水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王建伟等[27]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来控制系统以实现自动操作,测定频率达80次/h,建立了一种应用流动注射连续快速监测饮用水中余氯的方法。此方法的检测下限为0.1 mg/L,线性范围0.1~1.6 mg/L,相关系数为0.9980。FIA技术具有装置小型简单,操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分析结果重现性良好,所需试剂量少,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等优点,可与比浊法、速差动力学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联用且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7容量法容量法[28]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氯离子,有硝酸银容量法(A)和硝酸汞容量法(B)。A法为沉淀滴定法,终点变色不敏锐,易受氯化银沉淀颜色的干扰,需以对比法判定终点,带有很大的经验性。B法的终点变色很敏锐,易于判断,但要严格控制试液的pH值在3.0±0.2的范围内。若水样氯离子含量超过100 mg/L时,须稀释样品。张艳[29]确定了二苯卡巴腙(DPCO)和二苯碳酰二肼(DPCI)两种指示剂、不同酸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不经稀释直接测定了高浓度的样品,测量结果得A法的回收率为102.2%~101.0%,RSD<0.016;B法的回收率为100.2%~100.5%,RSD<0.009。硝酸汞容量法测定饮用水中的氯离子,方法简便,终点变色敏锐,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优于硝酸银容量法,由于水样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对于含量高的样品,只需将试液滴定前的pH值控制在3.2,样品不需稀释可以直接俞凌云,等:氯离子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行业论坛35西部皮革第31卷测定。B法的适应浓度范围广,准确度、精密度均优于A法。其原因主要是A法的终点颜色由黄色变为砖红色,变色不明显,需以对比法进行终点判定。而B法的终点颜色是由微黄色变为淡紫色,变色敏锐,易于判定。陆克平[30]发现现行硝酸汞容量法测定安庆分公司炼油污水中氯离子含量大大偏高和终点变色迟缓返色等现象。于是改进了炼油装置污水的预处理方式,将样品经过滤直接加热挥发、酸性条件下双氧水消解和碱性条件下煮沸等过程后,能完全消解和去除干扰离子,消除该现象,而且氯离子几乎无损;汞氯配合物的平均配位数与试液中氯离子浓度有关,通过控制取样量,使氯离子浓度在平均配位数近似为2的可准确测定范围。改进后的硝酸汞容量法单次试验分析周期为40 min,可准确测定至0.35 mg/L的氯离子,氯离子回收率为98.0%~102.4%。3其他分析方法陈建欣[31]用电化学分析法测定工业亚磷酸中氯离子含量,应选择测定环境无氯气存在,参比电极采用217型双盐桥饱和甘汞电极,若用新银电极要先用乙醇擦洗,用蒸馏水泡24 h,然后用0.001 mol/L的AgNO 3溶液浸泡20~30 min将电极活化,用0.1000 mol/L的AgNO 3标准溶液,试样质量10 g左右为宜,本方法适用于可溶性氯化物的测定,测定最低值可低至0.0001%。魏红兵等[32]研究了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化肥中氯离子含量的方法。本方法是先将样品溶解后加3倍溶液体积量的乙醇,然后用硝酸银标准溶液通过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等当点滴定。氯离子的检出下限为0.006,回收率为98.6%~102.0%。邵海青[34]研究了以银电极作指示电极,217型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在经冷藏后的铜电解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标准溶液,以氯化钾标准溶液电位返滴定测定氯离子含量。测得回收率在95%~100%范围内,RSD=2.8%。电位滴定法简捷方便,测量准确,工作效率高。4展望在各种氯离子分析方法中,以离子色谱法最为简便快速与通用,而硝酸银容量法和硝酸汞容量法因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及器皿简单,在废水的氯离子含量测定中最为普及。虽然汞量法需用到有毒试剂,但较银量法溶液稳定性好、可消除残硫酸根及低pH条件下滴定可减少干扰。但两种容量法都存在灵敏度低、重现性差、误差大等缺点。分光光度法以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微量以及痕量组分的分析。浊度法快捷简便且运行成本低,易实现自动化,在分析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离子色谱法虽然检测下限很低,但操作复杂,仪器昂贵,不适宜于实际生产的应用。原子吸收法是一种十分成熟的痕量分析技术,操作简便、仪器普及、重现性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在稀土工业生产及分析研究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流动注射有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宽,重视性好,可与多种分析方法联用,以此建立起来的痕量氯离子浓度自动测定方法,更适合于发电厂、化工厂等生产运行中各种水或中间反应过程中的氯离子浓度的实时、在线自动监测。参考文献:[1]但卫华.制革化学及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周少玲,张永.各种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适用性探讨及新方法的提出[J].热力发电,2007,37(7):75-76.[3]周强,李萍,曹金花,等.测定植物体内氯离子含量的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比较[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6):1163-1166.[4]杨学芬.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亚磷酸中的氯离子[J].云南化工,2000,27(4):15-16.[5]关瑞,李昌,宋维.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氯离子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标准化与质量监督,2000,(3):7-9.[6]顾立公.硫氰酸汞-硝酸铁间接法测定水中微量氯离子[J].江苏卫生保健,2005,7(1):18.[7]GB/T 6905.4—199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氯化物的测定:共沉淀富集分光光度法[S].[8]陈振华,泉香芹.浊度法测定发电厂炉水中微量氯离子的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2003,(2):7-8.[9]王爱荣,杨波,胡小保.比浊法测定酸性镀铜液中微量氯离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3):45-47.(下转第42页)西部皮革行业论坛36西部皮革第31卷(上接第36页)[10]杜斌,王淑仁,魏琴.非离子型微乳液介质-氯化银浊度法测定氯离子[J].分析化学,1995,23(5):612.[11]申海燕.水中微量氯离子的微型测定[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21(4):87-88.[12]王兆喜,汪敬武.反相流动注射比浊法测定水中氯离子[J].南昌大学学报,2003,27(3):248-251.[13]张新申,郑筱梅,陈子阳.离子色谱法测定氯离子含量[J].皮革科技,1993,18(9):14-16.[14]朱子平.离子色谱法测定乳化液中的氯离子[J].分析仪器,2003,(4):32-34.[15]陆克平,刘心烈.离子色谱法测定双氧水中微量氯离子[J].化肥工业,2002,29(6):39-40.[16]王艳丽,伯英,刘燕,等.离子色谱法测量硝酸中痕量的氯离子(I)[J].化学工程师,2006,(2):42-43.[17]刘燕,侯倩慧,余季金,等.离子色谱双柱法测定硝酸中痕量氯离子[J].化学分析计量,2006,15(2):40-41.[18]宋晓年,王瑾.离子色谱法测定高纯度水中痕量氯离子[J].宇航材料工艺,1996,(5):55-56.[19]顾永祚,杨洪高,潘杨,等.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氯化物研究[J].四川环境,1994,13(1):23-25.[20]钱初洪,梁巧荣,黄志明.用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已二酸铵中的微量氯离子[J].应用化工,2003,32(3):39-41.[21]叶晓萍.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高价稀土氧化物[J].稀土,2006,27(2):53-56.[22]杨延,薛来,刘来昌.用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电厂水中的痕量氯离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0,16(1):8-12.[23]袁志莉,孙建民,高峥,等.火焰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二氧化硅中的氯[J].分析科学学报,2006,22(1):115-116.[23]王传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湿法磷酸中的微量氯[J].磷肥与复肥,2006,21(4):73-74.[25]廖霞,肖仁贵,赵中一.流动注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游离氯[J].贵州化工,1998,(3):32-34.[26]李永生,董宜玲,吕淑清.炉水中微量氯离子的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测定法[J].华东电力,2003(7):70-74.[27]王建伟,洪陵成.饮用水中余氯的反相流动注射分析[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6(1):33-34.[28]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29]张艳.硝酸汞容量法测定氯化物[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3):349.[30]陆克平.汞量法测定炼厂含硫污水中氯离子的改进[J].检验检测,2008(9):24-27.[31]陈建欣.电化学分析法测定工业亚磷酸中氯离子的含量[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43-44.[32]魏红兵,李权斌,王向东.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化肥中氯离子含量[J].磷肥与复肥,2005,20(2):67-68.[33]邵海青.电位滴定法测定铜电解液中氯离子[J]. 治金分析,2001,21(4):65.部分:需从纤维中萃取的偶氮染料测定[S].[8]鹏搏.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技术进展[J].上海化工,1997,6(22):36-39.[9]崔燕娟,赖劲虎,王志畅.浅析生态纺织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技术[J].化工时刊,2008,22(4):76-77.[10]GB 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S].[11]GB 19601-2004.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S].[12]GB/T 19442-2005.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S].[13]SN/T 1045.1.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法[S].[14]SN/T 1045.2.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15]SN/T 1045.3.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S].[16]DIN 53316:1997.皮革检验皮革某些偶氮染料的测定[S].[17]§35 LMBG 82.02-2.日用品分析纺织日用品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S].[18]§35 LMBG 82.02-3.日用品测试皮革上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S].[19]§35 LMBG 82.02-4.日用品分析聚酯纤维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S].[20]§64 LFBG 82.02-9.日用品研究可排放4-氨基偶氮苯的偶氮染料之使用验证[S].[21]ISO/TS 17234:2003.皮革化学测试皮革中某些偶氮染料的测定[S].[22]姜逊,张玉莲,汪福坤.禁用偶氮染料检测现状与发展建议[J].上海纺织科技,2008,36(1):52-53.[23]朱少萍,顾丽娟.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中假阳性结果的鉴别方法[J].科技信息,2007,(11):85,87.!!!!!!!!!!!!!!!!!!!!!!!!!!!!!!!!!!!!!!!!!!!!!!!西部皮革行业论坛42

