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岩土测试论文发表

岩土测试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岩土测试论文发表

岩土论文投以下几种方法投了就能中一般国内都是3种方式。网上投的稿,邮件投稿,还有文档邮寄投的稿,如水力发电学报,EI源期刊(以下简称El),只接受打印稿件邮寄,我曾投过一个,太繁琐,无疑加慢了审稿周期。现在很多都是网络投稿,在推荐审稿人这一栏中 大家很少填写,其实之所以编辑部弄这个无非是想建立审稿专家库,因此如果 你有认识的,比如你硕士的导师,你填写了也许真就是他审稿,那么中的机会 就大了。

可以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别人的数据,只要标注好来源即可。如果是论文要写《文章名》,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如果是数据,要写数据名、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时。如果是从网上下的要写数据名,作者,下载网址。比如电磁数据c,SGE大学semble实验室,数据下载官网。

有。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投稿论文是有回复的。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岩土监测论文发表

我就是岩土类的研究生,不知道你论文怎么样,简单推荐几个最牛的,最难录用的,岩土工程学报其次,岩土力学然后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工程好像还有个学报如果涉及到土力学理论推导,还有计算力学可投另外,各个大学的学报也都可以录用岩土类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天大学报,吉大学报等等如果要仅仅是发表而已,还可以找一下非EI刊源的什么山西建筑啊,等等,比较好录用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岩土工程检验与监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实现对岩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二是了解岩土施工的效果,为进一步的岩土体利用提供依据。岩土工程检测与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试验测试相比较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要通过试验测试来定量了解工程岩土体的工程特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测试对象是处理加固之前的岩土体,目的是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而后者的测试对象是处理加固之后的岩土体,目的是控制岩土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检验施工处理的效果。从两者的相同之处可知,岩土工程检测中的许多测试方法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测试方法相同,例如,岩土体原位静载荷试验既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测试地基土层承载能力的重要测试手段之一,也是岩土工程检测中测试处理加固后的复合地基和桩基础的重要手段。但是,经过处理加固之后的工程岩土体与处理加固之前的岩土体相比会有很大变化,处理加固后的岩土体常常是在原来天然岩土体的基体上增加了一些人工材料和功能构件。例如,在洞室围岩支护时可能会使用锚索加固围岩,并构筑混凝土衬砌进行支护。这时,岩土工程检测就要对锚索对围岩的锚固力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进行测试,同时还要检测混凝土衬砌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又如,因地基土体不能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或承载力的要求而使用桩基础时,岩土工程检测就必须对桩基础的承载力和完整性进行检验测试,以确保桩基础能够达到设计所预定的功能。可见,岩土工程检测中的试验测试常常需要延拓到工程岩土体之外。

除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规试验测试外,岩土工程检测中经常开展的监测和测试工作主要有桩基检测、地基变形观测、边坡变形监测、地下洞室围岩观测等。

一、桩基检测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采用桩基改善地基土体的承载能力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工程方案。桩基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桩基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两个方面。对护坡桩、抗滑桩需要进行水平抗力测试,有时也需要进行桩的抗拔力测试。然而,大量进行的主要是作为承受上部建筑荷载的桩基竖向承载力检测。

