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疫情下的新媒体论文发表

疫情下的新媒体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疫情下的新媒体论文发表

当前,疫情处于较为严重复杂时期,疫情防控更是处于关键阶段,需要有人能站出来真正担当作为。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抗击疫情议论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当下,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就是疫情。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刷着手机,看着每天的疫情情况以及有关病毒的一些科普知识和如何防护的信息。同时,也不断有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传来。医疗专家团队们也相继开启了对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

当疫情蔓延增长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慌和焦虑。“我会不会被感染?”成了每个人都很担忧的话题和心病。与此同时,官方媒体也在第一时间不断更新发布着“紧急扩散!某某车次,航班发现患者,急寻同行人!”的公告。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也在加急地进行各种研究。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最新消息,“速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来了”。只要输入日期、车次和地区等信息,即可查询到对应行程是否与已披露的确诊患者同行,做到早预防、早隔离、早救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疫情硬仗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在医疗科技,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硬核”攻关的实力,充实资源,保障到位,既全力救治患者,又构筑坚实堤坝,保护民众免受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阻止疫情蔓延。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

此时此刻,虽然我们正处在严峻复杂的疫情之中,正处在疫情防控的紧急关头,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万众一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了MV《武汉加油》,让我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有困难我们一起抗。做为一名中国人,心中涌动着莫名的骄傲和自豪。

2020年伊始,春风还未吹遍祖国大地,有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却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了不速之客。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起初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它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因此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远离那些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人群。但是,那些白衣天使却顶风而上,不畏被感染的风险,成为逆行者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望着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向他们致敬,愿他们早日打胜这场战役,早日平安回到亲人身边。

炮竹声声辞旧岁,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本该是亲人团聚,走亲访友的日子,而今年却例外。今年的新春气氛在抗疫的严峻中悄然消失,替而代之的是大家足不出户,不走亲访友,不聚餐。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响应政府号召,少出门,不聚餐,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和参加集体活动,社会上流传一句:“你来我家我心慌,我去你家你紧张”待在家里也是最大的贡献,以更好地遏制住疫情蔓延的势头。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脱下口罩走在街上,繁花与共。我们坚信,即便病毒再猖狂,也会在十数亿人民“不串门”、“不扎堆”的铁定决心面前,无法续命,最终崩溃。

面对疫情,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义无反顾地驰援到这场战疫最前线,他们有的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将长长的头发剪了,有的因为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而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更有太多的医护工作者睡眠不足仍担负着高负荷的工作,他们在国难当前,义不容辞,默默坚守在他们的岗位上,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救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死神较量,用自己的责任守护着我们,他们对健康的守护、对病人的爱护,无一不展现着医者仁心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您们辛苦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无情,人间却有情。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行动中,社会各方团结一心,伸出援手,各大企业、华人华侨等四处募集物资,送往疫区一线。在物资上更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感人字眼,我们都相信情暖人间只待春暖花开,待疫情过后,武汉的樱花也会开放得更加灿烂,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2020年鼠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发生时间主要在春节期间,因为在放假期间大家感受还不是特别深。但是,这次疫情对大家的全面影响才刚刚开始。随着疫情的到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猛烈影响。首先,家庭经济压力。在疫情战场上,主要是靠一线医护人员打头阵,我们只要宅在家少出门,就是对疫情防护最大的贡献。可是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企业开工日期从2月3号推辞到2月10号,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不能准时开工,各地的防控措施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需要隔离14天,导致的经济压力每个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外卖小哥、快递、保洁、理发、餐饮等行业,以及月光族们,则会出现艰难的生存状态。比如青岛的外卖小哥,妻子发烧确诊,自己也发烧咳嗽,就是确诊前,自己还在送外卖,这样很不对,遭到了很多人的骂声。因疫情,很多人收入本来就骤减,那些很多在生存线上的困难家庭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让我骂不出口,毕竟为了生存,谁也不想染上该病毒。其次,线下实体店惨淡经营。这段时间大家出门,可以看到很多门面关门停业,现在只有超市、菜场、水果店、药店等关系到民生的店铺在开业,但是营业时间比正常缩短。很多餐馆、早餐店、娱乐等都还不能开门。例如餐饮行业,在年前接了很多年夜饭和年后宴席的订单,购买了大量的食材,随着疫情来袭,餐饮行业不能营业。餐饮承受着巨大的损失。旅游、酒店、电影院等人群聚集的行业收入都是断崖式下跌。春节期间电影票房收入惨淡,电影《囧妈》只能放弃放映而放大家线上免费观看。房租需要付、工资要发,线下实体店难以承受压力。再次,养殖行业。疫情是因为活禽交易传播,现在屠宰场和活禽交易市场关闭。准备上市的鸡鸭不能出售,各地封村封路阻断了疫情,与阻断了物资运输。饲料不能运输,例如猪、鸡等养殖场面临饥饿,甚至饿死,可能会导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养殖户也很无奈,会大量减少饲养规模。本来去年因猪疫情原因,猪肉价格站到了历史高位。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接下来肉、禽、蛋的价格可能还会上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最后,制造行业。去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使很多企业蒙受损失,今年复工更会出现“用工荒”,工资也会水涨船高,春节前接的大量订单不能完成可能需付违约金。部分制造企业站在了生存线的连缘。内陆房地产行业是销售的旺季,因为很多人会在春节期间返乡购房,但今年基本无望,房子库存不能出售,债务压力接踵而来。疫情究竟有多在的影响,企业不能复工,学校不能开学,店铺不能开门,最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减少,大家需要省吃俭用,房贷、车贷等各种还款的钱从哪里来,孩子的教育、赡养老人的费用,我们每一天都祈祷疫情赶紧过去,我们要去上班、开业。在此情况下,情绪压力也接踵而来,产生恐慌、焦虑、失望等情绪。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信任,大家的距离被拉的更远。在当前的特殊时间,我们应该收敛情绪,多一些宽容,大家共渡难关。疫情最终会过去,美好的生活也会到来,在这个时间,我更加怀念上班堵车、拥挤的地铁、旅游时不是看景色而是看人的日子。