硫酸银溶液。虽然它微溶,含量少一点,但也可以鉴别氯离子。但鉴别氯离子最好还是用硝酸银。

张文宏发表的新冠论文

春节期间,身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双重身份的张文宏医生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抗新冠一年回顾与展望》的文章,对疫情做出了10个判断,包括对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经验的总结、抗疫的现状与进展以及未来必须做好的工作这几大方面的内容。根据张医生的10个判断,逐条分析如下:

一、全民团结是战胜百年一遇大瘟疫的基础

这一点相信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了。突发的疫情面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成功的例子供参考,但是一声令下,武汉封城,全民居家,之后疫情几次反复,从北京新发地到大连到新疆、河北、以及东北、上海、天津乃至今冬的疫情,全民团结,令行禁止,使瘟疫的影响力越来越可控。

二、政府治理能力是战胜瘟疫的关键

这一点同样是有目共睹,所有的医护人员、各行业工作人员、志愿者,在统一的调控指挥下,各司其职,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夜以继日地做核酸检测,入户排查,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使战胜瘟疫成为可能。

三、早期识别病毒和诊断技术的发展是不幸中之大幸

新冠病毒突如其来,传播速度之迅猛和较高的致病性、病死率曾经令人人自危,但是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识别病毒和诊断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也为及早发现感染者、隔断传染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靶向性药物至今仍未取得重大进展,但已有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

张文宏医生坦言至今未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人类还没有掌握类似于针对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但是已有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支撑大多数重症病人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复,最终战胜疾病。像新加坡和中国这种医疗资源没有被压垮的国家,病死率可以降到0.05%以下。这个数字足以消除我们对疾病的恐惧。

五、疫苗的进步超出了预期,人类可能因此得以走出泥潭

新冠病毒已经成为在人世间的常驻病毒,除了疫苗,世界没有第二种打开的方式,除非愿意付出大量死亡的代价。新冠疫苗的研发创造了历史上研发疫苗的记录,在1年时间内,已经走完了疫苗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

六、治疗性药物终究会问世并广泛使用,协同疫苗,新冠的病死率将大幅度下降

按照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水平推算,人类5年之内应能成功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但是药物的成本远远超过疫苗,世界上也从未有通过药物治疗摆脱疫病的成功先例。因此,靶向性药物的作用在于可以降低病死率,补充全球疫苗接种的不充分,让世界有重新打开的机会。

七、病毒变异是自然规律,目前人类仍能掌控

病毒变异是难以避免的,这是由进化的基本原理决定的。变异株从英国开始出现,但疫苗和免疫后血清大部分仍有保护力,对于南非出现的变异,目前国际上的mRNA疫苗和中国的灭活疫苗对此仍有保护作用。虽然变异还会继续,但无论中国和国际,目前看来,疫苗生产线足以应对这些突变。

八、全球重新开放取决于疫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以及推广的速度

世界能否重新开放,取决于全球疫苗的可及性是否遵循了公平的原则。张文宏医生披露,其受邀参加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会议,讨论全球疫苗可及性问题,由于全球性的疫苗分配目前并未达成共识,世卫专家组对此忧心忡忡。但随着中国新年期间,主要国家、尤其是中、美领导人的互动和年三十的互致问候来看,全球达成共识,支持世卫组织推动疫苗的全球接种,可能会出现转机。

九、中国必须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才能迎来真正的常态化生活

中国具有控制疫情的能力,但这是在很多人、家庭做出了很多牺牲的前提下,比如今年有1亿人在原地过年。所以中国只有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早期预警、快速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直至全民疫苗接种覆盖的完成,才能迎来真正的常态化生活。

十、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协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项

世界是个共同体,中国没有病例并不代表真正战胜了病毒——事实上现在影响我们的,大部分都是输入性病例,因此,只有全球协作,共同完成疫苗的接种,整个世界才能恢复生机。

文章最后,张文宏医生说“也许这次瘟疫,再次给了人类一个团结的理由。”他的10个判断,让人对整个疫情形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不恐惧,但也不盲目乐观,坚持管理好自己,直到彻底胜利的时候。

8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名单公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在其中,尤其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张文宏主任更是逐渐被人们熟知,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硬核男神”。这位“硬核男神”长期从事感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并在今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除此之外,张文宏还发表论文多达150篇,在疑难感染性疾病方面都有研究。