桩基检测的主要方法有钻孔取芯、静载荷试验、高应变动测、低应变动测和声波透射测试等。静载荷试验是工程地质测试中的常规手段之一,也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桩基承载力测试方法。然而,载荷试验方法费用高、时间长,只能进行少量的抽测。尽管近年来出现了Osterberg试桩新方法,但仍然受成本限制,难以达到理想的检测率。因此,便捷的桩基动测技术在工程检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近代桩基动测技术是以波动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D.V.Isaacs首先提出用一维波动方程描述桩顶受到桩锤冲击后沿桩体的波传播。1960年E.N.Smith发表了著名论文“打桩分析的波动方程法”,使波动方程分析方法开始进入实用阶段。1972年,湖南大学周光龙教授提出了桩基动测的动参数法,推动了我国桩基动测方法的研究。动测方法既可以检测桩基承载力又可以检测桩身完整性,克服了载荷试验只能测试桩基承载力的局限。高应变动测采用自由落锤(锤重应大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冲击桩顶,在桩体内部产生沿桩长方向传播的应力波,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和力传感器测定桩顶附近某一桩截面上的质点振动加速度和桩身受力,然后利用波动方程分析拟合求出桩身各个截面的轴力和桩侧摩阻力。低应变动测采用较轻便的手锤在桩头激发波动,根据在桩顶设置的传感器所测定的桩基振动和波动信号推算桩基承载力和判断桩身完整性。大直径桩基的桩身质量检测多采用声波透射法。声波测试前,根据桩截面的大小对称埋设2~6根钢管,并保证钢管相互平行。测试时,发射探头在管内某一深度上发射超声波,接受探头在对称的钢管中同一深度上接受穿透过来的波动信号,由此测定桩身材料的声速。根据声速的大小和变化即可对桩身质量做出判断。

二、地基变形及边坡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对设置在被测目标上的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以求得观测点的点位或高程随时间的变化量,为评价岩土工程施工质量、了解地基与边坡的稳定性和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提供技术依据。

地基变形观测工作主要包括基坑回弹观测、基坑侧向变形和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观测、建筑物沉降和位移观测、场地沉降观测等。地基变形观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估计地基可能产生的再压缩变形,以改进基础设计;二是估计基坑开挖卸荷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三是检测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四是通过地基变形观测积累工程经验,为地基长期变形的反演分析提供依据。

边坡变形观测包括地表变形监测、钻孔变形监测以及边坡岩土体声发射监测等内容。其中钻孔变形监测项目主要有:沉降、倾斜、挠曲以及地下水位或渗透压力等。边坡变形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掌握边坡的稳定状态,为边坡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边坡岩土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地下洞室围岩观测

地下洞室开挖前,岩体处于应力平衡状态。洞室开挖破坏了原始应力平衡状态,随着围岩变形的发展,应力发生重分布。实践表明,利用地下洞室围岩观测所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加固措施,预测预报险情,是地下工程施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正是所谓新奥法施工的特征。近年来,在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有人又提出了智能岩土工程的新思路,应该说是对新奥法的进一步发展。地下洞室围岩观测主要有地下洞室围岩收敛观测、钻孔岩体轴向位移和横向位移观测、锚杆应力观测以及岩体锚固荷载观测及地下水渗透压力观测等内容。

