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文物收藏与鉴定期刊投稿

文物收藏与鉴定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

文物收藏与鉴定期刊投稿

《文物鉴定与鉴赏》省级   文博方向的学术专刊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N:1674-8697      ISSN:34-1312/K

刊物封面

简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半月刊,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亮鉴、稽古、学术研究、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考古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是省级期刊,2014年刚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学术期刊,文物单位、 博物馆工作人员评职晋级首选刊物,来稿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作品为原创性文章,严禁一稿多投。篇幅以4000字左右为宜,鉴定报告、简报类一般不超过20000字,且图文并茂。

《文物》杂志,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CSSCI核心 和 北大中文核心。双核心期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4年版

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投稿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中国宝石

刊名: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主办: 中国地质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8-214XCN: 42-1438/P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创刊时间:199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刊名: 中国宝玉石 China Gems & Jades主办: 咸阳非金属矿研究院;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周期: 双月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2-1442CN: 61-1211/TS邮发代号: 52-219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宝玉石曾用刊名:国外非金属矿与宝石;国外非金属矿创刊时间:1984刊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主办: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周期: 月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674-8697CN: 34-1312/K邮发代号: 26-228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文物鉴定与鉴赏创刊时间:2010

中国钱币季刊

《文物鉴定与鉴赏》省级   文博方向的学术专刊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N:1674-8697      ISSN:34-1312/K

刊物封面

简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半月刊,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亮鉴、稽古、学术研究、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考古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蒋晓荣发表在收藏与鉴赏论文

一、文学创作:1972年7月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华诗词》、《广西文艺》、《星星诗刊》、《小说创作》、《女子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今晚报》、《燕赵都市报》、《中国楹联报》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词、楹联等文学作品一千余篇(首、帧)。曾在中国首届微型文学作品(小说)大展中获二等奖;在保定市古城艺术节中获文学作品短篇小说三等奖;在1999年获祖国颂电力诗词大赛优秀奖、2004年,诗词《莺啼序·盼月圆》获“中华纵横”全国征文三等奖等。其中有许多文学作品选入《小说精选》、《名家春联精选》、《河北省名胜古迹对联选》、《中国对联年鉴》、《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中华当代爱国诗词大观》、《中国旅游诗词精选》、《中国红色诗词精选》等文集。楹联作品被书法大家书写,刻成匾悬挂在曲阜等名胜古迹。创作简历及文学作品,入选《中国文学艺术名人大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当代中华名胜楹联宝典》、《中华经典诗篇》、《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华诗词通鉴》、《新中国楹联大观》、《新楹联宝典》、《中国电力作家名录》等辞书。2006年出版诗词集《五味人生路》。二、收藏鉴赏:胡贵平从1976年正式收藏、研究古物。特别是对中国历代铜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收藏报刊、杂志上还发表了许多有关铜镜方面的文章,受到了王立军、金申等专家的肯定。在古籍、瓷器、杂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史树青等专家的认同。所收藏铜镜,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海外中心外语专题部《外国人看中国》录制播放,受到国内外观众高度称赞。古代钱币曾被保定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播放。获2006年全国藏界新春联动知识竞赛探花第三名。曾在《收藏》、《收藏家》、《收藏界》、《中国收藏》《中国收藏家》、《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发表收藏鉴赏方面的文章三百余篇。到现在已收藏明清时期古籍二百多套三千余卷;战国至清代时期铜镜一百余面;商周至民国时期钱币两千余种;唐至民国时期的瓷器三千余件;另外还有字画、象牙、犀角、玉器、玛瑙、字画、碑拓等若干件。2009年10月,宋代定窑划花碗藏品入选海峡两岸民间收藏交流展。同时参加第二届全国收藏文化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收藏鉴赏论文“我国帽筒的历史还应向前推一百余年”、“对《镜花水月》一书的纠正”两篇论文入选《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论文集》。在对我国帽筒的研究中,通过对帽筒的图案、胎质、釉色、青花发色、釉里红发色、绘画风格等的研究结果,把我国帽筒的历史往前推了一百余年,打破了记载中清嘉庆创烧帽筒的说法,也就是说早在清康熙中期我国就有了帽筒,在所研究的领域中有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2007年出版专著《收藏与鉴赏》,全书共26万字,收录各类藏品的精美图片266幅;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为其作序。2010年6月发起组建保定市收藏鉴赏家协会。2011年3月,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优秀收藏家”称号。