疫情下的上海论文发表

新冠肺炎的袭来,然人们由最初的惊吓、恐慌,变成了如今的严谨应对,面对战疫,我们没有退缩,下面给大家分享2020关于疫情 议论文 800字精选.欢迎阅读!

疫情议论文1

2020年,正值迎新春佳节之日,一位访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悄然来临,它挥一挥手,带走了人们的健康,留下了疫病的种子。它肆无忌惮的蔓延着,最终迫使武汉封城。

瞧,躲在那阴暗角落里的他高兴坏了。但它又怎知,封城能锁住的只是病疫,却永远也锁不住人们之间互相关爱的心,为解决病疫无私奉献的心。

一座封锁的城市,城内身着白色衣裳的人们坚守在他们的岗位,他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已的时光,他们坚信武汉一定可以挺过此次难关。他们申请了一封又一封请战书,一个又一个血红色的手印在白色的纸张中展现。无数感人的 故事 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

王源媛,一名正在待命的神经内科护士,当她得知需要自已上“战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接下这份工作,以120%的工作状态坚守着,照顾着每一位病人。像这样的白衣天使不计其数,年老的院士始终坚守在第一战线;年轻的护士累了困了,也不过是靠着墙壁稍微缓一缓;刚刚康复的医生,第一个想到的却是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工作。他们这样的无私奉献,是拿着自已的生命安全同病魔作斗争。这一刻无数的人们祝愿,感谢着这群圣洁的天使。

与此同时,这座只能进不能出的城市,一列高铁正飞速驶入。车上的这群人,他们不是迫切想要回家的游子,因为他们的家乡不在这里,他们的亲人不在这里,甚至这里没有他们牵挂的人,但他们来了,作为医生的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带着医疗设备义无反顾的前来支援,帮助更多的病人康复,帮助武汉摆脱病疫。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仅仅有这些可爱的医生们在战斗着,消防员,警察等也都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为人民忙碌着。而身处病魔的发源地的人们,他们不害怕孤单,因为有许多人在关心,照顾着他们。

一道封锁线,唯一被隔离的只有病毒。人们无私奉献的心灵不受任何阻拦,来到他们想要传达的人的面前,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为抗击病疫无私奉献的人们,感谢有你们的存在,每一位病人才更安心。也感谢每一位在新年里待在家中的朋友,配合政府缩减灾疫扩散的范围。

新年伊始,祝福的钟声响起,在新的一年里,祝福每一位病人平安出院,祝福每一位无私奉献的人们新年快乐。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病疫终究会被打败,灰溜溜的逃跑掉,希望更多的人为之做出贡献。

疫情议论文2

新年之际,本应是阖家欢乐,灯火阑珊的景象,然而,无声地一枪却从武汉打响,划破了苍穹,响彻了每一位中国人民心中——疫情来了!于是,无数逆行者奔赴前线,参与到这场与病毒做斗争的无声地硝烟中去。

