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职称# 导语】 从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2022年度甘肃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已公布,请相关人员仔细阅读,具体详情如下:各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卫生健康委,委属各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央在甘单位及省属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做好2022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知》(甘人社通〔2022〕324号)要求,结合卫生健康行业实际,现就做好2022年度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类别和申报条件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包括全省有效和基层有效的(医疗、中医、公卫、护理、医疗技术、卫生管理)副高级职称与正高级职称。 (一)全省有效。申报条件和要求按照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通知》(甘人社通〔2021〕304号)有关规定执行,其他相关申报要求按省人社厅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二)基层有效。申报条件和要求按照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基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通知》(甘人社通〔2021〕307号)有关规定执行,其他相关申报要求按省人社厅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二、时间步骤 2022年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于8月底开始,12月中旬完成。采取个人申报、单位推荐、部门审核、评委会评审等程序进行。 (一)安排部署。按照本通知时间要求,各市州(单位)于2022年9月7日前下发本市州(单位)年度评审工作通知,对评审类别和条件申报材料要求、申报材料受理截止时间等具体事项作出具体安排。 (二)个人申报和市州(单位)推荐。申报人需在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职称申报管理”模块完成网上申报(具体操作方法见信息系统“职称培训”模块《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职称使用说明书(申报人版)》)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关于进行“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的通知》(甘职改办〔2018〕23号)及“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手册”(在系统界面下载)要求,创建申报人员个人账号,并组织指导所属申报人员进行个人申报。各市州(单位)需对申报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审核,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提交省卫生健康委职称管理办公室审核。此项工作需在9月30日前完成。 三、要素把握 (一)条件标准。2022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的条件标准,按照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通知》(甘人社通〔2021〕304号)《关于印发〈甘肃省基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通知》(甘人社通〔2021〕307号)和《关于明确甘肃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中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甘卫人函〔2022〕287号)文件中有关规定执行。 (二)业绩时限。申报人的业绩均计算到2022年9月30日为止。人才在该时限之后取得的业绩,可作为下次申报职称的业绩成果。从2020年起,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在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未按规定将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查的,可不作为职称申报评审依据,用人单位可拒绝推荐。 (三)任职年限。专业技术总年限和现职称任职年限,均计算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纳入岗位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任职年限从聘用的当月计算;其它单位人员的任职年限,原则上从取得职称资格的当月起计算。 (四)继续教育。推进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审有效衔接,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社部令第25号)和我省继续教育工作有关规定,未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得参加职称申报评审。2022年及以后继续教育相关数据从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平台提取(申报人需在信息系统中填写继续教育证书编号)。2021年及之前的继续教育情况,需上传继续教育证书等佐证材料。 (五)论文和论著(专著、译著)查重。本年度将对申报业绩中的论文、论著(专著、译著)业绩进行查重审核,对未收录的论文,由用人单位联系进行查重,并上传有单位签字盖章的中国知网查重报告单。论文“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核心期刊论文超过15%、普通期刊论文超过25%,不按相应级别论文对待。对论著(专著、译著)审查原创性低于40%,即抄袭重复内容达到60%以上的将认定为在职称评审中明显弄虚作假、抄袭、伪造论著,将对作者纳入职称评审“黑名单”,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分并在职称评审中视为“品德有问题者”实行“零容忍”,2022年及此后连续3个年度不得申报高级职称。 (六)账号安全。省职改办将于8月20日统一对职称信息系统中所有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各级职改办的用户账号进行重置。重置后,系统管理员需尽快登录职称评审管理模块,在“用户管理”菜单下,重新分配用户角色,实名制创建至少包含系统管理员、审查经办和审查领导三个账号在内的用户角色,否则无法完成全流程系统操作(具体操作方法见信息系统“职称培训”模块《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职称使用说明书(单位版、职改办版)》)。 四、有关要求 (一)申报人要全面知悉情况。申报人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信息系统,完整、准确填报个人全部申报信息,并按要求扫描上传电子版佐证材料,避免出现漏报、错报、业绩未按要求上传佐证材料等情况,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人因操作原因使用了“一键删除”键的,必须在9月30日前完成重新申报,9月30日24:00系统将自动关闭个人申报端口,在规定时限内未提交成功的,系统不再重启,由此带来的后果由申报人承担。 (二)用人单位要履职尽责。用人单位要切实发挥用人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年度申报推荐方案,合理规划年度推荐申报职称人数,严格执行“四公开”(政策、标准、程序、结果公开)制度,有序推进本单位职称申报、审核、公示、推荐等工作。要积极与上级职称管理部门沟通衔接,做好政策宣传和答疑工作。要对申报人的工作经历、业绩能力、有关佐证材料严格审核把关,在推荐前完成证书核查、业绩真伪辨别等工作,并对申报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推荐程序的合规性负责,评审工作结束后,用人单位要及时下载打印评审通过人员电子评审表,用印后装入个人人事档案。对于审核把关不严、政策解读有误、矛盾上交的,依规严肃追责,并在全省进行通报。 (三)从严从实审核。为确保申报工作顺畅有序进行,避免多次重复工作、资源浪费,省卫生健康委职称管理办公室将严格审查推荐材料,重点审查申报人是否符合条件、申报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申报信息是否准确完整、申报推荐程序是否科学规范。对不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注明存在问题并及时退回,9月30日后,对申报人上传的各项申报资料退回次数不得超过3次。 (四)畅通各类人员职称晋升通道。各类企事业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审方面享有同等待遇,社会办医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内合同制人员等可参照编制内人员管理方式,合理设置本单位编外各职称层级人员控制比例,完善年度考核等制度,畅通编外人员职称晋升通道,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激发人才活力。 职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市州(单位)要本着对全省人才评价工作负责的态度,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今年职称评审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我省职称评审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联系人:周宝峰 王 茜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职称管理办公室 2022年9月2日 原文标题:关于开展2022年度甘肃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文章来源:
英国博士论文怎么保存的方法: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应妥善保存,尤其是要注意保存的介质以及保存方式,以免酿成大祸,后悔莫及。无论是对学生或者科研工作者,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妥善保存论文等科研成果,首先应注意保存纸质版,尤其是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当期刊物,最好保存多份。第二,应该及时保存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电子版,没有电子版的应进行扫描或者拍照。第三,论文等科研成果应多份保存,电子版应予备份。第四,应该加强所保存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管理爱护,避免发生火灾、泡水损坏等意外事故
第一条为了更好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以及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暂行规定》,促进航空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四化”进程,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奖励的范围,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包括:应用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转让、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消化、吸收、应用引进国外技术;科技管理;标准化;计量;科学技术情报等八类。不同类别完成的同一成果可合并授奖。第三条申请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根据国家规定的权限,采取逐级上报、逐级审批的方式进行。1.申报:由完成成果的单位直接报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北京市1665信箱,以下简称成果办)。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由主要完成单位或组织联合申报,申报部级以上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尚需同时缴纳评审费100元,以收费日作为申请日,即行受理。2.审查:部成果办接到基层申报后,进行初审。由部科技局成果专利管理处会同部成果办确定进行实质性审查项目,并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实质性审查,提出评审意见(格式附后)。3.审批:经专家评审后列奖的成果,均由科技局归口提交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航空行业评审组进行审定。航空行业评审组的权限:审定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审查推荐航空专业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一等奖。该组部内成员审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第四条申报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均需经过部级鉴定(或审定)。其中:1.理论性科研成果采取延时评审的办法,一般在其论文公布一年以后(或经实践验证后)进行。它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独立见解,应对航空技术进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并经必要的试验验证,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方可进行审定,审定形式可采取函审,也可由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全部性专业技术会议,或经三至五名不同单位的同行学者、专家推荐,或是在全国性专业学报上发表,国内外学术会议宣读皆可,但均须获得书面的评价意见。2.应用软件成果,主要指在气动、强度、控制、加工、机载设备及各系统等方面具有技术先进、功能性强、实用性好、大规模的通用程序和程序系统。必须是经过多种有代表性例题考核、型号实例试算,效果良好,并达到程序定型交付使用说明书的技术行态,方可进行鉴定。3.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等应用性科技成果,必须经过充分试验验证。具备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实物,且经过稳定的使用考核,证明其效果良好,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方可进行鉴定。4.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果必须在生产中应用一年以上,由基层组织本单位的有关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进行验收,对其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5.标准、规范、手册成果必须按照标准审定批准程序进行。6.科技情报成果的评荐:凡在部规划、计划中被采纳并起决策作用的科技情报成果,必须有采纳部门的推荐意见,着重说明情报在研究制订规划或计划中所起的作用,及规划、计划实施效果。凡服务性的科技情报成果,必须有采纳部门的情报效果证明及情报对课题关键技术提供情况的报告。7.科技管理成果的评荐:必须有部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与此相当的部外单位的推荐意见(其内容包括该项成果的水平,它的独到处,现在已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第五条部级以上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成果申报文件:1.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格式附后)。2.部级技术鉴定证书(或审定书,检定书,验收、评荐意见书等)。3.研究(技术)报告(含测试、试验、试车、试飞报告和研制工作总结等)。4.应用证明文件(含使用考核报告,指出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时间)。6.能说明该成果技术水平、成熟程度的其他文件。7.