于荣光的刻苦,被师傅看在眼里,并且也对他格外照顾。每周末,师傅专门给于荣光补习,为他“开小灶”。当然于荣光也是懂得感恩的人,经常买茶叶孝敬师傅。经过师傅的悉心栽培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努力,短短几年获得了很多强项。凭借自己踏实的专业能力,于荣光20岁就成为了国家二级演员。虽然于荣光和李连杰属于同一时期出道,身手都很好,拼硬实力甚至不在李连杰之下。但是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同,影视圈的人气比李连杰略输一筹,另外的原因他早期饰演的反派角色比较多,在观众的心中坏人就应该被好人打败

《舞乐传奇》、《钱王》、《木府风云》……这些近年来观众熟悉的与云南相关的电视剧都是出自一位女性制片人之手——全国十佳制作人蒋晓荣。作为云南的白族人,在蒋晓荣心中,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少数民族众多,神秘色彩浓厚,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我想把云南的美丽、友善表现出来,能够将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今,蒋晓荣又带着讲述西双版纳“终身州长”召存信为民族团结统一而做出巨大贡献的热血传说《版纳风云》再度回归。由印小天、孟丽主演的人物传记剧《版纳风云》正在BTV影视频道播出。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剧中主角召存信是个非常陌生的 历史 人物,但在云南,尤其在西双版纳,召存信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为解放西双版纳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我想把这个人物立体化地呈现给大家看,让观众了解在少数民族有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曾经为了保卫民族团结而做过这么多努力,继承和发扬他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蒋晓荣说。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行业中涌现出众多献礼剧集。蒋晓荣说,《版纳风云》特意选取了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家国动乱的时间背景,剧中所涉及到的召存信减租减税改革,国民党对勐泐王朝的掌控等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蒋晓荣还特别强调,召存信虽然是全剧主角,但剧作并没有夸大“主角光环”,他也曾因善良而被坏人蒙蔽,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他是在一步步成长。《版纳风云》剧中人物所佩戴的每一件首饰都由珠宝首饰设计师依据 历史 资料再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打造,力求给观众带来真实的年代感同时兼具现代审美的视觉享受。拍摄时,正值西双版纳的夏季,西双版纳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天拍摄温度几乎能到达40度。演员们要穿着厚重的民族服饰,但大家都坚持过来了,这种敬业精神让蒋晓荣十分动容。“我们的团队非常有默契,制片主任、执行制片人、美术总监、导演都是云南人,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这个团队里面跟着我最长的已经有20年了,所以大家团结起来什么样的困难都挺过来了。”在演员的选择方面,蒋晓荣说,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是最重要的,选对了演员,“他一站在那儿就是那个人物形象。”蒋晓荣说,比如女主角孟丽,“一站在那个地方,她就是公主。”而蒋晓荣也看过很多印小天的电视剧,她觉得无论是形象上还是演技上都很符合剧中男主角的角色。 在剧中饰演刀安贵的于荣光是蒋晓荣多年的搭档,蒋晓荣说,上世纪80年代于荣光主演《海市蜃楼》时,自己就已经是于荣光的“粉丝”了。1998年拍摄《情洒云之南》,好友盖丽丽向蒋晓荣推荐了于荣光,二人开始了合作。蒋晓荣评价于荣光是“一位好演员、一位好导演、一位好监制,也是一个好搭档。”此次于荣光扮演的刀安贵是个既有民族大义又有自己私心的人物,对演技的要求很高,于荣光的表演非常准确地诠释了人物。“于荣光是那种很难得的全才,可以说他就是为影视而生的。” 上世纪80年代,蒋晓荣就来到北京成了“北漂”,但最终还是难以割舍家乡情结,回到了这块彩云之南的神奇土地。“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富矿,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挖掘云南的 历史 民族文化,拍摄了很多作品,这也算是我对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一个回馈吧。” 相比热门的电视剧题材,蒋晓荣觉得,少数民族题材实属冷门,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它的独特性对影视剧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少数民族不仅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演员也是如此,《版纳风云》之所以能集结到如此优秀的创作团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民族性,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与都市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文化、习俗都有着一套鲜明的地域特色,非常吸引人。”这也是蒋晓荣多年来坚持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重要原因,“我是云南的女儿,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好宣传云南的大使。”