岩矿测试期刊投稿

不是中国核心期刊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1、岩矿测试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爆破 4、金属矿山 5、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改名为: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6、中国矿业 7、矿冶工程 8、非金属矿 9、矿业研究与开发 10、矿业安全与环保 11、工程爆破 12、矿山机械13、化工矿物与加工 14、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问题一:《现代矿业》即原《矿业快报》是中国核心期刊吗? 不是中国核心期刊 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 1、岩矿测试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爆破 4、金属矿山 5、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改名为: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6、中国矿业 7、矿冶工程 8、非金属矿 9、矿业研究与开发 10、矿业安全与环保 11、工程爆破 12、矿山机械 13、化工矿物与加工 14、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问题二:现代矿业是一般期刊还是核心期刊 《现代矿业》是由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综合因子为:0.219,是国家级期刊。 问题三:现代矿业和金属矿山是一个期刊吗 是的,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1年版 (第六版)'TD(除TD82) 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No.4位置 金属矿山 复合影响因子:0.815 综合影响因子:0.581 主管: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 主办: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安徽省马鞍山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1-1250 CN: 34-1055/TD 邮发代号: 26-13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金属矿山 创刊时间:1966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四:现在矿业杂志是不是核心期刊 是不是《现代矿业》? 目前来说,不是核心。 不过新的核心目录应该快公布了,如果不着急的话,可以等段时间再查询是否为核心 期刊名称 现代矿业 期刊CN号 34-1308/TD 主管单位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问题五:现代矿业是不是国家一级期刊 《现代矿业》杂志,1984年创刊,中国核心憨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网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国家一类期刊。 问题六:北大哪些核心期刊好发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 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 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问题七:请问《山东煤炭科技》、《现代矿业》的版面费,或者煤炭类版面费便宜的省级期刊 科技与企业收煤炭类型的文章 版面费是2500字符600.这个是国家级的便宜点的。 问题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哪些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围绕地球科学的发展,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的需要,开展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推动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分析技术的优势,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开展环境地球化学、能源地球化学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研究。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中心集科学研究与对外测试服务于一体,其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和地质矿产资源评价的需要,开展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研究制备各种类型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物质、制(修)定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开展地质实验测试仪器及相关装置的自主研发与改造、升级技术研究;作为地矿部门权威的分析测试基地,承担部门、行业的疑难样品测试和仲裁分析任务,并面向社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作为地矿部门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和分析测试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为部门和行业的基层实验室培训大量的分析测试骨干。中心以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的优势为基础,将研究领域拓展至环境地球化学、能源地球化学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研究。近年来,中心主持、承担了大量的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重要科研项目。通过自主研究和技术合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8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2项。出版专著、译著26部,近5年来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岩矿测试》一直是国家科技核心期刊。中心装备优良,技术力量雄厚,拥有7000m2实验测试大楼,其有机、无机实验室装备有先进的实验测试仪器设备,单价10万元以上的分析仪器设备50余台(套),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并建有专门用于同位素分析和痕量超 痕量分析的超净实验室。中心面向地矿行业和社会提供地质、冶金、有色、环保、建材、农业、石油、生物医学等领域的72类天然物料中700多个无机、有机项目的常量、微量、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测试,同位素分析,同时还承担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中的元素形态分析,选择性提取分析及复杂疑难样品的分析测试。中心应用新技术研究成果,并集50多年面向客户承担分析测试工作的经验和不懈的努力,在国内、外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是国家地质矿产实验测试技术的研究基地,是岩石矿物分析专业综合性检测的权威机构,是地质分析工作者的培训中心,在行业中享有盛誉。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主任委员单位,其秘书处都设立于我中心。同时还是国家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国土资源部地质实验科技情报网网长单位、国际地质分析家协会(IAG)会员单位,以及中国化学会、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会员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注重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社理事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院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联系,以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目标是,将中心建成一个资源共享、设备共享、信息共享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开放型实验室。

08版核心期刊目录中没有你说的刊物,相关核心期刊可以推荐发表《中国煤炭》《煤炭技术》,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岩矿测试论文发表什么

隶属关系:教育部电话:

学校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传真:

邮政编码:100083 网址:http://

一、地质类专业设置

1.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由原地质系和采矿系1995年调整合并后的资源工程学院进一步演变而成的。原地质系自1995年起停止招收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本科生。原地质系的办学特色,通过“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硕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硕士点、“地质工程”工程硕士点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延续。资源工程系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属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是在原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上设置的。招生规模30人/年。

2.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120人/年。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120人/年。

3.培养地学研究生和地学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

(1)地学研究生学科

硕士学科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工程硕士点:地质工程。

(2)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科

博士学科点: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工程力学。

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

硕士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

年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244人,博士研究生133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人。

(3)地学类研究生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本学科点原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6年批准的矿物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调整为现在的名称。其主要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包裹体矿物学、选矿工艺学、冶金工艺矿物学、宝石学及矿物改性。本学科点以资源工程系地质研究室和资源(地质)实验室为组织基础,拥有矿物岩石矿床实验室、矿物材料实验室、包裹体矿物实验室、岩相矿相实验室。

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硕士点:本学科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4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主要研究方向:矿床学与油气田资源预测、矿产经济学、数学地质、GIS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矿山地质学。本学科点以资源工程系地质研究室和资源(地质)实验室为组织基础。