标准、规范、技术手册、科技情报等成果尚应附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述文件首次上报一式三份,当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时,经初审合格后按上级规定所需文件份数,可由部成果办负责复印补足,其经费事后与基层结算。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兰州新区组织部,甘肃矿区人社局,省直各部门、省属事业单位人事处(职改办),省属各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人事处(职改办): 根据人社部《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人社部令40 号 ) 和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甘办发〔2017〕81号)有关规定,现就做好2022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做出如下安排。一、时间步骤 2022年全省职称申报评审工作8月下旬开始,职称申报评审信息系统开启时间为8月25日24时,个人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30日24时,全省评审工作于12月31日前完成。 (一)安排部署。按照《2022年度甘肃省高级职称评审计划》(见附件1)安排,各行业主管部门(高评会组建单位)于2022年8月25日前下发本系统年度评审工作通知(含中级评委会), 对评审范围和层级(委托评审情况)、申报材料要求、申报材料受 理截止时间、评委会召开时间等具体事项作出具体安排。评审工 作通知报省职改办备案。 (二)个人申报。9月30日前,申报人需在甘肃省职称申报 评审管理信息系统(http://gszcxt.cn/zcxt,以下简称信息系统) “职称申报管理”模块完成网上申报(具体操作方法见信息系统 “职称培训”模块《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职称使用说明 书(申报人版)》)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申报中级职称同步进行,务必在9月30日截止时限内完成个人申报。 (三)单位推荐。申报人所在单位(或档案托管部门)组织 所属专业技术人才错峰申报,对申报材料随报随审,并在本单位 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于10月20日前提交上一级审核部门审核。 (四)部门审核。审核部门原则上在评委会公布的接收材料截止期限5日前完成审核推荐工作,并提交评委会工作机构审核。 (五)答辩评审。各高评会工作机构(含自主评审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后,于12月20日前(各级职改部门材 料联审、抽查应在评委会召开5 日前完成)组织召开职称答辩评审会议。原则上不得推迟评审,确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时间的,应书面征得省职改办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公示发证。评审会议结束后,由各评委会工作机构在 本单位官方网站和线下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评委会组建单位原则上于12月31日前单独或 联合各级人社部门印发职称资格文件,同时在信息系统完成电子证书用印工作。评审通过获得职称人员可在信息系统“职称申报 管理”模块登录下载职称电子证书。二、人员范围 在我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均纳入职称申报评审范围。中央在甘单位人员或外省企事业单位在甘分支机构人员因 工作原因需要在我省评审职称的,中央在甘单位经其中央主管部 门同意、外省专业技术人才经外省省级人社部门同意并向省人社厅出具委托函(见附件2),经省人社厅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我省职称评审。 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含申报当年到达退休年龄人员)和受党纪政务处分在影响期内的人员,不得参加职称申报评审。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在我省申报职称评审的,需在申报职称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缴纳社保半年以上(需提供缴纳社保 证明材料),否则不予受理。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州职改办必 须严肃认真地做好比对核实工作。三、申报渠道 省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其所在单位进行申 报。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单位所在地与档案托管地一 致的,通过工作单位或经所在单位同意、通过托管档案的人才市场进行申报;工作单位所在地与档案托管地不一致的,经档案托 管地的人才市场同意,通过工作单位进行申报。 申报人、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各级人社部门(职改办)和 评委会均须使用信息系统,开展职称申报、审核、评审、发证、查询等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具体操作程序和单位账号创建等,按照省职改办《关于“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 运行的通知》(甘职改办〔2018〕23号)要求执行。个人网络申 报系统账户由用人单位创建。除保密专业外,其他系列(专业) 一律不得通过线下渠道申报评审,否则不予认可。四、要素把握 (一)条件标准。2022年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的条件标准, 按照最新修订的各系列(专业)评价条件标准执行。 (二)业绩时限。申报人的业绩均计算到2022年9月30日为止。人才在该时限之后取得的业绩,可作为下次申报职称的业绩成果。 (三)任职年限。专业技术总年限和现职称任职年限,均计 算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纳入岗位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任职年限从聘用的当月计算;其它单位人员的任职年限,原则上从取 得职称资格的当月起计算。 (四)继续教育。推进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审有效衔接,认真 贯彻落实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社部令第25 号)和我省继续教育工作有关规定,未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专 业技术人才,不得参加职称申报评审。2022年及以后继续教育相关数据从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平台提取(申报人需 在信息系统中填写继续教育证书编号)。2021年及之前的继续教 育情况,需上传继续教育证书等佐证材料。 (五)论文查重。省人社厅已购买“中国知网”收录论文查 重服务,供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信息系统中免费使用,不 接收任何报告单。未收录的论文,由用人单位联系进行查重,并 上传有单位签字盖章的中国知网查重报告单。论文“去除引用文 献复制比”核心期刊论文超过15%、省级期刊论文超过25%,不按 相应级别论文对待。 (六)转系列申报。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发生变化的,经单位 考核合格,方可申请转系列评审,并按新系列评价条件标准申报 职称,其专业技术人才资历计算可按转系列前后实际资格和聘任(用)时间累计计算。转系列人员当年度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 须在新系列(专业)聘任(用)满1 年以上。未转系列人员,不得跨系列申报高一级职称。转系列申报需在系统中填报现有同级职称。 (七)鼓励贯通发展。《关于进一步明确职称与部分职业资 格对应关系的通知》(甘人社通〔2022〕132号)明确的60项职业资格,可认定其具备相应职称系列(专业)对应层级的职称。符合相应申报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申报评审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职称。 (八)严格落实备案。各高评会工作机构要严格按照《全省 职称改革备案管理项目清单》(见201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知) 要求做好备案工作,事中监管要求各市州开展的关键信息审核, 统一为提交评委会评审前报省职改办审核。