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样的杂志了,不同杂志的发表周期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是2-6个月(特别快的1个月左右,一部分可以办理加急版面)。杂志都有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版面特别紧张,所以,如果用,要提早半年,不宜临时抱佛脚。每年三月份、九月份,是各地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社稿件大量积压,版面十分紧张,因此,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我当时是在百姓论文网发表的,省级的大概在2个月左右拿到手的,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一)“石油”名称的探源

“石油”,顾名思义,就是从石头里流出来的油,它既形象又十分确切。这个矿物名称是九百年前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命名的。公元1080年,宋神宗派沈括负责陕北一带军事,在任职期间,对延长一带的石油亲自作了考察。根据观察和实践,他认为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之中,“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于是沈括就科学地把它称之为“石油”。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并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人们对石油的认识逐渐深入而不断地变化。最初,把它看成是可以燃烧的水,叫“水肥”;后来,人们对它的性能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称它为“石漆”、“石脂水”;北宋时期开始对石油进行提炼,称提炼后的石油产品为“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等。自沈括把它称为“石油”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新疆石油工业的诞生

新疆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大家的共识。在古代,新疆各族人民是通过流出地面的油苗来认识和收集、利用石油的。新疆天山南北的地面油、气苗露头十分丰富,已发现的就有200多处,最早有文字记载新疆石油的是唐朝李延寿编写的《北史》。在《列传八十五》中记载:“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饣弟饣胡,甚臭”(图4-1-1)。

1.新疆早期石油工业(1912年前)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在推行新政振兴实业的风尚影响下,新疆地方官吏开始重视并力图建立新疆的石油工业。根据王树楠(1909)主编的《新疆图志》记载,新疆官府派员“分道勘察”,共发现“新疆南北石油矿产大小十余处”,有乌苏的独山子、将军沟、旗杆沟、绥来(即现今的玛纳斯)的博罗通古、昌吉的头屯河、塔城的青石峡(即现今的克拉玛依)、库车的老铜厂(即现今的康村)、喀什的库斯浑山、焉耆的额林哈毕尔山等处。并得出结论:唯乌苏独山子地方所产油质较博罗通古、昌吉头屯河、塔城青石峡、南山、库车之老铜厂、北山等处为佳。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员将采集到的独山子、博罗通古、头屯河等处的石油送到俄国里海的工厂化验,经俄厂工匠分别熬炼,每百斤可提净油六十余斤,足与美洲之产石油相抗衡。

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的新疆商务总局,向俄国购买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深至七八丈(21~24米),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

此外,在迪化(即乌鲁木齐)西境四十里之四岔沟前,用土法挖井取油,每日可取油七八斤至十余斤,所产之石油混入牛、羊油用于制作蜡烛,所产之品,光明耐久。

在此同时,据清朝光绪末年(1907~1908)编撰的《塔城直隶厅乡土志》记载,“青石狭硖西北八十里,距城东南六百余里,有石油井,产煤油,俗称石油,现溢于外者系油酱。前俄人在哈图山伙开金矿时,用以膏车擦轴,至三四日不干涩。其油酱经晒成块,甚坚结,经火仍化为酱。俄人用以上房顶,甚坚滑,无渗漏雨水之虞。又用以熔铺房地,光洁如漆,易于洒扫。”

黑油山石油的土法开采,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比目前能见到的一切文字记载都要早得多。1919年出版的翁文灏论著《中国矿产志略》记载,根据新疆地方官员调查所得“日可取油二百数十斤”,照此推算,一个月的产量在3~4吨。在20世纪初,用土法开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2.新疆近代石油工业情况(1912~1949)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时期,国内许多有识志士,十分关心新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地质界前辈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和孙越琦等对新疆的石油地质情况进行了考察和描述。

1919年翁文灏在他所著的《中国矿产志略》中指出:“新疆亦以产油著闻”。“今所知者,库车、乌苏、绥来、迪化、塔城诸县确产石油”。1937年谢家荣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中国之石油》一文,从生油层的角度对新疆石油资源做了很高的估价:“世界之含油地层之地质时代,最古者有奥陶、石炭、二叠等纪,新者则以第三纪及白垩纪为最重要,唯新疆有此二纪之海相层,复证以该省油苗之多,则中国将来油矿业之中心,其在斯乎?”。

