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吗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吗

发布时间: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吗

academic writing不允许写人称的,不知你去上预科会不会教你这点。中文论文的话,可以写“笔者”或者“作者”。例句: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楼主应该采纳我的回答~~

大学生的论文作业是可以用笔者自称的,因为这也是第一人称说法,是一个很通用的说法。

论文中对于自己的称呼可以写作“我们”或“笔者”。

写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扩展资料

论文的种类

1、专题型论文。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论文。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笔者就是作家的前生 自己文章不能用 因为笔者 是对用笔来战斗的 是别人对你的评价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写吗

笔者、作者。论文中忌讳出现第一人称,比如,我、我们、他、他们等,论文的撰写可以用笔者、作者等,或者用“本文”来替换。所以说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注意用词才可以。

笔者就是作家的前生 自己文章不能用 因为笔者 是对用笔来战斗的 是别人对你的评价

大学生的论文作业是可以用笔者自称的,因为这也是第一人称说法,是一个很通用的说法。

1、写作大概半年后,我开始思考一个句子里的主语使用情况。 到底文章里该不该使用“笔者”?如果不用,那用什么好?“我”还是“我们”,或者干脆直接去掉主语? 大三时看了很多论文,研究“复调”和“电影叙事结构”,阅读过后开始自己的总结,现在看来,那几篇文章实际就是按照论文体例来写的,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几乎本能地拒绝使用“笔者”这一词语。 因为感觉不对。 在写文章时,碰到某些需要推敲的字词或句子,我会反复斟酌,有时需要念出声。对这个词也是这样,替换了同类词一一试过,最后决定不用。虽不能说出为什么,但就是感觉不对,觉得如果使用这一词语绝对会损害文章的品相。 后来问了我们外教,他说用笔者„zu auffällig“。于是我许久的困惑被一个德语词解释清楚。 我说那中国很多论文都用笔者,他说在德国没人用笔者。然后建议我用无主被动句,或使用man代替。 “笔者”一词,常见于论文写作当中。用“笔者认为”,而不用“我认为”,被认为是客观中立的价值表现,用“我认为”,主观性太强,有损学术研究的中立性。 但真是这样子吗? „zu auffällig“意思就是“笔者”这个词用在文中太过突出,太过扎眼了。“笔者认为”使用在文中以作句子开头,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突兀感。看似客观中立,其实是一种伪客观,其主观性和介入性甚至要比“我认为”更强。 不说普通文章,即使在论文写作中,也应尽力避免使用“笔者认为”这一句式来表达看法。 那问题来了,不用“笔者认为”,用什么好? 可以一个个讨论。用“我认为”,仅比“笔者认为”稍好一点,虽去除了那层突兀感,但作者的存在感还是太强,尤其是在论文中,不宜使用这一句式来表达看法。 上个世纪,福楼拜在小说写作中提出“作者隐退”,不再使用全知视角、零度聚焦,转而改用内聚焦视角叙述故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再随处感到作者本人的存在。福楼拜的这一思想如作用到具体的文章写作中,则应表现为“笔者认为”以及“我认为”这两大句式的消退。这两个句式让读者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存在,尤其是前者,更有十分强烈的突兀感存在。 如果不用这两个句式来表达看法,那应该怎么说? 德语可以用man,英语可以用it,那置换到中文里来呢? ——用“本文认为”。 这就是中文里的man和it.在表达看法之外,我们也常需要使用主语,比如下面这一句话: 这个句子里的主语该怎么填? 这里就不能用“本文”或者“文章”了。那用什么好?“笔者”,“我”,还是“我们”? “笔者”和“我”已经被pass掉了,只能用“我们”。 这一句式的常见表达还有: 在使用“我们”这个词之前,我也思考过它的合理性问题。 明明是你,是作者“你”自己认为,“你”之前讲过,“你”具体分析,谁跟你是“我们”。想到这一层,让作者很尴尬。 看叶嘉莹先生的书,发现她常会使用“我们”。因为她的《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宋名家词选讲》《唐宋词十七讲》等七册书籍,都是依据平时在各地讲词之录音整理出的。 