自主评审单位在召开评审会5个工作日前,将召开评审会报告、操作方案、职称评审 办法、评委会组建情况等文件报省职改办备案,评审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评审工作总结、资格文件(含花名册)报省职改办备案。 (九)账号安全。省职改办将于8 月20日统一对职称信息 系统中所有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各级职改办的用户账号进行重 置。重置后,系统管理员需尽快登录职称评审管理模块,在“用户管理”菜单下,重新分配用户角色,实名制创建至少包含系统 管理员、审查经办和审查领导三个账号在内的用户角色,否则无法完成全流程系统操作(具体操作方法见信息系统“职称培训” 模块《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职称使用说明书(单位版、职改办版)》)。五、有关要求 (一)申报人要全面知悉情况。申报人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 信息系统,完整、准确填报个人全部申报信息,并按要求扫描上传电子版佐证材料,避免出现漏报、错报、业绩未按要求上传佐证材料等情况,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人因操作原因使用了 “一键删除”键的,必须在9月30日前完成重新申报,9月30日24:00系统将自动关闭个人申报端口,在规定时限内未提交成功的,系统不再重启,由此带来的后果由申报人承担。 (二)用人单位要履职尽责。用人单位要结合事业发展和专 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科学制定年度申报推荐方案,合理规划年度推荐申报职称人数,特别要注重向“三长两突出”人员倾 斜。要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严格执行“四公开”(政策、标准、 程序、结果公开)制度,有序推进本单位职称申报、审核、公示、 推荐等工作。要广泛宣传发动,开展职称政策解读和科研诚信教 育,加强与评委会组建单位沟通衔接。要对申报人的工作经历、 业绩能力、有关佐证材料严格审核把关,在推荐前完成论文著作审核送审、证书核查、业绩真伪辨别等工作,并对申报人申报材 料的真实性、推荐程序的合规性负责。从2020年起,对于专业技 术人才在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 个月内,未按规定将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 查的,可不作为职称申报评审依据,用人单位可拒绝推荐。评审 工作结束后,用人单位要及时下载打印评审通过人员电子评审表,用印后装入个人人事档案。 (三)审核部门要从严从实。为确保申报工作顺畅有序进行, 避免多次重复退回造成网络拥堵、占用系统资源等问题,各级审核单位要完整审核所有材料,一次性反馈修改意见。9月30日后, 对申报人上传的各项申报资料退回次数不得超过3次,超过3次 系统将自动锁定为当前申报资料。要认真审查申报推荐材料,重点审查申报人是否符合条件、申报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申报信息是否准确完整、申报推荐程序是否科学规范。对不符合申报条件 和要求的,注明存在问题并及时退回;对弄虚作假或举报核实确 有问题的,不予通过、取消申报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对自主评 审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监督,督促自主评审单位按规 定开展评审工作,提升评审质量。对于审核把关不严、矛盾上交的,依规严肃追责。 (四)评委会要公平公正。各级评委会要严格按照核准备案 的权限范围开展评审工作,不得擅自扩大评审范围;未经省人社厅授权,市州评委会不得代评省直单位、其他市州、外省和中央 在甘单位人员职称,不得核准或组建跨职称系列的综合性中级评 委会。要逐项审核、汇总申报人有效业绩,及时会同各级人社部 门开展联审,提交评委会评审。要制定评审方案、规范评审程序、 创新评审方式、提高评审质量;实行封闭评审、公开答辩,执行回避制度,避免外界干扰,严格保密各种评议意见;要坚持民主 评议、独立评审,充分尊重专家意见,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及时更换本年度评委会专家,合理安排评审时间,确保每位评委有 充足时间审阅和评议材料;对评审过程全程记录,与其他资料一 并归档备查。评审结束后,及时做好公示、发文、发证等工作。公示期间,对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发现的问题线索,由评委会组建单位组织调查核实。评委会组建单位对组织评审、评议推荐以及评审的公平性、独立性和权威性负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对工作中违反评审工作纪律等问题,依规严肃追责。职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地各部门、 单位要本着对全省人才评价工作负责的态度,加强组织领导,精 心谋划部署,安排2名以上有经验的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今年职称评审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省职改办将适时组织力量对各市州、自主评审单位2022年度职称评审工作进行抽查,对发现 不按规定程序推荐、审核把关不严、滥用破格标准、把职称评审 当作福利对待等突出问题,调查终结后视情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疫情防控一线人才倾斜政策、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单独评审 政策、评审结果反映问题处理、专家举荐等具体工作要求按照 2021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知执行。 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我省职称评审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2021年2月20日,国家卫健委科技教育司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中,涉及到医学科研人员诚信行为规范和医学科研机构诚信规范。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建设,提高医学科研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预防科研不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医学科研行为,是指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机构及其人员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的涉及科研项目申请、预实验研究、研究实施、结果报告、项目检查、执行过程管理、成果总结发表、评估审议、验收等环节中的行为活动。
医学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请等科研与学术活动时,必须保证所提供的学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证明、引用论文、专利证明等相关信息真实、准确。
医学科研人员在采集科研样本、数据和资料时要客观、全面、准确;要树立国家安全和保密意识,对涉及生物安全、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应当诚实记录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规范书写病历,包括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
论文相关资料和数据应当确保齐全、完整、真实和准确,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原始图片、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生物信息、记录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机构统一管理、留存备查。
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
医学科研人员作为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高度负责,严格把关,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
