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权

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权

发布时间:

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权

论文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论文作者对论文享有著作权。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一、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不予保护的对象。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单纯事实消息;(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有:(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3)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著作权人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且不以营利为目的;(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已经发表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1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除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严重的,还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3.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4.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5.未经许可,播放、复制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6.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的,或者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7.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上的权利管理信息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品、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上的权利管理信息未经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仍然向公众提供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8.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法律分析:有。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版权属于出版社。

发表论文及出版著作权

版权属于你的,你应该保护自己合法利益这个是费用的给付标准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曲志红沈路涛)新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强调,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产生,使用他人作品,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条例还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公布。新条例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对于专有使用权,条例规定其内容由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视为被许可人有权排除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任何人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结合著作权法的规定,今后凡涉及著作权专有许可或者转让的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对于图书出版合同中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条例规定,如果没有明确其具体内容的,视为图书出版者享有合同有效期内和在合同约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出版图书的专有权利。

默认情况下著作权是归作者的,除非有签署相关协议,将著作权转让予杂志社。

论文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论文作者对论文享有著作权。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一、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不予保护的对象。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单纯事实消息;(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有:(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3)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著作权人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且不以营利为目的;(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已经发表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1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除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严重的,还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3.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4.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5.未经许可,播放、复制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6.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的,或者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7.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上的权利管理信息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品、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上的权利管理信息未经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仍然向公众提供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8.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著作权归毕业论文的作者。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生前及死后50年,在其死后的50年中,相关权利由其继承人享有,但署名权等非财产性权利除外。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者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

发表论文与出版著作权

著作权归毕业论文的作者。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生前及死后50年,在其死后的50年中,相关权利由其继承人享有,但署名权等非财产性权利除外。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者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

1 篇幅不同,专著是集大成者,可以成书;论文是单行本,几千字。2 发行渠道不同,前者是以图书出版形式发行,后者多发表于期刊。3 图书出版可以自费,虽然论文发表也可以自费,但权威期刊通常中稿率低。

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

论文:1.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及其教学意义《教师教育研究》2005.5独立撰写2.对化学问题解决中化学表征作用的探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7独立撰写3.《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实证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4合作撰写《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2独立撰写4.《酚类物质的污染》《化学教学》2001.45.《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初探》《中学化学地理课题研究集锦》2002.3独立撰写6.《导电聚合物——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化学教育》2001.1合作撰写著作:1.《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2001.7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撰写2.《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中学化学》2001.5当代世界出版社合作编者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2001.4吉林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者4.《化学新课程中的教学素材开发》2003.4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者5.《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4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者6.《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2003.6化学工业出版社合作编者7.《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004.4湖北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者8.《新捷径同步训练—高中化学》(一、二年级分册)2003.6东北师大出版社合作编者对本人社会成果的评价和社会影响力1.《吉林教育》2000年9期,发表专题介绍《真水无香》2.《人民教育》2007年10期,发表专题介绍《在不断超越中嬗变》3.《教育家成长丛书第二辑》师范司审定编写,已经约稿,2008年4月完稿。

