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多少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多少

发布时间: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多少

1、 数量要求1998年秋及以后入学者在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数至少为2篇。

具体要求如下:

(1)发表刊物与署名要求

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

只有发表在列入SCI、EI检索的学术刊物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或国家科委1217种统计源期刊或《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核心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的论文或者在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到的论文才计入统计数。

(2)统计办法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以1篇计入统计数,第二作者以1/2篇计入统计数(第一作者必须是其指导教师),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博士生在硕士生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不计入其博士生学习阶段的论文发表数。2、质量要求

1998年秋及以后入学者在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有一篇论文列入SCI或EI索引的学术刊物。具体办法如下:

(1)攻读理学博士学位的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2)攻读工学博士学位的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或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1999年春及以后入学者须用英语(或其所学第一外语语种)在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3)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扩展资料:

论文造假惩罚

教育部颁布的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根据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等,都在学位论文之列。

学位论文作假的五种情形包括: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的,未获得学位者,可取消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可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为在职人员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

在校学生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或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可开除学籍。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作假,可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指导教师、相关院系及相关责任人未尽到相应职责的,也可能被追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博士论文

1.期刊不同费用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是最便宜的200到2000元不等,也和收录网站有关系,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是最便宜的其次是龙源,维普,万方,知网,依次类推。

2.学报(本科学报、专科学报)2000到4000元左右

3.学生会打折吗 编辑部在本质上大多数刊物,学生和其他人是没有区别的 , 市场上价格差异在于您安排的渠道 能给到您价格和多大的优惠了。

学生发论文,每年的太多了,不仅是当初的室友还是自己都是受害者。所以发刊一定要留心留心再留心的,不要真的觉得自己很聪明不会的。 1首先对一个陌生的渠道便宜到离谱的刊就安排,这种一定要留心了,一定要核对清楚。

2一定找同学老师以前发过并出刊了的,这种八九不离十。熟人推荐的真的很好的。不要觉得自己去什么百度网页搜索那些所谓的编辑部电话。那些网页按真的一样做出来的。

4.核心(科技核心、北核、南核、CSCD)便宜的上千,贵的5位数

5:注意事项

1 要找到合适的发表渠道,最好是自己投或者找到靠谱的发表中间商,要注意一定要发表正规的纸质期刊

2 选刊的种类符合题目

3 出刊的时间和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在出刊后一到三个月)

4 格式 约稿函里都有格式的要求,还有就是注意查重和禁止类容

5 根据主编要求与审稿人修改文章,补充数据或者理论依据。一定在修改期限前完成

上海交大徐异凌老师怎么样?上海交通大学的徐异凌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宏观经济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其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他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荣誉。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过大量主题报告,被国内外学术机构评为优秀学者,并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大特聘教授”、“上海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徐异凌老师工作态度认真,对学生特别服责任,把学生当成自己妹和弟,或儿女,几乎能做到保教保会,受到高校领导和师生好评,社会影响面很大。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网

教授怎么可能没有论文发表。所以这种人无疑的。

到有关大学网站上找联系方式求证。

别在乎他是不是教授,你别上当才是最主要的。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时间

上海交大工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多久答辩时间不是全国统一的,时间都是本校教研室,根据专业特殊性而自己确定的,一般都在5到15分钟左右。一般答辩都分成,讲述自己论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打分四个环节。有的答辩是一次提几个问题,可以下去准备几分钟再上来回答,有的答辩是随问随答,这种难度会高一些。

上海交大工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多久答辩:预答辩形式及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学科自行组织另行通知。预答辩通过者需根据预答辩专家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导师审查通过后方可申请查重。预答辩未通过者须按照预答辩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两周后方可申请第二次预答辩。第二次预答辩时间自第一次预答辩之日起算起。若第二次预答辩仍未通过,则延期三个月答辩。

2022年6月31日。截止到2022年6月2日,上海交大医学官网给出公告,研究生毕业论文最迟提交时间为2022年6月31日,各位应届毕业生需要及时提交论文,避免影响自己的学业毕业证发放。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要求

1、数量要求1998年秋及以后入学者在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数至少为2篇。

具体要求如下:

(1)发表刊物与署名要求

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

只有发表在列入SCI、EI检索的学术刊物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或国家科委1217种统计源期刊或《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核心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的论文或者在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到的论文才计入统计数。

