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已发表论文实验数据有错

已发表论文实验数据有错

发布时间:

已发表论文实验数据有错

如果发现自己发表的文章有错误的话,最好第一时间和你的编辑联系。

如果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错误,那么有的会选择得过且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眼看出这个问题的,而且这个问题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果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的话,那么肯定需要在第一时间解决的,比如是网上发表的话就赶紧更正,如果是纸质版的话,可能就需要出一个更正说明之类的,总之就是不能放任不管的。

1、发现文章中的语法、拼写或标点错误时,应及时修改。2、如果是初稿,发现错误时就应当及时修改。如果是已经刊出的稿件发现了问题,作者可与编辑部联系,也可自己查找有关书籍和文章,予以改正。3、如果是投给报刊的稿件,一般应由报刊负责改正。4、作者自行查找有关书籍和文章进行修改。5、如果是请别人代修改的文章,一般应由文章作者负责改正。

发表论文这方面,偶尔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当你准备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一些数据表明你发表的上一篇论文的数据没有那么有说服力,或者是某些说法有点绝对,不排除有其他情况的可能。换句话说就是你发表的上一篇论文有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这里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小错;二是大错;三是缺陷。

一、小错

这种情况可以直接跟编辑写信说明一下,态度诚恳,详细的解释一下事情的原委,编辑会告诉你事情的方案。

二、大错

可能要发声明了,或者再写一篇文章纠正错误。用来纠正上一篇文章的论文中的内容,包括理论、数据、方案最好都是具有说服力,比较全面的。因为这是“纠正”论文,如果这篇文章还存在错误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那么有说服力了。

三、缺陷

如果是缺陷,就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后续的研究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原来的缺陷的。

算的。

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规定,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因此对于论文的态度一定要严谨,不要心存侥幸,认真改。否则高校可以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拓展资料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现今学术体制中学术行政化的衍生现象。

在数据处理方面,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

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学术不端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已发表论文实验数据错误

1、发现文章中的语法、拼写或标点错误时,应及时修改。2、如果是初稿,发现错误时就应当及时修改。如果是已经刊出的稿件发现了问题,作者可与编辑部联系,也可自己查找有关书籍和文章,予以改正。3、如果是投给报刊的稿件,一般应由报刊负责改正。4、作者自行查找有关书籍和文章进行修改。5、如果是请别人代修改的文章,一般应由文章作者负责改正。

可以联系对方。在自己已投稿的文章中发现错误后,第一时间应该是与征稿方取的联系,将错误如实告知对方,在文章未被发出之前,是有可以进行改正的,因此碰到这种事情不要将错就错,最后等着别人来找你那就麻烦了,需要即使矫正。在与对方取的联系后,先真诚的道歉,再告知对方你的失误,由于这些都是你的失误造成的所以在道歉时尽量表现的诚恳一点,对于及时做出改正,并且未给对方造成多大的情况,通常都是能够原谅你的。总结然后对方将稿件退给你后,你需要认真修改的对稿件进行修改,另外在修改完后最好再认真的多看即便,也可以让第三个人帮你看看,若是这次交过去还是有错误那你的尴尬了,所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此次的修改一定要保证稿件的质量,修改好后就可以将稿件发给征稿人了。我的一个朋友,已经毕业了,发现硕士论文里数据大片错误,但是当时答辩时也没被发现指出来算数据造假,但是已经毕业,应该不至于被取消学位。硕士论文算错也就是数据造假。如果论文数据的确存在造假行为,那就存在被人发现的可能,一旦被查,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据统计,数据造假发生最多的领域,第一是医学, 其次是药理学。硕士论文一般是由学校保存,只有优秀的论文才能被知网等网络数据库收录。但是在论文答辩之前要经过审核的,还是要注意一些为好。 对论文的认真程度,要看你的答辩组的老师态度了,还有硕士论文在毕业之后,还会经历一次教育部的抽查, 如果到那时被发现出了问题,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建议你如果数据可以得到真实的,就避免使用虚假数据。

按照论文的方法去验证了下作者论文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可是他论文的理论值没有跟其附的图中数据一致;可能是你没有完全理解或者正确复现该论文工作,但是也不排除有些论文存在故意造假或者美化结果的行为。对于论文中出现的数据错误要勇于承担,并提供原始数据加以佐证作者在完成论文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图表,数据,自己整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审稿人发现了错误,并在审稿意见中告知了你,那么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告诉对方自己不是故意用的。同时也需要提供原始数据和补充数据,这样给审稿人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否则数据错误,也难以弥补,那么可能造成学术不端的结论,因此保存好论文原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2、判断是否要补充实验如果审稿人对论文数据提出了质疑,那么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作者都要回顾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实验设计,想想有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修改,毕竟我们自己才是对论文理解的最为清楚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主动提出来补充实验,好过于后面即将成功的时候被审稿人提出让你补实验,这样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而审稿人也提出了让你补实验,这里也要尽可能对审稿人解释清楚原因,不能说自己现在条件不允许,无法补充实验。如果能找到参看文献,可以引用参考文献来进行佐证,如果是一些机制机理的问题,但并不影响你的最终结论,就可以在最后的讨论里面说一句:针对这个机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3、回复审稿人也要注意时效性拿到审稿意见不要急于回复,小修杂志一般都会给出1-2周的时间,大修一般都会给出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如果你无法按时完成,也可以跟编辑申请延长时间,但一般只有一次延长的机会,时间也是2周左右。所以留给作者回复审稿人意见的时间还是很充足的,立马就回复审稿人意见显得你不够尊重审稿人。论文能够到审稿人审稿阶段,说明论文离成功发表不远了,作者正确回复审稿人对后期论文成功发表是至关重要的,更多论文修改方面的疑问,可随时和在线学术顾问交流。