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须对使用自己邮箱投递的稿件、需要署名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科研成果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负责,并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
学生、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发生不端行为的,同意参与署名的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除承担相应的领导、指导责任外,还要与科研不端行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同等责任。
无年限要求,但字数不少于3000字。
职称评审材料清单要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附件表;正表中主要工作业绩一栏要填写详细、具体;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专业论文要求:必须亲自撰写,不得抄袭;要结合本人工作和岗位实际;字数不少于3000字。
业务工作总结要求:要把自己工作的经历写清楚;要把负责或参与的主要项目写清楚;要把发表的论文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奖励写清楚;字数不少于1500字。交验毕业证、初级职称证原件等;《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扩展资料:
职称评审要求规定:
1、申报职称评审的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符合相应系列或专业、相应级别职称评审申报条件。
2、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以适当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
3、职称评审办事机构负责受理评审范围内各单位报送的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申报材料不完整、不规范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放弃申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称评审
针对刊物的要求来写,就万无一失了。评中级而已,没这么多事,安啦。随便上知网搜几个专业内的普通刊物,就能够用。我是去年才评的,通过壹品优,他给我教了很多办法。
从发表到评审期三年内的都可以
成果要求具体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均应以第一作者身份且郑州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按下述要求发表反映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的学术论文后方可申请学位。一、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1. 理科各专业的博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或2篇发表在EI收录的期刊上,或一项发明专利。2. 医学各专业博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或有1篇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或有2篇发表在EI收录的期刊上。3. 工科各专业的博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或分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术期刊上,或有一篇国际会议论文被ISTP收录。4.人文社科各专业的博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二、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硕士生应在核心期刊或各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基本要求由各分委员会自行决定,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三、其他说明:1.为鼓励博士生探索重要的学科前沿问题,从事原创性的研究,对于在所属学科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或以主要完成人取得的重大科学奖)的博士生,其论文发表数量不作硬性要求。2.研究生在国际会议上发表1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等同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但发表核心刊物文章基本要求总数中,只能有一篇可作此等同处理。3.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排名前1/2,署名郑州大学)1项,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3)1项,相当于在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4.博士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篇论文中至少应有两篇发表在省外核心期刊上。如果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上述基本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允许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规定期限内(博士生毕业后两年,硕士生毕业后一年)满足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后,由本人再申请审议其学位。四、本要求自发文之日起实施,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兰州新区组织部,甘肃矿区人社局,省直各部门、省属事业单位人事处(职改办),省属各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人事处(职改办): 根据人社部《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人社部令40 号 ) 和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甘办发〔2017〕81号)有关规定,现就做好2022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做出如下安排。一、时间步骤 2022年全省职称申报评审工作8月下旬开始,职称申报评审信息系统开启时间为8月25日24时,个人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30日24时,全省评审工作于12月31日前完成。 (一)安排部署。按照《2022年度甘肃省高级职称评审计划》(见附件1)安排,各行业主管部门(高评会组建单位)于2022年8月25日前下发本系统年度评审工作通知(含中级评委会), 对评审范围和层级(委托评审情况)、申报材料要求、申报材料受 理截止时间、评委会召开时间等具体事项作出具体安排。评审工 作通知报省职改办备案。 (二)个人申报。9月30日前,申报人需在甘肃省职称申报 评审管理信息系统(http://gszcxt.cn/zcxt,以下简称信息系统) “职称申报管理”模块完成网上申报(具体操作方法见信息系统 “职称培训”模块《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职称使用说明 书(申报人版)》)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申报中级职称同步进行,务必在9月30日截止时限内完成个人申报。 (三)单位推荐。申报人所在单位(或档案托管部门)组织 所属专业技术人才错峰申报,对申报材料随报随审,并在本单位 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于10月20日前提交上一级审核部门审核。 (四)部门审核。审核部门原则上在评委会公布的接收材料截止期限5日前完成审核推荐工作,并提交评委会工作机构审核。 (五)答辩评审。各高评会工作机构(含自主评审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后,于12月20日前(各级职改部门材 料联审、抽查应在评委会召开5 日前完成)组织召开职称答辩评审会议。