之所以称张文宏为“硬核男神”,是因为在疫情发布会上,张文宏的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比如他曾说过“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我也上”等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语,让人们看到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决心和勇气,所以“硬核男神”的称号也被流传下来。张文宏在面对严峻疫情时,展现出了应有的自信和冷静头脑,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帮助人们更好防范于未然。

同时,在众多采访中也不难发现,张文宏作为一名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政治视野,他通过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给出重要意见和建议,让人们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中逃离出来,有逻辑有根据,体现了专业医生的魄力与专业。而且相比于一问三不知的人,张文宏能很好地因地施策,因地防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展现了自身的政治视野。

在这次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医生和护士,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得以让病毒离我们远去,安心生活和工作,讲真他们真的是让人敬佩的一群人。当然,社会中还有很多“医闹”现象,希望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也希望医生行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说我们不可以效仿别的国家,一定要注重我们之前做出的努力,我们还是要坚持之前的政策,一定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隔离,及早的治疗才可以,绝对不可以去搞躺平这一说。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张文宏教授。在此次疫情中展现一个大医者应有的担当和头脑,言辞犀利,头脑冷静,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帮助人们更好防范于未然。

张维新论文发表

上海交大 博士论文致谢

写论文时免不了要写论文致谢,其作用主要是对所有合作者的劳动表示尊重,形成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行动起来,写一份论文致谢吧。那么论文致谢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上海交大 博士论文致谢,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四年的求学生涯,我认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同窗好友,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美丽的上海交大,我们创造了充实快乐的博士生活,结成了惺惺相惜的同学情谊。衷心感谢王天东、郝东洋、李志建、黄玮婷等同门同窗在学习上给与的诸多指点和帮助。同时还要衷心感谢涂武根、邱轶等同事在工作上给我的关心与照顾。

一直以来,我的家人都给予我最无私的温暖和关怀,正是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使我充满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首先感谢我的母亲、岳父和岳母,没有她们的任劳任怨的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将难以追求并完成学业;其次感谢我的妻子姚蓓馨女士,她的理解、宽容和尊重是我重要的精神之柱;最后,最最要感恩的是上帝赐予我的一双儿女----可爱的王嘉怡和王嘉祺小朋友,他们是我一生永远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感谢母校,我本顽愚,能够有幸跻身于此圣洁的殿堂,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给我机会!浙江师范大学的良好科研氛围,能让我亲身体会。教育的浩瀚知识,讲学的维实,科研的维新都让我终身难忘。

感谢恩师,我的论文是在浙江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筹)副院长(主持工作)熊才平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文章结构的构筑,到最后的定稿,都得到熊老师的细心指导与提携。导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在此谨向我最敬重的熊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在我学习期间给予学业上指导和帮助的浙师大诸多集学品和人品与一身的张剑平教授、夏洪文教授、沈亚强教授、蔡铁权教授、刘晓明教授、孙祯祥教授、冯妙玲教授、陈明昆副教授等老师致意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同窗,这里向同门师兄妹对我的支持与帮助致以由衷的歉意。特别是谢希俐与蒋燕同学,在我做论文过程中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感谢携手共走的同窗好友,使得我的求学之路变得充实而又充满欢愉。感谢二00四级的中职硕士班所有同学,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好学的高尚品质,感化和鞭策我完成了学业。虽然相聚匆匆,但友谊天长地久。

感谢单位的领导与同事们,是他们给予我这学习的机会,是他们给予我更多的工作与学习上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在做课题论文期间密切协助我做课题调查与研究的乐清同行。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林珍女士与家人,是她们支持与鼓励我昂首学习的信心!也不因家庭琐事而牵绊,才让我顺利完成学业。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老师谆谆教导,同志的真诚关心,同学的热情帮助,家人的支持,都使我不能忘怀,他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拼搏,勇往直前。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出生在一个下雪的深夜,我的父亲在床边生了一堆柴火,我的母亲躺在四周漏风的那间破屋角落的床上,咬紧牙关,生下了我。27年后,也是在一个下雪的深夜,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站起来,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白天还吵吵闹闹、喧嚣杂乱的世界变成一片洁白,让人顿感;青净。

我从进入大学到博士毕止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过得浑浑噩噩。十年前,我身高170cm;十年后,我身高还走170cm。十年前,我体重60kg;十年后,我体重还是60kg。十年前,我一无所有;十年后,我还是一无所有。十年前,我眼睛明亮、有神;十年后,摘掉眼镜,我己看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手指了。十年前,我声音洪亮、清澈;十年后,已经是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十年前,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十年后,我心如止水,只求温饱。

当然,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十年前,我还是个农民的儿子;十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博士。十年前,我只懂得砍柴、种田、割草、放牛;十年后,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懂机械、金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您问我这十年最大的长进是什么,我将告诉您:十年前,我十七;十年后,我二十七。

这十年中,我最渴望、最追求的.是什么?是知识?不是。是美女?不是。而是钱。在我的脑海里,钱就是那种一块、一毛的硬币,我曾无数次翻天覆地才把它们找出来,目的就是去买一包方使面,吃一顿晚餐,而且找的时候不能太仔细了,太仔细了,下次就没有了。有时候,当我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的时候,我想要是天上能掉下点钱就好了,我抬起头,只看到发黄的树叶正一片一片地落下来。我想要是能在地上捡点钱就好了,我低下头,只看见一些面色的包装纸以及一些插羊肉串的竹签。我从没见过天上掉过钱,也从没在地上捡过钱,所以我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因此我没有信仰。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谆谆教海和悉心关怀,在我读博士的三年里,他给予了我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也许是我十年大学生活里,唯一知道我名字的老师,也感谢他在承担100多个学生的指导任务下还能给我精心的指导。恩师对我的指导和影响之大,怎样言说都表达不尽,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都让我永志不忘,深刻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衷心感谢学院其他老师给予我的帮助。

哀心感谢各位同门师兄弟姐妹,感谢我们一起度过的苦难岁月。

衷心感谢我年迈的父母,我在这十年之中不忠不孝,没有让他们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他们还不停地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经常问我"缺钱吗?"所以我相信亲情。我从不要他们的钱,因为我不想看到一百块钱,就想起几百个鸡蛋、几百担猪草、几千块红砖。

衷心感谢我的五个姐姐,是她们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她们美丽纯真的少女时代唤起了我对异性的尊重与渴求。她们在我求学的十年中,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生活,给我寄钱,我也一直拒绝她们。这十年里,她们在广东的毛织厂、制衣厂过着非人的生活,我不想看到那种用血、肉、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东西。十年前,她们还是花一般的容颜;十年后,当她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已经不相信她们就是我的姐姐了。

最后,我要感谢与我相濡以沫的女友刘小薇博士,我们以总共不到2600元的月收入,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生活了5年。这5年里,我没有给她买过像样的礼物,而去也却无数次在我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给我寄来她省吃俭用的钱,我才得以完成学业,所以我相信爱情。我无法明白她以1275元的月收入,居然还可以救济我,或许她那纤细、苗条的身材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谨以此文献给苦难中的千千万万学子!

