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信息·文化 葛家澍; 3-7+962、股权性质、环境不确定性与会计信息的治理效应 申慧慧;吴联生; 8-16+963、社会信任、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 张敦力;李四海; 17-24+964、成本管理信息租金、内部冲突与控制绩效——基于施工项目的实验研究 王新;毛洪涛;曾静; 25-33+965、政府干预、大股东资产注入:支持抑或掏空 章卫东;张洪辉;邹斌; 34-40+966、证劵发行管制下的地方“护租”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风险化解 章铁生;徐德信;余浩; 41-48+96-977、股权激励与股利分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肖淑芳;喻梦颖; 49-57+978、市场地位、商业信用与企业经营性融资 张新民;王珏;祝继高; 58-65+979、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陈德萍;曾智海; 66-71+9710、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基于相关政策与法规之间冲突性与不完善性的思考 丁友刚;文佑云; 72-77+9711、审计意见中的信息指标权效重构 赵子夜;王跃堂; 78-83+9712、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 洪荭;胡华夏;郭春飞; 84-90+9713、创新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中国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综述 陈红;余怒涛;陈永飞; 91-9514、中国会计学会英文期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中国会计研究》征稿启事 98
在国内某知名师范院校中文系本科生林霖眼中,想要取得推免生资格,第一要务就是把本科前3年的大小考试拿下,体育课、通识课一个都不能少。林霖所在的中文系同年级有100多人,“只有英语通过四六级、综合排名前30名的学生才能获得推免生资格,而考试成绩往往在综合排名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陕西某“211工程”高校传播系学生黄琼对此深有同感。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学校的推免生政策,尽管删去了学生工作的加分,但是对学术能力的考查、鼓励仍然不够。譬如,发表论文可以加1分,且没有字数、刊物级别的限制,但是同学中几乎没有人发表过文章。“因为跟考试成绩比起来,写论文费时、费钱、费精力,更重要的是加分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在成为准推免生的道路上,人们仿佛再次看到高考的身影,分数的指挥大棒在挥动,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指出,如今从重点高校到地方院校“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所谓的优秀学生并不是真正“会读书”,而是“会考试”,尤其擅长考老师讲过的内容。通过考试成绩优秀获得推免生资格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研究生招生对生源素质的要求。他进一步指出,研究生招生的要求是招收具有创新精神,受过比较好科学训练,理论基础、应用能力相对较强的优秀本科生。然而,目前高校对推免生资格的认定,大多是简单的行政操作,即教务处计算出学生的排名,然后从前往后确定学生是否有推免资格。“各个院系、专业推免出来的学生没有经过学术考核,只有通过这个学术考核环节、具备一定学术潜力的优秀本科生,才能享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教育自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论文篇一
《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述评》
摘要: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开展。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呈现的特点,将其分为起步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概况作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以对进一步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界,关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当时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发展备受各界人士的瞩目。此外,80年代出现了“文化热”,促进了此问题的研究。到90年代及新世纪以后呈现出了新态势和新特点。总的说来,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并不成熟,探究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颇有意义。我根据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总结出一些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一、起步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关于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是在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初见端倪的。1980年,潘懋元在为一机部所属高校领导干部教育科学研究班讲学时,第一次提出了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其中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指:“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跟政治经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教育所摆的位置和在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1]这里的“其他社会现象”还未提及文化的因素。1983年,潘懋元编写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对教育内外部规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把外部关系规律修正为:“教育的外部规律是指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2]明确提出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988年,潘懋元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论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将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表述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3]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受社会制度的制约,这两种制约因素又需要文化传统这个制约因素的折光反射出来。以上所述都是由一般教育层面来论述的,并未涉及高等教育层面,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掀起一股“文化热”,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开始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1989年,潘懋元、邬大光合作发表了《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第一次从理论上明晰了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他们首先分析了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和传递文化的载体与文化传统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种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光反射出来。”[4]如前所述,潘懋元在1988年论述教育的基本规律问题提及教育受文化传统制约,是从一般教育的层面来阐述的,而这篇论文将教育的基本规律问题具体化到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上来。1990年,潘懋元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一文中再次明确提出:“文化传统也是制约教育的重要因素。”[5]并论述了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保存、传递、改造和创新文化。储皖中则对专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作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分析,分别为:一是传递文化,二是促进文化传播、交流和融合,三是助于对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改造,四是创造文化。[6]