当代日常生活的医学化,独著,《前沿》2010年第11期;病理与处方:曼海姆论现代西方社会的重建,独著(署名:鲍三石),《理论月刊》2010年第10期;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五市(县)的调查数据,第2作者,《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风险意识及其培育研究,独著,《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当前我国科技风险规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独著,《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实在抑或建构——社会风险的认识论辨析,独著,《学习与实践》2008年年第4期;“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独著,《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人本主义视野下的健全社会,独著,《博览群书》2008年第6期;现代性反思中的风险,独著,《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4期;和谐社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独著,《前沿》2008年第11期;知识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独著,《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不确定性的困扰与权威的丧失——风险社会中的专家困境,独著,《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关系与信任的嵌合——人际行动研究的综合框架,独著,《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文化视野下的风险——道格拉斯的文化与风险思想探析,独著,《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独著,《博览群书》2005年第9期;极端现代主义的运作逻辑)——读《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独著,《博览群书》2005年第5期。译 著:《真正的穷人》,译著(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著作和重要研究报告:1.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2.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84年10期,51-58,徐世烺。3. 混凝土损伤和断裂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组织的评审),1987,1-99,赵国藩、徐世烺。4.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1988年,21卷 4期,9-23,徐世烺、赵国藩。5. 混凝土裂缝的稳定扩展过程与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水利学报,1989年4期,33-44,徐世烺、赵国藩。6. 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七五国重点科技攻关17-2-1 FLCL,2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能源部部级鉴定),1989,1-295,赵国藩、徐世烺、王凤翼、高泉。7. 混凝土巨型试件断裂韧度和高混凝土坝裂缝评定的断裂韧度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1年,24卷 2期,1-9,徐世烺、赵国藩。8. 混凝土大型试件断裂能和缝端应变场。水利学报,1991年1期,17-25,徐世烺,赵国藩,黄承逵,刘毅,王凤翼,靳国礼。9. 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水力发电学报,1991 年第3期,8-17,徐世烺,赵国藩。10. 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徐世烺,赵国藩。11. 岩石和混凝土断裂力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者之一)。12.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2年,25卷 2期,32-38,徐世烺、赵国藩。13. 大尺寸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水利学报,1997第6期,67-76,吴智敏,赵国藩,徐世烺。14.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砼双K断裂参数。水利学报,1999年第7期,12-16,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15.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砼K断裂参数及其尺寸效应。水力发电学报。2000 年第4期,(35-39),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刘毅。16.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砼等效断裂韧度。工程力学,2000,17卷第1期,(99-104),吴智敏,王金来,徐世烺,刘毅。17. 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裂纹的断裂力学特征。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17卷第3期,(78-82),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18. 试件初始缝长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水利学报,2000 年第4期,吴智敏,徐世烺,刘毅。19. 考虑材料断裂特性的结构设计理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2000,1-201,徐世烺,吴智敏,王利民,赵志方,赵艳华。20. 试件尺寸对混凝土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利学报,2001年12期。赵志方,徐世烺。21. 混凝土强度对基于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1年10月,第3期,11-21,赵志方,徐世烺。22. 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形状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34⑸,29-34,赵志方、徐世烺。23. 裂纹垂直于双相介质界面时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力学学报,2001,18⑴,33-36,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24. 光弹贴片法研究裂缝扩展和双K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水利学报,2001年4期,34-39,吴智敏,徐世烺,刘佳毅。25. 裂纹端部细短纤维的应力分析。力学学报,2002,34⑵,200-207。王利民,徐世烺,陈浩然。26. 准脆性材料裂纹中远场桥联筋的应力与变形。工程力学,2002,19⑶,132-136。徐世烺,王利民,赵艳华。27. I-Ⅱ复合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2准则。工程力学,2002,19⑷,94-98。赵艳华,徐世烺。28.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工程力学,2002 19⑷,149-154。赵志方,徐世烺,周厚贵。29. 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计算理论及规范化测试方法。第七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和强度学术讨论会大会特邀报告,武汉,2001年10月,徐世烺。(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24⑴,1-8)。30. 高性能精细混凝土与碳纤维织物粘接性能研究。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2002年10月,长沙,徐世烺,(见工程力学,2002,增刊,95-111)。31. 配箍率对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35⑹,39-43,贾金青,徐世烺,赵国藩。32. 砼双K断裂参数的实用解析方法。工程力学,2003,20⑶,54-61,徐世烺,吴智敏,丁生根。33. 楔入劈拉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水力发电学报,2003年第4期,15-22,徐世烺,赵艳华吴智敏,高洪波。34. 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1期,14-19,贾金青,徐世烺。35. 半无穷大裂纹端部粘聚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⑻:812-820,王利民,徐世烺。36.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虚拟裂纹粘聚力奇异性。应用力学学报,2004,21⑴:30-35,王利民,徐世烺。37. 混凝土Ⅱ型断裂与破坏过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2004,23⑸:15-21,徐世烺,赵艳华。38.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G准则。土木工程学报,2004, 37⑽:13-18;51;91,赵艳华,徐世烺,吴智敏。39.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 水利学报,2005年11期,赵艳华,徐世烺,聂玉强。40.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拉拔计算分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⑵:15-21,徐世烺,李赫。41. 短纤维增强混凝土应力传递剪滞理论的改进。工程力学,2005,22⑹,165-169,张滇军,徐世烺。42. 考虑软化效应的粘聚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中国科学G辑,2006,36⑴,59-71,王利民 徐世烺 赵熙强。43. 一类Fredholm型弱奇性核积分方程展开解。物理学报,2006,55⑵:543-546,王利民任传波徐世烺 赵熙强。44.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in China.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 of concrete (edited by Wittmann F.H.),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6 (363-374), Xu Shilang,Chen Shiming and Zhao Guofan.45. A Study o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 Effect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ncrete. Ibid (edited by Wittmann F.H.),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6(337-341),Xu Shilang and Zhao Guofan.46.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racture Toughness and the Fracture Energy of Concrete,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Test Methods for Concrete and Rock (edited by H.Mihashi et al.),A.A.Balkema Publishers,The Netherlands,1989. (157-163),Xu Shilang and Zhao Guofan.47. A Study on Fracture Process Zones in Concrete by Means of Laser Speckle Photography.Brittle Matrix Composites 2(edited by A. M. Brandt),Elsevier Applied Science,The Netherlands,1989 (373-383), Xu Shilang and Zhao Guofan.48.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to Dam Engineering. Workshop Notes,Application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to Dam Engineering (edited by F.H.Wittmann),Locarno,Switzerland,September 17 to 18,1990(56-60),Zhao Guofan and Xu Shilang.49. Study of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 by Means of Wedge Splitting Test Specimens. Brittle Matrix Composites 3(edited by A.M.Brandt),Elsevier Applied Science,The Netherlands,1991. Zhao Guofan,Jiao Hui and Xu Shilang.50. Study on Fracture Behavior with Wedge Splitting Test Method. Fracture Process in Concrete,Rock and Ceramics (edited by J.G.M. van Mier,J.G.Rots and A. Bakker),E & FN Spon,An Imprint of Chapman & Hall,London,1991. (789-798),Zhao Guofan,Jiao Hui and Xu Shilang.51. A Probability Model of Fracture in Concrete and Size Effect on Fracture Toughness.