原则上不得推迟评审,确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时间的,应书面征得省职改办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公示发证。评审会议结束后,由各评委会工作机构在 本单位官方网站和线下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评委会组建单位原则上于12月31日前单独或 联合各级人社部门印发职称资格文件,同时在信息系统完成电子证书用印工作。评审通过获得职称人员可在信息系统“职称申报 管理”模块登录下载职称电子证书。二、人员范围 在我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均纳入职称申报评审范围。中央在甘单位人员或外省企事业单位在甘分支机构人员因 工作原因需要在我省评审职称的,中央在甘单位经其中央主管部 门同意、外省专业技术人才经外省省级人社部门同意并向省人社厅出具委托函(见附件2),经省人社厅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我省职称评审。 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含申报当年到达退休年龄人员)和受党纪政务处分在影响期内的人员,不得参加职称申报评审。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在我省申报职称评审的,需在申报职称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缴纳社保半年以上(需提供缴纳社保 证明材料),否则不予受理。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州职改办必 须严肃认真地做好比对核实工作。三、申报渠道 省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其所在单位进行申 报。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单位所在地与档案托管地一 致的,通过工作单位或经所在单位同意、通过托管档案的人才市场进行申报;工作单位所在地与档案托管地不一致的,经档案托 管地的人才市场同意,通过工作单位进行申报。 申报人、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各级人社部门(职改办)和 评委会均须使用信息系统,开展职称申报、审核、评审、发证、查询等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具体操作程序和单位账号创建等,按照省职改办《关于“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 运行的通知》(甘职改办〔2018〕23号)要求执行。个人网络申 报系统账户由用人单位创建。除保密专业外,其他系列(专业) 一律不得通过线下渠道申报评审,否则不予认可。四、要素把握 (一)条件标准。2022年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的条件标准, 按照最新修订的各系列(专业)评价条件标准执行。 (二)业绩时限。申报人的业绩均计算到2022年9月30日为止。人才在该时限之后取得的业绩,可作为下次申报职称的业绩成果。 (三)任职年限。专业技术总年限和现职称任职年限,均计 算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纳入岗位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任职年限从聘用的当月计算;其它单位人员的任职年限,原则上从取 得职称资格的当月起计算。 (四)继续教育。推进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审有效衔接,认真 贯彻落实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社部令第25 号)和我省继续教育工作有关规定,未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专 业技术人才,不得参加职称申报评审。2022年及以后继续教育相关数据从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平台提取(申报人需 在信息系统中填写继续教育证书编号)。2021年及之前的继续教 育情况,需上传继续教育证书等佐证材料。 (五)论文查重。省人社厅已购买“中国知网”收录论文查 重服务,供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信息系统中免费使用,不 接收任何报告单。未收录的论文,由用人单位联系进行查重,并 上传有单位签字盖章的中国知网查重报告单。论文“去除引用文 献复制比”核心期刊论文超过15%、省级期刊论文超过25%,不按 相应级别论文对待。 (六)转系列申报。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发生变化的,经单位 考核合格,方可申请转系列评审,并按新系列评价条件标准申报 职称,其专业技术人才资历计算可按转系列前后实际资格和聘任(用)时间累计计算。转系列人员当年度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 须在新系列(专业)聘任(用)满1 年以上。未转系列人员,不得跨系列申报高一级职称。转系列申报需在系统中填报现有同级职称。 (七)鼓励贯通发展。《关于进一步明确职称与部分职业资 格对应关系的通知》(甘人社通〔2022〕132号)明确的60项职业资格,可认定其具备相应职称系列(专业)对应层级的职称。符合相应申报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申报评审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职称。 (八)严格落实备案。各高评会工作机构要严格按照《全省 职称改革备案管理项目清单》(见201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知) 要求做好备案工作,事中监管要求各市州开展的关键信息审核, 统一为提交评委会评审前报省职改办审核。自主评审单位在召开评审会5个工作日前,将召开评审会报告、操作方案、职称评审 办法、评委会组建情况等文件报省职改办备案,评审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评审工作总结、资格文件(含花名册)报省职改办备案。 (九)账号安全。省职改办将于8 月20日统一对职称信息 系统中所有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各级职改办的用户账号进行重 置。重置后,系统管理员需尽快登录职称评审管理模块,在“用户管理”菜单下,重新分配用户角色,实名制创建至少包含系统 管理员、审查经办和审查领导三个账号在内的用户角色,否则无法完成全流程系统操作(具体操作方法见信息系统“职称培训” 模块《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职称使用说明书(单位版、职改办版)》)。五、有关要求 (一)申报人要全面知悉情况。申报人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 信息系统,完整、准确填报个人全部申报信息,并按要求扫描上传电子版佐证材料,避免出现漏报、错报、业绩未按要求上传佐证材料等情况,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人因操作原因使用了 “一键删除”键的,必须在9月30日前完成重新申报,9月30日24:00系统将自动关闭个人申报端口,在规定时限内未提交成功的,系统不再重启,由此带来的后果由申报人承担。 (二)用人单位要履职尽责。用人单位要结合事业发展和专 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科学制定年度申报推荐方案,合理规划年度推荐申报职称人数,特别要注重向“三长两突出”人员倾 斜。要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严格执行“四公开”(政策、标准、 程序、结果公开)制度,有序推进本单位职称申报、审核、公示、 推荐等工作。要广泛宣传发动,开展职称政策解读和科研诚信教 育,加强与评委会组建单位沟通衔接。要对申报人的工作经历、 业绩能力、有关佐证材料严格审核把关,在推荐前完成论文著作审核送审、证书核查、业绩真伪辨别等工作,并对申报人申报材 料的真实性、推荐程序的合规性负责。从2020年起,对于专业技 术人才在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 个月内,未按规定将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 查的,可不作为职称申报评审依据,用人单位可拒绝推荐。评审 工作结束后,用人单位要及时下载打印评审通过人员电子评审表,用印后装入个人人事档案。 (三)审核部门要从严从实。为确保申报工作顺畅有序进行, 避免多次重复退回造成网络拥堵、占用系统资源等问题,各级审核单位要完整审核所有材料,一次性反馈修改意见。9月30日后, 对申报人上传的各项申报资料退回次数不得超过3次,超过3次 系统将自动锁定为当前申报资料。要认真审查申报推荐材料,重点审查申报人是否符合条件、申报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申报信息是否准确完整、申报推荐程序是否科学规范。对不符合申报条件 和要求的,注明存在问题并及时退回;对弄虚作假或举报核实确 有问题的,不予通过、取消申报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对自主评 审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监督,督促自主评审单位按规 定开展评审工作,提升评审质量。对于审核把关不严、矛盾上交的,依规严肃追责。 (四)评委会要公平公正。各级评委会要严格按照核准备案 的权限范围开展评审工作,不得擅自扩大评审范围;未经省人社厅授权,市州评委会不得代评省直单位、其他市州、外省和中央 在甘单位人员职称,不得核准或组建跨职称系列的综合性中级评 委会。要逐项审核、汇总申报人有效业绩,及时会同各级人社部 门开展联审,提交评委会评审。要制定评审方案、规范评审程序、 创新评审方式、提高评审质量;实行封闭评审、公开答辩,执行回避制度,避免外界干扰,严格保密各种评议意见;要坚持民主 评议、独立评审,充分尊重专家意见,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及时更换本年度评委会专家,合理安排评审时间,确保每位评委有 充足时间审阅和评议材料;对评审过程全程记录,与其他资料一 并归档备查。评审结束后,及时做好公示、发文、发证等工作。公示期间,对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发现的问题线索,由评委会组建单位组织调查核实。评委会组建单位对组织评审、评议推荐以及评审的公平性、独立性和权威性负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对工作中违反评审工作纪律等问题,依规严肃追责。职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地各部门、 单位要本着对全省人才评价工作负责的态度,加强组织领导,精 心谋划部署,安排2名以上有经验的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今年职称评审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省职改办将适时组织力量对各市州、自主评审单位2022年度职称评审工作进行抽查,对发现 不按规定程序推荐、审核把关不严、滥用破格标准、把职称评审 当作福利对待等突出问题,调查终结后视情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疫情防控一线人才倾斜政策、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单独评审 政策、评审结果反映问题处理、专家举荐等具体工作要求按照 2021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知执行。 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我省职称评审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2021年2月20日,国家卫健委科技教育司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中,涉及到医学科研人员诚信行为规范和医学科研机构诚信规范。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建设,提高医学科研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预防科研不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医学科研行为,是指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机构及其人员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的涉及科研项目申请、预实验研究、研究实施、结果报告、项目检查、执行过程管理、成果总结发表、评估审议、验收等环节中的行为活动。
医学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请等科研与学术活动时,必须保证所提供的学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证明、引用论文、专利证明等相关信息真实、准确。
医学科研人员在采集科研样本、数据和资料时要客观、全面、准确;要树立国家安全和保密意识,对涉及生物安全、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应当诚实记录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规范书写病历,包括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
论文相关资料和数据应当确保齐全、完整、真实和准确,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原始图片、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生物信息、记录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机构统一管理、留存备查。
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
医学科研人员作为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高度负责,严格把关,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
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须对使用自己邮箱投递的稿件、需要署名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科研成果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负责,并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
学生、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发生不端行为的,同意参与署名的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除承担相应的领导、指导责任外,还要与科研不端行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同等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共同体自律,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期刊恪守学术出版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号召,签署了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公约全文如下: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为加强学术共同体自律,恪守学术出版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保障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特郑重发表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倡议广大论文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出版人员共同遵循:一、遵守科研活动规范,确保研究成果真实可信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实验的可重复性;不有意夸大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不向公众传播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科研成果发表后,要及时将所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查;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故意夸大技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隐瞒技术风险,要经得起同行评、用户用、市场认。