找作者要了论文代码发现数据对不上,应该及时的联系反映,查找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正常的情况下可能是代码搞错了,下一次认真一点就可以了。

发表论文实验数据错误

发表的论文有错误不算学术造假。

但是你得把你的真实实验数据写上去,并且分析结果错误之处,就行了,当作一篇分析报告来写。不算造假,只是不严谨不科学。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

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防范措施

专家学者认为,必须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在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透露,新成立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接到不少反映高校学术造假的举报,教育部对涉及直属高校领导的举报将邀请业内专家对举报内容进行核查,力求让学术造假者付出代价。

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起草惩治学术造假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学术造假的界定、界定的专门机构、惩治的机制机构、惩治依据、惩治方式、惩治力度等内容,为进一步立法做准备。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我觉得应该视情况是不是学术不端。诚心为您解答,希望不吝采纳。

如果论文已经发表,可联系编辑发勘误,如果没发表,只是进入论文库,可联系导师说明情况,对论文做补充,也可以以当时的错误为研究对象,通过发表论文对原有错误加以说明。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在错误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过程。如果错误只是实验过程中客观造成的,非主观自愿,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论文语言表达问题

1、逻辑性较差

逻辑性差是一种总体感觉,可能表现在整体结构、推理、关系等各个层面,也会表现在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某个概念上。有的论文标题混乱,层次不合理,有的内容表达缺少限定或不准确,对出现的抽象名词不予解释,这些都属于逻辑性差的表现。

2、模糊引用

研究生一进校,指导教师一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规范,特别是提醒他们在论文写作中引文要有出处。但在审阅论文中仍不断发现,研究中的许多说法有失规范。

不算。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学术不端主要是指抄袭,而高校一般是用知网学术不端检测工具来测的,如果你需要检测,可以来我们文天下论文检测网检测。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

发表的论文实验数据错了

做错了还是造假?错了的话向论文审核负责人申请改正就可以了。

要是作假的话。2013年1月1日出台了最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数据造假会被判定为论文造假。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在职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剽窃、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

扩展资料: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学术不端  百度百科

关于论文数据有错误的后果如下,论文数据有非常大的错误,明显是不对的,结果那么盲审基本是不会被通过的。因为数据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中的实验是否成功,是否按照标准来做。 当然如果说数据只是细微的差错,那也无关紧要,盲审也会让过的

不是,你可以x 选我们来改正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我觉得应该视情况是不是学术不端。诚心为您解答,希望不吝采纳。

论文发表了实验数据错了

算的。

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规定,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因此对于论文的态度一定要严谨,不要心存侥幸,认真改。否则高校可以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拓展资料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现今学术体制中学术行政化的衍生现象。

在数据处理方面,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

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学术不端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建议作者最好联系杂志社编辑或是审稿专家说明原因,保证论文数据中的正确性。当然,可能有的作者认为,只是一个数字写错的,修改与否对结果并没有影响,就不用修改了。

虽然审稿专家没有发现,但是并不代表论文发表出去后,别人发现不了。要知道论文发表出去,面向的是与你方向相同的人员,肯定会有不少同行业的人员阅读你的论文,若是发现错误,那么会质疑你的论文水平,也会怀疑杂志社及审稿专家的水平,对你今后在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注意论文的严谨性,主要以陈述句为主要句式,合理控制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比例,合理设置参考文献的格式,避免抄袭率过高的情况,论文结构要严谨完整,目录摘要等内容都要写到,论文的格式按照学校要求的进行编排,设置好段落、字行之间的间距,以及全文的字体。

论文中使用的标点符号也应该标准化,正确使用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和引号,论文选题最好做好简明扼要。除此之外,在论文写作时还可以适当的在论文当中添加一些图表作为补充说明,这样也能更好的表达效果,当然图标的美观性,简洁明了也很重要。

做错了还是造假?错了的话向论文审核负责人申请改正就可以了。

要是作假的话。2013年1月1日出台了最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数据造假会被判定为论文造假。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在职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剽窃、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

扩展资料: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学术不端  百度百科

关于论文数据有错误的后果如下,论文数据有非常大的错误,明显是不对的,结果那么盲审基本是不会被通过的。因为数据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中的实验是否成功,是否按照标准来做。 当然如果说数据只是细微的差错,那也无关紧要,盲审也会让过的

  • 索引序列
  • 已发表论文实验数据有错
  • 已发表论文实验数据错误
  • 发表论文实验数据错误
  • 发表的论文实验数据错了
  • 论文发表了实验数据错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