我们能看到,年已八旬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奔赴抗疫一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开始了与新冠病毒的抗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钟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武汉一定会渡过难关,不禁红了眼眶。耄耋之年却依旧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为后辈青年诠释了使命与责任的真正意义。

我们能看到,一群90后学着前辈的模样,披上白衣战袍,成为众人口中的“英雄”而去救死扶伤。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无数的白衣天使,汗水浸透他们的脊背,防护服在他们脸上勒出痕迹,他们只一笑而过,继续投入战斗。他们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向后辈青年诠释了奋斗与担当的真正意义。

我们能看到,各界人士对疫情的关注与支持。村支书的花式喊话,爱国华人华侨从国外不远万里运送口罩等物资,热心志愿者主动为医院和警局提供帮助,一线记者对疫情的实时播报,韩红等慈善基金会对各大医院物资的调配捐赠……老百姓众志成城,为后辈青年诠释了爱国与团结的真正意义。

我们也能看到,全国乃至世界都齐心协力与疫情作斗争。科技实力的增强,也为疫情的控制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辈后辈、国内国外的学者,每日沉于抗疫药物的研究,即使一套又一套抗议方案接连推出,他们也绝不放松,誓与疫情斗到底!他们用理性的科研精神,为攻破疫情保驾护航,为后辈青年诠释了科研与从容的真正意义。

而00后的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仍萦绕在耳畔。疫情给每个人的 教育 ,让每个人的信念又深了一分,让每个人的魄力又重了一分,让每个人对国家的自豪感又强了一分,让每个人对自己奋斗的方向又清晰了一分。我们相信天空的辽远蔚蓝,相信人间的大爱温暖,我们更相信,自己努力拼搏的明天!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顶着无比巨大的压力,培养出了无数惊才绝艳的学士。而抗疫的今天,青少年更应秉承先辈的教诲,将每一滴力量,每一丝信念,都化作朵朵浪花,汇入盛世的洪流;以坚韧的精神,将使命与责任赋予肩头,将国家与人爱怀于胸中;把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

正如《杀破狼》中所言:“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将万死以赴!”青年人应当如此,踏着疫情的灾难步步成长。待到樱花烂漫时,一腔热血洒中华!

疫情议论文3

除夕 夜,在全国团聚迎新年的时候,上海、广东等地的医生、武警等“最美逆行者”,乘着岁末迎春的列车奔赴武汉。大年三十本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只为一句“武汉需要你”,就逆行远去,舍弃了自己的团聚时光。正是这些“逆行者”,让这个 春节 增加一份温情,更添一份感动。

八十四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不变。当医务人员脱下穿了12小时的防护服,满脸都是压痕与汗水,却依然露出微笑。

疫情面前,逆行回去参加战斗的绝对不止们,“以身犯险”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人还有很多。为了能让这个春节,有更多的人可以健康安心的过年,他们放弃了团圆,严阵以待、不顾自身安危。是他们给了大家希望,给了国人信心!

为了赢取防疫控疫的胜利,“逆行者们”在全国各地忙碌着。当许多人都在奔赴回家的路上时,武汉外地务工人员自觉的退了自己回家的车票、飞机票,只为阻止疫情蔓延的可能。在人们都远离公众场所的节点,铁路工作人员逆向而行,扎根人潮涌动之中,只为保障人们的回家旅途顺畅。这是职责所在,更彰显了大爱和担当。李荣浩的《同根》中写道“只为同根,想做点什么,能力范围内,哪怕给句安慰能安慰到谁吗,好多感人 事迹 ,好想哭想参与,别给感染任何机会”这是一位歌手用自己的力量与病毒抗争,他用自己的歌声赞“最美逆行者”!

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逆行者”注定是孤单的,我们更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最大限度的关爱。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在我们为“逆行者”点赞的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外出戴口罩,注意饮食勤洗手,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就医诊治,同时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我们做好自己,就是对“逆行者”的最大支持。

疫情议论文4

新冠肺炎的袭来让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平静。人们的担忧,社会的恐慌,笼罩着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时时刻刻又有种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的温情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春节期间,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欢喜时刻,在大爱面前医护人员们选择了坚定的离别,整装待发,赶赴疫区的第一线。诺大的行李箱里除去必备的医疗器材,就是不少的成人纸尿裤。因为一旦脱下防护服就意味着需要重新换新的,为了节约物资他们不得不身穿长达九个小时的工作服。这些平凡的人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心疼的孩子,也是孩子眼中的大树,但他们更是英雄,是最美的逆行者。