一、维新思想的传播 人生前期的游历,与几次上书的失败,使康有为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极其落后。各阶层民众观念保守、愚昧无知;官僚阶级迂腐闭塞、知识贫乏。 这种现状使他意识到,必须通过办报刊、开学堂、组织学会宣传新思想,以开风气、开知识;以期把爱国志士和进步官员组织起来,支持或参与维新变法。 1895到1898年三四年间,康有为和弟子们以及其他维新领袖,积极进行此项工作,把维新运动思想的宣传与传播,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引向高潮。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最为繁荣。 四年间,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就达100多个;报馆、报刊合计90多个或种。主要的成果如下。首先,具有领导性质的团体学会有如下三个。 1、强学会 这是维新派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1895年8月,北京强学会由康有为亲自在北京组织发起;主要由帝党官员组成,具有一定领导能力和社会影响。 北京强学会由康有为主讲,户部侍郎陈炽任会长,梁启超任书记员。 同年11月,康有为又成立上海分会,主要吸收江浙沪宁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后来大名鼎鼎的陈三立、汪康年、章太炎、黄遵宪等人,均出其里。 上海分会,由汪康年任会长,并发行《强学报》;由康有为的学生徐勤主笔。 强学会的兴立与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号召力。美英等国公使,帝党权要如军机大臣翁同龢、管学大臣孙家鼐都出面支持。 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袁世凯等人皆入强学会,并积极捐款充作经费。后来,李鸿章也积极加入并表示支持,但被帝党官员拒绝。 特注 :误会、隔膜。可惜!清廷帝后党争,终于祸及国家,累及社会。 1896年初,由于顽固派的进馋弹劾,慈禧太后下令查禁北京强学会。北京的强学会虽然被禁,但维新运动却从北京、上海等地迅速向全国各地扩展。 2、南学会 这是在地方建立的最重要的维新团体。南学会,由维新志士谭嗣同和唐才常发起;并得到开明地方官僚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督学江标等人支持。 1897年冬,在京沪两地维新运动的影响与带动下,颇具维新意识、于江苏任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辞官回乡,积极开展维新运动的各项工作;很快使湖南维新运动空前高涨;南学会在湖南各州县均设有分会。 设在长沙的南学会总会,每七天举行一次演讲,由谭嗣同、黄遵宪等官僚出身的新知识分子主讲。 他们宣讲世界形势,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和其它自然社会知识,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听讲者常常逾千人,湖南巡抚以下官吏,都积极参加。 更重要的是,南学会与其它维新团体有所不同:该团体与地方省抚衙门密切合作,省内大事可由南学会提出方案、再与官方商议后采纳实施。 南学会这种做法,颇具西方议会性质的参政议政活动。 在南学会建议下,湖南相继成立新正局、课吏堂、保卫局等半官半会的参政机构,以协助政府开发资源、兴办实业、改革教育等事项。从而使湖南地区、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风气蒸蒸日上;民智大开、士气大振。人人皆言公理政治、以救亡爱国为己任。湘地英才,遍地开花。 戊戌变法之后,南学会虽然被查封,但维新运动期间形成的十分进步的社会良好风气和教育基础,却一直保持。这与陈宝箴、唐才常、谭嗣同等人的学识、气节、胸怀和进步思想,对湘人的感染密不可分。以至后来革命运动时期,对许多革命领袖人物的影响,都十分巨大。 3、保国会 这是戊戌变法前成立的重要政治团体。1898年4月,大清国例行的科举会试又起。康有为利用人才云集的有利时机,聚合全国进步青年才俊,成立支持或参与维新运动的组织团体。 经过一番运筹,康有为决定和御史李盛铎共同出面,组织成立保国会。4月17日,保国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与会的京官和举子多达300余人,康有为等人做了演讲。 保国会以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为宗旨,通过制订《保国会章程》30余条;并通过形成组织宗旨、组织形式、组织制度等事宜。 在保国会的影响推动下,各地纷纷成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地方团体。当时中国的类似团体,实质上已颇具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保国会的行径,引起当局权要的不安。顽固派纷纷上折弹劾。军机大臣刚毅、兵部尚书荣禄,更以血腥恐吓会员。 因此,尽管有光绪皇帝暗中支持,却使京城会员的态度和行动,大多忧虑不决。最终,北京保国会总会的发展计划夭折。 北京保国会总会虽然自行解体消失,但地方的其它团体,仍然进行类似维新活动。这种顽强的组织精神,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组织、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二、维新思想的宣传 洋务运动后期与维新运动期间,近代中国社会在文化、思想、言论、新闻各个领域均取得可喜的进步成果。 中国学人畅开言论之门,大谈救国之策。当时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有如下四家。 1、《万国公报》 亦即《中外纪闻》。是康有为在北京自筹资金,为宣传维新思想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初名《万国公报》,但因与洋务运动初期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万国公报》同名;发行46期后,改名《中外纪闻》。 该报由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英国人李提摩太给予重要支持;主要刊载、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情况和清廷官员向朝廷的奏章。 该报每两日发行一期,主要夹带在官方邸报之中,免费让官员们阅读,以企改变朝臣闭目塞听的现状。 2、《时务报》,旬刊 于1896年8月,由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 该报以宣传维新思想为宗旨,主要刊载《变法通议》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论文,深受各界进步知识分子欢迎。 该报为江浙沪宁地区维新思想的传播起到巨大作用。 3、《国闻报》,日报 于1897年10月,由具有维新思想的洋务派学者严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次月增出旬刊《国闻汇编》。 日报专议本国国情;旬刊主载外国新闻,介绍西学,鼓吹西方政治学说,以图自强。 该报连载严复的《天演论》,在国内各界引起极大反响,对维新思想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维新运动奠定了较为充实的思想基础。 4、《湘报》,日报 维新运动期间,由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创办。主要刊载变法论文,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立宪。 《湘报》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为湖南维新运动的高涨和发展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戊戌政变失败后,逼迫停刊。 三、创建新式学堂 维新派人士除创建团体、兴办报刊之外,还积极开办各类新式学堂。四年间,在全国开办的新式学堂,多达180余所。 这些学堂广泛介绍西学、宣传维新思想和社会变革理论;批判专制制度。凡此种种,维新派的各项努力和实践活动,终于在1898年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这就是戊戌年的百日变法。 在维新派多年努力之下,谭嗣同等人主持的百日变法,尽管微弱而短暂,但它是近代中国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政治领域一次大胆、积极的尝试;同时,也是中国学人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 这次思想飞跃在实践中的失败,为之后中国社会带来持续的动荡与混乱。可悲的结果,充分见证了国学几无可用;由此而造成的清廷解体,标志着国学大厦的彻底坍塌。 维新变法的失败,更加说明封建专制之下顽固派无自醒意识、无自觉意识的腐朽落后,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 洋务运动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之时,专制体制之下顽固派和保守派讳言政治革新的消极姿态,让洋务派当初雄心勃勃的强国之梦,彻底泡汤,极大浪费了洋务运动创造的社会成果,迟滞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为之后近代暴力革命创造了因由。 从此,中国社会又陷入古老的一治一乱的历史轮回之中。清末维新变法失败后,历史时光进入新世纪;过了大约八十余年,在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分裂、动荡、战争、闭关、互斗、饥荒、内乱等等耻辱折磨与血火洗礼,眼前无路想回头;中国学人似有所悟;他们重新审视历史、调整思想、关注世界,又开始新了一轮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完。      本系列文章整理参考资料: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2、佚名作:《中国近代史大略》 唐都浪子《近代国学大厦的坍塌》之:维新运动

