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觉得是的,因为学生觉得这样的价格设置是不合理的,学生很难接受。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即反垄断法执法部门反映相关情况,要求反垄断执法机关来对知网的涉嫌垄断行为展开调查。如果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这种涉嫌垄断行为的非法侵害,权利人也可以到法院起诉,但从目前我国反垄断的司法实践来看,对原告很不利,主要是举证门槛太高,取证太困难。”
近日,有关“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发酵,目前关于消息是否实属双方各执一词。作为“中间商”的知网,赚钱模式一直被戏称为“借鸡生蛋”,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但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如果只是个科研共享平台,并付费给科研结果发表的作者,一味涨价令使用者不堪承受,失去了共享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也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的话,这种涨价行为是要评估买家和潜在竞争者的风险的。
知网做的事情,本身是科研和学术的基础设施,带有公益性目标,而不仅仅是商业目标。如果纯粹是商业、是一门生意的话,那么应该引入更多竞争,开放更多资源,避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做生意赚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一些生意因为本身借助了公共资源,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意义。
本来是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随着资源的相对集中,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不断的在提高价格,究其原因是为了提高利润。知网的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用户2000多万。强大的检索能力更是他们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抬高价格,更多的是针对于机构用户的。仅中科院的订购都是千万级别的,这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也脱离了知识基础设施的初心了。
知网的毛利率能达到60%,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不是内容的创造者,而是内容的呈现者。中介赚的比创的赚的都多,到底知识的价值在哪里?数字平台的建立,是一个有剪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化边界成本降低的过程。如果时时想的收割模式,必然会违背初心。
知网以及和知网类似的服务也是如此。可以赚钱,但是不能无限制赚钱,本身应该有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属性。未来,要么引入更多竞争者公平竞争,要么知网本身需要明白,自己要承担这种义务,控制合理的收费比例。
要选择新闻出版部署可以查到的杂志期刊,论文不同用途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要求论文要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检索网站上检索到。大学生发论文更要慎重,重复率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否则会涉及学术不端。评职称发论文,也要看相关评审文件的要求。
对要发表论文的条件要求:创新性、实用性、、严谨性、规范性;对选择期刊的要求条件:正规、可查询、级别适合;对作者的要求条件:学历、工作经历以及当下评职级别要符合,不可越级评职称。这些都是发表论文时要注意的条件事项,所以准备进行论文撰写发表的人员一定要注意这些信息哦。
(1)内容主题与所要投的期刊收稿方向相符,需积极向上、注重逻辑性(2)不同期刊对文章的字符数要求不同,投稿时注意按期刊要求字符数调整(3)控制重复率,一般期刊的重复比要求控制在30%内,个别会要求20%或15%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知网称赔不起1200亿元,事件的原委有何详情?下载一篇论文只要7元,但是最低充值50元才能购买!未用完的钱只可用于继续购买论文而不予退款,交出去的钱成为了泼出去的水。
虽然知道下载论文会被中间商赚差价,但知网可谓是最没良心的中间商。 不仅要收费,而且要收所有的钱! 知网上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是从杂志社期刊上收录打包,并不会通知作者,甚至论文作者下载自己的文章都要给钱。
据同方股份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毛利率为63.48%;2017年毛利率为61.23%;2018年毛利率为58.83%,一般企业的毛利率都不会超过30%, 而知网近几年毛利率都超过了50%,每年涨价幅度都在10%以上。 武汉理工大学曾指出在2010年到2016年期间,中国知网的报价涨幅为132.86%。
显然当下的知网已经形成了对期刊行业的垄断,曾经三足鼎立的局势变成了独霸天下。
任何行业的王位只要有人坐上去了,就会立马对竞争对手进行致命打压,而在资本的运作下,知网也彻底沦为了他们统治市场的工具。
话题回到论文查重,查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不重复,而是对学生整个学业生涯的多方面检验,包括知识掌握程度、逻辑梳理能力、实验创作能力以及原创意识。
前面的三点可以由毕业生导师来鉴别,那最后一点呢,原创意识是我们近几年来一直在强调的话题,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使命交给资本家。
最近十年,区块链蓬勃发展,区块链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区块链也可以应用到论文查重中。
我们知道,论文查重就是将论文上传到知网,然后知网将上传的论文与知网论文库里所有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对,最后确定重复率。
论文查重其实可以与区块链的公开性、可追溯性相结合。将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等内容全部上链,由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在查重时只需将要查重的论文与链上的论文进行比对,不仅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还可以追溯到过去所有已公开发表论文的信息。
最后,虽然我是等不到使用“链上查重”,但希望未来即将毕业的学子们可以免受查重的苦恼。
查重费贵的背后就是说明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毕业论文,也在严厉打击论文搬运,从而提高本科生的质量,毕业论文查重非常的重要,所以不法商家就趁机涨价。
知网因为价格问题屡受消费方诟病,频惹众怒,甚至引发涉嫌行业垄断的质疑,按理早该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次次舆论风波之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知网的实际行动,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独大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断提高价格令各单位难堪重负;我们看不到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机构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看到的是其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知网因为收费过高、不合理涨价问题深陷舆论风波,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停用知网的通知,同年3月北京大学也曾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有媒体统计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费用涨幅过高。如今中科院也加入这一行列,再次凸显知网涨价早已成为众矢之的。