在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一部分研究只是从一般教育的层面简要探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散见于几本著作之中。尽管如此,起步时期的研究为高等教育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体现在:首先,开始认识到高等教育与文化是有着重要关系的;其次,明确高等教育面对文化传统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取舍原则。
二、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才在高教理论界得到重视。主要代表人物有潘懋元、张应强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此外,朱国仁、何云坤、刘海峰、黄福涛、吴岩、侯定凯和薛彦华等人也发表文章参与讨论。归纳如下:
(一)将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推向深入。潘懋元对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论述概括为两种关系(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两重作用(直接作用和中介作用)和两大功能(传承和创新)[7],为此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线索。一些学者对上述关系、作用与功能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研究较为集中,朱国仁、薛彦华、张应强和何云坤等对文化的选择、创造、批判、整合等功能专门撰文阐述。黄福涛则从比较和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8]此外,开始明确了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意义。张应强提出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摆脱苏联教育学模式,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解;推动和深化人们对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和认识;还可能促使“高等教育文化学”的产生。[9]正如潘懋元为张应强的著作《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作序时谈道:“研究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瞻望高等教育的未来,都不能只看到经济、政治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而不对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否则就会对许多高等教育现象迷惑不解,对许多高等教育问题思考不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预见简单化;从而对21世纪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难以提出周详准确的对策。因此,从文化的视野研究高等教育很有必要。”[10]
(二)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注重阐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传承和传播,并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刘海峰用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刻关系,传统文化对近现代高等教育有相当的影响,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中西教育模式经历了冲击、汇聚和融合的过程。[11]别敦荣提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的、强烈的民族特性,必须认清我国高等教育的民族特性,而不能一味地“国际化”或“某国化”。[12]张应强总结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分别是高度的综合性、广泛的弥漫性、显著的民族差异性和强大的历史惯性等四个方面,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只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13]吴岩则提出“新生中国本土化文化”这一概念,新生本土化文化是西方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在这个群体中经过比较、冲突、碰撞、融合、提炼而形成的新型文化。[14]此外,潘懋元和张应强在合作的两篇文章分别谈及了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现代价值。[15]
三、多元化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90年代研究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有关学者,兴趣转移,并未将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一直坚持下来。关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从理论上系统探讨“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较少,大多研究以高等教育的微观领域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走向多元。总结如下。
(一)联系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背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国际化、大众化、民营化、地方化和终身化。在近十年来,已有的关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研究从国际化和大众化出发。从国际化出发的有郭继超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文化双向互动》,宋彩萍的《全球化・民族文化・高等教育》,张红霞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文化思考――兼谈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戚务念和何齐宗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白杰瑞和赵振洲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国际化与多元文化的链接》等文章。从大众化出发的有洪芳的《社会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李雯和欧阳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解读》,薛天祥的《大众化是一种文化精神――兼评〈大众高等教育论〉一书》。此外,还有学者将多元文化格局作为大背景,如张云洁的《试论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
(二)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一些学者关注到由此而引发的教育发展问题,体现在关注西部高等教育、农村教育和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等。比如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承担起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16]