(2)统计办法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以1篇计入统计数,第二作者以1/2篇计入统计数(第一作者必须是其指导教师),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博士生在硕士生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不计入其博士生学习阶段的论文发表数。2、质量要求

1998年秋及以后入学者在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有一篇论文列入SCI或EI索引的学术刊物。具体办法如下:

(1)攻读理学博士学位的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2)攻读工学博士学位的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或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1999年春及以后入学者须用英语(或其所学第一外语语种)在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3)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扩展资料:

论文造假惩罚

教育部颁布的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根据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等,都在学位论文之列。

学位论文作假的五种情形包括: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的,未获得学位者,可取消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可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为在职人员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

在校学生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或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可开除学籍。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作假,可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指导教师、相关院系及相关责任人未尽到相应职责的,也可能被追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博士论文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博士毕业标准是看论文质量,不看数量的。

发论文,一般只看论文质量怎么样对于资历没关系的也就是说,你只要有本事你就试试看别担心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上交大苏冰发表多少论文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现在要求严格了,至少5篇以上的,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只有发表在列入SCI、EI检索的学术刊物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或国家科委1217种统计源期刊或《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核心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的论文或者在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到的论文才计入统计数。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4月16日,百奥智汇创始人、科学顾问张泽民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文章,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浸润髓系细胞类群首次进行了系统性的刻画,同时利用小鼠模型,对anti-CSF1R抑制剂和anti-CD40激动剂两种靶向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潜在的作用机理给出了解释。 该研究建立了结合肿瘤患者及小鼠模型的单细胞转录组来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范例,为人们研究其他疾病中免疫细胞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对于该研究,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叶幼琼研究员等相关专家点评道:该工作全面地解析结肠癌的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阐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靶向肿瘤免疫微环境为基础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更详细的理论基础,为今后靶定髓系细胞的精准治疗提供助力,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意义。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共使用了Smart-seq2、10x 3′ Gene Expression、10x V(D)J + 5′ Gene Expression等 3种单细胞测序技术 ,以及tSNE、UMAP、PCA、RNA velocity、URD、PAGA、STARTRAC、GSVA富集分析、热图、小提琴图、气泡热图、轨迹图、Circos图、火山图、生存分析等 十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展示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百奥智汇皆可实现。 