二、恪守出版伦理道德,确保论文撰写诚信规范不参与任何有损国家利益、违反法律或违背道德的科研活动。不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研究结论;不通过第三方购买、代写、代投论文,以及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论文署名和排序应基于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确定,不在无实质学术贡献的论文中“挂名”;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不擅自标注或虚假标注获得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等资助信息;在引用他人论著时,应遵从合理引用、规范引用的原则,反对友情互引用、合作互引用、审稿拉引用等情形。三、严守论文评审要求,确保出版过程客观公正期刊应按照本刊办刊宗旨和要求,拒绝接收不符合本刊发文范围的稿件。稿件评审专家、评估人员、期刊编委或编辑等人员等要恪尽职守,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和办法,实事求是,独立、客观、公正开展审稿工作;不接受或不参加自己不熟悉领域的评审、咨询活动;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抵制各种人情稿、关系稿;在稿件评审活动中不委托他人代为评审,主动回避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稿件;不泄露或剽窃所审稿件内容,不利用审稿谋取私利。四、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确保论文发表真实可靠所收稿件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规及政策要求,坚决抵制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对已发布的研究成果中确实存在错误和失误的,责任方要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如发现已发表的论文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严重差错等问题,期刊应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及时通过发布撤稿声明、更正启事或公开致歉信等方式进行纠正,并通知收录有关论文的数据库予以更正。
专利申请前发表论文对专利申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而申请专利并不影响申请后论文的发表。从专利新颖性的角度考虑,慎重选择论文发表的时间,确保申请专利在先论文发表在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做,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才不受影响,使得科研论文成果得到著作权和专利权的双重保护。
2021年2月20日,国家卫健委科技教育司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中,涉及到医学科研人员诚信行为规范和医学科研机构诚信规范。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建设,提高医学科研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预防科研不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医学科研行为,是指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机构及其人员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的涉及科研项目申请、预实验研究、研究实施、结果报告、项目检查、执行过程管理、成果总结发表、评估审议、验收等环节中的行为活动。
医学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请等科研与学术活动时,必须保证所提供的学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证明、引用论文、专利证明等相关信息真实、准确。
医学科研人员在采集科研样本、数据和资料时要客观、全面、准确;要树立国家安全和保密意识,对涉及生物安全、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应当诚实记录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规范书写病历,包括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
论文相关资料和数据应当确保齐全、完整、真实和准确,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原始图片、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生物信息、记录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机构统一管理、留存备查。
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
医学科研人员作为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高度负责,严格把关,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
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须对使用自己邮箱投递的稿件、需要署名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科研成果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负责,并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
学生、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发生不端行为的,同意参与署名的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除承担相应的领导、指导责任外,还要与科研不端行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同等责任。
英国博士论文怎么保存的方法: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应妥善保存,尤其是要注意保存的介质以及保存方式,以免酿成大祸,后悔莫及。无论是对学生或者科研工作者,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妥善保存论文等科研成果,首先应注意保存纸质版,尤其是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当期刊物,最好保存多份。第二,应该及时保存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电子版,没有电子版的应进行扫描或者拍照。第三,论文等科研成果应多份保存,电子版应予备份。第四,应该加强所保存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管理爱护,避免发生火灾、泡水损坏等意外事故
当然是有用的。学业成绩与学术实力,是免试推荐申请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总的来说,在获得学校免试推荐资格之后,在向高校提交申请时,申请者在大学里参加学术研究,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或者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等情况,在免试推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评价一个研究人员的学术实力时,论文是显性指标。如果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那么毫无疑问在申请免试推荐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准备保研的同学都在以各种途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学习成绩都达标的情况下,只有科研论文才可以拉开竞争者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