(三)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方法更为丰富。除了涉及高校内部的微观领域外,还涉及社会的宏观领域。除了用本学科的知识进行阐述外,还运用了跨学科的视角。在高校微观领域方面,比如以“大学文化”或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的研究比较丰富。在社会宏观领域方面,比如黄琦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7]在跨学科视角方面,如张万红和彭勃合作的文章《高等教育资源的分类及文化资源的培植》有所体现。在研究方法方面,一些研究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进行探讨。陈昌贵和王璐从美国传统文化出发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18]高桂娟和李敏则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考察对象,分析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所以享誉世界是因为英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此作为中国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参照。[19]
(四)出版了几本专著。继1999年张应强的专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后,2000年,顾冠华和沈广斌合著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一书,全书从文化与高等教育之本质特征及相互关系出发,分别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特点与优劣,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以及两者间内在的互动功效。2001年,潘懋元主编了《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里面有专门一章以文化的视野来看高等教育。可见,专门论述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专著并不多,但文化的研究见于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或教育哲学的书籍之中。在承认已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还有发展的余地。
四、结语
本文梳理了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概况和特点,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此研究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对于高等教育与文化的研究,我提出一些见解。
(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思辨的方法。进入新世纪以后,开始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从宏观走向微观,是发展的必然,也必然要求运用更为丰富的研究方法。在西方,对文化的研究更多地采用人类学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亦值得我们借鉴。
(二)要考虑高等教育如何为建设新文化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只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对文化具有创造功能。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的适应和创造上,就显然是不够的,高等教育对文化应该有引领的作用,从而实现从适应―创造―引领的功能的转变。
(三)要注意新兴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作用。目前,进入多元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瞬息万变,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高等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吸取有益的成分为高等教育服务,亦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4.原引自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及教育规律问题.湖南大学教务处,1980.11.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4.
[3]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1.
[4]潘懋元、邬大光.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89,(1):1-2.
[5]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1990,(2):5-6.
[6]储皖中.试论高等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1,(2):18-24.
[7]潘懋元.全面深入地认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6,(11):17-18.
[8]黄福涛.谈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11):20-22.
[9]张应强.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3):22-24.
[10]潘懋元.《序》.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11]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1996,(11):27-29.
[12]别敦荣.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J].教育研究,1996,(11):29-30.
[13]张应强.论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3):6-12.
[14]吴岩.新生本土化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J].上海高教研究,1997,(3):21-22.
[15]潘懋元,张应强.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15-21;潘懋元,张应强.华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J].高等教育研究,1998,(3):12-15.
[16]林健.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来自西部农村的几则田野调查及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8):19-22.
[17]黄琦.高等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9(7):104-106.
[18]陈昌贵,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江苏高教,2002,(2):117-121.
[19]高桂娟,李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文化力量[J].江苏高教,2008,(6):146-148.
浅谈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论文篇二
《浅谈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教育自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本文在分析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教育与文化的应变,从而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文化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对于准确把握教育的文化本性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育”与“文化”词源上的同义性,反映了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密切性。在汉语中,“文化”一词由“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按照其字面意义来解释就是“文而化之”,其基本含义是通过文治教化把人培养成有教养的人的过程,即“教化”的意思。由此可见,“文化”与“教育”在词源上都是有直接联系的,以至于有人认为“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这些都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人类通过后人的学习所掌握的各种思想和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文化人类学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不仅仅依赖于遗传,而且还依赖于人类文化。人类行为深受我们生长在其中的文化的影响。