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London,Vol.47,No.173,1995 (311-320),S. Xu and Ben Barr.52. Mode Ⅱ Fracture Testing Methods for Highly Orthotropic Materials Like Wo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ol. 75,No. 2,1996(185-214),Shilang Xu(徐世烺),Hans-W. Reinhardt and Murat Gappoev.53.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KⅡc of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Paris,vol. 31,1998(296-302),H.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54. Shear of Structural Concrete Members and Pure Mode Ⅱ Testing. Advanced Cement Based Materials,New York,Vol. 5,1997(75-85). H. W. Reinhardt,J. Ozbolt,S. Xu and A. Dinku.55. Acoustic Emission Analysis Applied to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Vol. 18,1997(255-269),Bernd Weiler,Shilang Xu (徐世烺)and Utz Mayer。56.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 Quasi-Brittle Softening Materials Like Concrete Based o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Fra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ol. 92,1998 (71-99),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57. Numerical Experi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KR-Curve for the Complete Fracture Process of Three-Point Bending Beams.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l. 1,1998 (399-408),H.W. Reinhardt and S. Xu (徐世烺).58.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Fictitious Crack and Evaluation of the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for a Griffith Crack。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l. 1,1998 (409-420) ,S. Xu (徐世烺)and H. W. Reinhardt.59. Determination of the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in Standard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eams.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 1,1998 (431-440),S. Xu(徐世烺) and H.W. Reinhardt.60.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Double-Edge Notched Mode Ⅱ Geometry.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l. 1,1998 (773-782),J. Ozbolt,H.W. Reinhardt and S. Xu(徐世烺).61.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rack propa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1999,Vol. 98,Issue 2,(111-149).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62.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Ⅱ: Analytical Evaluating and Practical Measuring Method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1999,Vol. 98,Issue 2,(151-177).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 W. Reinhardt.63.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 part Ⅲ: Compact Tension Specimens and Wedge Splitting Specim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ol. 98,Issue 2,1999,(179-193).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64.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Cohesive Force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工程断裂力学),London,1999,Vol. 64,Issue 5,(563-587). Hans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徐世烺).65.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in the bilinear,Reinhardt'snonlinear and exponentially nonlinear softening curves and their physical meanings. Werkstoffe und Werkstoffprüfung im Bauwesen,Hamburg,Libri BOD,1999,(410-424). Shilang Xu.66.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 2000,Vol. 104,Issue 2,(181-208). Xu,Shilang (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67. A Practical Testing Approach to Determine Mode Ⅱ Fracture Energy GⅡF for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2000,Vol. 105,Issue 2,(107-125). Reinhardt,Hans W. and Shilang Xu(徐世烺)。68. Conservation Law and Application of J-Integral in Multi-Material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Vol. 22,No. 10,2001,(1097-1104). WANG,Li-Ming,Haoran Chen,Shilang Xu.69. A New Improved Uzawa Method for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of Stokes Problem. Computational Mechanics,Springer,27⑷,April 2001,6 pages (305-310). Weiming Liu and Shilang Xu.70.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fine grain concrete and carbon textile using pull out tests. In: Beiträge aus der Befestigungstechnik und dem Stahlbetonbau. Stuttgart: ibidem,2002,(151-164),Krueger,M.,Xu,S.,Reinhardt,H.-W.,Ozbolt,J.7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ouble-K Fracture Model and the Two Parameter Fracture Model.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Vol. 24,2003,Shilang Xu,Hans W. Reinhardt,Zhimin Wu and Yanhua Zhao.72. Analysis on the Cohesive Stress at Half Infinite Crack Tip.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Vol. 24,No. 8,2003,(917-927). WANG,Li-Ming,XU Shi-lang.73. Double-K parameters and the cohesive-stress-based KR curve for the negative geometry.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Li et al (eds),2004 Ia-FraMCos (ISBN 0 87031 135 2) :pp.423-430,Shilang Xu,Hans W. Reinhardt.74. Determination of double-G energy fracture criterion for concrete materials.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Li et al (eds),2004 Ia-FraMCos (ISBN 0 87031 135 2) :pp.431-438,Zhao Yanhua,Xu Shilang.75. The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along the fracture process zone in a concrete. Computers and Concrete,Vol. No.1,2004,(47-60),Yanhua Zhao,Shilang Xu,Zongjin Li.76.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carbon,aramid and alkali resistant glass textiles and mortar.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Vol. 16,No. 4,July/August 2004,(356-364),Xu,Shilang,Krueger,M.,Reinhardt,H.-W.,Ozbolt,J.77. A quasibrittle model for the service life prediction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tructures,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549-556,Zheng,J. J.,Zhou,X. Z.,and Xu,S. L.78. Pore structure simulation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and application,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413-420,Zheng,J. J.,Jiang,L.,and Xu,S. L.79. Study on fracture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using wedge splitting test,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421-428,Yanhua Zhao, Jianxin Ma,Zhimin Wu,Shilang Xu,Hongbo Gao.80. Self-compact concrete for textile reinforced elements,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687-494,He Li,and Shilang Xu.81. Shear fracture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mechanics.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2005,16,21-78,Shilang Xu,Hans W. Reinhardt.82. Analysis on cohesive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nsidering the strain softening effec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and Astronomy,2006,49⑴,88-101,Limin Wang,Shilang Xu and Xiqiang Zhao.83. Study on the Average Fracture Energy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Concret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ccepted),ASCE,Shilang Xu,Yanhua Zhao,and Zhimin Wu.

