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康熙发表论文

康熙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康熙发表论文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进一步普及了汉字。因此满族官员都能熟练掌握汉字,有利于清朝统治。

应该是乾隆皇帝发表得最多。若问古代中国,谁是作诗最多的人,第一名非乾隆皇帝莫属。乾隆皇帝一辈子写诗大约40000多首,单论数量是完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大文豪的。当然说道质量,乾隆皇帝的这些诗歌可能都不能算得上是诗。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皇帝,他的爷爷康熙帮他解决了外患的问题,他的爸爸雍正皇帝帮助他解决了内部财政问题,并且留下一大笔钱供乾隆皇帝挥霍,而且乾隆皇帝时期,整个天下还算太平,也不需要他怎么操持国政,因此乾隆皇帝的一生就是吃喝玩乐,六下江南,建圆明园,修四库全书。

一般的文人墨客,首先要考虑都是自己的生计问题,他们必须要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因此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做诗。而乾隆皇帝,人家投了个绝世好胎,出生于帝王之家,25岁登基,他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之中也是一帆风顺,而且他还有超长待机能力。先后当了60年皇帝,后来退休之后又当了三四年的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

这么长的时间之内,他完全不用为生计,国事发愁,一门心思吃喝玩乐,而且他还喜欢附庸风雅,先后作诗40000多首,如果有知网,他还不每天发表N篇论文,反正无论他写得怎么烂,下面绝对有一大堆文人墨客,满清大小官员,给他评价绝世珍品,比肩李白杜甫,千古圣君,之类的评语,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乾隆再接再厉,创造更多的作品。

从康熙的议论谈宗泽、岳飞等抗金 论文 论文发表:快速、低价、优质 3000万硕士、博士、期刊论文全文下载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19有《宋高宗父母之雠终身不雪论》,今将其文字摘引如下: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雠,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雠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雠,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雠,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雠,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太多了,发不上来了,给你这个地址吧,有两篇免费的.

如果古代就有知网,我认为发表论文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或者是屡试不中,而偏偏又很有才华的人,比如姜宸英,李白。

虽然理论上讲,李白是唐太宗的得意小跟班,游山玩水写写诗,吃喝不愁的,然而却不要忘了他的真实身份,毕竟都姓李,虽然是隔代之间没有什么大联系,但是隔代恩仇照样牵连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岁仍科举的姜宸英。他是康熙帝时著名的才子,文章在当时名满天下,备受当时文人推崇,就连皇帝也特别喜欢他写的文章,在当时也是大力推荐,只可惜他一早就成名,偏偏每次科举就考不上,也不知是不是跟过早成名有关,还是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发挥失常,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虽然一直没考中,但从未放弃。到最后连康熙帝,每年都要忍不住问一下,问他考上了没有?

事实证明,坚持不懈还是有回报的。在他70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探花。虽然仅仅是第三名,但是好歹榜上有名了,总算没有落下遗憾。 然而他的目标却不止如此,直到百岁也还是来考试。

在他100岁那年,他让孙子在前面提着灯笼,他步履蹒跚的一步一停,进去考试,灯笼上面写着有四个大字,百岁观场。 在当时也是被传为佳话,此等爱学习刻苦的精神,多被后世拿来举例鼓励自己的儿子。坦白而言,他百岁仍然参加科举,其实为了已然不是名次,而是那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如果古代就有知网,这样展示才华的地方。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毕竟很少有人能活到100岁,更别提是一位研究学术一直研究坚持到100岁的人。

康熙发表过论文

康熙不愧为千古一帝,他是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开创清朝盛世。并在日理万机之余还独创了一套地震学理论。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一生功绩卓著、贡献颇大,是清朝最优秀的皇帝之 一。他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胆略过人,平三藩、战沙俄、收台湾,具有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弘扬文化、消除时弊,最终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被誉为“千古一帝”。

他是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开创清朝盛世。并在日理万机之余还独创了一套地震学理论。非要把满清通通杀光最后地球就剩一支人族,就是我炎黄华夏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传位给胤禛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四子弘历(未来的干隆帝)而传位于他,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无论如何,此一传位争议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奇案之一。

康熙发表的论文

康熙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确实是担得起这个称谓的。他在作为一个君王这么繁忙的、这么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自创了一套关于地震学的理论。

为什么康熙作为一个君主会像一个研究人员一样来关注地震相关的知识呢?这大概是因为,康熙在位期间经历了太多次地震吧。据统计康熙经历过的地震中在七八级以上的地震就有五六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算在当今科学这么发达的情况下,每次地震都要有巨大的损失,那更何况是康熙在位的时期呢?