《农民院士》由被誉为“荣光组合”的制片人蒋晓荣和著名导演、演员于荣光联袂打造。于荣光此次自导自演,马雅舒、王砚辉、高泰宇、朱晓渔、杜厚佳等加盟参演。于荣光以往演绎的“硬汉”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谈到这次演绎的院士角色,于荣光说,“朱院士才是真正的‘硬汉’,他曾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工作又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到边疆科技扶贫,一待就是五年多,还把科研成果无私奉献给老百姓。”于荣光表示,想通过这样一部戏向世界传递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传递朱有勇的精神。为此,于荣光自导自演,精益求精,为这部电影做了精心准备。该片总制片人蒋晓荣介绍,“于荣光对大家严要求、高标准,从剧本创作到实地采风,历时近两年时间,他多次带领大家与朱院士团队深入沟通,全方位了解角色,一遍又一遍打磨。”

鉴定与鉴赏发表论文

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文学鉴赏;当代文学

一、传统与现代 教学 方法 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 日记 》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 报告 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 总结 、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 留学 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 反思 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 文化 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 想象力 ,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金圣叹文学鉴赏主体论左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010

2、夏丐尊文学鉴赏教学论辩证(上)王荣生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 科学版)1999-10-308

摘要: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和审美能力,方法主要有:创设课堂活动,营造情境,在师生互动中展开鉴赏;注重涵泳品味,紧扣语言,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鉴赏;突出感性体验,加强诵读,在审美思辨中学习鉴赏;设法调动情绪,注入激情,在情感的磁场中对话。

关键词:兴趣 师生互动 品味 诵读 激情

现在的青少年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中考、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中学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和审美能力?这些问题都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让我们这些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己任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

一、创设课堂活动,营造情境,在师生互动中展开鉴赏

通常对文学教学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把动态的认知审美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程式图解,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产生冷漠厌倦心理;三是面对应试升学的压力,教师把凝聚作者激情与心血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也就很难勾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总之,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是产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就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改变单调的学习环境,不求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教学程式,力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教学灵动,加强双边或多边的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促成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愿望。

二、注重涵泳品味,紧扣语言,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鉴赏

要让文学鉴赏真正得以落实,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形象的塑造需要语言,意境的构成离不开语言,作品的深意蕴含于语言。要努力去挖掘文字背后的空白,咀嚼词句内部的情味,由此拓展想象,领受涵泳的兴味,感受语言的魅力。

1.要品出语言所创造的有意味意境。文学的意义常常由意象、意境所表达。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常常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而意境则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文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认识意象,感受意境。

2.要品出力透纸背的言语内涵。文学作品的语言所表现的意义,并不是呈现在同一个层面上,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而文学语言的意蕴、意味和意境,有着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体味语言的丰富性是进行文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姓“语”的体现。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懂得欣赏小说细节的深刻意蕴,学会揣摩话剧台词的潜台词,注意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弄清 散文 语言的言外之意……

三、突出感性体验,加强诵读,在审美思辨中学习鉴赏

文学作品的魅力常常是在持续不断的反复中显现出来的。诵读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如何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滋味、读出独到的体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是我们应当很好研究的。

首先,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其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读”。“读”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读”不仅能对 文章 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诸多美进行欣赏、品评。问题是“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因此,这些就要教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读”的形式,如学生读、教师读、专家读、默读、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读、趣读、美读,读出层次,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一片读的新天地。

其次,“涵泳工夫兴味长”。在文学欣赏中,不断地“涵泳”是达成欣赏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文学欣赏的意义上说,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读者读解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读者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取学生熟知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温故而知新,便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初中读时,对作品中情感的把握未必准确,也体会不深,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一定会在年轻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读出生活,读出成长,读出思想。初读《项脊轩志》,未必能深悟那力透纸背的亲情,当他(她)学会了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真情,获得的美感一定有别于初读之时。因此,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性训练,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审美 经验 。

再则,要注重个性化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解除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在看似无疑处发现无限烟波。

四、设法调动情绪,注入激情,在情感的磁场中对话

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学生、教师,都是离不开“情”的,可见,语文教学的活动恰似一个情感投入的“场”。很难想象缺乏情感的文学鉴赏活动该是多么枯燥索然。文学欣赏需要审美的能力,要审美,必须要有激情的燃烧。激情是体验文学韵味的情感支点,激情是体验文学趣味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激情,便没有审美;没有审美,便没有文学的教学。激情的表达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它有时是深邃,启迪思考;有时是诗意,激发想象;有时是幽默,调节气氛。激情充溢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才是奔腾飞动的川流。