爱因博大而变得高贵。年过八旬的医者钟南山爷爷,曾在非典中担当大任,如今又挂帅出征,不知疲倦的拼搏在科技前沿,积极研究有效治疗方案。已经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睡不到三小时,为了让全国的人民安心,繁重的工作之余,接受了白岩松的专访在深夜为全国网友答疑解惑。

什么叫逆流而上?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与最爱的人道一声珍重,在危急时刻“我自己愿意来的,我愿意承担这一切”,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足以展现爱的光芒,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逆行者才有了我们每个人昂首阔步的前行。

然而,依旧有些令人气愤的是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哄抬物价,甚至单纯追求利益,把废弃口罩重新加工利用发国难财;一些无脑家属闹医,伤医,不顾大局任由自己撒泼耍赖;还有一些人顶风作案参加聚会走亲访友……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作为后方安全的我们不能深入到一线实干,但却也不能在后院起火兴风作浪。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第一听党指挥,尽量减少外出。因为疫情严重性事关公共安全,宅在家不乱跑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大贡献;第二拒绝野味,敬畏自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早已不单是保护生态环境这么单一。同样是地球上的生物,我们更应将自身置于其中,因为命运共同体我们同呼吸;第三积极宣传疫情防护 措施 ,号召大家捐献物资共渡难关。

回望历史,1998年抗洪抢险,生命之堤,齐心协力,决口奋战;2003年抗击非典,病毒来犯,生死之战,众志成城;2008年汶川地震,八方支援,同舟共济,重建家园……多少次患难与共的中华民族在危机中凝聚,聚沙成塔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如今的2020年的疫情我们同样不彷徨,“雷火”凭借中国速度托起武汉的重量,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团聚,让我们坚定相信这一切终将成为过往。

疫情议论文5

顺行者,常人之力可得之;逆行者,非坚韧不拔之志,忠胆为民之心,杏林春暖之德不可至哉!医者仁心,诚如斯言!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该青春洋溢,活力多彩,但他们披上白衣,剪去长发,奋战在死亡的一线;在我们眼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本该子孙绕膝,颐养天年,但高铁“逆行”,也无顾耄耋,无念生死。

他们是谁?他们身着最纯洁高尚的色彩,眼露最坚毅温暖的光辉。他们是一群兢兢业业恪守岗位的普通人——医者。

温馨地问一句,姐姐您今天吃饭了吗?

ICU灯光如霓虹光一般洒下,防护服如同华丽礼服一样多彩醒目,一张张动人的脸庞登上头条,被人铭记。恍恍惚惚间,医生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最炫丽夺目的新星。其实,掀开面罩,摘下口罩,他们也只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喜欢看小岳岳说相声,开怀大笑;他们也会头晕劳累,一病不起;他们也有家庭,有爱人,有孩子。他们为了抗击疫情推迟婚期,一句“幸福美满”的祝福足以让其无限甜蜜;他们为了救人双手裂纹遍布,一句“多注意自己身体”的叮咛,足以消除他们一夜的疲惫;他们为了他人抛小家为大家,一个对“我把妈妈和外公都借给你”的点赞,便可给予他们莫大的支持。他们不是神祗,只是你、我、他当中的一位母亲,一个孩子。

牵挂地留一句,逆行者,请平安归来。

孙思邈曾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愈于此”。诚然,逆行者之德,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之中,有老骥伏枥,再战疆场的钟南山;有十七年前“非典”母送子,现如今“子送女”的一家接棒三代;亦不乏各省各县迎难而上的万余人支援队伍。他们未曾恐惧,更无彷徨,因为前方是可亲可敬的战友,后方是心怀信仰、盼你平安归来的家人。逆行之路,虽荆棘丛生,但都有一盏灯,时时为你点亮。

诚心地赞一句,英雄,你无负此二字。

《黄帝内经》有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然于你们而言,面对病毒,你们在医病;面对患者,你们在医人;面对武汉,面对中国,你们在医国。何谓英雄?身患绝症,永不止步,与时间赛跑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在用生命诠释这两个字;同为医生,亲为夫妻,在交接病人转院短暂碰面时,一句“交给你,我放心”,无愧对这二字;面对镜头,郭威医生“不想当英雄,只想父老乡亲不受病痛折磨”的心声赋予了这二字生命与活力。真心英雄,用双手托举生命的高度。

愿不久之日,见钟老笑颜,圆护士美梦,泣母子重逢。此日方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实乃太平之盛况!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最美“逆行”,最靓白衣,此一役,我中华必定凯旋!