地质工程工程硕士点:其研究方向涵盖了上述两个硕士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全国地矿部门和企业培养能够运用地球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与地质学科教学和科研有关的教师队伍结构: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目前已形成以博士学历为主体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本学科办学的优势之一。黎彤、何知礼、侯景儒、陈希廉、刘正皋、赵万智、任允芙、李前懋等教授都曾在该系任教。现任职的教授有袁怀雨、倪文、徐九华等。

三、办学特色与优势

学院按照“继承特色、发展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思路,在原有的地质、采矿、选矿等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专业领域,宽口径地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工程人才。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软硬件环境正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学生除了扎实基础外,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方面得到加强。学院在教学管理中抓了教学的规范化,实行了监督和激励的双重机制,形成了“尊师重教,规范发展”的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涌现出许多中青年教学骨干。

在地学类教材编写方面,突出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教材的通用性、实用性,不断地根据学科的进展充实新的案例和方法。近年新编教材有《地质学》、《矿物材料学导论》。

四、学科建设

争取将“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点建设成博士点。

五、实验室建设

1)岩矿测试技术方面,在已购置Linkam公司生产的THMS600冷热台基础上,再购置TS1500热台,不仅可研究天然矿物及包裹体的加热状态,也可用于观测人造材料的显微加热过程。

2)GPS和GIS先进技术方面拟购置“GPS4600”或“SR510”GPS全站仪、激光测距仪TC1102型、小型DocketGIS定位仪等。增添GIS软件,拟添置加拿大Titan东方公司出品的TitanGIS软件和Titan Scanin软件等。

3)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方面与土木实验室联合建设。

4)地质博物馆建设,共计几百套20000余件矿物、岩石、矿床、构造、古生物等整套标本,包括矿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矿产资源陈列室。

5)环境矿物方面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共建。

六、“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九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级攻关项目3项,部委级项目10项,科研总经费200万元。其中10余项通过部级鉴定,获部级科研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矿床学及资源远景评价;②矿产经济学;③数学地质;④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⑤环境矿物学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⑥流体包裹体应用研究;⑦选冶工艺矿物学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每年都有20余篇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包括SCI、EI等检索论文3~5篇。挂靠的各级学术机构中有亚太国际流体包裹体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分会等4个。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

(撰稿:邹一民、徐九华)

地质类期刊排名介绍如下:

中国地质期刊排名

1. 岩石学报

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 现代地质

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

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

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

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

年度发表论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

《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岩土发论文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基本观点以及以及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环境岩土工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 研究 随着和、的迅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两个负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运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学。它既是一门性的工程学,又是一门学。它把技术和、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新型学科。 1.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其著名的“Introductory Remarks on 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2.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及分类 环境岩土工程是研究应用岩土工程的概念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涉及面很广,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等。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抗沙漠化、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 (2)环境卫生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抵御由于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污泥的处理等。 (3)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由于挤土、振动、噪声等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时,降水和边坡位移等。 3.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 补充: 3.1 基本观点 (1) 岩土 实践的范围是地球表层, 而地球对于宇宙来讲是一个子系统, 它的变化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 它们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 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 只有一个地球 , 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 资源与人口相比越来越小, 所以我们应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 而不能盲目地掠夺式地利用, 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3) 人类无计划的活动会毁灭人类自身; (4) 界在不断地变化, 有一些直接危害人类, 反过来人类要避开危害, 就必须采取措施; (5) 虽然 岩土工程 曾带来一些消 极影 响, 但它是由于人类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的局限性造成的, 所以从上讲, 所有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但它依赖于人们 环境意识 的提高, 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健全。 3.2 研究方法 环境岩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学科领域, 所以在研究中应从学科间的交叉处着眼, 以辩证的观点和解决问题。 其次, 应用岩土工程的观点去改善环境, 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 4.环境岩土工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环境岩土工程相关的学科有: 工程地质学 、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地质学, 指导它的理论主要是自然历史观1 它的基本理论是认为地质成因和演化过程决定地质体的工程特性, 相应地在研究方法上就是从地质体局部特性的研究, 探索地质体在生成时的地质环境以及形成地质体的地质作用和演化过程, 从而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地质体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发育, 并进一步探讨和预测它在工程建筑物作用下的表现和工程行为。 工程地质学的服务对象完全是人为设计, 人为施工的建物。 这一应用性决定了工程地质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所谓边缘性指它处在地质学科的外层, 位于和 工程学 科接壤的部位。 所谓交叉性表明在它的学科发展中不断吸收工程学科的理论、概念和方法, 并和地质学结合起来。所谓综合性是指工程地质学的目标是解决问题, 它是借助于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的成就来综合地工作的. 补充: 岩土力学、 岩土工程 和 工程地质学 在研究对象和目标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是密切相邻的学科。但是岩土力学属于力学学科的边缘, 而岩土工程属于 工程学 科的边缘1 虽然对 岩土 的地质认识是建立岩土力学模型和本构关系的重要基础, 但岩土力学更偏于模型及建模后的力学研究。 岩土工程是将岩土作为工程结构物的一部分工程学科。不过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与其他的力学或工程学科相比, 需要更多 地质学 科的支持, 或者说更需要与地质学科的结合。 5.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公害事件的显现,人们不断探索,反思,并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国外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垃圾土、污染土的性质、理论与控制等方面,而国内则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就目前涉及的问题来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的动因主要是由自然灾变引起的。例如 地震灾害 、土壤退化、洪水灾害、 温室效应 等。这些问题通常称为大 环境问题 。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它的动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例如 城市垃圾 、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废渣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工程建设活动如 打桩 、 强夯 、基坑开挖、 盾构 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 地面沉降 等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为小环境问题。 6.环境岩土工程的展望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从沿 海地 区开始,逐步向内陆扩展, 高层建筑 、地铁、道路、隧道等等的建设以及 城市化进程 步伐的加快向环境岩土工程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同时,环境的变化,地震、 洪涝灾害 的频频发生,温室效应的加剧, 水土流失 ,土壤退化等大环境,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相对 发达国家 来说,我国的岩土工程工作者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有许多 工程问题 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基于 可持续发展 要求,我们面临严峻的 环境保护 与治理工作。在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上,未来几年应重点并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其中,西部问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区域稳定性与地下工程。东部问题,包括大城市地面变形不稳定性、悬河化 水资源 、水环境等。在一些方面还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下:卫生填埋场的设计问题;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区域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评估;城市施工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手段在环境的治理中的应用等。 补充: 具体是这样了自己慢慢看把