就教育而言,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联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两者实际上分属文化的不同层面。教育活动隶属文化的制度层面,而教育理论则隶属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其“制度”色彩自不待言,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是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它所形成的价值规范是人类价值判断体系的一分子;它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是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2.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只是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传授知识,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劳动,进行更多的专门训练,因而不能仅仅通过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简单的示范和模仿,必须要创新专门的传授工具、专门的传授场所以及专门的途径,当然更需要专门的施教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逐步成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成了专门施教的场所。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化中或许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面正在深入人心。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扬起了风帆,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使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整合于一个共同的制度框架,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3.教育可以传播文化,蕴育和创造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第一,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第二,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第三,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第四,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第五,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
二、新时期教育与文化的应变
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新时期的教育必然会对文化的变迁有所应对,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文化对教育的调适
教育对新时期文化的适应性调整不仅是教育中人的主观意欲而且也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时期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教育受文化所趋而进行的调适在教育的各个层级都应有所体现,但鉴于任何文化首先是一种价值之源,则文化对教育的调适最应该在教育价值的提升上有所反映。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了价值属性。“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评价、界定或描述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价值理念作用于人们的教育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必然来源于意识主体所处的文化语境。这一点在当前文化形态下表现为,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把教育当作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作为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新时期的文化形态下,教育价值要凸显文化中的主流因素即现代性文化的精华,就不应只是有利于实现技术的现代性文化而更要追求解放的现代性文化。亦即,教育价值不应只是迅速发展的社会所需求的有利于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这种价值如同技术的现代性文化一样,虽然是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发展正需要的,但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价值而非教育的永恒价值。教育价值对新时期文化的调适还应该表现在教育对人性的合理自由与相对理性以及对社会民主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此,教育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与传递者,理应承担起创新文化的使命。
2.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探讨教育对文化进行创新的可能。
一方面,我国传统型文化的核心就在于道德中心主义,这种道德中心主义重伦理规范、人伦关系,对维系社会及家庭的和谐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极端的道德中心主义又确实钳制了人们的自由意志和民主意识,一直以来的教育活动也是以社会道德及伦理规范为蓝本来塑造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在这种保守的道德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化导引下,教育之于社会生产力及人自身意义上的生存发展的价值就难以得到彰显。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立理性、科学精神、民主观念等现代文化精神及公德意识的现代公民,而不是缺乏自主判断和个人意识的传统意义上的臣民或顺民。唯此,教育方能通过对人的影响反作用于文化,进一步推进当前文化的现代创新,步入现代文明。
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核心精神如自由、理性、科学、民主等意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无疑应该在新时期深深地植根到我们的教育价值中。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辩证对待西方现代文化,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弘扬人文精神,突出受教育者的个人生活空同的建构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亦即,当前文化形态下的教育理念在输入西方现代文化中那些我们所缺乏的诸如科学民主意识和自由理性精神等优秀元素的同时,不应舍弃传统型文化中仍具有现代意义并且经过适度改造后将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华元素。在新时期,教育负载着现代理性文化启蒙的时代重任,同时也应承担起传统人文精神升华的历史使命。
此外,相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而言,尽管其语义含混、内涵不明,但其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反绝对主义、反基础主义等理论特征,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等文化特征,以及分裂、偶然、不确定、非连续、不可表达、不可设定等思维和心理特征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我们在今天的教育过程中则应更多地给人以自由思维的空间,给人的个性以充分发展的可能。但是,“后现代性从现代性而来,只有吸纳了现代性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后现代性潜质才能转化成同现代性相辅相成的活力。”因此,新时期的教育对文化的创新关键,仍在于从传统型向现代性文化嬗变过程中对道德中心主义的扬弃及对工具或价值理性的审度。
结语