已经开展了检查的工作,正在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情况会对外进行公布的。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 大上海保卫战 ” 的回顾与思考 胡永明2022年2月26日以来,上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复杂形势的严峻挑战,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的鼎力支持下,上海反被动为主动,终于赢得了“大上海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正在依托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建设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一、上海疫情发展情况 上海经历了2022年2月25日以前疫情平稳,2022年2月26日至4月13日感染人数飙升,4月14日以来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波动降低,至5月31日上海绝大部分地区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发展过程。 上海从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确认该市首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至2022年2月25日,全市共有本土确诊病例371例,其中死亡7人。 上海从2022年2月26日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从境外入侵,至同年5月31日,全市共有本土确诊病例58000例,加上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超过62万,其中死亡588人,本土确诊病例和死亡数比之前累计数都有大幅上升。 上海新一波疫情,从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情况: 2022年2月26日至28日,仅有5例无症状感染者; 3月1日出现第1例本土确诊病例,至3月28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增至96例; 3月29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为326例,至4月7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增至824例; 4月8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为1015例,至4月15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达到巅峰3590例; 4月16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为3238例,至4月29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降至1249例; 4月30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为788例,至5月14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降至166例。 5月15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为69例,至5月31日单日本土确诊病例降至5例。 其中单日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去除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下同)加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则巅峰为4月13日的27605例。 综合来看,上海新一波疫情回落的拐点出现在4月23日。当天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加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为20517例,比前一天22250例下降7.8%。此后,单日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加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再未出现高于1.9万例的,虽有过7次2.1%至43.6%的反弹,但总体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二、上海抗疫进展情况 上海抗疫从先进到落后再到赶超,终于赢得了“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 上海从2020年初至2022年2月25日,全市疫情平稳,创造了“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上海抗疫奇迹和经验,并为打赢武汉保卫战等全国抗疫做出了积极贡献。 奥密克戎入侵上海以后,上海抗疫措施的强度和速度难以适应新异毒株播散的广度和速度,故原有的防线被病毒各个击破,导致疫情一度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2022年3月27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并付诸实施: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第一批,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包括浦东新区全区,奉贤区全区,金山区全区,崇明区全区,闵行区浦锦街道、浦江镇,松江区新浜镇、石湖荡镇、泖港镇、叶榭镇)先行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1日5时解封。同时,浦西地区重点区域继续实施封控管理。第二批,4月1日3时起,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5日3时解封。决心一招制服奥株,然后全市解封恢复正常。当时,上海把全市医务防疫人员、各级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市民都发动组织起来了,兄弟省市紧急支援了大批核酸检测力量,可惜此举并未收到预期的“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目的和效果。据统计,3月28日这次战役开始当天,全市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75例和4381例;4月5日这次战役结束当天,全市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271例和16766例。这个大幅增加的数量很大程度上是筛查发现的,对于“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有利的,但关键的问题是疫情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可控范围,如果再不举全国之力剿灭奥株,则大上海危矣,甚至将影响到国运。 在此危急关头,中央果断作出部署,从4月3日起,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援沪医疗队数万白衣战士火速逆行驰援上海,一场决定国运的“大上海保卫战”拉开序幕,展开了为时近两个月的人民生命健康争夺战。经实施全域封控、全员筛查、阳性全收、患者尽治和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管理等前所未有的超强、超严、超快的抗疫壮举,终于“力挽狂澜”,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迎来了从6月1日起上海除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解封。 6月1日以来,上海正在有序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将抗疫纳入常态化管理,并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在将抗疫纳入常态化管理方面,重在全市抗疫长效机制建设。现在,上海各居村委至少有1个核酸检测服务站,街上也增设了许多核酸检测服务站,市民们出行需要有72小时内甚至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的报告,许多市民都根据自己出行的安排自行去做核酸检测,把小区封闭期间组织市民们做核酸检测变为了小区解封以后市民们经常地自觉地去做核酸检测。同时,市民们乘坐公交、进入商店等都要扫“场所码”,出示绿码才能进入,确保了人员聚集场所的防疫安全。 5月31日晚至6月1日,上海外环以外的不少市民都燃放了烟花爆竹,庆祝“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庆祝上海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现在,上海已基本恢复新一波疫情前的景象,不同的是在居村委和街道上增设了许多核酸检测服务站,各小区大门外都挂着“防范区”等牌子。此外,临时性不太一样的地方还有,银行门口、ATM机外面和肉食品等部分商店门外排长队的现象是过去所少见的。其他感觉都与过去没什么两样,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上海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国际化的超大都市的繁荣景象。 三、对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思考 “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来之不易,主要应归功于三大方面: 首先,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部署。 3月17日、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召开会议研究疫情、部署抗疫,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调坚持动态清零,要求“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在面对奥密克戎防不胜防的窘境,社会上出现是“躺平”还是“清零”等是非不清之时,是党中央关于“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的指示精神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决定性作用;在上海抗疫防线处于“崩盘”的危险边缘之际,党中央及时提出“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并迅速举全国之力打响并打赢决定国运的上海抗疫大决战。 同时, 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集中全国之力办大事。这在“大上海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党中央一声号令,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援沪医疗队数万白衣战士在4月3日一夜之间像“神兵天降”一样义无反顾地飞抵、运达上海,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提供了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奥密克戎的力量保证;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向上海运送来大量抗疫物资,为上海市民在封控期间“足不出户”,食品、生活日用品和药物等送货上门提供了物资保障。可以说没有全国力量和物资上的大力援助,就不会有 “大上海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再则, 要归功于上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市民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其卫健委在全市防疫处于被动局面、面对来自市内外种种批评和责难的困境下,始终联系实际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先后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压茬推进”“三区管理”等举措,压实各区、街镇、居村委的责任落实,全力组织各级防疫部门、全体医务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等力量,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紧紧依靠全国抗疫力量和物资的支持,终于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并预先做了周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着力于全市抗疫长效机制建设,推出了核酸检测常态化、场所扫码常态化等有效举措,正在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成果。 上海在新一波疫情中不得不在全市按下暂停键,停工停产的损失、抗疫投入的成本等等难免造成全市经济严重下滑。现在,上海正在巩固发展抗疫胜利成果的同时,加快发展经济,尽快把三、四、五月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上海经济腾飞新奇迹,为上海的振兴、为中国的强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注:本文引用材料以中央会议和上海文件精神为准,统计数据以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卫健委“疫情发布”为准。胡永明,复旦大学法律硕士,长期在上海市级机关专职从事调研工作,致力于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次,获奖10余项。曾任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入编《中华百科英才大典》等典籍。