Xu Z.H., Wang W.D., Wang J.H., and Shen S.L.. Performance of deep excavated retaining wall in Shanghai lowland area. 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5, 7(2): 31-43 徐中华,邓文龙,王卫东,支护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技术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607-610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复杂深基坑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6,28(S0):1355-1359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上海软土地区上海银行大厦深基坑工程的实测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S):4639-4644 徐中华,王建华,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34-137 徐中华,钭逢光,陈锦剑,王建华,封金财,活树桩固坡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岩土力学,2004,25(S):275-279 王建华,徐中华,陈锦剑,王卫东,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连续墙变形特性浅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485-489 Wang W.D., Xu Z.H., Wang J.H., and Shen S.L..Field performance of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land Technology 2004, Bangkok, Thailand,2004,pp: 199-203 徐营营,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采用逆作法的超大型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5):789-792 Wang J.H., Xu Z.H., Di G.E., and Wang W.D.. Performance of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ed using the united method: bottom-up method in the main building part and top-down method in the annex building part.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and Ground Move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GeoShanghai Conference, ASCE, 2006, pp: 385-392 戴斌,王卫东,徐中华,密集建筑区域中深基坑全逆作法的设计与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79-583 翁其平,王卫东,徐中华,软土中超大面积深基坑逆作法设计与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87-590 Wang W.D., Wang J.H., Shen W.P., Xu Z.H., and Fan W..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CSSM2006 - III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Lisbon, Portugal, 2006 陈华文,史玉金,陈锦剑,徐中华,岸滩冲刷对护岸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岩土工程界,2004,7(S):84-87 王建华,徐中华,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1):1-12 王建华,徐中华,王卫东,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2):1899-1903 Li J.J., Xu Z.H., and Wang W.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eep excavations on adjacent properties in soft soil district. Applications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Geotechnical 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Seminar, Geotechnical Divis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ngineers. 2008, Hong Kong, pp: 181-189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性状,土木工程学报,2008,41(8):81-86 王卫东,李进军,徐中华,敏感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08,30(S0):349-354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软土地区采用灌注桩围护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岩土力学,2009,30(5):1362-1366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分析方法,2009海峡两岸地工技术/岩土工程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大陆卷),王新杰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p.183-196 徐中华,大开口式逆作法深基坑实测变形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750-756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逆作法深基坑对周边保护建筑影响的实测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9,42(10):88-96 徐中华,王卫东,深基坑变形控制指标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619-625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S2):1512-1517 蔡建鹏,黄茂松,钱建固,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地下管线影响分析的DCFEM法,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1):120-124 徐中华,王卫东,敏感环境下基坑数值分析中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岩土力学,2010,31(1):258-264 Wang J.H., Xu Z.H., and Wang W.D.. Wall and ground movements due to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soft soil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136(7): 985-994 王卫东,徐中华,圆形深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法,建筑结构学报,2010, 31(5):195-201 W.D. Wang, J.J. Li, Z.H. Xu, G.E. Di.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ed by top-down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Challenges in Megacities, Volume 3, pp. 660-666, Moscow, 2010 王卫东,徐中华,预估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简化分析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upp.1):32-38 王卫东,徐中华,深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upp.1):191-199 Wang W.D., and Xu Z.H.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The 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Roma, Italy, 2011. Wang H.R., Xu Z.H., and Wang W.D.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deep braced excavation in Shanghai. The 14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ongkong, 2011. pp. 274 王卫东,王浩然,黄茂松,徐中华,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水平变形简化计算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814-818 王浩然,王卫东, 黄茂松,徐中华,基坑变形预测的改进MSD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S1):3245-3251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上海地区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性状实测统计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11,33(11):1659-1666 王浩然,徐中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设计与实测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7(5):965-976 常林越,徐中华,王卫东,敏感环境下深基坑的设计与三维数值分析,铁道工程学报,2011,11:52-57 徐中华,王卫东,谭轲,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第11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pp.394-395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硬化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12,33(8):2283-2290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板式支护体系基坑变形预测简化计算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0):1792-1800 W. D. Wang, L. Y. Chang, Z. H. Xu, and Q. P. We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and deep cylindrical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European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ECCOMAS 2012), Vienna, Austria, September 10-14, 2012 Z.H. Xu, J. Zhang, C. Chen. A Case History of a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ed by Zoned Excavation Method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Histori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Clyde Baker Wheeling, IL (Chicago, IL area) – April 29-may 4, 2013 Y. P. Dong, H. J. Burd, G. T. Houlsby, Z. H. Xu. 3D FEM Modeling of a Deep Excavation Case History Considering Small-Strain Stiffness of Soil and Thermal Effect of Concrete.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Histori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Clyde Baker Wheeling, IL (Chicago, IL area) – April 29-may 4, 2013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于数值分析的预估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简化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34(supp.):108-112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刘溢,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病房楼基坑工程,基坑工程实例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p:82-94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HS-Small模型参数的研究,岩土力学,2013,34(6):1766-1744

  • 索引序列
  • 岩土测试论文发表
  • 岩土监测论文发表
  • 岩矿测试期刊投稿
  • 岩矿测试论文发表什么
  • 岩土发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