因为是老师讲课,我们坐在下面听。文中作为主语的“我们”,将其置放到讲座这个情景下似乎也就合理了。我们从小听课已经习惯了这种句式“今天我们讲第一节”。但仔细推敲,讲课和写作其实差不多。比如第四讲开篇,“今天我们开始讲第三个作者冯延巳。” 明明是“你讲”冯延巳,我们听,怎么就变成了“我们讲”?我们又哪里讲得了。 这里已经不能再细究这个句式的合理性问题了。这是讲课的方便,也是写作的方便。 作为主语,相比起“笔者”和“我”来说,“我们”已经好太多了(你试着把句子里的“我们”替换成“笔者”和“我”试试),它不仅去除了“笔者”所带来的突兀感,同时还有这两个词主观性太强所带来的弊病。它让作者和读者站在了一起,两者是平等的交流。而“笔者”和“我”不是,这两个词不是平等的“对话”,只是作者的灌输与读者被动的“接受”。 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与现代小说作者隐退的对比也类似。这是福楼拜此一精神在具体的句式句法上的体现。 最后再讲一点,是主语省略。 就上一句,就没主语。还有上面第三段:“大三时看了很多论文,研究复调和电影叙事结构”,以及上一篇文章的开头“去年考了个研”。 回头看我很多文章,句子里都没有主语。这不是病句,是在反复斟酌之后的选择,为行文简洁故。 一个句子里要没有主语,多少会有些空,这时就需要用各类状语代替,一般是时间状语,比如上面句子里的“大三”和“去年”。 把这些时间状语填充到句子里,代替主语,以解决主语省略后整个句子的平衡问题。 后来我看王路的文章,他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他以阿城的《遍地风流》举例,比如,“下午三点,我去吃饭。”改为“下午,去吃饭。” 这些就是我在 《写作这点儿事》 里的聊得第八点: 那一篇我没有展开讲,只提了一下,所谓的“主语的选用和省略”,基本就是我现在说得这些了。2、 村上春树1990年后去了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演讲,用得英文。他认为: 村上总说大实话。 的确,这是我在写作时每时每刻都会陷入的困境——在汉语浩瀚的词汇海洋里迷失方向。 写 《是枝裕和、村上春树以及存在主义和福柯》 这一篇,我在纠结这些:用“窗户”还是“窗子”,用“感到”还是“觉得”,用“或会”还是“也许会”。后来不胜其扰,写下这么一句话吐槽: 然而就这么一句,刚写完,又开始纠结了——到底用“永远”还是“时刻”,用“处在”还是“处于”,要不要加上“一种”。 真·无解。 作为母语使用者,和汉语的关系太过密切了,正如村上之于日语。3、 前些天准备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共三个译本,决定先比较一下。这里先聊一下开头第一句。 许渊冲译本第一句是:“我们正在上自习,忽然校长进来了”。 又看了周克希的:“我们在自修室上课,校长进来了”。 两个看了都不太满意,许渊冲的意思到了,但稍嫌啰嗦。周克希没译出那个轻微的转折语气。按说此句应该加上一个“忽然”,但即使是用“忽然”,不用“但”,转折语气也过了,应该是一种非常轻微的语气表达。 我正思索,要是我该怎么写? 不经意间在一篇书评里看到了李健吾的翻译,最妙: “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 就这么一个“正”字! “正在”太啰嗦,把“在”去掉。我们正上自习,现在进行时,这时只要后句再插入一个另外的主语,就足以构成轻微转折了。 上面说过,周克希那个非常轻微的转折语气没译出来。而许渊冲意思到了,但句子太啰嗦,李健吾意思不仅都保留下来了,行文还更加简洁。 上品。 三月底去了趟北京,参加复试。 下午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自习室,抬起头来,看到门掩黄昏,浓酽醉人,想起高二的某个下午,同样的场景,感到新旧生活的交替,有些感伤,写下这样的句子: 写下后不太满意,旧病复发,反反复复又改了半个小时,最后改成这样: 就改了一个词。把“正在”拆开,分置两句之中。和李健吾的那句很像。 在伊萨克·巴别尔的短篇小说《莫泊桑》中,关于小说写作,叙述者说了这么一句:“没有什么能像一个位置妥当的句号一样,带着如许力量直刺人心。” 埃文·康奈尔也曾说过,在他发现自己修改一个短篇小说时去掉了些逗号,再次修改时又把那些逗号放回去后,他知道这个短篇算是定稿了。 就写作而言,很多作者仅仅把它当做思想和知识的容器,不会思考其中的文学性,更不会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反复打磨。这多少有些遗憾。4、 写作就是,早上加了一个逗号,到了晚上,又把它拿掉了。-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

academic writing不允许写人称的,不知你去上预科会不会教你这点。中文论文的话,可以写“笔者”或者“作者”。例句: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楼主应该采纳我的回答~~