疫情下的深圳论文发表

因为这则留言非常感人,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外卖员有的时候确实很无奈,他们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而且他们在工作的时候,非常辛苦,每天都回家吧,尤其在下雨天的时候,非常容易摔的,所以这则留言会把众多网友整破包。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近期以来由于受到香港疫情外溢的影响,深圳多个地方也先后出现了多起的新冠阳性病例,也不得不让深圳从长计议,做下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停止市内所有的公交地铁运行,全面暂停堂食。近日深圳卫健委公众号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下面,有一条外卖小哥的留言也是获得了3万余次的点赞,这则朴实真挚的留言也让无数网友破防了。

原来该名深圳外卖小哥这样写道,自己是一名外卖员,毫不避讳的说,现在这个形势对外卖员简直是春天,不但商家出餐快,而且无接触配送,统一寄放,大大提升了外卖小哥的配送效率,但是尽管如此自己还是不喜欢这样,不希望自己的方便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甚至该小哥还是怀念以前爬7楼给顾客送餐的瞬间,怀念商家忙得不可开交的场景,即便自己爬9楼给顾客送餐都毫无怨言,就是希望一切都能够重回正常。

对于外卖小哥如此真挚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许多网友也纷纷感触不已,都被这篇小作本整破防了,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位外卖小哥的身上,也能感受得到他非常珍惜当下能够与顾客互动和沟通的机会,同时也对自身工作职业的认同,更是对深圳这座城市拥有较强烈的归属感。

虽然这名外卖小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劳动者,也是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所应得的职业报酬,虽然只是简单的所想感悟,也是展现出了基层劳动者们最朴实无华的文明感,难怪这篇小作文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在此希望大家能够众志成城,积极的配合防疫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疫情的阴霾终将很快就过去了。

虽然这个外卖员写的作文不是很有文化,但是字字句句都表露出来了生活的艰辛以及自己生活的无奈。

疫情下的学校论文发表

平时的努力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疫情之下,大家都在家里,手机和电脑成了自己毕业论文的重要帮手,求助别人也是不错的哦!