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

论文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论文作者对论文享有著作权。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一、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不予保护的对象。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单纯事实消息;(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有:(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3)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著作权人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且不以营利为目的;(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已经发表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1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除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严重的,还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3.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4.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5.未经许可,播放、复制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6.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的,或者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7.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上的权利管理信息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品、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广播、电视上的权利管理信息未经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仍然向公众提供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8.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论文已发表论文近90篇,多有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及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者,在台湾和日本均发表过论文,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关东文化特点刍议》,《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史学版;2.《历史研究层次结构探赜》,《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史学版;3.《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文史》2006年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4.《论关东历史地名内涵之演变》,《东北史地》2007年第四期;5.《论关东文化之特点》,《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群言出版社2006年10月;6.《文化新诠》,《新视野》200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7.《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8.《清代官员的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清史论丛》2007年号;9.《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10.《论满族形成时期的文化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1期,该文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评奖论文一等奖;11.《论清圣祖倡导学术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12.《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13.《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管窥》,《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7期收录;14.《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2期;15.《明代的宫廷火灾》,《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16.《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该文为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选为边疆史学科优秀论文;17.《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有论点摘编;18.《论明穆宗时期实现“俺答封贡”的历史条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该文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6期收录;19.《论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与明廷的朝贡贸易》,《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0.《论明世宗的对蒙“绝贡”政策》,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1.《论明代蒙古族之入据河套》,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22.《论明代成化年间的“搜套”之举》,《大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3.《论明代成化时期对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期;24.《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4期;25.《论明代永乐时期北边形势的变化》, 《第七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7月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6.《论明穆宗对北部边防的整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2期;27.《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5日理论版;28.《明代东宫臣僚集团与明代政治》,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1期,1994年12月出版;29.《八十年代明代宗藩研究述评》,日本明代史研究会机关刊物《明代史研究》第20号,1992年3月出版;著作已出版著作12部,近年来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探研》,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嘉靖传》,34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清史》,合作史著(撰写文化部分1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断代史系列,2002年12月出版;

  • 索引序列
  • 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权
  • 发表论文及出版著作权
  • 发表论文与出版著作权
  • 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
  • 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