新乡学院张磊发表的论文

有的,为这本书写推荐语的中外大佬有四十多位,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巴蜀松和已故耶鲁捐赠基金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等。

马化腾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著名企业家,他曾经发表过一系列关于价值观的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变革”,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即“以人为本”。这种价值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核心,以提升客户的体验为出发点,以提高客户的价值为目标,以实现客户的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马化腾提出的这种价值观,不仅被企业家们所接受,也被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新乡城市还好一些 学校周围环境不错 学校环境也不错 宿舍晚上10.30关门 男生宿舍不知道了 也许不关门 大学城商业街 东西比市区便宜很多 从火车站坐车1小时到新乡学院 商丘 许昌 我就不知道了

有的,看了下这本书的大咖推荐,我才知道张磊多牛,推荐人物有:马化腾、刘强东、李彦宏、曹德旺、董明珠等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所以这本书不少人买去当收藏品,如果您对张磊的《价值》感兴趣,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张文显新发表论文

部门法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论文

伴随着对法哲学与法理学关系问题的讨论,目前学界对部门法哲学的概念并无统一权威的定义,对这一理论的确切称谓、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等更有诸多争论,这些都是依依相关的。顾名思义,所谓部门法哲学就是指部门法中的法哲学问题,就是从法哲学的层面、用法哲学的方法探讨部门法中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对部门法的伦理基础、价值基础、社会基础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哲学反思。

一、称谓问题

从目前学者们所已经使用的情况来看,大体有以下几种名称或类似于名称的表述被使用:1、部门法学的哲理化(或部门法学的学理化),2、部门法哲学,3、应用法哲学(多为西方学者所称,即appliedlegalphilosophy),4、部门法理学。如蒋晓伟认为,法哲学是哲学对法的研究,我国历史上只有律学,没有法哲学,所以他主张叫部门法理学。周永坤也认为,从部门法哲理研究的成果、人员、问题意识和方法上看,部门法哲理研究的主流更像法理学而不是法哲学。刘作翔也主张叫部门法理学,认为法理学与部门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相互之间有很多原理是相通的;对部门法理学进行研究时只不过是将法理学的一些原理“下移”而已。葛洪义则认为,不管是部门法理学还是部门法哲学或者法哲学都只是个名称,不重要,关键是要从研究的问题来确定。孙育玮认为,比较目前几种称谓用法,“部门法哲学”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并且可以作为一个较为统一规范的名称而稳定下来使用,因为这一名称既可以鲜明地表达它法哲学层次的特质和属性,又可以揭示出它所包含的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相关性与双边性。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一个名称。

二、学科属性

在部门法哲学学科属性问题认识上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1、强调其法哲学前提和法哲学属性,将其归类于法哲学。典型代表是张文显教授,他倾向于把部门法哲学界定为法哲学的分支学科,或法哲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就是说部门法哲学与部门法律学对应,属于法哲学的范畴,是法哲学的延伸。其理论资源、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理论关怀都主要来自法哲学。

2、法理学说。陈兴良教授是“部门法理学”的直接倡导者,他的一篇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的题目就是《部门法理学之提倡》(2003)。有的学者虽然没有明言部门法的哲理研究属于法理学,但从其对部门法中的“法哲学问题”本身的理解中,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代表人物是山东大学法学院的谢晖教授。谢晖教授认为:所谓部门法学中的法哲学问题,就是指能使部门法学具有逻辑连贯性、解释合法性、对象整合性和意义关切性的一些问题。逻辑连贯性问题是指部门法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即基础性概念和初始性范畴问题。解释合法性指部门法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象整合性指以能在整合意义上解释和说明部门法及其实践为原则,它可以看作是部门法学的“本体论”问题。意义关切性是指透过部门法学人们所能发现的对主体的意义关切、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意义关切、对与法律相关的世界前景的意义关切等等,这是部门法学中的“价值论”问题。这对部门法学提出了三大要求:部门法学对相当部门法具有超越性;具有贯穿性和通览性的基础概念与核心范畴;要求部门法学能构建起系统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框架。从谢晖教授的论述来看,他的部门法学问题都是来自部门法,是关于部门法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问题,因此,似乎他比较倾向于“部门法理学”的认知。周永坤也认为,部门法理学是法理学与部门法学间的交叉学科,不是哲学与法学间的交叉学科,部门法哲学更像法理学而不是法哲学。

3、强调它对部门法的依赖,将其定位于部门法学。

4、认为它是一门中间学科,是部门法与法哲学或法理学的边缘学科。如孙育玮认为,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双边性,既属于法哲学的当然范畴,又属于部门法学的高端学理范畴,既有部门法学的纯粹理性,又有法哲学的实践理性,具有连接法哲学和部门法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研究方法

张文显教授认为,作为现代法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法哲学是法哲学的延伸。因其自身的法哲学属性,它的`研究必须运用法哲学的理论框架,采用法哲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以期消解法哲学与法律学之间的人为障碍,消除法哲学与法律学互相脱节的现象,推动法哲学与法律学的密切结合。在方法论上,部门法哲学可运用语义分析法克服定义方法的局限性,消除学术争论中语义混乱的问题;运用价值分析法以克服工具主义、技术主义及教条主义造成的弊端;进而以反思方法发现部门法学原理和部门法原则的“前提性”问题,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更新法律思维,引导法律实践。郭道晖也认为,应把法哲学的思想贯彻到部门法学中去。由于我国部门法学理论薄弱,才有部门法哲学,部门法学要成为学,必须是部门法哲学,否则就不叫部门法学。刘诚认为,学科分化是研究深入的需要,但不应该“画地为牢”(劳动法学与理论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就存在交叉);应该打通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关系,加强部门法之间的对话,否则难免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崇义:《部门法学哲理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德]G·拉德布鲁赫著,王朴译:《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属性和方法》,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谢晖:《部门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载于《文史哲》2002年第1期。

6.孙育玮:《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于《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6期。