可以,但不建议。毕业论文周期较长且有明确期限的论文,不建议选择当下还在进行时。如果选择未来的变化发展尚不确定的问题作为题目,一旦定稿送审可能会存在问题发展出现了你论文预期之外的变化。

首先,写毕业论文要有一个好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在线上与导师进行沟通。先自己看看相关专业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拟定一个标题和导师描述一下。导师会给出相对专业的建议。看该选题是否有研究和写作的价值,是否适合本科毕业写作。

其次,需要构建论文的框架结构。明白写论文的每一步要阐明什么东西。

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可以查询一些其他人出版的论文,明白写论文的大致框架和方法是什么,每一步要从什么方面进行阐述。从一开始的引言介绍主题,到研究的方式方法都要想清楚。

然后,在框架内添加支持论点的内容,数据等。

根据自己的框架,就需要有具体的数据和文献,自己的研究加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疫情期间,因为不能在图书馆查阅丰富的书籍,所以就要借助网上的资源和线上的调查。

具体的文献内容,可以查阅中国知网,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查阅自己需要的文献,如果需要数据支持的问题,可以在问卷调查的网站做一个线上的调查问卷,用以来支持自己研究的结果。

写论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支持自己的论点。才能是一篇好的论文,所以即使不能回校查阅纸质书籍,在电子化的现代,也可以在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最后,论文有严密的格式要求。

各学校通知写论文时都要格式的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式进行修改,最后附上参考的文献,做到有理有据。接着就是论文的查重环节,如果是自己编纂的文章,查重一般是没有问题,否则的话则需要大篇幅的修改。

自己查阅资料,也方便日后的答辩环节。所以,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被疫情困在家中,也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写作。

疫情下的博士发表论文

01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这几天,一段来自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文字,突然冲上热搜,平淡朴实的文字直抵人心,看得无数人眼角湿润。

相信每一个耐心看完文字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作者寥寥几笔便勾画了其一段凄苦艰难的人生经历, 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打鸡血的毒鸡汤,有的只是历经岁月挫折洗礼后的从容自信。

可不管今日有何等成就,内心如何淡然,那也是一段让人心疼极了的过往。

作者的原生家庭,真的可以用寒门来形容。

出生于四川省一个贫困的小山坳,不到12岁时,母亲便早早离开,父亲也常年在外,生活鲜少被照料,多是靠自己。

即使是病到不能自己去医院,父亲也只是让自己扛。

就这样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自己坚持自己努力了很多年。

期间,人生中重要的人:相依为命的婆婆、计算机启蒙老师、对自己照顾有加的师母,都一一离开人世。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让人多有无奈和痛苦,可贫穷却几乎压垮了他。

高中之前,主要经济来源靠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仔和出租水牛。下雨缺伞、冬天缺衣,方圆十里的小河用脚丈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

可就是这样努力维持生计,有时候黄鳝还是会被父亲偷卖,换成了酒和肉。

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压力而觉得快要扛不下去了,但内心一个简单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但人活着光靠信念未免过于理想化,对一个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贫寒学子来说,生活怎么可能容易?

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冬,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一点又一滴生活琐碎,少年的骄傲,一点点被消磨......

还好,他没有被生活打倒。

02

许多人说,看完这段致谢,不禁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

是的,和福贵一样, 我们为之热泪盈眶的,不仅仅是他们凄苦的人生境遇,更是因为历尽千帆后的平静与坦然,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

他在致谢中写道: 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让别人生活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即使曾经身处困顿,也愿意变成光,照亮别人。正如网友说到, “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

昨天,央视新闻也对这篇致谢信进行了点评: 这篇《致谢》让人看到奋斗最好的样子。

随后,作者的身份也很快曝光。

工学博士黄国平,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有网友透露: 他的学术造诣很高,目前已是这个领域里绕不过去的大牛。

显然,这个曾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寒门学子,已经通过读书彻彻底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03

还记得,去年那个在山坡上裹着棉衣,在山坡上找网上网课的的女孩吗?

在去年的高考中,范天兰以理科成绩644分被西南大学录取。

西南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

顶着名校的光环,不说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最少未来可期

我们常问,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位中科大的博士和“山坡找网女孩”,用他们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出身寒门,父母离世,光脚上课,每一次的暴击,都没有击退他求学的意志;

疫情突至,信号太差,冒雪找网,这些困难,只是愈发让她坚持不懈。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喧嚣尘上。甚至网络上曾一度流行一个词 “做题家” 用来讽刺那些传统教育体系下成为“学霸”的人。

“做题家”原本指注重纸面效应而忽略其实际效应的人,但却莫名其妙被理解成: 一群努力学习拿到了高学历,却生活未达到预期的人。

他们甚至被放大到中国教育体系下认认真真走完这一系列的学生代表。

然而,不管你承认与否,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走完传统教育的路,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白岩松曾说: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财富还是智慧?经验还是人脉?这些你都有吗?