1936年,新疆省政府和苏联政府决定联合勘探和开发独山子石油,4月成立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开始钻探。同年10月将从苏联引进的炼油设备,从安集海搬迁至独山子,成立独山子炼油厂。1936年在独山子背斜东高点钻第一口探井,1937年元月14日完钻,井深200多米,初产油10吨/日左右,不久就停喷。该井目前仍存在,并立牌纪念,是新疆第一口机械动力钻探的探井,具有纪念、教育意义。至此,新疆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就已初步形成,从地质调查、钻探、采油、炼油、产品销售及后勤生活供应一整套系统逐渐完善。

1936~1942年,共钻井33口,进尺14152米,最深的油井是21号井,井深达1453米。钻成的33口井中,有11口井进行过正式采油。1942年独山子油田一年产油7321吨,是旧中国原油产量最高的年份。

1942~1943年,地质学家黄汲清、杨钟健等对独山子矿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后又到库车铜厂油田(现叫康村油苗)和温宿塔拉克油田(实际上是油苗)考察,著有《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和《新疆乌苏县独山子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记述了独山子一带的地质、钻探和开采情况,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新疆石油地质比较完整的专著。

1943~1949年,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关系恶化,苏联政府召回在独山子油田工作的专家,搬走各种钻采设备,使独山子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陷入低谷,到1949年原油日产量只有2~3吨。

从有文字记载可知,从1936年至1949年,独山子油田共计采出原油11497吨,炼油11000吨,产汽油2200吨、柴油2172吨。

(三)铸造新疆现代石油工业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同时,中苏关系重修友好。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议,其任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省进行寻觅、探测、开采及提炼石油与天然气”,同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宣告成立。成立后的股份公司,首先恢复和发展独山子油田的生产。从1951年5月开始,钻了一批生产井,原油产量迅速上升,原油年产量1952年达到5.2万吨,1953年原油年产量提高到7万吨。1951年至1954年共生产原油17.5万吨,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油田历年原油总产量的15.2倍。

与此同时,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和喀什—乌恰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石油地质资料,为日后的油气勘探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1955年1月1日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国,从此新疆石油工业的各项工作均由我国政府独立自主掌握,随即从我国各地调来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填补苏方专家回国造成的空缺。同年7月6日,克拉玛依1号井开钻,10月29日该井于井深620米处完钻试油,喷出原油和天然气,宣告中国第一个新的大油田诞生。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进行油、气勘探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并于1956年底,已控制克拉玛依油田面积55平方千米。1957年年产原油7.02万吨。同时迅速地向外扩大勘探,又先后找到了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咀等油田,1958年年产原油增至33.38万吨。

为了使原油能及时安全地向外输送出去,1958年5月开始修建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输油管线,全长147千米,这条输油管线是全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于1959年元月投产,年输油能力53万吨。1962年,这条输油管线的复线建成投产。1973年,从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第一条输油管线正式投产,全长295.6千米,年输油能力300万吨。1981年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输油管线复线建成投产,新增年输油能力400万吨。

在坚持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勘探先行的思想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在准噶尔盆地除已找到的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咀油田外,还找到了齐古油田和车排子油田;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找到一个依奇克里克小油田;在吐哈盆地找到了胜金口和七克台两个小油田。

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国各石油企业单位支援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号召下,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勘探力量所剩无几。在吐哈盆地勘探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全部人力、物力都调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新疆三大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处于低潮期。

197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在叶城县西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发现了柯克亚构造(原称西河甫构造)。同年12月4日在柯克亚构造上定了一口参数井——柯参1井。1976年5月1日开钻,1977年5月17日在钻至井深3783.1米时,发生强烈井喷,高压油、气、水携带砂石从井口喷出,高达40多米。初期最高日喷液量9500立方米,其中原油1000吨。日喷天然气350万立方米。其喷势之猛、压力之大、日喷液量之高,在新疆地区石油勘探史上所罕见。现已探明柯克亚是一个凝析油气田,结束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无油气田的历史,也结束了和田地区要从2000多千米外的吐鲁番大河沿拉运燃油的历史。

1978年,地矿部西北石油局开始组织队伍进入塔里木盆地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1984年9月22日,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参2井钻至5391.18米奥陶系白云岩时,发生强烈井喷,喜获高产油气流,初期日产原油1000立方米、天然气200万立方米,宣告塔河油田已被发现。该井的出油,现实意义重大。沙参2井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古生界海相油气田发现井,是找油新领域的突破。也证明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揭开了该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序幕,并为国家制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工业发展战略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3年,石油工业部抽出玉门石油管理局及物探局部分勘探力量,对吐哈盆地重新开展全面勘探,并于1987年布置第一口科学探索井——台参1井。该井于1989年元月5日在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地层测试获得工业油流,从而拉开了吐哈盆地石油会战的序幕。目前在吐哈盆地已找到14个油气田和9个含油气构造。