从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的确是一种共生关系。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内容,而且会失却其作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由存在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已出版独著、参编、主编、主译著作21部,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类:主译《现代大学及其图新——纽曼遗产在英国和美国的命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下册》(与刘志鹏、张笛梅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编《失落的精神家园》,施晓光主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亚洲的大学》,邓红风主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译《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译《大学战略与规划》,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编委)《教育管理辞典》(第三版),海南出版社,2005年参编《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主译《大学运行模式》,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参编《90年代教育改革大潮——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编《国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借鉴》,华龄出版社,2001年;参编《学校管理学新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参编《教育行政学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参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独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参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参编《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参编《大学管理案例评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参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参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一版),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已发表论文:[1]N·加雅拉姆 菲利普·G·阿特巴赫 别敦荣(译) 陈艺波(译).孔子与古鲁:中国与印度学术职业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7,28⑵:24~[2]顾远飞 别敦荣.中国公立大学内部资源的配置机制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⑴:82~[3]别敦荣 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⑴:48~[4]米俊魁 别敦荣.大学章程价值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⑽:88~[5]别敦荣 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27⑺:17~[6]田恩舜 别敦荣(导师).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⑺:102~[7]菲利普·G·阿特巴赫 简·莱特 别敦荣(译) 杨华伟(译) 陈艺波(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⑴:12~[8]别敦荣.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组织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⑴:26~[9]别敦荣.学科规训与大学教育功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⑸:108~[10]陈继红 别敦荣.从中西教育比较论中国高等服装教育创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⑸:46~[11]别敦荣 陈艺波.中国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的现实困境与前景展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B09):55~[12]别敦荣 陈艺波.中国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的现实困境与前景展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⑷:9~[13]别敦荣.用生命承载学术之重——萧宗六教授学术思想概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⑺:8~[14]别敦荣 陈艺波.论学术职业阶梯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⑹:17~[15]别敦荣 陈亚玲.论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及其改革[J].教育研究,2005,26⑾:49~[16]陈何芳 别敦荣.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5,26⑼:6~[17]康全礼 别敦荣.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5,26⑼:31~[18]秦小云 别敦荣.论中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5,26⑼:84~[19]别敦荣.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青岛大学案例研究——发展规划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航标[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5,26⑷:55~[20]刘旭 文辅相 别敦荣.论意义课程观及其对大学传统课程的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5,26⑷:66~[21]别敦荣 康宏.合作教育: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05,26⑵:26~[22]王向红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J].现代大学教育,2005,⑷:31~[23]别敦荣.美国大学本科教学的经验和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⑷:126~[24]郭冬生 文辅相 别敦荣.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4,25⑹:30~[25]别敦荣 黄爱华.中国大学教学之弹性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⑶:58~[26]姜芳 别敦荣.学分制改革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新要求[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⑵:82~[27]别敦荣.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朝阳事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⑵:4~[28]别敦荣 田恩舜.WTO语境下提升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⑴:12~[29]别敦荣 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2⑴:5~[30]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特征[J].辽宁教育研究,2004,⑷:14~[31]别敦荣.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⑶:1~[32]别敦荣 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⑴:55~[33]别敦荣 田恩舜.