很感谢这位博士能把自己二十二年来的求学生涯,如此动人地描述出来,那一路走来的坎坷,如今看来都是岁月留在口袋里的一把糖。

常常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但,寒门不读书,也许永远没有改变的可能。

“把书念下去,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临,让许多人措手不及。在这个危难时刻,许多人都选择逃出武汉,但是有一些人却逆向而行,这其中就包括大量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他们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献出自己的热血,更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为全国人民保驾护航,最终疫情被牢牢控制。钟南山院士就不必多说,无论是非典还是新冠,都冲在第1线。还有一位上海医生名为张文宏在疫情时期大胆发言,给网友进行解惑,做出卓越贡献。

具体的事情经过是。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说的太对了。自从新冠疫情控制住以后,张文宏医生就一直活跃在社交媒体之中。对于一些网友不懂的问题进行解惑,而且参加许多活动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有些人看不惯张文宏如此火的境地,因此查找张医生发过的所有论文,吹毛求疵,想找到其中问题。我想很有可能读不懂正文,因此在论文综述里挑毛病,认为张医生的综述和他人论文十分相似,有抄袭的嫌疑,并且发布到网络中,引起网友热议。毕竟学术造假是非常严重的行为,这也让张医生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

复旦是如何回应的?

因为张文宏医生在复旦读的博士学位,因此在发生此次事件以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也立马作出回应,表示已经收到举报,也十分关注网络中关于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综述部分问题的反应。学校也已经启动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进行公布。学校的回应也有理有据,毕竟发生这种事情一定要立即查明。如果拖拖拉拉很有可能对学校和张医生产生很大困扰,从而让引起这场骚乱的始作俑者得利。

人们不能忘记英雄。

其实在我看来,许多网友都把重点放错的位置。张医生和所有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在疫情期间,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位医护人员因为照顾病人而感染新冠疫情,又有多少位医生因为在劳累和病毒中去世。有时候我不禁深思这些在网上传播张文宏医生论文造假的人在疫情期间做出怎样的贡献?他们都是一群被英雄所保护的人现在灾难已经过去,反而想咬英雄一口,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希望还这些英雄一个公道,人们不能忘记英雄。

美医学博士经过计算后发现了“让人震惊”的结果:美国2020年前32周的总人口平均死亡率,竟是近10年里美国“最低”的,也是“21世纪开始迄今的21年”中第二低的,仅高于2009年的这一数字。

在八月10日有一位叫做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人口数据出炉,这算哪门子疫情?”的文章。在文章中其引用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本年度截至8月8日的全部死亡人数以及新冠病毒死亡人数,计算出美国本年度前32周的平均总人口死亡率和周人口人数,然后与前十年的平均总人口死亡率和周均死亡人数。结果显示,前32周的总人口死亡率是十年之内最低的,美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瘟疫。

然而她的这个文章发出后不就主动撤稿下线了,原因是她很马虎,引用的CDC总人口死亡数据是2月1日到8月8日的,而不是全年的,少了一个月的死亡人数,算出来当然少死了很多。另外其只引用今年前32周的数据去与之前10年历年全年的数据做对比,很显然没有可比性,因为美国全年季度人口死亡率是不同的,通常下半年要高于上半年。其应该拿其他年度的前8个月数据与今年的做对比。

这个Colleen Huber是个医学博士,然而其本人是专门搞“自然疗法”,而且主要用自然疗法治疗癌症。所谓自然疗法么,简单点就是“养生”,也就是极其保守治疗。这一点很像各国的传统医学的养病 。自然疗法么,当然是在做减法,减少现代医疗手段的介入患者治疗,口罩、呼吸机什么也就不是必要的了。这都出于个人自由和意愿,他人不应该干预。这也就明白了,她要刻意去写这么一篇论文来强调疫情在美国并不严重的原因。

美国新冠疫情对于人口总死亡率势必会造成了影响,然而影响未必会十分严重。新冠病毒肺炎本身是一种自限疾病,其与流感一样没有特效药物,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克服感染。所以感染者的重症患者和死者大多数是那些年纪很大,身患基础疾病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体根本扛不住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这些人即便没有新冠病毒疫情,也会因为其他的诱因而导致死亡。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病毒死亡率对于总死亡率影响本身的问题。疫情之后,各种管控措施出台,这使得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大大减少,毕竟人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却增加了家庭暴力导致死亡的人数。毕竟人都关在家里,这无形中会增加家庭矛盾发生的概率。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死亡率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还是一个动态的变化。

综上所述,新冠病毒死亡与正常死亡和总死亡人数之间,这并不是一个“1+1=2”的问题,而是一个“1+1<2”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疫情下的新媒体论文发表
  • 疫情下的上海论文发表
  • 疫情下的深圳论文发表
  • 疫情下的学校论文发表
  • 疫情下的博士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