20世纪90年代,石油部和地矿部除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外,还对伊宁盆地、精河盆地、三塘湖盆地、焉耆盆地和大、小尤尔都斯盆地及柴窝堡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并在三塘湖、焉耆盆地各找到3个油气田,柴窝堡盆地找到一个小型气田(图4-1-2)。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的,一个是如果你发的是普刊,那么周期就会短一些,一个是如果你发表的是核心期刊,有可能一年多才能见刊发表,前提是录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情况是,如果你是自己投稿,会慢一些,如果你是找一些论文机构帮忙投稿发表,会快速一些。我之前找淘淘论文网发表的经济类论文,2个月就给你加急发表了,是普刊,如果是核心他们也没法加急。所以看你发表的什么刊物了。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刊和一些大学期刊来说,投稿发表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较快的也需要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发表需要6-10个月,总体时间大致是1-1.5年。北核和南核的审稿需要3-4个月时间,出版则需要6-15个月时间,跨度大,总共需要时长约1-2年。SCI和EI等与北核南核时间周期类似。众所周知,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期刊是普通期刊,是职称期刊发表的起跑线。相对而言,从选刊到成功收刊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些刊物块的话研究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了,如果慢的话,大概也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表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

(一)“石油”名称的探源

“石油”,顾名思义,就是从石头里流出来的油,它既形象又十分确切。这个矿物名称是九百年前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命名的。公元1080年,宋神宗派沈括负责陕北一带军事,在任职期间,对延长一带的石油亲自作了考察。根据观察和实践,他认为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之中,“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于是沈括就科学地把它称之为“石油”。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并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人们对石油的认识逐渐深入而不断地变化。最初,把它看成是可以燃烧的水,叫“水肥”;后来,人们对它的性能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称它为“石漆”、“石脂水”;北宋时期开始对石油进行提炼,称提炼后的石油产品为“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等。自沈括把它称为“石油”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新疆石油工业的诞生

新疆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大家的共识。在古代,新疆各族人民是通过流出地面的油苗来认识和收集、利用石油的。新疆天山南北的地面油、气苗露头十分丰富,已发现的就有200多处,最早有文字记载新疆石油的是唐朝李延寿编写的《北史》。在《列传八十五》中记载:“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饣弟饣胡,甚臭”(图4-1-1)。

1.新疆早期石油工业(1912年前)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在推行新政振兴实业的风尚影响下,新疆地方官吏开始重视并力图建立新疆的石油工业。根据王树楠(1909)主编的《新疆图志》记载,新疆官府派员“分道勘察”,共发现“新疆南北石油矿产大小十余处”,有乌苏的独山子、将军沟、旗杆沟、绥来(即现今的玛纳斯)的博罗通古、昌吉的头屯河、塔城的青石峡(即现今的克拉玛依)、库车的老铜厂(即现今的康村)、喀什的库斯浑山、焉耆的额林哈毕尔山等处。并得出结论:唯乌苏独山子地方所产油质较博罗通古、昌吉头屯河、塔城青石峡、南山、库车之老铜厂、北山等处为佳。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员将采集到的独山子、博罗通古、头屯河等处的石油送到俄国里海的工厂化验,经俄厂工匠分别熬炼,每百斤可提净油六十余斤,足与美洲之产石油相抗衡。

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的新疆商务总局,向俄国购买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深至七八丈(21~24米),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

此外,在迪化(即乌鲁木齐)西境四十里之四岔沟前,用土法挖井取油,每日可取油七八斤至十余斤,所产之石油混入牛、羊油用于制作蜡烛,所产之品,光明耐久。

在此同时,据清朝光绪末年(1907~1908)编撰的《塔城直隶厅乡土志》记载,“青石狭硖西北八十里,距城东南六百余里,有石油井,产煤油,俗称石油,现溢于外者系油酱。前俄人在哈图山伙开金矿时,用以膏车擦轴,至三四日不干涩。其油酱经晒成块,甚坚结,经火仍化为酱。俄人用以上房顶,甚坚滑,无渗漏雨水之虞。又用以熔铺房地,光洁如漆,易于洒扫。”