下面,百奥我就为大家详细解析,带大家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是如何在研究中应用的。 1.10x Genomics和Smart-seq2技术比较 该研究首先评估并比较了10x Genomics和Smart-seq2两种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结果。结果显示,与10x scRNA-seq平台相比,Smart-seq2捕获了更多的基因,包括细胞因子,CD分子,配体/受体和转录因子,并且显示出较弱的批次效应 ,从而可以对调节途径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图2),而10x平台则获得了更多的分群。因此,作者将两种技术同时使用,从而能够最大化地确定细胞类型或稀有种群的数量,改善细胞聚类的结果,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tSNE降维——展示分群、基因表达模式、组织分布等多层信息 该研究使用无监督聚类、PCA、CGA等方法对来自18位CRC患者肿瘤、邻近组织和血液样本的10× 3′ Gene Expression ( 43,817个细胞)和Smart-seq2(10,468)单细胞测序结果进行整合聚类分析,然后用tSNE进行降维展示,分别得到38个和36个群,包括6个内皮细胞群,2个成纤维细胞群,13个髓系细胞群,4个ILC群,18个T细胞群和5个B细胞群等(图3)。对于淋巴细胞,研究通过特异的的免疫球蛋白重链特征基因加以区分(图4)。同时,研究还在tSNE结果中展示了各细胞的组织分布情况(图5)。对于Smart-seq2非免疫细胞的测序结果,该研究利用tSNE将其分为12个亚群,包括4个恶性细胞亚群和8个非恶性细胞亚群(图6)。其中,由推断的拷贝数变异(CNV)定义的恶性细胞表现出高度的基因表达异质性,形成了患者特异性的分群(图7)。 3.热图、气泡热图——展示细胞间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 单个tSNE图或组图可展示单个或数个基因在不同细胞群中的表达情况,但在展示多个样本大量基因的全局表达情况时就相对吃力。此时就需要用到热图。而气泡热图则是在热图的基础上加入了基因表达细胞在特定细胞群中占比的信息,从而对细胞群进行更详细的表征。在该研究中,作者用热图展示了10x测序分析得到的38个白细胞群中的差异基因表达差异(图8),以及整合10x和Smart-seq2测序分析得到的48个群的基因表达差异(图9)。研究还分析了13个髓系细胞中的特征基因表达情况(其中9个以气泡热图展示),并据此将它们区分为肥大细胞(hM01),树突状细胞(hM02-04),单核细胞(hM05-07,hM11),组织驻留性巨噬细胞(hM08-10)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hM12-13)。 4.扩散图、RNA velocity、URD、PAGA——推断和展示细胞发育轨迹 为进一步探索 TAMs 的来源,该研究利用扩散图中嵌入的RNA velocity对随机选择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发育轨迹进行推断和展示,鉴定出了从表达CD14的单核细胞向FCN1+ 单核样细胞和不同的巨噬细胞群体的强烈定向流动(图11),体现二者在发育上的前后顺序。进一步利用URD和PAGA这两种正交算法分析巨噬细胞的转录轨迹,发现巨噬细胞发育成TAMs(图12,图13)。综合上述轨迹推断结果,研究发现TAM主要来自独特的肿瘤浸润性单核样细胞前体。其中, C1QC+ 和 SPP1+ TAM都从浸润肿瘤的单核细胞样前体形成,而 SPP1+ TAM也可能源自 NLRP3+ RTM(图14)。 5.火山图、富集分析、热图、URD图——多角度展示两类TAMs差异 对于两类在发育轨迹上存在显著差异的TAMs,作者进一步使用热图、火山图、富集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从多角度揭示了它们的差异。由于细胞的发育轨迹受转录调控网络控制,作者先分析了两类TAMs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以热图显示。其中,C1QC+ TAMs显示出MAF/MAFB和FOS/JUNS高表达,而PP1+ TAMs则高表达CEBPB和ZEB2。然后,作者又用火山图展示两类TAMs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该图包含两个维度,其中纵轴P value体现显著性,横轴fold change展示差异性。 结果显示,C1QC+ TAMs显示出补体C1Q、TREM2、MERTK和CD80等基因的高表达, 而SPP1+ TAMs显示出SPP1、MARCO和VEGFA的特异性表达。随后,作者又使用基因集合变异分析(GSVE)分析了两类TAMs在通路上的差异。GSVE是一种以非监督方式对一个群体评估通路活性差异的基因集富集(GSE)分析方法。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SPP1+ TAMs显示出肿瘤血管生成,ECM受体相互作用、肿瘤脉管系统、大肠腺瘤和转移性肝癌等通路的特异性富集,而C1QC+ TAMs则显示出补体激活以及抗原加工和呈递途径的富集(图17)。此外,SPP1 + TAMs还显示了大肠腺瘤和转移性肝癌通路的特异性富集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图17和图18),表明在它们CRC中有促癌/促转移作用。 6.相互作用网络图和Circos图——展示细胞间相互作用、受体配体相互作用 更进一步地,作者在CRC中建立了细胞间相互作用网络图。将该研究中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集与GTEx、TCGA的组织整体RNA测序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发现TAM和cDC作为预测网络的核心,与其他细胞类型的联系最多(图19,图20)。其中,C1QC+ TAM和两组cDC主要与其他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图20),提示其在抗肿瘤T细胞应答中起调节作用。