我们都可以想到,在古代,一次地震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肯定是非常大的,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如何预知地震,如何有效的规避损失。一旦发生一次地震,多这个国家来说就是一次重创,这是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非常不利的。

所以可能康熙作为一个统治者,就不得不关注地震这个问题,因为地震一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康熙一旦关注了这个问题,你肯定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啊,所以就经常研究当时国内外的关于地震的学说。

经过一番研究和学习,康熙就慢慢的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地震的理论。而且康熙是一个很喜欢学习,并且喜欢科学的人,所以他很坚决地否定了一些“天人感应”的说法,坚决不能让人用这种说法来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的稳定。

康熙的一些理论现在来看也是正确的,并没有因为时代的限制而成为对现在来说是错误的说法,这些真的让人赞叹。

我最近在研究清朝历史,大清帝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只是晚清时期,以慈禧为首的末代皇族,没有承启前人的雄浑乐章,一帮败家子,毁掉了大清的江山基业! 纵览大清十二帝,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开创了大清盛世。十二皇帝,千秋功罪,史家自有评说。以在下看来,康熙皇帝,乃是最为了不得的一代帝王。真可谓“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清代康熙,雄才为略,无人可比”。在我开来,历代帝王,屈指数来,其文采武略,无出其右。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科学家。康熙年间,西洋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不久,一般读书人都看不起。康熙却笃爱之极,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康熙于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无一不懂。 同时,他十分重视科学,尊崇科学人才。 当他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时,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人真是罕见。”因此,他亲书“绩学参微”四个大字赠给梅文鼎,表彰他的成就。连康熙亲自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成书后,也立即寄给梅,请他审阅和指正。 康熙还把一些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边,亲加教导。他把通晓天文历法的进士陈厚耀召到南书房,“命至旁座”,亲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虚拟法”,又将陈厚耀召至渊鉴斋,“问难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在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发现他的才智与众不同,十分宠爱,外出巡幸时命他随行。一路上,康熙对明安图耳提面命,像老师和弟子一样,“受数学于圣祖仁皇帝,精奥异人”。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宫中,令他参加历法和算学编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称“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 。敬爱而读之,其法神妙。” 康熙经常让大臣推荐民间有奇技博学者,“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直召蒙养斋”。由于康熙重视科技人才,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项,也是这时完成的。其中《数理精蕴》一书,对当时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作了很有条理的编排,绘图立表,又同古代数学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是一部“贯彻中西之异同,而辩订古今之长短”的著作,被称为“实为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代表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

从康熙的议论谈宗泽、岳飞等抗金 论文 论文发表:快速、低价、优质 3000万硕士、博士、期刊论文全文下载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19有《宋高宗父母之雠终身不雪论》,今将其文字摘引如下: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雠,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雠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雠,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雠,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雠,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太多了,发不上来了,给你这个地址吧,有两篇免费的.

一代大帝,雍正王朝摘要:上承康熙,下接乾隆,作为一代伟帝,雍正是那么引人注目,而千秋功过,在雍正身上又显得如此诡秘,他是如何获得王位?又有哪些功过?又是如何死去?就让我们一同简单的探讨雍正的一生。 一:简介 雍正,名爱新觉罗�6�1胤禛,清圣祖玄烨(即康熙)第四子,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 对于雍正,历史界向来褒贬不一,有人说是一世伟才,也有人说是暴帝昏君,而雍正在位究竟做过哪些事? 二:雍正之功 雍正在位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而其主要的功绩在以下方面。一:摊丁入亩。是一项重要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二: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三: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四:创立军机处。它是古代君主集权到达顶峰的标志,而且其功过还有待商议。军机处的在雍正用兵西北平叛葛尔丹所建,清雍正通过军机处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而它的出现使皇帝独裁,错误增多,而且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三:雍正之过 若是论过,雍正造孽也不少。一:苛政残酷镇压。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二:重农抑商。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三:外交错误。虽然雍正英明果断堪比康熙,但他的世界眼光却和乾隆一样,逊色不少。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四:雍正继位 而雍正的继位问题,是史学家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一:康熙死前是谁侍立,尚成疑问。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史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胤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胤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二:王储是谁,亦是迷离。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读ti第二声)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胤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胤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胤禵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 五:雍正之死 而雍正又是如何死亡的?历史上也无确凿证据证明。关于雍正之死,清宫档案中雍正朝的《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十三年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八月十八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八月二十他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第二天仍然正常办公,说明这时他的身体仍然很好。但到了八月二十二,他却突然得病,当天晚上,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就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对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简单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关于雍正死因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民间传说又三种版本。一:当时有一位侠女叫吕四娘,她的父亲和爷爷都因文字狱被雍正杀害。为报仇,吕四娘砍去雍正的头。因此,在安葬雍正时,只好铸造了一颗金头。而且此金头在今清朝博物馆中。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三:还有的野史传闻,说宫女与太监串通一气,用绳子把雍正勒死了。可毕竟是传说,不免奇怪。“官方”给出的结论是——崇尚丹药。丹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为的是长生不老。丹药,也就是仙丹,是道士们用铅砂、硫磺、水银等天然矿物做原料,用炉鼎烧炼而成。相传,吃了这种丹药就可以长生不老。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兴趣。雍正当上皇帝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至少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事实上,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雍正死前的12天,《活计档》中曾记录:“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要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黑铅是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100公斤黑铅运入圆明园,之后不久雍正在这个园子内突然死去,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直接证明了雍正之死,完全有可能是丹药中毒造成的。于是这一代伟帝,最后仅以58岁享年,突然抛弃了金銮殿,永远躺在了泰陵的地宫里。 六:结语 历史本就错综复杂,而染上政治的历史就更加扑朔迷离,究竟事实如何,功过孰定,也须时间的考定。