摘要:准确界定法律规范的概念,是进行逻辑结构分析的前提。根据语义分析哲学对概念的功能论理解,法律规范作为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概念,应当强调它是能够相对独立地发挥法律调整功能的最小单元。由于法律规范的“最小单元”性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往诸种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各有利弊得失,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把“法律规范间的逻辑结构”(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逻辑结构”)误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这一误区导致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受到影响,不仅难以解释刑事法律规范的结构,而且很少在部门法中被实际运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应当采用新的“三要素说”:法律事实+规范模态词+法律效果。关键词:法律规范;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是法学规范理论中的一个亮点,法律或法学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一类具有较强“技术性”的理论上。这就更要求此类理论本身具有经得住推敲的“科学性”,进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以这样的要求反观现有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我们会发现存在许多的混乱和不明之处。对此做出深入研究和必要的澄清,对于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良性互动,提升法理学的科学性品质,具有基础意义。事实上,这一理论恰恰在热衷于“宏大叙事”的学术氛围中被长久忽略。由于法学理论中此类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内容并不多见,对它的忽视而导致的错误就更加损害法学的科学性品质和形象。我想,法学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雕虫小技”。本文将首先致力于分析“法律规范”概念的准确界定,然后总结归纳现行(含以往)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并对其利弊得失给予简要的分析评判,最后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新理解。一、“法律规范”的准确界定法律规范[①]的界定,是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的前提。没有对法律规范概念的清晰界定,所谓的逻辑结构分析就没有明确的对象。对象不明确,则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讨论,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出确切的和有益的结论。但是复杂之处在于,对法律规范的界定实际上是以对其功能、作用的思考及其与相近概念(比如“法律规定”“法条”“规整”等)的关系的思考为基础和前提的,正如凯尔森所说:“我们对自己智力工作中想当作工具的那些术语,可以随意界定。唯一的问题是它们是否将符合我们打算达到的理论目的。”[1](P5)因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学术语,法律规范的科学含义的确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反思的平衡”的结果(借用罗尔斯的术语)。这一过程可能较为复杂,其引发的思考带来如下启示:法律规范作为一个基本的法律概念,是根据需要“建构”起来的,所谓需要,在这里就是我们确立一个概念的目的,即是让它发挥何种功能或作用。这与我们一般把概念当作“给定的”通常处理方式不同。这里需要克服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突破对概念的实体论的理解,而代之以“功能论”。对概念的实体论理解实质是一种“反映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它的用武之地,但显然不适于法律规范这类概念的界定。概念的本质问题是贯穿哲学史古今的一大课题,它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中世纪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执,简单地说,唯实论认为,共相(概念)是独立于具体、个别事物的实体性存在,“在人类思想的世界与外部现实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对应。”[2](P32)唯名论则认为,“概念只是一种名称,亦即称谓。这些称谓在客观自然界并没有直接的、忠实的复本和对应物”。[1](P32)对概念的实体论理解实际是唯实论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传统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主线,由古希腊的柏拉图至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而登峰造极。按照这派的观点,概念是本原、实体,有固定的所指和确定的含义。而概念的功能论则与唯名论的根本主张一致,认为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实体,它的确切含义只有在使用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可见,概念的功能论理解比实体论理解更为灵活。随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分析哲学、实证主义以“拒斥形而上学”为旗帜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一次反叛。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和洞见为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野。维特根斯坦曾明言:“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3](P31)这一思想在新分析法学的倡导者哈特那里得到重视,他在分析了“通常的定义模式并不适合于法律的领域”后,阐发了源自边沁的思想:“我们一定不能把这些词拆开了、孤立地去看,而应把它们放回到它们的扮演独特角色的句子中去,从而进行一个整体的衡量。”[4](P29)这一思想可以说是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兴起、特别是20世纪分析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特征以后,得到普遍认同的思想。“法律术语的意义是以这些术语被使用的语境、使用这些术语的人、以及运用这些术语的目的来确定的。”[②]在研究法律概念时,不要问某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而应问这个概念的功能是什么?[5]概念功能论的思想是深刻而富有启发的。根据这一思想,概念既是灵活的又是清晰的。“灵活”是说概念可由人意欲它发挥怎样的功能来确定,而概念的功能取决于学科建构的要求、需求、目的。“清晰”是说概念的含义一经由此确定,就应当一以贯之地加以使用。在此意义上,法律规范是一个“建构性”的概念,而不应当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反映论”的概念。在我看来,“建构”这一概念的核心目的,在于使“法律规范”承担起法律分析的基本单元的作用,正如“商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样,“法律规范”至少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承担着这种功能。而分析法学在概念或规范分析上的卓有成效的建树及由此体现出的方法论上的优势,对整个法学理论具有基础和前提性意义,“错也要错得清楚”实在是走向可能的正确的必经之途。以概念的功能论为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对法律规范概念进行一番建构。据此,本文把法律规范定义为:作为法律的基本要素,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能够发挥法律的规整[③]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这是就形式方面给法律规范下的定义,就内容方面,法律规范无疑是以权利性、义务性或责任性法条为具体构成)。根据这一界定,法律规范的概念包括如下要点: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要素之一,与通常所说的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要素。第二,法律规范在实定法中占有最大比重,是构成法律的主要成分,这一点可从绝大多数法律都以权利或义务性的规定为主要内容得到证明,而“是否授予权利或设定义务是检验一个法条是不是法律规范的标准。”[6]第三,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正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第四,法律规范是能相对独立地发挥法律的规整功能的最小单元。对此作如下说明:(1)法律的根本目的或作用在于发挥对社会生活的规范、调整作用,因而法律规范作为法律的主要构成要素当仁不让地承担这一功能;(2)任何法律规范都是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都必须在与整个法律体系及其所蕴含的立法目的等价值因素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调整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绝对独立地发挥规整功能的“单元”,因而是“相对独立”;(3)之所以是“最小单元”,是基于理论上确立一个概念的目的就是用这一概念能够较为方便地建构或有效地解释整个的知识或文本体系,因此研究者必然寻求各种意义上的“最小单元”,正如生物学把“细胞”、马克思把“商品”作为其相关研究的“最小单位”一样。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不赞同龙卫球教授对“法规范”概念的理解和用法,他把“法规范”等同于“法律”;没有使用“法律规范”的概念,而以“法律规定”即拉伦茨的“规整”代替之。[7](P37)我国法理学家对法律规范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规范作为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8](P91),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9](P53)孙笑侠教授把法律规范定义为:通过法律条文表达的、由条件假设和后果归结两项要素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10](P50)刘星教授将法律规范表述为: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职责的准则,或者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11](P75)这是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几部法理学教材对法律规范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强调法律规范是关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规定;第二,都强调法律规范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尽管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都忽视了对法律规范是“能够相对独立地发挥法律调整功能的最小单元”这一重要之点的强调,正是这种忽视造成了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的普遍误差。