探求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⑴:7~[34]达姆图·塔费拉 别敦荣 等.非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3,24⑵:20~[35]别敦荣.论中国高等学校领导权力分治与统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⑵:45~[36]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3,24⑴:40~[37]别敦荣.中国发展私人办学从政策到实践的文化障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⑴:3~[38]别敦荣 朱晓刚.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⑶:54~[39]罗伯特·伯恩鲍姆 别敦荣.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大学运行模式》中译版序[J].现代大学教育,2003,⑸:3~[40]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续)[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⑴:39~[41]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2003,⑴:23~[42]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2,23⑹:34~[43]别敦荣 黄爱华 等.大学推行学研产“一体化”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2,23⑴:53~[44]别敦荣.重点大学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⑴:21~[45]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⑿:41~[46]朱晓刚 别敦荣.毛入学率20%将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J].辽宁教育研究,2002,⑹:14~[47]别敦荣 黄爱华.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J].煤炭高等教育,2002,⑸:5~[48]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2,⑷:39~[49]别敦荣.用新的理念指导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⑵:12~[50]别敦荣.论高等教育管理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1,22⑵:36~[51]别敦荣 黄爱华.重建大学本科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1,⑸:54~[52]别敦荣 郭冬生.“象牙之塔”与“无形之手”:大学市场化矛盾解析[J].江苏高教,2001,⑸:21~[53]黄爱华 别敦荣.论学习自由与弹性教学管理[J].高教探索,2001,⑷:54~[54]别敦荣.论大学本科弹性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1,⑶:70~[55]别敦荣.论高等学校管理的三原则[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⑴:69~[56]陈廷柱 别敦荣.关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兼评韩延明教授新著《大学教育现代化》[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⑴:12~[57]别敦荣.论发展大众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证[J].辽宁教育研究,2001,⑴:12~[58]别敦荣 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0,21⑹:92~[59]别敦荣.西方国家职工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0,21⑵:71~[60]别敦荣 郭冬生.中国民办高等学校产权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0,21⑴:84~[61]别敦荣 陈廷柱 等.“十五”规划应当重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0,⑻:26~[62]徐警武 别敦荣.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和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⑷:12~[63]别敦荣 徐景武.未雨绸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再论大学科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0,⑵:45~[64]别敦荣.学者的真精神——读萧宗六先生学术论集《教育管理研究》有感[J].中小学管理,2000,⑵:36~[65]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⑵:44~[66]别敦荣.中国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与西方的大学自治[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1999,20⑸:33~[67]别敦荣.中国大学学术管理改革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0⑶:74~[68]别敦荣.高等教育大国的忧虑:——兼论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1⑶:18~[69]别敦荣 徐景武.论大学科学教育改革[J].科技导报(北京),1999,⑿:21~[70]别敦荣 徐景武.论大学科学教育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⑹:57~[71]别敦荣.中国大学学术管理改革背景透视[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⑶:39~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原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这是因为他发现教授要发表的一篇论文出现很多问题,他不满教授的做法,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1、徐定华,浙江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任教育部高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高校教务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学院院长。
开展应用与计算数学研究,聚焦数据建模与统计计算、可计算建模与反问题计算,2001年起指导研究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4部,在重要数学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
主讲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20余门,关爱学生成长成才,传授真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坚持数学课程BIMM教学、算法课程iCar教学和数学课程思政,开展研究性教学受欢迎。
2、马满军,浙江理工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国际差分方程协会会员,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7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主要从事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理论研究。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科技部973科研项目(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SIAM J. Math. Anal., J. Diff. Eqns, Phys. Rev. A, J. Dyn. Diff. Eqns等顶级学术期刊。
3、贺平安,浙江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信息学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肿瘤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在蛋白质序列的数值刻画、生物分子进化、肿瘤的生物标志物识别等方面。主讲矩阵方法、线性代数、组合数学、图论等课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主持的课题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等。