康熙发表数学论文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一生功绩卓著、贡献颇大,是清朝最优秀的皇帝之 一。他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胆略过人,平三藩、战沙俄、收台湾,具有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弘扬文化、消除时弊,最终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被誉为“千古一帝”。

满洲镶白旗赵氏由京师草帽胡同移复州。

康熙的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对当时的学术成就进行准确评判的程度。

康熙在很多科学领域都达到了当时中国的一流水平。

曾国藩在他的《国朝先正事略序》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康熙帝:“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康熙是位优秀数学家

梅文鼎是康熙朝最著名的数学家,后代称梅是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梅文鼎有著作《历学疑问》三卷行世,康熙四十一年南巡时得到了这部著作,他爱不释手,对它进行了认真的阅读研究。

康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错误当然没有,但是算法还差点火候。康熙对当时的数学大师能够提出批评,其学术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1669年,康熙正式亲政。这位蓄势待发的少年天子,一旦坐上至高无上的王权宝座,就显示出不可遏止的治国雄心。他十四岁时就亲自谋划铲除了位高权重、专横跋扈的鳌拜,一生先后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西北扬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对内则治河安邦,富国裕民,肃清吏治,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纵横疆场、运筹帷幄,又能经世济民、安邦治国,达到儒家标准的“内圣外王”境界。这样的帝王,如果不是处于一个终结蒙昧的专制王朝,也许算得上“千古一帝”了。康熙一生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和学识、才能贡献于统一国家,捍卫主权,发展生产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前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君主。功绩:户籍改革康熙七年(1668年),停编黄册,改每年由各地造送丁口增减册,三年编审一次。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觉得现有赋税已够,实行“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这是一次重大转折,户籍第一次开始与赋税完全脱钩。到雍正年间,“摊丁入地(亩)”,针对人口流动,全部取消人头税,只收土地税,使户口彻底与土地分离。剪除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在鳌拜入朝时,康熙密令庭前布库少年们(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摔跤游戏)将之生擒下狱,并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本应处革职、斩立决,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勋,将其免死禁锢。随着鳌拜的覆灭,鳌拜利益集团随之覆灭,这一过程没经过军事流血,也未引发社会重大骚动,故而有人评论康熙处置鳌拜案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绘制地图1680年,康熙组织西方专家学者,用了10年时间,绘制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科学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出版了自己的科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2] 。编纂书籍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历渊原》等书籍[2] 。亲自撰写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2] 。防治天花推广用金鸡纳霜治疟疾和种牛痘以防天花(在皇子、宫女身上做实验)[2] 。培育杂交水稻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一块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高出众稻的成熟稻穗[2] 。于是他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摘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看它是否比别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试种的结果,还是比别的稻子早熟。从此,他便以此为种子,培育了新的杂交稻种。这种新稻种所产之米叫“御苑胭脂米”,色红味香,煮粥最美

少年康熙发表论文

阎崇年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她的气质和语言都接近曲艺表演中的评书,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国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之前,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这个讲坛完成的《品三国》在全国引起轰动,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 人物简介: 阎崇年 男,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和《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4部; 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14部,主编《满学研究》(一至六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1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二百余篇。