我们认为法律规范概念从功能要求上说,应当是构成法律的细胞,“相对独立”、“最小单元”应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二、现行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的分析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的核心,是对各种具体的法律规范的构成进行抽象、分析、分解,进而得出所有法律规范共有的、抽象的“构成要素”,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抽象分析的方法得出的适用于所有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即结构)的理论。以下本文对我国法学理论中关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代表性观点作简要述评。观点1:法律规则(规范)=假定+处理+制裁这一观点来源于前苏联法学著作。它认为法律规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假定、处理和制裁。按通常解释,假定是规定一定行为准则适用的条件的那一部分;处理是法律规范中反映行为规范本身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法律规范中规定允许、禁止或要求人们行为的那一部分。制裁是规定强制实施法律规范的可能性或违反这一规范所招致的法律后果的那一部分。评析:这一理论曾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法学理论中的通行观点,尽管现在已为“通说”所摒弃,但是在抛弃此说的理由即对其缺陷的指证上,本文与学界已有的分析不尽相同,阐述如下:第一,正如这一理论自己解释的那样,“处理”本身就是行为规范。我国著名法理学家沈宗灵教授明确指出:“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也就是法律规范中指出的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或者要求做什么哪一部分。这是法律规范的最基础部分。”[12](P33)既然“处理”本身即行为规则,那么它怎么又同时是自身的构成要素呢?要素总是相对于系统或一定的结构而言的,但如果一个系统只有一个要素(即其自身),显然就不能成其为系统,原因在于并未对系统进行“分析”,所谓的“要素”其实是换了一个称呼的“系统”。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作为法律规范下位概念,至少需有两个才能成立。因此上述对“处理”含义的解释固然正确,但说“处理”是“法律规范的最基础部分”是不确切的。准确地说,它是法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最基础部分。第二,如果不对“处理”进行特别定义,“处理”和“制裁”在语义上和实际上都可能重叠:所谓“制裁”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处理”,即违背了法定义务而导致法律责任时的一种“处理”。第三,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有相应的“制裁”性规定(尽管这一点常常被指为法律规定空白或欠缺),更非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制裁”性的。第四,在这一理论中,“假定”似乎只是法律规范的附属部分,甚至是在法律规范之外独立存在的部分,这意味着“假设”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没有适当的位置。观点2:法律规则(规范)=假定+处理这是西方学者的观点。假定指出了规范适用的条件,处理则是一个规范性规定。以“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行为能力”这一法律规范为例,其“假定”部分是:如果一个人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其“处理”部分是:此人无法律能力。评析:这一理论模型是对观点1的局部修正,克服了简单的逻辑缺陷,即取消了“制裁”。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制裁”并非一个必备要素,大量的法律规范没有“制裁”的内容。正如王涌博士指出的:“所谓法律规范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规范性陈述,它只包含假定与处理两个部分,制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规范的必要因素。而其中‘假定’就是对事实情境的设定,而‘处理’就是对特定的事实情境中的法律关系的规定。”[5]但是这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同样是把“处理”理解成规范本身,观点1的缺陷仍有残存。观点3:法律规则(规范)=行为模式(权利、义务的规定)+法律后果的归结这是以张文显教授为代表的我国法理学界目前通行的观点。张文显教授分析了前述观点的缺陷,择其要点如下:第一,西方学者的两分法明显地忽略了合于或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这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第二,苏联学者的三分法只注意到否定式法律后果,而忽视了肯定式法律后果。肯定式法律后果是合法行为的后果,否定式法律后果是违法行为的后果。第三,“假定”不是构成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独立要素。因为如果“假定”指规定该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的那一部分,它就不是法律规范的内在构成因素;如果“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权利之行使条件和方式或义务之履行的条件和限度,那它已包含在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中。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与其适用的条件、方式、限度是不可分开的。人为地将它们分割开,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东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五条:“订立经济合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如果把“订立经济合同”(所谓的“假定”)与后半句分开,后半句的规定就是莫明其妙的东西。鉴于此,张文显教授提出,任何法律规范都是由如下两部分构成的:(一)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二)法律后果的归结。法律后果分为否定式法律后果和肯定式法律后果两种。否定式法律后果是国家对违反该法律规范的行为所抱的不赞许态度,对这一违法行为的否定和责罚。主要的责罚形式有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肯定式法律后果是国家对于合于该法律规范的行为所抱的赞许态度,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具体形式包括对一定状态的确认(如认定合同、婚姻有效),对一定行为的奖励(如对发明创造的肯定和奖赏,批准专利申请等),对不法侵害的恢复(如支持当事人的执行申请等)。[6]评析:张文显教授所代表的目前法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认识到西方的二要素说和前苏联的三要素说有缺陷,特别是提出肯定性的法律后果,在理论上具有重要贡献,但在指证缺陷的具体所在上可能有欠精准,论证如下:第一,依据两要素说没有“制裁”而断定这一理论模式欠缺“法律后果”,失之简单,有欠公允。如前文所述,“处理”本身无论在一般语义上还是在法学理论中都可以包含“制裁”这一“法律后果”。造成这种认识上差别的原因在于“处理”、“法律后果”等概念的确切含义有待澄清。我认为这两个概念用词不同,却有同等的意义。“法律后果”的概念,既如张文显教授所深刻认识到的那样不仅包括否定性的法律后果,也包括肯定性的法律后果,那么“肯定性的法律后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它并不限于或主要不是“奖励性”的、如同法律责任那样单独列出的一种法律规范。张文显教授指出,对合法行为的确认、肯定、保护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后果”,也就是一种“处理”。比如,《合同法》第77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其中“处理”和“法律后果”完全是不可分的。再如《公司法》第214条“利用公司名义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的,吊销营业执照。”其中的“吊销营业执照”既是“处理”,又是“法律后果”。对具体法律规范的分析表明,“处理”与“法律后果”(或“法律效果)是一个东西。第二,张文显教授深刻指出“肯定性法律后果”的存在,补充了以往对法律后果的片面认识,这一理论贡献意义重大,它通过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表明:法律不仅是制裁性、惩罚性的,现代法律更是权利性的。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提出这一理论模型的背景和旨趣在于通过与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即通常易见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的比较而构造全面、准确的“法律后果”概念,由于它关注和侧重的是上述宏观层面的问题,在“肯定性法律后果”的存在形态上,这一理论并未作具体的探讨。人们对此也很少作进一步的追问,通常就把“肯定性的法律后果”简单地理解为与惩罚性法律后果相对应的“奖励性法律后果”,照此理解,笔者发现包含所谓“肯定性的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寥寥无几。[④]这与以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法律的特征相当不吻合。症结何在?把肯定性法律后果理解为“奖励性”法律后果的误导所致。在进一步的思考中,笔者发现“肯定性法律后果”的存在不应作如此狭隘的理解,它的存在形态之多样和广泛,远超过“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因为,所有权利性规范都可以看作是具有肯定性后果的法律规范。此外,我们还应看到“肯定性”与“否定性”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有较为复杂的意义:(1)“肯定”和“否定”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泾渭分明的两种类型,一个救济性法条(比如在一个侵权案件中作“恢复原状”的处理)既是对侵权人的“否定”,同时是对受害人权利的“肯定”。“肯定”和“否定”完全取决于对何种主体而言。(2)现有理论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仅限于对当事人来说代表利益还是负担(或惩罚),但作为一般的法学理论,更应当从立法目的的高度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实质,无论是对正当利益的肯定还是对不义之举的否定,都是对代表着人民利益的立法者意志的“肯定”。第三,把“假定”融入“权利义务性规定”而不把它作为单独的法律规范构成要素,论证清晰有力,结论正确。但笔者注意到,在张文显教授2001年再版的《法哲学范畴研究》一书中(前述主张见于1999年版的《法理学》教材),又把这一结论改了回去,即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间、各种条件等实施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否定式后果和肯定式后果)三部分。”[13](P49)这一情况说明关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分析还需进一步阐明。同时,这一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观点表述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信息: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与“行为模式”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具有相同的含义,这一点且容后面分析。