总之,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情,语文的学习需要兴趣,语文的教学需要活力,让我们用热情去照亮语文的课堂,用激情去点燃文学的火把,用互动去激发教学的活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培养学生文学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建筑与文学的焊接──论中国建筑的意境鉴赏指引侯幼彬华中建筑1995-09-2011

2、叶圣陶论文学鉴赏潘新和;语文建设2006-06-018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3.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5. 汉语言文学论文作品范文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你妹、自己百度不会、我都自己百度交的

艺术赏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性形式的优势,以情切入,以理导引,情理并重,才能引导学生以切实的内心体验参与艺术的感悟,以情感激发理性,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篇1 试谈《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艺术的应用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疯狂向往。其中,应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表达方式,让“镀金时代”这个词语成为美国社会的代名词。本文拟对《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深入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一、《镀金时代》的创作背景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为读者展现是美国经济膨胀时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镀金时代》完成于1873年,当时南北战争结束,为经济的发展扫平障碍,大量移民聚集到美国,希望可以趁机发笔横财,而当时美国西部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者,整个美国经济实力开始膨胀,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工业生产效率,让美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吐温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镀金时代》。 二、《镀金时代》中蕴含着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 《镀金时代》中,作者应用大量蕴含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来讽刺与鞭笞当时美国社会的掠夺和投机行为,成功的刻画出西部投机者、政府官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贫富差别、巧取豪夺刻画的入木三分。书中内容描写的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看起是“黄金时代”,实际上人性异化、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而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 在《镀金时代》中,郝金斯老爹为了给子女带来巨额财富,期望他们“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与大洋之间传播”,于是乎大肆买地,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小说的主人翁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的发财计划,其中一个计划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假的眼药水。一些贪婪的投机者,取他人钱财来给自己投资,露丝的父亲正是因为想一夜暴富而屡屡子欺诈。露丝不禁向父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难道所有戴着大钻石胸针的人,都是这样在餐桌上挥舞刀叉,讲话时语法错误百出的来欺么?” 这种哭笑不得的幽默表达方式给读者揭示出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心理的畸形,其中应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也让马克?吐温氏的黑色幽默更加直逼人物内心。 三、以反语、讽刺表达手法为基础的黑色幽默艺术 《镀金时代》语言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反语与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这种表达手法,在《镀金时代》的卷首语中便得到了体现。马克?吐温在描写亨利与参议员的交往时,就应用可这样的表达手法: “参议员热情好客,喜欢在自己的家中招待朋友,亨利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参议员听起来觉得非常有趣,连最忙碌的政治家们、最虔诚的人,都会抽空来散散心。”然而,亨利的虔诚,是对自己利益和金钱的虔诚,参议员所谓的忙碌,并不是为了人民而忙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畸形的虔诚与忙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屡见不鲜,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马克?吐温反语、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极为成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源自与小生活环境的黑色幽默语言 在马克?吐温生活的美国社会,相当一部分的民众都是早期建设开荒者,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只能够苦中作乐,后期移民时代中又到处充斥着文化冲突,因此,幽默也开始成为人们化解生活烦恼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幽默主义是早期美国人缓解生活压力的重要手段,在艰难的环境下,美国社会中大量充斥着幽默、乐观的精神。马克?吐温《镀金时代》的最大价值就是多元化的幽默讽刺艺术,这种艺术的应用与马克?吐温的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马克?吐温黑色幽默艺术的诞生正是来源于他对于美国太平洋沿岸、边境矿区与西南部的深刻感悟,当时的边疆生活异常艰苦,文娱活动匮乏,面对着生活的苍凉与冷瑟,马克?吐温产生了深刻的悲观主义情绪,交织着憎恨与愤怒的情绪。一个长期悲观的人,需要用乐观的情绪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于是马克?吐温开始用独特的幽默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黑色幽默能够将憎恨、愤怒和乐观的情绪融为一体,有的时候,他会用乐观的语言来描写血腥的流血事件,令人人俊不俊的同时却又毛骨悚然。马克?吐温由于对边疆生活的绝望和失落,用幽默的表达方式为人们讲述这一个个的故事,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这种绝望的生活,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中既有讽刺,也有哀怨。 总而言之,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大量使用黑色幽默语言,不仅为了逗人发笑,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他曾经说过:“幽默本身的来源并非快乐,而是悲伤”。《镀金时代》中的人物和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笑料,但是却能够从中透视到社会的荒诞。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篇2 从电影《大鱼》看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 《大鱼》是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于2003年出品的一部奇幻片。