再进一步的细胞群间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分析显示,在与髓系细胞和T细胞有关的配体-受体对中,CXCL10-CXCR3在C1QC + TAM中富集,暗示了C1QC+ TAM具有募集或激活T细胞的潜在作用。而SPP1+ TAMs中富集的SPP1-ITGAV、SDC2-MMP2、FN1-ITGA5等配体-受体对,则暗示了其在可能与某些整合蛋白相互作用,以促进CRC的肿瘤发生。 7.相似性分析、热图——展示跨物种的细胞群相似性 为了将上述对人髓系细胞异质性的研究发现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作者接下来将相同的实验和分析方法用于两种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小鼠模型中,其中Renca对CSF1R阻断抗体敏感,而MC38对CD40激动剂抗体敏感(图21)。 作者使用10x Genomics平台对免疫治疗后小鼠的肿瘤中分离出的免疫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与人髓系细胞群进行了相似性分析,确定了多个跨物种相对应的髓系种群,包括两种cDC群和两种TAM群(图22)。此外,对小鼠TAM群进行与人类TAM群相同的途径分析发现,小鼠TAM群体也基于它们的血管生成,低氧和T细胞相互作用基因特征而分离(图23)。这些数据表明人类CRC患者和小鼠肿瘤模型之间存在功能相似的TAM群体。 8.细胞丰度、生存分析——体现不同细胞类群的抗药性 进一步的耐药性研究显示,抗CSF1R治疗后F4/80高表达的巨噬细胞优先减少(图24),说明不同的巨噬细胞群体对抗CSF1R治疗的敏感性不同。同时,治疗后小鼠细胞群中mC12和mM14簇几乎完全丢失,TAM簇mM11,mM13和mM15的减少最小(图24),说明TAMs对CSF1R阻断的治疗具有抗性。同时,抗CSF1R的TAM亚群优先表达参与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的基因,如Vegfa,Cd274和Arg1。为了将在小鼠中的发现与人类CRC相关联,作者使用生存分析比较了具有不同水平C1QC+ TAM和SPP1+ TAM基因特征患者的生存率,发现低C1QC+ TAM、高SPP1 +TAM组合与CRC患者的预后更差相关(图26)。 这些发现表明,抗CSF1R治疗可能不足以耗尽所有具有促进肿瘤生长潜力的巨噬细胞,这一特性可能是其单药疗效差的原因。类似的分析应用于抗CD40治疗则发现,抗CD40治疗能够激活cDC1细胞,CCL22等激活的基因特征与CR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呈正相关(图27),这可能部分解释了抗CD40激动剂治疗CRC的机制。 9.STARTRAC——分析T细胞的迁移、克隆扩增和发育转变 众所周知,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抗CD40激动剂治疗CRC的机制,作者基于TCRα和β链序列,应用STARTRAC算法分析抗CD40治疗后T细胞的迁移、克隆扩增和发育转变,以了解抗CD40激动剂治疗对肿瘤浸润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抗CD40激动剂治疗后,Ccl5+ Tem CD8+ T细胞具有比其他CD8+ T细胞亚群更高的迁移指数(图28)。进一步剖析Ccl5+ Tem亚群内的TCR克隆型表明,克隆扩增较高的细胞在肿瘤和肿瘤引流淋巴结之间表现出更多的TCR共享,表明这些细胞在抗CD40处理后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图29)。同时,Ccl5+ Tem和Cxcr6+ Trm CD8+ T细胞之间的过渡指数在基线时显着高于CD8+ T细胞亚群中其他对的过渡指数,表明某些Cxcr6+ 肿瘤中的Trm细胞可能在某一过程中由浸润的Ccl5+ Tem细胞发育转变而来,这一过程在抗CD40治疗后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图30)。 这些数据表明,抗CD40治疗对肿瘤浸润性T细胞的扩增,迁移和发育转变具有独特影响,能够加强Ccl5+ Tem的迁移和克隆扩增能力,及其向Cxcr6+ Trm CD8+ T细胞转变的能力。 10.相关性分析——揭示细胞间存在相互作用 在研究中作者发现,Th1类细胞与成熟和未成熟的cDC1细胞均显示正相关,表明这两类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该研究中发现的Bhlhe40 + Th1类细胞在抗CD40治疗后的占比以及特异性扩增、Bhlhe40 + CD4 + T细胞能够产生更多IFNγ,以及之前研究发现的表达IFNG的BHLHE40 + Th1样细胞富集于MSI CRC患者人群中且显示出对ICB治疗的良好反应等结果,作者认为抗CD40治疗导致增加的Bhlhe40 + Th1样细胞可能为在该模型中CD40激动剂治疗能够成功与抗PD1协同的机制提供了解释。 总的来说,该研究的思路是: 先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免疫组测序等技术,对CRC患者的肿瘤微环境进行细胞分群、基因差异表达、细胞发育轨迹、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多水平、多维度的详细表征,发现了肿瘤浸润髓系细胞类群中两类特殊的细胞类群TAM和cDC可能在CRC的抗肿瘤T细胞应答、肿瘤发生等过程起调节作用。然后利用小鼠模型,将上述发现应用于对anti-CSF1R抑制剂和anti-CD40激动剂两种靶向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的潜在作用机理的解释中。 参考文献: Lei Z. et al., 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  Cell . 2020.

  • 索引序列
  •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多少
  •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网
  •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时间
  • 上海交大老师论文发表要求
  • 上交大苏冰发表多少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