有过这些人吧!纪连海、姚淦铭、刘心武、易中天、于丹帮你找找最主要的易中天呢~~~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掀起民间“汉风”热潮。 【新闻背景】易中天,湖南长沙人。 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于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均有涉猎。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上面的介绍,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百度贴吧里有个“易中天吧”,易中天的拥趸们,有人自称“意粉”,也有人自称“乙醚”。2005年的他,除了在全国各地演讲以外,还出了一本新书,赢了一场官司。 新书《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才出版4个月就卖了5万册。2006年,易中天与央视《百家讲坛》合作,在电视上讲一年“三国”。在《百家讲坛》上的历史上,一个人一讲就是一年,这还是首次。 看完上面这段,他又像一个学术明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刘心武、余秋雨。可是他又说自己和余秋雨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 ●段子:嫁人就嫁易中天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易中天当即以同等学力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又留校任教。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易中天得“哪儿来哪儿去”。幸亏当时武汉大学的校长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最后是教育部专门为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讲授者自己的语言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妙语连珠的说史风格,让他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意粉”、“乙醚”,更有好事者总结出易中天的精彩语录,冠以“超级教授”的大名,在各种文化论坛流传,其中有七成以上的“意粉”是13-25岁的年轻人。 易中天讲演时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透出自信,俘虏了无数“易粉”的心。女孩还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 ★易中天的火爆和人气之旺,可以从收视率攀升、著作热销和“粉丝”众多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收视率攀升:据央视网站介绍:“去年5月,由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05年年初央视一套热播《汉武大帝》,这时《百家讲坛》要搞有关“汉武帝”的专题,他们就找到了易中天。希望他能说一下汉代的历史。双方一谈,易先生就同意了。 说完汉代后,易中天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百家讲坛》就想让易中天继续讲《三国》,但他却表示对《水浒》更感兴趣。电视台的人员后来专门到成都拜见易中天,说明《三国》人物和结构可能更适合,并表示《三国》将是《百家讲坛》2006年的重头戏。易中天回家问自己夫人的意见,夫人说“说三国很好啊”。第二天他答应了电视台的请求。 -------------------------------------------------------------------------------- ●话语:我是流寇主义 ★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个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认为“品读”是比“普及”重要得多的,“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 ★记者:你原来研究美学,后来著了与城市学、宪法学相关的书,现在又以讲史知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易中天:你就写“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8个字好了。全是兴致所致,性格使然。我不反对埋头苦干只做一件事,人与人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到处窜。我是流寇主义。 ★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主持人问我:你自我意识了50多年,自我确证了50多年,应该给自己一个说法了吧? 我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写“悼词”。不过他要问,那就说吧!我给出的说法就是,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 ★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 ●评价:被年轻人崇拜不证明浅薄 ★学者讲历史关键看他对历史有没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如果态度严肃,在表达方式上玩一些噱头和技巧以调动观众的兴趣,是无可厚非的,做得好倒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大有好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 ★易教授既然讲的是历史,就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至于“无厘头有助于提高观众兴趣”的说法,只要将历史本身讲好就可以了,现在娱乐已经普泛化了,如果人文再定位不清,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 ★我觉得易中天老师被年轻人崇拜并不说明他的讲座浅薄,正说明了他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讲历史并不同于搞科研,不需要“曲高和寡”。像易中天这样能够用雅俗共赏的轻松气氛在年轻人当中推广历史知识,让平日里历史课本上没有的故事变得活色生香,这样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像他一样好。 ――天线猫 -------------------------------------------------------------------------------- ●走红秘籍:现代视角、平民立场 ★和听众完全平起平坐的地位、平易近人、现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历史人物人性化理解是易中天受欢迎的原因。有观众反映,“听了易中天的讲课,才感到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好像离我们很近。” ――《百家讲坛》编导魏先生 ★易中天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这种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因为讲座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不同,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每隔3至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实际上这个讲座节目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而易中天对这种讲座方式是掌握得比较好的。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易老师受欢迎,首先是语言幽默准确、与现实结合紧密。例如讲解古代谋士的意思时说:“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被你雇用了,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意粉”总结易中天受欢迎原因 -------------------------------------------------------------------------------- ●“妙语”录:关羽迟早要被推崇为爱神 ★诺,相当于现在的OK。(讲汉朝人为何总说“诺”) ★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 ★“不要以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夫,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可不是螃蟹。”(韩信受胯下之辱) ★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著名辩士厉食其拜见刘邦,刘邦开始没表现出尊敬) ★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韩信出卖朋友钟离眜时被钟离眜骂) ★“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 “削藩是要削的,但是不是像你晁错这样急吼吼的。” ★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 ,那倒也是可能的! ★孙策就是孙帅哥,周瑜就是周帅哥。帅哥总是招美女爱的,而帅哥也是喜欢美女的。他们两个果然娶到了两个最漂亮的女孩子――大乔、小乔……那时的周瑜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忌妒别人?怎么会被别人气到吐血。我们妒忌他还差不多,反正我是挺羡慕他的。 ★空城计不符逻辑啊,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4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 ★屠户把张飞当祖师爷,编织业把刘备当祖师爷。可是,怎么关羽竟然当上了剃头业的祖师爷?不就是都有一把刀吗? 可关羽的刀是砍头的,不是剃头的呀!还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供个关羽当财神,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吗?你说关羽一个武将封个战神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当起财神了呢? 依我看啊,关羽,迟早要被民间推崇为爱神。 --------------------------------------------------------------------------------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 索引序列
  • 康熙发表论文
  • 康熙发表过论文
  • 康熙发表的论文
  • 康熙发表数学论文
  • 少年康熙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