第四,把“权利义务性规定”(行为模式)作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要素之一,与“法律后果”一起构成完整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这一观点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既然法律规范是能够发挥法律的规整功能的最小单元,并且法律是通过“权利或义务性规定”发挥这种功能的,但是如前所述,权利或义务性规定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法律后果,因为权利义务性规定本身已经是完整的法律规范,而不应当是它的一个要素!因此再加上“法律后果”就成为多余。这即是说,假如把“法律后果”与“权利义务性规定”放在一起作为法律规范的要素,是画蛇添足;假如只剩“权利义务性”规定作为“要素”,是同语反复,理由如前:只有一个要素就不成其为要素。第五,“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模式,难以解释刑法规范,尤其刑法分则以刑罚为内容的责任性规范。比如,“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在这一类刑法规范中没有“行为模式”,即没有关于权利义务的规范,只有对某种事实状态赋予一定的法律后果。固然我们可以依据法律责任是第二性义务的理论[⑤],把责任性规范还原为义务性规范,以此间接地解释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也适用于刑法规范,但对此类刑法规范毕竟难以直接应用现有理论给出便捷的解释,更重要的,依据本文对法律规范的界定,把一个责任性规范还原为一个义务性或权利性规范,这前后已经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规范,应当分别进行逻辑结构的分析。因此本文认为以“还原法”来解释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不能成立。刑法是一大重要法律部门,如果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不能涵盖、解释主要的刑法规范,显然其理论说服力将大打折扣。总之,目前法理学界的通说一方面把先前的“两要素说”收回到“处理”中的“制裁”,经过修改完善(补充了“肯定性后果”)以“法律后果”之名重新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把“假定”从先前的“两要素说”、“三要素说”中收回来,融入一个新的概念:行为模式(权利义务性规定),形式有所变换,但以往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根本缺陷仍未被凸现和纠正。这一缺陷使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仅仅存活于法理学的范围内,稍微深入到部门法的规范分析,就捉襟见肘。以较为得到公认的通说为例,我们在部门法的诸多规范中,可以直观到“权利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权力性规范”、“职责、职权性规范”可以通过还原法归结到权利或义务性规范)、“责任性规范”,但是,除了在“责任性规范”中我们能看到符合我们想象的“法律后果”,在权利性、义务性规范中“法律后果”在哪呢?我们说这些规定本身就是对权利、义务的确认、肯定,也就是所谓的“法律后果”。这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法律后果”确实有出入。以《公司法》第138条“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为例,这一权利性规定本身已经是一种“法律后果”,并不需要在这一规定之后再加上一个单独的“法律后果”,比如“股东依法转让股份,受法律保护”等。更为要紧的是,即使现实迫切需要一个与之相关的责任性规定,比如“设置障碍限制股东股份依法转让的,应到受到处罚”,并且在制定法中列入了这样一条规定,但这已经是另一个法律规范了,尽管它与前者有关联——这种关联应当被视为是法律规范之间的关联(或结构),而不是法律规范“内部”的“结构”。这里必须明确的是,讨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只能在“一个”规范的限定下来谈,而不能将其混同为法律规范之间的逻辑结构。如果把这种从反面规定违法责任的规范,与原规范联系起来讨论其“逻辑结构”,那就进入了另外一个研究领域:法律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实际上是法律文本的逻辑结构,甚至是跨文本的法律的逻辑结构。前述把“制裁”“法律后果”作为法律规范的结构要素的诸说,共同性的失当在于混淆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与“法律规范间的逻辑结构”的区别。对此,我们以一个简化的法律规范的模型加以说明:“如果A,则B”、“如果非A,则C”,按本文的界定,这里已经呈现了两个法律规范,而不能因为二者的关联性就把二者视为一个法律规范。把“法律后果”作为要素,恰恰是把A当作“假定”,把B当作“处理”,把C当作“制裁”(法律后果)了。举例来说:公司法第172条规定: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第202条规定: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以外另立会计账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两个法条是各自独立的两个法律规范,应当分别进行逻辑结构分析。而现行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把前条(172条)当作了“行为模式”,把后条(202条)当作“法律后果”。造成这种误差的根源在于忽略了法律规范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的性质,而错误地把两个有关联的法律规范当成了一个法律规范。本文认为,不宜按这种理解进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析。原因在于:第一,如果按此种理解,则我们对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无限制地扩展下去,进入法律规范间关系的分析领域,而有关联关系的法律规范不仅存在于同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中,还可能存在于多个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以及此种分析完全可能是“跨文本”的。第二,并非所有关于权利义务性的规定都有相应的责任性规定,在此情形下,按照通行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会得出结论:相当多的“法律规范”由于缺少“法律后果”,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规范,这与法律规范是占主要成分的法律要素的事实不符,是不妥当的。其实把没有责任性规定视为法律的缺陷是法律“命令说”的观点,“奥斯丁认为,不完善的法律,例如没有制裁规定的法律,是有缺陷的,是不具有命令特点的法律。”[14](P15)“命令说”对法律的理解不仅为自然法传统所不能接受,也为奥斯丁之后的法律实证主义所批判,足见强调责任性规范为法律逻辑结构的必需组成部分的观点有片面性。

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发电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先河,对其他法律制度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借鉴作用,相信这绝不是第一个法典,而是我国法典的开始。民法典的颁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法制建设上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民法典的颁布进一步彰显了中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民法典全文围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立法,体现民权。对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权益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民法典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民法典的实施对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民法典作为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除了范围广涉及面广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

法律论文的撰写需要很多参考文献,你知道有哪些文献可以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石广生主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索必成胡盈之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John H Jackson著《GATT/WTO法理与实践》,张玉卿、李成刚、杨国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忠海等著《国际法学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国家外国专家科教文卫司编《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参考文献

1. 郑成良主编:《现代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

2.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3. 潘维大,刘文琦编著:《英美法导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4. 陈舜著:《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 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6.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7. 阿计著:《法治备忘:共和国立法、执法实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8. 陈建新著:《依法治国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

9. 黄文艺著:《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

10. 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13.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郭成伟主编:《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1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旺洪 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靳诺主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郝铁川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三:参考文献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法学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 索引序列
  • 张新申发表的论文
  • 张文宏发表的新冠论文
  • 张维新论文发表
  • 新乡学院张磊发表的论文
  • 张文显新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