黑油山石油的土法开采,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比目前能见到的一切文字记载都要早得多。1919年出版的翁文灏论著《中国矿产志略》记载,根据新疆地方官员调查所得“日可取油二百数十斤”,照此推算,一个月的产量在3~4吨。在20世纪初,用土法开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2.新疆近代石油工业情况(1912~1949)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时期,国内许多有识志士,十分关心新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地质界前辈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和孙越琦等对新疆的石油地质情况进行了考察和描述。

1919年翁文灏在他所著的《中国矿产志略》中指出:“新疆亦以产油著闻”。“今所知者,库车、乌苏、绥来、迪化、塔城诸县确产石油”。1937年谢家荣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中国之石油》一文,从生油层的角度对新疆石油资源做了很高的估价:“世界之含油地层之地质时代,最古者有奥陶、石炭、二叠等纪,新者则以第三纪及白垩纪为最重要,唯新疆有此二纪之海相层,复证以该省油苗之多,则中国将来油矿业之中心,其在斯乎?”。

1936年,新疆省政府和苏联政府决定联合勘探和开发独山子石油,4月成立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开始钻探。同年10月将从苏联引进的炼油设备,从安集海搬迁至独山子,成立独山子炼油厂。1936年在独山子背斜东高点钻第一口探井,1937年元月14日完钻,井深200多米,初产油10吨/日左右,不久就停喷。该井目前仍存在,并立牌纪念,是新疆第一口机械动力钻探的探井,具有纪念、教育意义。至此,新疆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就已初步形成,从地质调查、钻探、采油、炼油、产品销售及后勤生活供应一整套系统逐渐完善。

1936~1942年,共钻井33口,进尺14152米,最深的油井是21号井,井深达1453米。钻成的33口井中,有11口井进行过正式采油。1942年独山子油田一年产油7321吨,是旧中国原油产量最高的年份。

1942~1943年,地质学家黄汲清、杨钟健等对独山子矿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后又到库车铜厂油田(现叫康村油苗)和温宿塔拉克油田(实际上是油苗)考察,著有《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和《新疆乌苏县独山子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记述了独山子一带的地质、钻探和开采情况,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新疆石油地质比较完整的专著。

1943~1949年,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关系恶化,苏联政府召回在独山子油田工作的专家,搬走各种钻采设备,使独山子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陷入低谷,到1949年原油日产量只有2~3吨。

从有文字记载可知,从1936年至1949年,独山子油田共计采出原油11497吨,炼油11000吨,产汽油2200吨、柴油2172吨。

(三)铸造新疆现代石油工业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同时,中苏关系重修友好。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议,其任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省进行寻觅、探测、开采及提炼石油与天然气”,同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宣告成立。成立后的股份公司,首先恢复和发展独山子油田的生产。从1951年5月开始,钻了一批生产井,原油产量迅速上升,原油年产量1952年达到5.2万吨,1953年原油年产量提高到7万吨。1951年至1954年共生产原油17.5万吨,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油田历年原油总产量的15.2倍。

与此同时,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和喀什—乌恰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石油地质资料,为日后的油气勘探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1955年1月1日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国,从此新疆石油工业的各项工作均由我国政府独立自主掌握,随即从我国各地调来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填补苏方专家回国造成的空缺。同年7月6日,克拉玛依1号井开钻,10月29日该井于井深620米处完钻试油,喷出原油和天然气,宣告中国第一个新的大油田诞生。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进行油、气勘探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并于1956年底,已控制克拉玛依油田面积55平方千米。1957年年产原油7.02万吨。同时迅速地向外扩大勘探,又先后找到了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咀等油田,1958年年产原油增至33.38万吨。

为了使原油能及时安全地向外输送出去,1958年5月开始修建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输油管线,全长147千米,这条输油管线是全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于1959年元月投产,年输油能力53万吨。1962年,这条输油管线的复线建成投产。1973年,从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第一条输油管线正式投产,全长295.6千米,年输油能力300万吨。1981年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输油管线复线建成投产,新增年输油能力400万吨。

在坚持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勘探先行的思想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在准噶尔盆地除已找到的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咀油田外,还找到了齐古油田和车排子油田;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找到一个依奇克里克小油田;在吐哈盆地找到了胜金口和七克台两个小油田。

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国各石油企业单位支援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号召下,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勘探力量所剩无几。在吐哈盆地勘探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全部人力、物力都调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新疆三大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处于低潮期。