该影片由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由伊万?迈克格雷戈、阿尔伯特?芬尼、杰西卡?兰格主演。故事改编自丹尼尔?华勒斯于1998年创作的小说《大鱼老爸》,从儿子威尔?布鲁的视角叙述其父爱德华?布鲁的传奇一生。 一、影片名称的隐喻 影片名称“大鱼”的多重隐喻已为人所知,本文据此探讨这些隐喻中的文化内涵。 首先,最直观的是,爱德华讲述的故事中有一条黑色的大怪鱼,它不会被任何人钓到。爱德华说:“有些鱼人们抓不到,不是因为他们壮硕敏捷,而是因为它们拥有别的特质。”这里的鱼可以理解为文化:文化是自由的,是没有国界的,也是不可捉摸的。 其次,影片的英文名“big fish”可以通过“big fish story”的语境进行理解。“big fish story”是美国俗语,意为有趣的或夸张的童话,弥天大谎。这一名称暗示了爱德华讲述的奇幻故事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经过修饰的。事实上,承载各民族文化意象的神话传说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编造出来的,而这些传说正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它们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最后,大鱼也可以指代爱德华本人。影片中爱德华读到百科全书里“养在小鱼缸里,金鱼就会一直维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间,金鱼就会数倍化地成长。”这句话时,认为自己在艾许镇里是“小池塘里的大鱼”,因此要出走寻找更大的世界。这一隐喻暗示了文化不能固守一隅,而需要在交流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主人公的经历与美国文化 《大鱼》作为一部美国奇幻片,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的特点。爱德华的传奇一生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美国梦”,即美国文化,的体现。自美国宣布独立以来,美国人深信只要经过自身不懈的奋斗就可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影片中的爱德华正是这样一个乐观并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向往的人。他心中虽有畏惧,但仍旧提起勇气走到女巫门前。他不满足于自己在家乡艾许镇的成就,满怀雄心抱负探索镇外的世界。他偶然来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绿草如茵的丰都镇,却不打算在这世外桃源中安度一生,而是对镇民说:“我还没准备要落脚在任何地方。”他为马戏团免费干活三年之久,仅仅为了获取他心爱的姑娘的消息。他用尽一切浪漫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姑娘。他在他的生命即将结束时,仍旧乐观地面对一切。美国文化深深地潜藏在这些美好的故事中,正如爱德华的一生笼罩在为自己编织的梦境中。 但也应清晰地认识到,“美国梦”只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和幻想。资本主义世界更多地是在为人们编织一个个梦境,让人们沉迷于虚假的满足之中,而缺乏实现梦境的现实路径。我们应警醒这样的美国文化。 三、作为文化载体的影视画面 画面作为视觉符号,是电影语言符号的表现载体,也是影视文化的载体。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对影视作品而言,“能指”指电影画面,“所指”指电影画面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与内涵。因此,电影画面往往有其内在的含义,即文化的体现。通过分析电影画面,可以解读电影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电影《大鱼》中,当巨人卡尔出现在艾许镇时,导演并非直接将他的真容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几个镜头――墙上的洞、巨人偷羊羔时的影子和大手等,让观众想象巨人的身形。这种充满悬念的画面正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危机与冒险。当爱德华从阴森的树林中来到丰都镇,画面色彩由灰暗变成亮绿。这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爱德华“绝处逢生”的惊喜。这一系列画面不止与美国文化中的乐观色彩有关,也与中国文化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概念产生交流。 影视画面之所以成为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因为电影的制作者本身便是某个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必然处处体现该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因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影视作品即是某种生活方式的荧幕展现,同时它也加强并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四、音乐与文化 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一部分,无疑具有文化的属性。包含在音乐中的文化属性必然外化为具体的音乐形式。电影《大鱼》的配乐在这种意义上讲,正蕴含着美国文化。《大鱼》的配乐由好莱坞著名电影作曲家丹尼?艾夫曼创作,并于200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提名。配乐或优美动听,或紧张诡异,具有丰富多彩的心理暗示作用。当爱德华内心忐忑地走向女巫的房间时,音乐颇为诡异,有着明显的节拍,好像他的心跳,又像他一顿一顿的脚步声。当女巫打开门蓦地出现时,声调立即变高,符合爱德华瞬时惊恐的情绪。这是美国悬疑文化的体现。爱德华坐在马戏团的观众席时,音乐节奏欢快活泼,则表现出他离开丰都镇后准备探索世界的愉快心情。他对未来充满期待,正像音乐所描绘的那样。这正是美国文化的体现――年轻人应该出游世界去冒险。当爱德华追求他的爱人珊卓提普顿时,音乐是梦幻轻柔的,体现了美国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音乐是人类世界共通的语言,它不受时空限制而为全人类所理解。这些与画面内容相符合的配乐能够帮助受众理解人物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影视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五、小结 影视艺术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类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影视作品可以不受语言和国界限制被解读。文化便通过影视这一载体在世界范围进行沟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代一代积淀下来的,我们生长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应该懂得欣赏自己文化中的韵味。同时,人们常常有崇拜自己文化的倾向,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又是巨大的。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很可能对外来文化产生不解和偏见。当处理自己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其他文化,尝试以另一种思维方式理解其他文化。如果说爱德华象征浪漫主义文化,威尔则象征现实主义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正像影片中威尔与父亲经历思想碰撞后相互理解的过程。文化最终会在交流中得到融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正像威尔最终融入了父亲的故事,与父亲达成和解。 猜你喜欢: 1.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2.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论文 3.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4. 有关艺术鉴赏方面的论文参考