现在,有很多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选择去国外进修,但在国外进修不仅仅要背井离乡,还要忍受语言不通的压力。2019年6月13日,有一位在弗罗里达大学修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在大学办公室里上吊自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本有大好前途的博士选择自杀呢?
据新闻报道,这位美国博士生名叫陈慧祥。他要自杀的行为可以说早已有迹可循,他在6月12日晚上的时候失踪了,当时这件事情闹得差不多人尽皆知。警方还发出了寻人启事来寻找他。万万没想到,第二日他就在学校办公室里面上吊自杀了。他在去世的时候还写了遗嘱以邮件的方式发给了他的亲人以及导师。里面透露了陈慧祥选择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他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通过走后门的关系将自己的论文成功过审,并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发表。可是这篇论文却错漏百出,里面有很多理论都站不住脚跟。
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他想劝说自己的导师将论文撤掉。但是他的导师拒绝了,并且扬言如果论文撤下来的话,就取消陈慧祥博士生的身份。陈慧祥一边要忍受导师对自己的威胁,另一边又要害怕以后论文发表以后自己的名声也要受到损害。在这双重压力之下,陈慧祥顶不住了。他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解决自己身上所遭受的压力。
其实,在我的眼里的这一种做法太激烈了,不应该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解决整件事情的。毕竟,父母含辛茹苦将你培养到这么大,还花费了时间、金钱与精力来培养陈慧祥去美国进修。现在,老人家年纪那么大还要失去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打击该有多大啊。
该留美计算机博士在发表论文后发现论文的问题要求撤掉,但是导师要求如期发表,导致该博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张文宏,男,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1987年张文宏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被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获得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张文宏长期从事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张文宏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
1987年张文宏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被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获得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
张文宏的科研成就:
1、科研综述
张文宏主要研究疑难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疑难肝病的病因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与临床治愈,以及结核性脑膜炎与耐药结核等疑难结核病的诊治等。
2、承担项目
张文宏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重大攻关课题。
3、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3月,张文宏发表论文150余篇,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ID、AIDS、PLoS ONE、JV、IMMUNITY、SCIENCE 等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50篇。《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首版于2020年1月29日启动,2月2日电子版书籍上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文宏
不会,因为他的论文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论综的部分出现了大段复制,但符合相关规定,所以不会成为下一个翟天临。
此事一经报导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有人说他会成为下一个翟天临吗?因为当年翟天临也是号称博士学位,结果被人打脸,人设崩塌,成为了娱乐圈的笑话。但有人坚定支持张文宏医生,他们认为在这中间肯定有误会。再者说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查重科技很落后,很难做到具体吧!也有人表示:抄袭了就是抄袭了,没有那么多借口。不能因为年代久远,就不可以追求责任。
张文宏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起源于一个叫“大盛说”的网友爆出的猛料。该网友在8月14日中午发文指出张文宏2000年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黄海南的《KatG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与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一文,涉嫌“学术造假”。
爆料一出,呼吁有关部门调查的声音持续扩大,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对我校张文宏博士学比特文问题举报的回应》。回应称,复旦大学收到相关举报,同时也关注到网上关于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综述部分问题的反映,学校已启动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事情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不解,查重如此之高的论文在当初是如何通过审核的?难道2000年没有查重系统吗?其实这个事情还是很好理解的,首先张医生这篇文章是在2000年发表,也就是21年前,内个时候的查重应该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严格。
再者看来,张医生被指抄袭的部分其实的“综述”内容,在2000年时并没有做出规范,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网友指出,如果说张文宏被指抄袭的部分是正文内容的话,那么这样的质疑是没有问题的。但综述部分其实就是相当于总结和引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并不涉及任何“科研成果”,所以在过去很多教授在审查论文时,并不重视这一部分的稽核。
论文审查规范后,大家才重视起除正文外的其他部分,放到现在即使是综述部分也不被允许抄袭的。可非要拿着现在的论文要求,去要求21年前的论文,是否有些太过苛刻?况且张医生整个论文为70000多字,相比被指抄袭的内容约有3300字左右,其实占比不大,仅占4%左右。
再者说这位黄教授的全文字数共3700多字,结尾还有附有19篇参考文献。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张教授其实并不算抄袭,当然最后的判断权还要交给复旦研究生院。既然复旦大学已经做出回应,那么我们只需等待调查结果即可,至于现在我们并不应该对张医生妄下定论。
包括张文宏,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人,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当许多人用恶毒的话去骂张文宏,恨不得把他弄臭,再踩上一脚,张文宏在做什么?时间往前推10天,240个小时,不难看到。他仍在尽一个医生的本分,门诊、查房、手术,一如既往;
他仍在尽一个专家的责任,用最温柔的话,去告诫上海市民应该怎么做;他仍在坚守着一个公众人物的底线,沉默是他保守尊严的管道。漫天骂声中,他没有被干扰,一如既往的说实话、干实事。上海幸好拥有张文宏;张文宏也幸好在上海。
不完美的英雄,也应该珍惜。张文宏最为网友认可的品格是什么?是他在疫情中总是每每站出来;是他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认知,而且能把关键信息极度凝练,告诉大众;是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希望这个世界变好。是他总是能够勇敢发言。如果这样的人都要遭遇网络暴力,被无端攻击,从此之后,谁还敢这样做?