197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在叶城县西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发现了柯克亚构造(原称西河甫构造)。同年12月4日在柯克亚构造上定了一口参数井——柯参1井。1976年5月1日开钻,1977年5月17日在钻至井深3783.1米时,发生强烈井喷,高压油、气、水携带砂石从井口喷出,高达40多米。初期最高日喷液量9500立方米,其中原油1000吨。日喷天然气350万立方米。其喷势之猛、压力之大、日喷液量之高,在新疆地区石油勘探史上所罕见。现已探明柯克亚是一个凝析油气田,结束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无油气田的历史,也结束了和田地区要从2000多千米外的吐鲁番大河沿拉运燃油的历史。

1978年,地矿部西北石油局开始组织队伍进入塔里木盆地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1984年9月22日,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参2井钻至5391.18米奥陶系白云岩时,发生强烈井喷,喜获高产油气流,初期日产原油1000立方米、天然气200万立方米,宣告塔河油田已被发现。该井的出油,现实意义重大。沙参2井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古生界海相油气田发现井,是找油新领域的突破。也证明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揭开了该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序幕,并为国家制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工业发展战略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3年,石油工业部抽出玉门石油管理局及物探局部分勘探力量,对吐哈盆地重新开展全面勘探,并于1987年布置第一口科学探索井——台参1井。该井于1989年元月5日在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地层测试获得工业油流,从而拉开了吐哈盆地石油会战的序幕。目前在吐哈盆地已找到14个油气田和9个含油气构造。

20世纪90年代,石油部和地矿部除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外,还对伊宁盆地、精河盆地、三塘湖盆地、焉耆盆地和大、小尤尔都斯盆地及柴窝堡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并在三塘湖、焉耆盆地各找到3个油气田,柴窝堡盆地找到一个小型气田(图4-1-2)。

石油、天然气核心期刊: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 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 石油机械 13. 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 油气储运 2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 石油物探 25. 油气田地面工程 26. 天然气地球科学 27. 石油学报 . 石油加工 28. 测井技术 29. 断块油气田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多久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的,一个是如果你发的是普刊,那么周期就会短一些,一个是如果你发表的是核心期刊,有可能一年多才能见刊发表,前提是录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情况是,如果你是自己投稿,会慢一些,如果你是找一些论文机构帮忙投稿发表,会快速一些。我之前找淘淘论文网发表的经济类论文,2个月就给你加急发表了,是普刊,如果是核心他们也没法加急。所以看你发表的什么刊物了。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SCI、EI等与北核南核周期相仿。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不少客户联系到我们,想三五个月内出刊,那真是太难了,这种急单子我们要么不接,要么提前跟客户说好发不成全额退款,但不担任何责任

新疆石油工程论文发表时间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医学类论文,难度会更高,时间也更长。如果自己选择期刊投稿的话,审核时间不稳定或无限延长,加上中间修改时间,成功发表的周期更长。

一般这类的期刊都是可以的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发表不是随时想法就可以发的,需要杂志社安排版面,如果下个月版面没,那么只能再往后安全了。省级、国家级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1-3个月准备我们都知道,省级国家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3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核心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5-10个月准备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你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代理来投稿,也只是让你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5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你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你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你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你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这方面的话,科技类的期刊或者一些专业的像《资源节约与环保》《石油和化工设备》《河南化工》《化学工程与装备》《化工管理》《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等都适合。可尽快加~做详细了解~!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

主要科研成果曾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及中油集团原物探局从事石油勘探工作50余年。李庆忠同志长期从事地震勘探研究工作,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解决了勘探中的技术难题,而且对物探技术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对克拉玛依、胜利、华北等油田的发现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波叠加 成像技术,使地震勘探技术从几何地震学进入了波动地震学时代,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迅速查明商河西油田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1974年又在新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发现新立村油田,此方法现已成为陆上三维勘探的 主要方法。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最近他系统研究了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各个环节,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庆忠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部,《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地震波的基本性质》,曾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5篇。以其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表彰,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命名为石油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论文或专著发表情况:(1)《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及干扰波》发表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4年第1-2期合刊,第1页至142页(2)《东营-辛镇油田的勘探历程——一个最早的三维地震勘探的实例》发表于《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第2期第140-155页英文稿在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1978年旧金山年会上宣读。(3)《三维绕射扫描叠加》发表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5年第3期(4)《近代河流沉积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发表于《石油物探》1994年第2期第26页至41页(4)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奖情况《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外审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不过大部分外审专家会在半个月内给答复。催稿一般得3个月以后,若是着急可以在录用以后多交版面费加急就可以了。

  • 索引序列
  •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
  •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表
  •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时间多久
  • 新疆石油工程论文发表时间
  • 新疆石油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