知网是一个学术网站、同时也是中国最权威的学术网站、但是最近关于知网的消息都是负面、因为他不合理的收费、最近人民网三评“知网高收费”、该软件是否存在垄断行为?在学术方面确实存在垄断、因为知网合作的都是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同时让那些小型机构和学校蜂拥而至、就算是涨价这些机构也没有办法只有忍气吞声、除了中国科学院这种的强悍实力之外、很多顾客都被织网强行收割、花了很多冤枉钱、而这些钱都被知网全部拿去、实在是让人心疼。
每一年都有毕业季、但同时本科以上的同学也面临着非常掉头发的论文、不仅论文难写、而且查重费用极高、有些人会说用免费的软件、但要做到免费的不仅仅不权威而且还不被认可、一般的学校都被强行使用知网、虽然有几次免费、但是这也是学校帮你交了钱的、甚至大多数时候学生都要自己付费因为次数的用完、关于知网的垄断行为多次上了热搜、人民网也非常关注、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通过协议或者联合对某方面的产品进行控制、很显然知网符合这一点、他完全可以说是国内最全面学术网站、并且和各个高校以及机构都有合作协议、每年光是续费都能够收入几十亿、但是他还不满足、不仅不将合理的收益给原作者、甚至是原作者想要下载自己的文献都要钱、难以想象这还是学术网站、简直就是坑人的网站。
对于学术研究这种行为、不应该用高昂的费用阻碍其他普通研究者、或许有些人认为几百上千元并不贵、但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我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多出现像知网甚至是超过知网的文献平台、收费合理、文献相对完全。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认为伤害了科研环境。虽然知网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确实促进了科研学术的交流。但是当一个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平台商业诉求越来越强,作为「摇钱树」越来越大,变成了科研学术的成本。举个例子,类似建设高速公路,本身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假如某个公司垄断了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越来越高,相当于额外收了一道「税」,而在科研学术领域,这就变成了「科研税」,变成了一种瓶颈。
这次中科院之所以停掉知网,是因为中科院订购知网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平时如果你在学校图书馆查询知网上的论文,没有花钱,是因为学校已经替你交了钱。各个大学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订购知网的服务。
那么知网上的论文来自哪里呢?每年各个大学的学位论文(例如博士论文等等)都被知网收录,大家往很多学术杂志投稿的论文也会被知网收录,然后各个大学的学生、科研人员检索论文,要再额外付费。
本身提供收录、检索服务并且收费,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中间是有运营费用的。但是由于知网在市场上的位置,掌握了定价权,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费用最后由国家财政和学生的学费买单了。包括学生的论文查重等等,都变成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其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知网是否涉嫌知识产权垄断?如何找到知识传播付费企业盈利与公益的平衡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他们想要赚更多的钱,所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变相的提高人们使用的价格,让自己牟取暴利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知网上的论文收费情况是因为中国知网是由上市公司运营的,并非是政府财政支持项目,因此需要收费来支撑其运营。
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
1、近年来,知网在舆论场上的“热度”不减。如: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曾发布公告表示,因收费过高,暂停使用知网。每到毕业季时,高校学生集体吐槽收费过高的查重费用。2021年底,知网因擅自收录百余篇论文被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最终被判赔70多万元。
2、针对个人用户,知网一方面出售查重服务,动辄数百元的高昂费用让大批毕业生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却以超低价格甚至“白条”收录论文成果。更不讲道理的是,论文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
3、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但事与愿违。目前,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
知网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又伤害了广大的科研人员,还有许多在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人群。
收费标准太高,无法令所有的人都能够查阅相关资料。
众所周知,每一个知识类的网站都拥有着大量的用户,尤其是为众多学生和老师提供论文服务的知网。可是,随着知网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网站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虽然大部分学生需要完成论文填写,但他们还是会团购开通会员。对于普通人来说,知网并不能够起到查阅资料的作用,就连大学教授也无法免费下载自己完成的论文。与此同时,网友发现个刊也在变相涨价,引发无数人对该现象的讨论。
都说知识无价,可是众多平台却制定了非常高的收费标准。对于迫切希望使用该网站的用户来说,开通网站会员必不可少,尽管他们需要支付大量的会员费用。对于不太经常使用该网站的用户来说,开通会员花费太大。于是大部分人会选择通过各种渠道搜索资料,而并非直接在专门的网站上查阅知识内容。久而久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网站收费标准越来越高,普通用户只能望而却步。
一般情况下,某一个盈利性机构或企业使用教授论文时,机构或企业都会支付一部分的资金,从而购买论文或知识的使用权。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曾经知网被告上法庭,主要原因是对方并没有给予教授一部分的稿费,甚至教授本人都无法下载个人文章。知识类网站没法确立良好的发展目标,却始终触及到相关用户的底线,势必会阻碍知识传播。
总的来说,大型网站更应该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涨价幅度太高,只会劝退一大批普通用户。此外,向他人支付稿费理所当然,网站不应该白拿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