古文字研究与鉴定期刊投稿

当当售卖卓越售卖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国古文字学界在吉林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并将提交会议的论文结集,编写《古文字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一九七九年八月,《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正式面世。二十多年以来,古文字研究事业飞速发展,作为这一学科的专业学术集刊,《古文字研究》也已经累计编辑出版了二十五辑发表了大师优秀的研究文章,为繁荣学术作出了贡献。 目前,早期出版的《古文字研究》畅快售罄。为了满足广大专业导丛读者的需求,我们先将一九八六年之前出版的第一辑至第十五辑按原版重印,特此说明。《古文字研究总目》

《古文字研究》是不正式的“期刊”,没有国家的刊号,也没有邮发代号。这类定期或不定期系列出版物叫作“集刊”。不过,叫做“集刊”并不意味着学术水平不高。实际上,近些年来“集刊”异军突起,其中不乏学术水平相当高,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只是由于国家在定期出版物上管理的问题,很多暂时都还申请不到国家正式刊号。不是期刊,不能从邮局订,就把它当作书来买吧。可以到琅琅比价网查一下并比较一下各家书店的价格。《古文字研究》已出各期都能买到。

《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主要内容:古文字学界为什么能够在构建群众性学术团体方面率先迈出如此关键一步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得益于祖宗的赐予。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一批批周原甲骨、战国铜器和秦汉简帛相继被发掘出来,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即便在十分封闭禁锢的“文革”时期,有关单位也不得不举办诸如“出土文物出国展”之类的活动,《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也得以先行复刊;国家文物局还特地组织专业人员从事出土秦汉简帛的整理工作。尽管当时主其事者也标榜“为政治服务”,但客观上却显示出古文字学这门古老而富生命力的学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是打开古代历史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而受到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是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现状令人堪忧,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回顾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前的情景:专业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古文字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和重大影响的郭沫若同志刚刚谢世,唐兰先生卧床不起,容庚和徐中舒二老也因年迈不能远行;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为数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稀如凤毛麟角。加上工具书奇缺,技术设备落后,所有这些,与层出不穷大量涌现的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改变。然而,促使迈出这关键一步的更加直接的重要因素,则是以于省吾老先生为首的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学术团队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和富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冲破重重的枷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提出了各种可行的方案,动员所有的力量,争取各方的支持。记得从1978年上半年开始,中华书局的赵诚同志即多次将于省吾老先生关于组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方案带到北大、川大、中大和考古、文物单位征求意见,他纵横穿梭,舟车南北,终于促成这一举世瞩目的创举。

  • 索引序列
  • 文物收藏与鉴定期刊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投稿
  • 蒋晓荣发表在收藏与鉴赏论文
  • 鉴定与鉴赏发表论文
  • 古文字研究与鉴定期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