李晓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兼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高级经济顾问,并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单位)兼职教授。被国家多个部委和若干省市聘为顾问。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一年。从事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资源经济。20多年来,先后撰写了《宏观经济学:转轨的中国经济》、《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对经济改革的哲学分析》等十余部著作。郑贵斌,1954年生于山东淄博。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海洋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人学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山东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对外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济南市规划专家组成员,青岛市政府经济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海洋经济。主持国家和省级重大谍题20多项。1981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合著10部,主编(合编)著作60多部。两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与精品上程奖等多项奖励。论著和观点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和多种媒体报道。?代表作主要有:《比较利益与协调发展研究》、《乡镇企业经济学》、《“海上山东”建设概论》、《蓝色战略》、《海洋经济前沿丛书》、《关于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学科的演变与发展》、《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初探》、《海洋资源开发战略位理论与开发战略整合》等。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持词精选,仅供参考。
尊敬的张教授,各位家长,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热情高涨、费尽心血,但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效果不理想。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保持什么心态、用一些什么样的好方法来指导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呢?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怀春教授来学校作家庭教育讲座。
张教授现任曲阜师大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导师,曲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学督导,教育部曲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兼职教授,山东省心理咨询师考评答辩委员,山东省关工委家庭教育学会特邀报告人,济宁市公安局心理健康教育顾问。20xx年被选为山东省首届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在《心理科学》及其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心理咨询师培训和接待来访者咨询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山东省各级教育、卫生、公安司法、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种会议做有关儿童成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教师成长等学术报告120余场,效果非常好。今天张教授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请大家珍惜。
所以为了保证听课质量,我向各位提两个小要求:1是请把您的手机铃声调至振动或者关闭您的手机,2是听会时不要走动,更不要大声讨论。谢谢各位朋友的合作!
现在,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教授给我们作家庭教育讲座!
结束语:
张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现实生活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精彩的报告!
各位家长,希望通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今后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所以我们更要抓紧12岁-15岁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勇敢、活泼、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这丰盛的精神大餐并欢送张教授离席!
今天的家长会第一环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到此结束,请各位家长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各班教室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 宁阳二十四中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到会!
各位教师、同学们,大家好: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德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也是困惑和困扰最多的时期,如何顺利度过青春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人生打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同学关注和急需的。
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市心理卫生中心,某某某主任,来到我们学院,走上我们的大讲堂。某主任在心理疾病防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还非常热心于向青年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回报社会,倡导每个人都应身心轻松地学习、生活,做最好的自己。今天是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建议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某主任的到来。
为了使我们今天讲座能够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同学能有更大的收获,请大家关闭通讯工具,保持会场的安静,不要随意走动,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讲课。
谢谢某主任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再次把感谢的掌声送给某主任! 接下来的时间,某主任会为大家答疑。大家有问题请举手发言。 谢谢各位同学的认真听讲和热情参与,希望大家借助这次大讲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明确如何解决困惑、以及如何求助,增强自己对现在和未来的信心,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开幕词) 今天是20xx年5月25日,想必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今天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但您是否也清楚它的由来呢?
2016年,"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劝5.25"的谐音"我爱我",意思就是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因为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所以,20xx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那么提到心理健康,就不得不说一说"绿丝带"。绿丝带是中国精神卫生标志,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既是社会和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理解与爱心的表达,更是共创和-谐社会的行动标志;轻盈飘动的绿丝带,象征着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今天是我们相思湖学院搬到新家之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我院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在这里举行"5.25心理健康日"活动启动仪式,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确保学院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5.25,走出心灵的孤岛;我爱我,今天你爱自己了吗?
(串词)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
【嘉宾(9:30—11:30讲座)、领导、心理老师】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首先,有请我们德高望重的陆喜培副书记为仪式致辞。
下面有请我们的心理指导老师,我们的老书记,陈xx老师发言。
感谢各位领导的精彩发言以及对我们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预告下面的活动) 在今天的启动仪(校园元旦晚会主持词)式结束之后,我们请来了心理专家—xx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教师,刘xx女士,为我们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地点还是在这间阶梯一教室,欢迎同学们到场聆听、学习。
另外,我们还将在11:30分,在文化广场举行"万人签名及问题搜集活动",欢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下午,还是在文化广场,我们为您安排了心理报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您展示与心理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晚上的7:30分,在阶梯一教室,我们为您准备了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一同走进数学家小约翰·纳什的心灵深处,感受这位天才的内心世界。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任xx副院长上台,宣布活动正式开始。有请!
好的!谢谢任副院长!
(闭幕词)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上午的启动仪式到此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的活动现在才刚刚开始。而且我相信,"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的口号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和成功心理协会一起,引导我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