笔者、作者。论文中忌讳出现第一人称,比如,我、我们、他、他们等,论文的撰写可以用笔者、作者等,或者用“本文”来替换。所以说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注意用词才可以。

论文最好不要用笔者自称

大学生的论文作业是可以用笔者自称的,因为这也是第一人称说法,是一个很通用的说法。

学者发表论文可以用笔名吗

2015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3.5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

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

论文发表在署名上的要求:

论文的署名必须是真是,即真名,是不能够用笔名的,并且要将工作单位与邮编标明,以便于联系或者供读者进行咨询。一般的排版顺序为工作单位,邮编,作者。

如果是集体创作的应在文章的后面标注清楚执笔人或者是整理者的姓名,以便用来明确责任与查询考证。

论文署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且不可过多。原则上凡是参加全部或者部分主要的工作,参与文章撰写,能够对文章负部分或者全部责任,可以进行答辩的人, 都要署名。

在署名的次序上应该按照其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寡进行排序,主要的人物排在前面,其他依次往下排。

而且从目前各省的晋升要求及实际情况上看,署名过 多也没什么意义,一般来说三到五人即可,参与协作的,做指导工作的,可以根据情况列在书名中或者在文章末尾致谢中写出。

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者临床报道出现 多个甚至十几个作者的情况。

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科学性很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某些风气也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 某些作者署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署名过多,杂乱,还有一些挂名的。

医学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必须对文章负责的,要讲求原则,不能胡乱署名,尤其是与本文无 关的就更不能写上,不可以用署名来达到帮助别人创造晋升条件的目的。

发表论文时的注意事项:

一、基本要求

1、独立撰写申报人员可以提交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门撰写的论文,也可以使用在技术业务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但必须是由申报人员本人独立撰写,不能是与他人合作撰写,更不能抄袭、拼凑,甚至请他人代笔。

宣传报道、会议发言稿、简报、资料介绍、考察报告、项目报告、教材、毕业论文、译文,参与编写的工作计划、章程、办法以及事务性、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等材料均不属申报论文范畴。

论文要论述完整、独立成篇,不能是文章的摘要或其中部分章节。2、专业一致申报人员提交论文的专业内容必须与本人申报的专业类别一致,也必须和本人现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相一致。3、内容以阐述个人工作成果为主题撰写论文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应有具体详实的材料基础,论文应体现申报人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

重点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4、时限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要反映出近几年取得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论文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撰写的。

二、编写要求

1、论文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摘要字数在400至500字之间。

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可双面打印)3份,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三、编写格式

论文应包含:

1、封面(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题的专业方向)。

2、摘要。

3、关键词。

4、目录。

5、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动机、意义和目的)。

6、论文主体。

7、结论及建议。

8、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的加注对应)。

9、附录部分(包括正文部分没有使用、只使用了部分的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数据和资料。诸如各类统计表、较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机打印输出件、术语符号的说明等,都可作为说明论文的有用信息置于附录中)。

10、封底。

撰写论文应避免以下现象:

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 。

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

3、论文写成工作总结,简单罗列几年的工作项目。

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

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大学生在线-论文署名

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可以用笔名说法错误。

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

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那么具体的格式要求是怎样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希望大家喜欢。

1、署名和单位地址

在期刊论文上署名能表明署名者的身份,即拥有著作权,并表示承担相应的义务,对论文负责。署名和地址的编写是检索工具编制作者检索途径、单位检索途径的需要,是引用、引文统计的需要,是评价作者水平和学术地位、影响等的需要,是出版社及读者与作者联系的需要。

2、署名对象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

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 排于篇首页脚注”。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集体署名时, 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并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论文可以用笔名发表吗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当然了,你这是论文不是小说或散文啊,不可以用笔名的.你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你自己的观点!一定要用真名

不能。职称论文都是有非常高的学术性的,一切内容都必须真实、可靠。包括作者信息。

应该也可以使用笔名,不过最好是向投稿单位的老师咨询清楚,再有就是你的学校或单位(毕业、评职称)是否承认用笔名发表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吗
  •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写吗
  • 发表的论文可以用笔者
  • 学者发表论文可以用笔名吗
  • 论文可以用笔名发表吗
  • 返回顶部